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续修《张氏族谱》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25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续修《张氏族谱》综述
分类号: K820.9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记载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里的精辟论述,是国家权威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家谱的正确评价。
关键词: 张氏族谱 综述

内容

第一节 续修《张氏族谱》序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记载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里的精辟论述,是国家权威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家谱的正确评价。我《张氏族谱》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正印证了这一精辟的论断。我们这本《张氏族谱》翔实而具体地记录了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那次大移民的有关情况,还十分完整地保存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写的《魏公行状》、《宣公神道碑》两篇人物传记,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还有历次续修所留下的序、跋、文及《族规》、《谱禁》等也很有文化品位,无不蕴含有反映各个时期有关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丰富的信息。然而,这样一簿具有文化遗产品位的族谱竟所剩无几,大部分在十年动乱中被当作“四旧”烧掉了。
  1999年清明节,吉安乡中心村附近张氏子孙自发集会祀祖,会上,二十世孙步洪手执破旧的老谱极力提议续修,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赞同,但未议定牵头人,筹备小组也未正式成立。到2001年清明节,才有了筹备小组的雏形,当时想到的主要工作是调查登记世系,决定吉安一片由步洪、前敏负责,永川城内由我和珂松等人负责,而我就成了实际上的牵头人。2002年清明节,续修族谱筹备小组正式成立,组员7人:珂荣、珂松、步洪、步弟、前明、前徽、前敏;由珂荣担任组长。同时,明确了续修工作分两大块进行,一是对老谱中的文化遗产部分进行研究整理,决定由前徽对老谱中的旧序、旧文进行标点、注释和由文言到白话的翻译,并用现代人的视角写一篇综合性的说明文章;二是调查登记世系,使与老谱衔接。这方面的工作分三个小组进行:吉安、立石片区由步洪、步刚、前敏负责,永泸、王坪片区由里景、步弟、步仲负责,来苏、来仪、永川城片区由珂松、珂华、里贵负责。另外,需要到外地调查,则由珂荣及珂松、前明负责。2003年清明节前后,检查前一段工作,两大块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续修族谱的工作进入编写阶段,编辑排版由前明总组织,另有珂文、里贵自愿出力。经费问题,曾是我担心的一个问题,但在2003年清明会上,我振臂一呼,族众纷纷响应,不消片刻,族人积极捐资响应(捐款名单及数目,另立专项)。由此可见,我张氏族人对此次续修家谱的热心和渴望。2003年2月,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南桐矿务局鱼田堡煤矿103掘进队队长张前东在一次矿井进水事故中忠于职守,不顾自身危险,使50名矿工得救,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2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经前徽写信与他联系,得知张前东是荣山人,其家乡张姓,字派与我族字派完全相符。四月中旬珂荣与珂松、前明专程去荣山调查,了解到营山一支张姓还是从湖南安化迁移来四川的,既然字派相同,入川前应是一族。当地族人代表,表示同意联宗合谱,积极登记谱系,合入我《张氏族谱》中。这件事应算是此次续修族谱的一大收获。
  这次续修族谱,我们对老谱中的旧序、旧文以及《族规》、《谱禁》等文字材料采取了完全保留的办法,这是从保存文化遗产的角度考虑的,需要郑重声明的是:这绝不等于对这些文字材料所表现的思想观念进行全盘继承。历史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今天当然应该以现代人的视角,历史地、辩证地来看待这些材料。对那些过时的、陈腐的思憩观念当然要加以识别,加以摒除,对列祖列宗的嘉言懿行,足以弘扬民族正气、足以垂范千古、到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可资继承、可资借鉴的则要吸收。毋庸讳言,修造家谱在旧时代、旧社会是有其宣扬封建礼教、维系宗法制度的功能,而我们今天的修谱是完全在现代人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理清血缘世系,目的在于优生,强调血缘联系,目的在于团结,继承优良传统,目的在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总的大目标是振兴中华民族。我们不另立一套族规、谱禁之类的东西,要告诫族人一定要遵循中国共产党的路线,要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准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准绳。
  这次修谱,从1999年步洪倡修时算起,到现在已接近5个年头,从实际开展工作算起,已历3年,其间运筹策划,奔走普查,案牍辛劳,排印校对,种种辛勤,不可胜记。参与工作的人员,前面已有列举,尚有未曾提到的热心族人,在此向他们一并致谢。
  经筹备小组议定,每簿预收工本费50元,另外,每人收登记纸张费1元。至于全部收支情况,另设专页公布账目。
  这簿续修的《张氏族谱》实属来之不易,望我张氏族众,妥为保藏,传之永久!
  二OO三年六月
  十八世孙 珂荣
  二十一世孙 前徽敬撰
  第二节 续修《张氏族谱》筹备小组启事
  祖辈云:“国有史,家有乘,所以纪朝代之兴废,世系之存亡。”国家强盛,氏族兴旺,古今以来,不可忽视。张氏家谱自民国癸亥年(即:公元一九二三年)编修后,已八十年了。这八十年中,随着社会的变迁,族人的思想意识,社会职业,人口繁衍,居住地址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几年来,族人迫切要求续修《张氏族谱》。经过二OO二年清明节商议,达成续修《张氏族谱》的共识,并由张珂荣、张珂松、张步洪、张步弟、张前徽、张前明、张前敏等七人组成筹备小组,张珂荣任组长,开展前期工作。经筹备小组会议研究,现启事如下:
  一、族人要提高此次续修《张氏族谱》重要性的认识。续修族谱是为了亟待发掘先辈文化遗产。通过续修家谱活动,引导族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热爱家乡,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进一步教育族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乡邻,和睦族亲,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共同努力;促进族人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热爱祖国,效忠人民,积德社会,敬孝长辈的光荣传统;保留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一是认真搞好资料的搜集工作,把先辈遗留的原始文字资料搜集起来,送《张氏族谱》编修委员会。二是作好旧谱文章的翻译、注释和加著标点符号工作。此项工作由张前徽负责。三是按统一内容搞好登记造册工作。登记要本着自愿和男女平等的原则,字迹要清晰,派行要清楚,内容要真实。三是做好所需经费的筹集工作。这次续修《张氏族谱》,是无族产白手起家,要靠族人的大力支持。经费筹集中,不能硬性摊派,要本着自愿赞助的原则,金额大小不限。四是组建组编小组,搞好编纂工作。联系电话:49824106 49822332
  联系地址:永川市杨家坡兴隆大厦1-7
  续编张氏族谱筹备小组
  二OO二年十月
  第三节 续修《张氏族谱》委员会名单
  主任委员 张珂荣
  副主任委员 张步洪 张步泽 张前明
  委员 张珂荣 张珂松 张珂华
   张珂文 张里景 张里贵
   张步洪 张步良 张步弟
   张步仲 张步刚 张步泽(营山县)
   张前明 张前程(营山县)张前敏
   张前徽 张前书 张前林(营山县)
  卢国桐(步国之婿应邀)第四节 续修《张氏族谱》组编人员名单
  主编 张珂荣
  副主编 张前徽 张前明
  编修人员 张珂荣 张珂松 张珂华
   张珂文 张里海 张里贵
   张里君 张前徽 张前明
   张前书 张前程(营山县)张前林(营山县)
   张前敏 卢国桐
  古文翻译注释 张前徽
   第五节 续修《张氏族谱》赞助榜
  此次续修《张氏族谱》,族人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了编修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就资金赞助的人员名单列榜如下:
  赞助金额:元
  姓名 赞助金额 工作单位 职务
  张里建 1000元
  张里海字水金 1000元 广东省韶关市公安局 科长张俊 1000元
  张修俊字学锋 1000元 成都市宏达电器公司 总经理
  张步远 500元 成都八一商城豪仕特家俱公司 总经理
  张步智 500元 永川市仙龙国家税务所 所长
  张步凰 200元永川中学 退休教师
  张里国 200元 来苏木厂 厂长
  张步伦 100元 吉安场镇居委会 主任
  张步联 100元
  张前恩 100元
  张前东(营山)500元 重庆市鱼田堡煤 矿103掘井队长
  张前程(营山)500元 退休教师
  张修强 1000元 永川市国土与资源管理局办公室主任
  张修平 1000元

知识出处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记载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里的精辟论述,是国家权威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家谱的正确评价。我《张氏族谱》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正印证了这一精辟的论断。我们这本《张氏族谱》翔实而具体地记录了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那次大移民的有关情况,还十分完整地保存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写的《魏公行状》、《宣公神道碑》两篇人物传记,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还有历次续修所留下的序、跋、文及《族规》、《谱禁》等也很有文化品位,无不蕴含有反映各个时期有关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丰富的信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