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物传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28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人物传志
分类号: K820.9
页数: 92
页码: 115-206
摘要: 历史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今天当然应该以现代人的视角,历史地、辩证地来看待这些材料。对那些过时的、陈腐的思憩观念当然要加以识别,加以摒除,对列祖列宗的嘉言懿行,足以弘扬民族正气、足以垂范千古、到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可资继承、可资借鉴的则要吸收。毋庸讳言,修造家谱在旧时代、旧社会是有其宣扬封建礼教、维系宗法制度的功能,而我们今天的修谱是完全在现代人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理清血缘世系,目的在于优生,强调血缘联系,目的在于团结,继承优良传统,目的在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总的大目标是振兴中华民族。
关键词: 人物传志 张氏族谱

内容

第一节 魏公像赞
  魏公像赞,忠贯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于。生禀奥学,妙于心通。动存王室,泽在生民。威镇四裔,名垂永世。
  宋朱熹
  第二节 宋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封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略
  公讳浚,字德远,本唐宰相张九龄弟九皋之后。自九皋徙家长安,至璘(即公五世祖),仕僖宗时为国子祭酒,从幸蜀,因居成都。公曾祖沂国公文矩早世,夫人携三子徒绵竹。长子即绒举茂才异等,累官知雷州,封冀国公。亲教子咸,中元丰进士,历官宣德郎,封雍国公。公晚得异梦,若有告者曰:「天命尔子明德作宰相」,未岁而公生,故字之曰「德远」云。公生四年而雍公殁,许太夫人年二十有五,父母欲嫁之,誓而弗许,劝苦鞠育。公虽幼,言行不欺不诳,见者皆称为大器。年十六,入郡学,甫冠,与计偕入上庠,太夫人送之,拊其背泣曰:「门户寒苦,赖尔成立,当朝夕以祖,父之业为念」。凡数十条,书之策以授公。公去亲侧,常若在旁,言动率遵太夫人教。
  中政和七年进士,枢密邓洵仁、与雍公有旧,谓公来见,当处以编修官。公竟不往,只得由南士曹参军奉板舆之官。公区处细大事,各有条理,治狱明审,军民归心。公事罢归,读书至夜分乃寐。有名士过帅府与帅饮,至夜分,帅命继酒於公所。公谓其使曰:「此何时也,而欲发钥取酒酣饮乎?」使者复命,名士即整冠拱手曰:「公有贤属如此,某罪人也。」问公姓名志之,即登车而去。擢褒城令,辟熙河路察访司办公事。到官遍问守官旧法,及军阵方略之宜。故公通知边事,尽自此也,改秩恭州司录,会尚书右丞何卡执政首荐公。公到关,闻其失人望,即以刹子规之,辞语切厉,不悦,止除太常主簿。
  公自赵鼎、宋齐愈、胡寅为至交,寝食行止,未尝相舍,所讲论皆前辈问学之方,与所以济时之策。涪陵处士谯定被召至京,公候见,告公但熟读论语。公自是益潜心圣贤微言。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员外郎。会上初履实位,登坛告天,公摄太常少卿导引。上见公心重之,他日除公殿中侍御史。先是宰相李纲以私意论谏议大夫宋齐愈腰斩,公谓纲私意杀侍从,恐失人心。既入台,首论纲,罢之。统制韩世忠所部作过,致右正言庐臣中坠水死,公奏劾乞正其罚,上为之夺世忠观察史。上下肃然,始知有国法。至维扬,即劝上毋忘二帝北狩,当念中原,汲汲然修德去弊,以振纲纪。每奏事,上未尝不从容再三问劳,语及为治之方,辄至日员。公所论皆蒙采纳,迁侍御史,赐五品服。时车驾久驻维扬,公奏「二帝远在沙漠,而陛下乃与六宫端居於此,又何怪乎人之审议?愿明降睿旨,晓谕军民,措置定居之地,以副其望。」又毋谓金人不能来,当急修备治军,常若寇至。遂大拂黄潜善之意。公乞外补,除集英殿修撰,知与化府。修朝辞,有旨除礼部侍郎,召对便殿,上宣慰曰:「卿在台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卿为联留,当需任用。」公顿首泣谢,不敢言去,未岁除御营参赞军事,同吕颐浩於江淮措置。
  金骑自天长逼近郊,诏朱胜非留吴门御贼,问谁当佐胜非者,左右莫敢应,公独慷慨愿留,以本职节制平江府。公行平江,诸军溃归,无虑数万众乏食,所至焚却。公曰:「此当招集」。问府库银绢岁何,便宜支给,命解甲而入。溃兵既得赐,无敢贮噪者。有自杭持苗刘檄文①至者,公恸哭,念王室祸变如此!大义所在,当举平江讨贼。虽孀母在远,而义有所不可已也。会承宣使张俊,领万人自中途还诣公。公留俊,握手语泣下。俊亦大哭,曰:「有辛永忠者,为俊言,当诣张侍郎求决,侍郎忠孝,必有处置。」公曰:「某处置以定,当即起兵问罪」。夜发书约吕颐浩刘光世以兵来会。公再被行在之命,附迁发奏:「睿圣皇帝据尔退避大位,天下四方闻之,无不疑惑。若不力请,俾圣意必回,与太母分忧同患,中兴之业,未易可图」。寻被命除礼部尚书,将疾速赴行在,公复奏不可离平江状。会颐浩、光世报军至。公大犒将士,酒五行,公呼至前厉声问曰:「今日之举,孰顺孰逆」?众皆曰:「我顺贼逆」。公复厉声曰:「若某违天背人,可取某头归苗,傅等,闻傅等求得某者,可即日富贵。不然,有一退缩,按以军法」。众咸愤,军威甚振。逆党传闻已震慑,有改图之意。书报公,公遂递报之,责以大逆。傅等乃怒,遣精锐驻临平。朝廷降指挥谪公,其词曰:「张某阴有邪谋,欲危社稷,责授黄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迳赴贬所」。适颐浩以兵至,公迓,握手郝欧。颐浩曰:「事不谐,不过赤族」!光世亦至,共传檄内外。公遣冯幡以计策,傅彦正②闻平江之师将至,甚忧恐。軽知可动,即以大义白宰相朱胜非。胜非令軽与二人议,二人有许意。遂引见太后,宣诏百官,诣睿圣皇帝。上谕便殿引见,傅正彦问劳有加。傅等以手加额曰:「不意圣天子度量如此」!耀归而勤王之师悉至秀州。公被命同知枢密院事,亦不受。次秀州,奉复辟手诏。而傅等屯临平,公进发,三日,次临平。世忠亲挥刃突前,众争奋贼,苗翊等大败,相继遁逃。是夕,圣旨除知枢密院事。入内朝,上宣谕公:「曩朕方啜羹,小黄门传太后命[张浚不得已,安置郴州]。朕不觉复羹於手,今其迹尚存。」上再三鸣咽称叹,引公入过公庭,上宣谕:「隆佑皇太后知卿忠义,欲一识卿面,适垂簾见卿自庭下过矣」。公惶恐,顿首谢。上属意欲倚公为相,解所服玉带,命内侍覆去龙 ,赐公曰:「此祖宗御府所实也」。公重辞,勿获。傅正彦去闽中,公命世忠以兵追搏,槛至行在,其党皆伏法。
  初,公起义师,次嘉禾。一夕,忽有刺客至前。公见其辞色不正,问欲何如。对曰:「侍郎精忠大节,感通神明,又安忍害侍郎耶?遂拂衣去,翌日,取嘉禾囚,斩以狗盗。薛庆啸聚淮甸,兵至数万,公示以朝廷恩意,庆感服。始公入贼垒,外间不闻,上信浮言,罢公枢。及讫事,上诏就职,抚劳再三,复亲书御制中和堂诗赐公,仍题其后曰:「卿看毕可密藏,恐好议者以朕属也。」其眷待如此。
  公念国家中兴,必自关陕始,或先入陕陷蜀,则东南不级保。遂慷慨请行,诏以充川陕宣扶处置使,赐亲笔诏书。行有日矣,会御营平寇将军范琼赴行在。琼与女真通,逼胁后妃及渊圣太子宗室入金国中,罪状非一。闻二凶伏诛,拥众入朝悖傲,多所邀求,且乞贷逆党。公奏其罪状,夜与枢密院检详文字,刘子羽谋作剑榜皆备。翌早赴都堂,召琼议事。琼从兵溢途。公数琼罪,琼愕然。命缚送太理寺,子羽张榜於省门外,以圣旨抚众,众顿首应诺。琼论死,公辟子羽参议军事。遂西行,独念上孤立东南,朝廷根本之计未定,不敢以身在外而不言也。尝奏言:「馀杭一凶鼓乱。当此艰危,人情易摇,愿陛下於细微未萌之事,每切致意,使奸逆无以窥伺吾间。听言之道,莫若亲君子,远小人。不然,虽有过人聪明,而朝夕所狎近者,渐渍以人,其能无过听之失乎?」又奏:「乞体乾之纲,身任天下,自反自咎。惟菲薄之物,淡然漠然,视天下无足以动吾心,而需以宗社生灵为念。」奏上,上手书赐公,嘉欢不已。公离行在,抵兴元,奏结銮车早为西行之谋,天下大势可定。
  始公未至,金已陷麟延。公到方旬日,即出行关陕,访问风俗,以搜揽豪杰为先务。吴介及弟璘素负才略,求见公。公奖予,不次擢用,皆感激以死报。会金谋入寇江淮,车驾浮淮东征。公治兵入卫,未至襄汉,遇捷音,知金既北归矣,乃复还关陕。金大酋粘罕,声言必取环庆。公率诸将御金,敌势屡挫,生擒及招降甚众。金大恐,急调大酋兀术等星夜来陕右,与粘罕等会。泾元帅刘奇率将士先薄敌阵。环庆帅赵哲擅离所部,公斩哲以徇。参议刘子羽与公意合,遣子羽出关收散亡将士。命介聚兵据和尚原。金酋乌鲁都统大兵来,介乘险击之, 金败走。兀术亲攻和尚原,介及其弟璘与合战,出奇大破之,俘或以万计。兀术仅以身免,皆髻剃遁归,自金入中国,其败妞未尝如此也。公以陕右捍御大敌,制加公「通奉大夫」。公奏迎太夫人,又思所以慰悦母意,遂乞以「通奉」县封外祖父母,诏许焉。制加公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赐手书遣内侍宣旨。公附奏谢,且密奏事当谨微,又遣兄晃及官属奉事行在。上喜,恩意有加。公在关陕三年,西北遣民③归附,安堵且牵制,东南亦赖以安。第士大夫有求於宣司而不得者,始纷然谤起矣。将军曲端者,迫逐帅臣王庶,夺其印,又不受节制。张忠彦降金,皆端复心。公论端死,而谤者谓公杀端及赵哲为无辜。朝廷疑之,遣王似来副公。公闻,即求去,章至十数,上弗许。御史中丞辛丙知潭州时,懦怯不能遣兵,反鼓倡生变。公奏劾取勘,丙恨之,至是诬公设秘阁以崇儒,拟上方而铸印,不肯出蜀,意有他图。公竟移疾待罪,而论者亦不已。遂以本官提主临安府洞霄宫,福州居住。时朝廷已甚讲和好之议,乃具奏曰:「此金情状,需以和议误我久矣。彼势戏即言和,势盛即复肆,愿早夜深思为备,其斥远和议,用定大业」。且焉用将臣十余人,时皆服公知人。公即赴福州。既至,阖门以书史自娱。
  是岁,刘豫之子引金入寇,上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公,上不许辞免。公即日行,入见。玉音抚劳加昔,除公「知枢密院事」,亲书诏谕,出榜朝堂。公既受命,即赴江上视师。时兀术拥兵十万於维扬,公即驱临江,召大师韩世忠、张俊、光世与议,且劳其军。将士见公来,勇气十倍。世忠移书兀术,为言张枢密已在镇江。初,金牒报公得罪远谪,故悉力来寇,至是问所遣王愈曰:「吾闻张枢密贬岭外,何得在此」?愈出所下文书。兀术见书,神色动,即强言约战。愈回一日而敌霄遁。公遣诸将追击,其所俘获甚众。宣制除公「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公入谢,即陈宗社大计,莫先储嗣,所以系天下之心,不可不早定议。上首肯者久之。又进言塞倖门,抑近习,尤谆切致意焉。上还临安,公留相府。
  未阅月,复出江上劳军。时杨么据洞庭,朝廷屡命将讨之,不克。公意宜乘其迨,盛夏讨之。遂具奏请行,上许焉。公至醴陵,狱秆数百人,多么所遣间探者。公召问,论以利害,尽释其缚,欢呼而去。至潭州,遣岳飞分兵屯鼎澧、益阳,其党大恐,约日来降,丁壮至五十九万,老弱不下二十万。公一切诚信抚之,群寇尽平。上手书赐公,公奏遣岳飞之军屯荆襄图中原。时重湖连年舟楫不通,今始风日清夷,父老叹息,以为变残贼攘之区为和气也。
  公闻资善堂,皇子出就傅,喜不自胜,奏荐起居郎朱震、秘阁修撰范冲可任训导之千克寂嘉纳焉。上念公久劳於外,遣中使赐手书趣归,制除金紫光禄大夫。公力辞至四、五,乃许。特封公母许氏秦国夫人,赐公兄滉紫金服,又官公亲属数人。公至行在,上劳问之,亲书周易否泰卦以赐公。公即衍二卦之说以进,又条陈中兴备览四十卷。上深嘉欢,置之座隅。公以敌势未衰,而叛臣刘豫复据中原,为谋叵测,奏请部分诸将以观机会。上许焉。即张榜声豫之罪,命韩世忠据承楚,刘光世屯合澱,张俊练兵建康,杨沂中领兵为后翼,岳飞屯襄阳,国威大振。上遣使赐公御书裴度传,以示至意。公於诸将中,尤称韩世忠之忠勇,岳飞之沉鹫,可倚以大事。
  牒报豫贼及其侄猊挟金来寇,张俊、刘光世皆张大贼势,争请益兵,自赵鼎以下莫不汹惧,至欲移师,召岳飞以兵东下。公独以为不然,今日之事,有进击,无退保,宜及时立大功,或有差跌,某不敢私。诸将悚惧听命。豫贼令乡兵伪为胡服,於河南诸州间者,俱言处处有金。庙堂惑之,移书抵公,坚欲退师,为保江之计。公奏:「俊等渡江,则无淮南,而长江之险与金共矣,陛下其能遣诸将渡江击贼乎」?上手书报公曰:「览卿奏,俾朕释忧顾,非卿识虑出人意表,何以臻此」?是时,诸将亦始为固守计。既而贼大张声势於淮东,人情怕动。星夜驰至采石,谕众曰:「有一人渡江,即斩以狗」。刘猊分麟之半来攻,杨沂中大破於藕塘,降杀无遗,猊仅以身免,麟拔寨遁走。上赐手书嘉奖,又遣内侍赐公古端砚、笔墨、刀剑、犀甲、貂帽,且召公还。随班朝见,上曰:「劫贼之功,尽出右相之力」。制除「特进」,公恳辞再三。先是以禄令成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公辞不得,即求回授兄晃。至是上谓公曰:「卿每有迁除,辞之甚力,恐於君臣之义有未安也。」公乃奉命。
  时议徽宗在沙漠。遣何聲等往问安,归报徽宗皇帝、宁德皇后相继上仙。上号恸期车踊,哀不自胜,命公具草诏谕中外。又具奏待罪,愿赐罢黜。上降诏起公视事。时公总领中外之事,会车驾巡幸,又值国恤,几事业委。公以一身任之,至诚恻怛,上下感动,人情赖公以安。每奏对,必深言仇耻之大,上未尝不改容流涕。上方厉精克己,事无巨细,必以咨公。四方灾异,公必以闻,祥瑞则皆抑而不奏,四方皆知朝廷好恶所在矣。公戴星出,经处国事,暮入侍太夫人色养,中外感慕,传为美谈。公与赵鼎在相位,人号为「小元祐」。公未尝以恩泽私亲戚,人服其公。
  公归自江上,奏罢刘光世不恤国事,而以兵尽属督抚枢密使。秦桧以握兵为督抚之嫌,乞奏置武帅,以王德为都统,制取郦琼副之。公以奏论之,至琼举军火叛,公遂引咎求去。上不得已留,因问可代者,公辞不对。上曰:「秦桧何如」?对曰:「近与共事,始知其暗」。上曰:「然则用赵鼎」?公拟批召鼎既出,桧谓公必荐已。上遣人促所荐,桧始错愕而去。公以得请授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御史中丞等交章诋公,旋落职永州居住。公抵永,凡所以顺承亲意者,无不曲尽。太夫人安之,不知其为迁谪也。作草堂旁近,以奉板舆游历。桧以庆康中建议有力,量一时仁贤荐桧。桧已得政,始决和戎之议。诏书至永,公伏读恐惧,寝食不安。移书政府,又具扎子以奏曰:「恭砚诏书之颁,通久不寐,今日之事,一旦北面事金,听其号令,大小将帅,孰不解体?陛下且欲经理河南而有之,臣知其无与赴功而共守者矣」。又两具扎子,言俱刮切。复公资政殿太学士,知福州兼安抚大使。公以太夫人念乡,不欲东去,力辞至再三。公念时事多虞,在近或可补报万一。遂受命至闽,闽健讼难治,公谕以议理,令相劝率,民皆感仰,闽人化之。刘鎬大破兀术於顺昌,方欲进兵,乘金虚而桧召鎬还矣。鎬感公荐己,朝见上曰:「张某可谓知人」,桧遣郎官讽公使附己议。公答书,言「和不可成,金不可纵」。桧甚怒,上除公「检校少傅」、「崇信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免奉朝请。去福之日,军民送者,号泣相属於道。公以蜀还朝廷,不欲径归,遂奉太夫人寓长沙之南,筑堂旁,日尽心閒居,玩意经史,忧时之志,一饭未尝忘也。桧即外交,讳言兵事,自以为时已太平,日为浮文,愚弄天下,独忌公甚。中丞万侯禹希桧旨论公卜宅僧拟五凤,然清明上下悦服。未几而金大入寇,中外震动。命公判建康兼行宫留守,公被命即行,於岳阳冒风涛至鄂,闻焚采石,人云「毋庸进也」。公愀然曰:「某携二子赴君父之急,惟直前求乘与所在耳」!独以小舟渡江,建康一军,欢呼增气。金牒报遁去。公入行宫引见,上问劳再四,赐公黄金象管笔,公惶恐不敢辞。桧二十年间,谱公者无所不至,独赖上主张,不致死地。上见公辞和气平,温乎忠爱,为之感动,对辅臣嘉美再三。
  孝宗即位,召公赴行在引见。公奏以人主务学为先,一心合天,何所不济?上悚然曰:「当不忘相公之言」。除公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节制建康,进封魏国公。舟行出国门,见蝗自北来,即具奏灾异/公至江上,时洪迈、张伦使金回,具言金骄肆情状。公具奏:「上毋忘此仇,不当复遣使以重前失」。隆兴改元,除公枢密使,都督建康。金人至宿州,遣二万余人来战。公大破之,中原震动,归附日至,数十年来,无此克捷。伪帅纥石烈率大兵至,李显忠等恃胜不复入城,我师少不利。公具奏待罪,有旨降授「特进」。上召械奏事,公附奏乞骸骨。上曰:「朕待魏公有加,终不为浮议所惑」。公闻之,不敢复有所请。时金移书索四郡及岁币,力论阻之。时汤思退遣卢仲贤特书报金。仲贤回,谬称金有数十万之众,若不许四郡,必入寇,我无以当其锋。公知仲贤为金所胁,命械奏仲贤辱国无状。上怒,下仲贤大理狱,思退反百端救之,益大倡和议。公在远,争不能得,即出榜诸军,谓金妄有邀索,如敢渡淮,当约日决战。朝中大恐,独上以为然。思退素忌公,至是益甚。及公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如故,赐公御书。既入首辅,奏当旁招仁贤,共济国事。具奏虞允文、汪应辰、王十朋等可备执政,刘拱、杜莘老等宜即召还,胡銓可备风宪,皆一时选也。公自太上时即建议驻跨建康,以图恢复,及总帅江淮,每申前说。上深感悟,许之。思退等大骇,竞执前说。太上皇亦深怒此金人无礼,曰:「卿等不可专主和议,取议於天下,中外军民皆仰上英断」。思退计穷,与党谋为倾陷之计。居数日,俄有旨命公按视江淮,趣行之。乃既出国门,思退与右正言尹穡谋以间公者,百计毁之。公任江淮两年半,念酉鬼金未靖,忧恐不少,忠议奋激,曾不以为劳。诸军感悦,有不待号令而从者。战槛、器械悉备,金亦知吾备御甚坚,卒不敢动。淮北归正者,日来不绝,公晓之以忠勤,且以檄谕契丹,金益惧。思退又谋罢公,而公亦抗章,力求还政矣。公留平江虎丘,致仕之章已八上矣。上察公恳诚,欲全其去,除「醴泉观使」。
  公虽去国,尤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不忍不言。然以疲劳且畏暑,行次余干,假宗室赵公頤之居寓焉。居南有书室,公名曰「养正」,取易象题座右。孟秋既望,公荐祖考,既奠则跌,公曰:「吾大命不远矣」。手书家事付两子,且曰:「吾尝相国家,不能恢复中原,不欲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足矣」。仲秋二十八日午时,命子械等於前,问「国家得毋弃四郡乎」?夜分而莞。先是六月有大星陨於赵氏居养堂之北,光芒若画,一家尽惊。上闻讣震悼,辍视朝两日,有旨赠公「太保」。弑等不敢违公志,获柩还葬衡山丰林乡龙塘之原。
  公幼即有济时志,孜孜求问四方利病休戚,辄书之册。见二帝北狩,皇族击劫,誓不与金俱存。事有危疑,人方畏避,则挺然以身任之,不以死生动其心。虽天啬其功,不得卒就其志,然而表著天心,扶持人纪,使天下晓然知秉彝之正,其功烈可胜言哉?论事务期於听从,不为苟激,视国如家,视民如身,至诚恳恻,贯徹上下,其忠义自壮至老,未斯须间也。事太夫人曲尽其心,奉养恪恭,寒暑不渝,至白首如一日。於兄徽猷公友爱笃志,教养其子与己子不少异。置义田以瞻宗族之贫者,以至母族丧葬,亦皆取给焉。岁时祭祀,必预戒严恪,涤牲治具,必亲莅焉。素能饮酒,太夫人戒以少饮,遂终身不踰三酌。平生无玩好,无戏语,无堕容;学本天理,尤深於易、春秋、论、孟,尝著其说,以示子侄。於本朝大臣,最重李文靖、寇忠骆、富文忠、范文正为可法。训诸子及门人曰:「学者當清明其心,默存圣贤气象,见人善为之善」。子侄辈言动小不中理,则愀然不乐,人为之感动。初娶杨国夫人乐氏,再娶蜀国夫人宇文氏,先公五年毙葬公同兆。子二:长弑,右承务郎,直秘阁;次杓,右承奉郎。有绍兴、隆兴奏议各五十卷;中庸论孟解、五经解共二十四卷,文集十卷。惟公忠贯日月,孝通神明,泽在生民,勳存王室,威振四夷,名垂永世。平生言行,非编录可纪,谨掇其大略,以备献於君父,下之史官,传之无穷,且将以求立言之君子述焉。
  乾道三年十月初三日
  左迪功郎特差监潭州南嶽庙朱熹状本文注释
  ①苗刘檄文:查有关史书,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间,军官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高宗退位,让位给三岁的儿子赵甫。“苗刘檄文”当是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时用以布告天下的文告。
  ② 傅正彦:应为苗傅、刘正彦。
  ③西北遣民:“遣民”疑为“遗民”之误。西北遣民,即西北地区沦陷区的老百姓。
  译文一一
  宋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封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略
  (释题:行略,即行状,人物传记。这篇传记的传主张浚,不仅身世显赫,而且高风亮节。他是南宋时代的人,因为作者朱熹与他同时代,不了解后来的史家称那个时期为“南宋”,所以只说“宋”。少师保,官衔。信军节度使,官职,当时掌管一个地区军政大权的官员。魏国公,爵位。致仕,退休。太保,荣誉头衔。)
  公名浚,字德远,本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弟弟九皋公的后代。自从九皋公迁居长安,传到璘公(魏国公的五世祖),在唐僖宗时官做到国子祭酒,他随着僖宗到四川,于是住在成都。浚公的曾祖父沂国公文矩,去世很早,他的夫人带着三个儿子迁居绵竹。他的大儿子就是绒,考中了秀才,是优等,做官逐渐地迁升,最后做了雷州知府,封爵位为冀国公。级公亲自教他的儿子咸考中了宋神宗元丰年间的进士,后来官做到宣德郎,封爵位雍国公。.咸公晚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似乎有人告诉他说:“天意要叫你的儿子有高尚的品德,要做宰相。”没有多久,浚公降生了,所以给他起的字叫“德远”。浚公四岁时咸公去世了,他的妻子许太夫人年仅二十五岁,父母想让她改嫁,她坚决不同意。她勤劳艰苦抚育孤儿。当时浚公虽然年幼,说话做事,忠诚老实,看见他的人都称他将来必定有大的出息。十六岁就进了郡学,刚满二十岁又要进一步升入太学。太夫人送他,用手抚着他的背,流着泪对他说:“我家的门户贫寒,就靠你有出息了,你应当朝朝暮暮想到你的父亲、祖父所建立的功业。”拟了几十条需要遵守的诫条写在本子上交给了浚公。所以浚公离开了母亲,还像常在母亲身边一样,说话做事也等于听从了太夫人的教导。
  后来他中了政和七年的进士。当时,枢密使邓询仁与咸公是老朋友,说是只要浚公去拜见他,就会给浚公编修官做。浚公竟然不去,只得在南士曹任参军,作一个只能用板舆代步的小官。浚公处理大小政务,都完全遵照章程和制度,审理诉讼清正廉明,受到军民的拥护。每天办完公务回家,读书到半夜才上床睡觉。有一次,有一个知名人物到元帅家作客,同元帅喝酒喝到了半夜,元帅派人通知浚公,说是还要到浚公处继续喝,浚公对派来的人说:“这是什么时候了?还想打开锁拿出酒来滥饮吗?”派来的人转去回话,那位知名人物非常严肃地对元帅说:“你有这么好的下属,我倒是有罪的了!”他问了浚公的姓名并记了下来,就上车回去了。过了不久,就提拔浚公当了褒城的县令,后来浚公又升任熙河路察访司办公事。他到任后,到处向守官们请教各部门的原有章程及行军布阵的可行方略,所以浚公能透彻地了解边防的事务,大概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后来又改任恭州的司录,适逢尚书令右承相何集专权,他极力举荐浚公。浚公到了京城,听说何東名声不好,就用公文的形式规劝何集,用语尖锐直接,何乗看了很不高兴,只让浚公任了太常主簿这样的闲职。
  浚公在这段时间同赵鼎、宋齐愈、胡寅等是极好的朋友,在寝食起居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在一起,他们共同谈论的都是前辈人做学问的方法和途径,与用来解决当前政治军事等实际问题的对策和方案。涪陵有个才德很高的隐士谯定被皇帝召到京城,浚公寻找到机会拜见了谯定,他告诫浚公,增长学问一定要熟读《论语》。浚公从此更加用心钻研圣贤的精辟的理论。后不久,被授予枢密院编修官的职位,接着又改任虞部员外郎。当时,皇帝初登宝位,要登坛向上天祷告,在这个典礼上,浚公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在皇帝前面作引导。皇帝看见浚公,内心很看重他,过些天,授予浚公殿中侍卸史的官职。早先,宰相李纲,怀着私心弹劾谏议大夫宋齐愈该腰斩,浚公认为李纲怀着私心杀部下,恐怕会失掉人心。浚公进入御史衙门后,第一件事就是弹劾李纲,使李纲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统制韩世忠所统领的部下的过错,造成了右正言卢臣中坠水而死,浚公弹劾韩世忠,要求对这件事有个公正的处罚,皇帝为此贬了韩世忠观察使的官。在这样的情况下,朝中上上下下都整肃起来了,才知道办事要依照国法。当皇帝的御驾到了扬州,浚公就劝皇帝不要忘记徽宗、钦宗二帝还在金人手里,应当时时想到沦陷敌手的中原之地,要积极地兴利除弊,振兴政治法制。每一次向皇帝奏报国家大事,皇帝总是充分地、再三地向浚公询问和慰勉,谈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动不动会谈至太阳偏西的时候。浚公所贡献的意见都蒙皇帝采用,又一次升迁为侍卩史,赏赐五品官的礼服。当时,皇帝的车驾,在扬州驻的时间长了,浚公向皇帝报告说:“徽、钦二帝远在沙漠之地,但陛下与六宫的嫔妃们却安安逸逸地住在这里,又何怪人民悄悄地指责、议论呢?希望皇上以鲜明的态度降下明智的旨意,普遍地告知军民人等,皇帝正在筹划定居的地方,使军民的希望有着落。”他又说,不要认为金国的军队不会再来,应当赶快整治武装、训练军队,要经常地想到敌军的到来。这些意见,大大地与主和的宰相黄潜善的主张相反,于是浚公请求外调,得授集英殿修撰的官,又到兴化府作知府。等到在朝廷上辞别皇帝的时候,皇帝又降旨授予他礼部侍郎的官职,在便殿上皇帝亲自召见他,宽慰他说:“你在御史台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将要振奋起来,你给我留下来吧,我要特别任用你。” 浚公感激流涕,向皇帝下拜,不敢再说外调了。不多久,皇帝授予他在御营参赞军务的职务,同吕颐浩一起在江淮之间抵抗金兵。金人的骑兵从长天逼近京郊了,皇帝诏令朱胜非留在吴门(即平江,今之苏州)抵抗敌军,问谁能协助朱胜非,左右的大臣们没有人敢答应,只有浚公有豪情壮志,愿意留下协助朱胜非抵抗敌人,以他原来的职务头衔掌管平江府的军政大权。浚公到平江的时候,各路宋军正溃退回来,有几万溃退缺粮以处烧抢百姓。浚公说:“对这些溃军应当进行招集。”于是察问官家的府库中还有多少粮食布帛,命令就便发放,命令溃军解除武装后进城。溃军得到给养后,就不再闹事了。这时,有人从杭州拿着苗傅、刘正彦作乱的文告来了,浚公一看,不禁失声痛哭,想到皇家的社员焦竟然这样不可预料!大义所在,自己应当率领平江的军民讨伐贼党。虽然自己的老母,这在异地,但从大义来看,讨伐逆贼是责无旁贷的。恰好承宣使张俊率领一万人马从半路回到浚公处,浚公挽留张俊,牵着张俊的手,流着眼泪同他讲话。张俊也大哭说:“有个叫辛永忠的人,对我说,应当互张侍郎那里去讨主意,张侍郎为人有忠有孝,一定有正确的主张。”浚公回答说:“我的主意已定,应当立即起兵问罪。”当晚发出书信,约吕颐浩、刘光世带兵来平江相会。接着以承认临安皇室政府领导的名义,交给传递信息的人一卦奏疏,奏疏上说:“我聪明仁厚的皇上,突然从皇位上退下来,天下四方的军民听到了,难免不产生疑惑。如果不尽力请求,让皇上回心转意,和太母共同承担忧患,国家中兴的大兴,就不容易取得成功。”接着,接到临安方面的命令,升官为礼部尚书,要赶快到临安上任,浚公又上奏申述不能离开平江的理由。恰好这时传说吕颐浩、刘光世带兵到了。浚公于是办了丰盛的酒席犒赏将士,酒过五巡,浚公把将士们叫到前面,厉声问道:“今天的事,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大家都说:“我方是正义的,反贼一方是非正义的。”浚公又厉声说:“如果我违反天理,背弃人心,大家可以砍下我的头颅献给苗傅、刘正彦等人,听说他们悬重赏求得我的头。如果我没有违天背人,那大家就听从我的指挥,有人退缩,以军法处置!”大家都感愤起来,军威大振。乱党听说这种情况,已经被震住了,有另外的打算,用书信告诉浚公。浚公传信回告他们,责斥他们是大逆不道。苗傅、刘正彦等大怒,派精锐部队进驻到临平,以朝廷的名义贬谪浚公,他们编造的理由这样说:“张某在暗中有不轨的阴谋,想危害国家,应受责贬黄州团练副使,到郴州去赴任,直接到贬谪的地方。”这时,吕颐浩带着军队到了,浚公迎接着他拉着手,禁不住感慨万端,吕颐浩说:“这次起兵讨伐逆贼,不成功也不过全家被杀光罢了 ! ”刘光世也到了,大家一起向各处发出文告,声讨苗傅等人。浚公用计派冯燔到临安相机行事。刘正彦听说平江的兵将要到达,十分担忧害怕起来。冯燔知道机会出现了,就以正义之言劝说宰相朱胜非,胜非叫冯燔与苗傅、刘正彦二人商量,苗傅、刘正彦二人有赞同的意向,于是太后召见了冯燔,宣诏百官去拜见睿圣皇帝。皇帝命令说,在便殿接见苗傅、刘正彦,对苗傅再三地慰劳。苗傅、刘正彦等人按住额头松了一口气说:“没有想到圣明的天子,这般宽洪大量! ”冯燔回去的时候,浚公他们领导的效忠王室的军队已全部到达秀州。浚公接到朝廷名义的命令,被授“民知枢密院事”的官,浚公还是不接受。他把军队驻屯在秀州,后来才接到皇帝复位的亲笔诏令。但是,苗傅、刘正彦等乱党屯驻在临平,浚公带领军队向前进发,三天后到达临平。韩世忠等将士亲自挥刀奋战,苗诩等大败,相继逃跑。这天晚上,皇帝下圣旨授予浚公“知枢密院事的”官职。浚公到宫内朝见皇帝,皇帝亲口对浚公说:“那时,我正在喝肉汤,小太监传太后的命令说张浚不得已,只好安置在郴州我听到这话也十分吃惊,不觉把肉汤泼到手上了,现在这个痕迹还在。”皇帝再三地呜咽,表示抱歉,他拉着浚公走进去,从公庭上经过。皇帝又说:“隆佑皇太后知道你忠心耿耿,想见一下你,刚才透过垂挂的帘子看到你从庭下经过了。”浚公感到惶恐不安,叩头表示感激。皇帝示意要依靠浚公,拜他为宰相,把身上佩带的玉带解下来,叫太监把上面的龙饰去掉,赏赐给浚公说:“这是我的祖宗留下的,内庭有珍宝。”浚公苦苦地推辞,不得准许。苗傅、刘正彦等乱党逃到福建一带,浚公命令韩世忠带兵追击,捉住了用槛车囚到了临安,他们那一伙都伏法被斩了。
  原先,浚公组织发动效忠皇帝、讨伐叛逆的军队时,驻军在嘉禾。有一天晚上,突然有一个刺客到了他的面前。浚公观察他神色有异,问他想干什么,那刺客回答说:“张侍郎对国家、朝廷无限忠心,使神灵都会感动,我怎么忍心杀害你呢?” 于是一甩衣袖离去了,第二天,取出嘉禾的一个囚犯,杀了他,来应付那想刺杀浚公的人。薛庆在淮安境内造反,造反军发展到几万人。浚公把朝廷的恩惠及政策对他们宣传教育,薛庆受到感化而投了降。开初,浚公冒险进入了反军的营垒,外间不了解内情,皇帝听信了流言蜚语,罢免了浚公枢密院的官职。等到浚公对薛庆招安的大功告成,皇帝又下诏让他复职,并对浚公再三地安慰,又亲笔书写皇帝作的《中和堂》诗送给浚公,又在诗后题写如下的话句:“你看了过后,要严密地保藏,恐怕那些喜欢说三道四的人,说我有什么特殊的寓意。”那时,皇帝对浚公的喜爱和优待达到了这种程度。
  浚公想到国家要实现中兴,必须首先要治理好关、陕地区。金人如果先入陕西,然后攻入四川,那么,东南半壁江山也保不住了。于是,浚公豪情满胸地请示皇帝派他到关、陕那些地方去。皇帝同意了这个请求,下诏叫浚公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赏赐亲笔书写的诏令文书。浚公出行的日子都定下了,遇上御营平寇将军范琼到临安,范琼和金人暗中勾结,他逼迫与胁持皇帝的后妃及渊圣太子等皇室成员到金国去,其罪状不只一两款。他听说刘正彦、苗傅两个坏蛋被杀了,带着一些兵到了朝堂之上,傲慢无理,提出许多无理要求,并且还要求释放与苗、刘二人一起作乱的同伙。浚公将范琼这些罪状向皇帝奏明,夜间与枢密院的官员把范琼的罪状一条条核实并写成文书,又叫刘子羽做好向众公布的布告,第二天一早,浚公就到了自己的衙门,叫范琼来议事,范琼随带的兵士满路都是。浚公一条条地指责范琼的罪恶,范琼正感到惊愕的时候,浚公就叫人把他绑了,送到大理寺法办,与此同时,刘子羽在衙门外面挂出布告,用皇帝的命令来招抚范琼带来的兵士,兵士们都叩头在地,表示服从。范琼被郑了死罪,浚公推荐刘子羽参议军事。于是浚公西行赴任,只是想到皇帝偏安在东南一隅,朝廷的根本大计还没有定,不敢因为自己在外边就不向皇帝建言了,曾经向皇帝上奏说:“馀杭地区一个坏人捣乱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这个教训必须记取。当这个艰难危险的时局,人心容易动摇,希望陛下对那些还处于细微阶段还没有露出苗头的坏事,要特别留心观察,叫那些坏人没有机会钻我们的空子。听到真话的途径,最关重要的是亲近君子,远离小人。不这样的话,即使有超人的聪明才智,但是,日常接近的小人,渐渐地浸染进来,还能够没有由于听信有误而产生过失吗?”又曾经上奏道:“皇上肩负君权的重大,身任天下的兴亡,要经常反省自己,有错误要责备自己。对那些无关重要的声色狗马之类的东西,要淡漠一些,要做到天下的任何诱惑都不能动自己的心,而专想到宗朝社稷和百姓。”奏疏报上去以后,皇帝亲笔书写,赐给浚公,嘉奖、赞叹不已。浚公离开临安,到达兴元时又向皇帝上奏说:“朝廷如果早一些做出向西发展的计划,天下的大势就可以定了。”
  早先,浚公没到关陕的时候,金人就已攻陷了鹿延。浚公到达才十来天,就走关陕,访问当地的风俗,把收揽人才为第一要务。当地人吴介及其弟吴璘平素就自负有才智和胆略,求见浚公,浚公见了他们,非常赏识,并破格任用,吴家兄弟皆非常感激,决心以死报国。又碰上金人侵入江淮地区,皇帝的军队经淮水向东退走。浚公统兵入江淮地区保卫,未到襄汉,听到了好消息,知道金兵已经回北方去了,才又回到关陕。金人的大头目粘罕,声言一定要攻取环庆,浚公率领诸将抵抗金兵,敌人的攻势多次被挫败,生擒和招降的敌人很多。金人非常恐慌,赶忙调大头目兀术等星夜来陕右,与粘罕等会合。泾元旦刘奇,率将士首先迫近敌人阵地。环庆的元帅赵哲,擅自离开了他的部队,浚公斩了他示众。参议刘子羽与浚公同心同德,就派刘子羽出关招集被打散到处逃跑的将士。浚公命令吴带兵据守和尚原,金兵头目乌鲁都统大军来到,吴介凭险攻击他,金人败逃了。金兀术亲自攻打和尚原,吴介及其弟与金兀术合战,出奇兵大败了兀术,斩、俘上万人,兀术仅只身逃脱,还是剃去了头发,化了装才逃脱。自从金人入侵中原,还不曾有过如此惨败。浚公因为在陕右抗敌立了战国,按朝廷的制度奖励他,给他加上“通奉大夫”的荣誉。浚公上奏皇帝要迎接太夫人,又想到一个使母亲感到安慰和喜悦的方法,就奏请皇帝把“通奉大夫”的头衔转封给外祖父母,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又授予浚公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的官,并且赏给亲手的笔迹,派宦官去传达旨意。浚公也具奏疏谢恩,同时还密报皇帝凡遇事要谨上慎微。浚公又派胞兄滉公及一些属官到临安做事,皇帝高兴,对浚公的信任程度又有增加。浚公在关陕三年,西北沦陷地区的百姓归附而安居乐业,并且牵制了敌人,东南一隅的朝廷地赖此得到安定。但是,士大夫中,那些有求于浚公而得不到满足的人,就纷纷地诽谤浚公了。有一个叫曲端的将军,追逼他的上司王庶,夺了王庶的帅印,又不接受领导。张忠彦投降了金人,但张忠彦就是曲端的心腹。浚公处死了曲端,但那些恶意诽谤的人却说浚公杀赵哲及曲端都是错杀了无辜。朝廷怀疑起浚公来了,派遣王似来做浚公的副手,浚公听到这个消息,就请求离开关陕,请调的奏章交了十多份,皇上不同意。御史中承辛丙,在做潭州知府的时候,胆小不能用兵,反而鼓励民变,浚公曾上奏弹劾过他,所以他仇恨浚公,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诬告浚公,设立秘密机构收罗人才,依照皇帝铸了印,不肯出四川,是要图谋不轨。浚公竟然称病等待处罚,但那些诽谤者还没完没了。于是浚公被削去实权,做了一个祠禄官,保持原有官职的头衔,主管临安府洞霄宫,居住在福州。那时,朝廷的主和派占了上风,浚公就向皇帝上奏说:“这是金人的特点,他们是专以和议来害我们的,这种情况已是由来已久的了。他们势力弱的时候就来讲和,他们势力强的时候就猖狂无忌,希望皇上对此要深思,要有对策,应当放弃和议的对策,定下中兴大业的战略。”同时,向朝廷推荐贤能的文臣武将十多人。当时的舆论,都佩服浚公能识别人才。浚公到了福州,就关起门来,用读书读史来自我消遣。
  这一年,刘豫的儿子勾引金人入侵,皇帝用“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侍读”等头衔召浚公,还不准推辞,浚公立即到临安进见,皇帝对浚公亲口慰问再三,授予浚公“知枢密事”的要职,亲手写出圣旨,张榜公布在朝堂上。浚公接受任命之后,就到长江上去视察军队。当时,金兀术拥兵十万在扬州,浚公立即赶到临江,召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几员大将商议,同时,犒劳了他们的军队。将士们看见浚公来了,勇气十倍。韩世忠送信给金兀术,说是张枢密已在镇江。原先,金人的情报说浚公已获罪贬到边远之地去了,所以用全部军力来入侵,现在问送信的王愈说:“我听说张枢密已经贬到五岭之外去了,哪能到这里来?”王愈拿出浚公所下的文书,兀术看见文书,脸色大变,就勉强说应战。王愈回来过了一天,敌人就逃跑了。浚公派遣各路将领追击,俘虏、缴获很多。于是,皇帝宣布诏令,授予浚公“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按:指宰相)和“知枢密院”(按“指掌管军事机密)的官职,统领全国的大军。浚公上朝谢恩,同时,向皇帝陈述安邦定国的重大策划,浚公认为当时最重要的是立储君,这是关系到安定天下人心的重大举措,不可以不早作决定。皇帝深深表示赞同。浚公又进言皇帝要杜绝小人以不正当手段向上爬的门路,要抑制近臣的权势,对这些特别说得言辞恳切。皇帝回到了临安,浚公留住相府。
  还没有满一个月,浚公又到了江上。当时,杨幺占据了洞庭湖,朝廷多次派兵讨伐,都不能取胜。浚公的意见,是应当在盛夏时节趁他们疲劳不堪的时候讨伐他们。于是浚公把这个意见奏明皇上,请让他去执行这个任务,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浚公到达了醴陵,那里监狱里的囚犯有几百人,多数是杨幺派出的谍报人员。浚公把他们召来审问,晓以利害,然后把他们释放了,他们都欢呼起来,高高兴兴地离去了。浚公到了潭州,派岳飞分兵屯驻鼎澧、益阳两地,杨幺那伙人非常惊慌起来,约定日期来投降,其中的青、壮年达到五十九万人,老弱的也不下二十万。浚公对他们通通按诚信的原则进行安抚,全部平定了这群造反的人。皇帝亲笔写信给浚公,浚公上奏派岳飞的军队屯驻荆襄地区,准备收复中原。那时,洞庭湖等湖泊多年不通船舶了,现在风清浪平,父老们无不赞叹,认为是把盗匪猖獗的地方变得一片太平了。
  浚公听说皇家子弟到资善堂拜师读书,非常高兴,就上奏推荐起居郎朱震、秘阁修撰范冲,可以担任训导的人选。皇帝十分赏识地接受了这个推荐。皇帝想到浚公长期地在外地劳苦,派宦官赐给浚公亲笔写的诏令,催他回临安,皇命授给浚公金“紫光禄大夫”的名号。浚公坚决推辞至四次、五次才得到准许,不过,为了表示嘉奖,特别地封浚公的母亲为秦国夫人,赏给浚公有胞兄滉公紫金朝服,又对浚公的几位亲属,赏给官做。浚公来到临安,皇帝慰劳他,亲笔书写《周易•泰否》卦赏给浚公,浚公于是推衍这泰否三卦的卦辞上奏皇上,上了四十条“中兴备览”的条阵。皇帝极为赏识赞叹,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浚公认为敌人的势力还没有衰落,同时,宋朝的叛臣刘豫又盘据中原,居心难测,上奏请部署各路将领在要害的地方来等待时机,收复中原。皇帝同志了这个意见。于是贴出榜文,声讨刘豫的罪状,命令韩世忠据守承楚,刘光世屯驻在合肥,张俊在建康训练军队,杨沂中带兵作为后卫部队,岳飞屯驻在襄阳,国威大振。皇帝派遣使者赏给浚公亲笔书写的《裴度传》来表示他对浚公的深情。浚公对各位将领,特别称赞韩世忠的忠心勇敢、岳飞的沉着猛厉,认为对这两位勇将是可以倚靠他们完成重大任务的。
  有情报说刘豫同他的侄子刘埼勾结金人入侵来了,张俊、刘光世都夸大敌人的力量,争着申请增加兵力,朝中从承相赵鼎以下,没有不害怕的,甚至想撤退军队,召岳飞指挥队伍东下。只有浚公认为不可以,当前的形势,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应该抓住这大好的时机,建立丰功伟业,如果有人造成闪失,我不敢徇私不按军法处置。各位将领听了都肃然听令。刘豫命令汉人士兵穿上金人的服装假扮金兵在河南各州县之间游动,于是到处传言处处都是金兵,朝廷上的君臣们都被糊弄住了,送文书来指责浚公,坚决地想退兵以保长江。浚公上奏说:“张俊等众将如果退到江南,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淮南之地,同时,长江的险要,我方就与敌方共有了,陛下还能够派诸位将领渡过长江去打击敌人吗?”皇帝亲自手写诏书回答浚公说:“看了你的奏疏,使我消除了忧烦与顾虑,不是你的见识和计谋高出一般人,怎么能有这般的结果?”这段时间,各路将领也才作坚守的打算。之后,不久,敌人在淮东一带大张声势,以致人心浮动。浚公星夜赶到采石矶,向将士们宣告说:“有一个人退缩敢渡过长江的,立即砍头示众。”敌人刘鎬带领刘麟所部的一半军力来进犯,宋朝大将杨沂中在藕塘把他打得大败, 敌人全军覆没,只有刘鎬逃脱了,刘麟也拔寨逃跑了。由于这次抗战的胜利,皇帝亲笔写诏书嘉奖浚公,又派宦官送给浚公古端砚、笔墨、刀剑、犀甲、貂皮帽等奖品,同时,召浚回朝。浚公随班朝见皇帝时,皇帝说:“抵抗消灭敌人的功劳,全是出在右承相你。”宣布授予浚公“特进”的称号,浚公诚恳地再三推辞。早先,皇帝曾经用封赐爵禄的诏令的形式写成了文书,加封浚公为金紫光禄大夫,浚公推辞不掉就要求转授胞兄滉。所以,这次皇帝对浚公说:“你每一次遇到升迁,都坚决地推辞,你恐怕没有把君臣之间的关系摆端正呵!”浚公才接受了皇帝的命令。
  当时,传言徽宗在沙漠之地,皇帝派遗何聲等人前去问安,他们回朝报告说徽宗皇帝、宁德皇后相继去世。皇帝听了号啕痛哭,顿足犊胸,悲哀不止,命令浚公草拟诏书晓谕中外。浚公又上奏,认为徽宗的不幸、国家的不幸,自己也是有罪的,愿意受到罢官或降职的处分。皇帝降诏起用浚公管理国家大事。当时浚公统管朝廷内外的大事,那时,皇帝的车驾到处流动,又当国难,事务繁多而琐碎。浚公一人担任,鞠躬尽瘁,上上下下都十分感动,人心因浚公的存在而安定。浚公每次向皇帝奏事,一定要深刻地讲述国耻家仇的巨大,皇上总是要感动得流下泪来。皇上正在励精图治,严格要求自己,大事小事,都要来咨询浚公。四方的灾情和坏事,浚公一定要报告皇帝,而所谓的“祥瑞”,都压下不报告,所以,四方的官民都了解皇上喜欢听什么,不喜欢听什么了。浚公披着星光就从家里出去,处理国家大事,晚上回家还要打起精神,显出笑脸,侍奉太夫人,朝廷内外都感动而羡慕,传为佳话。浚公与赵鼎在承相职位的时候,被称为“小元敵”。浚公从来没有假公济私,把好处无原则地给自己的亲戚,所以人们都佩服他的大公无私。
  浚公从江上回朝,上奏罢免刘光世,原因是刘光世不忠于职守,同时把兵权完全归属督抚枢密使。秦桧认为督抚掌握军权有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病,他向皇帝上奏,请求设置武帅,叫王德做都统,朝廷又派郦琼为他的副手。浚公上奏反对这种安排,待到郦琼带领军队投敌叛变,浚公就引咎辞去宰相之职。皇帝没有理由再留浚公,就问浚公谁可以代替他的职务,浚公推辞不回答。皇帝说:“秦桧怎么样?”浚公回答说:“我近来与他共事,才知道他胡涂。”皇帝说:“那么,赵鼎怎样?”浚公打算推荐赵鼎,从朝中出来,徐桧认为浚公一定要推荐自己。皇帝派人催促浚公奏报他所推荐的人选时,秦桧才感到惊愕。浚公已经得以请求授予观文殿大学士、主管江州太平兴国宫。御史中承等官多人上奏诋毁浚公,不久浚公被彻底罢官在永州去居住。浚公到达永州,一切顺承母亲意欲的事,没有不想尽方法去办到的,太夫人对这种生活感到安适,还不知浚公是遭到了贬谪。浚公建造了一所草堂在住宅的近旁,来供给太夫人消遣。秦桧因为在庆康之难时建议有力,被当作一个时期中的仁人贤士得到推荐。秦蔡把持了朝中的大权,由他主持了对金国的和议。和议的诏书送到了永州,浚公读了之后,十分恐惧,寝食不安,他把诏书送到当地的政府,又写了札子向皇帝上奏说:“我诚惶诚恐地看到了朝廷颁下的诏书,晚上通夜不能入睡,当前的国事,一旦对金称臣,听从它的号令,我大宋朝的大小将帅们,谁不解体?陛下即使想经营黄河以南的地方,据有其他,我料到会没有人出力和与陛下共同守卫这块土地的了。”接着又写了两个札子,说得非常诚恳。皇帝恢复了浚公殿大学士的职位;同时作福州的知府兼安抚大使。浚公因为太夫人留恋故乡,不想东去福州,再三坚决推辞。但又想到时局多有值得忧虑的地方,在距朝廷近一些的地方说不定还可以尽一丁点补救的心力。于是接受任命到了福建,那里的人民很爱扯皮,难于治理。浚公用义理来教育他们,叫他们要互谅互让,那里的老百姓都受到了感化。刘鎬大破金兀术于顺昌,正想乘金后伯空虚进兵追击,但秦桧却召刘鎬回朝了。刘鎬感谢浚公推荐自己,朝见皇帝时说:“张某人可以说是有知人之明。”秦桧派郎官去示意浚公附和自己的意见,浚公写信回答说:“和议不应该达成,金人不应当得势。”秦桧异常发怒,上奏皇帝,授予浚公“检校少傅”、“崇信节度使”、“万寿观使”等虚衔,并且,不准上朝了。浚公离开福州的时候,哭着、呼喊着来送行的军民,塞满了道路。浚公因为四川远离朝廷,不想径直回去,于是侍候着太夫人住在长沙的南边,修了一间堂屋,每天适意闲居,寄情于经书史籍,忧国忧民的心志,每一餐饭都不会忘掉,秦桧只注重外交,忌讳讲军事,自己认为时局已经太平了,每天做些夸夸其谈的官面文章,来愚弄天下的军民,只有十分忌恨浚公。中丞万俟高,受秦桧的指使弹劾浚公修造住宅依照帝王的规格,但浚公清清白白,朝中上上下下都佩服,因而这种中伤没有奏效。没过多久,金人大举入侵,朝中朝外都感震动,皇帝又起用浚公,命令他作建康府的长官,兼作行宫的留守。浚公接受命令立即出发,在岳阳冒着风涛到达湖北,闻听采石矶已被焚掠,有人说:“不消前进了。”浚公神情悲壮,说:“我带着两个儿子去救君父的危难,只有径直向前找到君父所在的地方。”他独自坐小船渡过长江,建康一军的军民都欢呼起来,增加了勇气,金军探知这个消息,立即逃去。浚公进行宫参见皇帝,皇上再三再四地慰问浚公,赏给浚公黄金象管笔,浚公感到惶恐,但不敢推辞。秦桧专权二十年当中,对浚公的诬陷无所不至,仅仅是由于皇帝有主张没有致浚公于死地。皇上看到浚公心平气和、温文尔雅、忠厚宽爱,被他深深地感动了,对着大臣们赞美了许久。
  孝宗皇帝即位,召浚公到临安进见,浚公向孝宗皇帝上奏,认为作为天下之主,应该把学习当作优先考虑的任务,思想认识合乎天理,有什么事情作不好呢?孝宗皇帝吃惊地回答说:"一定不会忘记相国的话。"授予浚公少傅的官衔,作江淮东西路的宣抚使,节制建康府,还封他魏国公的爵位。浚公乘船出京都,看见蝗虫从北边飞来,就立即向皇帝奏报灾害的到来。浚公航行在长江中,当时洪迈、张伦出使金国回来,详细地谈到金人骄横放肆的情况,浚公把这种情况详细地向皇帝奏报,“希望皇帝不要忘记这种耻辱不应当再派使臣重复过去的过失。”隆兴元年,皇帝授予浚公枢密使的职务,总领建康的兵马。金人到了宿州,派了两万多人来进犯,浚公把他们打得大败,中原地区也受到震动,来归附、投诚的与日俱增,几十年来,还没有打过这样的大胜仗。金国的元旦纥石烈,领着大兵不断进犯,宋朝将领李显忠等因胜而轻敌,不再入城固守,宋军受挫。浚公引咎自责,并上奏要求处罚自己,皇帝传旨,授予浚公“特进”的官衔,算是降级。皇帝召浚公的儿子张轼奏报有关事情,浚公附奏请求退休,皇帝说:“我对待魏国公非常信任,终究不会被那些不切实际的批评所迷惑。”浚公听了这些话,不敢再申请退休了。当时金国送信来要求宋朝割让四个州郡以及每年向金国进贡钱币,浚公上奏竭力劝阻割让和进贡。那时宋朝中的秦桧余党宰相汤思退派卢仲贤专程向金人报信。卢仲贤从金国回来,假称金国的军队有几十万之多,如果不同意割让四个州郡,金人一定会来进犯,我朝没有办法阻挡它的进攻。浚公知道卢仲贤与金人一个鼻孔出气,叫张轼上奏弹劾卢仲贤行为不轨,让国家受辱。皇上生了气,把卢仲贤下到刑部的监狱,汤思退却千方百计打救他,并且,进一步主张和议。浚公身在远方,要反对也反对不了,他就挂出告示,指示各路地方政府说,金人如果敢来要求割地要钱,要敢于渡过淮河,就要与金人约定时间,进行决战。朝中大臣们都十分害怕起来,只有皇帝认为浚公正确。汤思退自来就忌恨浚公,到这时就更恨他了。待到浚公还是像以前那样官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评章事兼枢密使总管全国兵马,皇帝又把亲手写的字赐给浚公。他进入首相的班子之后,向皇帝建议要重视和收罗人才,来办好国家大事,并且,具体地奏明虞允文、汪应辰、王十朋等人,是执政的人才,刘拱、杜莘老等人,应该立即召回朝中,胡车全是管风纪和法度的人才,他所推荐的这些人都是当时的一代英才。浚公自从太上皇(按:指高宗')执政时,就建议定都建康(按:今南京市),便于图谋恢复中原,待到浚公在江淮领兵,常常重申以前的主张,皇帝深有所悟,赞同了这个主张。汤思退等人十分吃惊,争着坚持他们以前的主张。太上皇也深深地愤恨金人无礼,说:“你们不应该专们主张和议,让天下人反对批评,朝中朝外的军民,都要一律听从皇帝的英明决策。”汤思退莫奈何了,同他的党羽一起阴谋陷害浚公。过了几天,忽然传出圣旨,命令浚公到江淮一带视察,催他快去。浚公离开京都,汤思退与右正言尹穡,千方百计诋毁浚公,离间浚公与皇帝的关系。浚公在江淮任职两年半,憩到外患未靖,忧虑不断,时常心怀忠义,振奋激励,不辞劳苦,将士们都感动而钦佩,有许多人在战斗时,不待主帅的号令就争先上前杀敌。所布防的地区,一切武器装备准备充足,金人也了解到我方防御阵线十分坚固,终于不敢轻举妄动,淮河以北,来归正的,每天不断。浚公用忠君勤王的道理教育他们,同时,用檄文晓谕契丹国,金人更加害怕。汤思退又设计罢浚公的官,但浚公也针锋相对地为自己辩护,力求朝中的政治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浚公在平江的虎丘居留,请求退休的表章已经上了八次了,皇上观察到浚公的请求是诚恳的,想成全他的要求,授予浚公“醴泉观使”的荣誉头衔,让他退休。
  浚公虽然离开了京都,还在希望皇帝的思想能够有所醒悟,如果有了什么好的意见,不忍心不说出来。但是,因为积劳成疾,加上怕热,走到余干地方,借宋朝宗室赵公顼的宅子暂住下来,住宅南端有间书房,浚公给它命名为“养正”,还根据《易经》的卦象写了条幅,贴于座右。七月十五日,浚公祭祀祖先,在跪拜的时候摔了一跤,浚公说:“我大去之期不远了。”亲手写了遗嘱交给两个儿子,同时还说:“我曾经作为国家的宰相,我没有能够恢复中原,不想葬在祖先的坟墓旁边,把我埋葬在衡山之下就够了。”八月二十八日午时,把儿子张械等叫到面前,问他们:“国家是否已经放弃了那四个州郡?”浚公在当天半夜就去世了。早先,在六月里,有一颗巨大的星星在赵家居养堂的北边陨落了,光芒像白天一样,全家都非常吃惊。皇帝听到浚公逝世的消息,非常震惊与悲哀,有两天都没有上朝,下旨赠给浚公“太保”的头衔。张械等不敢违背浚公的遗嘱,护着浚公的灵柩回去葬在衡山醴林乡龙塘之原。
  浚公从小就有匡扶天下大志,孜孜不倦地研究、调查社会的优点与弊端、兴旺与衰败,都把调查的情况记录在本子上。看到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掳去,皇族遭到劫掠,就决心不同金人并存。有难处的危难的事到了,人们正躲开它、害怕它,浚公却挺身自任,不因为有关生死而动摇决心。虽然苍天过于吝啬,不给保佑,使浚公没有最后实现宏大的志愿,但是浚公彰明天理,维持人间的秩序,使天下的人明明白白地懂得了遵循常理的正道,他的丰功传业是说得完的吗?浚公对国家大事的主张,务必要求使大家赞同,不作一时间的激烈,把国当做家,把百姓当做自身,做到了最诚恳、最热忱,始终如一,他的忠义之心,从壮年到老年,没有片刻的间断。浚公对老夫人的奉养,完全尽心尽意,毕恭毕敬,寒冬酷暑都不变,至完全白了头像以前一样。对于胞兄徽猷公,友爱情深,教养他的儿子与自己的儿子没有一点差别。浚公还买了田地以作义田来救济、赡养同宗里家境贫寒的人,以至于外祖家族的人的丧葬,也都供给。年终祭祀祖先,一定要预先恭恭敬敬地斋戒,洗涤供品,整理机器,一定要亲自经手。浚公向来很能喝酒,太夫人告诫他要少喝,于是浚公一辈子喝酒每次都不超过三杯。浚公平生没有玩物的嗜好,没有不正经的言语,没有精神不振的容颜;学问以天理为本,对《易经》、《春秋》、《论语》、《孟子》有特别深的研究,曾经阐明这些学说来教育子侄。对于本朝的大臣,浚公最看重李文靖公、寇忠愍公、富文忠公、范文正公等几位,认为他们是学习的榜样。浚公教训儿子们及门生们说:“学者应当清心明志,要牢牢地保存圣贤的气质,看见别人要善于替他做好事。”浚公的子侄辈的语言行动稍有不合理的地方,他就容貌忧伤,很不高兴,别人都被他所感动。浚公第一次结亲是杨国夫人乐氏,第二次结亲是蜀国夫人宇文氏,宇文氏比浚早弃世五年,与浚公合葬一起。浚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弑,官做到右承务郎,在秘阁供职;次子名杓,官做到右承奉郎。浚公有《绍兴奏议》、《隆兴奏议》各五十卷,《中庸论语孟子解》、《五经解》共二十四卷,文集十卷传世。总括浚公一生:对君国的忠诚与日月同辉,对双亲的孝顺可以感动神灵,恩泽普及百姓,功勋永存宋朝,威风振动四方,英名永垂不朽。他平生的言行不是一般文章可以记完的,这里只是选择大致梗概记录下来,献给国君,下发给史官写成传纪,以便永久流传,同时,将把这篇行状祈求那立言不朽的君子记述出来。
  乾道三年十月初三日
  左边功郎特差监潭州南狱庙朱熹状第三节 南轩公像赞
  南轩公遗像记,南轩张子,姿貌俊伟。眉目耸秀,白而润丰,下少鬓,神采烨然。柳冠纱巾,道服青皂绿,击以縚,履白。坦荡明白,使人望而敬之。
  像赞
  (按:这是朱熹为南轩公的遗像写的一篇赞词。朱熹和南轩公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对南轩公可谓十分了解。这篇赞词以饱满的热情赞扬了南轩公品德的高尚、学养的渊深,志趣的高远,人格的伟大,甚至以历史上贤人的典范伊尹、吕尚、萧和、曹参等来比况他。)
  扩仁义之端,至于可以弥六合,谨义利之判,至於可以析秋毫。拳拳乎,其致主之切;汲汲乎,其斡父之劳;伦伦乎,其任道之勇;卓卓乎,其立心之高。知之者;识其春风沂水①之乐;不知者,以为湖海一世之豪。彼其扬休山立之姿;既与其不可传者死矣。观於此者,尚有以卜其见伊吕②而失萧曹③ 也耶?
  本文注释
  ①春风沂水之乐典出《论语》中的《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诗望》章。文中记孔子问他的弟子子路等四人的志向如何,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说了自己治国利民的宏大志愿,而曾晰的志趣却大相径庭,他说,“当春天来临的时候,穿着薄薄的春衫,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游泳,然后在高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十分赞赏他这种情怀。
  ②伊吕指伊尹和吕尚。伊尹是商初的大臣,是他帮助商汤王攻灭夏桀。吕尚即姜太公,他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
  ③ 萧曹萧和与曹参,他们二人都曾当过汉朝的宰相。
  朱熹
  扩展仁和义的苗头,达到可以充满上下四方的宇宙;小心地识别义与利的区分,达到可以分析秋毫之末那样的细微。他效忠人主的殷切,可以用"拳拳"两个字来形容;他为君父的奔走辛劳,也可以用“汲汲”两个字来描写;他铁肩担任道义的勇敢,该用“仡仡”来表述;他立志的高远也只有用“卓卓”才能写尽。了解他的人,体会得到他沐春风、浴沂水的高尚情怀;不了解他的人,还会认为他是五湖四海中的一代英豪。他那昂扬的、像山一样矗立的英姿同他那些不能流传于世的东西一起死去了,然而看到这幅遗像的人,还有根据预知他是不是像看到伊尹、吕尚就放弃萧何、曹参的呢?第四节秘阁修撰张公神道碑
  (淳熙七年春二月甲申秘阁修撰)
  朱熹
  荆湖北路安抚广汉张公,卒於江陵之府舍,其弟衡州使君杓,护其柩以归,葬答卷潭州衡阳县枫林乡龙塘之原。按令式立碑墓道,而以书来谓某曰:「知吾兄者多矣。然其最深者,莫如子,今不可以不铭」。某尝穷病圣门之学不传,而道术遂为天下裂。士之醇凭者拘於记诵,其敏秀者於词章,既皆不足以发明天理,而见诸人事。於是言理者归於佛老,而论事者惊於管商,则於理事之正反皆有以病焉,而去道益远矣。中间河洛之间,先生君子得其不传之绪,而推明之/然今不能百年,而学者又失其指。近岁乃幸得吾友敬夫焉,而天下之士,乃有以知理之未始不该於事,而事之未始不根於理也。然又不得尽其所为,而中道以没,不有考焉以垂於世,吾恐后之君子将有憾於吾徒也。某之愚,固不足以及此,然於共学辈流,偶独后死,翔定叟之所以见属者又如此,其何以辞?顾以疾病之不间,后五、六年,乃得考其事而叙之曰。
  公讳械,字敬夫,故丞相魏国忠献公之嗣子也。生有异质,颖悟夙成,忠献公爱之,自其幼学而所以教者,莫非仁义忠孝之实。既长,又命从南胡公仁仲先生,问河南程氏学。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孟论仁亲切之指告之。公退而思,若有得也以书质焉。而先生报之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公以是益自奋励,直以古之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一篇,早夜观省以自警策。所造既深远颖,而犹未敢自以为足,则又取友四方,益务求其学之所未至。尽玩索讲评、践行体验、反覆不置者十有余年,然后昔之所造,深者益深,远者益远,而反以得乎简易平实之地。其於天下之理,尽皆了然心目之间,而实有以见其不能已者。是以决之勇,行之力,而守之固。其所以笃于君亲、一于道义,而没世不忘者,初非有所勉慕而强为也。
  少以荫补右承务郎,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是时天子新即位,慨然以奋伐仇敌、克复神州为己任,忠献公亦起谪籍,受重寄。开府、治戎、恭佐,皆极一时之选。而公以藐然少年,周旋其间,内赞密谋,外黍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始得见上,即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誓耻,下悯中原之涂炭,惕然於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因循之弊,可以尽革。」孝宗异其言,遂定君臣之契。
  迨忠献公没,营葬甫毕,即拜疏曰:「朝廷与金人世誓,既兴编素之师,随遣玉帛之使,是讲和之念未忘于中,而至诚恻怛之心,无以感格于天人之际,此所以事屡败而功不成也。今虽重为群邪所误,以盛国召寇,然亦安知非天欲藉是以开圣心哉?继令以往,深察此理,益坚此志,专务自强,使此心纯一贯澈,上下了然,无绒芥之惑。然后明诰中外,公行赏罚,以快军民之愤,则人心挽回,敌不难却。」刘珙虑除知抚州,改严州。入奏,怜怜以立诚感天地,人心为言,谓「今规画虽劳,事功不立,陛下诚深察日用之间,念虑云为之际,其亦有私意之发,以害吾之诚者乎?有则克而去之,使吾中扁洞然,无所间杂,则见义必精,守义必固,而天人之应,将不待求而得矣。夫欲复中原之地,必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必先有以得吾民之心。夫所以得吾民之心者,岂有他哉?不尽其力,不伤其财而已矣。然其所施,必有先后,则其缓急,不可以不详;所务必有名实,则其取舍,不可以不审。此又人主所宜深审也」。
  召为吏部侍郎兼起居侍立官。入见,上喜曰:「卿知敌事首?连年饥,盗贼四起,似有可图之势」。对言:「金国之事,臣实不知,境内之事,臣切知之。比年诸道水旱,民贫日甚,国家后弱财匮,官吏诞谩,不足倚仗。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上为默然。因出所奏,以为国家有事,必先得必胜之形。其形当在於早定,而不在於两阵决机之日。今方欲正名恢复以伸於我,又为卑词厚礼以求於彼,其於大义已为未尽,则浅漏畏怯,固益甚矣。今日但当下哀痛之诏,明复誓之义,显绝金人,不与议和。通內修外攘,进战退守,以为一事。尤必治其宝,不为虚文,则必胜之形,隐然可见。虽有浅漏畏怯之人,不且奋跃而争先者耶?上为改容悚听。翌日宣示执政,恢复大计,当如所陈。
  除左司员外郎兼侍讲。因讲诗葛覃篇曰:「治生于敬畏,乱起於骄淫。使为国者每念稼穡之劳,而后妃不忘织红之事,则心之不存者寡矣。」因陈祖宗自家刑国之懿,斥今日兴利扰民之害,与执政者浸不合,出知袁州。
  公在朝,未期而召对至六七。所言皆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侥幸,屏谗谀,近习尤不悦,退而家居。上念之,除直实文阁,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所部荒残多盗。公至简州,兵汰冗补阙籍诸州。黔卒伉健者募为效用,日习月按,申严保伍法。敕溪山同酋豪,弥然睦邻,毋相杀掠,横山马市,岁久弊滋,条革利病,诸蛮无不感悦,争以善马来售。上闻其治行,特进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运副。
  公雅有公辅之望,司天奏相星在楚地,上意在公,当道者益忌之,改知江陵。去贪史十四人,劾长吏之纵贼者罢之,捕奸民之舍贼者斩之,盗皆遁去。这将与帅守不相下,公遇之以礼,皆得其欢心。又加恤士伍,勉以忠义,队长有功,辄补以官,而士之感奋者多多矣。信阳守刘大辨怙势希赏,广招流民,夺见户熟田与之,公劾论其罪。
  寻以疾丐休,除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冲佑观。淳熙七年卒,年四十八。遗表劝上亲君子,元宵上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上嘉叹不已,天下传诵之。
  公为人,坦荡明白,表里洞然。诣理既精,造道又笃。其乐於闻过,而勇於从义,则又奋励明决,无毫发滞吝意。故其德日新,业日广,而所以见於论说行事之间者,上下信之,至於如此。虽小人以其好恶之私,或能拥塞於一时;然至於公论之久长,亦莫得而拼之也。及其教人,必使之先有以察乎义利之间,而后明理,居敬以造其极。剖析开明,倾倒切至,必竭两端而后已。平生所著书,惟论语说最后出,而洙泗言仁录、诸葛武侯传为成书,其他如书诗孟子太极图说、经世编年之属,则犹欲稍定焉而未及也。然而提纲击领,所以开悟后学,使不迷於所响,则已多矣。盖其尝有言曰:「学莫先於义利之辨。而义也者,本心之所当为而不能自己,非有所为而为之者也。一有所为而为之,则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矣。」至哉,斯言!其亦可谓扩前圣所未发,而同冷冻「性善」、「养气」之功者。
  公之州里世系,已见於忠献公之碑,此不著。此不著。其配曰宇文化,朝散大夫师中之女,事翁姑以孝闻,佐君子无违德,封安人,前卒。子二:长焯,承奉郎;次炳,亦早世。女二:长适五峰先生之子胡大时,次未行而卒。孙明义、明羲,尚幼。鸣呼!敬夫已矣,吾尚忍铭吾友也哉!
  铭曰
  关尹之忠,文子之清,匪欲之循?而仁弗称。孰的孰张,以诏后学,公乘厥机,如寐斯觉。自时厥后,动罔弗钦,孝承考志,忠格天心。惟孝惟忠,唯一其义,唯命有严,岂曰为利?群邪肆诞,公避而归,两镇馀功,以德为威。帝曰「怀哉!汝忠而实,姑乞外庸,来辅来拂。」上天甚神,曷监而遗,彼顽弗夭,此哲而萎!往昔茫茫,来今不尽,求仁得仁,公则奚恨?
  译文——
  秘阁修撰张公神道碑
  朱熹
  (淳熙七年春二月甲申秘阁修撰)
  荆湖北路安抚广汉的张公,在江陵府的官衙里逝世,他的胞弟,衡州使君张杓,护着他的灵柩回去,埋葬在潭州府衡阳县枫林乡龙塘的高坡上。按朝廷的制度要立碑在墓道上,因而写信给我说:“了解我胞兄的人很多,但其中了解胞兄最深的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你这回不可以不写一篇墓志铭。”我曾经忧虑圣人门下的学问不得流传,因而歪道的理论和方法在天下猖獗。醇朴忠厚的读书人只重视记忆背诵,那些敏捷聪明的,又以词章的华丽为追求的目标,这些都不足用来发现和阐明天理,和把天理联系社会实际。在这种情况下,论说理论的就归结到佛家和道家,讲究实际的就崇尚管仲、商鞅,这对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都有害处,而背离真理更远了。在历史的进程中,出现了特殊的情况,在河洛之间的先生君子(按:指程颐、程潮等人)得到了圣门不传的微言大义,同时进行了推广、阐明。但离现在不超过百年,做学问的人又失掉了它的要义。近年来才幸而得到了我的好友敬夫成了传人,因而天下的读书人才有条件知道理论未尝不尽括一切实际,而实际未尝不植根在理论当中。但是敬夫又没能尽量发挥他的作为,中途就谢世了,没有可供考证的东西流传后世,我担心以后有道德学问的人,将要对我们这些人感到遗憾了。我愚昧,本来不够达到使后人无憾的能力,但是,在同一班人中,偶然地独自后死,况且,定叟嘱托我又如此殷切,还有什么理由推辞?只不过因为疾病不断,之后五、六年,才能够考查他的事迹来进行记叙。
  公名轼,字敬夫,是已故承相魏国忠献公的长子。天生就有非凡的资质,聪明才智自幼形成。忠献公钟爱他,从他幼年时所学的,同时他受到的教育,没有不是仁义忠孝的內容。待到长大成人,又叫他到南植胡仁仲先生那里从师学习,学习河南程氏的学说。胡先生一见弑公,就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就将自己所理解的孔子、孟子论仁、论亲、论切的要义告诉他。栻公退出来苦苦思索,好像有了心得,写成文章再向老师请教,先生回答他说:“圣人门下已有了承继之人,我们的学派的幸了。”栻公因此更加奋发,勉励自己,完全用古代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作了一篇题为《希颜录》的文章,早晚阅览和省察,用来提醒和鞭策自己。他的学识已经高深博大了,但还不敢自以为满足,于是又到处结交朋友,更加努力探求他没有学习到的领域。通过深深的思索、与别人争辩讨论、亲自实践与体验,这样反复不停地深造,过了十多年,然后在过去成就的基础上,深的更深,远的更远,却反转来入了简易平实的境界。他对于天下的道理,都在心目之间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时,实在是有使自己欲罢不能的真理的力量在支撑着他的进取。因此,他作决断时勇敢,付诸行动时有力,坚持自己主张时毫不动摇。他对君亲诚恳忠信,对道义一贯坚持,一生不变的原因,并不是出于仰慕什么而勉强自己去做。
  栻公青年时因为受上辈的庇荫作了右承务郎的官,后被调到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密文字,后又升迁,到秘阁任职。这个时候,天子(按:指孝宗皇帝)新即位,十分勇毅地把征讨仇敌、收复中原作为自己的任务,忠献公也从被贬谪中起用了,而且肩负重任。当时,忠献公用作管理官府、训练军队、参谋策划的人员,都是当时极顶尖的。但是公以区区青年小子,在他们中间往来接触,在内参与机密的谋划,在外奔忙于事务,他所出的谋献的策,都督府内各色人员都自认为赶不上。有时,栻公将军机大事上奏,才有机会见到皇帝。就向皇帝进言说:“陛下对上想到国家社稷的仇敌,对下想到中原地带人民遭受的蹂蹒,在内心时常保持警惕,同时,想用办法振兴国家。我认为这种思想的产生,就是天理存在的明证。希望陛下加强省察,考察古人的经验教训,亲近贤能的人才来辅助自己,不要令这种振奋有丁点松懈,那么,现今中兴的功业,可望一定成功,因循苟安的弊病,可以完全革除。”孝宗皇帝认为他的话有独到的见解,于是与栻公有了君臣之间的默契。
  待到忠献公与世长辞,营葬忠献公的事务刚刚结束,栻公就向皇帝上奏说:“朝廷与金人世代都是仇敌,我方既然已在整训报仇雪耻的军队,但随后又向金国派遣,表示友好的使者,这就是讲和的念头还未忘记,因而皇上那种最诚恳的悲痛的心情没有办法感通上天与人民,这就是我们的中兴大业多次遭受失败而成不了功的缘故。现今皇上虽然被奸邪们误导,使国家贫弱,招来外寇的入侵,但是,怎么知道这不是上天想借这些挫折来开启皇上的心智呢?从今以后,陛下要深刻地体察这个道理,更加坚定自己的意志,专心致力于自强,使这种思想保持纯净,贯彻到底,国中上上下下都了解收复失地的既定国策,没有丁点的怀疑。然后明明白白地宣告中外,公道地实行赏罚,来疏通军民的愤懑,那么,人心得到挽回,敌人就不难抵挡。” 因为刘玦的推荐,皇帝授予栻公抚州知州的官职,后来骏马入任严州,这时,他又向皇帝上奏,孜孜不倦地宣传正心诚意,感动天地人心,他在奏折中说:“现今谋划虽然费尽心力,但是功业还未建立,陛下在深深地体察事理与每天的实施政务的时候,在思虑谋划与付诸作为的时候,亦或有私心萌发,妨碍诚心昭显的情况吗?有这种情况就应当克服它、去掉它,使自己的内心有了防线,清明透亮,没有杂念,那么,发现天理一定是精粹的,坚持天理一定是牢固而不动摇的,因而天与人的感应,将是自然而来了。要想恢复中原的失地,一定先要有得到中原的思想,想要得中原,一定先要有理由得到人民的拥护。得到人民拥护的条件,难道还有别的吗?不用尽人民的力气,不损害人民的利益就是了。但是,这方面的措施,一定要有先有后,那么,什么该缓,什么该急,又不可以不仔细研究;所要做的事,一定会有虚有实,那么,什么该有所为,什么该不为,又不可以不慎重决定。这些是当皇帝的人应该深入地考察呵!”
  栻公应召作了吏部侍郎兼起居侍立官,进见皇上,皇上很高兴地问他道:“你了解敌方的情况吗?那里连年灾荒。匪盗遍地,好像有可乘之机。”栻公回答说:“金国的事情我实在不了解,我们境内的事情,我才确切地知道。这些年来,各道遭受水旱天灾,百姓穷困,一天比一天厉害,国家兵弱财乏,官吏撒谎欺瞒,很不可靠。即使敌方有可乘之机,我担心的是我方的弱点。”皇帝听了这番话沉默了下来,栻公趁机拿出自己的奏折,所奏大意说:国家如有战争,一定要先取得必胜不败的形势,这种形势的取得应当在先,而不在两军对阵的时候。今天,正想以恢复中原的正义口号来号召我方军民,又用卑躬屈膝的语言、厚重的贡品来向敌方求和,这种做法,对于复国雪耻的大义,已经是说不上了,而见识的浅短、谋画的疏漏、胆气的畏怯,实在是太过份了。现在只应当下表示哀痛的诏书,阐明报仇雪耻的决心,明明白白地与金人断绝来往,不同金人讲和。对內修明政治,对外实行抵抗,无论是进攻与退守,只要是战略上的需要,都要把它当做一回事。尤其一定要讲究实际,不要讲求虚名和官样文章,那么,一定取得胜利的形势,就在隐隐约约中可以看到了。这时,即使有见识浅漏、胆小害怕的人,不将奋发争先吗?皇帝因为这席切中肯漿的奏议而改变了面容。认真地听取。第二天指示执政的大臣们:恢复中原的大政方针,应当照枝公的建议。
  栻公被授予左司员外朗兼侍讲的官职,因为讲解《诗经》的《葛覃》篇说:“国家的安定从敬业和小心中产生,国家的动乱从骄傲与腐败开始。应该叫治理国家的人常常想到耕种收获的辛劳,宫里的后妃们也应不要忘记纺织之类的劳作,那么,不存心励精图治的就少了。”因而陈述祖宗从家做起,以作全国的榜样的美德,斥责现今当局兴自己享受之利而侵扰百姓的祸害,这些底座与执政者的主张渐渐不相投,被贬出京城,任袁州的知州。
  栻公在朝为官时,没有事先约定就被皇帝召去作出对策的情况有六、七次之多,栻公所说的都是修养品行、致力学问、遵循天理、体恤百姓、压制钻营、摒除谗言阿谀。他对近来的社会风尚尤其不满意,于是辞官回家居住。皇帝想念他,任命他到宝文阁任职,又作静江府知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他所管辖的地方荒凉凋弊,盗匪横行。栻公到达简州,在军队中淘汰冗员、补充缺额整顿之后,在州里登记造册。黔地的士兵中勇健的,招募来为国家效力,每天训练,每月检阅,严格地执行保伍之法。勒令各部族的酋长、首领,大家都要睦禽友好,不要互相杀掠。横山的马市,因为时间久远而弊窦丛生,栻公制订条例革除积弊,各蛮族的人没有不感激高兴的,争着把良马牵来出卖。皇帝听说他的治理有成效,特别加封栻公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
  栻公很有作宰辅大臣的声望,司天监上奏说象征宰相的星宿出现在楚地的上空,皇帝认为天象印证在栻公身上,当权的人更忌妒栻公,调他去江陵作知州。栻公上任后,大力进行整顿,罢去贪官十四人,弹劾那些通匪的官吏,罢免了他们,逮捕了那些窝藏匪盗的奸民,杀了他们,盗匪们都远远地逃跑了。戍边的将领对地方行政长官踞傲不恭,栻公以礼相待,都得到了他们的拥护。栻公重视抚恤士卒,用忠义之道来勉励他们,队长立了功,就升他们为官,因而士兵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信阳的地方长官刘大辨,仗恃势大要挟上级给予赏赐,大量招收流民,抢夺现户的熟田给那些流民,轼公弹劾了他,给他定了罪。
  过了不久,栻公因病请求退休,皇帝授予他右文殿修撰的官衔,作武夷冲佑观的提举。谆熙七年,栻公逝世,享年四十八岁。遗表劝皇上要亲近君子,要远离小人。对人的信任要谨防出于自己的偏爱;对人的喜爱或讨厌,要符合天下的公理。皇帝看了遗表不停地嘉奖和赞叹,天下的人都在传诵这些话。
  栻公的为人,胸怀坦荡,说理明白,表里如一,无隐无藏。他认识道理深入到精微的地步,他创造理论体系热沉而执著。他乐于听到别人指责自己的过错,通于改过而走上正确的道路。在改过从善时,勇气足,决心大,毫不含胡。所以,他的品德一天比一天高尚,他的学识一天比一天广阔,同时,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咱种表现,上上下下都信任他,达到了这种程度。虽然小人们凭他们自己好恶的偏见,偶或能在短时期内埋没了栻公;但是从长远的公理的角度看,没有谁能遮掩得了他的。谈到轼公的教育人,他一定要使受教育者先有能力辨别义与利的区分,然后明白事理,用敬业的精神,钻研进取,达到顶峰。对于圣经贤传的讲解,栻公一定要做到条分缕析,使人茅塞顿开,使人明明白白,对一些重要的道理,一定要反复辩证,切中肯萦,一定要讲清它的正面和反面及来龙去脉才罢休。栻公一生所著的书,只有《论语说》是最后写成的,《洙泗言仁录》、《诸葛武侯传》是己完成的著作,其他如《〈书〉、〈诗〉、〈孟子〉 太极图说》、《经世编年》之类,则是还想稍做修改才定稿却没有来得及的。但是,提纲挈领,用来启发后来的学者,使他们不致迷失方向,那是有很大益处的了。栻公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学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辨别义与利。所谓义,即是凭着内心认为该做而欲罢不能,不是有什么企图而去做的。一当有什么企图而去做,就都是属于'人欲'这样的私念,而不是'天理'存在的地方了。”这话说得太精辟了!这也可以说是此前圣人们还没有阐发过,而与孟子主张“性善”、“养气”的贡献一样大的理论吧。
  栻公的籍贯、世系,已见于忠献公的神道碑,这里就不记载了。他的妻子姓宇文,是朝散大夫宇文师中的女儿,她对公公婆婆的孝顺是出了名的,辅佐丈夫没有违背过妇道,被封为“安人”,比栻公早死。栻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焯,官做到承奉郎;次子名炳,去世太早。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五峰先生的儿子胡大时,小女儿没出嫁就死了。栻公的孙子明义、明羲,都处在幼年。唉!敬夫已离我而去了,我还忍心给我的好友写铭文吗?
  铭文
  楚国令尹斗毂於菟那样的忠诚,鲁国大夫季文子那样的清正,
  还不想去学习,去步他们的后尘?
  但是,学识与修养还很不相称。
  什么样的榜样,什么样的主张,
  才能作为后来学者的诏告?
  栻公在这样的关头,
  好像从梦中醒来。
  自从那时以后,
  栻公的行动没有不值得称道的:
  讲孝行总是要遵循上辈的意志,
  讲忠诚总是要符合天理良心。
  对家尽孝,对国尽忠,
  一生不渝,贯彻始终,
  只有严格的要求,没有丝毫的放松, 办事全凭天理,没有为利的初衷。
  小人成了群,邪恶逞顽凶,
  栻公归田里,为避陷害锋。
  两次任要职,军民赞政功,
  不滥施刑戮,以德树威风。
  皇帝常思念,慰勉湿恩隆:
  “你为人厚道,对国尽精忠。暂且作调动,在外作城墉。
  你本辅弼臣,应为我股肱。”朗朗上天天应神明,
  督察人间何精心?
  奸吝凶顽偏长寿,
  聪明正直命难存!
  已往的已茫茫不可知,
  来今的还绵绵没有尽;
  求仁的已得到仁的完美,
  既如此械公就不应有什么遗恨。
  第五节 传琭公铭志
  (按:这篇铭志作于清代咸丰年间,收入族谱当是民国十二年。).
  铭志之作,何自昉①乎?盖古人於祖考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之,或镌於墓碑,或载诸谱牒,所以铭不忘也。今清河张公讳传琭老大人,吾旧姻也。令嗣两世从遊,因能深悉公之为人。其为人也,存心正直,制行端方;其容貌威严而不喜装饰,其语言闲静而深恶便佞;其衣冠朴素而弗尚绮罗,其饮食淡泊而最厌珍羞;其持己谦恭而不炫己长,其待人宽厚而不形人短;其谋事谨慎而鲜有覆败,其治家俭约而严禁奢华;其处世忍让而凭戒忿争。膝下诸君子皆能体公之志,遵公之教,行公之行,欲综公生平始末,纪诸家乘,昭示子孙,俾无忘祖德。丐序於予,予不敢辞,谨为之铭。
  窃维人生之可铭以垂不朽者有四:一曰孝父母,二曰友兄弟,三曰和妻室,四曰裕子孙。人於四者能有其一,犹堪能铭,况公四美俱备,可法可传,乌得而不铭?曷铭乎?公之孝父母也。公之仁孝性生,事亲之道,靡所不尽。然其他孝行,人犹可能,所难能者,令先考与两兄各式各,分受老鹳丘,未惬其愿,心甚忧之,公婉言劝解。是时,公年未冠,废读耕田,立志兴家,以慰亲心。逮令考在日,遂买业数契,较分受之业,则已倍之,可谓善体父志矣。公事亲能以「色养」②,厥后令考得哽疾,食不下咽,公侍奉汤药,见其噎呕情形,食不甘味,屡为废餐。多方调治不效,竟以疾终。公痛父之亡,孝无由尽,又印刷太上感应篇、魏元君劝世文合编若干卷,为父祈冥福,并为母延龄。令先妣梁老太君,两目失明,举动维艰,公左右扶持,始终不倦,非孝心纯笃者而能如是乎?此其孝顺父母之可铭也。
  曷铭乎?公之友兄弟也。公昆季二人,其平居相好无尤,壊麗迭奏无论矣。辛丑岁,公以人丁渐众,宅室不能容,因将田业均分。未几,季弟分受业内有痞匪将捕辑差役毙命。或谓公曰:「事在弟业内,此项费贷,自该彼一人任之,於公何与」?公曰:「不然。幸人之灾,犹为不仁,况同胞乎?托言祸出分产之后,使弟一人受害,吾不忍为也。」其后夫差约费二百串,概归公项,诚能以天性之恩为重,而视银钱如草芥矣。况有祸同当者,复能有福齐享。既分之后,又合买数大契,償债万馀,可谓和衷济美矣。且於合买滩子口业内,觅得吉地「青乌子」, 谓其地必发大福。公与弟品修两穴,令子孙受其荣荫,其好恶与共,休戚相关如此。噫嘻!兄之待弟能如公者,曾有几哉?此其友爱兄弟之可铭也。
  曷铭乎?公之和妻室也。公之发家,得内助之力为多。公原配袁太君极贤淑,甫七岁,适公家,琴瑟克谐,邑勉同心③,鸡鸣戒旦④之诗,可为咏矣。至其姻亲眷属,远徙云南昭通,居本乡者只妻兄一人,孤贫无靠。公则生为之推解⑤,死为之殡葬。太君有两姊,一适石君,一适申君,家贫且乏嗣,皆赖君为之相躺相恤於其间。盖公之不薄待妻党,即公之不薄待於妻也。彼夫富豪之家,见妻族有困穷无告,嫌憎之而略不垂怜者,岂少也哉?其亦闻公之风,可以知所愧励矣。此其和妻室之可铭也。
  曷铭乎?公之裕子孙也。夫裕子孙,莫要於置田产。公自十九岁时奋志经营,勤劳稼穡「数十年来未尝一日清闲,未尝一日虚度。一草一柴,不抛弃之;一粟一丝,必顾惜焉。勤而且俭,至老并无懈志,故经公之手,买业二十余契,其富甲一乡,虽古陶朱公,何多让焉?裕子孙,莫重於送读书。公作育人材,或建馆延师,或出外就传,虽费学金,未尝生悭吝心。膝下诸孙,宝桂谢兰,挺生庭阶。已冠者品学兼优,有国士风;甫成童者资性聪敏,崭然见头角,其发科发甲,可拭目俟矣。且裕子孙,莫大於积阴功。公喜谈因果,凡刻善书、建庙宇、造桥、修路,种种之阴,不计其数。见人有无辜而遇灾难者,则必极力以维持之;见人有挟忿欲构讼者,则必苦口以劝阻之。其买田庄也,随时价之低昂而分外栽培;其收租毂也,量天年之丰歉而重加体恤。而且,施棺椁以济死,泽及贫民;买鍬鳍以放生,恩推物类。公之积善裕后又若此,其后人之发达,㊁巨有量哉?此其垂裕子孙之可铭也。
  鸣呼!公为人四美俱备如此,信乎其可法矣!诚哉其可传矣!虽欲无铭,乌得而不铭?吾愿为公后者,览吾是编,奋然兴起。观宅第之固,轮奂之美,必尽然流涕,曰:「此吾先祖宵衣吁食所缔造结构以贻我也」!当思有以保之。享田园之广,仓庚之盈,必潸焉泣下,曰:「此吾先祖披星戴月所月并手月氐足以授我也」!益思有以守之。体尔祖之志,遵尔祖之教,行尔祖之行,以无负尔祖创业之苦,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庶尔祖在天之灵,亦可以永慰矣。岂不休哉?岂不盛哉?
  皇清咸丰壬子年仲春月中浣
  邑庠生花池周爱莲拜撰
  本文注释
  ① :曙光初现,引申为开始。
  ②色养:指奉养父母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丝一毫的厌倦的脸公,始终是和颜悦色,使父母觉得儿女的奉养没有任何勉强的成份,因而感到高兴愉快。孔子认为,这是孝道中最难做到的一点。
  ③ 龜勉同心:引自《诗经•邺风•谷风》:“邑勉同心,不宜有怨。”邑勉,尽力。
  ④鸡鸣戒旦之诗:《诗经•齐风》里《鸡鸣》篇,写妻子催丈夫早起。“鸡鸣戒旦诗,可为咏矣。”是指传公的妻子是个贤内助,辅助传公勤俭兴家。
  ⑤推解:“推食食我,解衣衣我”的紧缩,这里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食物和衣服分给别人。
  译文一一
  传琭公铭志
  “铭志”这样的文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约是古人对于有功德大、品质好、风格高的祖先,担心后代不了解,就定要记下来,或是刻在墓碑上,或是刊载在谱牒上,用来永志不忘的。老大人张公名传琭,是我的老姻戚了。我并且同他的儿子一代也是世交,所以能深深地了解传琭公的为人。传琭公思想正直,行为端方;他的容貌威严而不喜欢装饰,他的言谈平和实在而讨厌阿谀奉承;他的穿戴朴素而不要求绫罗绸锻,他的饮食粗茶淡饭而最反对肥鱼大肉;他要求自己总是谦让恭谨而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他待人宽仁厚道而不说别人的缺点;他谋事小心谨慎因而少有失败,他治家勤俭节约,严禁奢侈豪华;他处世的方针是忍让,他反对和警戒的是忿争。传琭公膝下几个儿子都能体察他的志趣,遵从他的教导,走他的人生之路,打算综述他的生平事迹,记载入家谱,昭示给子子孙孙,使他们不忘记祖先的功德。他们请求我写这篇文章,我不敢推辞,恭谨地给他写下这篇铭文。
  我个人认为人的一生中可以铭记下来以流于不朽的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孝父母,其二是友兄弟,其三是和妻室,其四是裕子孙。人们能有这四个方面中的一个,就值得铭记下来,何况传琭公四个方面的美德都具备,值得效法,值得传播,怎么能够不铭记呢?
  铭记什么呢?首先是铭记传琭公孝顺父母的事迹。传璟公的仁孝之心是由天性生成的,他孝顺父母应作的事,没有未做到的;但是一般的孝行,人们还可以做到,传璟公却做到了一般所难于做到的。原先,传琭公的两位伯父分家,所分产业是老鹳丘,传琭公的先父很不满意,内心充满忧患,传琭公对他婉言劝解。这个时候,传璟公还未满弱冠的年龄,辍学种田,立志要振兴家业,来安慰父亲。待到他父亲还没有离开人世的时候,就买了几肥肉田地了,已比分受的祖业成倍地增加了,这可以说是善于体察父亲心意的了。传録公总是能用使双亲高兴的脸色来侍奉双亲(这是孔子认为最难做到的“色养”),后来传琭公的父亲得了哽噎的疾病,饮食吞不下咽,传琭公侍奉汤药,见他哽噎的情形,饭都吃不下,多次废寝忘食。多方医治没有效果,竟然因此病与世长辞。传璟公哀痛父亲的去世,孝道无从尽到,又刊印了《太上感应篇》与《魏元君劝世文》的合编若干卷,为父亲祈祷冥福,并祈求为母亲延长寿算。传竦公的母亲梁老太君,两目失明,行动艰难,传琭公在她身边扶持,自始自终,从不厌倦,不是孝心纯厚的,能做到这种程度吗?这就是他孝顺父母值得铭记的。
  铭记什么呢?其次是传琭公友爱兄弟的品质。传珠公弟兄两人,他们平时相处友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不消说了。辛丑年,传琭公因为人丁渐多,房屋已经住不下了,于是将田产平分。不多久,他弟弟所分的田地上发生了痞匪将捕辑差役打死的事。有人对传珠公说:“事情发生在弟弟的田地上,将要发生的费用(按:指官家来此地勘察办案需要招待之类的费用),自然该他一人承担,跟你不相干。”传琭公回答说:“不对。在别人遇到灾祸时心存侥幸,这叫做'不仁'?何况是同胞兄弟呢,借口祸事出在分产之后,使弟弟一人受害,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做呵!”那件事,后来为应付来办案的差人夫役大约花费了二百串铜钱,完全由传竦公开支,这实在是能以手足之情为重而把银钱看得比草芥还轻了。当然,有祸同当的,又能有福齐享,传琭公与其弟分家之后,又合买了几大股田地,还了万多元的债务,可以算得上兄弟二人一起发家致富了。同时,在合买的滩子口田产内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名叫“青乌子”的,人们都说,埋在那里,子孙一定要大大的昌盛发达。传録公与他的弟弟并排修了两个墓室,让子子孙孙都受到他们庇荫,他同弟弟就是这样地同心同德,休戚相关。啊,哥哥待弟弟能够像传琭公的,曾经有过几个呢?这就是他友爱兄弟的值得铭记的地方。
  铭记什么呢?再次是传琭公对妻室的和好。传琭公的发家致富,很多地方是因为得妻子的内助。传琭公的原配夫人袁太君极为贤淑,刚满七岁,就嫁到张家,与传琭公琴瑟和谐,同心同力,她正像《诗经》的《鸡鸣》篇所描写的那样,时常提醒丈夫要克勤克俭。她娘家的亲属,远远地迁到了云南的昭通,还在本乡的只有妻兄一个人,孤苦贫穷,无依无靠。传竦公在妻兄活着的时候时常周济他,死了之后又进行了埋葬。袁太君有两个姐姐,一个嫁到石家,一个嫁到申家,都家境贫穷,又缺乏后嗣,都要依靠传璟公的接济。不薄待妻子娘家的人就是不薄待妻子。那些富豪人家,看见妻子娘家有困苦贫穷,求告无门的,嫌弃他,一点不发善心的,难道还少了吗?如果听到传琭公的高风亮节,也可以知道惭愧而有所觉悟了吧。这就是传琭公厚待妻室值得铭记的。
  还有什么值得铭记的呢?最后要说到传琭公的把富裕遗留给子孙了。要让子孙富裕,没有比买田买地更重要的了。传琭公从十九岁起,立志经营、勤奋种地,几十年来,没有一天的清闲。没有一天是虚度了的。一根草,一块柴,从不抛弃,一粒米,一根丝,一定要顾惜。又勤又俭,到了老年并没有一点懈怠,所以,经过传琭公的手,买田地二十多处,达到了在一乡称为首富,可以与古时的陶朱公比美了。让子孙富裕还有一条重要的是送他们读书。传琭公造就教育人材,或者建学馆,请老师,或者外出从师,虽然学费、花销不少,但从不吝啬。传掠公膝下的孙子们都很有出息,一个个挺特俊秀,兰桂齐芳。已长成人的,品学兼优,有高尚士人的风度;还是童子的,天资聪明,已崭露头角,他们考中科举,是可以预料的了。让子孙富裕,还要大积阴功。传琭公相仿因果报应之说,举凡刻善书、修庙宇、建桥修路,种种好事,他做得不计其数。看见无辜遇到灾难的人,就一定极力帮助他;看见有怀着仇恨想打官司的人,就一定要苦口婆心地劝阻他,买田庄,随着时价的高低还要分外给卖方以好处;收租谷,总是根据年成的好坏并且对佃户多加体谅。施舍棺材,帮助穷人安葬死者;买鱼鍬黄鳍之类来放生,恩泽施到了动物。这些都是传公做好事为后人积福的种种举动,由此推知,他的后代的发达是不可限量的,这就是传珠公给子孙造福值得铭记的。
  哎!传璟公的为人,像这般具备了四个方面的美德,实在是可以作为榜样了!真真地是可以传给后代了!即使是想不写铭志,怎么可能呢?我希望传琭公的后代,阅读了我这篇文章,会振奋精神,看到自家宅院的坚固华美,一定会感动得流下眼泪说:“这是我的先祖起五更、睡半夜,辛苦修造留给我的呀!” 就会想到如何保守它。你们享受到广阔的田园、充盈的粮仓带来的美好生活,一定会感动得流下眼泪说:"这是我的先祖起早摸黑、勤苦劳作来传给我的呀!”更加有决心保守住它,更能够理解你们祖上的遗志,遵守祖上的教导,走先祖走过的道路,不辜负你们祖上创业的艰苦,子子孙孙不要废弃它,一定要延续下去。这样,你们的先祖在天之灵也可以永远地得到安慰了,难道不是好事吗?难道不是盛事吗?
  清朝咸丰壬子年(1852年)二月中旬
  本县秀才花池乡周爱莲敬撰第六节合楷公铭志
  (按:这篇铭志的文体为骈体。骈文的特点是讲究词藻的华丽,句式的整齐,并注重用典。其缺点是内容往往流于空泛,并由于典故的引用,令人难于理解。)
  俊德张公,讳合楷,字觉轩,人间公子,天上张星①。聚族於斯鼎盛则期门四姓②,表厥宅里;比吉则苞击三巴③。溯华胄之遥遥,半入名贤之传;考臣心之耿耿,多垂忠烈之书。开国承家,由来远矣。
  公祖世处邑南,不让隆中高卧④;放怀宜北,何殊陶令⑤ 归来?惊以伏而得名,豹虽文而不耀。父玉成公,分岐⑥初涉,俾立室家;渐进盈甯,咸歌昌炽。公之生也,宝当小往大来之候,班次双丁两到之馀。难兄难弟⑦,凤有继而成三;吹分吹麗⑧,蝉自联而亚两。虎气食牛,驹腾汗血⑨,抚鼎⑩而共颂甯馨(11),探环(12)而人分岐(13)逮乎年丁就傅(14),每甲谈经。师事周公。谁识赁舂⑮之士?友交鲍叔(16),漫为牧养之人(17)。於是志坚破釜(18),意屏窥园,苏季(19)之锥刀依然,温公(21)之警枕(20)斯在。龙舟竞渡(22),果然夺得锦标归;鳍集缁帏,一洗前日昂咸气。延清诲日之篇,传为绝唱;崔曙明堂之咏,由此知名。年甫十七,无意求荣,步巢父(23)之高风,修周家之世业。竭蹶占涂,栉沐於春风夏雨;趋跄作苦,兰烈於秋雪冬霜。象耕(24)以长兄,乌耘以去弟。兹基钱铺(25),蕴蓄之必精;渠孥掉花(26),检黠之毕至。柴阳(27)之训诲,践履何亏?西伯(28)之无忧,述承不愧。尔乃偶逢饥堇,历山则泣於昊天;每当年值顺成,陶朱(29)则思追倚顿。西魏常林,南阳樊重,不是过耳。凡兹劳分手足,宝欲上慰亲心。仓箱积庆,方捧檄(30)以无殊;葵枣扬休(31),助春觞而乐胥(32)。仲氏(33)养亲,宁辞负米?子舆(34)继志,敢谢芸瓜?以故陈长邱有令子,共事成糜;宋太祖笃友于,能甘灼艾 (35)。
  况复十年伉俪,旋伤奉倩(36)之神;二子遗孤,愁咏乐天之句(37)。月白风清之夜,冷落空房;衣裳针线之旁,凄其。
  长君方黄琬对日之年,次子甫弘景画灰之候,呱呱弱息,渺渺予怀。南亩黄童,携来高乡之叟;东皋赤子,迥非扶杖之游。方将凝韦贤育子(38),各授一经;敢必谓之问佳儿,分任三绝(39)。岂意三灵(40)不效,二竖(41)宝为,珠非消疾之方,香乏警精之用。咳唾生珠(42),恍赤城之霞起;师游减粒,俨黄石(43)以偕行。虑委脱(44)之无多,急萱堂之后事。经营石椁,难守寸草之心(45);絮语绳戕,莫遂斑衣之愿(46)。惟期翼子怡孙(47),克绳祖武(48);何意日长语短,都为往训。以咸丰戊午卒於新正三日卯时,奉三十八终。壑失藏舟,门来鹏鸟(49)。城因祠妇,不雨而联;柏为王乘,无霜亦死者也。
  公赋性敦尻,持身俭约,致严频笑,屏绝景游,孝友因心,义方作则。昔年懿行,流传贾竖之间;近者邑人,扬播风月之夕。盖公神游碧落,起於农父之侍;厌弃红尘,伴宝金仙之侣。此前身羊祜,生有由来;谢世蒋文,死有攸往。岂无魂魄消亡,神明散落?宜附纪於简编,足参稽乎奕冀。公今嗣恐世德之终湮聆,灵修(50)之不见,录公生卒,嘱余为誌。余爰借清河之笔札,益以瞻韩;本梓里之丹铅,聊为书砚。略陈梗概,用示来兹。
  时
  大清咸丰庚申年中和上浣毂旦
  泸阳庠生竹溪刘筠拜撰
  本文注释
  ①张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朱雀七宿的第五宿。此处是借以赞扬合楷公。
  ②期门四姓:四姓,望族的意思。(北魏孝文帝订氏族之制:凡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大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外郎为丁姓,凡得入者,叫四姓。)期门四姓,即门户列入望族大户的意思。
  ③三巴:东汉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永宁、固宁、巴三郡、后又改为巴、巴东、巴西三郡,称三巴。现在的重庆地区应属古三巴的地域范围。
  ④ 隆中高卧:指三国时诸葛亮在未出茅庐时在隆中隐居,此处借以选择合楷公的先世虽未做官显要,却品格高尚。
  ⑤陶令:指晋朝的陶渊明,他曾官为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隐居。
  ⑥ 层分岐:有才华、有文彩;岐,聪慧。
  ⑦难兄难弟:兄弟二人才德都好,难分高下。(东汉时陈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元方,一个叫纪方。元方的儿子长文与纪方的儿子孝先都各自说自己的父亲才德最高,相争不下,只好请他们的祖父陈是裁决。陈是说:“元方难为足,纪方难为弟。”)此处暗指合楷公的两位兄长:合兆、合伦。
  ⑧吹壤吹寛:喻兄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壤、麗都是古代的乐器。此处也是暗指合楷公的两位兄长。
  ⑨驹腾汗血:有一种极为名贵的千里马,名血汗马,所出的汗红色似血,故名血汗马,产于西亚地区。此处借以暗喻合楷公。
  ⑩ 抚鼎:抚摸宝鼎,暗指摘取功名。
  (11)宁馨:晋宋时的俗语,意为“这样的”。《幼学琼林》:“宁馨、畏英,皆是羡人之儿。”此处用以赞扬幼年时合楷公看起来就像是有出息的人。
  (12)探环:《晋书》载,羊祜五岁时,去邻居的桑林中玩,拾得金环一枚。桑林主人说:“这是我死去的儿子的遗物。”于是知道羊祜的前生是桑林主人李氏的儿子。这当然是迷信,此处用典的用意在于用羊祜喻喻合楷公,因为羊祜后来民了西晋的大臣是历史上的名人。后文中的“前生羊祜”也是这个用意。(13)岐疑:聪明才智慧而有才华。
  (14)年丁就傅:年龄达到入塾拜师的时候,古时习俗,小孩十岁就该进学堂拜师。
  ⑮赁舂:受雇为人舂米。《后汉书•梁鸿传》:“居虎下,为人舂米。”此处就是用的有关梁鸿的典故。据史载,梁鸿品德高尚,学问渊博,但他曾为人佣工。
  (16)鲍叔: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
  (17)牧养之人:放牧的人,这里指的是春秋时齐国的宰相管仲。管仲家贫,由于好友鲍叔牙的推荐,后来发了齐国的宰相,并使齐国强盛,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18)破釜:史载楚霸王项羽领兵与秦军决战,项羽背水为阵,他下令打破所有的行军锅,凿沉所有的船只,表示最大的决心,结果一战攻破强敌,此后“破釜沉舟”就成了一个表示最大决心的成语。
  (19)苏季:战国时的著名外交家,苏秦主张合众以抗秦。他年轻时曾以锥马刺股来激励自己发奋读书。
  (20)警枕:用圆木做成的枕头,睡时容易觉醒。
  (21)温公: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钱,《资治通鉴》记他年轻时率领军队打仗,在军营中夜间不敢熟睡,疲倦极了,就枕着圆木小睡,只要圆木一滚动,就把他惊醒,所以称为“警枕”。
  文章引用钱谬、苏秦、项羽、管仲、梁鸿等人的故事,意思是说合楷公以这些古人的事迹来激励自己发奋读书。(22)龙舟竞渡,果然夺得锦标归;鳍集缁帏,一洗前日昂气:这两句的意思是暗喻合楷公考取了秀才。史书记载,唐朝的卢肇和同一个郡的黄颇一起都有很好的名声,但黄颇家富,卢肇家贫。那年,他们两人都去赶考,郡中的父母官只给黄颇饯行。第二年,卢肇中了状元回乡,郡守欢迎他,恰恰当天郡里举行划龙船比赛,卢肇在欢迎他的宴席上吟诗道:“向道是龙刚不识,果然夺得锦标归。”缁帏,黑色的帏帐。《论语》上说,孔子曾经坐在缁帏之下,鲜集缁帏,大略是读书人高中的征兆。
  (23)巢父:古代的隐士。相传因巢居树上得名,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不接受。
  (24)象耕、乌耘:《论衡•书虚》载“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乌为之田。盖以盛德所致,天使鸟兽报之也。”这当然是神话传说,此处引用这个神话,用意在于赞扬合楷公经营农耕意义的不平凡。
  (25)基钱张浪费:古农具的名称。基,挖土的农具;
  钱(jian),状似铲;(bo),锄草的农具。
  (26)渠竖掉花:古农具的名称。渠拿,即耙:掉花,即犁
  (27)柴阳:疑是“紫阳”之误。紫阳即宋代大儒朱熹,他著有一本书名《治家格言》。
  (28)西伯:周文王。
  (29)陶朱、倚顿:陶朱,原名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他助越王勾践发奋图强,灭亡了仇敌吴国。后来了弃官经商,成了巨富,号为陶朱公。倚顿,原是鲁国贫士,后来追随陶未,也成了巨富。
  (30)奉檄:《汉书》记载,毛义因为孝顺而出名,官府用文书(即“檄”)召他到安阳做官,毛义高兴地奉召而去,有个叫张泰的人因此看不起他。毛义待到母亲死后,就辞官不做了,张泰才恍然明白,他赞叹说:“毛义过去的应召是让母亲高兴。” 此处用典,用意在于赞扬合楷公的孝顺。
  (31)杨休:植物长得茂盛的样子。
  (32)乐胥:即快乐。“胥”,语助词,无义。
  (33)仲氏:孔子的学生子路,姓仲名由。
  (34)子舆:孔子的学生曾子,姓曾名参。
  (35)宋太祖笃友于,能甘艾灼: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生病,须烧艾治病,他弟弟怕痛不愿烧灼,他就自灼艾叶,以身试痛,鼓励弟弟要不怕痛。此处引用这个典故,目的在于赞扬合楷公对弟兄的友爱。
  (36)奉倩:名荀奉倩:史书记载他的美妻死亡,他伤心得泪都流不出了,终于因过度悲伤而死去。
  (37)乐天之句:乐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的名著《长恨歌》中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句子,意思是指丧妻之苦。
  (38)韦贤育子:汉朝韦贤、韦玄成父子两人都精通经学而官至宰相,当时人们说:“遗子黄金,不如教子一经。”(39)三绝:集一人或一时的三种卓越技能或本领。
  (40)三灵不效:三灵,有两种说法,一为天、地、人,一为日、月、星。此处当取第二种,三灵不效,实际是上天不保佑的意思。
  (41)二竖实为:《左传》记载:鲁国的国君生了病,到秦国请名医治病,秦君叫名医缓去为鲁君治病,他还未到达鲁国,鲁君做梦见他的病是两个小孩(二竖),两个小孩惊慌说:“那个缓是有名的良医,恐怕要把我们整住了,该向哪里逃呢?” 其中一个说:“躲在盲之上,膏之下,他能把我们怎样呢?”以后就把“二竖"称病魔。二竖实为,即病魔缠身的意思。
  (42)咳唾生珠:《幼学琼林》有“李白才高,咳唾随风生珠玉”的句子,此处应是暗喻合楷公已身患重病。
  (43)黄石:黄石公,又称圮老人。传说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逃亡下祁,遇老人于圯,授以《太公兵符》,自称“十三年后,见我谷城山下,黄石即我。”十三年后,张良随刘邦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找到一个黄石,张良死后还与那块黄石埋在一起。
  (44)委脱:即委佗,庄重而又从容自得的样子。语出《诗经・ 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此处的意思是说健康在世的日子。
  (45)寸草之心:唐诗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句子,比喻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戴。
  (46)斑衣之愿:孝敬父母的心。典出老莱子斑衣娱亲的故事。老莱子,春秋时楚国人,年已七十还经常穿着五彩衣服做出小孩般的举动来使他的父母高兴。
  (47)翼子贻孙:给后代留下产业,留下成家立业的好主意。
  (48)克绳祖武:能继承祖辈的事业。
  (49)门来鹏鸟:汉代贾祖为长沙王相对,一天,有一只鹏鸟飞来堂上,贾祖认为这是他将死的征兆,不久他果然死了。
  (50)灵修:神明远见。
  译文——
  《合楷公铭志》
  人品杰出、志行高尚的张公,名合楷,字觉轩,下是人间的公子,上应天上的张星。张氏家族生活在这里,向来兴旺发达,可以称为望族,人丁繁盛,遍及三巴各地。考察其列祖列宗,载入史册的名人贤士,于国于君的忠臣义士,代不乏人,开国立家以来,根基是很深远的。
  合楷公的祖祖辈辈生活在永川县的南部地区,虽然没有高官显位,其高尚的品格也和隐居隆中的孔明、辞官归去的陶潜一样。鸾鸟虽然常常伏地而不高飞,但却非常高贵;豹子在草丛中不显眼,修正皮毛却很美丽。合楷公的父亲玉成公才华智慧初露锋芒的时候,即娶妻成家,渐渐地达到了富足安康的境地,家兴业旺,受到人们一致的称赞。合楷公的降生,正当家业由小康发展到鼎盛的时候,班次是已有两个兄长之后。两位兄长都聪明俊彦,难分高下,再来一个合楷公,就并列而三了;原来的两兄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现在蝉联而三,更加融洽, 更加和睦。合楷公幼年时就虎头虎脑,有一股千里血汗马的架势,人们都称赞他是这么一个像晋朝的羊祜一样自幼聪慧、长大极有出息的人材。待到年龄达到从师读书的时候,合楷公常常在讲论经学时名列前茅。出身贫贱的人往往会有巨大的成就,例如周公的信秆中,谁会想得到有曾受雇为人舂米的高尚之士梁鸿,而那个由于好友鲍叔牙的推荐当上齐国宰相并振兴了齐国的管仲也曾经替人放牧。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合楷公拿出了楚露王破釜沉舟的决心,作出了董仲舒一心读书而三年中没有进过一次后花园的努力,用苏秦锥刀刺股那样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发奋图强,用钱谬以圆木作枕那样的方法来使自己保持警觉而不懈怠。果然,功夫不负苦心人,合楷公考试高中了,就像唐朝的卢肇考中状元时的那种心情,可以志满意得地说“果然夺得锦标归”,因而扬眉吐气。至于科考的试卷,就像延清的诲日之篇那样被传为绝妙的好文章,也像崔曙在朝堂上的那首应试的诗,声名远播。
  可是,合楷公当时虽然年轻,刚满十七岁,却无意进一步求取功名,他学习上古时不愿做帝王而愿隐居的巢父的高尚风格,致力于周代的先世那种世代农耕的事业。在春风夏雨中忙碌辛劳,经受着秋霜冬雪的折磨,来分担兄弟们的劳作,这种精神也许会像神话传说的那样感动鸟兽也来协助耕耘吧。至于锄头、犁、耙等农具,既制作精良,又保管细致。用朱子治家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是完全照办了,也可以说无愧于上一代的要求和希望,就像周武王的让文王放心一样。遇上灾荒年成,也难免像历山那样流着泪眼望苍天;遇上丰收年成,就要像陶朱倚顿那样把财富集聚起来。西魏时期的常林,南阳地方的樊重,也不过像这样罢了。所有这些和兄弟们分担劳苦的行动,实际上是为了安慰父母亲的心。装满了家里的谷仓和粮柜,这就与汉朝的毛义奉召做官而让母亲高兴是一个道理;庄稼收成好,餐桌上下酒的物品丰盛也值得快乐。子路养他的母亲,难道会拒绝背来回家,曾参要满足他父母亲的愿望,还敢推辞种瓜的劳作?陈长邱有个好儿子能和他一起种庄稼,宋太祖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就能甘心拿艾叶来烧自己以鼓励弟弟灼艾治病。这些古人的故事不是在证明着合楷公弃学从农的行为是合乎高尚的道德标准吗?
  不幸的是合楷公聚妻十年即痛失佳偶,经受着荀奉倩伤心之极的那种丧妻之苦;两个嗷嗷待哺的幼儿时时揪着合楷公的心,他只得品味着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样的诗句。在风白风清的夜晩,人去房空,倍加冷落,亡妻穿过的衣服、用过的针线、装梳妆品的奁、挂在床头的,一件件历历在目,无不使人睹物伤心。
  合楷公的长子正当黄琬对答关于太阳的提问的年龄,次子也刚刚到陶弘景在地上画灰的时候。还是只知呱呱叫唤的幼小生命,不得不丝丝缕缕地牵挂着人的心。在田间地头,合楷公一边牵着黄头发的儿童,一边牵着光屁股的孩子,这种滋味与陶渊明“策扶老以流憩”的闲情逸致是绝不相同的。正打算依照韦贤教育儿子的方法,各教授他们一门经学,要他们成为宋之问那样三兄弟都能分别继承其父亲的一门绝学的好儿子,谁知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不保佑,病魔缠身,并且连珍珠、麝香之类的名贵药品也没有效用。咬出的唾液变成了红色,简直要像张良辟谷一样逐渐地减少食量,以至于随着他的老师黄石公一起仙去。合楷公考虑到自己能悠游地在世的时光不多了,抓紧着办理母亲的后事。经办好了埋葬母亲的石棺,还是难于实现小草报答春风雨露恩惠的那种心意;在床边陪母亲谈心,也不够表达老莱子穿着五彩衣来使双亲高兴的那种孝顺。只希望给后代留下产业,留下成家立业的好主张,使后代能继承祖辈的事业,谁知来日虽长而能讲话的时间却已少了,这些都成了遗训。合楷公在咸丰戊午年(1858年)正月初三卯时逝世,享年三十八岁。深壑里失去了藏着的小船预示它主人的去世,门前飞来鹏鸟也预告了贾谊的离开人间。孟姜因丈夫范杞梁的死去而悲哀,一段新筑的长城没有下雨就倾倒了,王乘匆匆离开人世,他堂前的柏树在没有霜雪的天气枯死:这些事实说明人的死亡有时会感天动地的,合楷公的死也正是这样呵!
  合楷公性格朴实厚道,为人勤俭节约,平时不苟言笑,拒绝参加无意义的游乐。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发处布什心,以公认的道德规范作为行为的准则。早些年他的美好品行在一般市民中流传,近几年,在县的头面人物间也在传说。合楷公出身农家,大约是厌弃了红尘,现在魂灵升天,去和神仙们作伴去了。这就像羊祜的前生,是有来历的;也像蒋文去世,灵魂有所归宿。难道魂灵就永远不会消亡,精神永远不会消散?所以应该把合楷公的行止思想记载下来,使今后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时有所稽考。合楷公的后人担心合楷公的德行最终会湮没,他的神明远见不被后人所知,所以记录了合楷公的生平,叫我作一篇铭志。我于是借请河张氏的笔墨纸张,拿来本乡本里的丹砂、铅粉,写出文字,圈点润色,陈述合楷公的生平梗概,用来昭示后人。
  清朝咸丰庚申年(1860年)中和(2月)上旬吉日
  泸阳庠生(秀才)竹溪刘筠拜撰
  第七节 熊孺人七十寿序
  (按:这篇寿序主要是颂扬熊老孺人苦节兴家的事迹。所谓 “苦节”,用现代观点看是不人道的,但在当时却备受推崇。)
  熊孺人七十寿序
  尝读清河家乘,见宋丞相文定公①母晋国夫人,懿德所闻,铿金润玉。年八十,犹善饭,真宗特赐诗以为寿云。今夏我张府太姻伯母古稀大庆,其寿虽逊晋国夫人十年,而其德之美,有可追晋国夫人於千载以上者,甯独为我民国开幕以来仅见之寿母也 ?
  谨按太姻伯母,以泸阳熊氏柜族,年十九归我太姻伯张美应先生。先生积学未售,得贤内助经纪家政,愤志向学,书夜诵习无休,而勤鈔好常驻至於死。当是时,怀清台高,伯道无子,荧荧孑立,形影相弔。未亡人呜悒饮泣,欲拼此薄命身以从死者於地下。又念裙布绵薄,宗桃所系,一死胡足以塞责?而抚孤励志,张氏寝庙之灵,实式凭之。寻以我姑丈成之先生继膝下,饮食教诲,拳拳靡已,视之不啻己出。然督学棊严,家庭一切悉自理之,而不一累成之先生。柜细躬亲,井井有法,数十年来,增拓膏腴以仟佰计。惟性尚朴素,服食恒取充足,毋侈毋华。近令妇人女子,不知积累艰难,素对之家,凭藉裕如而以奢侈鬻卖田宅者,比比皆是。间有躬扌尊节②而悭吝不免过甚,锚铢必较,无或爽者。若熊母积而能散,亲故居恒借贷,远者米,近者饭,慷慨予之,无吝色焉。其他一桥一路,一丝一粟,罔不急人之急,非有达那慈祥土豈悌之心,曷克臻此?
  母今年寿七十矣,我姑丈晋五秩,姑母晋四秩。其长孙仿侨君精歧黄术,与思舜为姻家,仲孙仿南中校毕业,季孙仿轩卒业高等,文子文孙,怡怡绕膝,一门三寿,昆耀乡闾。诗曰:「三寿作朋,如冈如陵」③。又曰:「既多受祉,黄发儿齿」。④其殆我太姻伯母之谓乎!谨献芜词,为之敬侑一觞。
  中华民国二年岁次癸丑仲夏月下浣
  姻晚前清 生己酉科选 拔朝考箋发陕西直州判 唐思舜拜撰
  本文注释①文定公:据查史料,宋朝有个张纲,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承相)的官职,死后谥“文定”,但与文中提到的宋真宗的时代不大相符。
  ②搏节:古人的解释是“有所抑而不敢肆谓之搏,有所制而不敢过谓之节”,即限制、节省的意思。
  ③三寿作朋,如冈如陵:《诗经•鲁颂•宫》里的句子,原义“三寿”指鲁国的三个大臣,此地借用,指三个寿辰。整句的意思是:三个寿诞集中在一起庆祝,幸福像山陵那样牢固。
  ④既多受祉,黄发儿齿:《诗经•鲁颂•宫》里的句子,意思是既然享受着许多幸福,人一定会长寿,白发转黄,牙齿脱落之后还像小孩换牙那样长出新的牙齿。
  译文一一
  《熊孺人七十寿序》
  我曾经读到张氏家谱,见到所记载的宋朝丞相文定公的母亲晋国夫人,品德高尚,像金子般闪亮,像美玉般晶莹。她年已八十,饭量还很不错,真宗皇帝特意写诗给她祝寿。今年夏天,我张家太姻伯母七十大寿,她寿算虽然比晋国夫人少十年,但她的美德,有可与千年以前的晋国夫人相比的,难道不是民国以来少见的寿母吗?
  太姻伯母,出身泸阳熊氏巨族,十几岁嫁给我的太姻伯张美应先生。先生读书苦学,但未能考上科举,得到了贤淑的妻子经管家务,就更加努力读书,昼夜苦学,很少休皐,终因心力交瘁,与世长辞。这个时候,太姻伯母还很年轻,膝下还没有儿子,生活的清苦,可想而知。每天以泪洗面,本想一死了之,到地下与丈夫相聚。又想到自己虽然力弱势孤,但关系到张氏的宗桃,一死了之,怎么能不负责任?抚养孤儿,教育他成长,继承张家的血脉,实实在在要肩负这种重任。不久就把我的姑父成之先生过继到膝下,哺育,教诲,费尽心血,对待他像亲生的一样。不过太姻伯母对成之姑父的求学的督促却是非常严格的,家庭的一切,都是她自己亲自料理,一点也不让成之先生费心劳神。大小事情都是亲自动手,搞得井井有条,几十年来,增加的肥沃的土地,以千、百计。太姑伯母崇尚俭朴,衣服饮食只要求饱暖,不讲究豪华奢侈。现今的妇人女子,不了解积累财产的艰难,本来是十分富足的家庭,自恃有钱而因为奢侈卖田卖地的,到处都是。偶或有节省的,但吝啬不免太过份了,他们一丝一毫都要计较,都要算清。像熊老孺人那样既能积蓄,又不吝啬施予的(亲戚朋友常来借贷,远处的送给未,近处的请吃饭,十分慷慨;其它修桥补路,捐钱捐物,无不把人家的难处,当做自己的难处),不是有慈悲、善良、同情的心,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太姻伯母今年已七十高寿了,我的姑父晋五十岁,姑母晋四十岁。太姻伯母的长孙仿侨,精通医术,与我是姻家,仲孙仿南,中校毕业,季孙仿轩,在高等学校毕业,赵是有资质有学问的子子孙孙,围绕在膝前。一家三个寿诞,同时庆贺,使乡里都增添光彩,《诗经》上说:“三寿作朋,如冈如陵。”又说"既多受祉,黄发儿齿。”这大概是说的我太姻伯母吧。我恭恭敬敬地献上这篇杂乱无章的文辞,算是敬上一钟寿酒吧!
  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下旬姻晚辈唐恩舜拜撰
  第八节 美银公铭略
  (按:美银公世居江津,是民国十二年重修族谱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
  生传,古文家无此例也;有之,见东坡全集中。盖其时如范蜀公、方山子诸贤,不特其人奇,其事奇,即所遭之境,亦无往而不奇。作者欲状其不可一世之概,不妨破格以为之,俾千载下,咸知有奇人,必有奇事,有奇事,始有奇文,此记载者特创之体。吾故援之以传翰丞张君。
  君之先人春荣公暨春华公,世居楚南,於清鼎定后入蜀,旋各散居永川、江津、合江诸邑者,殆不乏人,今无可考,惟君能以信义蜚声於当代。忆余之识君,在己亥岁,其时崭然头角,已自不凡。乃大奇之,问诸其师雍肃卿、王静齐两先生,始知群早失怙,母氏程,又再适古姓,余尤怜之。方嘱以范希文故事,亡何清政改革,君承雍师命来津学钱庄生意,余见君於罗香林家。不二年,问当局诸公,咸称有张翰丞者,於捐输铁路诸大政,尤称熟手。初不知为何许人,及见之,乃君也。余方以潮气日上①相望,诟料清帝逊位,官运推倒,君乃与白沙刘集生夥贸盐业。比及三年,又改归公司专岸。时也,同夥中靡不侵蚀重金,以愚刘氏,惟君熊点滴归公,丝毫不苟。由是见重於刘姓,且以此得名於商场中,忠信之孚,有由来矣。君虽朝夕居肆,与韩康②等,然其宅心异市偿。盖能实礼文士,不耻下交,是以当辍学时,君於文字尚少研究,今则卓然有法度可观,不可谓非好问勤学之所致也。且君尝与余言,深以数殿忘祖为恨,及闻永川寒坡场张姓,与同字派,遂不惜奔走往合。及永祠修谱,又不惮跋涉,亲为调查。虽代远年湮,合茗符节,然君之苦心,实足以告神天而对宗祖。慨自敬宗收族之义,歇绝人间,今之士大夫有语以族义而梦然罔觉者。君虽经营商业,乃能念及本源,志在雍睦,此等襟期,在眉山老苏,南丰曾氏而外,且不多见,而况世俗之人乎?
  君年将四十,尚无子,余以其言行卜之,而知其后之必昌矣。「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臧孙③之言,岂欺我哉?仙果迟生,嘉禾晚获,天於翰丞何独不然?行将拭目以待之。
  中华民国十二年癸亥岁季秋月中浣
  前清优廩进士吏部注选训导愚弟万象曦敬撰
  本文注释
  ① 潮气日上:暗喻人的命运越来越好。
  ② 与韩康等:和韩康这一类人相同。韩康,东汉时京兆霸陵人。常在山中采药,到长安市上出卖,三十多年,口不二价, 一口咬定价钱,从不少价。
  ③臧孙:臧孙氏,名纥,春秋时鲁国大夫。
  译文——
  美银公铭略
  为活着的人作传,古代的文学家还没有这种先例;但也有这种情况,在《苏东坡全集》中就可以见到。因为当时如像范蜀公、方山子等贤德的人材,不单是他们人品的奇特,事迹的少见,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很独特。作者想描写他们世上少有情状,不妨破除旧有的格式写了这种文章,使千年以后,都知道有奇人,必定有奇事,有奇事,才有奇文,这是记叙文中,独创的文体。我因此依照这种作法来为张翰承先生作传。
  翰承先生的祖先春荣公、春华公,世世代代居住在湖南,在清朝建立后迁入四川,之后分散地居住在永川、江津、合江各县的,都不乏其人,现在都无以考察,只有翰承先生因为遵守信义在当代出名。回忆我认识翰承先生,在己亥年,那时候,翰承先生已崭露头角,已经表现得很不平凡。我十分惊异,向他的两位老师雍肃卿、王静斋打听,才知道翰承先生早年就死去了父亲,母亲姓程,又再嫁到古家,我更加同情他了。我正把范仲淹幼年家贫苦学上进的故事鼓励他,不久清朝政治实行改革,改科举制度了,先生遵照雍肃卿老师的指示来到江津,学习钱庄生意,我在罗香林家见到了先生。未满两年,问到江津县的政要人物,都说有个叫张翰承的人,对于当时捐款修铁路等重要事务,特别熟悉能干。我开初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待到见面,才智是先生。我正期待着先生青云直上,谁料清帝退位,官运不能亨通了,先生就与白沙的刘集生一起合伙做食盐生意。食盐生意做了三年,政府改盐业公司为专卖。当时,同伙中莫不侵占巨款,期蒙刘集生,只有先生能做到点滴归公、丝毫不苟。因此被刘集生所推重,并且在商场有了很好的名声,翰承先生“忠信”的声望,是有根由的。先生虽然整日处在商肆之中,过着与韩康这类眼睛里只有金钱的商人一样的生活,但是他的思想品质与一般市坐大不相同。大约先生能看重和礼遇有学问的人,和他们结交,因此,当先生辍学的时候,在文字方面,还没有多大的功夫,现在却十分优秀,有章有法,值得欣赏,不能说不是勤学好问所达到的。况且先生曾经向我说,深深地以数典忘祖为遗憾,待到听说永川寒坡场张姓的人与他们的字派相同,于是,不辞来往奔走的辛劳,去进行核对。待到永川的族人重修族谱,又不怕跋山涉水,亲自去做调查。即使是时代久远,调查起来十分困难,也终于完成了任务,可以说,翰承先生的苦心,实在足够告慰祖宗在天之灵。可叹的是,自从敬宗收族的传统,在世上逐渐地歇绝,现今的当官人,有的甚至当对他讲到敬宗收族的意义却一点也不觉悟的。先生虽然是经营商业的,却能想到家族的根本源流,立志促成家族的和睦,这种胸补救和境界,除了眉山的苏老泉、南斗的曾巩之外,还不多见,何况一般的凡夫俗子呢。翰承先生年纪将到四十岁,还没有儿子,我根据他一生的言行来预测,知道他的后代一定会昌盛发达。“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臧孙纥的话,难道是骗我的吗?仙果一定结得晚,嘉禾也是收获得很晚,老天对于翰承,为什么单单不这样呢?我将要擦干净眼睛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第九节 忠心耿耿为党献身
  ——记共产主义战士张里桂烈士王治安陈永发李天友整理
  张里桂,字丹秋,一九O一年出生在永川县吉安乡(现为寒坡乡)街上,父亲张华珂(字宝堂),母亲张刘氏,做小生意糊口,家境贫寒。
  张丹秋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不畏强暴,敢于伸张正义的个性,他在吉安读书期间,就好打抱不平,多次与地痞恶棍作斗争。
  一九二三年,张丹秋考入川南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十六班学习,在校长,阵代英、国文教员肖楚女、训育主任兼历史教师刘愿庵等几位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教育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张丹秋勤奋好学,成绩优良,乐于助人,进步很快,于一九二四年暑假前的一个星期天,在中山二楼加入S • y (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从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一九二五年,继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之后,广州又发生了“六•二三惨案”,在万县又发生了“九•五惨案”。这些流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爱国学生的愤怒,全国各地迅猛掀起抗英、抗日浪潮。这时张丹秋是川南师范学校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积极参加和组织了这场斗争,他们到泸州街头宣传,禁止贩卖仇货,不准给外国轮船装卸货物,不准给外国轮船上人下客,致使英、日轮船空来空去。这年十二月下旬,张丹秋参加组织了在泸县澄溪口河坝烧毁英商煤油二千四百余桶的重大的反帝爱国活动。这次活动在川中各县震动很大,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激发了人民群众反帝爱国的热情。
  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张丹秋在党组织领导下参与了“泸州起义”的许多准备工作,为一举擒获驻军李章甫旅长作出了贡献。
  一九二七年初,北阀军占领武汉后,黄埔军校派陈惟中到重庆招生,张丹秋去重庆投考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分校)被录取,编入第一大队学习。该校学员有一千余人,多数是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阵代英在这个学校任政治总教官,陈毅任党委书记。该校学员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的叛变、维护武汉国民政府的斗争。这年六月。该校学员编为中央独立师,张丹秋被编到第一营当学生军,参加了镇压夏斗寅叛变的战斗。当学生军在武长路上脂房地段与夏斗寅部队相遇,即以摧枯拉朽之势,把夏斗寅部队击溃,乘胜追至土地堂与夏斗寅主力第四团展开血战,打得第四团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卫叛变,国共分裂,军校学生和政工人员编为军官团,叶剑英为团长,受张发奎节制,军官团在叶剑英的领导下,名为东征讨蒋,实乃回粤,当军官团行至九江时,贺龙、叶挺已在南昌起义,张发奎受汪精卫之吹而反共,军官团被张发奎缴械。军官团在九江处境十分困难,当时宣布愿回家的回家,不愿回家的各自找工作。军官团改编为教导团,张丹秋随教导团去了广州,并参加了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由张太雷、叶剑英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张丹秋又随部队转移到海陆丰根据地,参加彭湃领导的东江支队,开展游击斗争。后来党组织又派他去湖北做“匪运”工作。张丹秋和其他一些川籍学生,在鄂中一带参加游击队,夜袭团练(地主武装),夺取枪支,由于力量薄弱,加之口音不同,难于扎根,张丹秋不久便回到永川老家。
  一九二九年,王彦家任泸县县委委员,与赵文伯一起负责筹备民众学校的开学事宜。这年五月,张丹秋由家去泸县,王彦家留张丹秋在民众学校任教,就在这年,张丹秋经王彦家、赵文伯介绍,由泸县县委书记黄汝念主持了他的转党仪式,宣布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后张丹秋协助王彦家在民众学校做了许多组织和宣传工作。学生中绝大多数是文盲,通过识字、唱歌、讲时事等,对他们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教育。由于教学切合实际、形式生动,学生越学越有劲,学生人数一直很稳定,学校办得生气勃勃。同时他们还利用学校这块阵地开展社会宣传。在校门两边各布置了一块黑板报,每天刊出时事消息,每逢节日刊出一些纪念文章,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
  一九三O年,张介棋(张丹秋、王彦家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同学)任永川中山公学教导主任,因当时学校师资缺乏,便函邀张丹秋、王彦家来校任教,到校后张丹秋任了斋务主任,王彦家任训育主任。他们经常接触具有进步倾向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给他们讲述马列主义的革命道理,并编印《迅雷》小报,揭露军阀的罪恶。还在重庆印成新《特刊》秘密发行。
  这时,驻永川的军阀、二十八军宪兵司令彭诚孚,为了扩充军队,横征暴敛,炮制出了一条非常狠毒的搜刮民财的方案,征收鸦片烟窝捐,按永川三年田赋标准,摊派了鸦片烟窝捐约十四万银元,不种烟者征懒捐,并规定收款人可得百分之五的手续费。乡、保人员便乘机浮收勒派,农民大受其苦,怨声载道。在共产党员张丹秋等组织发动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捐斗争爆发了。
  张丹秋、王彦家以中山公学为据点,领导和组织了这场斗争。张丹秋深入永川南面一带农村,搜集军阀罪证,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他们还发出“抗捐宣言”和“快邮代电”揭露军阀敲诈勒索的罪行,鼓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和自卫武装。有的乡的农协会员,手擎红旗、举起木奉,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军阀”,“打倒烂团保”等口号。此外,他们还策动县里中上层人士黄泽安、黄壁祥等人组织请愿团赴省请愿,联络旅省、旅渝同学会进行声援。彭诚孚眼看抗捐声势越来越大,十分惊恐,不得不作出让步,将烟窝捐改为征借各半,即对种烟的征收窝捐,对未种烟的不征懒捐,将懒捐改为借款,在下年征粮时扣除。取得了抗鸦片烟窝捐的胜利。
  这次抗捐斗争后,彭诚孚视中山公学为眼中钉,对张丹秋、王彦家等怀恨在心。当时正值广汉兵变,彭诚孚及其党羽便乘机捏造这次抗捐斗争与广汉兵变有关,说中山公学“赤化”了,于十月查封了中山公学,并在城里逮捕了校长唐耕禄、教师王彦家、陈介棋,在吉安乡逮捕了张丹秋。约一月后,彭诚孚派一个手枪连将张丹秋等四人押解到成都三军(二十四军、二十八军、二十九军)联合办事处关审军阀对张丹秋、王彦家使用了残酷的刑法,妄图强行逼供,但他两始终坚强不屈,杀人成性的刽子手,终于使用了极其卑勒的惯用手段,拿出查封中山公学时搜出的一些信件,其中一封是一九三O年上期,学校经费开支困难,曾派张丹秋去灌县向邓国章(永川人)部队募捐时,张丹秋在给同校语文教师孙建秋的问候信中,询问孙的爱人的红崩病情时说:"孙二娘的赤兔马的速度如何?”。并在旁边用红笔打了几个圈,即说成是共产党的暗号,给张丹秋、王彦家加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判处他俩死刑。
  一九三O年冬,坚贞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张丹秋、王彦家英勇就义于成都大东门下莲池。第十节 前东行状
  公元2003年的春天,在电视屏幕上看到"CCTV2002年度人物颁奖晩会"的动人情景,我深深地感动了。屏幕上主持人宣布"张前东"这个名字时,一个朴实淳厚的青年人的形象展现在面前,在他简短的发言中,一口四川方言听起来倍感亲切。我迅速地转动着思绪:这个张前东,口音很像永川来苏一带的,名字中又有一个“前”字,正好与我们的字派一样,他莫非是我们族中的人物?当我打听清楚他的工作单位是南桐矿务局鱼田堡煤矿时,就更加坚信我的推测。于是我直接去信询问,很快就得到电话答复,说他的家在四川营山,但字派与我们完全一致,他还清清楚楚地背出了字派歌。这使我感到意外的惊喜:难道我张氏祖先从湖南安化田家坝入川以后有一支派定居营山,繁衍至今因山川阻隔而互不相闻吗?这真是一大发现!我立即向珂荣老辈、前明老弟作了汇报,后经他们亲自到营山查访,果然记到一大支族人,这支族人愿意与永川的族人联宗合族。经续修族谱七人小组认真合议,认为前东对社会有突出贡献,应在族谱中立奖志以彰表扬,并责令由我执笔,于是我得到了写篇行状的荣幸。
  前东,1966年出于营山县双流镇7村5组,祖上世代务农。1973年秋入营山县双河区7队村办小学,1978年秋小学毕业。1979年到1981年在营山双河完小附设初中班读完初中,以后辍学在家务农。1988年4月来重庆市万盛区鱼田堡煤矿当上了协议工,工种为井下掘进,1989年转为合同制工人。1990年升为鱼田堡煤矿103掘进队队长。
  2002年6月13日上午10时49分,鱼田堡煤矿出现了建矿60多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穿水事故。原因是矿区附近的刘家河因持续暴雨,河水猛涨,导致河岸缺口,从7米宽的缺口中间冲出的洪水以每小时10000立方米的速度灌入矿井。时值中午,身为队长的前砂检查完各作业点的工作后,正要下班离井,走到离井口约1000米远的地方遇上了从井外冲进的洪水。洪水很快就漫上了大腿。该处的水平高度是-100米,而前东的103掘进队在井下有4个作业点,水平高度最低的是-420米。当时,摆在前东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前进,只需20分钟便可能安全离井;一是倒退回去,与洪水赛跑,直到井下最深处,去通知所有的对危险还不知情的工人,并带领他们一起安全撤出矿井。前东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后者,他当时一心想到的是工人兄弟的生命危险,一心想到的是作为队长的应尽职责,而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由于洪水进入矿井之巷道后会立即分流到各支巷,所以跑赢洪水还是有可能的。前东飞快地往回跑,终于赶到洪水封巷之前通知到了几处还不知险情正在作业的工人。但他带领六十三名工友往井口逃生的时候,洪水赶到了,漫过胸部,漫到颈部,漫过头顶……一些工人绝望了。这时,前东看到挂在巷道顶部的回风管,可以用手攀吊,让身体悬空,两脚像船桨那样划水,两手交替攀吊着回风管,可以向进移动。于是他指挥工人们如法进行,虽然弄得遍体鳞伤,精疲力尽,但终于淌过了水淹最深的地段。前东凭着惊人的大智大勇,带领工人们经过7个多小时的生死搏斗,终于带领六十三名工人安全脱险。
  由于前东的突出表现,他获得了以下的奖励与表彰:
  名称颁发时间颁发单位
  一、首届“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奖 2003年2月14日 中央电视台
  二、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 2003年3月4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三、2002年度“十佳青年岗位能手” 2003年5月4日 南桐矿务局党委会
   南桐矿务局
  四、2002年度“优秀青年岗位能手” 2003年5月8日 共青团鱼田坝煤矿委员会
  五、“万盛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03年5月14日 共青团万盛区委员会
  六、第7届重庆青年“五•四”奖章 2003年6月 共青团重庆市委
   重庆市青年联合会
  七、2003年“优秀共产党员” 2003年6月30日 中共南桐南桐矿务局委员会
  八、在党内创先争优活动中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3年7月1日 中共重庆市企业委员会
  九、在重庆煤炭系统争先创优活动中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3年7月1日 中共重庆市煤炭工业 局委员会
  以上这些荣誉和奖励,前东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对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当代工人的先进代表,他为一切有觉悟、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中国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也是我张氏家族引以为荣值得共同学习优秀子孙。
  2003年12月2日 前徽沐手敬撰

知识出处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记载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里的精辟论述,是国家权威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家谱的正确评价。我《张氏族谱》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正印证了这一精辟的论断。我们这本《张氏族谱》翔实而具体地记录了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那次大移民的有关情况,还十分完整地保存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写的《魏公行状》、《宣公神道碑》两篇人物传记,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还有历次续修所留下的序、跋、文及《族规》、《谱禁》等也很有文化品位,无不蕴含有反映各个时期有关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丰富的信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