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江州义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陳氏族譜》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06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江州义门
分类号: K928.6
页数: 5
页码: 11-15
摘要: 江州义门主要从事农耕,也栽桑养蚕,故建有养蚕院。洗米、烹煮、用餐集中。馈堂一所,共99间,堂联云:“八百牛头耕夜田,数千石(dan)种播春风”。管理执事16人(不含炊事员)。宅第广场(草坪)有一泉潭,四时不涸,乃真君插剑为记之地。穿井20余口,以保证宅第生活用水的供应。
关键词: 江州义门 历史地理

内容

陈朝灭亡以后,陈氏子孙大量南迁。宣帝陈顼之子,陈叔宝的五弟陈叔明后代举家迁往江西德安县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车轿乡义门陈村)。其后裔在这里购置
  扩大建田庄,并逐步修建完善了规模宏大的义门宅第。
  宅第坐北朝南。南边是镇阳山(狮子山),镇阳山东南是旺公墓,下边是公婆坵,西南是基石,筲箕珑。大厅九樑十架,雄伟壮观。东至碑石亭,南到大火巷,西临三门,北接老堪堂。正门楹柱高十丈,顶端刻“义门”二字,一左一右,为大顺元年(890)唐昭宗诏赐。柱上的镏金对联是咸平二年(999)宋真宗题赠的。上联是“族居三千余人世间第一”,下联是“家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时隔21年 (1020),真宗皇帝又御笔题赠“真良家.敕赐义门陈氏”匾额。匾额高悬大厅正中。下边是旌表台,外面设接官厅、廨厅各一。接官厅除迎接官长贵宾往来外,节序朔望,老少长幼还在这里礼拜会饮。廨厅为外来官长贵宾下榻,宅第东北是祠堂和义碑。祠堂是供奉神主的殿堂。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分别迁永清祠和东皋祠两处。东南边还建有九里殿,其意义性质与祠堂同。义碑实为安放封赠诏诰,诸山墓志,略远宗记,义门碑,义门谱,书堂记的碑亭。大厅左上侧是公堂,为家长日常办公地。西北边是院学。又在东佳建书院,故称东佳书院。书院后面建有御书阁(楼),是接圣旨,库金银的重地。院学和书院设置钟鼓楼,以警醒学生读书学习,并作传达时间的信号,永清祠东建酒肆,暇时嗜好喝酒的成年男子可以进入。义门宅第还建有德胜楼、戏台、秋千院、道院。德胜楼为先生学者养老之地。戏台、秋千院为公共娱乐场所,但男女有别,绝不允许混同参加活动。为使外来僧道食宿文明有序,还修了道院。
  江州义门主要从事农耕,也栽桑养蚕,故建有养蚕院。洗米、烹煮、用餐集中。馈堂一所,共99间,堂联云:“八百牛头耕夜田,数千石(dan)种播春风”。管理执事16人(不含炊事员)。宅第广场(草坪)有一泉潭,四时不涸,乃真君插剑为记之地。穿井20余口,以保证宅第生活用水的供应。
  江州义门有严格的家法,家法总则是:“首功任能,惩恶扬善”,既要褒奖良莠,又要惩罚恶行。良莠由家长褒奖。刑戒厅专司惩戒之职,对酗酒、赌博、斗殴、淫乱和妄使钱谷者,根据情节轻重,或训导,或打板子,或归役关押,恰当量刑,惩戒适度,以儆效尤。
  有犬牢三间。群犬统一训化,同一木船食之,喂犬槌鼓。一犬不至,诸犬不食,故有“百犬同槽”之美谈。
  由于组织管理严明,内部团结和睦,家长和家庭成员关系协调,故使江州义门大家庭聚同十九代,延绵五百年。这是夸赞叔明后裔江州义门陈氏合族久远,家庭繁盛之词。据史载:江州义门陈氏从唐玄宗开元19年(731)陈旺建庄,同聚共炊到宋仁宗嘉祐8年(1063)分析解体实为332年。
  本节根据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5),陈旭扫墓笔记和本支家谱记载整理。参见《江州义门宅第图》。
  第二节分析与播迁
  陈旺及其子孙后代,艰苦创业,以孝道治家,故使江州义门昌盛。宋太宗开宝九年(976)为940口,至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仅26年,人口已增至3700(亦说3900)余,田庄300多处。
  江州义门十九代同居,伍百年合爨,实乃人间奇迹。对于这样庞大的家庭,宗族人口过于集中,一旦有勇武振臂一呼,就会一族同起,四方响应,就足可对统治者构成极大威胁。又由于家庭内部吃、住、土地等诸多矛盾日益严重,这些问题自然会引起朝廷重视。嘉祐七年(1062),朝中重臣文彦博,包拯等上疏皇上,建议将江州义门陈氏分析,经宋仁宗奏准,并命令朝廷转运使谢景初组织相关府、州、县官员前往分家析产。次年(1063)三月议定分家事宜,决定将江州义门田庄分成291庄,拈阄而定。至此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子孙遍布全国各省。临行前,他们拜别列祖列宗,彼此互道祝愿,但并不悲观忧伤。在轻松愉快中踏上新的创业征程。
  江州义门田庄291庄,分布江西、湖北、浙江、江苏、湖南、河南、安徽、广东、广西、海南、四川、福建、陕西、山西、上海、天津等16个省市,125县。其中江苏18庄。我支系老祖陈叔明的第十九世孙陈欣分得江苏江宁(今南京附近)千篑庄。田庄是旧时皇室、贵族、官绅、富翁,在所占的大片土地上设置的庄园组织,属皇室的为皇庄,属贵族、官绅、富翁的称私庄。公私田庄普遍逾乡跨县。江州义门田庄属私庄,分析迁徙后,仍保留原来田庄的特点,即千篑庄地跨上元、江宁两县。我支系老祖原籍上元县。上元县五代设置,民国二年(1912)并入江宁,称江宁县。今上元在江宁境内的北面。
  据《家谱》陈武进士《序》(详见《文存文征•序三》)中说,本支“原系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上码埠小池旬”,即为当年老祖宗居住地。
  江州義門宅第圖第三节北上西进实川
  江州义门迁徙是最大的一次迁徙。后来又各立门户,不断迁徙,子孙遍布海内外,支系越来越多。明代苛政重赋,人民无以为生。正德年间(1506-1521),战乱不止,百姓纷纷逃离,四处奔波。我飞龙祖之子顺通,顺达于此时前后,“流离播迁,离江南而卜居于永州府零陵县城南门演武亭之侧”,率子孙发展生息。飞龙祖曾孙“辛三公生五男,以仁、义、礼、智,信命名,仁、礼、智三祖,或乏嗣、或远适,不遑深考。唯义、信二祖事业零邑”(零陵)(家谱 《序》)。
  《大足县志》载:明末清初,战乱延续数十年,刀兵、饥荒、瘟疫,三灾并行,使大足人口锐减,人烟无几。康熙六年(1667),“全县为66户,132口,编二甲,以民少停铨”。即停派知县,由荣昌知县王濂兼摄。康熙十二年(1673),皇帝下诏“湖广移民实川”,“客民陆续迁入,大足人口逐渐回升”。康熙三十三年(1694),义门陈氏迁徙路线示意图皇帝又下诏招民填蜀。诏曰:“朕承先帝遗统,称制中国,自愧无能,守成自惕。今幸四海同风,八荒底定,贡赋维周,适朕愿也。独痛一隅自献贼蹂躏以来,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荒芜有年,供赋维艰,虽征毫末,不能供在位之费,尚起江南、江西助解应用,朕甚悯焉。今有温、卢二卿具奏陈言,湖南民有毂击肩摩之风,地有一粟难加之势,今特下诏,仰户部饬行川省、湖南等处文武官员知悉,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挠。俟开垦六年外,候旨起科。凡在彼官员招抚有功,另行加奖。”康熙皇帝两次下诏以后,40至50年间,我飞龙祖辛三公支系部分子孙先后来足。据中敖士圣祖碑文载:36年(1697),士圣祖入川开药铺,颇有积余,承买了中敖玉皇沟水竹林周三元产业。是时,士圣因未娶无子,于40年(1701)回湖南原籍看望父母并成婚。44年(1705),扶祖母又徙迁入足。中敖房系首先入川,族人称其为长房,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其余各房于康熙四十九年从湖南零陵县来川,在隆昌、大足、江油等地落业。即义祖后裔落业隆昌,信祖的七世孙除陈友龙之子登茂一家及胞弟登芳之长子文荐去江油外,其余“登”字辈(有的房系是文字辈或士字辈),均率子孙定居于大足,最初集中在明江河一带。后又分散落业到米粮里(今米粮、弥陀、登云一带),汶水里(今龙水、玉龙一带),善庆里(今复隆、团结一带),关厢里(今城东、城南、龙岗、中敖地区)等地。而今我陈氏支系人口居住最多的地方还是明江河(登云一带)。除中敖和游家塆两房外,其余各房都有族人住在这里。后来各房子孙也有迁至省内外,甚至海内外,另行择业定居的。但是原来先祖入川落业之地始终未变。

知识出处

陳氏族譜

《陳氏族譜》

历时两年,新修飞龙祖•辛三公支系《陈氏族谱》工程, 终告成功并付梓成书,这是我大足明江河陈氏成就的幸事、大事,实为可喜可贺! 国有史,族有谱。我大足明江河陈氏宗族,由湖广迁徙入川,迄今已达三百年。三百年来,我陈氏祖辈和子孙,在这里奋力拼搏,辛勤耕耘,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让我们无不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过去,因为印刷技术落后,我陈氏先辈们编写了家谱手抄本。手抄本记录的支系繁衍,虽不完整规范,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将永远珍惜它!没有前人的手抄记录就修不出我们今天的族谱。而今我陈氏族人遍及中华大地,寻觅祖宗,眷念亲人之情十分强烈。由于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往来,亲人成了生人,有时路途邂逅,也互不认识,抑或同姓同宗,虽彼此认识,但不知相互关系,称呼不辨昭穆,老少不分,忘了起码的礼节,让人笑话,甚是遗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族人提出编修族谱的建议,但未能付诸实施。2004年,光□、光潘、国澍、国奇、光明(凤凰嘴)、光华(窎□塆),本桂七位家先生联名发起修谱并具体负责修谱工作,对族谱编写付出了忠心、热心和苦心,贡献是巨大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