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文教卫生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223
颗粒名称: 七、文教卫生事业
分类号: G527.66;G127.66;R199.2;G812.7 66
页数: 2
页码: 169-170
摘要: 本文描述了琼中县解放后在不同领域取得的积极发展。主要包括科技、教育、文艺、卫生和体育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海南省 琼中县 文教卫生

内容

【科技】
  解放后,琼中县的科技事业也有较快发展。1988年,县地方科技人员1534人,比1987年增加114人,其中自然科技人员476人,社会科技人员1058人,分别比1987年增长18.1%和4%。在科技人员中,取得高级技术职称的15人,中级技术职称的235人。
  【教育】
  解放前,这个县教育事业十分落后,绝大多数群众是文盲,画图备意,结绳计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琼中县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89年全县(不含农垦)有普通中学14间,在校学生4770人;教师进修学校1间,在校学生320人;小学217间(包括农村教学点),在校学生1.7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6%;幼儿园14所,在园儿童2342人,幼儿教师93人。
  【文艺】
  琼中县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设施逐年增加。现在县城有影剧院、露天剧场、文化馆、工人文化宫、图书馆、新华书店、专业琼剧团、歌舞队、广播站、电视差转台等。各乡镇和农、林、茶、牧场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露天剧场。全县有电影队49个,农村放影点111个。此外,农民自办影剧场3个,电影放映队20个。全县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
  这个县的民间文化、文学艺术比较发达,歌舞较闻名,尤其是什运乡黎、苗族同胞民族歌舞在海南岛久负盛名。琼中县的文艺创作先后在省级以上单位获奖或出版的作品有:表演唱《五指山上抓飞贼》、《全家福》、《探亲路上》、《月圆情长》,舞蹈《赶鸟》,歌剧《斗瘟记》、《苗山红花》,琼剧《惠芳嫂》,黎族民间传说《奥桃堆》,美术《电影到黎寨》等。此外,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有刺绣、编织和纺织。黎族同胞编织的黎单、黎锦,早在宋朝就以配色绚丽、图案精美而驰名于中原一带;苗族同胞善于腊染,制作出的工艺品其花纹既美观又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卫生】
  解放前,琼中县没有卫生医疗机构,缺医少药,愚昧迷信,靠求神拜鬼治病,因此,各种疾病流行,特别是疟疾发病率高达.54%,严重威胁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医疗机构遍布全县城乡。县城有县人民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慢性病防治站、卫生管理站。各乡、镇有卫生院等医疗机构20个。全县拥有病床283张,医护人员392人,并配有一定的医疗设备。各种地方病、传染病和多发病能就地防治。近年来,这个县抗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体育】
  1956年8月,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县城有游泳场、旱冰场、射击场各1个,灯光球场两个。各乡、镇和中小学、农场、工厂均设有体育运动场地。经常开展活动的体育项目有:粉枪射击、弓箭、射弩、投弹、爬山、跑步、游泳、拔河、象棋、乒乓球、篮球、排球等,在广东省的比赛中,琼中县代表队曾多次荣获步枪射击第一名。先后向广东省输送运动员5人,其中射击运动员4人,举重运动员1人。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