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祠堂香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陳氏族譜》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07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祠堂香火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18-19
摘要: 祠堂为旧时族人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是宗族文化的象征。最早是江州义门在其宅第内修建祠堂。后来我支系族宗在龙潭也建有祠堂。香火本义是香烟灯火。而民间则专指供奉天地君亲师和相关神灵的神龛,神坛,属民俗宗教文化。旧时各姓各家,除耶稣教外,无论贫富贵贱,都在住宅正堂正壁上设置香火,其规模和装饰不等,或大,或小,或俭朴,或华丽。
关键词: 祠堂香火 宗祠建筑

内容

一、祠堂
  祠堂为旧时族人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是宗族文化的象征。最早是江州义门在其宅第内修建祠堂。后来我支系族宗在龙潭也建有祠堂。入川定居大足后,勿忘先祖懿德,并能让后人效仿,于是族人决定在明江河横担冲修建祠堂,自是登扬祖公的玄孙德高、德濂、德禹兄弟三人,各岀田业一份,最初修草堂上中下三重,邀族凭神,共同顶奉。同治7年(1868),经家族商议,积蓄余钱贰佰余钏,由德濂之子盛道偕德高之孙,盛定之子学校,盛坤之子学庠,学宽之子达喜,同心协力,献出田土,草堂及木料,将草堂改成木瓦结构。是年平基动工,历时五年,即同治10年(1871)落成。祠堂建成后,塑神主牌10块,每房1块,依次陈列于祠堂内。1961年前后已散失8块,今黄家坪和高山两块尚存。族宗又出资购族田180挑(40亩)。其中明江河祠堂前100挑,唐家大冲80挑,每年清明组织聚会,以族田收租开销,十大房族人,云集祠堂,隆重祭祀,先扫坟墓,后祭神主。香烟缭绕,烛光摇曳,钟磬悠扬,鞭炮齐鸣,祷尔于上下祖宗。祠堂内外,阖族子孙,求同吉祥平安,事业宏发。进餐时,席上族人满座,互表亲情。族长是族中有威望的长者,他在席间致词中强调:“勿忘祖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和睦族里,团结友邻,以耕读为本,共同振兴陈氏名门大族。”
  入川后,扫墓祭祖活动从清代同治年间开始,经光绪,宣统,民国,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从未间断。解放后土改时,祠堂和族田被政府没收,分给民众,清明聚会终止。1981年后,每年清明节各房系小型祭祀活动,又纷纷开展起来。
  二、香火
  香火本义是香烟灯火。而民间则专指供奉天地君亲师和相关神灵的神龛,神坛,属民俗宗教文化。旧时各姓各家,除耶稣教外,无论贫富贵贱,都在住宅正堂正壁上设置香火,其规模和装饰不等,或大,或小,或俭朴,或华丽。但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字写在中间,且比同一设施内其他灵位的字体要大2—3倍。本支陈氏香火,有的还要在“其他灵位”里写上“陈氏姑祖妙贞妙仙”,据说这是为了顶敬在入川途中死去的两位陈氏老处女而设置的灵位。平时早晚由八岁以上男孩给香火进香,年头岁节,喜庆佳期,则设酒醴荤素,燃香烛,化纸帛,鸣鞭炮,由家长领头在香火前举行礼仪活动。若遇丧事道场,还要请道士在此敲锣打鼓,念经拜忏,族亲邻朋也前来祭奠,活动开展得更加隆重热烈,气氛也十分肃穆哀伤。“文革”中破“四旧”,香火被普遍取消,1979年以后,又逐渐有一些恢复。

知识出处

陳氏族譜

《陳氏族譜》

历时两年,新修飞龙祖•辛三公支系《陈氏族谱》工程, 终告成功并付梓成书,这是我大足明江河陈氏成就的幸事、大事,实为可喜可贺! 国有史,族有谱。我大足明江河陈氏宗族,由湖广迁徙入川,迄今已达三百年。三百年来,我陈氏祖辈和子孙,在这里奋力拼搏,辛勤耕耘,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让我们无不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过去,因为印刷技术落后,我陈氏先辈们编写了家谱手抄本。手抄本记录的支系繁衍,虽不完整规范,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将永远珍惜它!没有前人的手抄记录就修不出我们今天的族谱。而今我陈氏族人遍及中华大地,寻觅祖宗,眷念亲人之情十分强烈。由于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往来,亲人成了生人,有时路途邂逅,也互不认识,抑或同姓同宗,虽彼此认识,但不知相互关系,称呼不辨昭穆,老少不分,忘了起码的礼节,让人笑话,甚是遗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族人提出编修族谱的建议,但未能付诸实施。2004年,光□、光潘、国澍、国奇、光明(凤凰嘴)、光华(窎□塆),本桂七位家先生联名发起修谱并具体负责修谱工作,对族谱编写付出了忠心、热心和苦心,贡献是巨大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