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024
颗粒名称: 第三部分 源流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1
页码: 56-85
摘要: 夫族姓之源,通常比作“水有源,树有根”。以一姓而言木,多根而归一本,再枝分而多实,实落异地而复萌,周而复始,姓之谓也。而族比之水,则更类矣。江有多源而主源为本,同姓并入,若支流之归于江也,浩荡汪洋而入于海。水有大小,虽各有流域,终注于海,海者纳百川之水而共聚之也,是为海洋。而此江彼河,或大或小,力量各殊,一经聚为海洋,是天下之大水,其力聚汇伟大磅礴而不可分,天亦因其变矣。若各族姓,则似大江小河,各有源流,各经某地,亦可滋润其地,长树木,生五谷以养万物,但聚之大海,犹纳各族姓而融合为中华之大族也,则孰能撼之。
关键词: 陈氏族谱 源流

内容

三堆山陈氏订正源流新志
  编写组订正
  夫族姓之源,通常比作“水有源,树有根”。以一姓而言木,多根而归一本,再枝分而多实,实落异地而复萌,周而复始,姓之谓也。而族比之水,则更类矣。江有多源而主源为本,同姓并入,若支流之归于江也,浩荡汪洋而入于海。水有大小,虽各有流域,终注于海,海者纳百川之水而共聚之也,是为海洋。而此江彼河,或大或小,力量各殊,一经聚为海洋,是天下之大水,其力聚汇伟大磅礴而不可分,天亦因其变矣。若各族姓,则似大江小河,各有源流,各经某地,亦可滋润其地,长树木,生五谷以养万物,但聚之大海,犹纳各族姓而融合为中华之大族也,则孰能撼之。各族姓,固中华民族之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也大都有旁支血缘相亲,是所谓兄弟甥舅,亦血缘之近亲,非能外也。则中华民族乃坚固之整体,而以血缘为基础,于浓淡中分亲疏,人固应以兼爱求团结,但地域所限,血缘远近,则必先亲其亲而后亲别人之亲,是首以血缘之别的族姓分类,于是有族谱以记之,此司马迁肇古史之法,历代因之。国史之外,民间大事,族谱记其本末,采史者以为可信,数千年而不绝,志谱者其不慎哉!
  史载:古有陈丰氏,居陈仓古地,与轩辕所居姬水,相距不远,也相与在迁徙征战中,相互支持,互通婚姻(如黄帝孙侨极娶陈氏女生常,喾又娶陈氏女生放勋,即尧)。黄帝与陈丰氏两部落东进作战,也基本互相支持配合,后将陈丰氏部落定居于中原肥沃的宛丘地区。以后逐渐湮没,无文字记载,此上古之陈也。
  历史记载,我陈姓的公认始祖是虞舜,黄帝的侧支,属东夷族,少皋氏虞幕之后,本妫姓。因此虞幕才是陈姓的第一个始祖,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或作句芒),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和象。舜字重华,两眼有三个瞳仁,方头方脑,龙颜大口,身高六尺一寸,不为父母所爱,屡次要打他害他,舜却更加孝顺温良,勤谨宽厚,知时而爱民,他曾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善工施教,使当地人受益,社会富足安定,很受群众和部落领袖(即八元:稷、契、朱虎、熊罴等;八恺:重、益、禹、皋陶等)的拥护和帮助,尧帝非常器重,将二女娥皇、女英配舜为妃,还派九个儿子替舜治理国事。于是天下大治,万民拥戴,六十之年受尧禅位,任联盟大酋长,史称虞帝舜。于是放尧子丹朱于房陵,平驩兜,共工,鲧,三苗。晚年为征三苗,携二妃南巡,年八十一,薨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今湖南零陵)。
  夏后氏禹治水有功,民望所归,舜因禅位于禹,舜子商均与箕伯被制于禹,不得发展,再传至虞思,虞柄而下,后裔被迫流离转徙,史失其传,到殷商末年(约公元前1070年)竟断裂五十二代。
  殷末,本封有虞柄后裔虞遂的一支于陈丰氏故地。但周兴,虞思之后遏父(或作阏父)投附周,为陶正,周文王赖其器用,因将元女太姬配阏父之子满,而封于陈国,侯爵,都宛邱,使祀虞帝舜,而为三恪之一,取代了虞遂之陈。满、妫氏,谥为胡公,其后裔以国为姓,是陈氏得姓之开山祖也。
  春秋陈国世系。胡公生申公犀侯与相公皋羊,卒传申公子孝公突,突传慎公圉戎,戎传幽公宁,宁传厘公孝,孝传武公灵,灵传夷公说和平公燮,燮传文公圉,圉生桓公鲍和次子跃及三子佗,桓公卒,佗杀桓公太子免自立,不期年佗又被蔡人所杀,桓公二弟跃立,是为厉公,厉公被蔡人诱杀,立太子免之弟跃为利公,越五月卒,又立三弟林为庄公,林死又立四弟杵臼为宣公,因与蔡人往还,相与淫乱,互相残杀,宣公欲立爱妾之子款,将太子御寇杀死,厉公子陈完与御寇交好,恐祸及已,奔齐改姓田。而陈地诸公子仍荒淫内讧,无有宁日。宣公卒,立次子穆公款,款传共公朔,朔传灵公平国,平国被夏征舒所杀,立其子成公午,午传哀公溺,溺被其弟公子招所迫自杀,溺所生太子师又被公子招所杀,因立师子吴为惠公,吴传怀公柳,柳传闵(或作泯)公越,越被楚惠公所杀,将宛丘废为陈楚县,陈亡。是时陈虽诸侯,以不自振作,长期内乱,民穷财尽,早成楚齐晋吴等国的附庸,终致国灭 (公元前478年),共传20世,26君,588年。
  陈完,字敬仲,奔齐后改姓田。初为小吏。子孟夷,孙孟庄。传文子,桓子均入朝为官,培植羽翼,至厘子田乞,成子田常,襄子田显,均为齐相。操纵权柄,任意废立,庄子继之,到太公田和夺取了姜姓齐国政权,自称齐公,是为田齐。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传其子剡为齐侯,不久死。次子午立,传孙因齐时,会盟诸候,称威王,因齐生宣王辟疆,疆生闵王地,地生襄王法章,章生齐王建。秦始皇破齐,齐王建降,田齐亡。共八君,历时184年。子孙国亡家破,纷纷改姓外逃。田建子田轸,逃楚任为相,恢复陈姓,封颖州侯,迁居颖川,世居之。如是,陈轸为陈姓之近代祖也。陈轸一支续有发展,史亦有记。
  我支则出于泯公之后,泯公被杀(公元前478年)后,子陈剑避祸阳武户牖,改名衍,娶谈氏妻,生琏玙二子,皆仕于齐,琏生履辉。辉生周昌,为齐令尹,周昌生裔,仕齐,裔生伯成,成生仲丕,事秦为淮上大夫,生从善,从吉。善生德绍,绍生述,述生伯,伯生平,陈平字孺子,佐西汉高祖兴邦,封户牖侯,后改曲逆侯。平生子原仁,汉武时拜骠骑将军,仁生子遂,子远,子逸三人。子遂即陈何,获罪斩首弃市,爵位被削除,其子掌请复封未果。何弟子远生澄,澄生与京,宣帝时拜员外郎。京生考移家山阳瑕邱,后因复议朝臣功罪,考系罪臣后裔,被抄家。考子陈汤得富平侯的赏识,被荐为郎,出使西域,服郅支有功,汉元帝赐爵关内侯,王莽追谥破胡庄侯,(一说为破狄侯),长子冯为破胡侯,次子勋为讨狄侯。冯生咸与晟,晟生会可,会可生珍,和帝时拜司隶校尉,珍生嗣,嗣生翔,为太守,议郎,剌史,补御史中丞,坐党事卒,家迁颖川,其子实,字仲弓,汉桓帝时,尝为闻喜令迁太邱长,宽廉博学有声,谥文范先生,生子六,纪,谌最贤。长子纪,字元芳,为东汉尚书令,生子群字长文,为魏司空。四子谌,字季芳,生子彧字孝先。群生子泰,为魏尚书,彧子忠为青州剌史。泰生奕,奕生准字道基。为晋太尉。准生伯眕,迁曲河新丰湖。眕生匡,匡生世达,为东晋长城令。达生康,为晋丞相椽。康生英,为盱眙太守。英生公弼,为梁尚书侍郎。弼生鼎为兵部校尉。鼎生高,为散骑常侍。高生泳,为齐怀安县令。泳生猛,为梁安成太守,猛生道巨,为梁太常寺卿,道巨生文赞,为梁武帝中书侍郎。文赞生三子:长谈先,为梁东宫直阁将军。三子休先,为梁文德主帅。次子霸先为梁相国,封陈王,后竟废梁敬帝,立陈朝,都金陵,国号永定,是为陈武帝。霸先崩,立其兄谈先长子临川王陈茜,即文帝。文帝死,立其弟陈顼为宣帝。是时文治不修,武功不振,君主臣僚习于诗酒,淫乱宫庭,颓风甚炽。至后主叔宝,为隋所灭,仅传三世五帝,33年。陈亡后,霸先子昌,孙季凤季麟,休先子宴朗,及谈先孙伯茂及叔宝等未死者,并入长安,后嗣分徙各郡县者不少。其陈顼之第五子叔明之十二世孙陈旺于唐文宗时迁居江州(江西九江市)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今义门陈村)立义门,历十三世共炊,三千七百余口,计230年(公元832—1062年),至宋仁宗嘉佑年间,才敕令析产分居,分二百九十余庄,散布全国,是历史上一大奇观,为陈姓之光荣史也,但我支非义门析出。
  我支开派祖陈叔达,字元显,陈宣帝顼第十三子,叔明之弟,兄弟三十人,均封王,叔达为义阳王(中华姓氏通书《陈姓》中叔达独无封号),陈为隋灭后,奉母孔氏如唐,相李渊革命,精书礼,通百家,多擘划,唐太宗即位,以达为礼部尚书,“书册诏诰,多其笔也”(据《新唐书》)封江国公,卒于长安,溢忠惠,葬蓝田县北,与母孔氏同穴。叔达生四子,长重德,次明德,三政德,四贤德。重德生子烈,徙虔州(今江西赣州)宁都马头寨,生子禄。禄生子三:长名运,官徐州司马。次名潜,授大将军。三名宝,官光禄大夫。运生子二:名珪,名璋,俱官至太守。潜生子名玉,升提干。宝生子三:名碧名珣名选,官吏部侍郎,尚书。选生子元,官淮东节度使。元生子二:名适,名明。适徙居衡山,生子公仁,公球。公仁居安仁县福百二都,公球居抛石冈。子孙俱居于斯。明生公寿,官吏部尚书,岁凶荒,徙潭州(今长沙),卒葬骆驼嘴。公仁生子瑊,子瑕,子玙,子珣,子珪。瑊生子洪邕,官成都佥宪,遂居四川。瑕官国子祭酒,居衡山,生洪祀,洪礼。玙于周显德二年,参与陈桥之变,宋太祖时,纳士封王,居四川阆中。珣生子洪进,宋艺祖时,迁漳泉二州,演福建莆田派。珪生子二:长洪范,授紫金光禄大夫,宁海军节度使,隐居郴州永兴,开楚南永兴各县。次洪衍,开兴宁县深谷冈塘林石墩。玙子洪华,字省叶,官谏议大夫,赠太师尚书令,封秦国公。生子三:长尧叟,字唐夫,举进士第一,官枢密使,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仆射,封太傅英国公。谥文忠。次尧佐,字希元,守泸州,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为太子太师致仕,拜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太师郑国公。谥文惠。三尧咨,举进士第一,官承卫节度使,封太尉崇国公,谥康肃。一家三公同朝,世传佳话。尧叟子师古,希古,官主客郎。尧佐子述古,官西京转运使。尧咨子宗古,官祠部郎中,此重德系也。叔达次子明德,生仲方,仲奇,俱仕唐,官给事中,奇生商,仕官御史大夫。商生子三:次曰峻,唐员外郎。峻子三:季曰翱,为唐扬州剌史,翱生纪,仕唐封国公。纪生珂,仕唐大中大夫,封郑国公。珂子三:长曰挦,仕唐四川宁都剌史,得袁天罡秘,居阆中县家焉。次曰掎,仕至谏议大夫。三曰搏,即希夷先生是也。其后将生献,献生康;持生孺。叔达三子政德四子贤德徙居莆田而开派于斯也。至公寿生子珍,字光裕,为谏议大夫,退隐茶陵之马头里,殁葬茶陵乡小田逑杖岭,少时与太宗契好,得御祭敕葬,有恩荣碑,妻王氏,殁葬衡山朗堂。生子四:汉杰、汉文、汉昭、汉舜。汉杰为指挥使,生子三:祥一家长冲,祥二居安仁潭,祥三居安仁白沙,迁大洲斛塘亭子市。汉文居茶陵东山,汉舜袭父职为十六机宜侍父,家马头山,后嗣散居衡山安仁潭湖,攸县大洲斛塘等地。汉昭为周步马指挥使,居茶陵蒲江。生子二:曰光,曰大。大生子三:山洁、山清、山润。山清字元宗,徙居酃县黄泥湖陵尾。山润字耀宗,徙攸县东江乡水头南冲。山洁生子六:彦升、彦文、彦俊、彦英、彦伟、彦卿。彦升徙居周棋冲,彦文子二:曰彝,曰德。彦英子二:象简、象闵。彦伟子二:玉永、玉良。彦卿子二:秉源,秉清。彝子琼与彬,德子名举。琼生日正、日新,日正生思,思生汝能。官翰林学士,汝能生元禧(唐虞),禧生宗文(庭芝),宗文生希善,希为。善字瑞轩,赐翰林院修撰,生子淑柽,淑源。淑柽生子六,均 “志”辈,发孙辈十二,均“宾”辈,有名姓者八,俗称“八宾”,我派近祖顺宾其一也,故为“八宾之祖”。淑源有子志英。
  淑柽公生六子:长志同字太元,赐进士。授陇南令,曾作《天马赋》。生子用宾,封万户镇,迁祁东马江埠。次志宏,乡贡进士,生南宾,曾著《思亲赋》,任广省泉州,复补蜀府长吏,遂家四川。三志权,生仪宾,仪宾生德明,住永古零井头石塘。四志仁失考。五志远生尚宾、嘉宾,世居蒲江。六志泰生子七:长徙祁阳,后嗣信一郎徙祁油陂。三徙湘乡。四徙芝城,五颖宾居祁南,六文宾迁虔州,七失考。次顺宾居祁北,卒葬四十四都坛场贺。以上“八宾”均淑柽公六个儿子所出,且各开一方,均发自祁阳,因称“祁阳八宾”,其后嗣咸称“八宾之后”。近阅迁铜梁用宾之后,有谱载:淑柽公生子五:无志泰,而将文宾顺宾隶志同。并云志宏有五子,除南宾外,次尚宾,三原宾,四颖宾,五廊宾,廊宾生千一,住桎木山,坪山。又淑源生志英,英生乐宾,乐宾生辛一,住桑园坪,是均开派一方者,与我谱所列略有异焉,容另文议之。
  顺宾配赵氏,生子三:长德新字益臣,配罗氏;次德兴字宗一,配何氏;三德通字均宝,配蒋氏。德新公生子六:寿一郎徙衡阳。寿二、三郎失考。寿四郎子有财,原配吴氏生子四:以法,以胜,以进,以富居广塘。继配吴氏生子一,有财死,随母下嫁谭姓受业,更名谭政盟,实陈支也。寿五郎子三:有赋配皮氏,有贵配杨氏,有诚配杨氏。赋生子三:财旺、财海、财兴居禾山头。寿六郎子有则,则生以朋,居延山,此新公派也。德兴公生子七:福一郎徙宝庆邵阳,数传后,嗣二支复徙祁石牛大小泉下马渡。福二郎生子五:长发和,开土桥,生子三:癸四、癸六、癸八。癸四生子二:子昌、子智。癸六生子四:子恭、子华、子荣、子贵。癸八生子,随母下嫁演陂刘姓受业,更名刘公达,实陈支也。福二郎次子发财居洪桥。三子发通居渔陂答桥。四子发金徙泉州。五子发旺居观塘。福三郎徙桂阳州四记寨。福四郎生子六:长志文居白地,次必泰,三必通居屈公冲,四志才,五志富,六志茂。福五郎生子三:长必贵,生思恭、思聪、居郑家冲;次必达生子六:思通、思贤、思谅、思昌、思德、思斌,居小陂桥;三必陶。福六郎徙道州。福七郎徙衡阳马尿河与东州,此兴公派也。德通公生子十:禄一郎居牛经塘;二郎徙宝庆;三郎徙长宁县;四郎居烟江;五郎居臼码头;六郎居沓岗;七郎住町复町;八郎住庙冲;九郎生子二:文观、文贲。观住盐泉上乡;贲住高勘头;十郎失考。以上乃顺宾大宗五代分支及迁徙情况。综上自元末迄明季中叶,虽因“子孙繁多,人满为患”而代有转徙,均多在湖广省永州,零陵,祁阳,宝庆府,道州,衡阳,桂阳,邵阳等地回环,极少远至虔州(江西),泉州(福建)和四川,广省者。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兴起。后张献忠分兵入蜀,所向披靡,贫民多附之,聚众数十万而前,其大户不愿供粮饷者及有武力反抗者均杀之,士卒良莠不齐,枉杀者众。兼之明末以来四川天灾人祸兵匪瘟疫不断本即人烟稀少。因而赤地千里,人口锐减,田园荒芜。于是清康熙二十九年诏颁《入籍四川例》,鼓励各省人民入川开荒。自是蜀周各省,特别是湖广省徒步入蜀者接踵焉。我姓因“人广而地不能容,为安子孙计”,聚议遣部份子孙先行入川查勘,初定地域,然后决定留某房看守祖宗坟茔,其余约于康熙三十七年(1968)相伴入川”。据《西蜀陈氏谱》附刊记有兴公房后裔“茂芝尧等抵川达州之东,地名亭子铺居焉。其国尧父子置业于朱家坝;国茂父子置业于军营坝,能济师徒置业于八斗邱,国芝次子置业于铜梁县,他如……先后接踵……多散居……”文中虽因原谱破损有缺漏,但文义已明。我寿四郎嗣孙未见有如是较详记述,但入川时间和步骤可窥见一斑。至所取路线,可能是因贵州多山瘴痴,三峡山高路险,一般沿当时南北大道,经长沙,荆州,襄樊,踅入毛坝古关,首到达州。清乾隆十三年楚谱主编陈天赦(佑禄)所辑《陈氏源流志》记有:迁蜀以来,新公子寿四郎、五郎、六郎,兴公子福二郎,四郎,五郎,通公子禄一郎,九郎均有入川的记载。如蓬溪三堆山,双朝门;合州尖山子,大河坝;铜梁平滩河;安居白羊庙;遂宁廖家坪;大足水竹林,黄泥沟;安岳桑家沟等处为新公寿四郎后裔。广安姚坪,高峰坎,牌坊场,金洗罗;定远(今武胜)包家坝,响堂祠;巴县鹩鹳嘴;江油牌坊坝;岳池大石桥为新公寿六郎后裔。达州亭子铺;铜梁土桥子,水碓河,蜀山子,水口庙;安居太洪山;安岳桂花台;遂宁董家槽等地为兴公福二郎后裔。定远龙女场,道佛寺;成都东门九眼桥等处,为兴公福四郎后裔。定远永安桥、红花坝、沙窝子;达州尖山寺,沙溪口,打榨沟,兴福寺,花屋基,石牛魏;合州文家沟,老鸦庙,楠木湾,灵渡河;安居水口庙;安岳石羊场;铜梁平滩河等地,为兴公福五郎后裔。合州黑东山;永川双河桥;泸州大云寺,余家坝等地,为通公禄一郎后裔。蓬州射洪铺为通公禄九郎后裔。由上知清乾隆十五年(1750)修楚谱时已知顺宾公入川各房,在迁川以来三十年后的大致住地。
  我派入川始祖,根据最古的墓葬为顺宾公十二代嗣孙陈一瑚原配夫人吕氏祖婆墓,葬地谱载为四川蓬溪县茸山乡太和场之三堆山擂口。民国元年(1912)划蓬溪县东乡及遂宁县下三里,沿涪江两岸地另立新县于梓潼镇,名潼南县(初名东安县)今隶重庆直辖市。三堆山擂口,今属重庆市潼南县上和镇。按一瑚公死于康熙十四年,吕氏祖婆死于康熙三十一年。我支最初入川时间当在康熙三十七年前后,显然一瑚公夫妇未入川。其子京题、京序、京袍弟兄亦相继在康熙三十至三十三年之间死亡,三祖婆中京题邓氏死于康熙三十一年,京序刘氏死于康熙四十年,京袍戴氏死于康熙六十一年,但葬与夫同穴,肯定也没入川。且葬地均在祁阳。因此实际迁川建基业者,当是“永”字辈诸兄弟子侄无疑。即使各房也还有兄弟留在祁阳,守护祖宗庐墓。不过为了不忘所自,能就近顶敬,以表孝思,叔伯子侄同堂商议,将一瑚公原配吕氏祖婆,京题祖原配邓氏祖婆和京序祖原配刘氏祖婆三人死后埋葬在祁阳二三十年之骸骨,背运来川(推算当在康熙五十年前后,见《始祖墓葬考》)吕氏祖婆和长媳邓氏合葬于三堆山擂口。次房刘氏祖婆葬于安居官溅汪家沟,是为我派之开派祖也。因一瑚公第三子京星及其子嗣未入川,其余在四川繁衍生息于三堆山及其毗连地区者,均为长房京题,次房京序及幺房京袍的子孙,故称三京弟兄或统称三堆山陈氏。
  三京子侄初入川时,背负一木主同行。该木主慈眉善目,三绺胡须,戴平天冠系缨络,黄蟒玉带,似禹王,俗称“大道王爷”,传可祈雨水,保丰收。时荒年久,巨木成林,行至今三堆山尾一寺外炊煮,倚木主于高三丈许大四围一断梢柏树下。食竟续行,众背木主不动。因疑神示我等止于此地,遂四处踏勘,见三堆山,龙蟠沟,双朝门,头道溪一带“田土膏沃,山川秀润”,即插占定居焉,木主暂祀于小庙(即今中殿,建筑技术奇特,现鉴定建于宋代)。生活既定,以倚木主之独梢巨柏刻一接引佛,高三丈许,合十含笑,面向山门,背面刻韦陀佛一龛,左右为哼哈二将,以此为门殿而大起佛殿(下殿)及两廊。后又建殿于原小庙之后,形成三大殿,庙宇百余间,气势辉宏,因以定名为“独柏寺”。而于上殿辟专龛以祀木主。该寺既为陈氏所建,权作族人会聚之所,若家庙然。乾隆28年及咸丰5年两次续修族谱,都以此为谱馆。族谱告竣,其数千刻板亦珍藏于该寺。潼南解放后,民主建政,分上和镇下五村立独柏乡于此。以反封建迷信而摧毁寺中神像,独柏巨佛及族谱印板等文物,亦被殃及,劈作柴薪。木主被群众匿藏,至“文革”中始毁。
  自是,三京后裔即以三堆山为中心,向周围之龙蟠沟,双朝门,现家沟,月水寺,槽子沟,独柏寺,头道溪,白岩寨,白马井,佛国寺,荒厂沟,神荒庙,尖山子,女儿碑,利泽乡,大河坝等处,三大房混居,已无可分,更有远迁东升堰湾,丁家坪,别口沱;兴隆场及梓潼镇与外姓杂处竟相发展者。新中国建国以来,奖励求知,为人民服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凡有知识技能,愿意从事科研,工矿,教育,文化,军政,基建,交通,商贸者,都有较大发展。我支子嗣运常,昌鸣,昌洁父子定居台湾;敦华、敦纯、敦群、玉碧姊妹远嫁香港,昌爱之女晓琴已到美国代管地塞班岛服装公司设计制衣;运祯,昌曦全家及伯亿兄妹迁往新疆,福华任教北京清华大学;昌举,海燕父子建设唐山;昌发、昌礼兄弟远迁黑龙江罗北军川农场;昌宜科研于广西桂林;运科弟兄在贵州遵义办电;国伟,昌伟在南桐煤矿;昌林在广元煤矿;昌劲,昌宏开发川中油气;昌俊致力于铁道;昌奇全家迁新都,父子均从事电子科研;俊友在湖南衡阳搞食品加工;维清昌连迁往云南;敦明、敦德在河南从事交通;昌勋、昌明、家国在绵阳从事科研;昌龙、敦富、敦清在成都从事公安;敦银在成都地震局;敦礼在重庆海关;贤才、敦全任职于重庆公检法,其他在本市县从事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商贸服务者更多,皆我族出类拨萃,有辉煌业绩者,其他打工贩运于广东、福建、江浙、上海等省市而定居者,更非少数。是皆勇于进取,不辞劳苦,善学肯干者,将来之繁衍发展,必更其光辉灿烂也。
  鼎甲山陈氏宗祠在三堆山北,上和镇南里许,是我支族人之总祠也,于咸丰十年(1860)落成,刻布族规家训,供奉历代神主,厅堂馆舍数十间,乐楼演戏,广场可容数千人,外有街房祭田,供春秋大祭,至光绪戊戍变法维新,废科举,立学校,我族议以祠堂房舍,创办陈氏自立初级小学堂,延聘教师,供我族幼童免费就读,前后数十年,在无力聘师立塾,更无公办学堂之时,给我族青少年提高文化素质,作用至大。民国以还,援例续办,至抗日战起,物价腾贵,有子弟聪颖好学,升入中学大学而无力成学者,祠堂年拨积谷以奖掖之。裨其学成以为国用,收效不小,运刚、运常、贤才,运培,其佼佼者也。
  大房子嗣殷富者较夥,感宗祠道远欠广,于光绪中,另建新祠于回头嘴以济之。但民国成立,潼南建县,太和场水陆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商业繁盛,交流办事多于场镇解决,祠堂等于虚设,因决议于民国二十年前后,将回头嘴新祠堂拆迁至太和场口之魁星楼外重建,族人称便。
  解放初,实行土改,依法没收地主、富农及祠堂,庙宇房屋和房地产,分给无地少地农民,以均贫富,共同生产,以达于大同之世。两处祠堂除分给农民外,余归公。街房田产没收,参加土改,分给农民。于是街口祠堂充乡人民政府办公之所,鼎甲祠堂充贮粮仓库。后于1962年由县粮食局拆成木料,运往檬子乡建粮仓。三堆山陈氏直系传祚世系表
  (一)史载开山祖世系
  东夷族,少皋之后(妫姓)
  幕→穷蝉→敬康→句望(谷神)(芒)→乔牛→瞽叟→舜(重华)
  芫妻以娥皇、女英二女、前2179年,受禅
  商均→虞思、虞柄.......52代....,遏父(阏父、周陶正)
  (二)陈国世系
  (虞)遏父(阏父)→胡公满→周文王妻以长女太姬,封陈国
  申公(犀侯)→孝公(突)→慎公(国戒)→幽忘(宁)相公(皋羊)
  鳌公(孝)→武公(灵)
  夷公(说)
  平公(燮)→文公(圉)
  恒公(鲍)
  厉公(跃)→完(敬仲、奔齐、改姓田、九代后篡齐,传七代、亡)佗(立不久,被蔡杀)
  →太子(兔)(被佗杀)
  →利公(跃)
  →庄公(林)
  →宣公(杵臼)
  →太子(御寇、被宣公杀)
  穆公(款)→共公(朔)→灵公(平国、被夏征舒杀)→成公(午)
  子夏→叔御、夏氏→夏征舒(被楚杀)
  哀公(溺)(被招杀)
  →公子黃
  →太子(师)(被招杀)→惠公(吴)→怀公(柳)→闵公(越)→衍(迁阳武)……→陈胜(颖川人)
  (被楚惠公杀,亡国)
  (20世26君588年)
  (抗秦起义)(附)田齐世系
  陈厉公(跃)→完(敬仲)→田孟夷→田孟庄→文子→桓子→厘子(乞)→成子(常)
  奔齐 (奔齐、改姓田)
  (为齐相)辅齐三世
  襄子(显)→庄子→太公(和)
  (总揽齐政)
  (篡姜齐)
  齐侯(剡)→孺子(喜)
  桓公→威王(因齐)
  (午)(霸诸侯)
  宣王(辟强)
  通
  靖郭君(晏)→孟尝君(文)
  闵王(地)→(襄王(法章)
  →齐王(建)→轸
  (降秦,齐亡)(奔楚,复姓陈)
  →齐王(假)
  →简文赞(梁中书寺郎)
  →谈先
  (梁直阁将军)
  茜(文帝)
  废帝(伯宗)
  伯茂等11子
  顼(宣帝)
  叔宝(君主)
  叔明(13代后开义门)叔达(我开派祖)叔英等弟兄共30人
  霸先(陈武帝)
  昌
  季凤
  季麟
  休先(文德主帅)→宴郎
  猛(安成太守)→道巨(梁太常寺卿)
  英(盱眙太守)→公弼(尚书侍郎)→鼎(兵部校尉)高(散骑常侍)→泳(怀安县令)
  泰(魏尚书)→奕→准(晋太尉)伯匡→世达(东晋长城令)康(丞相椽)
  会可→珍(司隶校尉)→嗣→翔(御史中丞)
  迁潁川
  实(太邱长)
  纪(尚书令)→群(魏司空)
  谌→彧→忠(青州刺使)
  →冯(破胡侯)→咸晟勋(讨狄侯)
  子遂(何)(获罪斩)→掌
  子远→澄→与京→考→汤(破狄侯)
  子逸
  平(汉曲逆侯)→原仁
  (三)秦至唐世系
  陈衍(原名剑)
  琏→履辉→周昌→ 裔→伯成→仲丕
  从善→德绍→述→ 伯从吉山清山润
  山洁
  彦升
  文彦
  彦俊
  彦英
  伟彦
  卿彦
  简闵永良源清象象玉玉秉秉
  德
  举
  琼
  彬
  日正、日新→思→汝能→元禧(唐虞)→宗文(庭芝)
  叔柽(我系之祖)叔源→志英辛一
  政徳贤德
  明德
  仲奇→ 商→ 峻→纪→珂→
  挦→献→康→孺→掎→抟
  汉杰
  汉文
  汉昭
  汉舜
  光大
  →明→公寿→子珍
  祥一祥二祥三
  公球
  子珣→洪进
  子珪
  洪范洪衍
  尧咨→宗古
  尧佐→述古
  叟尧
  →师古 →希古
  子玙→洪华→
  →公仁
  →适
  子咸→洪邑
  子瑕→洪祀
  →洪礼
  →宝
  碧珣
  →运
  →潜→玉
  珪
  璋
  (四)唐至元世系
  →重德→烈→禄→
  叔达
  (唐礼部尚书,江国公)→桥(1506-157772岁)
  →尧春 →春 →周春
  →赵春(1538—159154岁)
  →大远
  →大道(1569-163870岁)
  →燕春
  →一珊(1598-167578岁)
  →一瑚(入川始祖)
  →京题(字辈入川)→京序(字辈入川)→京星(未入川)
  →京袍(字辈入川)
  志贵
  志诚
  志隆(1485-152844岁)
  →志虎
  →志銮
  →志凤
  →逊(1466-1543、78岁)
  →友通
  →广
  →添诚(1432-151885岁)
  →以胜(1412—146049岁)
  →以进
  →以法
  顺宾(远致和二年-明洪武四年1929-1371-43岁)→德新(1356-141055岁)→寿四郎 (1376-143863岁)→有财(1392-145160岁)
  (六)顺宾至入川世系(元至清)
  →志泰
  淑柽
  →志远
  志同(字太元、赐进士、垄南令)→用宾(封万户镇、注祁东马江埠)
  志宏(乡贡、进士)→南宾(任泉州、补蜀府长吏家四川)
  →志权→仪宾→德明(住永古、零井头、石塘)
  →志仁(失考)
  尚宾(居蒲江)
  嘉宾(居蒲江)
  →长(失名、徙祁阳)→信→郎(徙祁油坡)
  次顺宾
  迁祁北、配赵氏
  (葬四十四都
  (我派迁祁始祖)
  三(失名)(徙湘乡)四(失名)(徙芝城)五颖宾(居祁南)六文宾(迁虔州)七(失考)
  德新(字益臣、配罗氏)德兴(字宗一、配何氏)德通(字均宝、配蒋氏)
  (五)“八宾”世系潼南县陈姓探源
  “陈”作为姓氏标记,最早出现在上古的陈仓山,号陈锋氏,是个制高轮车出名的部族,与起源于毗连的姬水地区的轩辕氏同时,约在公元前2550年,两地均在现宝鸡市西南,两部族在迁徙征战中相互支持,通婚,黄帝后裔侨极,帝喾都娶的陈锋氏女,尧是陈锋氏外孙,又把娥皇、女英两女嫁给陈氏始祖虞舜。到周初文王将元女太姬嫁给虞阏父之子满而封于陈国。正式确立陈姓以来,至1998年约为3062年,其间子孙繁衍,瓜瓞绵延。除中途因故改姓变姓不计外,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结果,陈姓人口已超过七千万,占全国十一亿人口的百分之六点八,在姓氏中居第五位,尚不计港、澳、台及定居外国的陈姓在内。足见陈姓血缘人口的普遍。
  我潼南县总计778684人中,陈姓为67593人。占全县总人口8.68%,高过李张等姓,而为人口最多的姓氏,以职业论,不管党政军团,农工商贸,文教,卫生各条战线,以及建筑运输、打工贩运等行当,莫不有陈氏人口。对振兴潼南,建设家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能各司其事,奋力以赴,确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查《潼南县志》“人口”章载:陈姓人口在各区的分布如下:
  陈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但据《潼南县志》对其源流的考据,只记有“……康熙三十五年,彭、杨、米、李、唐、陈六姓同行入川,先落业于重庆府之定远县(按即武胜)承粮二载后,才查访到潼川府蓬溪县东乡龙多山下大荒沟落业……”云云,并载其原籍辰州,康熙三十五年入川。显然,今日散布于全县的陈姓情况,绝不是由这一支发展而来,据目前粗略采访,各地陈姓不下十余支,并各有自己的沿革,可是,修志者未经实地采集,却信手抄来敷衍故事,如是草率,实非写志作史者应有之态度,何能反映县情?陈姓若此,他姓亦莫不若此,何能激发人民爱父母、爱宗亲,爱家乡衣胞之地的本性?更何能团结县民,鼓舞其建设积极性,发挥所长,而全力从事,使人文荟萃,建设发展,经济腾飞?
  兹就采集所知,将全县陈姓沿革,简述如下,明其概况,以为县志之补充:由上所列,远非全面,可见全县境陈姓,虽非一地而来,入川亦有早迟,但皆胡公一脉相承,因年湮日久,住地各异,联系不常,互不了解,自不能因是而外之。俗话说:“两千年前是一家”,“一见陈字格外亲”,自当不分彼此,互通声气,增进了解,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团结互帮,发扬我陈姓耕读传家,忠义勤劳,仁风和气等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潼南新家乡而奋斗。
  一九九八年三月三堆山陈氏后学陈运刚调查整理新班行引
  班行乃各族姓发展中,分别班辈尊卑,使之秩然有序,不致紊乱的规定。一般共议联成若干字,依次编成歌章,便于记忆,故称“字辈歌章”。在给孩童取名时,一字一辈。姓氏在前,班辈在中,另自定一字为名置于辈后,如由于求学及社交需要另取或单或双的名字或别号的,由各人自便,但三字名的中间一字不与班行中的字相同以免误会,使人一见其名,即知其行辈,而不至有称呼混乱的现象。
  但班行并无定格,不但各族姓互不相同,即使同姓,也因房次不同,而各自商定,均不一样,以此仍不免混淆,有悖伦常。如我支的“国”字辈,广塘房是12代,延山房是17代,政盟房是12代,发和房是16代,发财房是15代,白地房是14代。因而,尊卑大不相同。
  我顺宾公子嗣,各房班辈因各自议定,亦有相同字辈,而班行相差很远。故在乾隆15年祁阳续谱时,各房编委共同研究,为便于辩识,制定各房子嗣共同使用的班行,规定在顺宾公后嗣十九代,开始使用。原来各房的旧班行,一律停止使用,为便于各房研查,现将各房十八代以前的班行列后:
  广塘房彦国正启三世上光
  广塘房大一京永子世克光
  延山房应国永
  政盟房春一国启世上克
  发和房应大尚良一国天元
  癸八房再学定成永在元
  发道房尚化赐仕奇国文天
  发财房上正可仕奇国文天
  白地房中可邦国朝兴义方
  福财房诏良魁三上达高贤
  福财房大良魁三六九方茂
  大国名学兴仁仲义
  光良魁学兴开起义
  以上各房最后一字即十八世,从十九世起一律使用下列班行:盛时景运昌敦本重伦常典务作述远
  宪遵步履祥善言献圣主令范美贤良
  广集齐家则衣冠延泽长
  注意上列四十字在传播中,寿四郎三堆山和福五郎桂花台两种族谱有三个字不同,或为笔误,为统一起见,根据时代情况,废“忠”用“善”,废“前王”用“贤良”,故全文如上。
  为防止年久不修谱,或班行用完后,续订不及知会不广,接受族人建议,经编委研究决定,续订班行四十字,紧接其后,并立即公布,让后嗣周知熟记,在上列班行用完后,便于接续使用:
  宇宙在发展科技与日彰众志求精益
  民意定兴邦奋力勤开拓拼搏九天扬
  恢弘华夏业威武震四方
  一九九八年三月续谱编修委员会研讨谨订陈氏源流考辩
  陈之源远矣,上古时,系母系社会,以图腾分部落,到男性社会确立的伏羲神农之初,才有象形文字出现(传系黄帝时的苍颉所造),为数甚少,兼无记录工具,也多为传说。至殷商始刻于甲骨,乃有信史,权作佐证耳。
  黄帝族与陈锋氏族的亲密关系,早有通婚的记录。黄帝族最初几代,已有陈氏血统,尧本陈氏女所生;继又将二女娥皇女英嫁舜为妃,舜虽是东夷族少皋之后,这样舜的后人早已融合了黄帝族的血统,而成为华夏族的主要构成部份了。
  至于陈氏得姓的始祖胡公虞满,则是周武王兴周后分封诸侯时为祭祀虞舜的三恪之一。那是公元前1060年,至今1998年,共计3058年。若从虞舜帝受禅(前2179)算起,总计4197年,自舜迄今约185代。即使从得姓始,也已126代,真可说是源远流长。而且自胡公至今,上承下继,有名有姓,有居址,有事迹,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少见的,就是中国各姓能这样长期不断地继承传统,从未中断,恐怕也是不多的吧!
  但据《西蜀陈氏源流志》所载,与其他记载核对,又多有出入,如果一一稽考,则因我国各朝史书,汗牛充栋,毕一生之力,恐亦难尽数考证,故仅就其一般有疑问者,略举一二:
  (一)
  首对我族之源流,决非一脉相承。因历来各代子孙,独子不多,在那生育漫无限制,多子多福为荣,而人口增长又系几何级数,岂是以一子传继所可包容。虽各代另有分谱可记,但历代功臣名将,几乎都在我族源流传祚之中,是又不能不令人疑也,其非有意将名臣要吏串入我系,以光耀于子孙之嫌也欤?(二)
  根据中华姓氏通书《陈姓》楔子(第1页)载:若干年后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历史现象:“陈姓主支不显,而田齐复陈姓这一支却繁衍极盛,不但人才辈出,而他的后裔几乎占中国陈姓人口的70%以上,也就是说,中国现有的12亿人口中约有5000万是从陈轸这一支繁衍出来的。”不知这种说法是否经过调查统计,有无根据?但这书有了这个观点以后,不论是近现代国共两党所有的陈氏名人都出于这一支,就连历代以来的陈平、陈汤、陈实、陈霸先和现代诸陈等,也都归到这一支了,这和我《西蜀陈氏族谱》中所记源流:“泯公被楚灭后,其子陈剑一支避祸逃到阳武,改名陈衍,取谈氏为妻,生二子,一名琏,一名玙,后三十世生陈平(见《陈姓》第50页)”。我们却恰好是这支的后裔。不过原作者对时间的考证未免粗疏。据我支族谱载:约公元前478(陈亡时)年,衍生琏,玙二子,琏生履辉,辉生周昌,昌生裔,裔生伯成,成生仲丕,丕生从善,从吉,善生德绍,绍生述,述生伯,伯生平(约公元前206年是年秦亡),历时约273年,实际只有十一代,且每代有任职记载,必有所据。每代平均二十多岁,似较合理,按古例男子三十而娶,如该作者所说“后三十代生平”,每代平均不到九岁,不知有何依据?就实际情况也与情理不合。
  (三)
  据《南朝陈书、高祖本记》:陈高祖武皇帝霸先,是汉太丘县长陈实之后。考其先世则出于陈轸,“轸子婴,任东阳令史,婴生馀,为成安君,馀生轨,轨生审,审生安,安生恒,恒生愿,愿生清、察、齐、尚四人,三子齐生源,源生三子,其长子即陈实,东汉太丘长也。”据查,陈轸约公元前221年(田齐亡)到东汉陈实为公元193年(陈实死年),经过414年,仅此十二代,平均每代三十六岁显然有误。我系《西蜀陈氏谱》除上述陈衍至陈平十一代之后,接着是:“平生原仁,汉武时拜骠骑将军,仁生子遂、子远、子逸三人。子遂即陈何获罪斩首弃市,爵位被削除。其子掌请续封未果。何弟子远生澄,澄生与京,宣帝时拜员外郎,京生考,移家山阳瑕邱,后因其乃罪臣之后被抄家。考子陈汤被荐为郎,出使西域,服郅支,汉帝因功赐爵关内候,王莽追封破狄侯,长子.冯为破胡候。次子勋为讨狄候。冯生咸晟,晟生会可,会可生珍,和帝时拜司隶校尉。珍生嗣,嗣生翔,为太守,议郎,刺史、御使中丞,坐党事卒。翔生陈实,太丘长也”。自闵公被杀至此已二十五世,其上传下继全不同。考陈亡为公元前478年至东汉献帝中平四年(公元1903年,陈实死)约671年,平均每代27岁,似较合理。故《源流志》仍以我西蜀旧志为准(有志者再详查之)。
  (四)
  陈姓多自誉为“义门遗风”,所谓“义门”,乃唐文宗中叶(公元832年),陈旺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轿乡义门陈村),聚家而居,以孝道治家,撰家规,建书堂,不分家,衣食自给自足,日益昌盛,唐昭宗二年(890年)诏赐立“义门”,到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义门经历230年,19世未分家(每世12岁,也极不妥,存疑),合家3700余口,有田庄300余处,朝野不安,文豢博,包拯等建议为陈氏义门分庄,乃由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等官吏奉旨临门,于次年议定,将义门析为291庄,依派拈阄分迁到各省、府、州、镇。这些各地分来的陈姓,属义门陈姓。但查开义门的陈旺,是陈朝宣帝的第五子陈叔明(长子即陈后主叔宝)的第十三世孙。我系是宣帝陈顼的十三子叔达之后,以及宣帝的其他28子,其兄文帝陈茜的十一个儿子,以及历代以来其他祖宗发展的陈姓,甚至陈旺之前陈叔明支发展的陈姓,严格说都不属于“义门”,但由于“义门”陈氏,为陈姓争了光,因此,凡遵守陈氏义门的各种优良风范的,都泛称“义门”。
  (五)
  清初奉旨来填四川的人,来自四川周边各省如云贵、陕甘、两广均有,而特以湖广(当时辖地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为最多,有几姓来自湖广的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孝感地区麻城县),陈姓可能也有来自麻城孝感的,一般陈姓没有追查自己派系祖先原住何处,就信口附会别人所说 :“来自麻城孝感”,实际上我三堆山陈氏是来自湖广省永州府祁阳县(今湖南省祁阳县),希勿误传。
  (六)
  最近我会一编委,采访到一用宾公后裔,并取来他们一份源流世系表,因用宾乃八宾之一,先世应该是一致的,但该表和我系最大的差别,恰好是本文前面所考证的两大问题:(1)八宾是陈衍的后代不是田齐改回陈姓的陈轸的后代。(2)陈实是陈衍的二十五代孙,而不是陈轸的十二代孙,以时间的长度和传祚的代数核算,是绝对有错误的,另外还有同代二君或三君说成各一代的,还有遗漏的,也有增添辈数或漏辈数的,希望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不可轻率相信,乱我祖宗世系。
  (七)
  顺宾公后裔在乾隆十五年于祁阳续修族谱四卷后,入蜀子孙也于乾隆二十八年根据楚谱修成了十卷《西蜀陈氏族谱》,两谱都议定要统一班辈,决定了新班行四十字:“盛时景运昌,敦本重伦常,典务作述远,宪遵步履祥,忠(善)言献圣主,令范美贤良(前王),广集齐家则,衣冠延泽长。”并知会各房从十九世开始执行用“盛”字辈。我潼南三堆山寿四郎后裔是这样执行的,安岳石羊桂花台福五郎后裔也是这样执行的。据说即使未入川的顺宾公后裔,现在迁移到福建、广东、海南,也都执行的新班行取名,现在“运、昌、敦”字辈的陈姓人氏很多。因此,我们考虑到数学家陈景润(福建人),长征时的指挥员陈昌浩,以及陈毅元帅的父亲陈昌礼(乐至人),都与我顺宾公后裔目前通行的班辈相同,是否也是顺宾公后裔,则没有实际调查过,不敢信口雌黄。若《中华姓氏通书》中《陈姓》的作者,硬把现代国共两党的陈姓名人,都说成出自田轸复陈姓那一支,未免过于武断,但我们确希望凡我陈氏后裔,除了可以取名号外,务必按班辈起个家名,这对社会秩序、家族亲情,互相帮助,增加人与人间的团结,振兴潼南,消除门户之见,其乐何如?
  一九九六年五月嗣孙运刚据史编撰顺宾公分支辩解
  我分支祖顺宾公乃“八宾”之一,所谓“八宾”是淑柽公所生的六个儿子(志同、志宏、志权、志仁、志远、志泰)共生十三个孙子都是“宾”辈,有名可考的共八人,总称“八宾”已如《订正陈氏源流新志》所载及《直系传祚表》第五表所列,本已昭昭明矣。
  近读迁来铜梁县的用宾公后裔所续族谱,在明嘉靖已酉(1549)所修《祁阳陈氏族谱》中,祁阳六世嗣孙陈斗字民仰者,在《源流序》中写道:“……禧生宗文,宗文生希善,希善生唐虞,唐虞生庭芝(我谱源流无后二代),庭芝生淑圣字三山者,生子五,长曰泰字志同,元进士,以《天马赋》鸣于时。次志宏乡贡进士,宏子光裕字南宾,受全州学正,裕季子士遂家焉。志同生子三:长曰仲孙字用宾,举万户,元末镇衡州,移镇祁阳,遂为祁人,世居马江埠,是为祁阳之始祖,生子二:与贤、与和……”,“若志权、志仁及志同季子顺宾仍住蒲江,其子孙又有徙于……”。
  又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由卢文弨(任湖南等处学正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写的《祁阳陈氏宗谱序》中,亦有“其嗣孙泰博极子史,飘香翰苑,以《天马赋》鸣于时”之句。
  又《陈氏上世本宗源流考》(未注明时代及作者)亦有云:“唐虞生庭芝。芝子一曰淑圣,二曰淑源。圣子五,次志宏、宏子五,五曰廊宾,廊宾生千一,千一公派下,屯住桎木山,坪山。源生志安,安生乐宾,乐宾生辛一,辛一公派下,屯住桑园坪,即今之高车是”。(疑此篇系千一,辛一二公派族谱录出。)
  十八世嗣孙,庠生云亭字雨新,在光绪十二年(1886)的《先世分支考》中亦载:"淑圣生志同、志宏、志仁、志权、志远。志同三子:长用宾,居万户侯,总镇祁阳。次文宾,官千户,徙居(疑是陇字误)龙南,三顺宾,居茶陵。志宏子五:长南宾,居全州。次尚宾,三原宾、四颍宾,俱附籍于全,是为全之始祖。”
  以上记载,最早有书于明嘉靖者,似亦凿凿有据。作者陈斗称为六世孙,距“宾”辈诸祖为时不足二百年,其地均在祁阳附近,也不过百十里,为何误差如此严重,又不敢信也。
  考前三代的传继,“淑”辈传“志”辈,再传“宾”辈,完全一致。普通写传记常例,先以按班辈所取之家名置于前,谓之“名”,而将非班辈名,谓之“字”或“号”,置于其后。而用宾派谱中所记,凡有“字、号”者,均颠倒为用,若“长曰泰字志同”、“长曰仲孙字用宾”、“宏子光裕字南宾”,均将带班行之“名”称为“孕”也,特于志同之名,单一个“泰”字,我谱载志同有“字太元”,他谱却缺如,似又未敢否定其为笔误。但其取名格式,有千一、辛一、万一郎,万二郎等,又与我支福五郎,禄九郎,寿四郎等基本一致。由是观之,淑圣淑源二公所传诸孙如顺宾、用宾、南宾、廊宾、乐宾、颖宾、文宾等房后裔都各自修谱,并各自称为迁祁始祖,证明为同支近脉而无疑也,但在各派修谱者中,特以志同公房之陈斗,其时距诸宾不远,其地亦不广,虽互不联系,理应调查核实,而不应自大自尊,主观臆断,而将淑圣公第六子志泰与志同公名泰相混同,以至将志泰公之子顺宾、文宾、颖宾移花错接,志宏本只独子南宾而误为五子,且通篇绝口不提“八宾”,虽另见有原宾,廊宾及淑源孙乐宾,却缺仪宾、嘉宾、特别是只见志同、志宏有后,而于志仁、志权,志远三房空有其名,后嗣只字未提,是又岂可信哉:且我系顺宾公本迁祁北之祖,而说成“居茶陵”,或“仍住蒲江”。住地亦相错谬,事实上我顺宾公生三子德新、德兴、德通发展为寿一至六郎,福一至七郎,禄一至九郎,共二十二房后嗣除部分迁川夕卜,散布闽、粵、湘、桂、海南等地,至今繁衍何止数十万人,均有谱可查,岂可抹杀。
  据此,我咸丰《西蜀陈氏谱》有《顺宾公分支辩》一篇,谓顺宾派后嗣“于乾隆庚午(1750)修谱于洪桥之香山时,本支尚未尽收,而用宾后裔挟稿求合(谱),事出不已,力为之拒,使抱憾而归。至乾隆丁亥(1767)该派修支谱时,即将源流擅注为淑圣公仅有五子,而谓“顺宾为志同第三子,过继志远承嗣,世居蒲江,生子三,名务一、务二、务三”今虽未见有此记载,若原确有此记,核之我系实际,则知居蒲江者,当非我祖德新、德兴,德通之父顺宾无疑。此段奇文之荒谬,固属可笑,但溯其源则在明代已有此谬误矣,当非丁亥抱憾而故意为之也。
  由是观之,读史者不可以泥于古而尽信书也,特别是续谱,往往是因其旧,续其新,其旧谱所记,必奉为金科玉律而不可更,且若无佐证材料而惑疑之,其始已讹,则以讹传讹也必矣。或必欲求其真,则博收广引,互为参证,以期明其表象,究其底里,辨其内蕴,研其因果。综言之:实事求是也。若以上谬误,如不至祁阳老家,翻阅元明之季存留之史志及我诸宾特于顺宾之源始谱牒资料,则无以更其论也。写史志者若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更或猜测臆断,而不能实地采访,参证核实,调查研究,其谬也必矣。其误导之害更深且远也,能不慎哉。我顺宾公后裔之存在繁衍,散布全国已数百年而枝繁叶茂。这铁的事实,当非在旧族谱中歪曲事实,故意抹杀得了的。正如志同祖所传用宾公房后裔迁居铜梁而发展壮大之事实一样,同属一祖之孙,当互相依恃,互谅互助,注重事实,共同为祖国之昌盛而致力,何得而厚此薄彼,相与诟病哉?
  一九九八年四月嗣孙运刚敬撰三堆山陈氏始祖墓葬考
  我族由湖广省祁阳县迁来四川,最早的墓葬,当推擂口一瑚公原配吕氏祖婆与其长媳京题公原配邓氏祖婆的合葬骸墓,及铜梁县安居镇官溅汪家沟之二房京序公原配刘氏祖婆骸墓。
  此三墓都非原葬,据旧谱载:
  一瑚公祖妣吕氏祖婆死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八月二十六日丑时,原葬祁阳(按一瑚公死于康熙十四年乙卯十月二十七日已时。在湖广省永州祁阳县下祁阳乡安乐山伽蓝土兆祠下去世,改葬栗江明路桥屋后)是否与一瑚公同葬一处,不得而知,但一瑚公亦为“改葬”,疑原是合葬(但去世时间,先后十七年,待考)改葬四川潼川府蓬溪县茸山乡独柏寺上手三堆山擂口,癸山丁向。
  京题祖原配邓氏祖婆卒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四月二十五日寅时,后改葬四川蓬溪县三堆山擂口,癸山丁向。
  京序祖原配刘氏祖婆卒于康熙四十年辛已正月初二日申时,葬四川安居乡官溅,壬山戊向。
  按我支的入川时间,未有确切记录,根据资料考证:康熙29年诏颁《入籍四川例》,各地人民先后作入川准备,先行探路,查勘初定,再大举入蜀,因系民间自行组织,又相距二千余里,又是不毛小路,进行必定缓慢。我支初步踏勘,约在康熙三十七八年,而大举入川,必在康熙四十年前后。上述二祖婆均死于此前。刘氏祖婆,卒于四十年,又是直书“葬”,显然入川尚未住定,以七十二岁高龄之祖婆当非来川即死,而是死葬于祁阳,其后才负运尸骨入川改葬;显廷手抄谱亦如是记载。
  其有具体时间可查者,只京题四子永述公条记有“年三十来川”之语。公生于康熙十年辛丑(1671),其三十岁时,当为康熙四十年(1710),证明推断入川时间无误,恰永述公赞语有云:“……术精堪舆,由楚迁蜀,擂口得地,葬祖合母,不辞劳瘁,孝行堪数”是知公精于阴阳宅地理之术,不但擂口祖墓,即安居汪家沟祖墓均为永述公堪定无疑。
  至于迁葬时间,当在定居房舍完成,生活安定富足之后。查勘地形,当在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年之间(1708——1711),至于将骸骨负运来川安葬、最早不超过康熙四十四年(1705)。安居汪家沟祖墓的迁葬时间大致相同。
  永述公寿75岁,卒于乾隆十年乙丑(1745),此前卒葬之入川永辈始祖墓葬,亦多为公勘定无疑,安居汪家沟刘氏祖婆葬后,续有数祖葬于是处。
  首为京序四子永吉公殁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卜葬该处,葬向相同。
  次为京序三子永泰祖妣胡氏祖婆,殁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卜葬该处,葬向相同。
  三为京序六子永寿祖,殁于康熙六十年(1722),亦卜葬该处,葬向相同。
  四为京题次子永创公,殁于雍正二年(1724)亦卜葬该处,葬向为坤山艮向。
  以上墓葬、生基林立,碑文显赫,气势雄壮,构成墓群,俗称牛脑壳坟,无人敢于侵犯,历三百多年风雨,至今保持完好无损。
  惟擂口祖墓,地势巍峨,无人敢葬,春秋祭扫,备极哀荣,建国初期,号召兴修水利,修筑河堰,近处子孙,不识为我族至尊之始祖,图省力简费,将生基石及拜台沿埂拆毁,用于砌石河堰,惟余土冢,任牛羊践踏,甚可哀也。
  一九九八年三月嗣孙运刚整理

知识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主要描述陈氏家族的族谱,家庭乃民族之组成部分,家庭史实为民族史之要素,故家族史(或称族谱)不能不修;而家族又随历史之发展以壮大,若需史料详实无误,族谱又不得不续也。但时代在变迁、历史在进化,万事万物都在逐渐演进之中,族谱之续也不能不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时代潮流。古之史官,秉笔直书,所以存真也,而前人修谱隐恶扬善,殊不可以为法,故今之续谱根据历史,当恢复其本来面目,实事求是褒善贬恶是时代所需,其不合此主旨一概摒弃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完
相关人物
陈叔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嶷山
相关地名
虔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