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传琭公铭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28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传琭公铭志
分类号: K820.9
页数: 9
页码: 169-177
摘要: 这篇铭志作于清代咸丰年间,收入族谱当是民国十二年。“铭志”这样的文章,是古人对于有功德大、品质好、风格高的祖先,担心后代不了解,就定要记下来,或是刻在墓碑上,或是刊载在谱牒上,用来永志不忘的。
关键词: 张传琭 铭志

内容

(按:这篇铭志作于清代咸丰年间,收入族谱当是民国十二年。)
  铭志之作,何自昉①乎?盖古人於祖考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之,或镌於墓碑,或载诸谱牒,所以铭不忘也。今清河张公讳传琭老大人,吾旧姻也。令嗣两世从遊,因能深悉公之为人。其为人也,存心正直,制行端方;其容貌威严而不喜装饰,其语言闲静而深恶便佞;其衣冠朴素而弗尚绮罗,其饮食淡泊而最厌珍羞;其持己谦恭而不炫己长,其待人宽厚而不形人短;其谋事谨慎而鲜有覆败,其治家俭约而严禁奢华;其处世忍让而凭戒忿争。膝下诸君子皆能体公之志,遵公之教,行公之行,欲综公生平始末,纪诸家乘,昭示子孙,俾无忘祖德。丐序於予,予不敢辞,谨为之铭。
  窃维人生之可铭以垂不朽者有四:一曰孝父母,二曰友兄弟,三曰和妻室,四曰裕子孙。人於四者能有其一,犹堪能铭,况公四美俱备,可法可传,乌得而不铭?曷铭乎?公之孝父母也。公之仁孝性生,事亲之道,靡所不尽。然其他孝行,人犹可能,所难能者,令先考与两兄各式各,分受老鹳丘,未惬其愿,心甚忧之,公婉言劝解。是时,公年未冠,废读耕田,立志兴家,以慰亲心。逮令考在日,遂买业数契,较分受之业,则已倍之,可谓善体父志矣。公事亲能以「色养」②,厥后令考得哽疾,食不下咽,公侍奉汤药,见其噎呕情形,食不甘味,屡为废餐。多方调治不效,竟以疾终。公痛父之亡,孝无由尽,又印刷太上感应篇、魏元君劝世文合编若干卷,为父祈冥福,并为母延龄。令先妣梁老太君,两目失明,举动维艰,公左右扶持,始终不倦,非孝心纯笃者而能如是乎?此其孝顺父母之可铭也。
  曷铭乎?公之友兄弟也。公昆季二人,其平居相好无尤,壊麗迭奏无论矣。辛丑岁,公以人丁渐众,宅室不能容,因将田业均分。未几,季弟分受业内有痞匪将捕辑差役毙命。或谓公曰:「事在弟业内,此项费贷,自该彼一人任之,於公何与」?公曰:「不然。幸人之灾,犹为不仁,况同胞乎?托言祸出分产之后,使弟一人受害,吾不忍为也。」其后夫差约费二百串,概归公项,诚能以天性之恩为重,而视银钱如草芥矣。况有祸同当者,复能有福齐享。既分之后,又合买数大契,償债万馀,可谓和衷济美矣。且於合买滩子口业内,觅得吉地「青乌子」, 谓其地必发大福。公与弟品修两穴,令子孙受其荣荫,其好恶与共,休戚相关如此。噫嘻!兄之待弟能如公者,曾有几哉?此其友爱兄弟之可铭也。
  曷铭乎?公之和妻室也。公之发家,得内助之力为多。公原配袁太君极贤淑,甫七岁,适公家,琴瑟克谐,邑勉同心③,鸡鸣戒旦④之诗,可为咏矣。至其姻亲眷属,远徙云南昭通,居本乡者只妻兄一人,孤贫无靠。公则生为之推解⑤,死为之殡葬。太君有两姊,一适石君,一适申君,家贫且乏嗣,皆赖君为之相躺相恤於其间。盖公之不薄待妻党,即公之不薄待於妻也。彼夫富豪之家,见妻族有困穷无告,嫌憎之而略不垂怜者,岂少也哉?其亦闻公之风,可以知所愧励矣。此其和妻室之可铭也。
  曷铭乎?公之裕子孙也。夫裕子孙,莫要於置田产。公自十九岁时奋志经营,勤劳稼穡「数十年来未尝一日清闲,未尝一日虚度。一草一柴,不抛弃之;一粟一丝,必顾惜焉。勤而且俭,至老并无懈志,故经公之手,买业二十余契,其富甲一乡,虽古陶朱公,何多让焉?裕子孙,莫重於送读书。公作育人材,或建馆延师,或出外就传,虽费学金,未尝生悭吝心。膝下诸孙,宝桂谢兰,挺生庭阶。已冠者品学兼优,有国士风;甫成童者资性聪敏,崭然见头角,其发科发甲,可拭目俟矣。且裕子孙,莫大於积阴功。公喜谈因果,凡刻善书、建庙宇、造桥、修路,种种之阴,不计其数。见人有无辜而遇灾难者,则必极力以维持之;见人有挟忿欲构讼者,则必苦口以劝阻之。其买田庄也,随时价之低昂而分外栽培;其收租毂也,量天年之丰歉而重加体恤。而且,施棺椁以济死,泽及贫民;买鍬鳍以放生,恩推物类。公之积善裕后又若此,其后人之发达,㊁巨有量哉?此其垂裕子孙之可铭也。
  鸣呼!公为人四美俱备如此,信乎其可法矣!诚哉其可传矣!虽欲无铭,乌得而不铭?吾愿为公后者,览吾是编,奋然兴起。观宅第之固,轮奂之美,必尽然流涕,曰:「此吾先祖宵衣吁食所缔造结构以贻我也」!当思有以保之。享田园之广,仓庚之盈,必潸焉泣下,曰:「此吾先祖披星戴月所月并手月氐足以授我也」!益思有以守之。体尔祖之志,遵尔祖之教,行尔祖之行,以无负尔祖创业之苦,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庶尔祖在天之灵,亦可以永慰矣。岂不休哉?岂不盛哉?
  皇清咸丰壬子年仲春月中浣
  邑庠生花池周爱莲拜撰
  本文注释
  ① :曙光初现,引申为开始。
  ②色养:指奉养父母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丝一毫的厌倦的脸公,始终是和颜悦色,使父母觉得儿女的奉养没有任何勉强的成份,因而感到高兴愉快。孔子认为,这是孝道中最难做到的一点。
  ③ 龜勉同心:引自《诗经•邺风•谷风》:“邑勉同心,不宜有怨。”邑勉,尽力。
  ④鸡鸣戒旦之诗:《诗经•齐风》里《鸡鸣》篇,写妻子催丈夫早起。“鸡鸣戒旦诗,可为咏矣。”是指传公的妻子是个贤内助,辅助传公勤俭兴家。
  ⑤推解:“推食食我,解衣衣我”的紧缩,这里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食物和衣服分给别人。
  译文一一
  传琭公铭志
  “铭志”这样的文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约是古人对于有功德大、品质好、风格高的祖先,担心后代不了解,就定要记下来,或是刻在墓碑上,或是刊载在谱牒上,用来永志不忘的。老大人张公名传琭,是我的老姻戚了。我并且同他的儿子一代也是世交,所以能深深地了解传琭公的为人。传琭公思想正直,行为端方;他的容貌威严而不喜欢装饰,他的言谈平和实在而讨厌阿谀奉承;他的穿戴朴素而不要求绫罗绸锻,他的饮食粗茶淡饭而最反对肥鱼大肉;他要求自己总是谦让恭谨而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他待人宽仁厚道而不说别人的缺点;他谋事小心谨慎因而少有失败,他治家勤俭节约,严禁奢侈豪华;他处世的方针是忍让,他反对和警戒的是忿争。传琭公膝下几个儿子都能体察他的志趣,遵从他的教导,走他的人生之路,打算综述他的生平事迹,记载入家谱,昭示给子子孙孙,使他们不忘记祖先的功德。他们请求我写这篇文章,我不敢推辞,恭谨地给他写下这篇铭文。
  我个人认为人的一生中可以铭记下来以流于不朽的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孝父母,其二是友兄弟,其三是和妻室,其四是裕子孙。人们能有这四个方面中的一个,就值得铭记下来,何况传琭公四个方面的美德都具备,值得效法,值得传播,怎么能够不铭记呢?
  铭记什么呢?首先是铭记传琭公孝顺父母的事迹。传璟公的仁孝之心是由天性生成的,他孝顺父母应作的事,没有未做到的;但是一般的孝行,人们还可以做到,传璟公却做到了一般所难于做到的。原先,传琭公的两位伯父分家,所分产业是老鹳丘,传琭公的先父很不满意,内心充满忧患,传琭公对他婉言劝解。这个时候,传璟公还未满弱冠的年龄,辍学种田,立志要振兴家业,来安慰父亲。待到他父亲还没有离开人世的时候,就买了几肥肉田地了,已比分受的祖业成倍地增加了,这可以说是善于体察父亲心意的了。传録公总是能用使双亲高兴的脸色来侍奉双亲(这是孔子认为最难做到的“色养”),后来传琭公的父亲得了哽噎的疾病,饮食吞不下咽,传琭公侍奉汤药,见他哽噎的情形,饭都吃不下,多次废寝忘食。多方医治没有效果,竟然因此病与世长辞。传璟公哀痛父亲的去世,孝道无从尽到,又刊印了《太上感应篇》与《魏元君劝世文》的合编若干卷,为父亲祈祷冥福,并祈求为母亲延长寿算。传竦公的母亲梁老太君,两目失明,行动艰难,传琭公在她身边扶持,自始自终,从不厌倦,不是孝心纯厚的,能做到这种程度吗?这就是他孝顺父母值得铭记的。
  铭记什么呢?其次是传琭公友爱兄弟的品质。传珠公弟兄两人,他们平时相处友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不消说了。辛丑年,传琭公因为人丁渐多,房屋已经住不下了,于是将田产平分。不多久,他弟弟所分的田地上发生了痞匪将捕辑差役打死的事。有人对传珠公说:“事情发生在弟弟的田地上,将要发生的费用(按:指官家来此地勘察办案需要招待之类的费用),自然该他一人承担,跟你不相干。”传琭公回答说:“不对。在别人遇到灾祸时心存侥幸,这叫做'不仁'?何况是同胞兄弟呢,借口祸事出在分产之后,使弟弟一人受害,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做呵!”那件事,后来为应付来办案的差人夫役大约花费了二百串铜钱,完全由传竦公开支,这实在是能以手足之情为重而把银钱看得比草芥还轻了。当然,有祸同当的,又能有福齐享,传琭公与其弟分家之后,又合买了几大股田地,还了万多元的债务,可以算得上兄弟二人一起发家致富了。同时,在合买的滩子口田产内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名叫“青乌子”的,人们都说,埋在那里,子孙一定要大大的昌盛发达。传録公与他的弟弟并排修了两个墓室,让子子孙孙都受到他们庇荫,他同弟弟就是这样地同心同德,休戚相关。啊,哥哥待弟弟能够像传琭公的,曾经有过几个呢?这就是他友爱兄弟的值得铭记的地方。
  铭记什么呢?再次是传琭公对妻室的和好。传琭公的发家致富,很多地方是因为得妻子的内助。传琭公的原配夫人袁太君极为贤淑,刚满七岁,就嫁到张家,与传琭公琴瑟和谐,同心同力,她正像《诗经》的《鸡鸣》篇所描写的那样,时常提醒丈夫要克勤克俭。她娘家的亲属,远远地迁到了云南的昭通,还在本乡的只有妻兄一个人,孤苦贫穷,无依无靠。传竦公在妻兄活着的时候时常周济他,死了之后又进行了埋葬。袁太君有两个姐姐,一个嫁到石家,一个嫁到申家,都家境贫穷,又缺乏后嗣,都要依靠传璟公的接济。不薄待妻子娘家的人就是不薄待妻子。那些富豪人家,看见妻子娘家有困苦贫穷,求告无门的,嫌弃他,一点不发善心的,难道还少了吗?如果听到传琭公的高风亮节,也可以知道惭愧而有所觉悟了吧。这就是传琭公厚待妻室值得铭记的。
  还有什么值得铭记的呢?最后要说到传琭公的把富裕遗留给子孙了。要让子孙富裕,没有比买田买地更重要的了。传琭公从十九岁起,立志经营、勤奋种地,几十年来,没有一天的清闲。没有一天是虚度了的。一根草,一块柴,从不抛弃,一粒米,一根丝,一定要顾惜。又勤又俭,到了老年并没有一点懈怠,所以,经过传琭公的手,买田地二十多处,达到了在一乡称为首富,可以与古时的陶朱公比美了。让子孙富裕还有一条重要的是送他们读书。传琭公造就教育人材,或者建学馆,请老师,或者外出从师,虽然学费、花销不少,但从不吝啬。传掠公膝下的孙子们都很有出息,一个个挺特俊秀,兰桂齐芳。已长成人的,品学兼优,有高尚士人的风度;还是童子的,天资聪明,已崭露头角,他们考中科举,是可以预料的了。让子孙富裕,还要大积阴功。传琭公相仿因果报应之说,举凡刻善书、修庙宇、建桥修路,种种好事,他做得不计其数。看见无辜遇到灾难的人,就一定极力帮助他;看见有怀着仇恨想打官司的人,就一定要苦口婆心地劝阻他,买田庄,随着时价的高低还要分外给卖方以好处;收租谷,总是根据年成的好坏并且对佃户多加体谅。施舍棺材,帮助穷人安葬死者;买鱼鍬黄鳍之类来放生,恩泽施到了动物。这些都是传公做好事为后人积福的种种举动,由此推知,他的后代的发达是不可限量的,这就是传珠公给子孙造福值得铭记的。
  哎!传璟公的为人,像这般具备了四个方面的美德,实在是可以作为榜样了!真真地是可以传给后代了!即使是想不写铭志,怎么可能呢?我希望传琭公的后代,阅读了我这篇文章,会振奋精神,看到自家宅院的坚固华美,一定会感动得流下眼泪说:“这是我的先祖起五更、睡半夜,辛苦修造留给我的呀!” 就会想到如何保守它。你们享受到广阔的田园、充盈的粮仓带来的美好生活,一定会感动得流下眼泪说:"这是我的先祖起早摸黑、勤苦劳作来传给我的呀!”更加有决心保守住它,更能够理解你们祖上的遗志,遵守祖上的教导,走先祖走过的道路,不辜负你们祖上创业的艰苦,子子孙孙不要废弃它,一定要延续下去。这样,你们的先祖在天之灵也可以永远地得到安慰了,难道不是好事吗?难道不是盛事吗?
  清朝咸丰壬子年(1852年)二月中旬
  本县秀才花池乡周爱莲敬撰

知识出处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记载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里的精辟论述,是国家权威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家谱的正确评价。我《张氏族谱》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正印证了这一精辟的论断。我们这本《张氏族谱》翔实而具体地记录了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那次大移民的有关情况,还十分完整地保存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写的《魏公行状》、《宣公神道碑》两篇人物传记,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还有历次续修所留下的序、跋、文及《族规》、《谱禁》等也很有文化品位,无不蕴含有反映各个时期有关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丰富的信息。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传琭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