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县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地理名称: 保亭县
唯一号: 200133020230000093
文件路径: 2001/01/object/PDF/200110020230000076/001
起始页: 0243.pdf
层级分类: 县(区、旗、县级市)
隶属: 海南省

参考方位

位于海南岛东南部,五指山南麓,它东与陵水县相接,南与三亚市为邻,西、北连通什市,东北依琼中县。

介绍

保亭县位于海南岛东南部,五指山南麓,它东与陵水县相接,南与三亚市为邻,西、北连通什市,东北依琼中县。整个县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54公里。 全县总面积1160.6平方公里,折合174万亩,其中宜农地19.75万亩,占全岛总面积的0.37%;宜胶地417.51万亩,占1.05%;宜热作地3万亩,占0.05%;宜林地97万亩,占1.4%;宜牧林地27万亩,占0.63%;水面2.25万亩,占0.08%;其他4.9万亩,占0.15%。1989年末耕地面积8.44万亩,其中水旱田7.19万亩,旱地1.25万亩。 保亭县的区域原属陵水、崖县(现三亚市)、定安、琼海(琼东和乐会)、万宁县管辖。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曾在此设宝停营作为军事据点,进行对黎族同胞的统治。1935年3月始设保亭县制,县名来自宝停营。据许崇灏《琼崖志略》记载:当时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把琼崖黎族苗族聚居的五指山区划为白沙、保亭、乐东3县。保亭县是由原崖县属的不打(现新政的报什)、六罗、抱龙(现三亚市的高峰乡)、首弓、三弓、同甲峒、水翁峒,原陵水县属的保亭、六弓、七弓(什玲)、乌牙峒(现陵水的本号)、岭门团(现陵水的光坡)、白石团(现陵水的隆广)、五指山、水满峒(现属琼中县)、吊罗山,原万宁县属的税可、南桥、西峒、北峒;原乐会县属的竹根峒(现属琼中县)、大平峒(现属琼中县)、加曹峒(现万宁三更罗地区)、合水图(现属琼中县),原定安县的船埠(现属琼中县)、南引图(现属琼海县)、加冬图和母瑞山(现属定安县)等合并而成。1947年下半年保亭县大部分解放。1948年4月成立县人民政府,驻地保城。1958年12月1日,保亭、陵水、崖县和万宁县的国营兴隆农场、东和农场合并,称榆林县。1959年3月,国务院批复,撤销陵水、保亭建制,崖、陵、保合并后仍称崖县(大县)。1959年11月14日,崖县分出保亭,恢复保亭县建制,驻通什。1962年1月迁回保城。1959年11月,南山、富巾划给崖县藤桥公社。1961年5月,本号划给陵水县管辖。1963年3月,红旗公社(即通什镇)划给自治州直接领导。1968年4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1月,重建县人民政府。1986年10月,南圣、畅好、红山、毛道区(乡镇)划给通什市管辖。1987年12月,成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保亭县的行政建制为县政府,乡、镇政府,管理区,居委会。 全县管辖4个乡、7个镇,2个居民委员会,58个管理区,461个村民委员会(含农科所4个)。此外,境内还有:南茂、新星、金江、三道等4个以种植橡胶为主的国营农场和通什茶场、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 保亭县党委、县人民政府驻地在保城镇。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