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216
颗粒名称: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分类号: K926.6
页数: 10
页码: 162-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自1948年至1989年的发展情况,包括建置沿革、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经济建设、文教卫生事业、名胜古迹的情况。
关键词: 海南省 琼中县 概况

内容

一、建置沿革
  琼中县管辖的范围,原属屯昌、白沙、乐东、儋县、保亭等县的一部分。公元1948年3月才正式成立琼中县,隶属琼崖东区地委,县府机关驻中平南丘,辖思河、中平、岭门、枫木、北大、乌坡、加东、南吕、加营(加钗、营根)、新市、什万、南万共12个乡。1949年春,琼中归属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枫木、北大、乌坡、岭门、南吕5个乡划归定西特区(今属屯昌县),原属保亭县的南平(今和平)、西安(今霖田、什介)、南和(今吊罗山区)3个乡划入琼中。同年10月,又划入乐民乡(今属琼海县)。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后,琼中县并入保亭、白沙等县,取消琼中县建置。
  1952年7月,重新恢复琼中县建置,管辖范围包括原保亭县第四区7个乡,白沙县15个乡,万宁县二区4个少数民族乡,定安县宁田乡、乐会县(今琼海县)会山乡等。1956年底,屯昌县腰子一带17个少数民族乡划归琼中。1958年11月,原属白沙县的红毛、什运、五指山等地区并入琼中。同时,将母瑞山公社划归定安县,会山公社划归琼海县,大理大队划归陵水县。1961年5月20日又将南坤公社划归屯昌县,北大公社划归万宁县。1986年12月将毛阳镇和五指山乡划给通什市。1987年12月,成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县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海南岛的中部,故取此名。
  二、行政区划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行政建制为县政府,乡、镇政府、居民委员会、管理区。
  全县辖13个乡、镇,12个居民委员会,94个管理区,659个自然村,6个县办的农、林、牧场。此外,在该县境内还有加钗、岭头、新伟、乌石、南方、大丰、新进、阳江、长征、乘坡、太平等11个国营农场、茶场。还有海南黎母山林场,海南红岛种畜场,海南食品公司鹦哥岭牧场,海南外贸养牛场等。
  琼中县党委、县人民政府的驻地在营根镇。
  营根镇位于琼中县中部,百花岭北麓,海榆中线公路135~139公里处,四周群山环抱,总面积7.01平方公里,城镇建成面积4.14平方公里。总人口1.77万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万多人。
  这个镇过去荆棘丛生,交通闭塞,是个十分荒凉的山沟。1959年县城从乘坡迁到营根镇后,这里便成为海榆中线公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经过多年的整治和建设,彻底改变了营根昔日的落后面貌。现在,这里已建设成为一座美丽的山城。
  三、人口民族
  根据海南省统计局的统计,到1989年底止,全县总户数4.60万户;总人口为18.91万人,男10.12万人,女8.79万人,其农业人口15.64万人,非农业人口3.27万人。比1953年人口普查时的总人口增长280.53%,比1964年人口普查时的总人口增长115.13%,比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总人口减少2.11%(减少原因是毛阳镇和五指山乡已划归通什市)。全县人口密度为66人/平方公里,为海南岛人口密度最稀的县。
  这个县的民族主要为:黎、汉、苗族。在全县总人口18.91万人中,汉族9.48万人,占50.13%;黎族8.03万人,占42.46%;苗族1.04万人,占5.50%;壮族2955人,占1.6%;回、瑶、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760人,占0.4%。
  语言主要为海南话、黎话、苗话,普通话也通行。还有外地移民讲的客家话、潮州话。
  四、地理环境
  【位置面积】
  琼中县位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北麓。它东与琼海、万宁交界,西与白沙、通什相连,南与保亭、陵水接壤,北与儋县、澄迈、屯昌县毗邻。整个县东西宽42公里,南北长57公里。县城营根镇位于海榆中线与万儋公路交叉处,北距海口市137公里,南至三亚市165公里,东达万城镇90公里,西抵那大镇84公里。
  全县总面积为2693.1平方公里,折合403.96万亩,占海南岛总面积的7.8%。境内多山地与丘陵。山地面积1536.4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丘陵面积659.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47%;台地面积34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8%;河流阶地面积152.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在全县总面积中,农村土地211.72万亩,农垦土地192.24万亩,耕地面积24.78万亩,林地面积174.35万亩,坡园地68.63万亩,草地119.04万亩,城乡居民宅地6.06万亩,道路3.52万亩,水面19.42万亩,其他2万多亩。1989年末有耕地面积11.72万亩,其中水旱田面积7.57万亩,旱地4.15万亩。
  【地形地质】
  琼中县地貌呈穹窿山地状,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较为复杂,境内山峦叠嶂,群峰峻峭,连绵不断。主要为山地,少部份矮山丘陵和夹谷谷底。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大部分蜿蜒于南部和西部边界之上。中部多为低山高丘,北部丘陵、台地、河流阶地穿插于丛山谷地之间,冲积平原在西部的什运河沿岸和东部的长兴河中段。
  琼中县的地质以花岗岩为主,占总面积的88.3%,其次是紫色岩,占6%;砂页岩占3.2%,安山岩占1.8%;石灰岩占0.7%。
  根据地质工作者考证,琼中县山地的形成是复杂的。大约在距今20500年的中生代时期,地壳发生了强烈的印支运动,海中地壳隆起,露出水面,形成了海南岛的雏型。在地壳变动的强大地应力和热力作用下,位于琼中县、儋县一带的原在海中沉积的岩层发生了变化——混合岩和花岗岩化,慢慢地变成了花岗岩。不断变动的地壳运动,使处于五指山一带的地壳产生断裂,变得十分脆弱,导致地下深处炽热岩浆突然上升,冲出地皮,成为火山。从火山口中喷出的酸性岩浆,二氧化硅含量多,粘度高,爆发猛烈,并在附近地区堆积成山。在尔后的地质时期,地壳不断上升,隆起形成了山脉。而五指山的峰状“五指”山顶,又是由于山脉岩石节理裂隙的发育,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切割、剥蚀、崩解和风化,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琼中山地。
  琼中县的土壤主要由花岗岩和少量紫色砂岩、砂页岩、安山岩风化而成。土壤类型多样,土深厚肥沃。按成土母质的不同,全县共分为6个土类,12个亚类,33个土属,82个土种,71个变种。灌丛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750~1600米的为黄壤土;350~750米的为赤红壤土,宜发展林业生产;350米以下为砖红壤土,分布于丘陵台地,占全县总面积的51.3%,土地肥沃,是种植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基地。水稻土壤主要分布于河流阶地,山间谷地和缓坡地段。旱地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东北部的低山丘陵上,属赤红壤土和砖红壤土。这个县的山坡较广阔,水草丰盛,有很多良好的天然牧场,对发展畜牧业生产十分有利。
  【气候雨量】
  这个县虽属热带气候范围,但由于地处五指山腹地,整个县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受海洋气候影响不大,故形成热带的山区气候,全县日照时间较短,山中雾多,年平均温度22.5℃。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每年7月份为最高温度期,平均最高温度为27℃,极端最高温度38℃;1月份为最低温度期,平均温度为12.8℃,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6℃。高山地区,偶有霜冻,但为期极短,维持期一般只有4~6天,而且范围也不大。主要为五指山区及个别山区,这些地区甚至出现浅水结薄冰。这个县一年四季昼夜温差大,一般相差7~10℃,夏季气候温和,盛夏时节午夜凉爽,有时还需盖薄棉被。
  琼中县是全省降雨最多的县份之一,年平均降雨量2444毫米,个别地区降雨量高达3050毫米,雨日195天,月最大降雨量达800毫米,但全年降雨量极不均匀且不平衡。东部雨多,西部少,1月至翌年的3月为旱季,雨季多集中于8~10月份之间,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这段时间还带有台风暴雨,风力一般4~7级,亦偶有10~12级台风并伴有暴雨.这个县的湿度较大,年平均湿度为80~85%,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地区湿度达87%。
  【山脉河流】
  这个县境内群山环抱,高山林立,开门见山。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有52座,500~1000米的有100多座。海南岛的三大山脉中,有两大山脉的主峰位于该县境内。著名的海南省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1米)就位于该县境内西南部的上安乡和通什市五指山乡的交界线上;海南省第二高峰鹦歌岭(海拔1811米)位于该县境内西部与白沙县交界线上;黎母山山脉(海拔1411.7米)主要位于该县西北部的乌石镇和黎母山镇的交界线上。按其山脉的绵亘走向,全县分为三大山脉。
  五指山山脉,这支山脉屹立于该县西南的五指山峰,自西向东,沿县南边界延伸,经上安乡至吊罗山连成一脉。沿线有木贤岭、卜吉岭、崩岭、三角山、罗头岭等,海拔都在千米以上。由于奇峰列垣,构成屏障,阻遏了东西海风。
  第二支山脉,发脉于鹦歌岭,自南向北,沿该县的西边界蜿蜒伸展,经什运、红毛至黎母山镇、与黎母山垣延相接。沿线有甫界岭、破法岭、什寨山、风门岭、三合岭、英歌敖、三曲岭等。海拔最高的达1400多米。
  该县的东南部的加器岭、南茂岭和白马岭层峦叠嶂,紧绵连接,构成琼中县的第三支山脉。这支山脉横跨红岛乡和中平镇,沿线有牛坡岭、加福岭、灯火岭等。海拔均在500米在以上,余脉成网状,地势逐渐平缓,自低山、高丘、中丘而成丘陵台地。
  琼中县的山涧河溪多,境内共有大小河溪27条,是海南省三大河流——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的发源地,支流密如蛛网,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河网密度系数1.3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乘坡河、大边河、什运河、腰子河,总集雨面积2693.1平方公里。全县水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0.83万千瓦,已开发利用2.22万千瓦,占20.5%,尚有8.61万千瓦待开发。
  五、物产资源
  【林产资源】
  琼中县的林产资源非常丰富,是全省森林蕴藏量最大的县份之一。全县现有林面积174.35万亩,其中天然林100.01万亩,人工造林74.3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7%。森林覆盖率达43.16%(包括橡胶林)。总蓄材量达585.15万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量558.26万立方米,可伐量200多万立方米。木材种类也较多,仅乔木树种达700多种,属二类以上的用材树和野生油料植物就有70多种。主要珍贵的木材有:母生、苦梓、八角、胭脂、菠萝蜜、绿楠、油丹、花梨、紫丹、坡垒、鸡毛松、陆均松、青皮、荔枝、竹柏、子京等。这些木材质硬而韧、耐腐性能强,是建造楼房和制作高级用具的上等木材。林产资源分布较广,但比较集中的是在五指山、黎母山、鹦歌岭、加铁岭、白马岭等8座主要山岭。
  【野生动植物资源】
  琼中县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众多。稀有珍贵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黑熊、长臂猿、猕猴、金钱豹、金钱龟、山鹿、孔雀雉、穿山甲、蟒蛇、毛鸡、原鸡、鹦鹉等。其中金钱龟是食用滋补品,产量为全省之首。珍贵的野生植物有:海南粗榧(红壳松)、沉香、灵芝、琥珀、益智、砂仁、百部等,其中粗榧可治癌。土特产主要有:红白藤(年收获量150万多担)、木棉(年收获量2万多斤)、五指山茶等,其中五指山茶运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鸟类有300多种。花卉类植物有五指山兰花等500多种。
  【水产资源】
  这个县的溪流纵横,淡水水产品种类繁多,有珍贵的水獭、水鱼、水龟、鳖。鱼类有:竹鲍鱼、石鲮鱼、白鲢鱼、君鱼、梅鱼和鳗鱼等。溪鳗最大的重达40斤左右,鱼肉鲜嫩,味道甜美,营养丰富。
  【牧地资源】
  琼中县土地肥沃,水草丰盛。全县现有草场80.94万亩,其中,1000~5000亩草场46片,共9.7万多亩,5000~10000亩的草场15片,共10.3万多亩,万亩以上的26片,共57.5万多亩。全县的草场主要分布于该县的东西和西南地区。
  【矿产资源】
  据有关部门初步勘探,这个县境内蕴藏有硫铁矿、金矿、锡矿、铅锌矿、水晶矿、荧石矿、辉长岩和石灰石等。什运一带的辉长岩(大理石)和石灰石蕴藏量高达500多万吨,现已开采利用。
  六、经济建设
  解放前,琼中县的生产水平低下,经济非常落后。“刀耕火种度日子,野菜充饥火暖身,千年难闻读书声,百疾流行瘴气生”。这便是当时黎族苗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县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全县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40858万元,比1988年增长19.42%(可比价);工农业总产值668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不含农垦),比1949年增长10.8倍,比1985年增长26.76%;国民收入22151万元(按现行价计,不含农垦),比1988年增长22.95%(可比价);人均国民收入1175元,比1988年增长21.13%。
  【农业】
  解放前,这个县没有水利设施,水利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利用,相当优越的自然条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大部分良田望天受旱,肥沃的山地、丘陵沉睡荒凉,各族人民处于牛踩田、手捻稻、刀耕火种,生产单一的状态。农业十分落后,生活极为贫困。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兴修各种水利工程,大大地改变了全县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不断发展。粮食播种面积从1949年的16.1万亩增加到1989年的17.63万亩,亩产从126公斤提高到211公斤,总产增加到3.72万吨,增长8.56倍。
  这个县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木薯、玉米、山兰等。1989年水稻播种面积14.56万亩,亩产237公斤,比1949年增长11.79倍,总产3.72万吨,比1949年增长18.56倍。旱粮播种面积1.35万亩,亩产82公斤,总产1115吨。
  这个县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菠萝、花生和豆类等。1989年种植甘蔗8531亩,亩产1185公斤,总产1.01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4875亩,亩产70.15公斤,总产342吨。
  这个县的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茶叶、胡椒、咖啡、香茅、槟榔、木棉和椰子等。1989年末橡胶种植面积达10.60万亩,比1988年增长0.95%,产胶642吨;椰子1372亩,总产63万个,比1988年增长11.47%;槟榔6550亩,总产30吨,比1988年增长36.3%;胡椒484亩,总产4吨,比1988年长11%;咖啡1.46万亩,总产咖啡豆34吨,比1988年增长30.76%;香茅油年产50吨,比1988年增长42.8%;茶叶年产5吨;益智年产871吨,比1988年增长43.1%。
  热带水果有:菠萝蜜、菠萝、芒果、芭蕉、橙、柑桔等。1989年水果年产6063吨,比1988年减少28.8%,其中菠萝年产4920吨,比1988年减少27.1%。
  饲养业主要有:牛、猪、山羊和家禽等。这个县的气候温和,牧地宽广,水草丰盛,利于发展养殖业。从1979年起,实行以养牛为主,牛猪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全县的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1989年末牛存栏量3.62万头,比1988年增长2.55%,比1949年增长3倍,猪年末存栏量2.90万头,比1988年减少5.53%。琼中水牛属南方水牛中的地方良种兴隆水牛品种,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都为国家和省内外提供耕牛、菜牛1000多头,支援农业生产和外贸出口。那里还有海南红岛种畜场,海南食品公司鹦歌岭牧场和海南外贸养牛场。该县的和平镇和吊罗山乡的养牛最多,素有“牛乡”之称。年末三鸟饲养量为35.87万多只。全年畜牧业总产值为534万元。
  这个县不近海,渔业主要利用山塘、水库养鱼。1989年全县养鱼总面积0.65万亩,产量345吨,总产值50万元。
  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875万元(按1989年不变价计算),比1982年的3099万元增加776万元,增长25.04%;比1984年的3245万元增加630万元,增长19.41%;比1988年的3844万元增加31万元,增长0.81%。
  【水利】
  解放以来,为了改变这个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国家总投资900多万元,共兴建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2300宗。其中,引水工程2203宗(内永久性工程375宗),引水量21立方米/秒;蓄水工程92宗(小一型水库4宗,小二型水库11宗,山塘77宗),总库容量326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量1966万立方米;提水工程有水轮泵站4宗,提水流量0.05立方米/秒;电灌站1宗,提水流量0.02立方米/秒。全县水利工程总灌溉面积达6.18万亩,占水旱田面积的86.3%。其中稳产高产农田5.26万亩,占水利灌溉面积的85.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县对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农业商品率从1987年的47.98%上升到1988年的52.6%。
  【电力】
  琼中县的水力资源丰富,但解放前却无法开发利用。解放后,经过全面勘测,统一规划,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山区小水电发展迅速。至1988年底止,全县建成投产的水电站有137宗(国营农场23宗)、装机容量2.1万千瓦;火力发电机一台,装机容量500千瓦。
  主电网一个,输电线路176公里,其中,高压线52公里,低压线124公里。全县总供电量898万度。
  【工业】
  解放前,琼中县的工业是个空白,连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也要靠外地商人肩挑爬山涉水到那里去串换,有的地方少数民族家庭用的碗、水桶都是以竹筒代替。解放后,1956年开始办工业。至1989年,全县的工业企业主要有:建材、电力、机械、印刷、造纸、制药、食品、制胶、制茶、编织、供水、森工、采矿、粮油加工等20多个行业。共有工业企业30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9家。县属工厂主要有12个:食品厂年产糖果、饮料5339吨;光荣酱料厂,年产酱料1490吨;木具厂,年产木藤制具0.26万件;印刷厂,年印刷1445万件;农机修理厂,年产脱粒机、橡胶加工机792台;水泥厂,年产水泥2.93万吨,石灰2.65万吨;材料厂,年产红砖180万块;粮食加工厂,年加工大米、饲料3706吨;制药厂,年产药品67吨;预制厂,年产水泥制品391件;木材加工厂,年加工量2.07万立方米;淀粉厂,年产木薯淀粉6000吨。集体所有制工业9个。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31万元,比1982年的1458万元增加1173万元,增长80%;比1984年的1641万元增加987万元,增长60.15%;比1988年的2478万元增加153万元,增长6.17%。其中轻工业总产值2020万元,比1988年增长16.35%,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2447万元,集体所有制等工业总产值184万元。此外,该县境内还三线工厂2间,农垦机械厂1间,国营农场制胶厂11间,茶叶加工厂9间。
  【交通】
  解放前,这个县高山峻岭,河溪纵横,没有公路,只有两条羊肠小道,货物靠肩挑背驮运进来。
  解放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较快,到1988年,全县共建成公路181条,总长达763.4公里。海南三大公路干线的海榆中线横穿该县中部,县城营根镇车站是海榆中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每天都有数十班车(客车)往返海口、通什、三亚、加积、那大、文昌等地。县内还有乌(石)那(大)线,营(根)乐(东)线,营(根)乘(坡)线,三(更罗)乘(坡)线,长(征)太(平)线,营(根)五(指山)线。目前,全县每个乡镇和国营农、林、茶、牧场都通了汽车,大部份村庄都有简易的公路。全县拥有汽车842辆,其中货车447辆,2012吨位,大客车44辆,2011客位;小货车68辆;小客车271辆;拖拉机420辆;其他机动车418辆,其中摩托车385辆。1989年年客运量788.9万人次,比1988年增长30.09%;货运量104.1万吨,货物周转量5426.9万吨公里,比1988年增长99.58%。
  【邮电】
  琼中县的邮电事业发展较快,至1989年末,全县拥有邮电局、所23间,职工207人。邮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320公里,邮电业务总量58万元,函件141万件,电报8万份,报纸发行量达186万份,电话机1455部,载波机3部,电传打字机5部,全县各乡、镇、工厂、农场均可通话通邮。
  【商业】
  解放前,琼中县的商业非常落后,没有墟镇和集市,偶有客商进山串户,多是物物交换为主。解放后,这个县的商业发展迅速,县城建有农贸市场,各乡镇均有集市贸易点。全县社会商业机构2099个,从业人员4693人,其中国营商业机构144个,1392人,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201个,625人,个体有证商业户1754个,2677人。198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8552万元,对非农业居民零售3000万元。
  【农垦】
  1956年3月间,国家在琼中县建国营大丰、新进、阳江农场,于1957年到1967年又先后建起国营乌石、南方、岭头、加钗、乘坡、长征、太平、新伟等8个农场。除南方、岭头、新伟3个农场种植橡胶茶叶外,其他8个农场主要种植橡胶。1988年末,这11个农场共有311个生产队,土地总面积共170.93万亩,总人口7.18万人,其中职工4.54万人;中小学63所,中小学生1.38万名,教职员工1461名;卫生院364间,卫生人员1042名,拥有病床583张。到1989年末止,共种植橡胶37.38万亩,年产干胶1.55万吨;种植水稻833亩,总产量188.8吨;种植茶叶2.28万亩,其他经济作物1.95万亩。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14291.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232.55%,上缴税金708.6万元,产品出口总额1245.5万元,是全省农垦产品出口总额最多的县份。
  【财政】
  琼中县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林、胶、茶及各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它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五十年代,地方财政年度收入从11万元增到140万元;六十年代,从93万元增至212万元;七十年代,从212万元增到456万元。1989年全县财政收入813万元,比1988年增长9.42%,比1951年增长213.8倍。
  【金融】
  琼中县的金融机构健全,县城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4家支行,一家保险公司,一个营业部,19个营业所,2个储蓄所,13个乡、镇信用社,职工总人数321人。
  解放以来,银行发放了大批贷款,有力支持了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1989年全县发放贷款15861万元。
  城乡居民储蓄逐年增加,1989年末,个人储蓄余额达8556万元,比1988年增长3.58%,人均存款余额452元,比1988年增长2.96%。
  【人民生活】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这个县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9年全县人均国民收入1175元(不含农垦),农民人均收入519元,比1988年增长9.49%。全民所有制职工年人均工资1658元。198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8.8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4.2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每人10.3平方米)。据1985年抽样调查,每百户农家有电视机3.33部,缝纫机63.33台,收音机48.33台,单车43.33辆,钟表211.67只,大型家俱153.33件。
  七、文教卫生事业
  【科技】
  解放后,琼中县的科技事业也有较快发展。1988年,县地方科技人员1534人,比1987年增加114人,其中自然科技人员476人,社会科技人员1058人,分别比1987年增长18.1%和4%。在科技人员中,取得高级技术职称的15人,中级技术职称的235人。
  【教育】
  解放前,这个县教育事业十分落后,绝大多数群众是文盲,画图备意,结绳计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琼中县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89年全县(不含农垦)有普通中学14间,在校学生4770人;教师进修学校1间,在校学生320人;小学217间(包括农村教学点),在校学生1.7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6%;幼儿园14所,在园儿童2342人,幼儿教师93人。
  【文艺】
  琼中县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设施逐年增加。现在县城有影剧院、露天剧场、文化馆、工人文化宫、图书馆、新华书店、专业琼剧团、歌舞队、广播站、电视差转台等。各乡镇和农、林、茶、牧场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露天剧场。全县有电影队49个,农村放影点111个。此外,农民自办影剧场3个,电影放映队20个。全县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
  这个县的民间文化、文学艺术比较发达,歌舞较闻名,尤其是什运乡黎、苗族同胞民族歌舞在海南岛久负盛名。琼中县的文艺创作先后在省级以上单位获奖或出版的作品有:表演唱《五指山上抓飞贼》、《全家福》、《探亲路上》、《月圆情长》,舞蹈《赶鸟》,歌剧《斗瘟记》、《苗山红花》,琼剧《惠芳嫂》,黎族民间传说《奥桃堆》,美术《电影到黎寨》等。此外,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有刺绣、编织和纺织。黎族同胞编织的黎单、黎锦,早在宋朝就以配色绚丽、图案精美而驰名于中原一带;苗族同胞善于腊染,制作出的工艺品其花纹既美观又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卫生】
  解放前,琼中县没有卫生医疗机构,缺医少药,愚昧迷信,靠求神拜鬼治病,因此,各种疾病流行,特别是疟疾发病率高达.54%,严重威胁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医疗机构遍布全县城乡。县城有县人民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慢性病防治站、卫生管理站。各乡、镇有卫生院等医疗机构20个。全县拥有病床283张,医护人员392人,并配有一定的医疗设备。各种地方病、传染病和多发病能就地防治。近年来,这个县抗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体育】
  1956年8月,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县城有游泳场、旱冰场、射击场各1个,灯光球场两个。各乡、镇和中小学、农场、工厂均设有体育运动场地。经常开展活动的体育项目有:粉枪射击、弓箭、射弩、投弹、爬山、跑步、游泳、拔河、象棋、乒乓球、篮球、排球等,在广东省的比赛中,琼中县代表队曾多次荣获步枪射击第一名。先后向广东省输送运动员5人,其中射击运动员4人,举重运动员1人。
  八、名胜古迹
  【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
  位于什运乡便文村。解放战争时期,冯白驹将军指挥开辟五指山区革命根据地,于1947年率部队进驻便文村。同年5月在该村召开琼崖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1948年春,琼崖党政机关又从便文村迁往通什市的毛阳镇毛贵尖岭附近驻扎。冯白驹等琼崖党政军领导人,在此指挥全岛作战并配合南下大军解放海南岛。
  【五指山】
  位于上安乡西部,琼中县与通什市交界上,海拔1867.1米,是海南省第一高山。据地质资料记载:山体由距今1.4~1.7亿年间侵入的花岗岩组成。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体有15公里之长,山顶由比山体晚0.7亿年的中酸性喷出岩覆盖。因五峰形似伸开的五指状,故名五指山。从母指(一峰)至小指(五峰)呈西南——东北走向。母指峰海拔1780米,象座金字塔,三峰在一峰背后,海拔1867米,状如敬天岩柱。比“五岳”之首的泰山还高347米。从一峰至二峰之间,有深谷相隔,遥相对峙,三、四、五峰遥遥相连,又各自独立,蔚为壮观。登上二峰,早晨6时可望南海日出的壮观景色。明代丘浚诗云:“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宛如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登到顶峰,又可观赏“白云眼底过,轻烟脚边生”的高山云海奇景。天气晴朗,还可俯瞰南海烟波浩渺、天水一色的壮丽景色。
  【百花瀑布】
  位于县城南麓百花岭6公里处,因瀑布喷出的水象花雨得名。瀑布落差300米,是我国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景区内有民间传说的金龙吐珠、灵丹妙药、仙女散花、观音望莲等胜景。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