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雄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三亚情怀》
唯一号: 200130020230002233
人物姓名: 孙毓雄
文件路径: 2001/01/object/PDF/200110020230000029/001
起始页: 0157.pdf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15
籍贯: 崖县(今三亚市)梅东村

传略

孙毓雄,一九一五年出生于崖县(今三亚市)梅东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早年就立志于革命事业,为传授马列主义和宣传共产党的政治纲领,长期奔走于崖城、梅山一带。 一九三六年秋,孙毓雄由黎茂萱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黎茂萱的带领下积极主动从自己家中取出钱物协助城内党支部创建“抗日后援会”和“青年抗敌同志会”,用革命刊物、进步作品以及自己编写的歌曲、戏剧、漫画等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一九三八年,他又将崖县党支部的筹款创办“青年文艺刊物”,并以自己的绘画特长为刊物编画,向青年学生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激励学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孙毓雄以抗日为己任,积极主动参加抗日工作,特别是他毅然放弃封建家庭的生活享受,不畏困难的革命精神,获得了崖县地下党组织的好评。因此,一九三八年被选到革命圣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培训。由于当时革命经费缺乏,选送去延安的优秀党员都是自费去的。那时个别党员经费困难,他就变卖家产资助他们,一起奔赴延安,投身于革命熔炉中。 崖县当时选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中央党校的有林克泽、林庆墀、林吉祥、孙毓雄、郑寿岳等。孙毓雄到达延安后在生活极端困苦、艰难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学习上,勤学苦练。当时抗大经费十分困难,孙毓雄就慷慨解囊捐出随身带去延安的剩余钱给组织,受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表彰。 一九三九年春,为了领导人民抗日,早日恢复国土,党中央决定从抗大抽调有勇气、有谋略的部分青年干部上前线,分赴各战区,领导抗日。孙毓雄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报了名,任延安抗日第四大队分队长职务。 不久,抗日队伍开赴前线,渡过黄河后,因叛徒出卖,孙毓雄所在部队被国民党的部队重重包围,寡不敌众,孙毓雄不幸被捕。国民党把当时被捕的人员转移到西安西北青年劳动教导营中采取“软化引诱”的手段。他便领导难友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反软化、反引诱、决不屈服”。在斗争中他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最后,在狱中壮烈牺牲,时方二十七岁。

知识出处

三亚情怀

《三亚情怀》

出版者:四川民族岀版社

三亚,也曾是封建王朝的极境,是统治者流放“判民”、“逆臣”的蛮荒之地。有诗道:“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于是,有人在那雄伟矗立的巨石上刻下了深深的四个大字“天涯”、“海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