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宋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封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2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宋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封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略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6
页码: 116-151
摘要: 张浚,不仅身世显赫,而且高风亮节。他是南宋时代的人,因为作者朱熹与他同时代,不了解后来的史家称那个时期为“南宋”,所以只说“宋”。少师保,官衔。信军节度使,官职,当时掌管一个地区军政大权的官员。魏国公,爵位。致仕,退休。太保,荣誉头衔。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张浚

内容

公讳浚,字德远,本唐宰相张九龄弟九皋之后。自九皋徙家长安,至璘(即公五世祖),仕僖宗时为国子祭酒,从幸蜀,因居成都。公曾祖沂国公文矩早世,夫人携三子徒绵竹。长子即绒举茂才异等,累官知雷州,封冀国公。亲教子咸,中元丰进士,历官宣德郎,封雍国公。公晚得异梦,若有告者曰:「天命尔子明德作宰相」,未岁而公生,故字之曰「德远」云。公生四年而雍公殁,许太夫人年二十有五,父母欲嫁之,誓而弗许,劝苦鞠育。公虽幼,言行不欺不诳,见者皆称为大器。年十六,入郡学,甫冠,与计偕入上庠,太夫人送之,拊其背泣曰:「门户寒苦,赖尔成立,当朝夕以祖,父之业为念」。凡数十条,书之策以授公。公去亲侧,常若在旁,言动率遵太夫人教。
  中政和七年进士,枢密邓洵仁、与雍公有旧,谓公来见,当处以编修官。公竟不往,只得由南士曹参军奉板舆之官。公区处细大事,各有条理,治狱明审,军民归心。公事罢归,读书至夜分乃寐。有名士过帅府与帅饮,至夜分,帅命继酒於公所。公谓其使曰:「此何时也,而欲发钥取酒酣饮乎?」使者复命,名士即整冠拱手曰:「公有贤属如此,某罪人也。」问公姓名志之,即登车而去。擢褒城令,辟熙河路察访司办公事。到官遍问守官旧法,及军阵方略之宜。故公通知边事,尽自此也,改秩恭州司录,会尚书右丞何卡执政首荐公。公到关,闻其失人望,即以刹子规之,辞语切厉,不悦,止除太常主簿。
  公自赵鼎、宋齐愈、胡寅为至交,寝食行止,未尝相舍,所讲论皆前辈问学之方,与所以济时之策。涪陵处士谯定被召至京,公候见,告公但熟读论语。公自是益潜心圣贤微言。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员外郎。会上初履实位,登坛告天,公摄太常少卿导引。上见公心重之,他日除公殿中侍御史。先是宰相李纲以私意论谏议大夫宋齐愈腰斩,公谓纲私意杀侍从,恐失人心。既入台,首论纲,罢之。统制韩世忠所部作过,致右正言庐臣中坠水死,公奏劾乞正其罚,上为之夺世忠观察史。上下肃然,始知有国法。至维扬,即劝上毋忘二帝北狩,当念中原,汲汲然修德去弊,以振纲纪。每奏事,上未尝不从容再三问劳,语及为治之方,辄至日员。公所论皆蒙采纳,迁侍御史,赐五品服。时车驾久驻维扬,公奏「二帝远在沙漠,而陛下乃与六宫端居於此,又何怪乎人之审议?愿明降睿旨,晓谕军民,措置定居之地,以副其望。」又毋谓金人不能来,当急修备治军,常若寇至。遂大拂黄潜善之意。公乞外补,除集英殿修撰,知与化府。修朝辞,有旨除礼部侍郎,召对便殿,上宣慰曰:「卿在台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卿为联留,当需任用。」公顿首泣谢,不敢言去,未岁除御营参赞军事,同吕颐浩於江淮措置。
  金骑自天长逼近郊,诏朱胜非留吴门御贼,问谁当佐胜非者,左右莫敢应,公独慷慨愿留,以本职节制平江府。公行平江,诸军溃归,无虑数万众乏食,所至焚却。公曰:「此当招集」。问府库银绢岁何,便宜支给,命解甲而入。溃兵既得赐,无敢贮噪者。有自杭持苗刘檄文①至者,公恸哭,念王室祸变如此!大义所在,当举平江讨贼。虽孀母在远,而义有所不可已也。会承宣使张俊,领万人自中途还诣公。公留俊,握手语泣下。俊亦大哭,曰:「有辛永忠者,为俊言,当诣张侍郎求决,侍郎忠孝,必有处置。」公曰:「某处置以定,当即起兵问罪」。夜发书约吕颐浩刘光世以兵来会。公再被行在之命,附迁发奏:「睿圣皇帝据尔退避大位,天下四方闻之,无不疑惑。若不力请,俾圣意必回,与太母分忧同患,中兴之业,未易可图」。寻被命除礼部尚书,将疾速赴行在,公复奏不可离平江状。会颐浩、光世报军至。公大犒将士,酒五行,公呼至前厉声问曰:「今日之举,孰顺孰逆」?众皆曰:「我顺贼逆」。公复厉声曰:「若某违天背人,可取某头归苗,傅等,闻傅等求得某者,可即日富贵。不然,有一退缩,按以军法」。众咸愤,军威甚振。逆党传闻已震慑,有改图之意。书报公,公遂递报之,责以大逆。傅等乃怒,遣精锐驻临平。朝廷降指挥谪公,其词曰:「张某阴有邪谋,欲危社稷,责授黄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迳赴贬所」。适颐浩以兵至,公迓,握手郝欧。颐浩曰:「事不谐,不过赤族」!光世亦至,共传檄内外。公遣冯幡以计策,傅彦正②闻平江之师将至,甚忧恐。軽知可动,即以大义白宰相朱胜非。胜非令軽与二人议,二人有许意。遂引见太后,宣诏百官,诣睿圣皇帝。上谕便殿引见,傅正彦问劳有加。傅等以手加额曰:「不意圣天子度量如此」!耀归而勤王之师悉至秀州。公被命同知枢密院事,亦不受。次秀州,奉复辟手诏。而傅等屯临平,公进发,三日,次临平。世忠亲挥刃突前,众争奋贼,苗翊等大败,相继遁逃。是夕,圣旨除知枢密院事。入内朝,上宣谕公:「曩朕方啜羹,小黄门传太后命[张浚不得已,安置郴州]。朕不觉复羹於手,今其迹尚存。」上再三鸣咽称叹,引公入过公庭,上宣谕:「隆佑皇太后知卿忠义,欲一识卿面,适垂簾见卿自庭下过矣」。公惶恐,顿首谢。上属意欲倚公为相,解所服玉带,命内侍覆去龙 ,赐公曰:「此祖宗御府所实也」。公重辞,勿获。傅正彦去闽中,公命世忠以兵追搏,槛至行在,其党皆伏法。
  初,公起义师,次嘉禾。一夕,忽有刺客至前。公见其辞色不正,问欲何如。对曰:「侍郎精忠大节,感通神明,又安忍害侍郎耶?遂拂衣去,翌日,取嘉禾囚,斩以狗盗。薛庆啸聚淮甸,兵至数万,公示以朝廷恩意,庆感服。始公入贼垒,外间不闻,上信浮言,罢公枢。及讫事,上诏就职,抚劳再三,复亲书御制中和堂诗赐公,仍题其后曰:「卿看毕可密藏,恐好议者以朕属也。」其眷待如此。
  公念国家中兴,必自关陕始,或先入陕陷蜀,则东南不级保。遂慷慨请行,诏以充川陕宣扶处置使,赐亲笔诏书。行有日矣,会御营平寇将军范琼赴行在。琼与女真通,逼胁后妃及渊圣太子宗室入金国中,罪状非一。闻二凶伏诛,拥众入朝悖傲,多所邀求,且乞贷逆党。公奏其罪状,夜与枢密院检详文字,刘子羽谋作剑榜皆备。翌早赴都堂,召琼议事。琼从兵溢途。公数琼罪,琼愕然。命缚送太理寺,子羽张榜於省门外,以圣旨抚众,众顿首应诺。琼论死,公辟子羽参议军事。遂西行,独念上孤立东南,朝廷根本之计未定,不敢以身在外而不言也。尝奏言:「馀杭一凶鼓乱。当此艰危,人情易摇,愿陛下於细微未萌之事,每切致意,使奸逆无以窥伺吾间。听言之道,莫若亲君子,远小人。不然,虽有过人聪明,而朝夕所狎近者,渐渍以人,其能无过听之失乎?」又奏:「乞体乾之纲,身任天下,自反自咎。惟菲薄之物,淡然漠然,视天下无足以动吾心,而需以宗社生灵为念。」奏上,上手书赐公,嘉欢不已。公离行在,抵兴元,奏结銮车早为西行之谋,天下大势可定。
  始公未至,金已陷麟延。公到方旬日,即出行关陕,访问风俗,以搜揽豪杰为先务。吴介及弟璘素负才略,求见公。公奖予,不次擢用,皆感激以死报。会金谋入寇江淮,车驾浮淮东征。公治兵入卫,未至襄汉,遇捷音,知金既北归矣,乃复还关陕。金大酋粘罕,声言必取环庆。公率诸将御金,敌势屡挫,生擒及招降甚众。金大恐,急调大酋兀术等星夜来陕右,与粘罕等会。泾元帅刘奇率将士先薄敌阵。环庆帅赵哲擅离所部,公斩哲以徇。参议刘子羽与公意合,遣子羽出关收散亡将士。命介聚兵据和尚原。金酋乌鲁都统大兵来,介乘险击之, 金败走。兀术亲攻和尚原,介及其弟璘与合战,出奇大破之,俘或以万计。兀术仅以身免,皆髻剃遁归,自金入中国,其败妞未尝如此也。公以陕右捍御大敌,制加公「通奉大夫」。公奏迎太夫人,又思所以慰悦母意,遂乞以「通奉」县封外祖父母,诏许焉。制加公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赐手书遣内侍宣旨。公附奏谢,且密奏事当谨微,又遣兄晃及官属奉事行在。上喜,恩意有加。公在关陕三年,西北遣民③归附,安堵且牵制,东南亦赖以安。第士大夫有求於宣司而不得者,始纷然谤起矣。将军曲端者,迫逐帅臣王庶,夺其印,又不受节制。张忠彦降金,皆端复心。公论端死,而谤者谓公杀端及赵哲为无辜。朝廷疑之,遣王似来副公。公闻,即求去,章至十数,上弗许。御史中丞辛丙知潭州时,懦怯不能遣兵,反鼓倡生变。公奏劾取勘,丙恨之,至是诬公设秘阁以崇儒,拟上方而铸印,不肯出蜀,意有他图。公竟移疾待罪,而论者亦不已。遂以本官提主临安府洞霄宫,福州居住。时朝廷已甚讲和好之议,乃具奏曰:「此金情状,需以和议误我久矣。彼势戏即言和,势盛即复肆,愿早夜深思为备,其斥远和议,用定大业」。且焉用将臣十余人,时皆服公知人。公即赴福州。既至,阖门以书史自娱。
  是岁,刘豫之子引金入寇,上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公,上不许辞免。公即日行,入见。玉音抚劳加昔,除公「知枢密院事」,亲书诏谕,出榜朝堂。公既受命,即赴江上视师。时兀术拥兵十万於维扬,公即驱临江,召大师韩世忠、张俊、光世与议,且劳其军。将士见公来,勇气十倍。世忠移书兀术,为言张枢密已在镇江。初,金牒报公得罪远谪,故悉力来寇,至是问所遣王愈曰:「吾闻张枢密贬岭外,何得在此」?愈出所下文书。兀术见书,神色动,即强言约战。愈回一日而敌霄遁。公遣诸将追击,其所俘获甚众。宣制除公「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公入谢,即陈宗社大计,莫先储嗣,所以系天下之心,不可不早定议。上首肯者久之。又进言塞倖门,抑近习,尤谆切致意焉。上还临安,公留相府。
  未阅月,复出江上劳军。时杨么据洞庭,朝廷屡命将讨之,不克。公意宜乘其迨,盛夏讨之。遂具奏请行,上许焉。公至醴陵,狱秆数百人,多么所遣间探者。公召问,论以利害,尽释其缚,欢呼而去。至潭州,遣岳飞分兵屯鼎澧、益阳,其党大恐,约日来降,丁壮至五十九万,老弱不下二十万。公一切诚信抚之,群寇尽平。上手书赐公,公奏遣岳飞之军屯荆襄图中原。时重湖连年舟楫不通,今始风日清夷,父老叹息,以为变残贼攘之区为和气也。
  公闻资善堂,皇子出就傅,喜不自胜,奏荐起居郎朱震、秘阁修撰范冲可任训导之千克寂嘉纳焉。上念公久劳於外,遣中使赐手书趣归,制除金紫光禄大夫。公力辞至四、五,乃许。特封公母许氏秦国夫人,赐公兄滉紫金服,又官公亲属数人。公至行在,上劳问之,亲书周易否泰卦以赐公。公即衍二卦之说以进,又条陈中兴备览四十卷。上深嘉欢,置之座隅。公以敌势未衰,而叛臣刘豫复据中原,为谋叵测,奏请部分诸将以观机会。上许焉。即张榜声豫之罪,命韩世忠据承楚,刘光世屯合澱,张俊练兵建康,杨沂中领兵为后翼,岳飞屯襄阳,国威大振。上遣使赐公御书裴度传,以示至意。公於诸将中,尤称韩世忠之忠勇,岳飞之沉鹫,可倚以大事。
  牒报豫贼及其侄猊挟金来寇,张俊、刘光世皆张大贼势,争请益兵,自赵鼎以下莫不汹惧,至欲移师,召岳飞以兵东下。公独以为不然,今日之事,有进击,无退保,宜及时立大功,或有差跌,某不敢私。诸将悚惧听命。豫贼令乡兵伪为胡服,於河南诸州间者,俱言处处有金。庙堂惑之,移书抵公,坚欲退师,为保江之计。公奏:「俊等渡江,则无淮南,而长江之险与金共矣,陛下其能遣诸将渡江击贼乎」?上手书报公曰:「览卿奏,俾朕释忧顾,非卿识虑出人意表,何以臻此」?是时,诸将亦始为固守计。既而贼大张声势於淮东,人情怕动。星夜驰至采石,谕众曰:「有一人渡江,即斩以狗」。刘猊分麟之半来攻,杨沂中大破於藕塘,降杀无遗,猊仅以身免,麟拔寨遁走。上赐手书嘉奖,又遣内侍赐公古端砚、笔墨、刀剑、犀甲、貂帽,且召公还。随班朝见,上曰:「劫贼之功,尽出右相之力」。制除「特进」,公恳辞再三。先是以禄令成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公辞不得,即求回授兄晃。至是上谓公曰:「卿每有迁除,辞之甚力,恐於君臣之义有未安也。」公乃奉命。
  时议徽宗在沙漠。遣何聲等往问安,归报徽宗皇帝、宁德皇后相继上仙。上号恸期车踊,哀不自胜,命公具草诏谕中外。又具奏待罪,愿赐罢黜。上降诏起公视事。时公总领中外之事,会车驾巡幸,又值国恤,几事业委。公以一身任之,至诚恻怛,上下感动,人情赖公以安。每奏对,必深言仇耻之大,上未尝不改容流涕。上方厉精克己,事无巨细,必以咨公。四方灾异,公必以闻,祥瑞则皆抑而不奏,四方皆知朝廷好恶所在矣。公戴星出,经处国事,暮入侍太夫人色养,中外感慕,传为美谈。公与赵鼎在相位,人号为「小元祐」。公未尝以恩泽私亲戚,人服其公。
  公归自江上,奏罢刘光世不恤国事,而以兵尽属督抚枢密使。秦桧以握兵为督抚之嫌,乞奏置武帅,以王德为都统,制取郦琼副之。公以奏论之,至琼举军火叛,公遂引咎求去。上不得已留,因问可代者,公辞不对。上曰:「秦桧何如」?对曰:「近与共事,始知其暗」。上曰:「然则用赵鼎」?公拟批召鼎既出,桧谓公必荐已。上遣人促所荐,桧始错愕而去。公以得请授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御史中丞等交章诋公,旋落职永州居住。公抵永,凡所以顺承亲意者,无不曲尽。太夫人安之,不知其为迁谪也。作草堂旁近,以奉板舆游历。桧以庆康中建议有力,量一时仁贤荐桧。桧已得政,始决和戎之议。诏书至永,公伏读恐惧,寝食不安。移书政府,又具扎子以奏曰:「恭砚诏书之颁,通久不寐,今日之事,一旦北面事金,听其号令,大小将帅,孰不解体?陛下且欲经理河南而有之,臣知其无与赴功而共守者矣」。又两具扎子,言俱刮切。复公资政殿太学士,知福州兼安抚大使。公以太夫人念乡,不欲东去,力辞至再三。公念时事多虞,在近或可补报万一。遂受命至闽,闽健讼难治,公谕以议理,令相劝率,民皆感仰,闽人化之。刘鎬大破兀术於顺昌,方欲进兵,乘金虚而桧召鎬还矣。鎬感公荐己,朝见上曰:「张某可谓知人」,桧遣郎官讽公使附己议。公答书,言「和不可成,金不可纵」。桧甚怒,上除公「检校少傅」、「崇信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免奉朝请。去福之日,军民送者,号泣相属於道。公以蜀还朝廷,不欲径归,遂奉太夫人寓长沙之南,筑堂旁,日尽心閒居,玩意经史,忧时之志,一饭未尝忘也。桧即外交,讳言兵事,自以为时已太平,日为浮文,愚弄天下,独忌公甚。中丞万侯禹希桧旨论公卜宅僧拟五凤,然清明上下悦服。未几而金大入寇,中外震动。命公判建康兼行宫留守,公被命即行,於岳阳冒风涛至鄂,闻焚采石,人云「毋庸进也」。公愀然曰:「某携二子赴君父之急,惟直前求乘与所在耳」!独以小舟渡江,建康一军,欢呼增气。金牒报遁去。公入行宫引见,上问劳再四,赐公黄金象管笔,公惶恐不敢辞。桧二十年间,谱公者无所不至,独赖上主张,不致死地。上见公辞和气平,温乎忠爱,为之感动,对辅臣嘉美再三。
  孝宗即位,召公赴行在引见。公奏以人主务学为先,一心合天,何所不济?上悚然曰:「当不忘相公之言」。除公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节制建康,进封魏国公。舟行出国门,见蝗自北来,即具奏灾异/公至江上,时洪迈、张伦使金回,具言金骄肆情状。公具奏:「上毋忘此仇,不当复遣使以重前失」。隆兴改元,除公枢密使,都督建康。金人至宿州,遣二万余人来战。公大破之,中原震动,归附日至,数十年来,无此克捷。伪帅纥石烈率大兵至,李显忠等恃胜不复入城,我师少不利。公具奏待罪,有旨降授「特进」。上召械奏事,公附奏乞骸骨。上曰:「朕待魏公有加,终不为浮议所惑」。公闻之,不敢复有所请。时金移书索四郡及岁币,力论阻之。时汤思退遣卢仲贤特书报金。仲贤回,谬称金有数十万之众,若不许四郡,必入寇,我无以当其锋。公知仲贤为金所胁,命械奏仲贤辱国无状。上怒,下仲贤大理狱,思退反百端救之,益大倡和议。公在远,争不能得,即出榜诸军,谓金妄有邀索,如敢渡淮,当约日决战。朝中大恐,独上以为然。思退素忌公,至是益甚。及公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如故,赐公御书。既入首辅,奏当旁招仁贤,共济国事。具奏虞允文、汪应辰、王十朋等可备执政,刘拱、杜莘老等宜即召还,胡銓可备风宪,皆一时选也。公自太上时即建议驻跨建康,以图恢复,及总帅江淮,每申前说。上深感悟,许之。思退等大骇,竞执前说。太上皇亦深怒此金人无礼,曰:「卿等不可专主和议,取议於天下,中外军民皆仰上英断」。思退计穷,与党谋为倾陷之计。居数日,俄有旨命公按视江淮,趣行之。乃既出国门,思退与右正言尹穡谋以间公者,百计毁之。公任江淮两年半,念酉鬼金未靖,忧恐不少,忠议奋激,曾不以为劳。诸军感悦,有不待号令而从者。战槛、器械悉备,金亦知吾备御甚坚,卒不敢动。淮北归正者,日来不绝,公晓之以忠勤,且以檄谕契丹,金益惧。思退又谋罢公,而公亦抗章,力求还政矣。公留平江虎丘,致仕之章已八上矣。上察公恳诚,欲全其去,除「醴泉观使」。
  公虽去国,尤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不忍不言。然以疲劳且畏暑,行次余干,假宗室赵公頤之居寓焉。居南有书室,公名曰「养正」,取易象题座右。孟秋既望,公荐祖考,既奠则跌,公曰:「吾大命不远矣」。手书家事付两子,且曰:「吾尝相国家,不能恢复中原,不欲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足矣」。仲秋二十八日午时,命子械等於前,问「国家得毋弃四郡乎」?夜分而莞。先是六月有大星陨於赵氏居养堂之北,光芒若画,一家尽惊。上闻讣震悼,辍视朝两日,有旨赠公「太保」。弑等不敢违公志,获柩还葬衡山丰林乡龙塘之原。
  公幼即有济时志,孜孜求问四方利病休戚,辄书之册。见二帝北狩,皇族击劫,誓不与金俱存。事有危疑,人方畏避,则挺然以身任之,不以死生动其心。虽天啬其功,不得卒就其志,然而表著天心,扶持人纪,使天下晓然知秉彝之正,其功烈可胜言哉?论事务期於听从,不为苟激,视国如家,视民如身,至诚恳恻,贯徹上下,其忠义自壮至老,未斯须间也。事太夫人曲尽其心,奉养恪恭,寒暑不渝,至白首如一日。於兄徽猷公友爱笃志,教养其子与己子不少异。置义田以瞻宗族之贫者,以至母族丧葬,亦皆取给焉。岁时祭祀,必预戒严恪,涤牲治具,必亲莅焉。素能饮酒,太夫人戒以少饮,遂终身不踰三酌。平生无玩好,无戏语,无堕容;学本天理,尤深於易、春秋、论、孟,尝著其说,以示子侄。於本朝大臣,最重李文靖、寇忠骆、富文忠、范文正为可法。训诸子及门人曰:「学者當清明其心,默存圣贤气象,见人善为之善」。子侄辈言动小不中理,则愀然不乐,人为之感动。初娶杨国夫人乐氏,再娶蜀国夫人宇文氏,先公五年毙葬公同兆。子二:长弑,右承务郎,直秘阁;次杓,右承奉郎。有绍兴、隆兴奏议各五十卷;中庸论孟解、五经解共二十四卷,文集十卷。惟公忠贯日月,孝通神明,泽在生民,勳存王室,威振四夷,名垂永世。平生言行,非编录可纪,谨掇其大略,以备献於君父,下之史官,传之无穷,且将以求立言之君子述焉。
  乾道三年十月初三日
  左迪功郎特差监潭州南嶽庙朱熹状本文注释
  ①苗刘檄文:查有关史书,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间,军官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高宗退位,让位给三岁的儿子赵甫。“苗刘檄文”当是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时用以布告天下的文告。
  ② 傅正彦:应为苗傅、刘正彦。
  ③西北遣民:“遣民”疑为“遗民”之误。西北遣民,即西北地区沦陷区的老百姓。
  译文一一
  宋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封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略
  (释题:行略,即行状,人物传记。这篇传记的传主张浚,不仅身世显赫,而且高风亮节。他是南宋时代的人,因为作者朱熹与他同时代,不了解后来的史家称那个时期为“南宋”,所以只说“宋”。少师保,官衔。信军节度使,官职,当时掌管一个地区军政大权的官员。魏国公,爵位。致仕,退休。太保,荣誉头衔。)
  公名浚,字德远,本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弟弟九皋公的后代。自从九皋公迁居长安,传到璘公(魏国公的五世祖),在唐僖宗时官做到国子祭酒,他随着僖宗到四川,于是住在成都。浚公的曾祖父沂国公文矩,去世很早,他的夫人带着三个儿子迁居绵竹。他的大儿子就是绒,考中了秀才,是优等,做官逐渐地迁升,最后做了雷州知府,封爵位为冀国公。级公亲自教他的儿子咸考中了宋神宗元丰年间的进士,后来官做到宣德郎,封爵位雍国公。.咸公晚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似乎有人告诉他说:“天意要叫你的儿子有高尚的品德,要做宰相。”没有多久,浚公降生了,所以给他起的字叫“德远”。浚公四岁时咸公去世了,他的妻子许太夫人年仅二十五岁,父母想让她改嫁,她坚决不同意。她勤劳艰苦抚育孤儿。当时浚公虽然年幼,说话做事,忠诚老实,看见他的人都称他将来必定有大的出息。十六岁就进了郡学,刚满二十岁又要进一步升入太学。太夫人送他,用手抚着他的背,流着泪对他说:“我家的门户贫寒,就靠你有出息了,你应当朝朝暮暮想到你的父亲、祖父所建立的功业。”拟了几十条需要遵守的诫条写在本子上交给了浚公。所以浚公离开了母亲,还像常在母亲身边一样,说话做事也等于听从了太夫人的教导。
  后来他中了政和七年的进士。当时,枢密使邓询仁与咸公是老朋友,说是只要浚公去拜见他,就会给浚公编修官做。浚公竟然不去,只得在南士曹任参军,作一个只能用板舆代步的小官。浚公处理大小政务,都完全遵照章程和制度,审理诉讼清正廉明,受到军民的拥护。每天办完公务回家,读书到半夜才上床睡觉。有一次,有一个知名人物到元帅家作客,同元帅喝酒喝到了半夜,元帅派人通知浚公,说是还要到浚公处继续喝,浚公对派来的人说:“这是什么时候了?还想打开锁拿出酒来滥饮吗?”派来的人转去回话,那位知名人物非常严肃地对元帅说:“你有这么好的下属,我倒是有罪的了!”他问了浚公的姓名并记了下来,就上车回去了。过了不久,就提拔浚公当了褒城的县令,后来浚公又升任熙河路察访司办公事。他到任后,到处向守官们请教各部门的原有章程及行军布阵的可行方略,所以浚公能透彻地了解边防的事务,大概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后来又改任恭州的司录,适逢尚书令右承相何集专权,他极力举荐浚公。浚公到了京城,听说何東名声不好,就用公文的形式规劝何集,用语尖锐直接,何乗看了很不高兴,只让浚公任了太常主簿这样的闲职。
  浚公在这段时间同赵鼎、宋齐愈、胡寅等是极好的朋友,在寝食起居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在一起,他们共同谈论的都是前辈人做学问的方法和途径,与用来解决当前政治军事等实际问题的对策和方案。涪陵有个才德很高的隐士谯定被皇帝召到京城,浚公寻找到机会拜见了谯定,他告诫浚公,增长学问一定要熟读《论语》。浚公从此更加用心钻研圣贤的精辟的理论。后不久,被授予枢密院编修官的职位,接着又改任虞部员外郎。当时,皇帝初登宝位,要登坛向上天祷告,在这个典礼上,浚公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在皇帝前面作引导。皇帝看见浚公,内心很看重他,过些天,授予浚公殿中侍卸史的官职。早先,宰相李纲,怀着私心弹劾谏议大夫宋齐愈该腰斩,浚公认为李纲怀着私心杀部下,恐怕会失掉人心。浚公进入御史衙门后,第一件事就是弹劾李纲,使李纲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统制韩世忠所统领的部下的过错,造成了右正言卢臣中坠水而死,浚公弹劾韩世忠,要求对这件事有个公正的处罚,皇帝为此贬了韩世忠观察使的官。在这样的情况下,朝中上上下下都整肃起来了,才知道办事要依照国法。当皇帝的御驾到了扬州,浚公就劝皇帝不要忘记徽宗、钦宗二帝还在金人手里,应当时时想到沦陷敌手的中原之地,要积极地兴利除弊,振兴政治法制。每一次向皇帝奏报国家大事,皇帝总是充分地、再三地向浚公询问和慰勉,谈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动不动会谈至太阳偏西的时候。浚公所贡献的意见都蒙皇帝采用,又一次升迁为侍卩史,赏赐五品官的礼服。当时,皇帝的车驾,在扬州驻的时间长了,浚公向皇帝报告说:“徽、钦二帝远在沙漠之地,但陛下与六宫的嫔妃们却安安逸逸地住在这里,又何怪人民悄悄地指责、议论呢?希望皇上以鲜明的态度降下明智的旨意,普遍地告知军民人等,皇帝正在筹划定居的地方,使军民的希望有着落。”他又说,不要认为金国的军队不会再来,应当赶快整治武装、训练军队,要经常地想到敌军的到来。这些意见,大大地与主和的宰相黄潜善的主张相反,于是浚公请求外调,得授集英殿修撰的官,又到兴化府作知府。等到在朝廷上辞别皇帝的时候,皇帝又降旨授予他礼部侍郎的官职,在便殿上皇帝亲自召见他,宽慰他说:“你在御史台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将要振奋起来,你给我留下来吧,我要特别任用你。” 浚公感激流涕,向皇帝下拜,不敢再说外调了。不多久,皇帝授予他在御营参赞军务的职务,同吕颐浩一起在江淮之间抵抗金兵。金人的骑兵从长天逼近京郊了,皇帝诏令朱胜非留在吴门(即平江,今之苏州)抵抗敌军,问谁能协助朱胜非,左右的大臣们没有人敢答应,只有浚公有豪情壮志,愿意留下协助朱胜非抵抗敌人,以他原来的职务头衔掌管平江府的军政大权。浚公到平江的时候,各路宋军正溃退回来,有几万溃退缺粮以处烧抢百姓。浚公说:“对这些溃军应当进行招集。”于是察问官家的府库中还有多少粮食布帛,命令就便发放,命令溃军解除武装后进城。溃军得到给养后,就不再闹事了。这时,有人从杭州拿着苗傅、刘正彦作乱的文告来了,浚公一看,不禁失声痛哭,想到皇家的社员焦竟然这样不可预料!大义所在,自己应当率领平江的军民讨伐贼党。虽然自己的老母,这在异地,但从大义来看,讨伐逆贼是责无旁贷的。恰好承宣使张俊率领一万人马从半路回到浚公处,浚公挽留张俊,牵着张俊的手,流着眼泪同他讲话。张俊也大哭说:“有个叫辛永忠的人,对我说,应当互张侍郎那里去讨主意,张侍郎为人有忠有孝,一定有正确的主张。”浚公回答说:“我的主意已定,应当立即起兵问罪。”当晚发出书信,约吕颐浩、刘光世带兵来平江相会。接着以承认临安皇室政府领导的名义,交给传递信息的人一卦奏疏,奏疏上说:“我聪明仁厚的皇上,突然从皇位上退下来,天下四方的军民听到了,难免不产生疑惑。如果不尽力请求,让皇上回心转意,和太母共同承担忧患,国家中兴的大兴,就不容易取得成功。”接着,接到临安方面的命令,升官为礼部尚书,要赶快到临安上任,浚公又上奏申述不能离开平江的理由。恰好这时传说吕颐浩、刘光世带兵到了。浚公于是办了丰盛的酒席犒赏将士,酒过五巡,浚公把将士们叫到前面,厉声问道:“今天的事,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大家都说:“我方是正义的,反贼一方是非正义的。”浚公又厉声说:“如果我违反天理,背弃人心,大家可以砍下我的头颅献给苗傅、刘正彦等人,听说他们悬重赏求得我的头。如果我没有违天背人,那大家就听从我的指挥,有人退缩,以军法处置!”大家都感愤起来,军威大振。乱党听说这种情况,已经被震住了,有另外的打算,用书信告诉浚公。浚公传信回告他们,责斥他们是大逆不道。苗傅、刘正彦等大怒,派精锐部队进驻到临平,以朝廷的名义贬谪浚公,他们编造的理由这样说:“张某在暗中有不轨的阴谋,想危害国家,应受责贬黄州团练副使,到郴州去赴任,直接到贬谪的地方。”这时,吕颐浩带着军队到了,浚公迎接着他拉着手,禁不住感慨万端,吕颐浩说:“这次起兵讨伐逆贼,不成功也不过全家被杀光罢了 ! ”刘光世也到了,大家一起向各处发出文告,声讨苗傅等人。浚公用计派冯燔到临安相机行事。刘正彦听说平江的兵将要到达,十分担忧害怕起来。冯燔知道机会出现了,就以正义之言劝说宰相朱胜非,胜非叫冯燔与苗傅、刘正彦二人商量,苗傅、刘正彦二人有赞同的意向,于是太后召见了冯燔,宣诏百官去拜见睿圣皇帝。皇帝命令说,在便殿接见苗傅、刘正彦,对苗傅再三地慰劳。苗傅、刘正彦等人按住额头松了一口气说:“没有想到圣明的天子,这般宽洪大量! ”冯燔回去的时候,浚公他们领导的效忠王室的军队已全部到达秀州。浚公接到朝廷名义的命令,被授“民知枢密院事”的官,浚公还是不接受。他把军队驻屯在秀州,后来才接到皇帝复位的亲笔诏令。但是,苗傅、刘正彦等乱党屯驻在临平,浚公带领军队向前进发,三天后到达临平。韩世忠等将士亲自挥刀奋战,苗诩等大败,相继逃跑。这天晚上,皇帝下圣旨授予浚公“知枢密院事的”官职。浚公到宫内朝见皇帝,皇帝亲口对浚公说:“那时,我正在喝肉汤,小太监传太后的命令说张浚不得已,只好安置在郴州我听到这话也十分吃惊,不觉把肉汤泼到手上了,现在这个痕迹还在。”皇帝再三地呜咽,表示抱歉,他拉着浚公走进去,从公庭上经过。皇帝又说:“隆佑皇太后知道你忠心耿耿,想见一下你,刚才透过垂挂的帘子看到你从庭下经过了。”浚公感到惶恐不安,叩头表示感激。皇帝示意要依靠浚公,拜他为宰相,把身上佩带的玉带解下来,叫太监把上面的龙饰去掉,赏赐给浚公说:“这是我的祖宗留下的,内庭有珍宝。”浚公苦苦地推辞,不得准许。苗傅、刘正彦等乱党逃到福建一带,浚公命令韩世忠带兵追击,捉住了用槛车囚到了临安,他们那一伙都伏法被斩了。
  原先,浚公组织发动效忠皇帝、讨伐叛逆的军队时,驻军在嘉禾。有一天晚上,突然有一个刺客到了他的面前。浚公观察他神色有异,问他想干什么,那刺客回答说:“张侍郎对国家、朝廷无限忠心,使神灵都会感动,我怎么忍心杀害你呢?” 于是一甩衣袖离去了,第二天,取出嘉禾的一个囚犯,杀了他,来应付那想刺杀浚公的人。薛庆在淮安境内造反,造反军发展到几万人。浚公把朝廷的恩惠及政策对他们宣传教育,薛庆受到感化而投了降。开初,浚公冒险进入了反军的营垒,外间不了解内情,皇帝听信了流言蜚语,罢免了浚公枢密院的官职。等到浚公对薛庆招安的大功告成,皇帝又下诏让他复职,并对浚公再三地安慰,又亲笔书写皇帝作的《中和堂》诗送给浚公,又在诗后题写如下的话句:“你看了过后,要严密地保藏,恐怕那些喜欢说三道四的人,说我有什么特殊的寓意。”那时,皇帝对浚公的喜爱和优待达到了这种程度。
  浚公想到国家要实现中兴,必须首先要治理好关、陕地区。金人如果先入陕西,然后攻入四川,那么,东南半壁江山也保不住了。于是,浚公豪情满胸地请示皇帝派他到关、陕那些地方去。皇帝同意了这个请求,下诏叫浚公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赏赐亲笔书写的诏令文书。浚公出行的日子都定下了,遇上御营平寇将军范琼到临安,范琼和金人暗中勾结,他逼迫与胁持皇帝的后妃及渊圣太子等皇室成员到金国去,其罪状不只一两款。他听说刘正彦、苗傅两个坏蛋被杀了,带着一些兵到了朝堂之上,傲慢无理,提出许多无理要求,并且还要求释放与苗、刘二人一起作乱的同伙。浚公将范琼这些罪状向皇帝奏明,夜间与枢密院的官员把范琼的罪状一条条核实并写成文书,又叫刘子羽做好向众公布的布告,第二天一早,浚公就到了自己的衙门,叫范琼来议事,范琼随带的兵士满路都是。浚公一条条地指责范琼的罪恶,范琼正感到惊愕的时候,浚公就叫人把他绑了,送到大理寺法办,与此同时,刘子羽在衙门外面挂出布告,用皇帝的命令来招抚范琼带来的兵士,兵士们都叩头在地,表示服从。范琼被郑了死罪,浚公推荐刘子羽参议军事。于是浚公西行赴任,只是想到皇帝偏安在东南一隅,朝廷的根本大计还没有定,不敢因为自己在外边就不向皇帝建言了,曾经向皇帝上奏说:“馀杭地区一个坏人捣乱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这个教训必须记取。当这个艰难危险的时局,人心容易动摇,希望陛下对那些还处于细微阶段还没有露出苗头的坏事,要特别留心观察,叫那些坏人没有机会钻我们的空子。听到真话的途径,最关重要的是亲近君子,远离小人。不这样的话,即使有超人的聪明才智,但是,日常接近的小人,渐渐地浸染进来,还能够没有由于听信有误而产生过失吗?”又曾经上奏道:“皇上肩负君权的重大,身任天下的兴亡,要经常反省自己,有错误要责备自己。对那些无关重要的声色狗马之类的东西,要淡漠一些,要做到天下的任何诱惑都不能动自己的心,而专想到宗朝社稷和百姓。”奏疏报上去以后,皇帝亲笔书写,赐给浚公,嘉奖、赞叹不已。浚公离开临安,到达兴元时又向皇帝上奏说:“朝廷如果早一些做出向西发展的计划,天下的大势就可以定了。”
  早先,浚公没到关陕的时候,金人就已攻陷了鹿延。浚公到达才十来天,就走关陕,访问当地的风俗,把收揽人才为第一要务。当地人吴介及其弟吴璘平素就自负有才智和胆略,求见浚公,浚公见了他们,非常赏识,并破格任用,吴家兄弟皆非常感激,决心以死报国。又碰上金人侵入江淮地区,皇帝的军队经淮水向东退走。浚公统兵入江淮地区保卫,未到襄汉,听到了好消息,知道金兵已经回北方去了,才又回到关陕。金人的大头目粘罕,声言一定要攻取环庆,浚公率领诸将抵抗金兵,敌人的攻势多次被挫败,生擒和招降的敌人很多。金人非常恐慌,赶忙调大头目兀术等星夜来陕右,与粘罕等会合。泾元旦刘奇,率将士首先迫近敌人阵地。环庆的元帅赵哲,擅自离开了他的部队,浚公斩了他示众。参议刘子羽与浚公同心同德,就派刘子羽出关招集被打散到处逃跑的将士。浚公命令吴带兵据守和尚原,金兵头目乌鲁都统大军来到,吴介凭险攻击他,金人败逃了。金兀术亲自攻打和尚原,吴介及其弟与金兀术合战,出奇兵大败了兀术,斩、俘上万人,兀术仅只身逃脱,还是剃去了头发,化了装才逃脱。自从金人入侵中原,还不曾有过如此惨败。浚公因为在陕右抗敌立了战国,按朝廷的制度奖励他,给他加上“通奉大夫”的荣誉。浚公上奏皇帝要迎接太夫人,又想到一个使母亲感到安慰和喜悦的方法,就奏请皇帝把“通奉大夫”的头衔转封给外祖父母,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又授予浚公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的官,并且赏给亲手的笔迹,派宦官去传达旨意。浚公也具奏疏谢恩,同时还密报皇帝凡遇事要谨上慎微。浚公又派胞兄滉公及一些属官到临安做事,皇帝高兴,对浚公的信任程度又有增加。浚公在关陕三年,西北沦陷地区的百姓归附而安居乐业,并且牵制了敌人,东南一隅的朝廷地赖此得到安定。但是,士大夫中,那些有求于浚公而得不到满足的人,就纷纷地诽谤浚公了。有一个叫曲端的将军,追逼他的上司王庶,夺了王庶的帅印,又不接受领导。张忠彦投降了金人,但张忠彦就是曲端的心腹。浚公处死了曲端,但那些恶意诽谤的人却说浚公杀赵哲及曲端都是错杀了无辜。朝廷怀疑起浚公来了,派遣王似来做浚公的副手,浚公听到这个消息,就请求离开关陕,请调的奏章交了十多份,皇上不同意。御史中承辛丙,在做潭州知府的时候,胆小不能用兵,反而鼓励民变,浚公曾上奏弹劾过他,所以他仇恨浚公,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诬告浚公,设立秘密机构收罗人才,依照皇帝铸了印,不肯出四川,是要图谋不轨。浚公竟然称病等待处罚,但那些诽谤者还没完没了。于是浚公被削去实权,做了一个祠禄官,保持原有官职的头衔,主管临安府洞霄宫,居住在福州。那时,朝廷的主和派占了上风,浚公就向皇帝上奏说:“这是金人的特点,他们是专以和议来害我们的,这种情况已是由来已久的了。他们势力弱的时候就来讲和,他们势力强的时候就猖狂无忌,希望皇上对此要深思,要有对策,应当放弃和议的对策,定下中兴大业的战略。”同时,向朝廷推荐贤能的文臣武将十多人。当时的舆论,都佩服浚公能识别人才。浚公到了福州,就关起门来,用读书读史来自我消遣。
  这一年,刘豫的儿子勾引金人入侵,皇帝用“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侍读”等头衔召浚公,还不准推辞,浚公立即到临安进见,皇帝对浚公亲口慰问再三,授予浚公“知枢密事”的要职,亲手写出圣旨,张榜公布在朝堂上。浚公接受任命之后,就到长江上去视察军队。当时,金兀术拥兵十万在扬州,浚公立即赶到临江,召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几员大将商议,同时,犒劳了他们的军队。将士们看见浚公来了,勇气十倍。韩世忠送信给金兀术,说是张枢密已在镇江。原先,金人的情报说浚公已获罪贬到边远之地去了,所以用全部军力来入侵,现在问送信的王愈说:“我听说张枢密已经贬到五岭之外去了,哪能到这里来?”王愈拿出浚公所下的文书,兀术看见文书,脸色大变,就勉强说应战。王愈回来过了一天,敌人就逃跑了。浚公派遣各路将领追击,俘虏、缴获很多。于是,皇帝宣布诏令,授予浚公“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按:指宰相)和“知枢密院”(按“指掌管军事机密)的官职,统领全国的大军。浚公上朝谢恩,同时,向皇帝陈述安邦定国的重大策划,浚公认为当时最重要的是立储君,这是关系到安定天下人心的重大举措,不可以不早作决定。皇帝深深表示赞同。浚公又进言皇帝要杜绝小人以不正当手段向上爬的门路,要抑制近臣的权势,对这些特别说得言辞恳切。皇帝回到了临安,浚公留住相府。
  还没有满一个月,浚公又到了江上。当时,杨幺占据了洞庭湖,朝廷多次派兵讨伐,都不能取胜。浚公的意见,是应当在盛夏时节趁他们疲劳不堪的时候讨伐他们。于是浚公把这个意见奏明皇上,请让他去执行这个任务,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浚公到达了醴陵,那里监狱里的囚犯有几百人,多数是杨幺派出的谍报人员。浚公把他们召来审问,晓以利害,然后把他们释放了,他们都欢呼起来,高高兴兴地离去了。浚公到了潭州,派岳飞分兵屯驻鼎澧、益阳两地,杨幺那伙人非常惊慌起来,约定日期来投降,其中的青、壮年达到五十九万人,老弱的也不下二十万。浚公对他们通通按诚信的原则进行安抚,全部平定了这群造反的人。皇帝亲笔写信给浚公,浚公上奏派岳飞的军队屯驻荆襄地区,准备收复中原。那时,洞庭湖等湖泊多年不通船舶了,现在风清浪平,父老们无不赞叹,认为是把盗匪猖獗的地方变得一片太平了。
  浚公听说皇家子弟到资善堂拜师读书,非常高兴,就上奏推荐起居郎朱震、秘阁修撰范冲,可以担任训导的人选。皇帝十分赏识地接受了这个推荐。皇帝想到浚公长期地在外地劳苦,派宦官赐给浚公亲笔写的诏令,催他回临安,皇命授给浚公金“紫光禄大夫”的名号。浚公坚决推辞至四次、五次才得到准许,不过,为了表示嘉奖,特别地封浚公的母亲为秦国夫人,赏给浚公有胞兄滉公紫金朝服,又对浚公的几位亲属,赏给官做。浚公来到临安,皇帝慰劳他,亲笔书写《周易•泰否》卦赏给浚公,浚公于是推衍这泰否三卦的卦辞上奏皇上,上了四十条“中兴备览”的条阵。皇帝极为赏识赞叹,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浚公认为敌人的势力还没有衰落,同时,宋朝的叛臣刘豫又盘据中原,居心难测,上奏请部署各路将领在要害的地方来等待时机,收复中原。皇帝同志了这个意见。于是贴出榜文,声讨刘豫的罪状,命令韩世忠据守承楚,刘光世屯驻在合肥,张俊在建康训练军队,杨沂中带兵作为后卫部队,岳飞屯驻在襄阳,国威大振。皇帝派遣使者赏给浚公亲笔书写的《裴度传》来表示他对浚公的深情。浚公对各位将领,特别称赞韩世忠的忠心勇敢、岳飞的沉着猛厉,认为对这两位勇将是可以倚靠他们完成重大任务的。
  有情报说刘豫同他的侄子刘埼勾结金人入侵来了,张俊、刘光世都夸大敌人的力量,争着申请增加兵力,朝中从承相赵鼎以下,没有不害怕的,甚至想撤退军队,召岳飞指挥队伍东下。只有浚公认为不可以,当前的形势,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应该抓住这大好的时机,建立丰功伟业,如果有人造成闪失,我不敢徇私不按军法处置。各位将领听了都肃然听令。刘豫命令汉人士兵穿上金人的服装假扮金兵在河南各州县之间游动,于是到处传言处处都是金兵,朝廷上的君臣们都被糊弄住了,送文书来指责浚公,坚决地想退兵以保长江。浚公上奏说:“张俊等众将如果退到江南,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淮南之地,同时,长江的险要,我方就与敌方共有了,陛下还能够派诸位将领渡过长江去打击敌人吗?”皇帝亲自手写诏书回答浚公说:“看了你的奏疏,使我消除了忧烦与顾虑,不是你的见识和计谋高出一般人,怎么能有这般的结果?”这段时间,各路将领也才作坚守的打算。之后,不久,敌人在淮东一带大张声势,以致人心浮动。浚公星夜赶到采石矶,向将士们宣告说:“有一个人退缩敢渡过长江的,立即砍头示众。”敌人刘鎬带领刘麟所部的一半军力来进犯,宋朝大将杨沂中在藕塘把他打得大败, 敌人全军覆没,只有刘鎬逃脱了,刘麟也拔寨逃跑了。由于这次抗战的胜利,皇帝亲笔写诏书嘉奖浚公,又派宦官送给浚公古端砚、笔墨、刀剑、犀甲、貂皮帽等奖品,同时,召浚回朝。浚公随班朝见皇帝时,皇帝说:“抵抗消灭敌人的功劳,全是出在右承相你。”宣布授予浚公“特进”的称号,浚公诚恳地再三推辞。早先,皇帝曾经用封赐爵禄的诏令的形式写成了文书,加封浚公为金紫光禄大夫,浚公推辞不掉就要求转授胞兄滉。所以,这次皇帝对浚公说:“你每一次遇到升迁,都坚决地推辞,你恐怕没有把君臣之间的关系摆端正呵!”浚公才接受了皇帝的命令。
  当时,传言徽宗在沙漠之地,皇帝派遗何聲等人前去问安,他们回朝报告说徽宗皇帝、宁德皇后相继去世。皇帝听了号啕痛哭,顿足犊胸,悲哀不止,命令浚公草拟诏书晓谕中外。浚公又上奏,认为徽宗的不幸、国家的不幸,自己也是有罪的,愿意受到罢官或降职的处分。皇帝降诏起用浚公管理国家大事。当时浚公统管朝廷内外的大事,那时,皇帝的车驾到处流动,又当国难,事务繁多而琐碎。浚公一人担任,鞠躬尽瘁,上上下下都十分感动,人心因浚公的存在而安定。浚公每次向皇帝奏事,一定要深刻地讲述国耻家仇的巨大,皇上总是要感动得流下泪来。皇上正在励精图治,严格要求自己,大事小事,都要来咨询浚公。四方的灾情和坏事,浚公一定要报告皇帝,而所谓的“祥瑞”,都压下不报告,所以,四方的官民都了解皇上喜欢听什么,不喜欢听什么了。浚公披着星光就从家里出去,处理国家大事,晚上回家还要打起精神,显出笑脸,侍奉太夫人,朝廷内外都感动而羡慕,传为佳话。浚公与赵鼎在承相职位的时候,被称为“小元敵”。浚公从来没有假公济私,把好处无原则地给自己的亲戚,所以人们都佩服他的大公无私。
  浚公从江上回朝,上奏罢免刘光世,原因是刘光世不忠于职守,同时把兵权完全归属督抚枢密使。秦桧认为督抚掌握军权有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病,他向皇帝上奏,请求设置武帅,叫王德做都统,朝廷又派郦琼为他的副手。浚公上奏反对这种安排,待到郦琼带领军队投敌叛变,浚公就引咎辞去宰相之职。皇帝没有理由再留浚公,就问浚公谁可以代替他的职务,浚公推辞不回答。皇帝说:“秦桧怎么样?”浚公回答说:“我近来与他共事,才知道他胡涂。”皇帝说:“那么,赵鼎怎样?”浚公打算推荐赵鼎,从朝中出来,徐桧认为浚公一定要推荐自己。皇帝派人催促浚公奏报他所推荐的人选时,秦桧才感到惊愕。浚公已经得以请求授予观文殿大学士、主管江州太平兴国宫。御史中承等官多人上奏诋毁浚公,不久浚公被彻底罢官在永州去居住。浚公到达永州,一切顺承母亲意欲的事,没有不想尽方法去办到的,太夫人对这种生活感到安适,还不知浚公是遭到了贬谪。浚公建造了一所草堂在住宅的近旁,来供给太夫人消遣。秦桧因为在庆康之难时建议有力,被当作一个时期中的仁人贤士得到推荐。秦蔡把持了朝中的大权,由他主持了对金国的和议。和议的诏书送到了永州,浚公读了之后,十分恐惧,寝食不安,他把诏书送到当地的政府,又写了札子向皇帝上奏说:“我诚惶诚恐地看到了朝廷颁下的诏书,晚上通夜不能入睡,当前的国事,一旦对金称臣,听从它的号令,我大宋朝的大小将帅们,谁不解体?陛下即使想经营黄河以南的地方,据有其他,我料到会没有人出力和与陛下共同守卫这块土地的了。”接着又写了两个札子,说得非常诚恳。皇帝恢复了浚公殿大学士的职位;同时作福州的知府兼安抚大使。浚公因为太夫人留恋故乡,不想东去福州,再三坚决推辞。但又想到时局多有值得忧虑的地方,在距朝廷近一些的地方说不定还可以尽一丁点补救的心力。于是接受任命到了福建,那里的人民很爱扯皮,难于治理。浚公用义理来教育他们,叫他们要互谅互让,那里的老百姓都受到了感化。刘鎬大破金兀术于顺昌,正想乘金后伯空虚进兵追击,但秦桧却召刘鎬回朝了。刘鎬感谢浚公推荐自己,朝见皇帝时说:“张某人可以说是有知人之明。”秦桧派郎官去示意浚公附和自己的意见,浚公写信回答说:“和议不应该达成,金人不应当得势。”秦桧异常发怒,上奏皇帝,授予浚公“检校少傅”、“崇信节度使”、“万寿观使”等虚衔,并且,不准上朝了。浚公离开福州的时候,哭着、呼喊着来送行的军民,塞满了道路。浚公因为四川远离朝廷,不想径直回去,于是侍候着太夫人住在长沙的南边,修了一间堂屋,每天适意闲居,寄情于经书史籍,忧国忧民的心志,每一餐饭都不会忘掉,秦桧只注重外交,忌讳讲军事,自己认为时局已经太平了,每天做些夸夸其谈的官面文章,来愚弄天下的军民,只有十分忌恨浚公。中丞万俟高,受秦桧的指使弹劾浚公修造住宅依照帝王的规格,但浚公清清白白,朝中上上下下都佩服,因而这种中伤没有奏效。没过多久,金人大举入侵,朝中朝外都感震动,皇帝又起用浚公,命令他作建康府的长官,兼作行宫的留守。浚公接受命令立即出发,在岳阳冒着风涛到达湖北,闻听采石矶已被焚掠,有人说:“不消前进了。”浚公神情悲壮,说:“我带着两个儿子去救君父的危难,只有径直向前找到君父所在的地方。”他独自坐小船渡过长江,建康一军的军民都欢呼起来,增加了勇气,金军探知这个消息,立即逃去。浚公进行宫参见皇帝,皇上再三再四地慰问浚公,赏给浚公黄金象管笔,浚公感到惶恐,但不敢推辞。秦桧专权二十年当中,对浚公的诬陷无所不至,仅仅是由于皇帝有主张没有致浚公于死地。皇上看到浚公心平气和、温文尔雅、忠厚宽爱,被他深深地感动了,对着大臣们赞美了许久。
  孝宗皇帝即位,召浚公到临安进见,浚公向孝宗皇帝上奏,认为作为天下之主,应该把学习当作优先考虑的任务,思想认识合乎天理,有什么事情作不好呢?孝宗皇帝吃惊地回答说:"一定不会忘记相国的话。"授予浚公少傅的官衔,作江淮东西路的宣抚使,节制建康府,还封他魏国公的爵位。浚公乘船出京都,看见蝗虫从北边飞来,就立即向皇帝奏报灾害的到来。浚公航行在长江中,当时洪迈、张伦出使金国回来,详细地谈到金人骄横放肆的情况,浚公把这种情况详细地向皇帝奏报,“希望皇帝不要忘记这种耻辱不应当再派使臣重复过去的过失。”隆兴元年,皇帝授予浚公枢密使的职务,总领建康的兵马。金人到了宿州,派了两万多人来进犯,浚公把他们打得大败,中原地区也受到震动,来归附、投诚的与日俱增,几十年来,还没有打过这样的大胜仗。金国的元旦纥石烈,领着大兵不断进犯,宋朝将领李显忠等因胜而轻敌,不再入城固守,宋军受挫。浚公引咎自责,并上奏要求处罚自己,皇帝传旨,授予浚公“特进”的官衔,算是降级。皇帝召浚公的儿子张轼奏报有关事情,浚公附奏请求退休,皇帝说:“我对待魏国公非常信任,终究不会被那些不切实际的批评所迷惑。”浚公听了这些话,不敢再申请退休了。当时金国送信来要求宋朝割让四个州郡以及每年向金国进贡钱币,浚公上奏竭力劝阻割让和进贡。那时宋朝中的秦桧余党宰相汤思退派卢仲贤专程向金人报信。卢仲贤从金国回来,假称金国的军队有几十万之多,如果不同意割让四个州郡,金人一定会来进犯,我朝没有办法阻挡它的进攻。浚公知道卢仲贤与金人一个鼻孔出气,叫张轼上奏弹劾卢仲贤行为不轨,让国家受辱。皇上生了气,把卢仲贤下到刑部的监狱,汤思退却千方百计打救他,并且,进一步主张和议。浚公身在远方,要反对也反对不了,他就挂出告示,指示各路地方政府说,金人如果敢来要求割地要钱,要敢于渡过淮河,就要与金人约定时间,进行决战。朝中大臣们都十分害怕起来,只有皇帝认为浚公正确。汤思退自来就忌恨浚公,到这时就更恨他了。待到浚公还是像以前那样官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评章事兼枢密使总管全国兵马,皇帝又把亲手写的字赐给浚公。他进入首相的班子之后,向皇帝建议要重视和收罗人才,来办好国家大事,并且,具体地奏明虞允文、汪应辰、王十朋等人,是执政的人才,刘拱、杜莘老等人,应该立即召回朝中,胡车全是管风纪和法度的人才,他所推荐的这些人都是当时的一代英才。浚公自从太上皇(按:指高宗')执政时,就建议定都建康(按:今南京市),便于图谋恢复中原,待到浚公在江淮领兵,常常重申以前的主张,皇帝深有所悟,赞同了这个主张。汤思退等人十分吃惊,争着坚持他们以前的主张。太上皇也深深地愤恨金人无礼,说:“你们不应该专们主张和议,让天下人反对批评,朝中朝外的军民,都要一律听从皇帝的英明决策。”汤思退莫奈何了,同他的党羽一起阴谋陷害浚公。过了几天,忽然传出圣旨,命令浚公到江淮一带视察,催他快去。浚公离开京都,汤思退与右正言尹穡,千方百计诋毁浚公,离间浚公与皇帝的关系。浚公在江淮任职两年半,憩到外患未靖,忧虑不断,时常心怀忠义,振奋激励,不辞劳苦,将士们都感动而钦佩,有许多人在战斗时,不待主帅的号令就争先上前杀敌。所布防的地区,一切武器装备准备充足,金人也了解到我方防御阵线十分坚固,终于不敢轻举妄动,淮河以北,来归正的,每天不断。浚公用忠君勤王的道理教育他们,同时,用檄文晓谕契丹国,金人更加害怕。汤思退又设计罢浚公的官,但浚公也针锋相对地为自己辩护,力求朝中的政治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浚公在平江的虎丘居留,请求退休的表章已经上了八次了,皇上观察到浚公的请求是诚恳的,想成全他的要求,授予浚公“醴泉观使”的荣誉头衔,让他退休。
  浚公虽然离开了京都,还在希望皇帝的思想能够有所醒悟,如果有了什么好的意见,不忍心不说出来。但是,因为积劳成疾,加上怕热,走到余干地方,借宋朝宗室赵公顼的宅子暂住下来,住宅南端有间书房,浚公给它命名为“养正”,还根据《易经》的卦象写了条幅,贴于座右。七月十五日,浚公祭祀祖先,在跪拜的时候摔了一跤,浚公说:“我大去之期不远了。”亲手写了遗嘱交给两个儿子,同时还说:“我曾经作为国家的宰相,我没有能够恢复中原,不想葬在祖先的坟墓旁边,把我埋葬在衡山之下就够了。”八月二十八日午时,把儿子张械等叫到面前,问他们:“国家是否已经放弃了那四个州郡?”浚公在当天半夜就去世了。早先,在六月里,有一颗巨大的星星在赵家居养堂的北边陨落了,光芒像白天一样,全家都非常吃惊。皇帝听到浚公逝世的消息,非常震惊与悲哀,有两天都没有上朝,下旨赠给浚公“太保”的头衔。张械等不敢违背浚公的遗嘱,护着浚公的灵柩回去葬在衡山醴林乡龙塘之原。
  浚公从小就有匡扶天下大志,孜孜不倦地研究、调查社会的优点与弊端、兴旺与衰败,都把调查的情况记录在本子上。看到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掳去,皇族遭到劫掠,就决心不同金人并存。有难处的危难的事到了,人们正躲开它、害怕它,浚公却挺身自任,不因为有关生死而动摇决心。虽然苍天过于吝啬,不给保佑,使浚公没有最后实现宏大的志愿,但是浚公彰明天理,维持人间的秩序,使天下的人明明白白地懂得了遵循常理的正道,他的丰功传业是说得完的吗?浚公对国家大事的主张,务必要求使大家赞同,不作一时间的激烈,把国当做家,把百姓当做自身,做到了最诚恳、最热忱,始终如一,他的忠义之心,从壮年到老年,没有片刻的间断。浚公对老夫人的奉养,完全尽心尽意,毕恭毕敬,寒冬酷暑都不变,至完全白了头像以前一样。对于胞兄徽猷公,友爱情深,教养他的儿子与自己的儿子没有一点差别。浚公还买了田地以作义田来救济、赡养同宗里家境贫寒的人,以至于外祖家族的人的丧葬,也都供给。年终祭祀祖先,一定要预先恭恭敬敬地斋戒,洗涤供品,整理机器,一定要亲自经手。浚公向来很能喝酒,太夫人告诫他要少喝,于是浚公一辈子喝酒每次都不超过三杯。浚公平生没有玩物的嗜好,没有不正经的言语,没有精神不振的容颜;学问以天理为本,对《易经》、《春秋》、《论语》、《孟子》有特别深的研究,曾经阐明这些学说来教育子侄。对于本朝的大臣,浚公最看重李文靖公、寇忠愍公、富文忠公、范文正公等几位,认为他们是学习的榜样。浚公教训儿子们及门生们说:“学者应当清心明志,要牢牢地保存圣贤的气质,看见别人要善于替他做好事。”浚公的子侄辈的语言行动稍有不合理的地方,他就容貌忧伤,很不高兴,别人都被他所感动。浚公第一次结亲是杨国夫人乐氏,第二次结亲是蜀国夫人宇文氏,宇文氏比浚早弃世五年,与浚公合葬一起。浚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弑,官做到右承务郎,在秘阁供职;次子名杓,官做到右承奉郎。浚公有《绍兴奏议》、《隆兴奏议》各五十卷,《中庸论语孟子解》、《五经解》共二十四卷,文集十卷传世。总括浚公一生:对君国的忠诚与日月同辉,对双亲的孝顺可以感动神灵,恩泽普及百姓,功勋永存宋朝,威风振动四方,英名永垂不朽。他平生的言行不是一般文章可以记完的,这里只是选择大致梗概记录下来,献给国君,下发给史官写成传纪,以便永久流传,同时,将把这篇行状祈求那立言不朽的君子记述出来。
  乾道三年十月初三日
  左边功郎特差监潭州南狱庙朱熹状

知识出处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记载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里的精辟论述,是国家权威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家谱的正确评价。我《张氏族谱》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正印证了这一精辟的论断。我们这本《张氏族谱》翔实而具体地记录了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那次大移民的有关情况,还十分完整地保存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写的《魏公行状》、《宣公神道碑》两篇人物传记,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还有历次续修所留下的序、跋、文及《族规》、《谱禁》等也很有文化品位,无不蕴含有反映各个时期有关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丰富的信息。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