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宗族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陳氏族譜》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07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宗族文化
分类号: K819
页数: 9
页码: 16-24
摘要: 颍川郡是陈姓居住集中之地,后来有许多陈姓子孙从这里走向海外。自从陈完奔齐,其后人又篡齐,又为秦所灭,均发生在此郡。还有一些名人贤达。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逃往楚国,后任国相,封颍川侯,恢复陈姓,史称“颍川衍派”,即中华望族颍川陈氏。汉桓帝时颍川太丘长陈寔,一心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一直为世人所称颂。
关键词: 氏族谱系 宗族文化

内容

一、郡望
  郡望,古代是指某郡中有声望的氏族,今则指岀生地。陈氏是大姓,在全国三千多姓氏中居前四位。所以在各郡中也属名门望族。这些郡当时主要有:颍川郡、广陵都、河南郡、东海郡、汝南郡、下邳郡、武当郡、新安郡、庐陵郡、冯翊郡、京兆郡。
  我飞龙祖•辛三公支系属颍川郡,秦王嬴政时设置。颍川郡因颍水而得名。颍水发源于河南颍水西谷,流向河南,与沙河汇合后,向东流去,交汇于贾鲁河,又转向东南,经安徽省进入淮河。凡颍水流经的区域泛称颍川。秦时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辖今河南登封、宝丰、新密市、郏县、襄城县、叶县、后阳、郾城、临颍、鄢陵、尉氏、新郑市、长葛市、还有许昌、平顶山、源河三市的部分地区。是当时的一个大郡。
  颍川郡是陈姓居住集中之地,后来有许多陈姓子孙从这里走向海外。自从陈完奔齐,其后人又篡齐,又为秦所灭,均发生在此郡。还有一些名人贤达。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逃往楚国,后任国相,封颍川侯,恢复陈姓,史称“颍川衍派”,即中华望族颍川陈氏。汉桓帝时颍川太丘长陈寔,一心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一直为世人所称颂。有关其懿德风范,请阅读第六章《人物》传略。
  二、堂号
  陈姓堂号有两种。一种是眷恋祖籍,以地命名,如颍川、汝南、广陵、河南等;另一种是以德泽传家,勉励后代从武,其堂号有德星、德聚、绳武等。古代各姓都有堂号,但一般只有一个,像陈姓这么多堂号,其他姓氏是少有的。
  第二节五世其昌
  “五世齐昌”出自《史记•陈杞世家》,其最初意义是陈国公子陈完奔齐,齐大夫懿仲,想把女儿嫁给陈完。卜人占算有“五世其昌,并予正卿”的话,意思是五世以后,子孙昌盛,必有与卿相并列的人岀现。后来陈氏历史发展,果然让卜人的话变为现实。
  太丘长陈氏后裔其香火一直旺盛。他的玄孙晋太尉陈准之子陈匡,陈匡之子陈达岀任长城县(今浙江省长兴县)县令时,曾对亲人说,“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两百年后,我子孙必钟(临)斯运。”陈达之子陈康,复为丞相掾。陈康之子陈英,曾任盱眙太守,其子陈公弼荣衔尚书郎,接连五代为官,这便是宗族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五世其昌”。
  第二个“五世其昌”是指陈公弼之后裔五代为官。这五代是:步兵校尉陈鼎,散骑常侍郎陈高,怀安县令陈泳,安城太守陈猛,太常卿陈道巨。
  第三个“五世其昌”是指陈道巨之子陈文赞有三子,即陈谈先、陈霸先、陈休先。从陈霸先起连续“三代五帝”,官位显赫,至高无上。这五帝是:武帝陈霸先一文帝陈蒨一废帝陈伯宗一宣帝陈顼一后主陈叔宝。
  在后来的陈氏中也出现过世代为官的幸事。陈叔明的裔孙,在朝廷各机构中有卿相、太守、刺史、进士、县令等官爵,也是代代为官。本支家谱解释“五四其昌”为“传、伉、俛、伟、伦”,稍有差谬。实为伉、侍、仲、俛、伟、伸。其中伉祖后裔陈欣、陈经、陈泗、陈坦、陈贡五弟兄及其子孙德行高尚,博学多才,地位显达,仕途畅通,也是代代为官。
  由此观之,“五四其昌”中的“五”,极言其多或若干之意,是一个不定数字, 意即陈氏子孙在历史上曾有过代代其昌的辉煌时期。
  后来,“五四其昌”归入成语,常用作祝贺新婚之颂词。第三节祠堂香火
  一、祠堂
  祠堂为旧时族人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是宗族文化的象征。最早是江州义门在其宅第内修建祠堂。后来我支系族宗在龙潭也建有祠堂。入川定居大足后,勿忘先祖懿德,并能让后人效仿,于是族人决定在明江河横担冲修建祠堂,自是登扬祖公的玄孙德高、德濂、德禹兄弟三人,各岀田业一份,最初修草堂上中下三重,邀族凭神,共同顶奉。同治7年(1868),经家族商议,积蓄余钱贰佰余钏,由德濂之子盛道偕德高之孙,盛定之子学校,盛坤之子学庠,学宽之子达喜,同心协力,献出田土,草堂及木料,将草堂改成木瓦结构。是年平基动工,历时五年,即同治10年(1871)落成。祠堂建成后,塑神主牌10块,每房1块,依次陈列于祠堂内。1961年前后已散失8块,今黄家坪和高山两块尚存。族宗又出资购族田180挑(40亩)。其中明江河祠堂前100挑,唐家大冲80挑,每年清明组织聚会,以族田收租开销,十大房族人,云集祠堂,隆重祭祀,先扫坟墓,后祭神主。香烟缭绕,烛光摇曳,钟磬悠扬,鞭炮齐鸣,祷尔于上下祖宗。祠堂内外,阖族子孙,求同吉祥平安,事业宏发。进餐时,席上族人满座,互表亲情。族长是族中有威望的长者,他在席间致词中强调:“勿忘祖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和睦族里,团结友邻,以耕读为本,共同振兴陈氏名门大族。”
  入川后,扫墓祭祖活动从清代同治年间开始,经光绪,宣统,民国,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从未间断。解放后土改时,祠堂和族田被政府没收,分给民众,清明聚会终止。1981年后,每年清明节各房系小型祭祀活动,又纷纷开展起来。
  二、香火
  香火本义是香烟灯火。而民间则专指供奉天地君亲师和相关神灵的神龛,神坛,属民俗宗教文化。旧时各姓各家,除耶稣教外,无论贫富贵贱,都在住宅正堂正壁上设置香火,其规模和装饰不等,或大,或小,或俭朴,或华丽。但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字写在中间,且比同一设施内其他灵位的字体要大2—3倍。本支陈氏香火,有的还要在“其他灵位”里写上“陈氏姑祖妙贞妙仙”,据说这是为了顶敬在入川途中死去的两位陈氏老处女而设置的灵位。平时早晚由八岁以上男孩给香火进香,年头岁节,喜庆佳期,则设酒醴荤素,燃香烛,化纸帛,鸣鞭炮,由家长领头在香火前举行礼仪活动。若遇丧事道场,还要请道士在此敲锣打鼓,念经拜忏,族亲邻朋也前来祭奠,活动开展得更加隆重热烈,气氛也十分肃穆哀伤。“文革”中破“四旧”,香火被普遍取消,1979年以后,又逐渐有一些恢复。
  第四节教育
  教育是生产力,国家重视教育,家族仍然如此。
  江州义门陈氏从初、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设有专门学校。学校分为两级,即初级和中高级。初级是院学,中咼级是书院。院学和书院推崇至圣先师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思想,聘请学识渊博的,品德高尚的先生任教,规定子弟七岁入学,15岁出学(毕业)。除本家子弟一律就读外,还招收外姓学生入学。书院建在唐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东佳庄(今江西德安县傅山下),故称东佳书院(亦称东佳书堂)。东佳书院是最高层次的学府,创建于唐•大顺元年(890),“是中国最早的家族书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家族书院”,(《中华姓氏通书》)。书院历史衍变久远,直到光绪27年(1901)才改名为德安县立高等小学堂。东佳书院创建者是陈伉胞弟陈仲之子陈崇。陈崇曾作过江州州长、江州义门陈氏家长。书院从院学出学的
  孔子(前551-前479)
  文化结构统计表学生中择优而教之。以准备参加科考,步入仕途。至北宋咸平四年(1001)江州义门“登科举,任官吏者达423人,任朝廷内阁成员18人,其中状元4人,进士12人。”(《家谱》)据《陈氏•中华姓氏通书》记载,近代中共领袖层人物陈独秀,陈云、陈毅、陈赓;国民党要员陈诚,陈果夫、陈立夫、陈明仁、陈布雷、陈炯明、华侨领袖陈嘉庚、陈弼臣、陈香梅、陈绍章,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出类超群的后裔。
  我支系祖公入川后,其裔孙仍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登扬玄孙德焕(庠生),登基曾孙才泓(庠生),登茂孙士魁(增生),曾孙才□(庠生),才英(庠生)、才廷(廩生)、才周(庠生),登瀛曾孙才贵(庠生),他们为官时兼管教育,卸任后又出钱办教育。光绪时明江河的学方,民国时高山的上芬,凤凰嘴的上治和其子国棋,中敖的光裕等,都曾办过私塾,族人和外姓学生兼收。清代和民国,陈氏办的私塾学校虽没有培养出为世人所景仰的圣贤先哲,但它却在老祖宗入川落业这块热土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普通而又文明的劳动者,其社会效益却是广泛而又巨大的。
  共和国成立后,我支系子孙从事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更多,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2003年,我族十大房高中以上文化结构如上表。
  第五节家长
  家长是家族中最廉谨最有才干的最高权力者。江州义门家长人选不分辈分高低,关键是廉洁、谨慎,有才干,若在其位,不称其职者,则择人而代之。江州义门设主事一人,副职两人,负责家庭内外诸事。设库司二人,“须公干刚毅之流”,负责掌管财务出纳,赏罚二柄,具体处理送纳王赋,安排饮食,给应男女衣妆,考核田庄劳作管理等。各田庄设庄首和副庄首各一人,养蚕院设院首等。为避免嫌疑,规定父子不得同时同庄理事。
  家庭中十五至四十岁的普通成员,须“执作劳役”。远处田庄租给庄客,由庄首管理,每年合理收租。养蚕院由院首带领组织妇女养蚕,四十五至五十八岁的称蚕婆,四十五岁以下,称蚕妇,另外,少数妇女(特别是新媳妇),必须下厨。负责一日三餐。
  家庭日常生活又规定,老小和体弱多病者享受特残照顾。男子十五至四十岁的,一日三餐先吃,四十岁以上的与家长同坐后吃。这样先后进餐的安排,急缓适度,符合农业生产实际。夏服、寒衣和麻鞋按时发给。
  江州义门陈氏历史能“运转五百年”,成为古今世界上最大的宗族家庭,与家长的严谨管理,家庭成员的团结合作有很大关系。
  陈旺是陈氏江州义门的开创者,固然是首任家长。家长多数为仕宦贤哲。叔明四世孙陈兼,举唐高宗上元进士,为右补阙,赠秘书少监。陈兼之子陈京为唐集贡院学士。陈褒是盐城令;陈伯宣是司马迁 《史记》注释者;宋代的陈昉是奉礼郎;陈鸿是殿中丞相;陈竞是江州刺史;陈逵是御林中丞;陈袭是九江太守;陈崇是江州长;陈旭是江州助教。这些人有管理国家的丰富经验,治家当然就更是轻车熟路了。还有一些家长,如宋代的陈新,陈蕴等,在使江州义门繁荣昌盛方面也功勋卓著。
  江州义门分析以后,我陈氏支系各家规模普遍缩小,一般发展到第三代就分家了。即使有三代,四代同爨者,也不过20余人。在这样的家庭里,先是第一代当家,第一代老了,传给第二代,第二代老了,传给第三代,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民国以前,我陈氏各家均为男子当家,共和国成立后,有的家庭丈夫不主事,家长便由廉谨有才干的妻子担任。改革开放后又出现夫妻共管的家长制。
  第六节家规家训
  为使族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浓厚的家庭家族观念,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特制订以下十条家规家训,望族人共同遵守。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二、遵守社会公德,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讲文明,懂礼貌。不畏强暴,除恶扬善,扶危济困。不贪婪,不淫乱,不吸毒,不搞歪门邪道。
  三、孝敬父母,无忘父母养育之恩。无论儿媳,女婿,都要让父母或岳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幸福愉快,健康长寿。
  四、夫妇平等,相互尊重信赖,自强自立,同甘共苦,共建幸福家庭。
  五、抚育子女,注意正确引导教育,切勿重男轻女。知识是宝贵的财富。要竭力让子女掌握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使之成为有用之才。子女确有困难者,父母不要苛求,过犹不及。
  六、兄弟姊妹,妯娌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关照,共谋发展。
  七、和睦地邻族亲,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知错必改,知恩必报,注意协调社会关系。
  八、不以强凌弱,不嫌贫爱富,不见利忘义,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
  九、勤劳致富,科学致富,开拓进取,正道发财,节俭持家,持续发展。十、为官务必秉公执政,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飞龙祖•辛三公支系大足明江河陈氏族人合订二〇〇三年十月
  附:长沙颍川陈氏续修支谱家训
  注:湖南长沙颍川《陈氏续修支谱•家训》采用童歌体,言简意赅,准确透彻地阐释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深刻启迪。特在此附录,供族人阅读领会。
  长沙颍川《陈氏续修支谱》家训
  一要孝。父母面前不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知孝。
  二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你忌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
  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依,弄得钱来转眼空,当知忠。
  四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譬如约人到午时,不到未时终是信。若是一事不践言,下次说来人不听,当知信。
  五要礼。循规蹈矩无粗鄙,先生长者当尤尊。子弟轻狂人不敬,况我侮人人侮我,到底那个饶了你,当知礼。
  六要义。事大遇幼无不及,譬如一事本当为,有财也要留余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无男子气,当知义。
  七要廉。百般有命自由天,口渴莫饮盗泉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巧人诈得痴人谷,痴人终买巧人田,当知廉。
  八要耻。好汉原来一张纸,含羞忍辱骗得来,哪知背后有人指。寄语男儿当自强,甘居人下何无耻,当知耻。
  第七节义门家风
  义门家风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得以完善,其主要特点是:
  一、江州义门对父母以上各辈老人极端周到备至,生活上给予特殊照顾,住宿有专人护理。还为先生学者建了养老德胜楼。分析迁徙后,其后嗣继承和发扬义门传统美德,子女把赡养父母当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义务。凡在外地谋业,属长期或永久性的,父母愿意随迁的就随迁,不愿意或不能随迁的,就按时寄回赡养费。父母因年迈体弱多病时,就托人或雇用专人照顾,并常回家看望。
  二、年头岁节都要祭奠祖宗。正月初一和三月清明举家或阖族带上香烛钱帛鞭炮,上坟扫墓。远在异乡的子孙,也要烧钱化纸,以寄托对离世亲人的哀思。
  三、非常讲究家族礼节。就一般情况说,长辈与晚辈同行,长辈在前,晚辈随后,同桌就餐,长辈上坐,晚辈侧坐或下坐。长辈称晚辈直呼其名,晚辈称长辈则需表明崇尚关系或通称老辈子。
  四、取名不能冲犯祖上,偶有不知昭穆,字号名第一字取的与长辈辈分相同者,须加更改。
  五、视耕读为正道。务农、打工、经商、从政,教书或以其他知识性和技术性劳动为职业者,均为高尚之举。而对从事表演技术者,则投以鄙薄眼光。共和国成立后,观念逐渐有所更新,认为只要不受时局限制,不违背法律法规,皆为光明正大的谋生之途。如能成为艺术家,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令人向往的。
  六,重男轻女意识严重。旧时每年清明聚会只能是男性参加,女性则没有资格。生男,则认为本家有了希望,续了香烟。生女,则认为是“断了香火”。上学的则是男孩,女孩却没有希望。妻子死了丈夫另嫁,被视为“不贞操”,丈夫死了妻子再娶,则认为是“合礼节”。共和国成立后,重男轻女的观念意识已基本清除。
  第八节修谱
  修谱就是较系统地记载家族的历史,包括本族繁衍及其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状况。
  我祖入川后清朝年间修过两次谱。第一次无具体时间记载,估计大约为乾隆30—34年(1765—1769)间写成。依据是,谱序中的一篇为吊柳塆祖公府庠生才泓手著,凤凰嘴祖公县庠生才贵忝阅。有序必有谱,这是第一次修谱,毋庸置疑。第二次是光绪五年(1879),登扬的第七世孙学寿,学举,学慧,学典,第八世孙达喜,达杰等祖公同心承服,修谱安祖,谱书和神祖牌同时告就,即第二次修谱。
  在前两次修谱的基础上,结合我陈氏后裔繁衍历史,2003年6月又成立编委会修谱,2005年1月定稿,同年9月印刷岀版。即为入川后第三次修谱。这次修谱着重记载飞龙祖•辛三公之子信祖后裔的历史,但是大冲登芳之胞兄登茂和文荐(登芳长子)两叔侄后裔在“资州江油蔡家塆落业”(《家谱》)。为此,我们曾去信与当地县志办联系,打听蔡家湾的地理位置,而江油、资阳县志办回信,却没有我们要查找的蔡家塆,故登茂和文荐后裔情况不详,未作详述。第九节联宗
  中华民族乃炎黄子孙。同一姓氏同根同源,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却繁衍分蘗
  为若干支系。
  联宗是同一姓氏宗族各支系的重新联合。大足最先联宗的是曾氏宗族。曾氏宗族在康熙年间入川前就联合了。梁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联合了,接着是黄氏的联合。
  我陈氏各支系大足联宗委员会于民国35年(1946)成立,曾任新都知事,广汉县县长,大足县临时参议长陈习删(旁支)任联宗主席。是时,我陈氏各支系除各清明会统一筹集部分经费外,各富贵开明之家又慷慨解囊,踊跃捐资。联宗委员会在原县府外东边购买街坊作为办公地,历时四年,委员会正着手搜集整理各支系资料时,共和国宣告成立,资料被仓皇销毁,联宗未能成功。土改时联宗办公街坊捐赠给人民政府作法院和检察院用地。
  清•王鉴 《富春图》

知识出处

陳氏族譜

《陳氏族譜》

历时两年,新修飞龙祖•辛三公支系《陈氏族谱》工程, 终告成功并付梓成书,这是我大足明江河陈氏成就的幸事、大事,实为可喜可贺! 国有史,族有谱。我大足明江河陈氏宗族,由湖广迁徙入川,迄今已达三百年。三百年来,我陈氏祖辈和子孙,在这里奋力拼搏,辛勤耕耘,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让我们无不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过去,因为印刷技术落后,我陈氏先辈们编写了家谱手抄本。手抄本记录的支系繁衍,虽不完整规范,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将永远珍惜它!没有前人的手抄记录就修不出我们今天的族谱。而今我陈氏族人遍及中华大地,寻觅祖宗,眷念亲人之情十分强烈。由于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往来,亲人成了生人,有时路途邂逅,也互不认识,抑或同姓同宗,虽彼此认识,但不知相互关系,称呼不辨昭穆,老少不分,忘了起码的礼节,让人笑话,甚是遗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族人提出编修族谱的建议,但未能付诸实施。2004年,光□、光潘、国澍、国奇、光明(凤凰嘴)、光华(窎□塆),本桂七位家先生联名发起修谱并具体负责修谱工作,对族谱编写付出了忠心、热心和苦心,贡献是巨大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