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续修族谱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274
颗粒名称: 第九节 续修族谱序
分类号: G256.4
页数: 11
页码: 53-63
摘要: 这篇叙除了说明续修族谱的意义和必要外,记了对世系情况的收集整理耗时十多年,而身与其事的玟珂公、瓛珂公功不可没。这篇序除阐有修谱的重要性之外,还叙述了美应公夫人居孀苦节,振兴家业的事迹。
关键词: 续修族谱序 张氏族谱

内容

续修族谱叙
  (按:这篇叙除了说明续修族谱的意义和必要外,记了对世系情况的收集整理耗时十多年,而身与其事的玟珂公、瓛珂公功不可没。)
  国有史,家有乘,均所以纪朝代之兴废,世系之存亡。考古证今,此数千年来万不可疏忽者也。惟吾族自易氏祖偕自盛、自明、自才三公,由楚入蜀,自才公一支迁居江津稿子坝,自盛、自明两公,插居永川石松里、界牌、大屋基等处,迄今二百余年。贤孙孝子,代不乏人,谱牒竟未重修,致先人之生没年月终不可考,宗支不能清理者,曷胜悼叹?兹幸堂叔玫珂,目观时难,隐抱斯衷,非将此谱造成,枉自世间为人子。与令弟珈珂叔,不惮劳苦,搜罗各族各宗,逡经单簿,将各支分晰,详录於册。清其本源,得其原委,经营十余年,后得磴琦堂叔等将清明会原业转移,新购大沟田业,以为祠堂祀典,成全其后,兢兢焉以敬宗收族,昭兹来许。俾吾族即遭兵匪交加,流离转徙,纷纷四散,万难使宗支分派,骨肉视同路人也。即身生子,子生孙,云初相传,尊卑有别,祖宗永世莫忘也。以上均吾叔之有功於吾族,可胜道哉?兹民国十二年秋,谱将脱稿,适里国自富顺烟酒公卖局局长交卸还家,取谱而读之,惟江津一支缺如,伏冀后世子孙承坟珂叔未完全之志,再从而修明之。爰笔以叙,以待后之来者焉可。
  中华民国十二年癸亥岁季秋月中浣
  十九世孙里国仿南拜叙
  译文一一续修族谱叙
  国家有国史,是用来记载朝代的兴废的;家族有家谱是用来记载家世的源流的。考察古代的事例,佐证当今的实情,可以看到,这是几千年来万万不可疏漏与忽视的事。我们家族,自从易氏老太孺人带着自盛、自奇、自才三位远祖从湖南进入四川,自才公一支迁居江津稿子坝,自盛、自奇两公插居永川石松里、界牌、大屋基等处,到现在已有两百余年。在这两百多年间,孝子贤孙,每一代都不缺乏这种人,但族谱竟然没有重新编修,以致於祖先们的生卒年月,无可考查、族人的各支各派不能清理,这种情况的存在,怎么叹息得了啊?现在幸有堂叔坟珂,眼见时局艰危,怀着满腔热忱,认为不把这部族谱编修成功,就枉自在世上作人。他同他的弟弟我的堂叔獄珂一起,不怕劳苦,收罗各派各支,分辨大宗与小宗,把各支脉分析清楚,详细地记录入册。搞清楚了我们家族的起源,弄明白了其发展蕃衍的过程,忙碌了十多年,后来得到磴珂堂叔等人将清明会原有的产业转移,新购买了大沟的田产,用作祠堂的祭祀典礼,把事情做得更加圆满。他们兢兢业业地尊敬祖宗,收拢族人,彰明这些干将来,使我们家族即使在兵匪交加、流离转徙、纷纷四散的情况下,也不致於把自家各支派的骨肉亲人当作路人看待。即使是自身生了儿子,儿子又生孙子以至八代九代,谁的辈份高,谁的辈份低,都会清清楚楚,永世都不致忘记。以上是我堂叔对我们家族的贡献,可说不完呀。在这民国十二年的秋天,族谱将完稿的时候,恰逢我从富顺县烟酒公卖局局长的职位上卸任回家,读了谱的初稿,只看到迁居江津的那支族人还没完全记上,还希望后世的子孙继承玫珂叔未完成的事,再从头编修完善。提起笔来作了这篇叙,等待以后的人来进一步地完善吧。
  中华民国12年(癸亥年)9月中旬
  19世孙里国(字仿南)拜叙重修族谱序
  (按:这篇序除阐有修谱的重要性之外,还叙述了美应公夫人居孀苦节,振兴家业的事迹。)
  重修族谱序
  族之有谱,犹县之有志,国之有史,所以别宗支,纪事略,承先志,示来兹,俾家乘之有载,文献之足徵也。吾族自清初由楚入蜀,历今二百余年,沧桑变换,朝代迭更,经明行修之士,代不乏人,独於修谱一事,鲜有出而提倡,有识者想焉伤之。民国肇造,於兹十有二稔,频年兵匪交乘,祸无宁日,流离转徙,十室九空,壮者散而之四方者,不可胜计。时吾堂叔祖佩之公,视此时局纠纷,恐骨肉视同陌路,将来代远年湮,支分派别,不凡数典而忘祖耶?乃毅然有重修族谱之意。癸亥秋,将脱稿,适步瀛任来苏乡高校教习归家,佩之公嘱步瀛而言曰:「吾族科名,自南轩公后,继起者罕有其人。自易氏祖率自盛、自明、自才三公入川,插居永邑石松里与界牌、大屋基等处,迄今子孙几十代。自才迁居江津稿子坝,自明自盛两祖世居永川,即以大屋基为发祥地,吾辈皆属长房后裔,丁口较为繁盛。汝曾祖美应公少年弃世,曾祖母熊氏矢志孀居,以美权祖长子珂平过继,抚养勤幼,持家井井,异常俭约。今则寿逾八秩,康健如常,五世同堂,人文蔚起。汝父业精歧黄,活人无算,汝叔里湘里国皆以中校毕业生出任军官、局长,家肯饶裕,先后新购田产在二千亩以上,富贵寿考萃於一门。汝今又由中校毕业,担任教员,为诸季弟倡,门第方兴未艾,承先人志以光大门闾者,恒为汝叔侄弟兄是赖,要当乘时自勉,毋负族党之奢望。」步瀛唯而对曰:「不敢忘。」不禁因之有感矣。夫家与国之兴衰成败,恒视內助之得人与否为转移,旷代兴忘,史册班班可考。吾家服畴食德,五世同居,固由祖德之庇荫,向使无曾祖母熊氏之苦节勤劳,振兴家业,未必遽有今日。惟恨末世乱离,族间迁徙无常,不能聚处乡里,以赡养家族之贫乏,使得各安其业。值此世乱纷纷,相率逃避,数年之后,又不卜兴衰成败几许也。於是佩之叔祖修谱之念愈切,付梓之日,步瀛谨平日所闻於佩之祖者,走笔记之,以志不忘。至於著作无文,贵在事实,不暇计其工拙也。深冀后世子孙,继承佩之祖未竟之志,重而再修族谱,以笃一本九族之谊,是则步瀛之厚望也。
  中华民国十二年癸亥季秋月中浣
  二十世嗣孙步瀛云帆谨志
  译文一一
  重修族谱序
  一个家族有族谱,就像一个县有县志,一个国家有国史的道理一样,是要用它来分辨宗族中的各个支派,记载有关的事情,继承祖先的遗志。展示将来的发展,使家族的谱牒有所记载,有文献足凭考查。我们家族从清代初年从湖南来四川,到现在已两百多年了,沧海变桑田,清朝变民国,这期间,学问高品行好的子孙,每一代都有,唯独对於编修族谱的事,少有出面提倡的,有见识的人对於这种情况很是忧虑。民国以来,到现在已十二年了,连年兵灾匪祸,没有安宁的日子,百姓到处流离,十家中有九家都空了,四方流散的年轻人数都数不清。这时,我的堂叔祖佩之公,眼见这种纷乱的时局,恐怕我们的同宗骨肉,都如同陌路之人,同时,年深月久,各分支派脉,可能要到数典忘祖的地步,才毅然产生重修家谱意向,癸亥年的秋天,族谱初稿将成,恰逢我任来苏乡高级小学教习回家,佩之公告诉我说:“我们家族读书上进的人,自从南轩公以后,继起的人就很少了。自从易氏太祖孺人带领自盛、自明、自才三公入川,插户在永川的石松里与界牌、大屋基等处,到现在已有十代人了。自才公迁居江津稿子坝,自盛、自明两祖世居永川,就以大屋基为发祥地,我们是长房的后裔,人丁较为繁盛。你的曾祖美应公,青年时就去世了,曾祖母熊氏,立志居孀,把美权祖的长子珂平过继过来,持家井井,节俭勤劳,现今寿过八旬,身体健康,五世同堂,人丁兴旺。你的父亲擅长医术,救活了许多垂危的病人,你的叔父里国、里湘,皆由中学毕业生出任军官、局长,家财丰裕,先后新购田产在二千亩以上,富贵与长寿集中到了一家。现在你又从中学毕业,担任教员,作为各个兄弟的榜样。你们的门户正在兴旺发达,继承祖先的遗志,光大门楣的就靠你们叔侄兄弟了,要趁这大好时机奋发努力,不要辜负了我们同族人的厚望。”我回答说:“不敢忘记叔祖的教诲。”我不禁因此很有感慨。家与国的兴衰成败,总是要以内助是否有人才为转移,各个朝代的兴起和衰亡,其事迹在史书上一桩桩、一件件都有根有据。我们家积善修德,五世同堂,固然是由於祖宗的保佑,但如果没有曾祖母熊氏的苦节勤劳,以振兴家业,未必就会有今天。只是可恨社会动荡混乱,族人迁移他处,没有固定的地方,不能聚居一起,可以有机会赡养族中的穷苦长辈,使他们能安居乐业。当现在这种社会动乱、人民逃难的世道,几年以后,又不知有多少家破人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佩之叔祖修撰族谱的念头更加迫切了,在族谱付印的时候,我谨将平时从佩之叔祖那里听到的,用笔记下来,记着它永远不忘怀。至於文笔上没有文彩也不怕丢丑,只要事实不差,就不必计较文笔的好坏了。深深地希望后世的子孙,继承佩之祖没有完全实现的理想,重新再修族谱,来敦笃“一本九族”的情义,这就是我的深深的希望呀!
  中华民国12年(癸亥年)9月中旬
  20世孙步瀛(字云帆)谨志
  谨将先年创积祀金会口人名录列下
  十四世孙 裔纲、裔纬
  十五世孙 传薪、传道、传燧、传钦、传立
  十六世孙 合朋、合国、合兆、合裕、合廉、合亮、合圣、合有、合彩
  兹将前后倡修编辑族谱名目胪列於后
  十六世孙 合智慧廷甫
  十七世孙 美中六黄甫、美琼玉堂甫、美盛大顺甫、美岁二顺甫、美江三顺甫、美芹泮溪甫、美太阳春甫、美意子诚甫、美旌荫封甫、美银翰丞甫、美银银山甫
  十八世 孙玫珂佩之甫、獄珂显堂甫、證珂耀堂甫、璇珂文光甫、璨珂碧光甫、华珂宝堂甫、珂平成之甫、珂金品三甫、珂镒万兴甫、珂兴沛然甫、珂琢玉屏甫、珂春锦芳甫、珂鸣鹿苹甫、珂材全三甫、斗珂极北甫
  十九世孙 里润仿侨甫、里国仿南甫、里藻凤高甫、里桂丹秋甫、里骏行三甫、里名显之甫、
  补叙
  (按:这段补叙讲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教训:修谱要全族齐心、出以公心、持之以恒。)
  家谱之修,不患无人,特患无恒,尤更患邀功执见、始谋终废之人。族有此辈,为害非轻,今我族织修谱牒,尤为几希之一幸。予也不敏,自愧无能,惟值本年秋间,为兵匪压境,始得壹志,偕族侄玫珂,将前数数创修未成之谱系重而修明。适族侄璨珂游渝返归,复将各序参正。予躬为编、录、校、订,越两月而成,且不惧丛兵薮匪,而沪而渝,负行刊印,克底於成。斯职也,以云文藻,则达甚;以言事贵有恒,则我敢承也。然犹有无知浅俗,狐疑默议修谱印谱之行,为不测之心?几乎阻幸。予特厉言:「泰山可易,此志难移!」始得息议。兹特切戒后之继志斯谱者:勿尚浮文,始谋终寝,勿贪功持论,为吾族之后幸,俾世世生生有所遵循也。
  兹将祀业租佃暨春秋祭典小叙附录於次:
  一、大沟祀业一份,约谷染拾挑,瓦房半院,佃稳壹百伍拾千,年租拾五石正。其契据当族交珂平手执。
  一、我族蒸尝,系出我自明盛二公两房后裔创积,历年既久,弊实时滋。每值春秋办祭,辄予握款徇私,以致祀金散溢,几乎失序。今特定议,推举房长各一人,专任合族之事。凡有关於宗祠之修理,及选举值年之审定,与夫办祭取佃,并合族争产抱嗣、乱伦悖理之一切争执,房长得执行处置。其有自才公房新加入会,亦应举房长一人,同为经理族事,并无歧异。
  一、每年值首,只有奔趋办祭,毋得擅行收款、私相加稳、换佃渔私。容或有应办之举,亦须禀承各房长之允许,始得实施。
  一、祀业、祀金,原为祭祖之资,永远不贰,我族人不得佃种拖借,希图渔利,致碍馨芬。或佃或借,统限以外姓为定论。
  中华民国十二年癸亥孟冬月上浣
  十七世嗣孙美旌荫封谨识於渝江旅邸译文一一
  补叙
  编修族谱,不怕没有人干,最怕没有恒心,尤其怕那种出风头、持偏见、有始无终的人。族中有这种人,为害不浅,我们这次续修族谱的成功,可以说是极其少见的一次侥幸。我不聪明,自愧没有能力,只是今年秋天,因为兵匪之祸已迫在眼前,能得以下决心与族侄玫珂一道,把以前多次编修未成的族谱编修清楚。又逢族侄璨珂,自重庆回家,又一起把各类型的序文订正。我诚心诚意地编撰、抄录、校订,经两个月才成功,而且不害怕到处是兵,遍地是匪,时而上海,时而重庆,背着原稿,找地方刊印,到底算大功告成了,这项工作呀,要论文辞的华丽,就远远够不上标准,要说做事贵在有恒心,那么,我可敢於自认。然而,还是有那种没有知识、见识浅陋的人,疑神疑鬼,在私下里说长道短,认为编修和刊印族谱的行为怀有见不得人的私心,几乎阻止了这项工作的进行。我为此坚决地申言:"泰山可以搬动,编修族谱的决心难於动摇。"才得以平息了各种异议。在这里,我特别要告诫以后有心续编族谱的人,不要追求虚文,不要有始无终,不要固执已见出风头,能做到这些才是我们家族以后的幸事。同时,也使世世代代都有良好的规范值得遵照啊!
  现在,还把祭祀田产租佃的原则及春秋祭祖的规矩的小叙附录在下面:
  △大沟祭田一份,约谷70挑,瓦房半院,佃定押金铜钱一百五十贯,年租下五石。其约据当着族人交给珂平掌管。
  △我们家族供祭祀的基金,是我自盛、自明二公的后裔所创积的,时间久远了弊病与漏洞就随着产生。每当春秋二季办理祭典时,就有人把祭款挪作私用,以致於祭款散失,几乎乱了套。现特商议决定,各房推举房长一人,专管全族的有关事务。凡是有关祠堂的修理及选举值年的审定,与办理祭礼、租佃祭田,还有族中争夺产业、抱养子嗣、乱伦悖理等一切争执,房长应执行处理。自才公一房,新加入清明会,也应该选举房长一人,按照同一规矩管理族中的事情,没有差别。
  △每年的值年会首,只有奔走办事的义务,没有擅自收款加押,换舞牟取私利的权利。即使有必须办的事,也必须禀明各房长,得到同意后才能实行。
  △祭田和祭礼基金,原本是祭祖的用费,是永久不变的,我族人不能佃种与挪借,希图从中牟取私利;或佃或借,一律以外姓为准。
  中华民国12年癸亥10月上旬
  17世孙美旌(字荫封)谨识於渝江旅舍

知识出处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记载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里的精辟论述,是国家权威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家谱的正确评价。我《张氏族谱》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正印证了这一精辟的论断。我们这本《张氏族谱》翔实而具体地记录了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那次大移民的有关情况,还十分完整地保存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写的《魏公行状》、《宣公神道碑》两篇人物传记,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还有历次续修所留下的序、跋、文及《族规》、《谱禁》等也很有文化品位,无不蕴含有反映各个时期有关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丰富的信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