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北上西进实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陳氏族譜》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07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北上西进实川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
页码: 14-15
摘要: 江州义门迁徙是最大的一次迁徙。后来又各立门户,不断迁徙,子孙遍布海内外,支系越来越多。于40年(1701)回湖南原籍看望父母并成婚。44年(1705),扶祖母又徙迁入足。中敖房系首先入川,族人称其为长房,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其余各房于康熙四十九年从湖南零陵县来川,在隆昌、大足、江油等地落业。即义祖后裔落业隆昌,信祖的七世孙除陈友龙之子登茂一家及胞弟登芳之长子文荐去江油外,其余“登”字辈(有的房系是文字辈或士字辈),均率子孙定居于大足,最初集中在明江河一带。
关键词: 氏族族源 氏族迁徙

内容

江州义门迁徙是最大的一次迁徙。后来又各立门户,不断迁徙,子孙遍布海内外,支系越来越多。明代苛政重赋,人民无以为生。正德年间(1506-1521),战乱不止,百姓纷纷逃离,四处奔波。我飞龙祖之子顺通,顺达于此时前后,“流离播迁,离江南而卜居于永州府零陵县城南门演武亭之侧”,率子孙发展生息。飞龙祖曾孙“辛三公生五男,以仁、义、礼、智,信命名,仁、礼、智三祖,或乏嗣、或远适,不遑深考。唯义、信二祖事业零邑”(零陵)(家谱 《序》)。
  《大足县志》载:明末清初,战乱延续数十年,刀兵、饥荒、瘟疫,三灾并行,使大足人口锐减,人烟无几。康熙六年(1667),“全县为66户,132口,编二甲,以民少停铨”。即停派知县,由荣昌知县王濂兼摄。康熙十二年(1673),皇帝下诏“湖广移民实川”,“客民陆续迁入,大足人口逐渐回升”。康熙三十三年(1694),义门陈氏迁徙路线示意图皇帝又下诏招民填蜀。诏曰:“朕承先帝遗统,称制中国,自愧无能,守成自惕。今幸四海同风,八荒底定,贡赋维周,适朕愿也。独痛一隅自献贼蹂躏以来,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荒芜有年,供赋维艰,虽征毫末,不能供在位之费,尚起江南、江西助解应用,朕甚悯焉。今有温、卢二卿具奏陈言,湖南民有毂击肩摩之风,地有一粟难加之势,今特下诏,仰户部饬行川省、湖南等处文武官员知悉,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挠。俟开垦六年外,候旨起科。凡在彼官员招抚有功,另行加奖。”康熙皇帝两次下诏以后,40至50年间,我飞龙祖辛三公支系部分子孙先后来足。据中敖士圣祖碑文载:36年(1697),士圣祖入川开药铺,颇有积余,承买了中敖玉皇沟水竹林周三元产业。是时,士圣因未娶无子,于40年(1701)回湖南原籍看望父母并成婚。44年(1705),扶祖母又徙迁入足。中敖房系首先入川,族人称其为长房,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其余各房于康熙四十九年从湖南零陵县来川,在隆昌、大足、江油等地落业。即义祖后裔落业隆昌,信祖的七世孙除陈友龙之子登茂一家及胞弟登芳之长子文荐去江油外,其余“登”字辈(有的房系是文字辈或士字辈),均率子孙定居于大足,最初集中在明江河一带。后又分散落业到米粮里(今米粮、弥陀、登云一带),汶水里(今龙水、玉龙一带),善庆里(今复隆、团结一带),关厢里(今城东、城南、龙岗、中敖地区)等地。而今我陈氏支系人口居住最多的地方还是明江河(登云一带)。除中敖和游家塆两房外,其余各房都有族人住在这里。后来各房子孙也有迁至省内外,甚至海内外,另行择业定居的。但是原来先祖入川落业之地始终未变。

知识出处

陳氏族譜

《陳氏族譜》

历时两年,新修飞龙祖•辛三公支系《陈氏族谱》工程, 终告成功并付梓成书,这是我大足明江河陈氏成就的幸事、大事,实为可喜可贺! 国有史,族有谱。我大足明江河陈氏宗族,由湖广迁徙入川,迄今已达三百年。三百年来,我陈氏祖辈和子孙,在这里奋力拼搏,辛勤耕耘,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让我们无不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过去,因为印刷技术落后,我陈氏先辈们编写了家谱手抄本。手抄本记录的支系繁衍,虽不完整规范,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将永远珍惜它!没有前人的手抄记录就修不出我们今天的族谱。而今我陈氏族人遍及中华大地,寻觅祖宗,眷念亲人之情十分强烈。由于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往来,亲人成了生人,有时路途邂逅,也互不认识,抑或同姓同宗,虽彼此认识,但不知相互关系,称呼不辨昭穆,老少不分,忘了起码的礼节,让人笑话,甚是遗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族人提出编修族谱的建议,但未能付诸实施。2004年,光□、光潘、国澍、国奇、光明(凤凰嘴)、光华(窎□塆),本桂七位家先生联名发起修谱并具体负责修谱工作,对族谱编写付出了忠心、热心和苦心,贡献是巨大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