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171
颗粒名称: 澄迈县
分类号: K926.6
页数: 9
页码: 115-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澄迈县是中国海南省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区。澄迈县的建置沿革丰富多样,并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划。该县人口众多,包括多个民族。澄迈县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该县也注重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并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名胜古迹。
关键词: 澄迈县 建置沿革 行政区划

内容

一、建置沿革
  据《澄迈县志》记载:澄迈县原名为苟中县。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珠崖郡下置玳瑁、紫贝、苟中三县,苟中县县城设在现美亭乡的美中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迁县城于今老城镇的老城墟。由于在县城西南方有一条溪叫澄江,澄江“激石成滩,欲雨声怒”;东边有一座山叫迈山。迈山“形势高朗,气脉厚聚”,故以山水名之首字为县名澄迈,澄迈县名自此始,属临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珠崖郡为崖州,澄迈隶属崖州。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又拆琼山地置曾口、颜卢、琼山三县,属琼州。曾口县治设在博罗村(今永发镇境内)。唐朝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把曾口县并入澄迈县。两县合并后,县城仍设在老城。到了清代,光绪壬辰年(公元1892年),由于老城发生了强烈地震,震后瘟疫流行,死于地震瘟疫者不胜其数,故县城迁往现在的金江镇(旧称打铁市)。1950年4月澄迈县解放,同年成立县人民政府,隶海南行政区公署。1958年12月1日,澄迈和临高县合并后暂称金江县,1959年1月13日改称澄迈县。1961年5月和临高县分开,恢复临高、澄迈两县建置。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行政区划
  澄迈县的行政建置为县政府、乡(镇)政府、管理区、居民委员会。
  全县管辖18个乡镇,17个居民委员会,139个管理区,909个自然村。此外,在该县境内有西达、昆仑、红光、红岗、金安、和岭等6个国营农场,还有澄迈华侨农场、仁兴热带作物农场、澄迈林场及县属的大拉、红山农场。
  澄迈县党委、县人民政府的驻地在金江镇。
  三、人口民族
  根据海南省统计局的统计,到1989年底止,全县总户数为9.80万户,总人口为41.61万人,男22.64万人,女18.97万人,农业人口35.00万人,非农业人口6.61万人。1952年底,全县总户数为5.42万户,总人口为20.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6万人。1979年底,全县总户数为7.97万户,总人口为35.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57万人。1985年底,全县总户数为9.16万户,总人口39.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6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逐年增加,全县非农业人口由1952年总人口的4.2%增加到1985年的15%,这个县的人口分布较为平衡,人口密度为200人/平方公里。
  全县共有10个民族,主要是汉、黎、苗族。据统计,1985年底全县总人口39.58万人中,汉族有39.4万人,占总人口的99.55%;黎族1557人,占总人口的0.3%;苗族248人,占总人口的0.06%。语言主要为海南话,黎、苗族讲黎话、苗话,普通话也通行。
  四、地理环境
  【位置面积】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它的北面和东北面与海口市、琼山县接壤,南面和东南与屯昌、定安县交界,西南与儋县、琼中县相连,西与临高县毗邻,西北面临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
  全县东西宽56.25公里,南北长70公里,总面积2044.8平方公里,折合306.72万亩,占全岛总面积的2.79%。其中宜胶地67.25万亩,占1.32%;宜热带作物地10.41万亩,占0.20%;宜林地32.13万亩,占0.63%;宜牧林地29.50万亩,占0.58%;水面10.39万亩,占0.20%;其他16.45万亩,占0.32%。1989年末耕地面积40.53万亩,其中水旱田23.11万亩,旱地17.65万亩。
  【地形地质】
  澄迈县地形为东西短狭而南北宽长,南部比北部稍宽,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岗地,中部是南渡江沿岸河积平原,北部为台地和海滨海积平原。大部分土地比较肥沃。丘陵占34.4%;岗地占11.2%;河积平原占14.6%;台地、海积平原占39.8%。
  全县土壤分为7个土类,14个土属,166个土种,12个变种。7个土类是:水稻土、砖红壤、黑色石灰土、潮沙泥土、菜园土、滨海砂土、石质土等。14个亚类是:水稻土分为淹育型、潴育型、渗育型、潜育型、沼泽型、盐渍性水稻土等6个亚类;砖红壤分为砖红壤、黄色砖红壤、粗骨砖红壤等3个亚类;黑色石灰土和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砂土、石质土各一个亚类。
  成土母质与母岩极为复杂,有玄武岩、花岗岩、砂页岩、浅海沉积、河流冲积和滨海沉积等。其中玄武岩面积为79.91万亩,占32.2%;花岗岩62.59万亩,占25.2%;砂页岩为51.47万亩,占20.8%;浅海沉积物39.63万亩,占16%;河流冲积物11.03万亩,占4.4%;滨海沉积物为3.57万亩,占1.4%。
  几种土壤的大体分布情况是:(一)、由花岗岩发育的红赤土。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地的加乐、文儒、石浮等乡、镇及中兴、仁兴、山口的西南部丘陵地带。(二)、由砂页岩发育的黄红赤土,主要分布在太平、新吴、仁兴、中兴等地区。(三)、河流冲积物,主要分布在南渡江两岸的金江、太平、长安、瑞溪、永发、山口和金安农场等地。(四)、由玄武岩发育的水稻土壤有赤土田,赤砂泥田,主要分布在北部台地的桥头、白莲、美亭等乡镇及老城、永发、金江一带的部分村庄。(五)、滨海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桥头、老城、马村等地区。浅海沉积物分布在北部的沿海地区。
  【气候雨量】
  澄迈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温度为23.1℃~24.5℃之间,最热月是7月份,平均温度为28.4℃,极端最高温度为40.3℃。一月为最冷月,平均温度为17.3℃,极端最低温度为1.1℃。年平均日照2060.5小时,最多年为2412.9小时(1965年),最少年为1734.3小时(1985年),年平均太阳辐射能量为116.6千卡/平方厘米。
  从1959年以来,年平均降雨量为1765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2444毫米,最少年降雨量为1139毫米。5至10月份为雨季,降雨量为144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2%,9月份平均降雨量310毫米,为全年降雨量的高峰期。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仅32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8%,1月份为降雨量的最少月,仅有19.1毫米。每年平均受台风袭击和影响为3.7次,多发生在6~10月份,9月份最多,平均为1.1次。历史上受台风袭击最大的一次是1980年7月第7号台风,平均风力10级,阵风12级。
  【山脉河流】
  这个县的山岭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仁兴、中兴、加乐、文儒等地区和沿海丘陵的福山、桥头、美亭、白莲、老城、马村等乡镇。全县共有大小山岭54座。最高的山岭是仁兴乡的大王岭(海拔513米)和白茶山(海拔511米),其余都在海拔50~500米之间。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岭有:丁松岭(海拔499米)、大岭(海拔404米)、挂灯岭(海拔389米)、鸡母岭(海拔399米)、土香岭(海拔366米)、山熊孔岭(海拔342米)、公连岭(海拔312米)、加味岭(海拔306米)。
  这个县地处南渡江中游。南渡江从该县西南部的仁兴乡入境,流经仁兴、加乐、山口、金江、太平、长安、瑞溪、永发等8个乡镇,境内流长约122公里,面积1573.75平方公里,从东部的永发镇流入琼山县境而注入大海。另外,该县还有中小溪20多条,总流长202公里。其中,大塘河,发源于境内白石岭,流经大塘村入南渡江。流长49.4公里,面积257.5平方公里。岭肚岭河,发源于屯昌的雨水岭,流经澄迈县的岭肚岭,归南渡江,流长9.1公里,面积116.9平方公里。绿现河,发源于境内的长岭,流经绿现村,流入南渡江,流长24公里,面积227.8平方公里。海仔河,发源于该县的顶天石岭,流经新村仔,归南渡江,流长28.5公里,面积113.2平方公里。汶安河,发源于境内黑村岭,流经汶安入南渡江,流长25.2公里,面积152.7平方公里。花场河,发源于境内鹧鸪岭,流经花场墟入海,流长17.5公里,面积117.5平方公里。
  五、物产资源
  【矿产资源】
  据地质部门的勘探,该县的矿藏丰富。琼北陆地石油矿主要在该县的福山、桥头等地区。南蛇岭的石英矿矿石,含硅量95%以上,正在开发。石浮石灰矿储藏量1070万吨,含石灰钙54%。另外,有锰矿、煤矿、金矿、钨矿以及花岗石、石墨、铅矿、石英砂等。
  【水产资源】
  这个县北部频临北部湾,海岸线长达132.25公里,有马村、东水、玉包、花场、理善等5个港口和内外港湾15处以及浅海滩涂,宜养殖面积2.29万亩,有利于海水捕捞和海水养殖。桥头镇海岸线长19公里,港内海岸线长7公里,是个半渔半农镇;马村镇,外海岸线长29公里,港内海岸线长8公里,是个渔业镇。该县海水养殖业主要有东水养殖场和沙土珍珠养殖场。老城、福山、桥头等镇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并建立有大福、大吉、上吉3个养虾基地。淡水养殖也有较大的发展。
  这个县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马鲛鱼、石斑鱼、鱿鱼、鲳鱼、乌贼等10多种。虾介类有:斑节虾(角虾)、墨吉虾(白虾)等7个对虾名品种和青蟹等。贝类有:鲍鱼、文蛤、青蛤、马氏贝、白蝶贝等。白蝶贝为珍稀贝类。藻类有:江蓠、马尾藻等。皮棘类有:黑狗参、黄肉参。此外还有海蛰(空肠动物)。
  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的鱼类有:鳖、鳗鱼、鳢鱼、白鳢、鲶鱼、竹包鱼、鲤鱼、鲢鱼、草鱼、福寿鱼和塘虱鱼等。
  六、经济建设
  198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64331万元,比1988年的54199万元增长18.69%;全县国民收入36602万元,比1988年的33066万元增长10.69%;人均国民收入879.6元,比1988年增加299.6元。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7136万元。比1988年增长15.50%。
  【农业】
  这个县地处琼北台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利条件好,土地肥沃,发展粮食生产和热带作物、经济作物潜力大。这个县是海南省粮食生产和热带作物的重点县之一。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708万元,比1982年的6332万元增加4376万元,增长69.10%;比1984年的7449万元增加3259万元,增长43.75%;比1988年增长13.54%,比1978年增长69.17%。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种植产值4974万元,林业产值1411万元,牧业产值2668万元,副业产值1194万元,渔业产值461万元。
  这个县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等。198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790万亩,总产9.26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9.24万亩,总产量8.50万吨,比1988年增长31.58%。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芝麻、黄红麻、西瓜、果蔗等。1989年种植糖蔗8.80万亩,亩产2735.6公斤,总产24.08万吨;果蔗种植面积3776亩,亩产3715公斤,总产1.41万吨,比1988年增长16.53%;水果种植面积1.64万亩,总产5147吨,比1988年减少5.02%。
  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咖啡、椰子、胡椒、槟榔、香茅等。1989年末,全县橡胶面积为6.01万亩,其中收获面积1.60万亩,年产干胶798吨;椰子1911亩,年产69万个;油棕4.99万亩,年产150吨;槟榔1485亩;咖啡1.8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县级咖啡基地;胡椒64571亩,年产72吨;剑麻100亩;香茅1.14万亩。
  饲养业主要有:猪、牛、羊和家禽。1989年末,全县有耕牛7.80万头,生猪22.13万头,山羊7458只。
  这个县的老城镇龙吉村生产的龙吉大米,具有米粒大、洁白、质优、煮饭光滑起油、芳香可口等特点,闻名岛内外;瑞溪镇是海南粮食生产和瓜菜生产基地,还有种植黄红麻和淡水养鱼的习惯,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福山地区种植的咖啡,加工精良,味香色浓,驰名岛内外;美亭乡生产的西瓜,肉脆、汁多、香甜,远销北京、上海、长春、哈尔滨、青岛等地及港澳市场;加乐镇的红白藤也是有名的出口产品。
  【水利】
  解放前,这个县没有水利设施,仅近溪处几个村庄有天车(俗称溪车),因而,多数农田雨多则涝,无雨则旱,丰歉以天时而定。解放后,全县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先后修建蓄水工程464宗。除了大型松涛水库灌区渠道通过该县北部地区外,还有库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美亭、美造、美玉、南山、文儒、敦雅、南方、道兴、尖岭、大美、村内、高山、侍朗、加巨、促进、永良、玛露、群星等19宗中型水库和116宗小型水库,以及引水工程88宗、电灌站138宗、井灌39宗。有效灌溉面积33.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2.90%,其中旱涝保收高产面积9.6万亩。此外还筑拦潮海堤6公里,拦海造田1.3万多亩,共完成土石方2178万立方米。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2683.6万元。
  【水产】
  这个县的港湾、滩涂和山塘水库较多,有利于捕捞和海、淡水养殖,是海南三大毛虾的主要产地之一。全县有机动汽船513艘,2163吨,非机动船149艘,232吨。海水养殖0.62万亩,淡水养殖2.28万亩。1989年全县水产品产量5566吨,其中海洋捕捞4157吨,淡水捕捞360吨,海水养殖340吨,淡水养殖682吨。
  【林业】
  解放前,澄迈县原有森林仅2.54万亩。解放后,特别是1956年后,这个县年年植树造林,到1988年底,全县森林面积达42.65万亩,其中天然林5.18万亩,新造林43.61万亩,用材林34.59万亩,经济林6.73万亩,防护林4.79万亩,木材蓄积量60.91万立方米。
  【电力】
  全县共有九龙、一号电站、加潭、美亭、响水、仁洞、加朗、土腰等水电站8座及水电排灌站179座,总装机7691千瓦。现在,一号电站、九龙电站和松涛电站已连成一体,形成供电网,除满足工农业生产的用电外,还解决了各乡、镇、管理区及5.54万户人家的照明用电。全岛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马村火力发电厂,就在该县马村镇。
  【工业】
  解放前,澄迈县的工业基础很薄弱,仅有一些私人经营的打镰刀、锄头、修理犁耙和补铁锅等零星手工业。解放后,这个县的工业发展比较快。到1989年底止,全县有工业企业55个(含中央、省办的企业、不包括农垦系统)。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30个,集体所有制工业24个,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个。主要工业有:制糖、电力、丝织、羽绒、机械、建材、食品、服装等。制糖工业是这个县的主要工业。全县有江南、金江、永灵、老城等4间糖厂,日榨甘蔗2600吨。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624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82年的2525万元增加3719万元,增长147.29%;比1984年的3521万元增加2723万元,增长77.34%;比1988年的54Q5万元增加839万元,增长15.52%,比1978年增长165.14%。
  这个县的乡镇企业发展也较快,1988年全县有乡镇企业2089个,从业人员7134人,总收入7642.59万元,总产值2314.08万元。上缴税金91.84万元,纯利润622.89万元。
  【交通】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商办琼澄临公司在金江市设有分站,投入营运车辆仅有多利车4辆,货车1辆。解放前和建国初期,主要是靠水运。解放40年来,这个县的交通运输有很大的发展,现在全县有大小长短公路105条,全长达744.8公里。海南省三大公路干线的海榆中线从该县的东部经过,建在该县境内的东山大桥是海榆中线的主要桥梁,新金江大桥已建成通车;海榆西线横穿该县的西北部。全县已实现每个乡、镇通客车(班车),村村通汽车。县城金江镇每天有班车开往海口、儋县、临高、屯昌、定安、文昌、琼中、琼海等地。近年来,民间运输业也蓬勃发展,“三户一体”经营的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日益增多,使这个县的交通越来越方便。这个县还有东水、玉苞、老城、马村等优良港口。其中,马村码头可泊1万吨的轮船,可通航海口、湛江、广州等地。
  全县有机动车辆3330辆,其中大货车714辆,吨位3213个,大客车56辆,客位2605个,小货车118辆,小客车353辆,运输用拖拉机2089辆。1989年客运量达287万人次,货运量130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3998万吨公里。
  【邮电】
  清朝末叶,邮道机关在澄迈设有驿站,每站设铺兵2名,主司传递官厅文书。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澄迈设代办所。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澄迈县金江市设金江分局,但装机数量很少。解放后,这个县的邮电事业发展很快,县有邮电局,乡、镇有邮电所,现全县有邮电局、所24个。已开办函件、包件、汇票、报刊、国际邮政、电报、长途电话、市话、农村电话、国际电信等。1989年全县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459公里,农村电话547部,市内电话741部(自动直拨电话),每个乡、镇都通邮、通话。全年邮电生产总量达77万元,传递函件97万件,报刊294万份,电报7万份。
  【农垦】
  1952年3月,国家在澄迈县建国营西达农场,1954年2月建国营红光农场,又于1957年1月至1964年7月先后建起国营和岭、红岗、昆仑、金安农场,除金安农场种植水稻外,其余5个农场均以种植橡胶为主。1989年底,6个国营农场共有340个生产队;中小学校70所,中小学生1.93万人,教职员工1477人;卫生院168所,医务工作者866名,拥有病床485张。到1989年末止,共种植橡胶26.91万亩,年产干胶8721吨;种植水稻6.28万亩,总产量1.47万吨;其他经济作物1.20万亩。当年工农业总产值7754.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65.84%,上缴税金326.8万元,产品出口总额人民币76万元。
  【商业】澄迈县物产丰富,大小集镇分布较为均匀,交通便利,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解放前,早在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这里已设有商民协会,全县有瑞溪、老城、白莲、金江、花场、福山等20余处集市,铺户由50~100余间不等。营业较为繁荣的有金江、瑞溪。解放后,澄迈县的商业发展迅速,兴建了金江新市场。现在,全县社会商业机构达3503个,从业人员达756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202个,职工2790人;集体所有制326个,职工1211人;合营商业和个体有证商业2974个,从业人员3545人。1988年,全县社会服务机构326个,519人,其中全民所有制4个,44人;供销10个,18人;个体312个,447人。198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064万元,比1978年的4602万元增长118.69%。
  【财政】
  解放后,澄迈县的财政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1978年财政收入758.7万元。1989年财政收入1239万元,比1988年的1246.2万元减少0.58%。1989年财政支出3240万元,比1978年的715.9万元增长352.58%。
  【金融】
  1950年前,国民政府在澄迈县设有中央、中国、交通、农业等4家银行和中央信托局、中央合作金库等机构,后相继撤销。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和业务不断发展,现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及17个营业所,21个信用社,形成了城乡的金融网。城乡贸易储蓄也逐年增加,1989年全县储蓄存款达15918万元。解放后,银行发放大量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工农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繁荣。1989年,全县共发放贷款累计总额38036万元,比1988年增长23.17%。
  【人民生活】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改善。1989年,农村平均每人收入728元,比1978年增加576元,增长378.95%。1989年底,全县国营集体单位职工2.60万人,工资总额3374万元,平均每人1299元,比1978年增加741.8元,增长133.13%。农村私人建房竣工面积10.3万平方米。由于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购买手表:单车、摩托车、小汽车、电视机的农户也日益增加。
  七、文教卫生事业
  【教育】
  清代,澄迈曾有澄江书院,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创办的澄迈中学(初级中学),当时师生员工不过300余人。小学也不多。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全县的文教事业日益发展。1956年,县立初级中学开始招收高中学生47名,成立完全中学。瑞溪、白莲、加乐、中兴、福山等5个区立小学都附设初中班。全县在校初中学生1625人,教职员工69人。高小13所,完小82所,在校的学生2.57万人,教职员工873人。
  据海南教育部门统计,到1989年底止,全县有普通中学19所(完全中学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卫生学校1所,农业技术学校1所,教职工1114人(不包括教师进修学校,卫生学校和农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在校学生1.53万人;小学415所(含教学点),教职工1716人,在校学生6.56万人;幼儿园27所(包括工矿企业办园数),幼儿教师209人,在园幼儿6355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
  从1950年到1985年,全县有大专毕业生785人,高中毕业生3.62万人,初中毕业生7.16万人。1985年与1964年相比,大专文化程度从占总人口的0.1%增加到0.2%;高中文化程度从1.23%增加到9.2%;初中文化程度从5.5%增加到17.82%。
  【文艺】
  澄迈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机构和娱乐场所比较齐全,县城有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宫(内含体育场、电影场等娱乐设施)、专业琼剧团、广播站、电视差转台。各乡、镇有文化站、电影队、图书室、露天影剧场。1989年,全县有影院2座,电影放映队77个,文化站21个,基层图书室21个。全县有线广播线路总长209单线公里,电视覆盖率达100%。这个县的传统民间艺术有:舞龙、舞狮、打盘盅、海南八音队等。
  【卫生】
  解放前,这个县只有几间私人诊所,缺药少医,有病得不到医治,因而,求神驱魔者众,丧命者多。
  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健全。县城有县人民医院,江南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皮肤病防治站,麻风病院。全县有18个乡镇和8个国营农场均有卫生院,村有医疗站。现全县有卫生人员752人,比1952年增长136.72倍,其中主治医生41人,高级卫生技术人员4人。还有乡村医生44人,卫生员299人,接生员46人。全县有病床1023张,比1952年增长30.5倍。县人民医院有M型超声波,脑血流图,心电图仪,B型超声波等设备,已彻底根除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控制了霍乱、疟疾等疾病的流行。农村中的钩虫、蛔虫病显著减少,全县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体育】
  澄迈县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较为广泛。县城现有体育俱乐部,灯光球场,篮球练习房,乒乓球室各一间(个)。
  这个县自1978年创办县业余体校以来,先后为上级体育部门输送运动员37名。在1983年广东省少年篮球比赛中,该县男女队分别获得第三名,县少年男子篮球连续5年保持冠军的称号。在海南重点中学田径比赛中,澄迈中学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海南举行的民间武术比赛中,获得成年组长棒男子第一名和南拳第二名。
  解放以来,该县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6枚、银牌15枚、铜牌23枚。
  八、名胜古迹
  【老城大成殿】
  大成殿在旧县治老城墟,座北朝南。宗朝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由宋将领李才卿把原学堂改建,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直到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重修而成,殿宇的梁枋、檐板、门窗和隔扇均有各种动、植物的雕刻和彩绘。共占地5100平方米,现存有正殿,东西廊。戟门改为今老城小学。
  【通潮阁遗址】
  通潮阁,一名通明,乃宋朝澄迈一驿站。它屹立于旧县治(老城)城西门外(今老城糖厂),座北朝南。阁为正方形,砖木结构,2层楼,高约8米,占地面积约36平方米。阁内有螺旋石梯,循梯可登阁(阁久已废)。
  800多年前,被贬来琼的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获赦北归时,携着幼子苏过,随同友人黎子云从儋县县城(今中和镇)出发,经过150公里奔波跋涉,于当年6月20日抵通潮阁休憩,写下《澄迈驿通潮阁》两首七绝诗。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明眼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美郎双石塔】
  俗称姐妹塔,位于美亭乡美郎村东南面,屹立于两个山池中,相距20米。宋朝乡人陈道叙有二女,长女出嫁,次女出家为尼。他为纪念二女而建此塔。塔高5丈余,层檐7级,一座六角,一座四角,是我国罕见的宋朝古塔建筑文物。
  【奇石岗】
  这个县的新吴墟背后一座小岭上有一块巨石称为奇石岗。清同治初年士人造冼氏夫人庙于石下,只造前檐之宅,而后檐赖之石为,殿宇壮观奇秀。
  【石鼓岭】
  该县新吴镇石鼓岭上有两块奇形怪石,以小石叩之,一石响为鼓声,一石响似钟声,人们称之为石鼓。
  【冯平、符节烈士纪念碑】
  位于金江镇。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28年7月4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琼崖工农革命军司令冯平和琼崖工农革命军政治部主任符节同志而于1957年修建的。
  【王文儒烈士纪念碑】
  位于文儒乡,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师长王文儒烈士而于1959年2月15日修建的。
  【风门岭烈士墓】
  这座烈士墓位于海榆西线公路41公里之北约1.2公里处,是为了纪念参加风门岭阻击战英勇牺牲的烈士而于1970年12月30日修建的。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澄迈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