赤坎小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進軍西南實錄》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1534
颗粒名称: 赤坎小景
分类号: I207.425
页数: 6
页码: 84-89
摘要: 船在波濤洶湧的江流裏行了兩日夜,到了臨近南海的開平縣屬赤坎鎭停下來。一路上,人們從船倉窗戶中觀看兩岸的景色,大都是很幽美的。沿途濱江而建的許多村鎭,如像九江、江門等,都是建築整齊,商業異常發達。
关键词: 进军西南 粤南纪事

内容

船在波濤洶湧的江流裏行了兩日夜,到了臨近南海的開平縣屬赤坎鎭停下來。一路上,人們從船倉窗戶中觀看兩岸的景色,大都是很幽美的。沿途濱江而建的許多村鎭,如像九江、江門等,都是建築整齊,商業異常發達。各處都給人以和平繁榮的感覺,只有九江附近江面有五六艘匪〓被打燬沉沒的輪船戰骸,算是不久之前經歷過戰爭的痕跡。不過,許多村鎭的繁榮是畸形的,有人說:“在這一帶,不但城市是消費的城市,村鎭也是消費的村鎭。”大多數的人民仍然是勤勞樸素的,但是有相當數量的人都不生產的,和初解放的廣州一樣,各地都能看見公開設立的賭場。這一帶鄉村殖民地化的程度是很驚人的,不論你看各地洋式的建築,或是深入的去看人們的生活。市面上充斥着各色舶來的消耗商品,連某些水菓如蘋果之類,都是依靠外洋輸入的。在最偏僻的鄉村裏,物價亦都是用港幣爲單位來計算的。到處可以看到外商的招牌和他們的建築物——公司、貨棧等。
  我們乘坐的小火輪實際是在三埠停止的,三埠是新昌、長沙和荻海三個鎭子的總稱,這兒是三條小江的匯合點,如果比喩不算誇張的話,三埠頗就像縮小的武漢三鎭那樣隔江鼎立,市面也都很繁榮,有汽划子過渡把三處較密切的聯系起來。由三埠到赤坎尙有幾十華里,因爲江水淺,稍大船隻不易開行,便捨舟而登車,一路的公路也很使人滿意,四十多華里,一刻鐘便開到了。此地屬於開平,開平、台山、恩平、新會合稱“四邑”,是廣東全省華僑最多的地區,由於每年僑匯的數字很大,故而一般說是富裕的,但殖民地化的程度也更嚴重些。三埠到赤坎的途中,公路兩旁鄉村中一片精緻的小洋房,都是華僑返國後修建的。在廣州,東山的農林路,梅花新村等住宅區是以小洋樓著稱的,此地的鄉村和那兒有某些相似,赤坎與三埠間的公共汽車,每半小時對開一次,距離赤坎不遠,有一家私人修建的花園,據說是一個華僑在戰前用二十萬銀洋修建的,去看過的人都說,並不亞於在廣州所參觀的花園。
  對於一個北方人說,到了廣東語言不懂是很大的不方便,到了三埠、赤坎地區,語言又和廣州等地的完全不同,我試着和學生們談話,在許多學生中只有一個在天津住過幾天的能够懂一部分。照例的,你要問話,不論對方是學生,或是商店的老板,都拿出紙和筆來筆談,甚至在筆談中發現有字也是不易懂的。例如他們一如廣州把土匪寫成“爛仔”、稱土匪頭寫爲“大天二”,不爲“唔”。並創造了許多怪字,把沒有寫成“行”,把什麽寫成“也”。我到一家印刷廠問他們是否有“四開”印刷機?他不懂得。後來由他寫,他寫的是“六成機”但我們又不大能懂得。至於那些小孩子,一見到解放軍就豎起大姆指頭;高叫叫着“頂呱呱、頂呱呱,…”一般說,只有“頂呱呱”和“鴉鴉喔”是能聽懂的。以後我們住在司徒姓氏聚集的鄉村——美州僑領司徒美堂就是赤坎附近的——,村中有位六十多歲的司徒先生,是自幼生在美國,老年返鄉。他只能講與寫英文,我們有一兩個學過英文的,也只能“寒喧”幾句,就更加困難了。好得此地文化比較發逹,沿途學校不少,鄉村中亦見有家華僑中學,有些女學生正在打藍球,報紙也出的很多,原來江門鎭有兩家對開報,三埠亦有二家或三家,赤坎也有三家印刷廠。
  赤坎是這一帶村鎭裏算有代表性的小鎭,全市有二萬來人口,幾條大街伴着一條不通帆船和汽划子(水大時可通火輪)的小江平行、電燈、電影院等一般城市有的東西此地都有,東距香港不遠,南距澳門只有二百多里,水陸交通都很方便。到赤坎給我最初的印象是:第一,在廣州能買到的時髦的消耗品,此地差不多是應有盡有,人們喜豪華,愛舖張,社會情况複雜。第二,在一些飯館門口鐵籠裏擺着各式的蛇、猫(兩者作在一塊的菜就是所謂“龍虎鬥”),烏龜,各種鳥類,叫不出名字的獸類……這些吃食是最能表現廣東的地方性的了。第三是華僑多,鎭中和附近的村莊中房屋很漂亮。
  赤坎共有三所中學,在我們進駐此地前,解放軍只有少數曾從這裏經過:各界特別是學生很熱情的對待我們,我們每搬一次家,房東家的學生多自動的送我們到新居,以後還一再的去探望。有一羣學生要求參加我們的部隊,當我們因考慮到他們校方的意見勸他們不要參加時,學生們便用紅油墨印發一種傳單,內容是懇切陳詞請求允許他們參軍,在街上見到解放軍就給一張,這種熱情是令人感動的,以後我們吸收他們參加了部隊。這種熱情是一般華僑靑年所共同具有的,因爲華僑遠處異域,早年因歷來統治者特別是國民黨反動派辱國喪權,弄得什麽八也欺侮,養成他們對祖國的敬愛,對祖國的懷戀。
  有人吿訴我一段故事:一九四四年十月,一個十七歲的靑年鄭達明參加了當時在粤中作戰的珠江縱隊。他父親是在中美洲做生意的華僑,幼年時隨父親在海外受人歧視,從小就對祖國寄予很大希望。他在部隊裏當了半年戰士,後來調作文化敎員。反對國民黨鬥爭中,他被升任連的指導員。一九四八年九月十八日,他們的連襲擊新興船山及敵據點,他親自帶突擊隊去衝鋒,不幸負了傷,子彈貫穿了他的手腕,鮮血流濕了他的全身,但他堅持指揮,直到勝利結束戰鬥。結果我軍一個連,消滅了敵人一個中隊、一個鄉公所,繳獲機槍兩挺、手提機四枝、步槍五十餘、子彈萬餘發……他的手却一直沒好,因爲沒有醫院,動脈管總是綳紥不住,鮮血常流,過了六天,他終於支持不住了。他在死前用半邊身體斜靠着床欄,唸了他自己作的一首小詩、要求旁人給他記下。這首感人的詩曾在粤中報紙上發表,寫的是:
   “祖國哟,親愛的祖國!
   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祖國!
   我從幼小時的夢幻中,
   便聽到了你走向我來的足音。
   如今,我看到了你了,
   你從西北的高原走來!
   你在血的鬥爭中成長,
   你是如此的緊張!
   我,一個長期等待着你的
   受氣的美洲華僑的兒子,
   用了我的生命和血,
   看見了你的豐彩,
   你是這樣的燦爛美麗!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讓我永遠緊緊地擁抱着你!”

知识出处

進軍西南實錄

《進軍西南實錄》

出版者: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政治部出版

《进军西南实录》是一本著名的历史书籍,它是明代末期著名将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攻西南地区的历史记载。详细记述了李自成的起义过程、武装斗争、策略布局、军事力量、政治制度、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明末清初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民族文化和军事战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