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传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010
颗粒名称: 第二部分 传志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3
页码: 34-55
摘要: 瑞云公,家名景镇,祖时楷公之独子也,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于合川县属之白岩村。时家道小康,幼习诗书,兼学中医,甫成年,孙中山革命成功,建立民国,开学校,兼推行实用之学。合川成立蚕桑实业学校,父就读三年而学成,回乡推广蚕桑改革,近邻仿之,皆有成而家小殷。民初兵匪不分,乡中贫户受散兵游勇蛊胁,群起为匪,打家劫舍,至民国八、九年间为甚。家所处之白岩寨,凭山建呰,恃险可守,善良殷实者,多迁入寨内避之。为图自保,各户举家父为首,筹款囤粮,购买子弹枪支,集合青壮而练之,并准备滚木檑石,匪数攻不下。次年匪焰更炽,声称必踏平寨子以解愤。众惧,父亦连夜举家逃往合川,以算命占卜糊口。匪稍戢还乡,以耕稼行医为业。对人不论亲疏贵贱,均以济世活人为本,处事公道,尤恤孤贫。
关键词: 陈氏族谱 传志

内容

家父景镇公瑞云传略
  家父瑞云公,家名景镇,祖时楷公之独子也,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于合川县属之白岩村。时家道小康,幼习诗书,兼学中医,甫成年,孙中山革命成功,建立民国,开学校,兼推行实用之学。合川成立蚕桑实业学校,父就读三年而学成,回乡推广蚕桑改革,近邻仿之,皆有成而家小殷。民初兵匪不分,乡中贫户受散兵游勇蛊胁,群起为匪,打家劫舍,至民国八、九年间为甚。家所处之白岩寨,凭山建呰,恃险可守,善良殷实者,多迁入寨内避之。为图自保,各户举家父为首,筹款囤粮,购买子弹枪支,集合青壮而练之,并准备滚木檑石,匪数攻不下。次年匪焰更炽,声称必踏平寨子以解愤。众惧,父亦连夜举家逃往合川,以算命占卜糊口。匪稍戢还乡,以耕稼行医为业。对人不论亲疏贵贱,均以济世活人为本,处事公道,尤恤孤贫。后被委为保长,任事一本公平,对所摊壮丁粮款,尽力说服保内民众,凭公论断,粮款先自领头筹集,议定某丁当入伍,对其家必先发安置粮款,使之安心,定期公布帐目,众皆信服。
  嗣移家太和场经商,时族人迁建回头嘴宗祠于太和场口,选我父为总办,任劳任怨,善始善终,财物清楚,不贪不费,人服其精明。他对人谦恭和蔼,克己让人,人有难相求,莫不鼎力相助。为人处理纠纷,就地而谈,不道谢人茶酒。青黄不接,年济贫大米五石以上。疫病流行,每年义诊施药五百元以上。运高死无以为葬,出资安埋。孤儿小狗、运全赖其抚养。为陈介伯担保杨海山出卖山场的债务,倾家作赔。为人忠厚耿介如此。家父常训我弟兄:“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绝不能贪财而丧失人品。宁亏己不损人。”因此虽任公职,解放土改中,未受冲击,剥削轻微,农民谅解,只被划为小土地出租,不关不管。于1966年善终于家。实可为后世效法,深为怀念而纪之。
  一九九八年二月嗣子运蕴士良述运岳整理景财公树云传
  景财公号树云,少贫任侠,读书不多,有正义感,常游行乡里,爱管闲事,人多以无赖目之。比成年,间亦涉足酒色,时以赌为生,技高过于常人,后竟吸食鸦片,几将上瘾,诸姊规劝之,勿以此伤身而辱没先人。时莲花石名门张氏女光玉,明洁靓丽,匪将掳之,几无立身地,求救于邻里。姊知之,匿于家,阴与撮合,张以戒烟酒嫖赌为约,悉应之。会匪被击毙,得于归于太和场,新置灶具锅碗床褥,若小家焉。自是夫妻克守承诺,立信讲义,以盐米业起家。不数年,为邻里所重,推为商会理事。处事公平,尤重公利,对小商更怜恤之。太和场,涪江口岸也,军阀防区,设卡收费。行船至此,过栈厘金甚重,不堪负荷,公为代表申请驻军予以豁免,人服其德,远近称颂,小河上下名声远扬。
  陈氏宗族,自咸丰落成,有街房数间,祭田几契,以管理不善,连清明春祭尚且无以上祭祖宗,下飨后嗣,因于民国初年改选公以为族长,置专人管钱粮。清明大祭外,年有盈余。因深体人才之重要,首利用祠堂大厅,恢复陈氏自立初级小学,延聘族中学有所成之青年为教席,如陈景康、运初等。族人子弟免费入学,并发课本,废旧制,讲新章格致之学,向学者多至百数人,又外请当时名师肖致祥周吉成为客座,于是陈氏祠教学名胜一方,太和场士绅子弟亦多来鼎甲祠上学,学风鼎盛。有成绩优良子弟升入中学者,公又议年助黄谷一石,上大学者倍之。至抗战初期,我族有大学生运刚,中学生运培、运贤、运栋等多人,影响所及,外姓亦仿而励其子弟。太和读书风盛,人才辈出,以此。
  族人中良莠不齐,有豪强恃势欺凌孤儿寡母欲占绝业者,亦有绝灭天良合伙打家劫舍杀人抢掠者,有劣性不改欺哥奸嫂淫亵乱伦者,亦有恃强凌弱屡兴争斗者,使弱小者孤苦无告,弃家远逃者有之;绝路自尽者有之;地少人多哀鸿遍野。公深体一根所生,骨肉相残,深为惋惜。乃趁祠堂大会,当众宣讲家规圣谕,劝导子孙要立志气,重侠义,饿死不为娼盗。士农工商,各安生理。再三劝阻不遵者,国有法、家有规,决不宽贷。每因田地、子女、钱财争斗者,辄召各房长老当面评理,斥强扶弱,不姑不袒,一言九鼎,不敢不遵。其劝导无效者,敢于执法于乱世。如强抑勒侄霸产案,处决族人巨匪长期抢劫祸害乡里案,经常淫邪乱伦败坏家风案等,深得当时驻军、族人及各姓乡民称颂。对震慑作恶,绥靖地方、和睦族众、效果至巨。平时对过往行旅和族人之贫困无告得,或救助盘缠,或支给小本令其谋生者,更不知凡几。
  公行三,壮年无子,曾抚二兄子运寿而教育之,年将四十,连得二子:运祥、运祯,幼励以救国救民之志,解放时正肄业中学,长即参工,从事粮食供销,次参军远去新疆,均受重视。长得四子,次一子二女,都学成参加祖国建设,公土改时自报地主,交清土地财产,民愤不大得以善终。古人云:“积德者必有后福,余荫后代。"信也。
  编委会一九九八年二月
  二公景良建安传
  景良行二号建安,太和场头道溪人,我二叔公也。弟兄四人出身本朴农家,幼年值清末民初,世道不靖,匪患连年,打家劫舍,日夜不宁。兼荒年穷困,人民无以自保。其父时周祖常教育子侄:务要维护我陈氏清白传家,宁死不为匪祸害民众。公谨遵祖训,既读书无处,就日以习武弄棒为事,家置枪自卫后,遂迷练射术,能精确无误,昼蝇蚊夜香火,百步之内,举手可中,服其神。为加强自保,保内举为队长,集合青壮,日每练其术,匪不敢近。民初反正,匪势甚炽。时边防军司令李家钰辖潼派李营长清乡,有密告二公通匪,被执往古溪,申辩不允,将杀,经区署张炳儒结保得释。因而恨匪入骨。嗣以二公武勇,被委为太和乡自卫队长,对乡内诸匪或晓以大义,或说以利害,多被收编,成为心腹,如唐礼、陈义合等,有不听劝告,继续为非作恶者,格杀之。巨匪杨和然,堂甥也,降后复叛,拖棚抢劫不改,且手段狠毒残忍,有杀老小而殃及猪牛者,民愤极大,决于处决,但屡战被脱逃。某夏日场期,匪混入镇,薄暮围其宅,必欲置公于死地。时二公正沐,闻警赤身越墙遁出,其妻毛氏死之。尽掠值钱之物,并焚其宅,殃及邻近房屋数十间,旋又围其乡下座屋以俟,三日无动静,亦焚之。自是公怨私仇,恨之至极。不久,县委以乡长兼清乡大队长,公精练部属,暗探匪情,闻警驰往,对境内股匪,围追堵截,多数瓦解,金刚寨一役,击毙匪首胡国民,获奖大洋二百元,悉分给弟兄,余匪闻风外逃。仅杨和然一股坚持顽抗,狡黠多诈,屡次漏网,追捕惶急,疲于奔命,甫将匿藏,而清剿即至,一日数惊,几无藏身之处,使人面县长李竹平,求降不复叛,并请与二公和解,李遂召双方于.县城唐越樵寓,为之调解。杨涕泗跪乞,终身不为匪,因恕之。县内匪势稍戢。
  时县东檬子一带,与多县接壤,有外县股匪流窜作案,此剿彼遁,难收其功,经四县会商,成立“合(川)武(胜)蓬(溪)潼(南)联防清剿司令部,一致推二公任司令,各拨部队若干,归司令部统一调遣,最初因人地生疏,对盘桓于万古二郎毗连地区股匪,估计不足,曾一度陷入重围,苦战三天,形势危急,全凭二公枪法准确,眼疾手快,乘夜连毙数匪,冲出脱险。后经周密策划,经一年多,数十次苦战,终将该地股匪击毙,投降,自新,全部剿平。对绥靖地方。保境安民,为一方所重。
  民国三十年前后,复任太和乡长兼保安队长,常驻太和营寨,维持治安,防止匪患,严厉约束部队,不准侵扰百姓,人民间发生纠纷,亦能和平讲理协商,得到解决。至四九年潼南解放,未出现较大治安事故。
  临解放,县以杨尚宛为首,组成国民自卫总队(后起义),邀二公任大队长,辞未就,由其部属屈文星(屈大汉)担任。县城解放,即将所部武器弹药收交、上册、装箱,严密押运到县,交武装部验收,开有收据。另饬令所属保证地方及过往人员安全。后知原自新人员李泽民擅杀涪江旅馆新住旅客一人,立刻将李拘捕报案,愿接受惩戒。
  在镇反运动中,二公以恶霸罪被处决。1979年清理冤假错案时,按政策得到平反,对其健在之后妻何龙海按月发给抚恤费。
  二公原配毛氏生女运香,适本镇周太国,有子女,继配何氏,郭氏均无出,何一直享受五保,1996年去世。
  一九九八年二月侄孙昌吉口述运岳整理运贤弟传略
  运贤弟,字贤才,景概叔第三子也。潼南县上和乡人,以农为业,耕读传家,曾祖父盛谦公以降,子孙发达,人口骤增,祖业不足维生,只有租佃耕种,迁徙不定;且受军阀地主双重剥削,生活维艰,时正国难深重,军阀混战,嗣又支援抗战,更民穷财尽,生计不遑,何计读书?唯贤弟聪慧绝伦,祖时提公极钟爱之,小学已露才华,得继续上进。高中就读期间,恰逢家乡解放,弟决心一展抱负,1950年弃学参加革命,分配在潼南县公安局工作。当人民政权新建,亟需业务骨干,弟得以派往川北公安学校进修。1952年回县,调入潼南县人民法院。四年中,先后任秘书,审判员,副院长,对巩固政权,维护地方法制建设,起了一定作用,旋保送到西南政法学院深造后,在遂宁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短期工作,即调四川政法干部学校任教研组长,培训基层政法干部。1958年,政法干校撤消,被调到西南政法学院任系助理员。为培训政法专业人才尽了一份力理。
  1960年,因形势需要,重庆市政府调贤弟到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1965年又调隶属该会的市计量标准管理处工作,先后任办公室主任,副处长多年,对全市计量标准之厘定、改革、检验、核查等,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1980年,调回政法战线,任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调研员,直至退休。十一年间,对全市法院案件之审判、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对全市法院档案建设,规范管理,作了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
  运贤弟虽担任领导,并在外地工作,却仍经常情系家乡。关心族人发展,每有疑难求之,辄尽力之所能,大力予以帮助,但绝不徇情枉法。对修复迁川始祖墓及续纂族谱,多次给以鼓励支持,以助其成,使能不忘所自而承前启后,真陈门之贤孝嗣孙也。
  贤弟于1990年以处级调研员退休。弟媳朱永碧系人民教师,曾任小学校长,有子庆、女红均学有专精,从事军大教育及国际旅游,乃特要工种,实后起之秀也。
  一九九八年元月宗兄运刚敬撰五叔运钥小传
  五叔运钥,又名运岳。1938年生于合川佛盐乡之白马村,弟兄七人,叔行五,潼南县初中毕业,曾为保卫祖国安全而参加人民解放军,服役期间,表现突出,积极为公,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期满复员,决心参加文教工作,从事家乡建设,在民办中学任教两年后,苏联撤销援助合同影响下,学校停办解职回家务农。不久,以他大公无私热心为人民服务的党员风范被群众选为村会计,嗣任共青团支部书记,旋被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作人民的勤务员。村内大小事务,都能在政策范围以内,尽全力为村民服务。
  在任职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他忠于职守,特别重视青年人的发展,凡能为村民谋福利的事,都尽力争取。为全村儿童的基础教育,极力筹划,曾发动村民就地取材,群策群力,新修小学教室七间,改善教学环境,充实办学条件,经常督促检查,教育学生努力学习,锻炼身体,遵守纪律,成为有用人才,在毕业升学的学生中,已知有十五名考入大中专院校学习,内有研究生一名。对男女青年更鼓励他们立志充实自己,随时准备为祖国献身,如有消息,立即推荐村民参选,经他的手走出农村任干部,当兵,参工的,不下二十五名。自动外出打工贩运的也不少,对支援国家建设,起了一定作用。
  五叔为人忠诚,不嗜烟酒,性情温和,平易近人,工余之暇,酷爱读书,尤喜诗歌和玄学。且事亲至孝,常感念不孝子孙,忘其所自不识父母养育深恩,真禽兽不如,更何能爱别人之父母而仁民爱物于天下?因是常生崇祖敬宗之思,1993年.春,决发起清明扫墓,征之堂兄运珍、运伦等,均表赞同,一呼百应,到会者超过预期,是知族人思亲怀祖之念久关。谁无父母,孰无子女,若吾人对祖宗恩情不记不孝,则何以要求千辛万苦养育之子女孝顺我们?是人伦亲情将因是而毁损无遗了。是以近年与会扫墓者大增,族处集议,首先修复已被拆毁之始祖墓,以寄托孝思;次则将百余年未续修之族谱重新续编,使子孙知其所自,而不致断绝,如有余力再筹划奖掖子嗣成才报国等事。上项事体虽大,但众人决心坚定,并推五叔总其事,族众愿大力捐输,推荐得力人才,齐心协力。五叔慷慨受命,以为已任,自是搜集资料,募集资金,联络族众,不论寒暑晴雨,走乡串村,劳碌奔波于合川、潼南、铜梁各乡镇间,无怨无悔,全力以赴,时经五载,而祖墓修复,族谱亦纂辑竣工,实我支族人之大庆也。五叔家非殷实,人手亦短缺,犹能为我族人义务奔走,其热心族众事业之精神,功不可没。值此族谱付梓之际,谨述其颠末辛劳,载于篇末,愿后世子孙不忘其上对祖宗,下对后嗣之忠贞云耳。
  一九九八年二月侄昌林敬撰
  族谱编校运栋弟传略
  运栋弟,字栋梁。1932年出生于上和镇三堆山之龙潘沟,其父景堤叔老年得此独子,备极钟爱,务农行医所得,悉以培养之。1948年弟初中毕业,因百物腾贵,慈父弃养,家无积蓄,无以深造,遂辍学去重庆,在蜀渝布市场立信商店学徒。是年六月,重庆形势紧张,谣言蜂起,辞回家乡。陈氏自立初级小学校原设在鼎甲山陈氏宗祠,时已迁来龙蟠沟大院子,正缺师资,距弟家甚近,弟年已十六,学力足充此任,由族人推荐任教员。
  1950年冬,县人民政府培训小学教师。弟毅然参加,并得加入共青团。是年九月调复兴乡小学任教。年底又被抽调去乐至县参加土改工作,再度在群众斗争大熔炉内锻炼成长。1950年5月结束回县,继续任教。九月调任兴隆乡小学校长。未满三个月又调共青团县委工作,任过干事、秘书,在县委办公室打过字,任过组织部干事,1955年冬,调任潼南印刷厂厂长。也都能坚持原则,胜利完成任务。到1958年,由县团代会选举,并经上级批准,任潼南县团委第一书记。1960年一月调任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由是我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控乏其身”,在党的培训教育下,成为能单独工作的好干部。
  1960年西藏地区开展民主改革,急需干部,我弟奉调入藏,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校秘书,但绝大部分时间,被抽调下乡,参加民主革命,社会改革和生产建设等群众运动,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藏胞交朋友,与藏族干部并肩工作,完成一个接一个的艰巨任务。1971年调任西藏林芝县县委办公室主任。1979年调回拉萨市任市委副秘书长。到1981年内调回川,初任永川地委统战部副部长,1983年地区并入重庆市,他调回潼南,任县委统战部长兼县政协副主席,直到1992年退休。
  运栋弟热爱学习,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有理论结合实践的作风。他工作之余,喜欢写点短文。早在建国初期,就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作品,处女作《碓窝大仙》曾经多家刊物转载,并出单行本,改编成连环画。《红薯赋》被收入《潼南县志》。在西藏时,为端正党风政风,针砭时弊,常在《西藏日报》发表时评,短论,影响深远。《要民主集中制,不要封建家长制》一文,在西藏党政和宣传部门,曾引起强烈反响。回县后,因工作贴近基层,更加熟悉社会现实,奋力鞭笞假、丑、恶行为,在全国24家报刊上发表短评、杂文数百篇。县政协筛选出优秀短文百余篇,汇编成《晚晴乐》文集一卷行世。
  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衣胞之地的父母宗亲。对族人祭扫始祖墓和续修族谱都非常支持,虽不能分身亲自参与,但捐款修复始祖墓,积极参与续修族谱,任义务编校,为族谱尽力,后继者亦当知也。
  一九九八年三月堂兄运刚谨志续谱主笔运刚叔坎坷一生
  运刚叔名正,字大刚,爱憎其笔名也。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之夏生于三堆山之龙蟠沟。先辈均本朴农民,受军阀盘剥及土匪迫害,家贫如洗。叔聪颖仁厚,甫五龄,送入祠堂义学,犹得半日割草放牛羊,成绩却超一般,为族长校董教师所器重。时其父小贸于遂宁,携以入县立一小。叔学行兼优,两年跳三级,以特异成绩考入遂宁县初中。
  时东北沦陷,国难深重,叔已立下救亡图存之志。值抗战爆发,叔义愤填膺,忧国亡无日,磨砺以需。学校组织抗日宣传,凡演讲、歌唱、演话剧,出壁报,均积极参与。尝利用寒假,领头动员同志,自费下乡,巡回宣传。艰苦不避,劳累成疾。参加童子军及战时军训,全力以赴,立为标兵,毕业以第二名考入省立南充高中。叔思想进步,尤喜唱抗日歌曲和演进步话剧,常同进步师生相过从。适发生反对校长贪污风潮,通缉多人,疑叔有嫌,因转入省立绵阳高中,以勤劳勇敢,俭朴苦学,能说善干,被选主办学生伙食团一学期,服务热心,卫生节约,事必躬亲,师生赞誉。但物价飞涨,其父小商,糊口不易,无以措学费;家祠助谷亲戚济钱,均无法维持;学校公费也只杯水车薪,无以为继,拟停学就业。但校长教师深怜此英才夭折,建议学校允许兼管学校理化实验室,半工半读,仍以全级魁首毕业。师友助以路费至蓉升学,报考陆军机械化学校,西南联大、中央政大、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及朝阳法学院七校,无不以优异成绩上榜。然因家贫故,终选入全部公费之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时抗战屡败,深感弱国无外交,一期后转入法政系,拟组训唤醒民众为强国之根本。次年寇焰嚣张,狂炸重庆促降不成,以轻骑取道贵州攻渝,敌锋至独山,势不可挡,后方震恐,国如垒卵。叔时已成年,义无反顾,决投笔从戎,身殉国难,于报端大声疾呼:“有血性者死国之时也”。全国各地青年亦纷纷请缨,促使层峰下知识青年从军之令,应召云集者超十万,编九个师。叔入壁山201师,宁作士兵战死沙场而不愿当官。在军士队大练兵中,所学则身先力行,劳累不辞,凡操练射击之术,莫不优异,师首长以为士兵楷模。卒业后留队组训后期军士,兼事文艺报道,并委以军士队结业会总干事,办《士风》刊以团结指导全师班长工作。日本投降而壮志未酬,旋主持全师官兵从军纪念委员会,制同学录,勘纪念碑,并通电《复员告父老书》,表示从军卫国未成,退而建设,如再有外敌入侵,决以身许国实现宏愿。
  叔性刚烈,善思考,言辩皆能,择善而固执之,从军之初,叔尝思国之不强,在内战自耗,内乱在党争,特别是国共两党各拥军队以相抗。因倡军队属于国家之论,仿美英例,党派退出部队,军士多附和之,但国民党以不利其消灭中共而嫉之。复员前夕,叔被选出席三青团二全代会士兵代表,在各师士兵代表中影响亦大。会间,蒋经国派拟将三青团脱离国民党,另立新党,叔以国将更无宁日,率众提案反对,更为蒋所恨而遭痛斥。回政大复课后,叔被选为学生自治会成员,主持康乐,为活跃全校文体,竭尽全力,深受拥戴。时政大教育长段锡朋因病长期不能视事,国民党中央决派蒋经国继任。蒋,反共先锋也。如若是,则求知之殿堂,将成党争之战场,孰愿听任之?因而群起罢课,学潮以起,经国民党政要反复说服,劝导,利诱,高压均不能制,自治会成员往来折衷,蒋疑叔主使,无据,强忍之,不复来。卒改为普通国立大学,隶教育部,派顾毓琇长校,而事乃寝。叔因于是夏以国立政治大学首届毕业,获法学士学位。
  抗战胜利,不独遭敌蹂蹒之沦陷区一片废墟,人民痛苦不堪,大后方抽丁捐输支前,亦民穷财尽,急需修养生息,恢复工农业生产,有计划地开始建设。叔大学毕业在即,立志建设,以复员青年军人为基干,组成“青年建设促进会”,联络同志,培养人才,参与建设,却深受国民党忌妒,疑为受“异党”指使,不予立案。及至四七年夏,召集各大学复员青年军在浙江嘉兴办夏令营时,叔又联合同志,抵制“假民主,真反共,不愿为反共当投抢。”直指营主任蒋经国,蒋因当众指叔为共产党特务,立予开除,勒令离营。众同志恐叔遭暗害,托人轮番护送到边城长春。初在嫩江省文化运动委员会任秘书六个月,继任长春市政府民政局一科科长四个月,十月转入国民党军第一兵团司令部政工处二课任中校课长。当月十六日即随司令官郑洞国向解放军投诚,脱离反动阵营。
  叔编入解放军官教导团学习改造。俟政策阐明,始觉石破天惊,认识到这才是革命真理所在,是青年救国图强唯一正确的道路,因而竭诚拥护,争先学习,劳动肯干,智勇双挥,为各级干部所看重,每逢纪念日,开犁,春播,秋收,冬整等群众动员大会上,均被指定为学员代表,发言表态,咸中肯要。日每生产劳动中,兼事宣传鼓动及新闻报道,生产统计,技术改良等工作,不遗余力,年年受奖。1952年春,大型机耕农场建成,响应党的号召复员还乡,由地方政府量才录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叔矢志弥坚,向遂宁地委陈情,行署任以为潼南中学教师。县公安机关误听谣传,谓叔曾任蒋介石秘书,是第二号大特务,硬定为反革命分子,不淮参加工作。叔仍不以为意,极力宣传老区实行的互助合作政策,并组成互助组为全县先,1955年夏却罗织罪名逮捕法办,论罪当死。公据理力争,有理有据,经三年查证平反仍判刑八年,上诉不允,入狱劳改。叔虽不服,但以劳改生产,亦国家建设之一,竭力为之,忠诚交心,刻苦劳动,艰苦不避。两次公伤,半年始愈。已不能重劳。犹尽力之所能。为重伤病员递水送药喂坂倒粪,多次评为劳改积极分子,出席表彰会。1962年前后,三年困难时期,劳改单位尤甚。叔带病坚持改造,体力透支,营养欠缺,全身浮肿将死,省厅检查认定医疗无望,以监外就医护送回家疗养。经妻女细心照顾治疗,得以再生,逐渐能参加集体生产。叔以高级知识分子不能见用,陷于农村而为之抱屈,叔慨然曰:农村吾衣胞地也,祖辈奋斗数千年,传之吾等,苟善用之,亦国家建设之要宗也。时已由大生产社,降为生产队自负盈亏,“农业学大寨,一大二公”男女社员同时出工,日可评工分五至十分,是“劳多劳少一个样”粮食收成大减,年终结算,每个劳动日值人民币八分,劳动终年,每人可分稻谷三五十斤,红苕杂粮数百斤,与投工相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农户,须补足超支款才能领粮,瓜菜苕汤尚且不能保证每日三餐。既不许外出务工,又不准搞私人副业。叔乃建议全队以剩余劳力从事砖瓦副业,亲自义务传授技术,与供销社订合同:供给烧煤,包销砖瓦。叔日事制坯烧窑,夜护社产。年底总结,全队劳动日增至五角余,社员户户收现金,集体欠贷还清,积累购买种子肥料,农业产量大增,三年后该队跻入富裕队行列。全村效之,求叔为砌窑传技者过半,于是全村民困以舒,叔贡献不小。
  叔家住地,正我族发祥之三堆山后五里长沟,两岸高坡丘陵,田土均在山腰,山高沟夹,土小片且瘠薄费工,广种少收,祖辈终年劳无半年粮,不少人讨口流离,其余拉船下力维生。解放土改,人民归行,农民不离土地,年靠政府救济粮贷款为食,虽已合作化,增产有限。叔查山间小溪,注入涪江,每夏山洪下泻,江水猛涨,小溪两岸低地,全被淹没,耕种无收,千百年来,荒芜无用。叔因建议于山体较薄之矮垭口处,筑堤拦断小溪,于垭下凿一隧洞排溪水山洪入江,将小溪下段约二千米溪边两岸斜土,分段挑平,筑成水平梯田,水灾无虞,旱涝保收。经县农水局测量认为可行。群众支持,于1965年初冬,本村一二两生产队总动员,叔率妻女以为先,带动百余男女劳力,集体苦战,时久渐疲,叔又建议按土方及挑运远近分级评分,积极性大增。仅费四十七天而隧洞凿穿,苦战三个冬闲,造成水田六十余亩,至今年产水稻八万余斤,虽人口较前倍增,每年人平分稻谷三百余斤,不再需国家供应,且年有余粮出售。此举不但改善了两个社人民的生活,且庇荫后代儿孙,造福万世,叔之力也。
  在极“左”年代里,叔有功于民,却得不到正确对待。虽刑满释放,仍监督生产,每值运动,更大会批,小会斗,受尽屈辱磨难。1976年,为申诉冤错,反受巡回批斗,加判管制。不久,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摧毁,党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叔申请得允,安置到中学任英语教师,随即摘掉反革命帽子,取消管制。旋认定为起义投诚人员,撤消判刑劳改的错案,但始终是临时代课人员,待遇极低。叔却以能得此工作,觉所学有用武之地,而全力以赴。虽荒疏四十年,温故习新,夜以继日,勤奋刻苦,立即适应业务。爱生如子,学生亦奋发钻研,不期年,即数人录入大学,名声大噪。延入潼南中学代课,更认真负责,教学质量优良,深受学生爱戴。八年后,教师已足,调充教务员,主管学生成绩汇总,整理上档。统计报备,升学备档等事,既繁且重,叔牺牲休息,准时优质完成。1989年,经不断申诉上访,叔代课十一年后,始得落实为人民教师,因年已六十七岁,立即退休。但因叔责任心强,一丝不苟,高考档案,年年获好评,学校决定继续留用。在此期间,叔被遴为县政协委员两届,革弊兴利,提案建议,皆能尽职,并利用饭后睡前休假期间,报道学校新闻,记录三亲史料,撰写文艺稿件,达千余篇,计百余万字。但由劳累过度,原患肺疾,喘咳益甚,学校一再挽留聘用七年后,正式离岗。
  叔所历苦难坎坷,越半个世纪,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远至香港、台湾,素材满腹,酷爱写作,但性若其名,刚直方正。学以致用,有思必发。求学起,即以文见长。为文爱憎分明,嫉恶如仇,驳斥丑恶,不假词色。凡有福国利民,民生疾苦,社会公德,群众利益者,莫不慷慨激昂,正颜厉色,大声疾呼,警世骇俗。其文不拘文白,体裁遍及诗歌小说,散文报道,戏剧曲艺,史料见闻,杂记随笔,凡有所感,辄发为文,态度鲜明,绝不文过饰非。不为编者所喜而退回者,宁存不发,从不改变态度以迎合之,是以平生为文数十卷,刊行者仅数万字。即退休以来,仍以锐利之笔,与假丑恶作斗争,终生不悔,笔耕不辍也。
  1993年,陈氏族人清明集会,决议续编断绝百三十余年之族谱,推叔主笔,叔年髦体衰,兹事体大,即使资料收齐,绝非一蹴可就,颇有难色。众固推之,叔略事思考,慨然曰:“族人学富能文者不少,但多在外地,或身负公务,吾受人民厚恩,家族支持,得以学成。值此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本人奋斗六十年不为国用,今为家乡之幸福,宗族之承继,一人之力固微,竭我暮年,毕力从事。如苍天假我以年,而使之成,则于民族文化,及我宗支之继往开来,实我余年之荣幸也。”众喜,又举运栋,昌瑞等全力佐之。至是,有关族谱之设计,构思,清世系,定格局,前后四年,义务从事,草成三十余万字之巨著,全赖叔独立为之,其功在万世为不朽也。
  叔今七十有六,清贫终身,自食其力。即任教以来,工薪只足糊口,粗衣淡食,不嗜烟酒,不近赌色。人有难求之,莫不尽心。人为之鸣不平,叔却以尽人民天职,未浪费国帑为荣。孙中山先生有云:“人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叔知识渊博,智能超人,品德优异,豁达而亲民;今时势更易,冤错终身,无怨无尤,仍正直不阿,身处逆境,不卑不亢,犹手脑并用,尽其智力以报国为民。自发首倡互助合作不以为功;想人之所不敢想,改溪造田六十亩。德荫万代子孙不自矜夸;从教一人兼办数人事,不为钱财所迷,每职一事,无论如何繁难,必钻研以至于成,而效更倍之,其忠贞诚信若此,岂禄蛀奢营者所可比。子孙闻之,宜千秋景仰效法,其非大事也哉?
  叔母邹淑平,褓襁婚也,长叔四岁,不通文墨。叔失恃,须负笈远学,无以侍祖,婶未婚来家奉祖,代行孝道,辛劳备至。又五年始婚。祖逝留家农耕,自谋生计。继叔含冤系狱前后二十余年,婶独立支撑,忍谤含怨,耘锄不让须眉。得三女,善抚之,长次远嫁,亦能勤俭持家,睦邻耐劳,子女有成,留幺女昌晓招赘承嗣,仍得一女,无以继其志,如斯非常之人,所传若是,天道何其不公也,诗曰:
  天降英才添股肱,时势坎坷气犹虹。
  至死不渝青云志,谱传千古亦丰功。
  公元一九九八年三月族侄昌颉敬撰胞弟运常传略
  胞弟运常,名楠,字焕文,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生。时母痈发背,无奶,糖水活之,及长资质孱弱本朴。父小贸于遂宁,携以入学,1945年考入合川国立二中(江苏中学)水产部。适逢日本投降,学校迁崇明岛,更名江苏省立水产高级职业学校(现属上海市,水产大学前身)。于1948年毕业后,在广东省广海区渔业督导处任技师,主持顺德淡水鱼类养殖场,大陆解放随单位撤至海南岛,以不明究里,弟非党非政不愿去台湾,而孤身流落南洋,旋在新加坡某远洋航运公司谋得海员职,随船奔波于东南亚、日本、韩国及澳洲各口岸,艰苦备尝。本拟返国,奈何家书不通,父兄不明,而社会运动不断,动荡不安,身为知识分子,前途莫测,几经踌躇,乃趋台湾求职,曾庸工于养殖场,酿酒厂,种植园,事非所谙,多不得志。后邂逅旧友,得就业于高雄水产品加工厂,任机械师,遂定居于斯,靠微薄薪金度日。旋经友人劝,与台女徐翠莲婚,时年已四十有七;甫生一子一女,且女未满周岁,其妻即携贵重舍两婴而潜逃,弟几不欲生,因怜两雏而苟活,职兼父母以抚之,誓不再娶,及今儿女长成,却只高职学历,初入社会,就聘打工,亦只糊口,孤苦劳累终生不悔。
  弟飘泊中,犹酷爱中华文化,研读诸子经史,为文酣畅自如,书法亦有造诣,酷信耶苏以为精神支柱,忠于教义,洁身自好,言行举止,绝不逾矩。但对父母至孝,手足情深,每一念及父子兄弟天各一方,肝肠摧裂,特以父亲病死于大跃进中,无子女亲人在侧而深埋地下,无碑石可资奠祭,深为悲愤,曾三翻两次托我前往探寻,终不可得,悲恸愈恒。1991年甫退休,即携女返乡省亲,祭扫祖墓,特集我弟兄、子、女、女婿、孙十余人至遂宁葬父之郊,设灵朝天遥祭,哭拜甚哀。目睹迁川始祖墓茔,垮塌荒芜,深感不忍,慨捐千元倡议修复,以寄孝思。并屡拟续修宗谱于台湾未成,闻家乡续谱,虽身体因伤致残,生活拮据,又认捐五百元以为枣梨之资,其孝思淳厚,高风亮节,堪为子孙效法也。
  一九九六年二月胞兄运刚手撰续谱编校族侄昌瑞小传
  族侄昌瑞,1952年6月20日生于潼南县接龙乡(现名东升)陈家堰湾。曾祖盛金县国学,为塾师,学富经史。父运坤,字俊杰,潼南中学职员,书香渊源。弟兄三人,侄行二。母魏世珍,为县城梓潼镇世家。侄生后三月,即迁回梓潼。
  侄七岁上学,自幼聪颖,记性特好,同伴们称“小精灵”。各科成绩均上等,读低年级时所作文曾作高年级范文。原梦寐入高校深造,终因诸多原因未如愿。但锲而不舍,自修完北京《振兴中医刊授学院》内科专业,《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等全部课程。在学术上取得一定成就,曾参加编修《潼南县医药志》、《潼南县党政军群系统组织史资料》、《潼南县党史资料》、《潼南县委大事记》等,并任《组织史》一书副主编。系四川省党史学会,重庆市党史学会,重庆市社会科学学会会员,潼南县党史研究室实习研究员,县委组织部政工师,副局级主任科员。主要简历被收录在《中国地方史志主编名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1版)和《中华人物辞海》(中华辞书出版社文化卷1998版)二书中。
  昌瑞侄生平曲折,坎坷。八岁丧父,家境每况愈下,靠母做零工维持一家四口人生计。年幼时,寒暑假日作完功课与兄一起拣煤渣,采树种等,挣足下期学费。稍长,假期天就跟随成年人一道当搬运工,做零活等为母分忧。由于自幼养成诚恳朴实,吃苦耐劳之良好习性,在他人生旅途中尤显适用。
  1969年8月,刚满17岁就响应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间,还拜名师学习中医。1970年10月由于在农村锻炼出色,被首批招收回城,安排到潼南丝厂作商品检验员。1971年2月选调到潼南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工作。1972年12月自愿参军,编入解放军第27军,驻河北省石家庄市。在部队卫生学校,进一步深造,学习了中、西医理论知识,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卫生所、卫生队工作。1974年10月被抽调到中共中央《红旗》杂志社干校任军代表,至19力年2月。主要工作为审查纠正该单位历次运动中之冤假错案,解放蒙冤受屈者,恢复其正常工作。同时管理该校医务室工作。1976年9月曾作为《红旗》杂志社干校军代表参加由中共中央在天安门广场召开的毛泽东追悼大会。1977年2月,《红旗》杂志社干校审干工作结束后回到部队。先后在51006部队司令部,卫生队工作。其间又先后被抽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步兵侦察会议和北京军区游泳运动会工作数月。1977年10月与郭礼秀在河北平山县结婚。1980年10月生子陈琳。由于生活、气候不适,1979年12月复员回到原籍潼南。本意从事医疗工作,治病救人,但仍被安排回原参军前的县委机关到县委组织部。自是1981年10月调县档案局;1982年12月调医药局;1986年7月调县委党史研究室;1993年11月又调回组织部。无论在任何单位,昌瑞侄均心怀坦荡,不卑不亢,光明正直,诚信踏实之作风。赢得信任与褒奖。
  侄自幼好学,喜书画,通医学,淡名利。尤以习医作为终身执著追求。幼时其父因意外公伤造成双肾坏死,英年早逝深受激励,耳闻目睹贫穷人家无钱治病之痛苦,立志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1969年初中毕业即拜师学中医,1972年参军在部队兼学中西医,在《红旗》杂志社干校阶段兼负医务室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得以进一步升华,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为干校学员及附近数十公里内干部、群众治病,被传为佳话。转业回县后,虽未专职从医,仍利用工余为慕名前来求医者治病,应接不暇。他技精瘫痪,不育症,坐骨神经痛,癫痫等疑难杂症。而医德高尚,不分贵贱亲疏,一视同仁,免费治疗,确实贫困者尚贴钱购药。经他手起死回生者中,有八旬老人,有三岁婴幼。因是受到患者及其亲属的尊敬和爱戴。
  昌瑞侄在编写党史、部门志等工作中,对写史修志有浓厚兴趣,特别喜爱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及姓氏起源,更钟情于我陈姓,立志弄清我三堆山陈姓之起源继递。1990年起,开始采访搜集有关资料,足迹曾到东升、兴隆、别口、双江、太和等地,后因族人倡议续修族谱,得与运刚、运用、运岳等相切磋,志同道合,共同研讨,嗣被荐为续谱编写组成员,对推动族谱编修工作之进展及实际编审校对,而促斯谱之成,侄苦心孤诣,尽大力焉。
  一九九八年元月族叔运刚敬撰二哥金山传奇生平
  三堂兄幼孤失名,号金山,1927年生于潼南上和镇三堆山槽子沟。时父母赤贫,家徒四壁,衣不蔽体,甫八龄,父母为饥寒所迫相继去世,无以活命,周姓姐夫收留放牛,生活既遭尅扣,年终且无以制衣,忿而归家,叔娘亦贫困无奈,无处容身,遂讨口离家。至北碚二岩煤窑,留为打风工,年幼力单亦遭工头打骂,再逃到北碚,一食店收为小工,勉强度日,尝尽人间冷暧酸辛。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沿海政府机关,工厂,商号内迁,重庆附近人口骤增,市井热闹。1938年三哥已十一岁,到重庆市内走街串巷,提篮叫卖香烟瓜子,尚能维持基本生活,艰苦备尝矣。1945年3月年将十八,经人介绍到国民党警卫旅特务连当兵,卫戍“国民政府”。是年八月日本投降。次年,“国府”还都南京,该部移驻南京黄埔路,担任“国防部”等机关警卫,47年召开伪国大期间,又负责“国大”会场和“总统府”警卫。到48年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失败,南京上下恐慌万状,各部门均积极准备撤往台湾。三哥早已不愿为反动派卖命。幸好不愿跟去者允许退伍,他便得以退职回川。到贵州桐梓,与人合伙贩运小牛到永川等地出卖,颇有市利。当时大足县龙水镇铜铁器驰名远近,三哥年青力壮,谋得铸铜翻砂炉前工维生。不久,大足解放,劳动人民翻身作主,三哥经过学习,主人翁积极性高涨,学习争先,劳动肯干,常被评为积极分子。1951年正式参加工作,分在大足县供销社联合社砖瓦厂,负责烧制砖瓦,供应县各单位建筑器材,主管三个窑的制坯、装烧任务。因技术熟练,保质保量超额完成任务,节约烧煤,精打细算,十数年来夜以继日,为集体创利增收,年年评为先进。1972年调县化工厂“三合一”车间任工人组长,生产隔热材料,销路极广,利润亦佳,至1984年退休。
  三哥不识字,与大足女青年杨再禄结婚,遂落户该地,生三子五女,均培养成人。长子大东继其志,现任长征化工厂厂长。长女敦华因知青下放大足伏龙乡农村。其地临近大足飞机场,与空军驾驶员林诗文相识恋爱,林退役回广东海丰原籍,遂结婚随往,林父在香港经商,不久林继承其父产业,全家迁居香港,后更因此将三女敦纯及四女敦琼介绍给香港青年工人叶保箕,林冬成结婚,其余子女亦学业有成。在大足、重庆从事工商,全家幸福美满。三哥幼失怙恃,少小离家,从未享受家庭温暖,热切怀念父母亲人,平素尊敬长辈,钟爱子女,尽力为他人送爱心,寄温暖,多次还乡寻找父母坟墓,率妻儿,哭拜祭扫。见老家槽子沟至河边公路的两里多田坎小道,狭小崎岖,遇雨泥泞难行,主动托人雇工伐石,修成石板大路,耗资三千余元,让乡人行走方便。1993年当族人倡议为始祖扫墓时,三哥更热烈响应。邀堪舆人员用罗盘测定已拆毁之始祖墓遗址,见始祖墓垮塌荒败,唯余骸骨坛未动,情急泪下,当即捐资千元,以为倡导,请求堂公伯叔重新修复,作为我支族人寄托孝思之纪念地。在场族人莫不感动,承认共同捐资,克期建成。后又积极建议,动员族人续修家谱,以寻根清源,明我身之所自来,增进血缘亲情,激发爱族爱乡爱国之凝聚力,而团结奋斗。不但本人已支援三千余元,并发动子女各损募五百元以上,大大缓解了困难。今日族务之顺利推进,始祖墓修复,族谱续修能胜利完成,三哥倡导支助之功为不朽也,其终身奋斗不息,时刻怀念祖宗,热爱家乡,义之所在,慷慨解囊之风,更应传之儿孙,而为后世法也。
  一九九八年三月堂弟昌志供稿编者整理
  堂弟昌颉小传
  堂弟上世,乃书香门弟,素重读书。惜祖父景泉公英年早逝,祖母马玉贞二十五岁即居孀,膝下一子一女均在褓襁之中,家道如雪上加霜,原有酢房已典租他人,仅以小百货摊糊口,外抗欺凌,内抚两雏,惨淡经营,好容易才收回酢房自营,逐步恢复家业,子女培养成才。因是念孤恤寡,亨誉远近,凡是孤儿寡母生活有困难者,不论亲疏,甚至张三外李,都尽量给予资助,独身奋斗六十年,家业有成,子孙争气,族人誉为女中之魁。
  昌颉弟于建国不久之1953年国庆日降生。正百业复苏之时,祖母职兼内外,父亲鼎力操持,尚足维持七口之家生活与三个兄长上学,自弟入学后,却波折坎坷,刚读小学,即遭三年自然灾害,国计民生稍有好转,又逢“文革”十年浩劫,小学未完连遭扼运,十三岁就被迫挑煤背砖,挣取微薄力资,补助家用,也曾远去重庆背绳拉纤充木船纤夫,尝尽人生艰辛,求学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到1970年,才十七岁的堂弟,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去到新疆建设兵团落户,借机上了中学,1972年转回家乡,到潼南上和中学继续读书。当时堂弟见学校管理不善,极力向学校建议恢复学生会。被采纳后,弟被选为学生会主席,除引导同学发扬民主,帮助学校整顿学风校风外,倡导全校学生走又红又专道路;并以身作则,德智体全面发展。虽是学生身份,对当时学校之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过很大贡献,发挥了常人意想不到的作用。次年以特优成绩毕业。正准备继续深造,却被下放到独柏二村干柴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经过三年磨难和锻炼后,才调回城镇,旋以优异成绩考入潼南师校。并于1978年首届毕业,分配到上和镇中学任语文教师。至今二十年,始终是兢兢业业,深钻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以教书育人为职志。特别是对贫困学生,尽力予以资助,或代交学费,或代购书籍,先后累计不下千元。改革开放以来,家中兼营小杂货店,稍有盈余,对特困学生及因故失去家庭温暖,一般认为不可救药之学生,他能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给以特别救助和无微不致的关心,终于使他们得到挽救,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已在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得到受益者的尊敬和社会的承认,有其祖母助学成才的遗风,堪为师表。
  昌颉弟爱说:“谁都爱钱,但要取之有道,用之得当,要顾全大体,绝不能昧了良心”。因此,他的杂货店利润微薄,诚信不欺,也生意兴隆,赚得的钱,除了扶危济困外,对公益事业从不吝惜。如潼南师校举行二十周年校庆,校友为特困生筹集救助基金,他慨捐500元,上和镇中修筑全校师生进出的唯一水泥道路,他又捐资500元,这在工资尚不能如期兑现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了。特别是禀承家教,对祖宗的尊敬和对族人的关怀,更是一贯热忱负责,无私服务。自发起清明扫墓,筹备修复祖墓和续修族谱以来,他虽课业繁重,家务纷忙,都积极参加筹办,本人甘充联系人,他在太和的家也权作远近族人会聚之所,远近族人,不论亲疏,识与不识,都一视同仁。有些食宿招待费用,多由他私人承担。在被推为筹备组出纳后,管理族人捐资款项,账目清楚,诚信可靠,遐迩咸钦。在续谱捐资中,他个人还慷慨捐助500元,族人有难,还代表筹委予以关心协助,如族人运宽家一年中连死主事四人,妇孺子侄无主,他虽非亲房,数度前往帮忙处理,真如雪里送炭。堂弟之义举仁风堪为表率也。
  一九九八年四月堂兄昌瑞谨志敦明君小传
  敦明君,潼南县上和镇三堆山人,其父昌金之独子。昌金家,祖产不足以维生。自幼流落江湖,常年栉风沐雨,驾木船奋斗于嘉陵江上。君于1949年春出生于北碚之白庙子。是秋,家乡解放,渴望土地之农民,相率返乡守祖业,分田地,遂定居于独柏村。君亦得在小学就读。初具爱乡爱国,翻身当家,保卫胜利果实之思想,刚成年,坚决报名参加人民解放军,至4900部队服役,常驻北京市大兴县,负责卫戍京畿,保卫毛主席和党中央。三年退役,转业到潼南蔬菜饮食服务公司,后分在水产蔬菜公司任业务部主任,负责采购,仓储,车辆等工作,尽职尽责,多所建树,至1995年退休。
  君性豪爽,重然诺,办事热情。人有事求之,赴汤蹈火不顾。事父母至孝。和睦邻里,友于伯叔昆弟,对家族崇宗敬祖之事,无不热忱响应,清明祭祖扫墓,和续修族谱劝募集资,君虽收入不丰,亦捐助巨款,竭力支援,并多方奔走代为发动,今日谱成,厥有功焉。
  君与刘素芳结婚,有子本俊,中学文化,任乡农技员三年,而立之年尚未婚,为图发展,到深圳打工,不幸患尿毒险症,救治不及而夭亡。君夫妇中年损子,悲痛愈恒,幸有女丽琼争气,嫁香港青年张静生,事亲至孝,可慰也。
  一九九八年三月编者敬撰运有更新弟小记
  更新弟和我是同支骨肉,父辈交往甚笃。但我俩却天各一方,到1948年10月在长春起义投诚后,在解放军教导团先后在长春、吉林、鞍山、鹤岗宝泉岭共同学习改造劳动了三年多都各在自己的编队,互不相识。1950年冬,同调到文工中队后,因排演歌剧《白毛女》时,从妇女队调来的女演员中,有徐衍是更新的爱人,因而使我骨肉弟兄,在离家数千里,天寒地冻的北国相会,真是他乡遇手足,倍觉亲切。
  原来运有弟字更新,景安庆云伯第三子,1928年春出生于合川县大河坝街上,弟进初中时,抗战正酣,急需一批知识青年去掌握新式武器参加战斗,争取决战胜利,在号召知识青年参加青年远征军到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时,更新弟刚十五岁,就热血沸腾,投笔从戎,以身许国,飞往印度,接受重炮训练后,调新一军服役的,在印度缅甸滇西战场与日寇作殊死战斗。
  1949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把他们几个装备精良的美械部队骗到东北去接收,实际是去消灭东北新生的人民武装。无如与日寇鏖战多年而没战死的官兵,不愿作无谓牺牲,更不愿来打自己的同胞兄弟。所以虽在反动上级的督战下曾多次作战,最终在短期内就土崩瓦解。1948年10月长春守军起义投诚时,我在兵团司令部,更新在新一军重炮团,同时向解放军投诚、编入教导团学习。这次的弟兄团聚,是因宝泉岭农场建场成功,调整编制,更新因有篮球特长调入体育区队,编入文工中队的。
  1952年,全国土改完成,急需建设人才,响应号召,复员回原籍,交地方政府量才录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于是弟兄分手又近五十年了。
  据所知,更新弟的遭遇和我一样坎坷。返乡不久,1953年考进西藏雅安汽车运输公司任驾驶员。后来调到江津地区,但1961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判刑劳改。由于弟不满判决,争取无效。却又向往为人民建设服务、不甘心过这种不自由的生活,因此中途潜逃,被抓回后,又被加刑、前后折磨二十余年,直到1987年才得查清事实,平反出狱。
  景安伯经商一世,公正守法,全心培养子女,长子运奎,大专文化,从事教育终生。次子运洪,在供销部门服务一生。只三子运有因赴国难而从军,起义投诚反获罪判刑,虽饱受磨难,但活下去为祖国建设尽力之志,从未稍减。脱法后虽年届六旬,仍以自己熟练的汽车修配技术,与长子北蜀为运输事业服务。近年才把厂交给儿子,自己与友人合伙,把原来日商独资经营的金州房地产开发公司顶了下来,同心协力开发经营,还算顺畅。
  弟媳徐衍,黑龙江省青岗县人,随夫来川生活多不习惯,但在更新蒙冤服刑期中,单身一人,凭在汽车运输公司任会计的微薄收入,耐心抚养二子一女成人才,看,艰苦俭约,勤劳贤慧,为公司职工所尊重。至今子女均知父母抚育深恩,孝敬有加,一家和顺,晚景堪嘉。
  运有弟虽长年在外,能时刻关怀父母,友爱兄弟,每年春节,凡有可能必回乡扫墓团聚。这次听说家乡续谱工作有困难,立刻慨捐一千二百元巨款,足见敬爱祖宗,团结族人之厚意也、特记之。
  一九九八年六月堂兄运刚谨记

知识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主要描述陈氏家族的族谱,家庭乃民族之组成部分,家庭史实为民族史之要素,故家族史(或称族谱)不能不修;而家族又随历史之发展以壮大,若需史料详实无误,族谱又不得不续也。但时代在变迁、历史在进化,万事万物都在逐渐演进之中,族谱之续也不能不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时代潮流。古之史官,秉笔直书,所以存真也,而前人修谱隐恶扬善,殊不可以为法,故今之续谱根据历史,当恢复其本来面目,实事求是褒善贬恶是时代所需,其不合此主旨一概摒弃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景镇
相关人物
杨海山
相关人物
陈运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蚕桑实业学校
相关机构
潼南印刷厂
相关机构
复兴乡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春
相关地名
吉林
相关地名
鞍山
相关地名
鹤岗宝泉岭
相关地名
合川县大河坝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