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海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491
颗粒名称: 解放前的海运
分类号: F552.766
页数: 2
页码: 426-427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海南岛海运的历史和发展情况。文章涵盖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海运情况,包括清朝时期英国等国家对海口开放贸易的影响,海南岛海运与南洋地区的往来,以及民国时期海运衰退的原因。
关键词: 海洋运输 解放前 湖南省

内容

海运是海南交通运输的支柱,也是海南国民经济的生命线。省外运输主要靠海运,省内运输,海运也占有重要比重。
  海南岛的海运历史悠久。据明朝《正德琼台志》记载,秦朝已有商贾驾小舟来往于琼崖。当时的船只不过是“木伐”,锚泊的“港口”也只不过是自然港湾而已。
  清朝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琼州为通商口岸,海口开港,相继对英、俄、法、美、日以及后来的欧洲各国开放。至光绪年间,清政府又在海口设立琼洋海关,于是海南岛跟外国的直接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进而海南至南洋的海运随之兴旺,年客运量达6万人,货运船舶105艘次,船舶载重量约为万担,去时运盐、猪、瓷器,返程装大米。国内航线除运输传统的土产外,土制糖出口已跃居首位,输入华北乃至辽东湾的锦州府。由于海南商人财力弱小,大多经营几十吨木帆船,远途运输则为帝国列强的大火轮和浙江、福建商人的机帆船所垄断。
  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执政的近38年间,连年战乱,海盗猖獗,加之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海运日渐衰退。日、法、英、德等国外商及香港、曼谷华人富商使用1000~3000吨大轮船经营海南至广州、香港、海防、北海、南洋等长途航线,海南本地船民主要经营内河运输及省内、环岛沿海运输。本岛船舶分为河船、帆船、轮船、汽船、小艇等5种。河船1~5吨载重量,适航于岛内八大河流的长约500公里河道;帆船约100~500吨载重量,全岛有百余艘,备炮防盗;轮船仅有那大侨兴公司短期经营的“侨轮一号”、“侨轮二号”;汽艇为政府用船,有时商运;小艇专司驳载及近地渡航,年客运量约7万人次,货物出口主要为土制糖、木料、盐及农副水产品,进口主要为大米、面粉及日用工业品。
  1939年,日寇在海南岛登陆,对海南岛的海上运输和捕捞作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封锁,扼杀了海南岛的航运和渔业生产,断绝了海南岛和大陆以及国外的联系和岛外物资的供应;同时,日寇则对海南岛战略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掠夺,以扩张战争基地。特别是把海南岛变为南侵东南亚的跳板,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不沉的战舰”。日寇把三亚港变为无人区域,把榆林港建成了一个万吨级轮船能进入的港口。该港口有铁矿专用码头、中级商用码头以及系船浮筒的港口设施,并建有水泥厂、船厂、冷冻厂、万吨商用油库等企业;为了掠夺石碌铁矿资源,加紧开采石碌铁矿,并把八所港建成有防波堤、可靠两艘5000吨级轮船的码头和配套运矿设施;还在海口港的书场码头(现称秀英港)建造了人字堤、一座栈桥式小码头和一批陆上军用仓库设施,为日寇侵略战争服务。几年间(从1942年至1945年)仅从安由码头运出的矿砂就达40万吨,另外还掠夺走大批的渔业资源。这些港口设施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建成,完全是由港澳地区被迫抓来的劳工和海南人民的白骨及血汗堆砌起来的。在整个建港过程中死亡劳工2万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设施由国民党政府接管。但至解放前夕,港口设施都遭到了盗卖、破坏与废置,几乎不能使用了。
  1949年底至1950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琼崖纵队组织400多名船工,170余艘木帆船偷渡到雷州半岛,运载解放大军渡海作战。木船运输为琼崖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