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总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004
颗粒名称: 第一部分 总绪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7
页码: 1-33
摘要: 三堆山陈氏联谊会成立摄影三堆山陈氏始祖墓位置示意图陈氏族谱序 一九四八年,神州巨变。我骨肉分离,有家不能回。流落海外,举目无亲,投靠无门。遍肆多红发碧睛,语言不通,顿感生活无着。腰缠巨万者,犹且无以谋生;况我穷困潦倒,更无技艺,其奈何哉?偶遇一黄皮肤操华语者,询之乃籍福建;虽非川胞,但同为华人,备极亲切。款以美食,导以出路,有若他乡故知。由其引导,知各地华人,不但设有各省会馆;各姓亦有宗亲会之设。
关键词: 陈氏族谱 总绪

内容

《三堆山陈氏族谱》勘误表上古制高轮车的陈姓部落象形图
  以国为姓始祖虞帝舜画像南朝:陈武帝霸先画像
  一门三公画像
  唐太师文惠公陈尧佐
  唐太尉康肃公陈尧咨
  唐太傅文忠公陈尧叟修复的始祖墓全景
  始祖墓碑文续谱编修委员会部分成员合影
  编写组成员(左起):陈运栋陈运刚陈昌瑞1998年清明节各房代表扫墓
  清明扫墓宣读祭文清明扫墓会上讲述族史
  三堆山陈氏联谊会成立摄影三堆山陈氏始祖墓位置示意图陈氏族谱序
  一九四八年,神州巨变。我骨肉分离,有家不能回。流落海外,举目无亲,投靠无门。遍肆多红发碧睛,语言不通,顿感生活无着。腰缠巨万者,犹且无以谋生;况我穷困潦倒,更无技艺,其奈何哉?偶遇一黄皮肤操华语者,询之乃籍福建;虽非川胞,但同为华人,备极亲切。款以美食,导以出路,有若他乡故知。由其引导,知各地华人,不但设有各省会馆;各姓亦有宗亲会之设。只要找到他们,或为家族同支,或是大小同乡,莫不亲情流露,血缘相依,有急难之时,解衣倾囊,共济时艰。若遇当地苛虐,尚可群起声援,联合抗暴,免受民族欺凌。当祖国无力保护侨民之时,靠旅外人员之亲情乡谊为巨大之凝聚力,团结御侮,输捐抗日,厥功至伟,其生活相助,事业相扶,又小之小者矣!
  身处外乡而能患难相帮,困危相解,陌路若故人者,其因为何?肤色血缘之与共,同属华胄之亲耳。我等乃炎黄之子孙,满蒙夷狄,亦兄弟甥舅,是炎黄乃我东方人之共同始祖也。历世之墓葬万千,至今能保全者几许?唯黄帝之陵,巍若山丘,历代王朝百姓,莫不极为崇敬。吾尝闻:“离乱世代,所到之处,毁宗庙,掘祖墓、绝灭祖宗,十室九空”。而今政府,大兴土木,耗巨资,维修黄陵;年派盛大代表团于清明扫墓致祭,此属崇祖敬宗之壮举,实乃尊老爱幼之遗绪,均使流落海外之游子,欢欣鼓舞,令宗亲会相聚一堂,额首相庆,隆重祭祀以兴寻根之愿,促进互助合作,俾期家国臻于富强之境。如是,则海外游子始能扬眉吐气,共结同心也。
  人皆有父母,谁不尊之敬之?人皆有子女,孰不爱之护之?父母又有父母,自古而不绝,人各爱其父母,是乃亲亲尊祖,出自天然,非得而强之天性也。年湮代久,惟恐其祖宗之名讳生卒事功,不能全记,以传之后世,因袭史记之例,各族作谱以记之,记载姓氏来源,历史源流,和名人功绩,以光宗耀祖,启迪来兹。自是以还,以后每六七十年续修增补一次,使绵绵不绝,以迄永远。族谱之重要可见一班。
  我陈氏,肇始于舜,黄帝之侧支也。周初虞满封陈国而得姓,祀始祖舜而为三恪之一,后谥胡公,又有以谥号为姓之胡氏,实则同祖。至于陈完奔齐,改姓田氏,田齐亡国惧祸更姓王、孙、车、夏、法、陆、袁、庄等四十余姓,皆史之可考者,秦汉而还,两千年间,广布四方,播迁海外者,特友谅之败,陈氏贬斥出海者不少。以是而南亚、吕宋、南洋、台湾等地,陈氏麋集,“陈胡姚”三姓宗亲会,“陈胡王虞田”五姓联宗会,或“陈胡田袁王姚虞夏”等组成之“妫汭多姓宗亲会”、是皆奉舜为始祖,以“至善笃亲”为会名。陈氏在海外艰苦创业,从事各地建设,造福一方者也代有名人,若近代之陈嘉庚,乃侨界巨擘,爱国爱乡,于国家及人民,其功千古不朽矣。
  我能谋生海外,定居宝岛,多得力于宗亲之助,今年愈七旬,垂垂老矣,感于各姓寻根敬祖之虔诚,重本思源,早想编纂新谱,将我族谱传之海外,以教诲子孙,敬祖法宗而知其所自,宏扬祖德而增强团结,亲情凝集而促进统一,但交通之不便而蹉跎经年,始由家兄寄来简略资料,实不足以成篇,戚戚于心者又多年矣。欣闻家乡族人,已定续修族谱之举,并推家兄为主笔,欣喜若狂。惟兹事复杂艰巨,篇帙浩繁,非一人之力所可竣工,唯望执事诸公,竭诚襄佐,务期其成,以为我族旷世之拱璧也。值兹行将付梓之时,愿献所能,以为翰墨之资,并剖述海外游子心情,勉我子孙,千万珍惜此来之不易之文献也。是为序。
  一九九六年元月旅居台湾高雄市嗣孙焕文运常敬撰续修族谱总序
  举世公认:人为万物之灵。无论中外,谓人之别于禽兽也,能知恩义、明责任,利用自然以造福人类,是其灵也。而人之生也,来自父母,当其呱呱堕地也,乳以活之,抚以立之,教以成之,其雏幼时且须臾而不能离也,是必先知其父母而亲之爱之。灵之最初,表示于知恩义,推之则为崇宗敬祖,名之曰孝。是人伦之始也,故书云:“百行孝为本”。验之古今,未有不孝而能威服于众,令行一方,德布全国,凡事必成者也。若我姓始祖大舜,生而相貌奇特,不为其父瞽叟所喜,常加笞责陷害,舜不以为忿,反更其孝顺,友于弟妹,义结诸友,忠于百姓,诚于诸侯,天下归心,以是大治。是则孝出于天性,而伸之社会,布于四海,而天下必治,是孝之为德大也。孝之为用广也。
  族者,人之凑也,有血缘之亲者而合之者也。中华之大族也,莫不肇源于炎黄。其后或以聚居之地,或以所封之国,所谥之号等等为姓氏,则百姓以成。分姓而名之族,是谓家族。自是以降,父母生子,子又生孙,则曾、玄、来、晜、礽、云、耳九代序之,以至万世而不绝。是孝道永无断绝也。
  自汉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上自炎黄下迄当世,搜传钩奇,集为本记、世家,记姓之传祚详矣。后世因之,各姓分纂家谱,以记本姓族人之起源继递,知所自来,尊卑远迩,及祖宗之善言懿行,事功战绩,传之子孙,数代而续之,宏扬祖德,继承宗功,以福国利民。亲亲子子之道,是又孝之大者也,岂晨昏定省,饥奉甘旨,冬献貂裘而已哉?!
  我陈氏得姓于周初虞满之封也,以国为姓,世代相传,以诚信、仁爱、忠义,谦让、勤劳、团结、互助等美德,要言之:以孝为本,耕读传家,历三千余年,一百三十余世,均能勤俭力田。与人和平相处,为国忠勇廉介,生息繁衍。善于研读,勇于献身,服务当时。以是名臣武将,学者侨人,享名当世,功垂千秋者,史不辍书。每值凶荒、岁饥、大旱,更或战乱、失国,兵败而有族灭之危时,敢冒险犯难,远徙边荒、海岛、不毛之地、辟草莱,斩荆棘,开疆辟土,以图发展,于民族之发展壮大,国家之长治久安,厥功至伟。
  陈氏族谱,虽不知首纂于何时何人,观其所载则当不晚于西汉之末,至今两千余年,分支遍海内外,其续谱、分谱,亦不知若干次矣。今日言谱,乃源于清乾隆十五年,由天赦,希鲁诸公所辑之《楚南祁阳陈氏族谱》。是谱以顺宾公迁祁为一世始祖,其前只略述源流,因其时大部分后裔已于康熙四十年前后迁蜀,故收迁蜀与留楚者而兼载之。
  入川子孙爰于乾隆二十八年(1760),以楚谱为蓝本,由世明、朝伦,连生诸公续纂《西蜀陈氏族谱》于潼川府蓬溪县茸山乡太和场之独柏寺。该谱仍以顺宾公一脉迁蜀各房为内容,而保持原谱所载留楚各房条目,只停载其发展情况。包括德新、德兴、德通三大支的迁川各房,体例基本保持每房一卷,若分谱然,共十卷。
  越整百年,洎至咸丰五年,再议续谱。推光藻、光策、光辅、光炯、陈瑚、盛金、盛葵、盛元诸公主其事,仍以独柏寺为谱馆。初仍欲将顺宾公迁蜀各支而大联宗,合修于一帙。且已派员四出联系清丁。时值太平军入川,人心浮动,兵荒马乱。时过四年,仍只新公寿四郎、五郎、兴公福二郎、五郎、四支清丁草册送到,因以草草成篇,刊刻付印,分装八册,即今征得之咸丰十年(1860)(西蜀续修陈氏族谱》也。
  自是以还,经清末政治腐败,列强侵凌,人民生活维艰,遑论修谱;民初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继则强敌压境,抗战军兴、人民捐输之不暇,孰计族谱之当修?及至解放之初,人民当家作主,地富利用族权以控制族众,翻身不易,乃限制宗族活动,惩治反动族霸,贫民始得苏解。故而族谱之不修,已百三十余年矣。而今建国近五十年,压在人民头上之三座大山已倒,以族谋私之把头族奸已除,人民觉悟提高,生活改善,孝思萌发。政府主持培修黄帝陵墓,祭典隆重盛大,台港及海外赤子见国威远播,寻根升温。不独在革命中事业有成者,感教育支持之亲恩未报,即翻身人民亦觉为天下太平而劳累至死之双亲,未能共享幸福为歉。特以离退休革命老干部奋斗一生,上当报父母劬
  劳养育之恩,下欲教子女崇祖敬宗之情,多思于学习革命先烈之外,就近于族史中吸取营养,开展家教,从幼童起培养爱家爱国,尊老爱幼之美德,以为学校及社会教育之启蒙与奠基。以是近年以还,全国各地续修家谱之风盛行,各族姓自筹经费,搜集族人之逸史善行。而载之家谱,以为国史、地方志之补充,不失为一善举也。
  我三堆山陈氏,步他族后尘。于1993年清明,始有感情炽烈、敏锐纯孝之先觉运岳、运伦等发起清明扫墓,以略尽孝思,虽通知不广,但到会者竟达百余家。现宗祠收归公用,怜祖墓年久毁败;感族人之文化落后,报国乏路;又族谱之跨世纪未续,团结无由。因决议次年清明,扩大召集以集思广益,众志成城。次年集三大房代表约五百人,团拜扫墓后,首由流落港台 —22—多年之裔孙金山、运常各捐款千元,倡议各尽所能,筹款修复迁川始祖墓茔,以为族众向往之中心。继议续纂族谱以承前启后。邀热心族务之族人义务从事,印刷纸杂等费,除每户交成本外,发动殷富宗亲乐捐为原则,并推运岳总其事,各房推出代表组成编委会,分片包干清收子嗣丁口事功资料,选运刚、运栋、昌瑞负责编写,预计三年编成出版,普遍发行,每户一册,使家喻户晓,以广流传。然后再议开展幼儿及家庭教育,以辅助政府之不逮。
  历届续谱,以其具保密性,及宗族统一开支,族人无一定资历地位者,不能保管,刊印册数有限,经二百余年风雨沧桑,损毁自其必然。而特于革故鼎新受限之时,深恐藏谱构祸,或交或毁,几已绝迹,经多方征集,才在合川市尖山镇十五村陈辉武(时辈)玄孙敦良(字良田)家征得咸丰族谱全套八本,且愿无偿将珍藏捐赠给编委会。如斯高义,令族人感佩,铭记不忘也。自是,编委即将该谱所载我三京各房,整理编纂为《三京陈氏传祚系统表》,抄发各房,以为溯查世系之依据。各房编委除专人总其成外,余分片包干,凡我族人,按行政村社,挨房登记填入《三堆山陈氏源流传祚登记表》,以为原始资料。此一工作难度特大。虽绝大多数族人深明续纂族谱之重要而刻不容缓,但有少数族人却以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之差异,认为族谱之续修与否,与本人全家生活无关,何必浪费精力与钱财?甚有拒绝登记者,而登记者又有除已身父母外,三辈以上均无所知者。益知家史孝道之不得不讲不传也,其有离乡子嗣,或务工商贸而发迹殷富者,或教育仕宦而位尊名重者,寄函联系,辄无消息,是岂数典忘祖而情意故乡欤?抑参与族姓恐违法犯罪而斩断亲情欤?以此心而亲民授徒者,又岂符合国情而功成名就者哉?而负责采访清丁之编委,既系义务,自带口粮纸笔;兼无舆,马,步行穿越山间,误农事以枵腹从公,忍怨谤以负重致远,跋涉经年,先后收回登记表八百余家。近邻外支子嗣愿入谱者五六家,足见我族人之凝聚力及向心力殊大也。
  值此之时,编纂者为纠正源流中之错讹,曾尽搜《史记》、《汉书》、《新唐书》、《陈书》,宋元诸志,又在本县长兴乡原老乡长陈炳然(家名时清)处借得《陈氏族谱》一本,实则清乾隆二十八年在独柏寺合修之十卷谱第九卷也,载福五郎及禄一郎九郎后嗣,相互对照、印证、考据、益证我族历史沿革之真实无误也。
  旋按编委会议定续谱原则,草成《续谱绪论》,及《续谱凡例》,以为编写指针。而主要内容,则专纂三京分谱,简远而详今,以新班行为次第,冠以历代源流及入川世系,使人人能知其所自来,而永不忘本也。
  昔咸丰谱主编鉴三光藻公有“族谱当合不宜分”之语,此泥于古而为书痴之见也。不适时势,违背发展规律。证之古:我陈氏三千多年来,发展至于全国,散布广及海外,若合一谱,姑无论其资料难集,即使编成,亦必卷帙浩繁,可比美于二十六史矣。实际陈氏续谱又何止千百次,总若干万卷矣。即我谱蓝本——《楚南祁阳陈氏族谱》,以顺宾公为一世,其它一概摒除,原即分谱也;今又舍寿五郎、福二、福五郎后裔,只载寿四郎中之三京后裔,当亦分谱也。
  此次续谱,三大房而合之,有子十七,孙六十,以下更倍之,如统而编之,不但编纂秩序难分,且后嗣查寻亦极不易,故改为以“京”为编,以“永”为章,而以“子”辈单名为节,每节再按新班行字辈之次第,及房次顺序之先后而记载之,庶几纲举目张,循序检视,则无所犯难。且至今以降,各房再续新谱,即大为方便,易如反掌耳。
  今续谱将成。编委深感我族子嗣之住地,几乎仍在始祖入川插占之原地未动。惟其如此,族众之九成仍务农为业。三百年来,人口已翻五六番而土地如故。有若一人之粮,而今百人食之,安得不贫?贫则更无力送子女就学,文化水平更其降低,于是愈贫,周而复始,宜其愚且贫也。古人有“穷则变,变则通”之理。但族人却守“多子多福”之训,牢记“故土难离”之情,宁自甘贫穷落后而固守祖业;子女只求多生,又不愿支持其求学上进,以造就建设祖国之人才。而今科学文化乃衡量国家富强之重要标准,即使从事农耕,亦必以科学种田,革新技术为前提,岂有文化浅陋,肩挑背磨而能致富哉?今政府号召:实行计划生育,推行义务教育,改革开放,工农并举,实符合国情,当务之急的唯一正确之强国富民之道。凡我后嗣务当拥护,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踊跃送适龄子女入学,提高文化素质,钻研科学技术,以为建设祖国效命。学习祖先湖广填四川、数千里徒步跋涉,勇于开创新天地之精神,勇敢迁往地多人少之区,战天斗地,创造新生活。近年来已有子弟潜心上进,取得高学历而获大发展;并有远迁东北、西北、华南、华东打工耕作获得优异成就者,是为开路先导,较之祖先来川开垦,已轻易多矣。愿我贤孝儿孙,后继子嗣,肇祖宗乏余绪,成建国之栋梁,大展鸿鹄壮志,宏扬民族腾飞。编纂同仁,有厚望焉。
  三堆山陈氏续谱编修委员会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续谱前言
  编者
  家庭乃民族之组成部分,家庭史实为民族史之要素,故家族史(或称族谱)不能不修;而家族又随历史之发展以壮大,若需史料详实无误,族谱又不得不续也。但时代在变迁、历史在进化,万事万物都在逐渐演进之中,族谱之续也不能不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时代潮流。古之史官,秉笔直书,所以存真也,而前人修谱隐恶扬善,殊不可以为法,故今之续谱根据历史,当恢复其本来面目,实事求是褒善贬恶是时代所需,其不合此主旨一概摒弃之。
  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就有“陈”的记载,“陈”代表了一个部落的徽号,“陈”字的象形文字,是个以制高轮车为专长的部落,陈丰氏部落与轩辕氏部落的长期和平相处,互相通婚和配合战斗若干代,以致使黄帝成为当时华夏大地的大首领,说明陈姓部落的忠心和团结精神。特别是二千年后的汉初,韩信征齐,齐王田(陈)横率五百人逃到海上,羞为汉臣,全部自杀,世称田横五百壮士。他们的忠义,是历史上少见的。
  陈姓族人相当发达,人口递增,而且住地分散,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其它一些国家。适应力很强,除天灾人祸外,绝大多数是形势逼迫,为求生存,不得不迁徙。如秦始皇灭齐,大杀田(陈)氏,田姓人民被迫逃亡,改姓王、孙、车、陆、袁、庄、夏、法等四十余个姓而避免追杀。至于楚惠公灭陈,汉刘邦扫荡齐地田姓,陈(田)姓族人大受打击,逃亡星散。而隋破金陵灭陈朝及朱元璋擒杀陈友谅这两次,陈氏族人都遭到了绝灭之灾,播迁到未开发的闽粤边地或渡海逃到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斩荆棘除草莱,开荒辟地。星散四方、自谋生计、历尽艰辛者,史不绝书。但陈姓族人凭他们的勤劳刻苦、团结仁爱精神,所到之处都能与当地人民和平相处,生根兴家,有利地方,创造出光辉的业绩。
  读历史,是为了知道先人与自然斗、与人斗的经过。做什么事都可以从历史中吸收营养。我们编纂族谱就应在祖先的事绩中受到教育,以奖善罚恶,垂范后世,所谓“以史为鉴”。其嘉言懿行,可为后世法者,若陈平、陈汤、陈实、陈旺、陈尧叟弟兄,武功文治,均可垂范后世,以其为国为民刻苦的精神,教育我们的子孙。但像周初分封的陈侯国,地处富庶的中原,如能齐心协力、勤政爱民,必能成为当时的大国,却因争权夺利,弟兄叔侄相残,甚至谋杀亲子;或因淫乱宫廷,争风相杀,以至国亡族灭,教训深刻。但在千二百年后,陈霸先以武力篡夺南梁帝位,已有半壁江山,若果英明决断,整军精武,爱惜民命,励精图治,还是有作为的,可是他好大喜功,搜刮民财,他以后的两个侄儿文帝、宣帝,更是荒淫无道,成天诗酒美人,到后主叔宝,豢养一批吹拍文人,和宫中女人诗酒风流,通宵达旦,根本不理政事,仅短短三十三年就被隋灭,实在是“毫无心肝”。(隋炀帝评叔宝语)陈氏族人也被迫四散远徙,几至族灭。此前后二次当政,如出一辙,以道德败坏始,而以身败族辱告终,此教训不可谓不深也。可是在旧的族谱《源流志》中,却一字未提,我们在宣扬我族辉煌历史的同时,不能不实事求是地将这些历史教训告诉子孙。
  纵观我族原《西蜀陈氏族谱》,编纂于封建时代,有关《礼仪》、《祠堂》、《齐家训规》、《戒幼八条》、清王朝颁布的有关规章戒律和祠堂开祭、四时祭、清明祭、生日祭等等祝文告文均已不符时代潮流和需要,全部不予重刊。至于乾隆、咸丰两次续谱而写的24篇序文,意义陈腐,多重复,欠科学,只从中提取有关我族历史年代地点的记载,其余全部不用,又有编修人员对自己祖宗的十二篇传、赞,现已时过境迁,保留于旧谱作档案保存,也不予再录。唯篇首清四川学政提督黄倬序中,对族谱之作用和陈氏族谱之评价,较为公允,兹原文附录之。
  此次续谱的原则为详近简远,从远古至顺宾以至入川,以《新源流志》略记其事,另用《我支祖先直系传祚表》以明传祚之顺序。入川至旧班行终了,凡原谱所载,按序用表尽列各房宗支世系。从新班行“盛”字辈起,原谱所载,全部尽录。缘于近世以来,虽有后嗣无继者,但更有远迁他处或清丁时未予登记,使多数房次“失考”漏记。设使子孙显荣或欲查根本出处,特将新班行一世,即咸丰十年后始生或未婚,未成年者搜以俱列,以供后世续编分谱之依据,同仁等非浪费篇幅,实不敢有所遗漏也。至“时”辈而下凡此次清丁已登记者,按序编入。应记各项,未报来者只有暂缺,非编纂者之力可任意增补也。其多次通知,仍未报来者,则无法续写,更非编者之责。三堆山陈氏族谱续修编例
  编者
  一、族谱之作,在史书中,与国史、地方志并称三大乘。是因宗族之繁衍继承为纲,而以族人之生卒配葬子嗣事功为传,所以记各宗族之源流继递、明培育子弟之职责,及所育人才对国家社会之贡献,以为后世子孙之榜样。作为国史、地方志之补充,而不能缺之史志资料也。
  二、我陈氏族谱,成书久矣,代有增续,以故三千多年来,记历代传继,有名有姓,子嗣事功,历历不爽,是国史资料之主要来源之一。今之《三堆山陈氏族谱》,乃继清咸丰十年(1860)续之《西蜀陈氏族谱》而续修之者。自是以来,已一百三十七年矣。旧谱所列之寿五郎、福二郎、福五郎诸房从未联系,即寿四郎各系也接触甚少。就以三堆山陈氏三京弟兄所属各房而论,早已有未将资料送齐,致旧谱多有中断,至今又五六代,多因《生庚簿》损毁;缺乏原始记录,最近三四辈祖宗尚且不能全记,上溯到旧谱世系,多已无法接续,吾祖之光荣传统有中断之危,何能言孝?更证明族谱之续,实刻不容缓。否则,子嗣将不知其所自来,人伦世系将更加素乱,而无以维系血缘之繁衍也。
  三、本谱之续,纯为族人热爱宗族,缅怀祖宗,记录后嗣繁衍发展之迹,教育子孙借此寄孝思于先人,传之永远。并冀他日有贤能裔孙续编族谱之中继也,因此事绩务求真实。编委同仁,均为义务从事,虽是推选,实为自愿,乐于为族众热心效力,不求报酬。故工作中实事求是,为族众服务,各尽其职。族众自报准确,采访者据实记录,诘核无误,各房总采访务要分析研究落实世系,不得含混。编写者负责将所收材料分房清理,依体例全部忠实载入,绝不遗漏,如某环节欠确不清,则为该环节之负责者之咎。其再三宣传催办均不愿报表者,属自愿放弃入谱,非编委之愆也。
  四、本谱只以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寿四郎后裔京题、京序、京袍入川三始祖为中心,收集分散各地之子嗣而共载之。特别重视因从事军政工作、工矿建设、游学执教、求生务工,易地商贸等原因,而远离家乡之族人,不论国内各省,或海外各国,凡根在三堆山者,必须求全备录,以示我族之扩散而与中华各族共创辉煌也。至于固守祖业,不离故土之族人,或因贫困而文化低浅,或因本朴而务农兴工,宁愿艰苦而守护祖宗庐墓,奠基层而献身农村建设,均为国家根本所在,更应极力尽收,期其完满,免遗族谱失载之憾。
  五、本谱既为陈氏族谱,专载陈姓、外姓断不录入。故谱载族人,一律省去“陈”姓,只记其名。“班行字辈”乃祖宗为分别长幼尊卑而定,凡我子嗣,为表孝思而尊崇祖宗,子女取名,应以先取定家名为荣。传至今日,绝大多数子孙,亦能谨遵祖制。但此次填报续谱材料时,有不少却缺家名,而只报单名或“小X”双名者,极易混同,不但无以辨别班辈尊卑,识记亦极困难。为重孝道,在编写时,将单名两字间,加入其“辈”,名“小X”者,去“小” 改为班辈,另加“单名X”,或号“小X”。
  六、本谱适应世界潮流和国家长治久安,所载后嗣,男女并重。而以男姓传祚为主线。外姓女子嫁入者,与其夫并列。我姓女子嫁出者,只录嫁何地何人及子女人数姓名,其后不再记述,由其夫姓续录也。如某房无子,女子亦可承嗣继祚书“XX承嗣女”。其夫赘入,视若半子,传列各项与子同,所生子女,虽可自由使用姓名,但须取定家名,立为传祚承祧之人。
  七、本谱编制,以远简近详为原则,既要正本清源,又能脉清派晰,故首先记述始祖虞帝舜,得姓祖胡公满,经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朝(陈)、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三京弟兄入蜀。征之史乘,因其旧,纠其讹,叙为《陈氏源流新志》,记其传祚梗概。另将直系传祚之系统,分段列成《我支直系传祚世系表》,以明迁徙之迹而续承继之绪。
  八、本谱将入蜀三祖——京题、京序、京袍,分三编述之,总为分房谱。
  为省笔墨,自“京”辈至旧班行最后一代共六世,按三大房之顺序,及各代祖的昆仲房次以次编号,成六位数,由左至右,以代替各代祖名讳。第一位数表“京”辈房次,如大房京题为“1”,二房京序为“2”,幺房京袍为“3”。第二位数为“永”辈,表各房内昆仲次第,如永基为京题长子,其编号为“11”,永泰为京序三子,其编号为“23”,余类推。第三位表“子”辈房次,第四位表“世”辈房次,第五位表“克”辈房次,第六位表“光”辈房次。如陈盛泰是幺房京袍→次子永甲→次子漠公子和→次子世泰→长子克琳→三子光珩之子,其编号为322213”。其前不再冠各代祖名讳和排行。
  九、分房谱是以“京”辈分编,“永”辈分章,“子”辈分节,而以节为叙述单位,每节先冠以本房入蜀前五辈的传祚系统表、明确标出各房的编号。接着用班行分段,将本房各辈子嗣分别列入叙述,并以新班行“盛”辈为一世(即顺宾公19世、入川第七世)。其每目前冠以其父之编号,以明其传祚关系。第二世“时”辈以下,不再冠编号而记“辈次”,注明乃其父之第X子或女。每段编写顺序,基本相同。
  十、以一男丁列一目,每目先以小字记其辈次(即其父第X子)。继用黑体字记本人家名,余用小字记其“字”、“号”,出生死亡时间、地点,年寿若干,再记文化程度、学位、担任职务、技术职称,生平事功,铭赞评文,及其贡献。
  配偶另列一款,内容同上,为明其身份,发妻称配或元配,妻死或离而续娶者称续配,昔有妻健在而再娶者称侧室或妾,最后记生子几人,名某某;生女几,名某。子女非一妻所出,应列于其生母之后,明所生也。其为抚子、养子、有据可查为众承认者,据实载之。
  女子在同辈次,另列一目,内容与子同,末记嫁何地何人,有子女记其名。
  十一、家族论辈,本有“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来、晜、礽、云、耳”等十四世之称,本于己身而称之也。本族谱编排系以世(代、辈)为段而由编委客观称谓,故不能如上述所称,而于“辈次”栏、直写“X(辈)△(名)□(数)子或女”,如“时明次子”,其“辈”指上段其父之辈。如上辈不明而知属某代后裔者,则记"XX第X世孙"、或"X房后裔兼有子和女者,先记子,后记女。其子、女各有多人者,以年龄之长幼而记为“长、次、三、四、五……”。只有一子或一女者,不加数、直书“XX子(或女)”。其有非婚生子女,或抚堂兄弟之子女称“抚子”或“抚女”,其领养抱养外姓或无父母孤儿孤女者,称“养子女”。随母下嫁入籍者,以“抚子女"论。未入籍者,不列。
  十二、生卒时间,以数字加括号表之,书年月日,而以逗号隔开。生与卒之间用破折号(——)表过渡。如某生于1935年4月15日,亡于1986年10月28日,则于某名号之后写(1935、4、15——1986.10.28)。其生卒于建国前,记有帝王纪年或民国者,可仍其旧,而以括号注明公元年代,如(1765),不加“公元”二字。其缺某项者,少记某项,生时或卒时只知其一者,另一用“?”,生卒均不知者,不记或“生卒不详”。据此能计出年岁者,用数字表示,但59岁以下者,书“年若干岁”,60岁以上者,书“寿若干岁”。
  出生地,明其籍贯也。应先书行政镇乡村社再加地名,属县外者应冠以省县。迁居时间地点亦同。卒于原出生地者不记,卒于外地者记法同出生地,葬地葬向,因推行火葬,逐渐成习,不再记,原有记者仍之。
  十三、有关文化程度,学位及职务、职称、生平事功,铭赞评文,必如实记之。以明其对社会之贡献。过去有未读书者记“文盲”。因自学或上私塾能识字若干者,记为“私塾”或“小学”。今时推行普六、普九义务教育,凡读过某段,不论肄毕业,均书“小学”或“初中”,其高中以上专门职校或专业大中专学校毕业者,均写学校名称及专业。以农业为生活来源者,记为“务农”,兼有医务、木、石、蔑、瓦等技术者,实记之。从事其它职业如经商、务工、参军、行医、读书等书明地点。大学毕业,获取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工作中取得技术职称如“X级技工”,工程师、医师、药师、政工师、高工等,实记之。其在军政党团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学校医院任职者,应先书明机关单位全称,再书职务。工作中有重大成就、著作、曾获奖励、荣誉称号等,连同事绩如实记之。有特殊事功,可为后世效法者,应立专传以表扬之。
  十四、家族本为血缘之亲。以年湮辈远、或迁居里遥、长时间未与主支联系、交往既少、情谊已疏,续谱未曾参与,多有不知其来自何方何支,深有遗世孤立之感。此次清丁中,邻近零星族人,倍觉亲切,纷纷要求就近登记入谱。经追根溯源,知非我三京入川嫡系,但确系陈门后裔,所谓“两千年前是一家”、“一笔难写个陈字”,亲亲之情,溢于言表,安能存门户之见,以非我支派而拒绝之耶?故经编委会研究决定:凡居住毗邻,平时亲密无间,有苦兄弟至亲,自愿加入我派修谱者,同意接纳为同谱成员,予以登记入谱,并承担我支子孙同等权利义务。
  新纳入各支族人,能追溯到某代始发分支祖宗者,仍按辈列入,其无法追溯者,根据现存实际情况,列入同等世代。自今而后,遵守我派班行取名及《家训》决议。本谱另立《外编》接第三编之后。记明来源及世次,明其所自。
  十五、本谱印刷,遵照国家规定,减少印刷困难,采用简化字体,横行,由左至右印刷。使用汉语通用语法,简单文学叙事体裁,并加标点符号,使简洁易懂。其有各代祖名讳中,有古字、僻字或异体字,经国家文字改革,或简化、或整理,一律改用通用字模。
  十六、为积累续修族谱原始资料及族人基本情况,特制发《传家手册》(原名《生庚簿》,使族人每户一本,除将历代祖先依次登记外,现有人口及今后新增人口(娶进的媳妇和新生子女)及嫁出、外迁、死亡、工作变换,住地迁移及职务升迁等,随时记入手册。内列各项按本编例所列规定填入,以免遗忘,新订《传家手册》内容格式载于谱后,希各户子嗣即时填入。如因分家析炊,也应分户另立专册、免致遗忘紊乱。陈氏新家训
  编委会
  一、族乃人之聚,而以血缘为根本。必以笃宗亲之义为第一要旨。其发乎先而为万事之源者,惟父母之养育子女,子女之反报父母也。综之曰孝道而已。推而广之;忠也、义也,仁也、信也,莫不以孝为本。作父母者,对民族尽繁衍之责而生育之,自应为子女之健康成长而教育之,所谓第一任教师也。家庭为第一间课堂也。父母之言谈举止,眼见耳接之物,皆孩提之活教材也。其是非、善恶、真伪、美丑在子女幼稚而无选择能力时对子女影响极大。凡生活起居之习,勤堕怯戾之气,善恶美丑之辨、俭奢廉费之性,莫不自幼默定于无形之中而终身难改,是父母于家庭陈设风气之间,处世、待人、接物之行,能不慎哉!
  二、子女为民族之后继,国家之财富,父母不得而私之。“耕读”为我族之光荣传统,子女有接受教育之权利。一至法定入学年龄,父母有支持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之义务。且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为第一生产力,也是个人谋生、养家、服务、建国之必备条件。在求学期间,子女之生活资料、学习费用,父母必须支持配合,尽力之所能,在完成普九任务外,子女有培养前途者,还有义务供给子女深造,获得专门技能,以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效力。不能以任何理由停止或限制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利。子女也应尽自己智慧,积极向上,听从师长和父母教导,刻苦钻研,争取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人才。不能贪玩好耍,得天混日。其成绩优异,无力完成者,家族应予资助。办法另订。
  三、家庭是家族的基本单位,也是民族和社会的基层组织,家庭内固然在血缘上有尊卑之分,但父母子女在家庭管理上却是平等的。反对父或母个人独裁专制,杜绝家长作风。子女有权对家政建议讨论,并依法保障自己权益。父母对子女可以说服教育、不得使用高压、打骂、虐待等非法手段。子女应接受父母尊长的训示教导,不能任意违抗抵触,或偷懒耍奸,好吃懒做,并应遵守社会公德及法律,如有作奸犯科,作父母者有权制止,其严重者应向政法部门揭发检举,不得包庇纵容。子女成年后,应尽可能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经常关心起居饮食,疾病治疗、养老送终,尽人子之道。不得打骂虐待,如有类似行为,族众有劝导之责,造成违法犯罪,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我族子女婚姻,坚持同姓不婚原则,至少应在五亲等以外,双方必须身体健康,无遗传病或不治之症。男女双方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始能结婚,还应遵守完全自愿原则,父母或他人不得包办买卖。结婚须按《婚姻法》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领证,不得非法早婚或同居0坚持贯彻一夫一妻制和计划生育规定,婚后应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搞好各自的工作,共同抚育培养所生子女,互相体贴、和睦共处。婚姻受法律保护,不得随意提出离婚,以维持社会和家庭的稳定。
  五、结婚的夫妻在家庭管理上有同等权利,要平等协商,共同负责,任何一方都不得武断独裁。在孝敬赡养双方父母,抚养教育子女,从事家庭劳动生产等,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更不能对家庭成员有虐待,打骂等行为,若因此造成伤害,应受法律制裁。
  夫妻一方死亡,另一方有自由另组家庭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或阻止,前夫(妻)所遗子女要同等抚养教育,不得歧视。
  六、我族子嗣,不分男女,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知识技能,在建设祖国的工作岗位上,不论士农工商,保家卫国,治病救人或开矿办厂,都要一心为公,维护人民大众利益,积极劳动,忠于职守,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技术,争取为国立功,不得有违法乱纪,消极怠工,好逸恶劳,占贪肥己行为。
  七、我族子孙,一定要遵纪守法,自幼养成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秩序,坚决保卫人民生活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善良风俗习惯不受侵犯;不得参与酗酒赌博、封建迷信,吸食贩运毒品;不准强奸妇女,卖淫嫖娼;更不得斗殴盗窃,杀人越货,以及贪污腐化,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凡有违法犯罪行为,一经查觉,轻则由家庭或族人批评教育,限时改正,重则不论亲疏,应立即向国家主管机关举报,送交执法部门依法惩办,绝不姑惜袒护,危害国家和人民。
  八、我族子孙要谨遵勤俭持家之传统美德,应深体祖先创业之艰辛,即使生活有所改善和提高,也应不忘大多数人民还未脱贫、国家仍很贫困,还应坚持艰苦朴素,热心公益,勇于负责,遵守社会公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人有礼貌,守信用,诚实谦虚,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勤俭节约,为子孙作榜样。举凡衣食所需,日常所费,都应视其环境以足够为准,不宜过份豪华奢侈。平常生朝满日,年节喜庆,婚嫁葬奠等应酬仪节,都应一切从简,绝不铺张浪费。
  九、团结乃成事之根本,家人父子妯娌团结则家必兴,族人团结互助则家族必能发达。大之则百业之兴,建国之成,亦非各族人民之大团结,无以竟其功。人皆有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之向心力与凝聚力,则家庭实为团结之基础单元也。苟能全国一心,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则力量巨大,事业未有不成之理,故在家庭、自幼即应培养团结互助,合作共事之良好习惯。但团结以造福公众为目的,否则非但不得团结,且应与之辨明是非,求其同心始可。切不可营营苟苟,同流合污,以损害他人或人类社会之利益也。
  十、我族现有集体经济、为族人自动乐捐,来之不易,财务负责人员,务必妥为保管。专帐存入银行,收入支出帐目清楚,开支须经管委会同意,且有凭证始可报销,每年结算,在清明集会时公布备查,不得借故挪用侵呑。
  十一、族中事务,在族谱续修工作完成后,建立永久性的“陈氏联谊会”(章程另订),负责人员由族人大会推举,定期改选,负责今后财物保管,会务推进及有关扫墓和族人关心的事宜,完全义务从事,不得借机假公济私,侵占归己,如有发现,一经查实,交族众公决。

知识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主要描述陈氏家族的族谱,家庭乃民族之组成部分,家庭史实为民族史之要素,故家族史(或称族谱)不能不修;而家族又随历史之发展以壮大,若需史料详实无误,族谱又不得不续也。但时代在变迁、历史在进化,万事万物都在逐渐演进之中,族谱之续也不能不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时代潮流。古之史官,秉笔直书,所以存真也,而前人修谱隐恶扬善,殊不可以为法,故今之续谱根据历史,当恢复其本来面目,实事求是褒善贬恶是时代所需,其不合此主旨一概摒弃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运栋
相关人物
陈运刚
相关人物
陈昌瑞
相关人物
司马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