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堆山陈氏始祖墓葬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030
颗粒名称: 三堆山陈氏始祖墓葬考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84-85
摘要: 我族由湖广省祁阳县迁来四川,最早的墓葬,当推擂口一瑚公原配吕氏祖婆与其长媳京题公原配邓氏祖婆的合葬骸墓,及铜梁县安居镇官溅汪家沟之二房京序公原配刘氏祖婆骸墓。
关键词: 陈氏族谱 陈氏始祖 墓葬

内容

我族由湖广省祁阳县迁来四川,最早的墓葬,当推擂口一瑚公原配吕氏祖婆与其长媳京题公原配邓氏祖婆的合葬骸墓,及铜梁县安居镇官溅汪家沟之二房京序公原配刘氏祖婆骸墓。
  此三墓都非原葬,据旧谱载:
  一瑚公祖妣吕氏祖婆死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八月二十六日丑时,原葬祁阳(按一瑚公死于康熙十四年乙卯十月二十七日已时。在湖广省永州祁阳县下祁阳乡安乐山伽蓝土兆祠下去世,改葬栗江明路桥屋后)是否与一瑚公同葬一处,不得而知,但一瑚公亦为“改葬”,疑原是合葬(但去世时间,先后十七年,待考)改葬四川潼川府蓬溪县茸山乡独柏寺上手三堆山擂口,癸山丁向。
  京题祖原配邓氏祖婆卒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四月二十五日寅时,后改葬四川蓬溪县三堆山擂口,癸山丁向。
  京序祖原配刘氏祖婆卒于康熙四十年辛已正月初二日申时,葬四川安居乡官溅,壬山戊向。
  按我支的入川时间,未有确切记录,根据资料考证:康熙29年诏颁《入籍四川例》,各地人民先后作入川准备,先行探路,查勘初定,再大举入蜀,因系民间自行组织,又相距二千余里,又是不毛小路,进行必定缓慢。我支初步踏勘,约在康熙三十七八年,而大举入川,必在康熙四十年前后。上述二祖婆均死于此前。刘氏祖婆,卒于四十年,又是直书“葬”,显然入川尚未住定,以七十二岁高龄之祖婆当非来川即死,而是死葬于祁阳,其后才负运尸骨入川改葬;显廷手抄谱亦如是记载。
  其有具体时间可查者,只京题四子永述公条记有“年三十来川”之语。公生于康熙十年辛丑(1671),其三十岁时,当为康熙四十年(1710),证明推断入川时间无误,恰永述公赞语有云:“……术精堪舆,由楚迁蜀,擂口得地,葬祖合母,不辞劳瘁,孝行堪数”是知公精于阴阳宅地理之术,不但擂口祖墓,即安居汪家沟祖墓均为永述公堪定无疑。
  至于迁葬时间,当在定居房舍完成,生活安定富足之后。查勘地形,当在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年之间(1708——1711),至于将骸骨负运来川安葬、最早不超过康熙四十四年(1705)。安居汪家沟祖墓的迁葬时间大致相同。
  永述公寿75岁,卒于乾隆十年乙丑(1745),此前卒葬之入川永辈始祖墓葬,亦多为公勘定无疑,安居汪家沟刘氏祖婆葬后,续有数祖葬于是处。
  首为京序四子永吉公殁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卜葬该处,葬向相同。
  次为京序三子永泰祖妣胡氏祖婆,殁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卜葬该处,葬向相同。
  三为京序六子永寿祖,殁于康熙六十年(1722),亦卜葬该处,葬向相同。
  四为京题次子永创公,殁于雍正二年(1724)亦卜葬该处,葬向为坤山艮向。
  以上墓葬、生基林立,碑文显赫,气势雄壮,构成墓群,俗称牛脑壳坟,无人敢于侵犯,历三百多年风雨,至今保持完好无损。
  惟擂口祖墓,地势巍峨,无人敢葬,春秋祭扫,备极哀荣,建国初期,号召兴修水利,修筑河堰,近处子孙,不识为我族至尊之始祖,图省力简费,将生基石及拜台沿埂拆毁,用于砌石河堰,惟余土冢,任牛羊践踏,甚可哀也。
  一九九八年三月嗣孙运刚整理

知识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主要描述陈氏家族的族谱,家庭乃民族之组成部分,家庭史实为民族史之要素,故家族史(或称族谱)不能不修;而家族又随历史之发展以壮大,若需史料详实无误,族谱又不得不续也。但时代在变迁、历史在进化,万事万物都在逐渐演进之中,族谱之续也不能不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时代潮流。古之史官,秉笔直书,所以存真也,而前人修谱隐恶扬善,殊不可以为法,故今之续谱根据历史,当恢复其本来面目,实事求是褒善贬恶是时代所需,其不合此主旨一概摒弃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运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铜梁县安居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