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祭文毛泽东祭母文—九一九年十月八日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搏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恩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忧,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享!毛泽东祭黄帝陵
一九三七年四月六日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享。
(二)江州义门碑记江州义门碑记易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造化,天之全功也;刚柔成形;地之全德也;仁义属教,人之全行也。是以古之圣王,则乎天,法乎地,理乎人。尧舜帅天下以仁,汤武帅天下以义。义也者,仁之基,行之本,生民之大要也。莫不敦九族,协万邦,厚人伦、美凤俗者也。昔思德方盛,文王化行,关睢乐而不淫,螽斯欲而妒、子孙眾多,流于歌咏。故其诗曰:“眾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内崇亲戚,外树声教。声教所由,自家而国。故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成王之时,管蔡失道,周公摄政,大义行诛,自是宗亲。恩渐疏缺,召公伤其不协,作诗纠合。故其诗曰:“棠棣之华,鄂不哗哗,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逮至幽王,不亲九族,而好谗妄,骨肉相残,父兄致剌,而作诗焉。故其诗曰:“梓梓角弓,翩其及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平王东迁,泽不下降,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故其诗曰:“绵绵葛荔,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亦慕我顾。”周鼎即亡,战国骇、秦废诸子,汉灭宗亲,魏聚邺而终亡,晋公藩而至败,南北不经,隋唐失纲,骨肉参商,宗族鱼肉,朝不自理,政奚有经。广明四世以来,中原版荡,而江表无事。人民安乐匡庐崔嵬,号为南障。彭螽眾漫其左,九江控其右,豫章都其南,浔阳宅其北,山高水澄,秀甲他郡,土沃人阜,名闻远方,家崇恺悌之风,门沿敦睦之义,其籍甚乎,惟陈宗乎。
按陈氏家谱:宣都王叔明四世孙兼,举唐高宗上元进士,为右补阙,赠秘书少监,生京、进士及第,开跃时,官至给事中秘书少监,集贡院学士,无子,以盐官令褒之子为嗣,官高安县丞,生灌避难于泉州,灌生伯宣。公隐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诏征不起,就拜著作郎,其孙旺,徙居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曰伉、曰侍、曰仲、曰俯、曰伟、曰伸、六而十七、十七而三十四,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仲子崇,以治家之道,惟仁义为本,欲隆风教之先,必从孝悌而始,乃立家法,垂示将来。故其序云: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代传孝弟,业继典坟。由是子孙眾多,上下和睦,特恐昆云渐眾,愚智不同,无敦睦之方,有乖负荷之理。今设之以局务、垂之以规程,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必令均守,务要和问。庶令子孙无闲言而守义范也。于是立主事,以专家务,置库长以掌家财,立庄长以督租课,勘司以序男女,学实以教童稚,道院以业焚修,巫法以备祷祈,医士以供药食。东佳书楼,以待学者,德安厅宇,以奉公门。其余酒桨盐米之储,巾履笄厢之用,三时饮食之节,四时宴会之期,长幼出入之仪,晨昏定省之礼,婚祭吊丧,送往迎来,赏以勤能,罚以惩恶,凡诸纤细,莫不周详。而且藏获不入其门,鹰犬不为其玩,天文经纬之学,纵横权变之谋,佛图桑门之言,高贾营贩之利,敬之不习,惧败家风。是以室无私财,厨无别馔,大小之教,内外如一。于时,崇为江州长史,检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
家法之行,始于唐大顺元年庚戌(公元九三八年)以至五代南唐,蹇为江州司户参军,仿试太常寺,奉礼部旌表孝悌,标扬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
义门已立,始于南唐升元二年丁酉(公元九三八年)升死景立,景死煜立,又益蠲其沿征科役。开宝末,江南平,江州未下,主将曹彬,移牒存抚。及成平,又奏除两税正色夕卜,放免沿征杂配。率池州樊若水,游学东佳。陈氏代有常礼,及归天朝,擢迁侍御史为江州转运使,今江州并督陈氏。沿征杂配,陈氏以状闻,诏免差役。太平兴国七年(公元八九二年)政右补阙,直史张齐贡,为江州西路转运副使,奏言陈氏积代义门,全家孝行,在李煜(南唐主)时,尚蒙蠲放,归圣朝后,岂合征收,宜免本户差役,沿征杂配,度彰大化。诏可。淳化初(公元九九0年)殿丞唐戬,理江州(三)老谱序录序一宋朱熹家法之建,昉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圯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裕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踪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既东,世臣论丧,栾却降在皂隶,从王皆为圭荜,宗法始荡然矣。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系世系,辩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之所从出也。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陈氏先出妫姓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正,能利器用,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于陈,使奉虞帝祀。满谥胡公,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诗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历既久,徙迁不定,或移国入于闽,或卜筑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源本矣。然千流万派,总归一源,叶茂枝繁,不离一本。其名最著者,莫如太丘先生实,其子元芳季芳,世称“二难”,凤毛麟角,岂虚语哉!元芳子群,美才懿行,历仕魏帝,清节驰声。传霸先,梁祚下移,生灵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厥后伯宣称海内文宗,泰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见焱入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兴大臣之冠。协赞大义,称社稷之勋臣,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流远,视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源自辩,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光前业已。
序二明王守仁自五宗九族之礼行于天下,后世通都大邑之间,号称巨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于天下同源异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健,而学问之博也。今祁间庠士陈君坚,一旦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穷源,合陈姓而一之,夫故大有功于陈氏矣!岂但有功有陈氏哉!按陈之先本妫姓,岀于胡满,受武王之封于陈,以主虞帝之祀,因以国为氏。后平与张子房同为高帝谋臣,封户牖侯。元帝时,汤、平六世孙,拜西域副校尉,奉使方外,诛斩郑支弹于及阙氏、太子、名王以下千百余级、功上,赐爵关内侯。于平有光,汤之后,移家颍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以节义风四方,于有谓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厥子六亦皆贤,而元芳、季芳为最,世称难弟难兄,自是颍川之陈氏益著。无二芳之子孙益盛显于魏,丕播于晋,大于宋、梁、齐之间。如大司空、尚书仆射泰,至讳逵而迁长城者,皆元芳之后也。居蒲为多,福泉建安之境次之。后十一世而生武帝霸先,继梁而有天下,传五君凡三十二年,有曰新安者,则伯固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绩溪,若旌德昌溪、霞溪、陈村、古山泾之云苓,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有曰宜都者,则叔明之封,其后移家德安,若宁州武宁、兴国、义安、高安、上饶、南昌、建昌、靖安、丰城、瑞昌、奉新、武昌,类皆德安之分派也。有曰湘东者,则叔平之受封,而其后移家歙之黄墩,若乐平、陵怀、定海、永嘉、昆山、金华、灵璧,类皆黄墩之分派也。有曰义阳者,则叔达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吉州之黄金乡,若成都之聚星街、茶陵东山、攸之马头岭、杜口诸处,及安城乌溪、新喻之街背、新淦、清江之黄龙潭、类皆黄金乡之分派也。伯仁封于庐陵,而安、新昌、大祜、新田、信丰、宁州、沙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庄受封于会稽,而奉阳涂山,广陵苦竹墩、台州状元塘诸派,皆祖之。献受封于河南,而原武、鄢陵、宁祥、祥符、时和、临颍、新郑诸派,皆祖之。俨受封于浔阳,而安仁、太原陈营、南河、鄱阳南村、贵溪、永丰诸派,皆祖之。虞受封于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团风、荆、襄诸派,皆祖之。苦楮山、山阴、遂昌、奉化、乌城、无锡、常、镇之派,则自恬王于钱塘,俭王于南安始也。鄱阳大园、南昌石桥、进贤罗岑、湖南之派、则自山王于鄱阳,谟王于巴东始也。至于西川东门,又由太子深避隋所迁,而后有家保宁新井,卒宏大家声,如三尧者,迹有奉节出镇,因家浮良盐仓岑而卒能戬庙祀如大夫轶者。亦有宦游江浙,爱其山水佳胜,而家桐庐,如观察使轻者。若吉水长松、鄱阳礼城、婺源霍口,与夫祁之源,休之于陈村,浮之引京,下连镇市,则肇迹于盐仓岑,而溪珠径别于祁之西方村、程村、磻溪、宣化、崇善、棕植1、谷木。如建德小梅,青阳湾里,休之冰潭,僭后落坞,歙之慈孝坊,太平之西乡。又或竹源,自陈村者也。义门一派,分迁猷多,同族三千余口,析烟三百多支。近则都昌、湖口、星子、彭泽、远则黄梅、广济、抚州、东乡、丰城、吉安、临江、暨夫永丰上罗,崇仁之丹桂里,吉水之赤岸、佳岐、东原等庄,历历可考。其余或岀彼入此,岀此入彼,大率义门子孙遍天下而已。唐天成间,有讳天麒、讳万谥诸君子者,一倡是会,于时而相从者三百余支,继之以宋开庆,则得半焉。继之以元至正,则又得半焉。自后各望其地,各宗其谱,虽咫尺之近,而有秦越之分,回视古人家天下之心,殆霄壤矣!今观陈君之为是,岂直家天下云乎哉!散于天下,收于庙中,国之制也;散于天下,收于谱中,家之训也。陈君之意,盖欲拔出浇漓之俗,挽回淳朴之风,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其父,自其父推及其祖,自其祖推及于曾祖,于其高祖,而之于无穷焉!则同吾身者,同吾父者,同吾祖者,同吾高曾祖者,同吾世分祖者,虽有亲有疏,有远有近,有富有贵,有贫有贱,有智有愚,有贤有不肖,自祖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何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如何而劝勉之。始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纪纲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揖,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农耒相资,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相恤,婚姻死丧相助,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大不欺小,一家之中,和气周流,仁风滂沛,上无愧于祖宗,又上无愧于天地矣?善哉!陈君之为是言也。同源异流,不欲其异,而欲其同,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健,而学问之博也。举万钧之鼎必乌获,而后能游千仞之渊,必律人而后可胜斯任者,非斯人也。其谁能哉,敬详述明之。
序三:湖广①永州②府零陵县南门演武亭陈氏族谱序陈武进士予嘗登茂林,涉巨川,见夫蔚然③深秀,沛然④莫御。不禁喟⑤然兴叹曰:木何为深秀若是?水何为而莫御若斯?倘非有渊源根株之本,立乎其先,安能馥郁⑥菁葱,滔滔靡尽乎?以是知祖公宗德,其庆⑦流遗,世泽⑧ 绵远,亦若是焉也矣!粤⑨稽吾族谱宗⑩妫汭,原系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上码埠小池甸。明时有祖讳文纲,尚公主主,诰封团练大夫,驸马尚书。其嗣繁枝屡叶,谱牒昭垂,因世谋兵燹⑫,流离播迁。始祖顺通,顺达,离江南而卜居⑬于永州府零陵县城,南演武亭之侧。后因清明更代,人马蹂蹒,而谱遗失。予甚忧之,谓俗偷义簿。有亲服未尽,视若途人。有功缌既斩,即成秦越⑯,且好其钓誉⑰,冒引宦族,窃为嫡派。甚至因本共源,离祖既远。一旦徙居同乡,结朱陈⑱之好,联秦晋⑲之欢者,皆因世愈远,谱愈湮,本支失据,秩序日紊之所致也。然则族而纪之以谱,谱而傅之以真,其所系岂浅鲜⑳矣哉!而予处数世以后,其家乘㉑欲不修,而后子孙无所传述,欲遽而修先公遗徽㉒,殊㉓未尽识。或曰元龙苗裔,或曰了翁支派,或曰太丘遗范,而二难㉔伯仲㉕,于今未墜。或曰白沙㉖传经,而一脉渊源,裕后犹新㉗。诚如是也,乃欲引为家族乘光,而先灵不且含羞于九泉耶!兹予濡墨搦管㉘,不敢妄扳远引,惟即我本支祖而叙之。
缅怀吾族,江南人也。其历世不知凡几,至太祖飞龙,则有鼻祖通达二公,肇基零邑,历三世乃生高祖辛三郎。高祖辛一郞、辛二郞戎守他郡,氏族繁衍,难以殚述。
独吾祖辛三郎,英姿卓犖文武兼优,荣膺百户,而清自持,笃生五男;而以仁、义、礼、智、信命名。仁、礼、智三祖,或乏嗣;或远适,不遑深考。惟义信二祖,世业零邑。义生二子,讳恭、亮;信生二子曰敬、源。自是恭五男,亮七男,敬三男,源无嗣。而义孙了凡公,弱冠食饩宫墙,为明时先达师表。虽荣膺鹗源家学递传,其游泮采芹,代有其人,况以孝友传家,以正直制行。端阃范㉘而作女流,奋芸窗㉚而观上国,有难仆数人者矣。即见之者莫不曰云礽迭继,氏族浩繁也!而不知致此者,岂能无所智而然哉!此殆⑩如木然,其本既固,则其枝时而增其叶,时而灼其花,此又如水然,其源匪浅,则其流自混混而不舍,浩浩其莫停。何世之人,只知其末,而忘其本;只知其流,而昧其源。无惑乎一本九族,眇若秦越也!此予不揣固陋,详明始末,虽无大有造于吾族,亦可知其本源矣。且建立祠堂于龙潭,使生者书,死者入。冠婚必告,蒸尝必祭。幼而无父,则老者字之;贫而无怨,富而无骄。而且善相劝,过相规,不愈徵本源之足重,而支派无容伤者哉!自非然者,世系莫考,昭穆不明,婚冠吊祭,莫往莫来,贫穷孤苦,勿矜勿恤,又乌睹敬所尊,爱所亲,共庆守先待后,而为宗族之楷模乎!吾以是而思沃枝培本,因流溯源,尤翼后之奋发有为,克自振拔,上思报国之思,下思造家之福,远有以光祖之德,近有以显亲之名,是则予之所深望也。遂书以为序。
注释:①湖广:古省名,即今湖北北部,南部大部份和湖南全境,广东西部,文西全境以及贵州部份地区;②永州府:唐置府名.辖今湖南零陵,东安,祁安及广西全州;③蔚然:茂盛,盛大的样子;④沛然:盛大、迅急的样子;⑤喟:叹息声;⑥馥郁:香气浓烈蒙密;⑦庆:这里是幸福美好。⑧世泽:祖先的恩惠,主要指权势、财产、地位。⑨粤: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⑩谱宗:祖先。⑪尚公主:娶公主为妻。⑫兵燹:战争所遭受的焚烧破坏。燹:焚烧。⑬卜居:占卜择居。蹂蹒:践踏、摧残。功缌:对本族有功而又疏远的亲属。秦越:原指春秋时秦越二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后借喻相距遥远。钓誉:骗取荣誉。⑱朱陈:村名,今江苏丰县东南,村里唯两姓,世世为婚姻。后用作缔结婚姻之词。⑲秦晋:原指春秋秦晋两国关系密切,其余义与“朱陈”同。⑳鲜:这里是夭亡、抛弃。㉑家乘:家族历史。㉒遗徽:遗留美德。㉓殊:绝对。㉔二难:贤主、佳宾难得,语出王勃 《滕王阁诗序》:“四美具,二男并”。㉕伯仲:相差甚微,难分优劣。㉖白沙:指明哲学家、教育家陈献章,广东白沙人.世称白沙先生。㉗裕后犹新:引导后人不断变化更新。㉘濡墨搦管:濡墨:用笔蘸墨;搦管:执笔。㉙卓□:卓绝出众。㉚荣膺:光荣授之予。㉛笃生:生而不平凡。不遑:来不及,没有闲暇。弱冠:男子二十岁以后成人,初加冠,体力未壮,故称弱冠。食饩:明清时生员试优等者官给廩生待遇。饩(xi):食物。迫宫墙:宫中。鹗荐:举荐人才。游泮釆芹:游泮:明清时科举考试制度,经州县考试录取为生员,称为入泮,也称为游泮。泮,指泮宫,即学宫,古代诸侯的学舍。采芹:芹,为泮宫之芹,即水菜,喻有才之士。“采芹”与“游泮”义同,均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阃范:妇女品行规范。芸窗:书斋,即书房。殆:大概。眇:盲眼看不见。固陋:见识短浅。冠婚:即婚礼冠礼。
【译文】我曾经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在巨大的江河中渡船。我看到那森林葱茏、茂密而又深秀。那江河奔流不息,水势浩淼。我不禁感叹说:林木为什么像这般深秀?江河流水为什么像这般奔流不息,无可阻挡?如果林木没有根株,怎能这样茂密而又能放出浓烈的的香气?江河流水没有渊源又怎能这样滔滔不绝?由此可知老祖宗的功德恩泽也犹如这林木江河流水一般浩淼长远啊!据查,我陈氏祖先最早住山西妫汭。(我支系老祖宗)原来是江南上元县(1912年并入江苏江宁县)上码埠小池甸人。明代有祖公(陈)文纲娶公主为妻,皇上封为驸马尚书,其子孙一直昌盛,谱书有记载。因国家发生战乱,烧杀抢劫严重,百姓流离迁徙。我始祖顺通、顺达离开江南,选择居住在永州府零陵县(今隶•属湖南省)城演武亭旁。后因清朝取代明朝,干戈扰攘,人马践踏,因而使谱牒丢失。我非常忧虑,(打算)卑劣地窃取其他义门陈氏的谱书。(我想宗亲)长辈虽然过世,(然而)尚有其子孙,(时间相隔久了,他们互不认识)路途相遇,也如陌生人一般。对宗族有功绩而又疏远的亲属关系断了,彼此就越来越疏远了。一些族人喜欢骗取荣誉,把同姓旁支作为嫡派,甚至认为本族是同一老祖宗,(只是)相隔得远些。(假如)一旦迁居同乡,男女联姻,由于时间久远,谱书湮没也会更深,本支失去依据,就自然会造成秩序紊乱。那么用谱书记载宗族历史,把宗族历史保存下来,难道这是可以抛弃的小事吗?我身处几代以后如果不记载宗族的历史,后世子孙无从记述流传,一旦要求迅速地说出老祖宗的美德,(他们)绝对说不完全的。有的说(本支)是元龙苗裔,有的说(本支)是了翁支派,有的说(本支)是太丘遗范……。先辈德行高尚,相差甚微,难分优劣,其美德至今传颂。有的说明代学者陈献章认为天下陈氏同属虞舜帝•陈胡公满后裔(只是支派或支系不同而已)。(先辈德范)勉励后人变化更新,如果确实象这样把旁系的繁衍变化作为本支嫡系的发展历史,(那么)在黄泉之下的先灵不感到羞辱吗?现在我执笔撰写本支历史,不敢乱扳引用,把旁支的历史作为自己的历史,只能就本支宗族的发展变化作一记述。
追念回想,我宗族原来住江南,不知一共经过多少代到太祖飞龙才有了鼻祖顺通、顺达二位老祖公在(湖南)零陵县开创基业。过了三代,才生了高祖辛三郎。高祖辛一郎和辛二郎戍守他郡,其繁衍历史难以尽述。唯独我辛三郎英姿勃发,文武双全,被荣幸地授予百户官。(辛三郎)为官廉洁谨慎,生了非凡的五个儿子,(依次)取名陈仁、陈义、陈礼、陈智、陈信。陈仁、陈礼、陈智三祖,有的无子孙,有的去远方,无暇深入考究。只有陈义、陈信二祖在零陵发展世代相传的事业。陈义生二子,取名陈恭、陈亮。陈信生二子,取名陈敬、陈源。从此,陈恭五子、陈亮七子,陈敬也有三子。(各位祖公)其子孙长大成人以后均在宫中作官,领取廩生级(以上)俸禄,是明代我陈氏先辈中的榜样。不仅(先辈)被荣幸地举荐作官,(而且)渊源家学,诗书交替,以后各代也有参加科举考试入县学生员以上的人。(先辈)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传家,用正直为人约束行为,要求女子品行端庄,男儿书斋奋发,能去朝廷谋事,能在京城观光,能有一些佳仆服务就对了。当时见到陈氏的旁姓,没有谁不认为(陈氏)远近子孙一代接一代,人口众多,能发展得如此(明智强盛),难道不是老祖宗功德福裔的缘故吗?这大概像林木一样根株固定了,树枝到时长叶,到时开花。这正像江河流水一样,源头深远,混混奔流,昼夜不停。一旦哪一世的人只知那树梢,而不知它的根株,只知那水流而不知它的源头,就看不见分不清本支宗族关系,就会显得更疏远了。这里我不考虑见识短浅,详细记载(本支)始末,仅此奉献于本族,(族人)大概可知我宗族的本源了。尚且在龙潭建祠堂,让活人把过世的列祖列宗记载安放在这里,后世子孙举行婚礼和冠礼一定要前来祭祀。(如果)年幼的父亲早逝就由年长的哺育。贫困的不抱怨,富贵的不骄横,优秀的加以勉励,有过的加以教育,这不更加说明本源重要,支派关系不可分割吗?假如不这样,世系就无法查考,辈次不清,婚冠、吊祭不往来,贫穷、孤苦不扶持、抚恤,又怎么看得见宗族的所敬所爱呢!先后共守祝庆,这是宗族的典范啊!我从此考虑:浇灌沃土,培根固本,追溯水流源头,犹如帮助后代子孙奋发有为,自立进取,(望我支系子孙)上思报效国家,下思造福家庭,凭借远古先祖德范,当今显亲名声(努力发展壮大),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于是作这篇序。序四陈泓猷(字元伯)盖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之有史,则兴衰理乱,炳若日星。家有谱,则本末源流,燎若指掌。苟非然者(猥以家不等于国)而世系宗派,略焉无讲,纪焉无详,乌能昭当时,垂奕翼耶?我谱牒世传,因吴逆兵燹,而谱因变迁而失。而我辛公三郎瞿然曰:吾族代有文人,乃因世易,而谱无存,其何以后传远。遂援笔辑之已三百余年矣。后值清明更代,干戈扰攘,而谱又失。即有遗简残篇,岀煨烬蠹食之余,所存什不一二。予惧其久而浸湮,后将无所考也。乃肄业之暇,姑就我一脉之祖而汇集之。
士农工商,世守不易。凡有善可书,有行足录,以至黉序食饩,阃范流芳者,无班班具载,庶无忘先公之懿徽焉尔矣!其立谱之意,务以忠孝立其根,勤俭源其本,积德行善,灌而溉之,勤学好问,优而饫行,自是能保世滋大,以瓜瓞绵于无替耳!苟后之子孙,相与劝而勉之,勿刻薄以伤和气,勿骄瓷以锦天真,勿顽率怠惰荡其形骸,无游戏赌博以陨其家声。而箕裘振之斐然有成一家。虽谱之小,宗合之大宗者焉,不俨然如国有史,合之则一代之史,充然完备也耶!自兹以往,人文蔚起,知昔人立谱之意。继志述事,无失真而紊序,则睹此谱者,咸之尊宗敬祖,勿忘本而昧其源,而岁时叙会,序昭穆,别长幼,恩义由此隆,礼法由此盛,而我有虞氏豫顺之休,发祥之远,不于今未坠,令人可法而可传也。是序。
序五陈才泓陈才贵凡人莫不有父,而父之父则为祖父。亦人莫不有子而子之子则为孙。是祖孙父子之名殊,而祖孙父子之派远,顺而推之,由自岀之祖,而下及无穷之孙,而逆溯之,由无穷之孙,而上自出之祖,其间支分派别,累叶繁枝,经许多国运交迁,遭许多兵燹错折,人民递更,世代遥隔,而脉一之性,一经相承,千百载下欲其班班辈辈,条分缕析,无少差谬者,惟赖家谱者而能守也。
备而能守,则亲疏远近之差,明若观大,长幼尊卑之序,朗若日星者,历万载如一日也。不能备而守之,则聚虑而处者。一旦徙居遐方②,历年久远,老者逝无口授之人,幼者昧而乏依据之所,四顾茫然,有系祖而呼为兄,有系侄而称为弟者,颠倒错乱,莫此为甚,甚至字辈不同,语言各异,或则仅属同姓,而反为嫡;或则本系一脉而仅视同姓。通婚弊窦③遂自此开,岂知历祖相传,永承勿替,固欲其人伦明而道备,一无容混淆于其间耶!若错乱如斯,弊窦如斯,则伦叙失而人道乖,有不大伤自岀以下之祖之心,而贻后此无穷之孙之累也。
为究厥④所至,是以家谱未备,或备不能守之故而所致也。予昆季⑤,当盛时年,痛感斯弊,尝为吾族豫深其虑,意欲得吾宗族谱牒详录,然楚蜀遥隔,远莫能致,兼以家务旁午⑥,羁身支治不暇,遂有志而未隶,及乎暮年,身心虽颇就闲,又以身老气衰,精神不能达及为限。于是仅平日,闻诸父之言徵⑦之。寻来片传褚见⑧,有与吾在川同邑,族众之同源殊秀,丝丝相承支分派别,针针相对者,不惮烦苦,秩而叙之,以乐将来。至于辛公一郎二郎之后,莫可追求,即仁、礼、智三公之裔,难以查考,亦阙⑨而未录。是故,予歉周详完备之识也。虽然我不知详彼之子孙,应亦各有为详之者。后之子孙以各自详,交为相证,未有因偏得全。而识合族分关承接之次第者,又何恨乎!予歉周详完备之识耶,是知此谱之集,虽系管见草创,无甚规模体政,而后之善继善述者,苟能故而存之,默而识之,恢廓⑩ 而版固之。亦庶乎亲疏远近有所分,长幼尊卑无所紊,伦叙⑪以正,恩谊⑫以明,又何错乱之足言,弊窦之足虞⑬弗克⑭慰乎?自出以下之祖之灵爽⑮,而为后世无穷之孙之守之法也哉!若原我氏族,由来励我后人,奋志以及,多方懿训⑯,固在南楚传来,前二原序中所大备者,予又何多赘焉!是序。
序六陈树藩民国六年,树藩为合修族谱,湖南、陕西一时并纂其事,既期而蒇,乃进言曰:“今之为谱,异于古者凡三:一、周谱成于瞽蒙小史,衍为世本、世家,而庶姓则不与。二、梁、魏间人,自序宗图,右贤左亲,而嬗代或不详。三、宋人创谱,备叙九宗,系则明矣!” 而支迁未尽合乎族,缘睦本之义,则宋人之谱,为善而又书。阙有间,则何寿之厚,何武、庭坚之联黄渥宁,复见于薄俗哉!藩惟宗法之制,非所行于今,将欲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也欤!其何解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也。夫谱牒,宗法之所寄也,宗法而可废矣!所由寄者将何如?夫殷因夏,周因殷,则其革故可知也。古今礼乐不相袭,风俗治道之本未有能易者焉。周谱不齿卑贱,吾无取乎尔! 八代尚勋,彼仁贤之崛起者,独无其系哉!苏氏近之矣!吾宗合谱,以之而重规沓矩,跗支循源,则又苏氏之所缺也。夫族相为服,六世而亲尽,今律因之,彼弃德旷宗,塞源拔本者能无论,已而以情求法,稍念同气殊属,因礼之降,而情亦杀,以居之异,而视若路人。则有不胜论遗之感者。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是谱之合也。或亦佐治道、厚风俗之助焉。树藩既礼宗族,而收遗佚,具详如牒,因叙所为,合修之意如此。(四)简介光绪族人陈学方闻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流。本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浚,而欲流之远,无是理也。我横担冲建修祠堂,不啻固本且培源矣。
自先祖父陈讳德高、德濂、德禹兄弟三人,将业出售后,请家族商议,遗留田土一份,由三房均分,现立分管合同文约,各执存据。其后作草舍三重,各分一重,德濂分上一重,德禹分中一重,德高分下一重。此三房邀族凭神,立约拈阄分明,并无蚕食鲸吞。大公德高彭氏生盛乾、盛坤、盛定、盛海。盛乾廖氏生学洪、学寿。洪子达杰。盛坤张氏生学深、学宽、学庠。宽子达喜,庠子达碧。盛定刘氏生学校、学慧。学校周氏抚慧子达济。学慧龚氏生达泗、达浩、达济。盛海庞氏生学典。盛海夭亡,典(德高之孙)过继作盛溢(德高堂弟德宣之子),由其原配覃氏抚养承嗣。二公德濂刘氏生盛明,盛明无嗣。盛道张氏生学上、学举、学福、学模、学清。上子达壵,清子达一、达三。三叔盛伯无嗣。三公德禹蒋氏生盛耀、盛先。盛耀无嗣,幺叔盛庚亦无嗣,先子浑噩无华,贼围未出,仍无嗣。
同治七年(1868)先自量家积,邀家族商议,将所积余钱贰佰余钏,念在先灵久远,冷落香烟,创修祠堂于横担冲。是以,盛道偕学校,学庠、达喜,同心甘允,便立合同,付出房屋、田土、木料,以作祠堂公用。本年平基动工,鸠工庇材,金木石瓦。工钱食费,与盛道学校、学庠、学寿揭佃筹务,待祠堂告竣之后清算,共用钱壹佰柒拾钏整。越至同治十年(1871)忽盛道寿终,学校随后不禄,祠堂栋宇虽属落成,而犹家谱神主未竖,延至光绪四年(1878)3月180,三叔盛先告终正寝。是时学寿、学举、学慧、达杰、达喜、达济,同心承服,董治丧事,兄弟叔侄守至毕七之后,凭家族清算,用去钱三十六钏整。俟后生辰祝寿,暨光绪五年(1879)坟茔拨正,亦同幺公、幺婆、大伯、幺叔,寄贡道场,修谱安主,总计用去钱捌拾壹仟壹佰贰拾肆文整,余拾捌仟文,以作每年清明祭祀之需。今我族人不得借此生非,痴心妄想。侵吞堂构。倘有此事,即凭同宗公正者,依家法处之。
祠堂谱牒果能积厚流光,当必思根求水源,则祠堂蒸尝其典,房房之瓜瓞发祥,长幼子孙敦其伦,辈辈之常棣竞秀,应知祖宗灵慰,凡后世子孙,勤俭以持家,诗书以继世,自能置田上下,福荫流辉,泮水焜煌,贤嗣接踵,是所望于后世子孙矣。(五)随感梦园盛世——写在飞龙支系《陈氏族谱》问世之际中敖陈光湖踏着时代铿锵的步伐,擂着改革开放激越的战鼓,我陈氏儿女与各族人民一道迎来了二十一世纪绚丽的朝阳。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小康。在这盛况空前的新世纪初,陈氏飞龙子孙又迎来了精神生活中明媚的春天。2005年春,一部反映陈氏飞龙子孙世代繁衍生息史书飞龙祖支系《陈氏族谱》终于问世。2005年,是族人难以忘怀的岁月。族谱的完成,标志着千百年来我陈氏飞龙支系至今尚无一部完好族谱存世的历史的结束;2005年,是族人倍感自豪的年代。族谱的修就,终于可以告慰列位先祖的在天之灵;2005年,是族人梦园的吉期,族谱的告成,使族人一代又一代所追寻的先祖直系繁衍脉络的梦想成为现实。2005年,将永远铭刻在族人的心中。两年一瞬间,一瞬又两年。当我们庆贺新谱问世的时候,往日的时光、记忆、故事和传奇又勾起了生命中美好的记忆和深沉的感悟。
2003年清明,修谱决定在旧祠堂遗址明江河通过。5月,修谱筹备组成立,接着收残谱、查史书、理脉络、订计划、设纲目,各房系登人口,募经费,书记要……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有序进行。陈氏后辈的贤达们,牢记先祖嘱托,战严寒、顶酷暑、耐寂寞、守清贫,为重修谱书夜以继日,忙碌奔波,不倦工作。为族人无私奉献着他们的光和热,他们是族人的精英,是族人的骄傲,是族人中可敬可亲的人。他们的功绩将与谱书一起,留传千古,福荫后代。
谱书,乃宗族之历史也。它记录着家族子孙、在海内外不断迁徙演变历史,也记录着列祖列宗在漫长的繁衍生息中,逐渐形成的家规、家训、家风和家族精神。这是宗族的无形资源和宝贵财富。它既是先祖传承给后人的文化“基因”,也是后辈赖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基石”。它能长久地激励子孙们的爱国、爱家的情怀,丰富精神家园。它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陈氏宗族,一个位居全国各姓氏之前的大姓,很难想像是一个没有一部完好族谱的“空壳”。因此,修谱是一代又一代陈氏子孙的责任。此次修谱的贤达们,克服千难万阻,历经两年,终成此谱,实在是一种极富责任感的先见之举。
《党史博览》披露了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的“秘密”,原来是毛泽东受毛氏家风的影响不少。他在毛氏家族文化中整整生活了17年,并负载着它的影响走出韶山,搏击时代风云,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他的人生道路和革命历程与毛氏家谱的传统精神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由此,族谱的“教化”功能显而易见。那些对修谱不屑一顾的族人,应很好反思自己。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真心去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使我陈氏子孙个个成为国之栋梁,族之央。
现在,年轻人因为年轻而讨人喜欢,老年人因为年老而让人觉得多了几分讨厌。南京市,也就是先祖陈霸先称帝建都之地,现今流传一篇《老来难》的打油诗,生动形象地表述了老年人的生理、身心及衣食住行等生活和起居方面的变化,对现在年轻人很有警示作用。在本支族谱问世之际,将这首诗收录于此,以飨族人。
2004秋附:《老来难》老来难,老来难,劝人莫把老人嫌。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头前。千般苦,万般难,听我从头说一番:耳聋难与人说话,差七差八惹人嫌。雀蒙眼睛走不稳,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当张三。年轻人常笑话咱,说我糊涂又装蒜。亲友老幼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牙齿掉,流口涎,硬物难嚼囫囵咽。一口不顺就噎住,卡在喉内噎半天。真难受,颜色变,眼前生死两可间。儿孙不给送茶水,反说老人口头馋。鼻子漏,如脓烂,常常流到胸膛前。茶蛊饭碗人人腻,席前陪客个个嫌。头发少,头顶寒,凉风飕飕脑袋酸。冷天睡觉常戴帽,拉被蒙头怕风钻。侧身卧,翻身难,浑身疼痛苦难言。盼天不明睡不着,一夜小便七八遍。怕夜长,怕风寒,时常受风病来缠。年老肺虚常咳嗽,一口一口吐黏痰。儿女们,都恨咱,说我邋遢逗人厌。老的这样还不死,你还想活多少年?脚又麻,腿又酸,行动坐卧真两难。扶杖强行二三里,上床如同登泰山。无心气,记性完,常拿初二当初三。想起前来忘了后,颠三倒四惹人烦。年老苦,说不完,仁人君子仔细参:对老人,莫要嫌,人生哪能净少年。日月如梭催人老,人人都有老来难。人人都应敬老人,尊敬老人美名传,美名传。修谱感悟修完族谱,闭目寻思。感悟颇多,谨此略书点滴。
族谱是宗族的历史。族人不仅要懂得族宗今天的关系,而且还需了解掌握上下左右的繁衍脉络。列祖列宗对宗族的历史是非常重视的,他们将过去的血缘关系作了较详尽的记载。遗憾的是在战乱逃离中,让记载完好的谱牒丢失。须知,从表面上看丢失的只是一本族谱,而实质上是丢失了族宗难以找回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能不令人痛惜!这次修谱,固然查阅了陈氏宗族一些远近的相关资料,但更多的还是本支的史实。由于谱书年久失修,故破损残缺严重,不仅使北宋到明代中期族史断线,连清代光绪以后的脉络,也有类似情况。中敖房系才岗后裔尤甚。有的连上字辈祖公是谁也无从查考。为此,笔者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言,每隔二十年续写一次族谱,很有必要。否则,就容易再次疏忽,让族史再次脱节。
修谱是文字工程,耗时,耗力,又耗钱。此次修谱原计划2003-2005年清明出书,结果延至本年9月,方能让谱牒与族人见面。这一工程确实艰巨浩繁,单搜集资料就调动了五百余人次,书稿写成后,反复审查,反复修改,又组织专人多次校对。在这些工作中单现金就花费近3万元,幸好广大族人慷慨解囊,鼎力相助。为编写族谱的族人尽心尽力,任劳任怨,艰苦执着,热忱工作,其精神难能可贵!谱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义举,深信后世子孙是不会忘记的。
本着详近略远的原则,族谱略写从黄帝到陈朝的繁衍历史,详写江州义门本支十大房的繁衍状况。详写的内容包括“谱”和“庚”两个部分,应该说,这样编写确实有些多余,本来只列出繁衍脉络就行了,但既写谱,又写庚,这是广大族人的意愿,不能违背。同时编者又考虑到谱书多年失修,宗亲之间已经失去联系,无法沟通了解,此次写详尽一些也有必要,因此,族谱采用了“谱”“庚”结合的写法。较完整地编织构建族宗关系的网络系统,工作虽繁重些,耗费虽大一些,但其意义却很深远。如果只列繁衍脉络,生庚由编者在谱书中留出位置,设计表格,让族人自行或托人填写,自然会经济得多,但不够详尽,不便族人了解各房情况。比较简明的写法此次未能采用,今后族人续谱时可以试行。续谱时制作繁衍脉络应写上配偶(妻)。此次修谱,上字辈前的配偶记在“脉络”里,上字辈以下的配偶,全写在“纪要”里。
四陈氏名人显达甚多,虽不全是直系族宗,但毕竟同属陈胡公满后裔。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做过很多大事。从历史角度看,他们有功也有过。有的只记了功,未记过。根据历史资料如实重点而记之是编者的责任。功过是非的标准是什么,历史自有定论。社会上的事,有的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笔者认为《宰相刘罗锅》主题曲唱的 “是也不是,不是也是”是绝对不能用于历史的。具有一般知名度的族人,分传略、简介、名录作了记载。在《人物》章里,较详尽地叙写历史名人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族人,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他们,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如是而已,岂有他哉!陈尧天
2005年夏伏羲“正姓氏、制嫁娶”人类在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洪荒时期和母系氏族社会后,大约在6500多年前,幵始逐步进入父系社会。据介绍,在太昊伏羲氏时代,原始畜牧业迅速发展,九州大地和睦相处,一片太平景象。但是最让伏羲伤脑筋的是当时出生的婴儿中,常常出现畸形怪异现象。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伏羲发现,这与当时存在的男女群婚、乱婚现象有关。于是他开始在华夏九州开始了“制嫁娶”,实行男女对偶制。他先定姓氏,以防止乱婚和近婚。又首创中国最古老的风姓,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跨越。
据古籍记载,当时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伏羲率部落由甘肃成纪(今天水市)沿黄河东下,定居于宛丘之墟(今河南淮阳县)。随后,伏羲以其圣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伏羲还画八卦、取火种、造书契、创乐器、兴嫁娶,肇启了中华文明。
伏羲自命"风”姓问题:在八卦中巽为风,风无孔不入,风从天上来。繁写的风字,上面是个“几” 字,示天穹;下面是个“虫”字,实义是天下一条虫。虫者,龙也。"风”的意思是天下一条龙。中国三皇五帝,一条龙把中华姓氏贯穿起来,系统起来。
远古历史传说时代的姓氏组成系统问题:太昊伏羲氏是龙的图腾,龙的鼻祖。炎帝神农氏是龙的图腾;黄帝轩辕氏是龙的图腾。这就是中国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三皇定位是龙的图腾,五帝的定位迎刃而解,从黄帝幵始,把五帝的关系都说清了。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直至夏禹、商、周,他们全是黄帝的子孙,即全是龙的子孙,是伏羲子孙的延续。这样,就把中国历史远古传说时代与三代的姓氏归一同根了。
伏羲"正姓氏、制嫁娶”问题:伏羲制嫁娶,结束了群婚、乱婚,开始了人类的对偶婚,结束了人类的野蛮与蒙昧,使人类走向了文明。制嫁娶是人类的一个重大文明,关系人类的生生不息,其中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别血缘”,近亲不得为婚。人类的这个文明是伏羲发现的。而“正姓氏”则是人类文明"制嫁娶”的续篇。伏羲“正姓氏”,可以分为"正姓”与"正氏”来说明。"正姓”是正天道,正天性。"正氏”是正地。“正姓氏”以正天地,以正人伦,以正人性。《易经•系辞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是个阴阳世界,不交合就没有世界,就没有生生不息,这个交合必须是远方的异种同类才合。这就是伏羲的“制嫁娶”的一夫一妻的对偶婚的诞生与发现。这里很清楚的说明,“制嫁娶”是“正姓氏”的基础,“正姓氏”又是“制嫁娶”的前提。“别血缘”是“制嫁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正姓氏”一个关键所在。“正姓氏”中体现了制嫁娶的"别血缘”。于是,这个功劳记在伏羲功劳薄名正言顺。
婚嫁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婚嫁制度源于何时,根在何处?伏羲是中国婚嫁、嫁娶制度的肇启者,“制嫁娶”反映出人类从杂居群婚到对偶婚姻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这也是伏羲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重要原因。
伏羲的最大功绩之一,就是“正姓氏、制嫁娶”,创立了男女对偶的婚配制度,最终使人类的体质和智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