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县陈姓探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026
颗粒名称: 潼南县陈姓探源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70-74
摘要: “陈”作为姓氏标记,最早出现在上古的陈仓山,号陈锋氏,是个制高轮车出名的部族,与起源于毗连的姬水地区的轩辕氏同时,约在公元前2550年,两地均在现宝鸡市西南,两部族在迁徙征战中相互支持,通婚,黄帝后裔侨极,帝喾都娶的陈锋氏女,尧是陈锋氏外孙,又把娥皇、女英两女嫁给陈氏始祖虞舜。到周初文王将元女太姬嫁给虞阏父之子满而封于陈国。正式确立陈姓以来,至1998年约为3062年,其间子孙繁衍,瓜瓞绵延。除中途因故改姓变姓不计外,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结果,陈姓人口已超过七千万,占全国十一亿人口的百分之六点八,在姓氏中居第五位,尚不计港、澳、台及定居外国的陈姓在内。
关键词: 潼南县 陈姓

内容

“陈”作为姓氏标记,最早出现在上古的陈仓山,号陈锋氏,是个制高轮车出名的部族,与起源于毗连的姬水地区的轩辕氏同时,约在公元前2550年,两地均在现宝鸡市西南,两部族在迁徙征战中相互支持,通婚,黄帝后裔侨极,帝喾都娶的陈锋氏女,尧是陈锋氏外孙,又把娥皇、女英两女嫁给陈氏始祖虞舜。到周初文王将元女太姬嫁给虞阏父之子满而封于陈国。正式确立陈姓以来,至1998年约为3062年,其间子孙繁衍,瓜瓞绵延。除中途因故改姓变姓不计外,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结果,陈姓人口已超过七千万,占全国十一亿人口的百分之六点八,在姓氏中居第五位,尚不计港、澳、台及定居外国的陈姓在内。足见陈姓血缘人口的普遍。
  我潼南县总计778684人中,陈姓为67593人。占全县总人口8.68%,高过李张等姓,而为人口最多的姓氏,以职业论,不管党政军团,农工商贸,文教,卫生各条战线,以及建筑运输、打工贩运等行当,莫不有陈氏人口。对振兴潼南,建设家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能各司其事,奋力以赴,确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查《潼南县志》“人口”章载:陈姓人口在各区的分布如下:
  陈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但据《潼南县志》对其源流的考据,只记有“……康熙三十五年,彭、杨、米、李、唐、陈六姓同行入川,先落业于重庆府之定远县(按即武胜)承粮二载后,才查访到潼川府蓬溪县东乡龙多山下大荒沟落业……”云云,并载其原籍辰州,康熙三十五年入川。显然,今日散布于全县的陈姓情况,绝不是由这一支发展而来,据目前粗略采访,各地陈姓不下十余支,并各有自己的沿革,可是,修志者未经实地采集,却信手抄来敷衍故事,如是草率,实非写志作史者应有之态度,何能反映县情?陈姓若此,他姓亦莫不若此,何能激发人民爱父母、爱宗亲,爱家乡衣胞之地的本性?更何能团结县民,鼓舞其建设积极性,发挥所长,而全力从事,使人文荟萃,建设发展,经济腾飞?
  兹就采集所知,将全县陈姓沿革,简述如下,明其概况,以为县志之补充:由上所列,远非全面,可见全县境陈姓,虽非一地而来,入川亦有早迟,但皆胡公一脉相承,因年湮日久,住地各异,联系不常,互不了解,自不能因是而外之。俗话说:“两千年前是一家”,“一见陈字格外亲”,自当不分彼此,互通声气,增进了解,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团结互帮,发扬我陈姓耕读传家,忠义勤劳,仁风和气等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潼南新家乡而奋斗。
  一九九八年三月三堆山陈氏后学陈运刚调查整理

知识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主要描述陈氏家族的族谱,家庭乃民族之组成部分,家庭史实为民族史之要素,故家族史(或称族谱)不能不修;而家族又随历史之发展以壮大,若需史料详实无误,族谱又不得不续也。但时代在变迁、历史在进化,万事万物都在逐渐演进之中,族谱之续也不能不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时代潮流。古之史官,秉笔直书,所以存真也,而前人修谱隐恶扬善,殊不可以为法,故今之续谱根据历史,当恢复其本来面目,实事求是褒善贬恶是时代所需,其不合此主旨一概摒弃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运刚
责任者
陈仓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重庆府定远县
相关地名
辰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