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261
颗粒名称: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分类号: K926.6
页数: 8
页码: 210-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自清代至1989年的发展情况,包括建置沿革、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经济建设、文教卫生事业、名胜古迹的情况。
关键词: 海南省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概况

内容

一、建置沿革
  保亭县的区域原属陵水、崖县(现三亚市)、定安、琼海(琼东和乐会)、万宁县管辖。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曾在此设宝停营作为军事据点,进行对黎族同胞的统治。1935年3月始设保亭县制,县名来自宝停营。据许崇灏《琼崖志略》记载:当时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把琼崖黎族苗族聚居的五指山区划为白沙、保亭、乐东3县。保亭县是由原崖县属的不打(现新政的报什)、六罗、抱龙(现三亚市的高峰乡)、首弓、三弓、同甲峒、水翁峒,原陵水县属的保亭、六弓、七弓(什玲)、乌牙峒(现陵水的本号)、岭门团(现陵水的光坡)、白石团(现陵水的隆广)、五指山、水满峒(现属琼中县)、吊罗山,原万宁县属的税可、南桥、西峒、北峒;原乐会县属的竹根峒(现属琼中县)、大平峒(现属琼中县)、加曹峒(现万宁三更罗地区)、合水图(现属琼中县),原定安县的船埠(现属琼中县)、南引图(现属琼海县)、加冬图和母瑞山(现属定安县)等合并而成。1947年下半年保亭县大部分解放。1948年4月成立县人民政府,驻地保城。1958年12月1日,保亭、陵水、崖县和万宁县的国营兴隆农场、东和农场合并,称榆林县。1959年3月,国务院批复,撤销陵水、保亭建制,崖、陵、保合并后仍称崖县(大县)。1959年11月14日,崖县分出保亭,恢复保亭县建制,驻通什。1962年1月迁回保城。1959年11月,南山、富巾划给崖县藤桥公社。1961年5月,本号划给陵水县管辖。1963年3月,红旗公社(即通什镇)划给自治州直接领导。1968年4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1月,重建县人民政府。1986年10月,南圣、畅好、红山、毛道区(乡镇)划给通什市管辖。1987年12月,成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二、行政区划
  保亭县的行政建制为县政府,乡、镇政府,管理区,居委会。
  全县管辖4个乡、7个镇,2个居民委员会,58个管理区,461个村民委员会(含农科所4个)。此外,境内还有:南茂、新星、金江、三道等4个以种植橡胶为主的国营农场和通什茶场、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
  保亭县党委、县人民政府驻地在保城镇。
  三、人口民族
  根据海南省统计局统计,到1989年底止,全县总户数为3.37万户,总人口14.83万人。男7.66万人,女7.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72万人,市镇人口2.11万人。其中黎族3.23万人,苗族4945人,汉族5.85万人,其他5.15万人。这个县人口分布东南部比西北部稍密集,全县人口密度为129人/平方公里。
  这个县的民族主要为黎、汉、苗族。世居民族为黎族,其他民族为移民,语言主要为黎话,海南话、苗话、普通话也通行。
  四、地理环境
  【位置面积】
  保亭县位于海南岛东南部,五指山南麓,它东与陵水县相接,南与三亚市为邻,西、北连通什市,东北依琼中县。整个县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54公里。
  全县总面积1160.6平方公里,折合174万亩,其中宜农地19.75万亩,占全岛总面积的0.37%;宜胶地417.51万亩,占1.05%;宜热作地3万亩,占0.05%;宜林地97万亩,占1.4%;宜牧林地27万亩,占0.63%;水面2.25万亩,占0.08%;其他4.9万亩,占0.15%。1989年末耕地面积8.44万亩,其中水旱田7.19万亩,旱地1.25万亩。
  【地形地质】
  全县地势为北高南低,地形复杂,境内山岭连绵,大体以山地、丘陵、台阶地组成,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约有340.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9.35%;海拔100~500米的丘陵地约有510平方公里,占43.94%;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约有310平方公里,占26.71%。全县最高点为马咀岭,海拔1317米,最低地段为藤桥西河三道合口桥以下,海拔10米。
  这个县的土壤成份主要为砖红壤、草地壤土、沙壤土、粘土。山地属砖红壤;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坡度陡,多属草地壤;东北、西南和中部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多林密,有机质层多属粘土;东南部为矮山丘陵,植被较差,粘粒流失严重,多为沙壤土。丘陵地带,山间峡谷台地、阶地,土壤比较肥沃,适宜发展各种粮食和热带经济作物及造林,山地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对发展畜牧业十分有利。
  【气候雨量】
  保亭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日照长,温度高、雨量多、蒸发量大、季风变化明显的特点。年平均日照1949.8小时。年平均温度为20.7~24.5℃,7月份平均温度为37.2℃,极端最高温度39.7℃;1月份平均温度为19.1℃,极端最低温度0.8℃(出现在1955年1月12日的局部地区)。
  全县常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最多达2482毫米(1964年),最少为1013.5毫米。全年平均降雨日达140天以上,但全年降雨量不平衡,雨、旱季明显,雨季多集中于4月下旬到10月下旬,占全年降雨量的87%。10月到翌年的4月中旬为旱季。这个县年平均受3.9次台风袭击和影响,风力一般7~9级,最大达12级,9月较多,9~10月强度较大,对橡胶、水稻等农作物危害较大。
  【山脉河流】
  这个县境内和边界上高山连绵,峰峦起伏,主要山岭有72座,均为五指山脉自南放射延伸形成的北高南低的山体走向。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岭有马咀岭(海拔1317米)、昂日岭(海拔1284米)、水贤山(海拔1206米)、香蕉岭(海拔1154米)、同安岭(海拔1144米)、甘蔗岭(海拔1111米)、七指岭(海拔1107米)、情安岭(海拔1071米)、报马岭(海拔1045米)、鹅灶岭(海拔1030米)、驳白岭(海拔1026米)等;西南从贺偶岭、尖岭至多石岭构成一组西北至东西走向的山系;中部东起七指岭到牙日岭形成东西走向的大本山系,以大本山为界明显地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丘陵区。
  保亭县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网状分布于全县各地,比较大的河流有:什玲河,发源于该县境内,会流石峒河后出境称陵水,干流长39公里,集水面积433平方公里;藤桥东河,俗称加茂溪,发源于该县境内,主流为响水河会流脚下河,干流长28公里,集水面积360平方公里;藤桥西河,主流为志妈溪,发源于该县境内的尖岭,干流长25公里,集水面积为207平方公里;南改溪,发源于该县境内,流出境进入三亚市后称宁运河,干流长19公里,集水面积129平方公里,这里的水力资源丰富。
  五、物产资源
  【林产资源】
  保亭县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森林为热雨林,具有多层、常绿、混交和多树种的特点。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四方岭、同安岭、毛瑞岭、七指岭、铁钻岭、红水岭、贺偶岭等。现有森林面积69万亩,约占总面积的27.9%,木材蓄积量424立方米。蕴藏的珍贵林木主要有:花梨、陆均松、子京、青梅、母生、坡垒、绿楠、苦梓等;森林副产资源主要有:红白藤、木棉、麻竹、野麻、山竹子、鸡藤;药用植物有益智、砂仁、巴戟、沉香等;野生动物有:猴子、鹿、熊、蟒蛇、穿山甲、原鸡、金钱龟等。这个县每年都有一大批山区土特产提供出口。
  【矿产资源】
  据地质部门勘探,保亭县目前发现的矿藏有:金矿、铁矿、铜矿、水晶矿、石灰石、大理石等。这些矿藏主要分布在毛感乡等地。
  六、经济建设
  解放前,保亭县的生产极端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牛踏田,手捻稻的原始状态。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89年社会总产值达22541万元;国民总收入11194万元;人均国民收入751元;工农业总产值达3604万元,比1978年增长72.05%;比1950年增长770.5%。
  【农业】
  解放后,随着各种水利工程的兴建,田园实现引水灌溉,耕作制度不断改变,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从1974年以来,年亩产连续超过800市斤。1977年粮食生产比解放初期的1952年增长243%,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198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4.61万亩(不包括农垦系统),由于自然灾害,总产量2.59万吨,比1988年下降1.05%。
  保亭县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番薯和山兰稻。1989年全县种植水稻面积11.79万亩,亩产200公斤,总产2.36万吨。近年来,由于严禁毁林开荒,山兰、玉米种植面积相对减少。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菠萝、豆类、木棉、草麻,近年来还引种花生。1989年全县种植甘蔗69亩,比上年减少306亩,亩产826公斤,总产57吨;比上年减少54吨;种植油料面积1941亩,总产104吨。什玲一带还以种植苎麻著称。
  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槟榔、茶叶、胡椒、砂仁等。这个县地处五指山下延地带,大部分山地、矮山和丘陵,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种植热带经济作物较多,特别是橡胶发展较快。1989年末,全县种植橡胶面积已达12.57万亩(不包括农垦系统),收获面积2.05万亩,干胶总产1377吨。
  这个县除了县、乡(镇)、管理区、村委会办热作场,种植橡胶外,全县还有8296个农民办起的小胶园,占总农户的68.4%,植胶面积6.34万亩,八村乡黎族农民黄公义一家就种植橡胶135亩,槟榔20亩,益智200亩,咖啡4亩,红藤30亩,营造杉木16亩(4000株)。椰子、槟榔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1989年,全县椰子种植面积达5493亩,总产135万个;槟榔10192亩,总产239吨。还有新种的咖啡3496亩;胡椒353亩;香茅1064亩。该县的南林乡、三道、新政镇和八村乡胜产槟榔、沙仁和益智、巴戟,是南药基地。什玲镇的椰子以果大肉厚、味美所闻名。1988年,全县热带经济作物收入达120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3.8%。
  热带水果主要有:菠萝蜜、芭蕉等。1989年全县水果面积5464亩,总产1068吨。
  饲养业主要有:牛、猪、山羊和家禽。这个县山地草场辽阔,牧草丰盛,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条件。全县有草地面积9.2万亩,因而养牛业发展较快。1989年末,牛存栏量达2.10万头。全县平均每户有牛1.8头,八村乡平均每户达3.1头。
  这个县不近海,渔业主要是利用山塘、水库养殖淡水鱼。全县现有水面2.30万亩,淡水放养面积达7900多亩。
  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60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65.88%。其中农业收入953万元,林业收入1168万元,牧业收入248万元,副业收入178万元,渔业收入54万元。
  【水电】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全县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先后兴建水利工程245宗,蓄水量619万立方米,其中库容量10万立方米以上的山塘水库38宗,有效灌溉面积为6.2万亩。并在南改、毛真、马拉洞、八村乡、南春等地建起一批水电站,为工农业生产和农村照明提供了电力。
  【工业】
  解放前,这个县的工业是空白点,只有民间黎、苗族妇女纺织筒裙等手工艺。黎、苗妇女的纺织工艺精湛,历史悠久,织品美观,富有民族风格,图案维妙维肖,别具一格。
  解放后,这个县的工业发展很快,据统计,到1989年底止,全县包括中央、省属工业企业共有33个(不包括农垦系统),有纺织、农机修造、木材加工、五金制造、水泥构件预制、藤竹工艺、酿酒、食品加工、水泥、服装加工、橡胶加工、发电等。1989年工业总产值80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52.08%。此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专业户、个体户办的各种企业。
  【交通】
  解放前,这个县交通闭塞,仅有加茂到藤桥一条简便道,不能通车,靠徒步爬山涉水,货物靠肩挑背驮。
  解放后,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南省三大公路干线的海榆中线自北至南纵贯全县。随着海榆中线的开通,县境内其他公路支干线也日益发展,畅通全县各地。全县公路有144条(其中地方公路124条),通车里程达514公里(其中地方公路328公里),共有永久性桥梁75座,总长2130米。共建公路涵洞1355个。现在,全县11个乡、镇和五个国营农场都通了车,80%的自然村也有了公路。县城保城车站,每天都有班车往返海口、三亚、通什、陵水以及邻近地区。近几年来,民间运输业也有所发展。已经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状况。
  全县拥有机动车辆610部,其中大小客车243辆,共有客位1412个,大小货车315辆,共有吨位1418吨。此外还有轮胎式拖拉机1226辆,摩托车759辆。1989年客运量26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630万人公里;货运量53万吨,货物周转量2400万吨公里。
  【邮电】
  解放前,保亭县邮电是空白点。解放后,这个县的邮电事业发展较快。现在县有邮电局,乡、镇有邮电所。全县邮路和投递线路总长达139公里,市内电话464部,农村电话585部,县有载报机1台,电传打字机4部,汽车1部,摩托车4部,自行车39辆。1989年邮电业务总量达52万元。传递函件139万件,报刊158万份,电报4万份。
  【商业】
  解放前,保亭县是自给性生产,没有商业,仅有个别外地商人小贩爬山涉水到村庄贩卖针线、食盐之类,但要以珍贵的鹿茸等山货交换。解放后,这个县的商业发展较快,商业供销点星罗棋布。乡、镇、农场有商店,村有供销点、代销站。据1989年统计,全县有商业机构1782个,从业人员4085人,比1988年减少4.71%;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机构1728个,从业人员3431人。其中国营商业机构111个,职工1032人;集体所有制152个,职工481人;个体商业1519个,从业人员2572人。198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183万元,比1988年减少1.99%,比1978年增长130.66%。
  【农垦】
  1953年3月,国家在保亭县建国营南茂农场,1954年4月建保亭热作研究所,1956年3月至5月又建国营金江、新星农场,1957年建国营三道农场,1960年11月又创建国营通什茶场。除通什茶场主要种植茶叶外,其余5个国营农场(所)主要种植橡胶。1989年底这6个农场共有223个生产队,土地总面积60.33万亩,总人口5.5万人,其中职工3万人。中小学52所,中小学生1.07万人,教职工1125人,卫生院262所,医务工作者754人,拥有病床504张。到1989年末止,共种植橡胶25.07万亩,年产干胶6940吨;种植水稻5812亩,总产量1050.8吨;种植茶叶8485亩,其他经济作物1736亩。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10789.2万元,比1978年增长46.94%,上缴税金352.5万元。茶叶出口总额人民币506万元。
  【财政金融】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这个县的财政收入逐年增长。1989年,全县收入达505万元,比1987年增长14.51%,比1978年增长53.5%,比1952年增长34.8倍。1989年财政支出2802万元,比1978年增长726.8%。
  这个县的金融机构健全,县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保险公司,乡、镇、农场有储蓄所。建国以来,银行系统为农村提供了一批各种贷款,积极扶持农民勤劳致富,扶助工业企业扩大再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民生活】
  解放前,这个县人民生活十分贫困。“一间茅屋三石灶,一条野藤挂当家;一把钩刀砍大山,一碗谷种养全家。”这首民谣是该县黎、苗族人民解放前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1989年统计,全县全民所有制职工6925万人,工资总额1464万元,人平均年工资1888元,比1978年增长185.6%;农村人均收人661元,比1988年增长44%。1988年全县城乡人民储蓄总额达6534万元,其中农村私人储蓄存款463万元,比1978年增长648%;由于收入的增加,农民居住条件也有很大的变化。大多数的农户,已从世世代代居住“船形草屋”,迁入砖瓦结构的宽敞大房。据统计,1989年全县农村私人建房竣工面积达1.5万平方米。农村住上瓦房数4564户,房屋面积38万平方米。还有不少农户购置了自行车、电视机等。
  七、文教卫生事业
  【教育】
  解放前,这个县的文教事业十分落后,黎、苗族人民世世代代靠刻木记事、结绳计数,文化知识贫乏。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该县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在全县教育事业遍及黎村苗寨,黎、苗同胞有了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生和各种技术人才。根据海南教育部门统计,到1989年底止,全县共有普通中学9所(不包括农垦,下同),教职工413人,在校学生5197人;农业职业中学2所,教职工45人,在校学生410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职工24人,在校学生127人;小学116所(包括农村教学点),教职工610人,在校学生1.68万人;幼儿园6所(包括工矿企业办园数),幼儿教师70人,在园幼儿2494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以上。
  【文艺】
  保亭县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现在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工人文化宫、露天剧场、灯光球场、新华书店、专业琼剧团、广播站、电视差转台、调频电台。乡、镇、农场有文化站、广播站、露天戏场、业余文化室、电影队等,全县已基本覆盖电视。
  这个县的黎、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各种文艺活动十分活跃,也造就了大批文艺人才。该县南林乡的谭小燕是保亭县第一位黎族女演员,曾参加拍摄《阿成你好》、《一代风流》等影视片。什玲镇的林开跃是第一位黎族画家,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自学成才的黎族女画家陈桂花和她爱人严世敏合作的版画《黎族蕉园》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画展二等奖,并被国家收藏。黎族教师张应勇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那山》、《擂鼓》,先后在国家办的《民间文学》杂志发表。县文化馆编排的《逼娘舞》荣获广东省业余舞蹈创作二等奖。
  【卫生】
  解放前,这个县的卫生事业很落后,全县没有医疗机构,缺医少药,各种疾病流行。
  解放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在城镇山村普遍设置起来。县城有:县人民医院、县防疫站、麻风医院、妇幼保健站,乡、镇、农场有卫生院,管理区有卫生所,村有合作医疗站。据1988年统计:全县有医务人员346人,其中医务技术人员277人,病床2583张,并有一定的医疗设备。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亭县历史上流行的疟疾发病率大大下降,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
  【体育】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该县体育运动得到逐步的发展。1956年8月,县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1963年3月,创办县少年业余体育游泳和射击班;1981年,三道农场又开办业余羽毛球训练班。先后开展起来的体育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射击、田径、中国象棋等,其中游泳开展得较好,在省内颇有名气。1984年至1987年,全县共有28人66次获得省级游泳比赛前6名,其中黄金兰(黎族)、黄木辉(黎族)、王美香(黎族)、梁海花(壮族)分别打破省少年乙组女子50米蛙泳,省儿童乙组男子50米蝶游、省儿童甲组女子50米蝶游、省儿童甲组女子50米蛙泳纪录。其次是羽毛球,参加全国比赛也获得名次,周盟炎于1987年在湖南省安化参加全国少年羽毛球比赛中,夺得男子乙组单打第一名。全县现有业余篮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游泳队、拔河队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共1420支(含国营农场),业余运动员共1.38万名,县每3年举行一次县运动会;各乡镇每年举行一次乡镇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田径、射击、中国象棋、拔河和传统体育跳竹竿、射箭等。
  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该县体育场地设施也不断增加,现在县城建有灯光球场4个,50×25米标准游泳池1个,400米田径场1个;各乡镇、国营农场建有灯光球场87个,水泥结构球场205个,简易球场195个,各管理区和大部分村民委员会都办起文体中心。
  1981年以来,该县先后为广东省体校输送黄华杯、蓝梅荣、梁海花、史明、周盟炎等5名优秀运动员。1975年,新政公社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基础单位;1986年和1987年,加茂镇加茂村委会又分别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单位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八、名胜古迹
  【七指岭】
  位于保城镇东北部,该风景区由温泉、奇峰、风情、田园四大部分组成,是海南省重点风景旅游区之一。
  温泉 据有关资料记载,七指岭温泉是海南岛目前最大温泉,现有自喷泉眼七口,日出水量3860吨,水温高达90℃,可作医疗用矿泉水。这里三面环山,环境幽静,是理想的度假休养场所。
  奇峰 七指岭,由七支峭立的花岗岩峰组成。最高峰海拔1126米,整个山峰形似掌指,雄伟壮观,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到它多彩的姿态。山峰周围茂密的原始森林,缭绕的山间白云,还有日落日出的色彩,风花雨月的神韵。七指岭早是蜚声岛内外的著名山峰,具有很高的观赏游览价值。
  风情 该岭范围内分布不少黎村苗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那错落有致的茅草舍,精巧艳丽的黎绵苗绣,委婉动听的山歌村调,奔放粗犷的民族舞蹈,神秘奇特的传统风俗,以及黎、苗族人民那种热情好客的性格,都将对中外游人产生极大的兴趣。
  田园 岭区范围内有大片的胶林和层层的稻田。清晨,旭日东升,漫步于胶林之中,欣赏农场姑娘们穿梭于胶园割胶的英姿,非常富有诗情画意。而冬天那满山的胶园,残叶红遍,满园尽染,又给人们带来绚丽的幻想。
  该岭区内还有飞溅的瀑布,潺潺的溪流,明静的水库,飘香的果园,神秘的森林。
  【亲隆洞、石仑洞】
  位于毛感乡。洞内伏流河时隐时现,迂回曲折,穿插而过。洞壁达二、三层楼高,宛如城壁,千奇百怪的石钟乳比比皆是,若稍加修茸,是个理想的游览胜地。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