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傜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進軍西南實錄》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1503
颗粒名称: 通過傜山
分类号: I207.425
页数: 5
页码: 15-19
摘要: 粤北曲江、樂昌、乳源縣境,在五嶺山脈的羣山中,有一座傜山——少數民族傜族同胞聚集地區,是座巍峨崢嶸、林竹蔽天的大山。該處地當北江上游,位於北緯二五度、東經一一二至一一三度之間,最高山峯拔海一千五百公尺。
关键词: 进军西南 通过傜山

内容

粤北曲江、樂昌、乳源縣境,在五嶺山脈的羣山中,有一座傜山——少數民族傜族同胞聚集地區,是座巍峨崢嶸、林竹蔽天的大山。該處地當北江上游,位於北緯二五度、東經一一二至一一三度之間,最高山峯拔海一千五百公尺。丙其地勢較高,又當熱帶與溫帶的交界,氣候較比廣東一般地區微寒。山間風景奇秀,泉水淸冽。傜民居此幽靜環境中,度着半原始式的生活。
  此地區的傜民,是苗族的一支派,視盤古爲其祖先。據解放前僞官方調査:曲江縣境傜民共計二十四鄉十八寨,樂昌二十八寨,乳源二十四寨,人口估計約有二萬餘不足三萬。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也會說廣東“客話”,自己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傜胞雖亦耕種土地,但因山地瘠薄,生產不豐,故其主要食粮爲大米、玉蜀黍及山芋。山上出產尙有竹筍、芋頭、香菇、密糖、木耳。并有山牛、山羊、山猪、狼、虎、豹等野獸。
  傜山中多森林,房屋多以木料構成,一般皆爲平房,比較低矮,少則單間,多至八九間相連。每屋各有小門相通,各屋又有小門相通。屋後有水塘,引來山泉,方便且甚潔淨。另有模仿樓房的兩層屋,上住人或作穀倉,下棲牲畜。樓亦低矮,故可不用梯而攀登上下,因其下層畜糞堆積,人們住在上邊,臭氣上薰,空氣極爲不佳。他們的衣服裝束古老,終年不穿鞋子,婦女衣裙頭帕、腰帶皆繡花刺,男人上衣前後亦常繡花紋。其花紋概爲幾何形,組織複雜而美觀,以紅爲主色,配以黃藍白黑諸色。傜族婦女皆極喜歡刺繡,常以竟年工夫繡製一套衣服。傜女衣飾最特殊者爲高帽,係以竹爲架,架之前面以白色細黑花邊之綫帶編成排,蒙以靑布,再用大白巾一方,自後包至帽前之兩側,然後用繡滿花紋之靑布裹於其上,左右兩下留,垂黑色絲帶兩串,高帽將近二尺。戴用時先將頭髮紥成小束,盤在頭頂,用臘塗使光滑,然後戴上高帽,卽不再取下,睡眠時亦如此。傜民尙迷信,禁忌多。每一村寨皆有神廟,傜民辛勞一年所得菲薄收入,大多消耗於祭祀神鬼上邊。山中怪石或古樹,也往往認爲有神而不能用足踐踏或攀折。小孩身邊多佩帶野獸爪牙,謂能“避邪”。在神廟鄰近的樹木,非先祭神祝吿不能砍伐。據傳及依古書記載,從前廣東省境傜民爲數甚多,明朝時全省有傜山的州縣共達二十一處,計傜山八百九十一座。(顧亭林“天下郡國利病書”)迄今則僅剩此傜山及連江一部分地方,尙有傜民二、三萬人。這是個千數年來統治階級施行大漢族主義及大民族主義殘害傜民的結果。歷史上,各朝代的統治階級,用盡各種毒辣手段迫害與削弱傜民。據史書記載,宋至淸朝間官方在粤境對傜民可考的“征剿”達四十三次,每次都殺人盈野,種族無遺,占地毀巢,建州立縣,甚至出征時以西洋大砲助剿,給傜族以滅絕性的屠殺。有時并禁食鹽進入傜山,以限制其滋生繁衍。加上傜族本身的血族結婚,過度嗜酒及不衛生的生活,結果形成傜族人口的急驟削減,種族趨於滅亡。傜族同胞對於他們處境的低下,表現無限悲痛與不滿。傜族有許多歌謠裏,都流露着這種不滿情緒,例如:“空見客土樣樣樂,富貴功名到處是,無人賤能姓傜子,生如姓傜下鄙人。”又如:“不有傜人坐何府,賣工做奴是傜人,分與傜人小山種,衣不足穿食不足。”歌中的“客士”意指漢人住處,他們將自身與漢人相比,看到做大官、享富貴的都是漢人,從來沒有傜民的份兒。他們整年勞苦爲奴,依然是飢寒交迫的活不下去。這是掺和着血和淚的控訴。
  近年來,在國民黨獨裁專制暴政壓迫下,傜族更加受其岐視與欺凌,常受匪軍的掠奪、殺戮和侮辱。有時掛着要粮徵兵的招牌,敲榨傜民錢財,或以“匿匪”罪名進行勒索,最經常而公開的,便是當傜民挑着香菇、密糖、木耳下山趕集出賣後囘去時,匪軍便以“檢査”爲名,攔道搶刼。稍有違抗者,便誣說你“通匪”,馬上不是痛駡毒打,便是槍斃,造成傜民對於國民黨匪幫的極端仇視與憎悵。因此,近年以來,傜民同胞對於粤北地區人民游擊隊,關係異常親密。
  傜民與人民游擊隊的友誼,是在長期艱苦戰鬥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他們開始與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相接觸,是在一九四五年“雙十協定”後。當時,華南抗日游擊縱隊珠江部隊,奉命北撤烟台路過該山時,嚴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秋毫無犯,並向傜民宣傳中國共產黨對於少數民族的政策,給傜民留下良好的印象。以後便是敵人向粤北人民游擊隊大舉“圍剿”時期,人民游擊隊常在該山堅持。除紀律嚴明外,還經常幫助傜民作活,遵守傜族風俗習慣,生活上也能打成一片,處處獲得傜族同胞的熱愛。他們稱游擊隊爲“自己的隊伍”,將自己打來的獵肉,經常送給游擊隊吃。當敵人打來的時候,有的傜民也和游擊隊在一起戰鬥。——傜民的民性强,體格壯,善於爬山打獵,一般男女都會玩槍,并且槍法許多是百發百中。有的同志在戰鬥中光榮負傷了,傜民便把他請到自己家裏,給作好飯相待,並把貴重的密糖拿出來給傷員吃。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敵人在始興小安尾山上“圍剿”人民游擊隊某部時,部隊在敵人重重包圍,封鎖中沒有粮食吃,爲了堅持鬥爭决定到傜山去借粮。當派人越山攀嶺走到後,傜民毫不躊躇,毫不吝嗇的借給了他們粮食,保證了部隊不餓肚子。但游擊隊也從不護傜民吃虧,以後如數歸還。
  後來關係日更親密,許多傜人起來參加游擊隊的鬥爭,傜人時常下山到市鎭上給游擊隊送情報,代買油鹽,人民游擊隊也常常送給傜民油鹽。彼此生活在一起,後來傜民學會唱游擊隊的歌子,游擊隊員也學會了唱傜人的山歌。當南下大軍行經此一地區進擊廣州時,便受到傜胞的熱情歡迎。在這些偏僻而幽美的山林裏邊,時常可以聽到不同民族的人羣唱着一個同樣的歌子——“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知识出处

進軍西南實錄

《進軍西南實錄》

出版者: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政治部出版

《进军西南实录》是一本著名的历史书籍,它是明代末期著名将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攻西南地区的历史记载。详细记述了李自成的起义过程、武装斗争、策略布局、军事力量、政治制度、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明末清初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民族文化和军事战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