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山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135
颗粒名称: 琼山县
分类号: K926.6
页数: 10
页码: 75-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琼山县是中国海南省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区。琼山县的建置沿革丰富多样,行政区划分为若干个镇街。该县拥有众多人口,包括多个民族。琼山县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该县注重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并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名胜古迹。
关键词: 琼山县 建置沿革 行政区划

内容

一、建置沿革
  琼山县在秦朝时地属象郡本瞫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属珠崖郡,地跨玳瑁、瞫都两县,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属合浦郡朱庐县。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改朱庐县为珠崖县,属合浦郡。三国时,东吴孙权于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夏,改珠崖县为朱庐县。晋朝平吴后,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今琼山县地属朱庐县。梁代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在海南置崖州,辖珠崖、儋耳、临振三郡,今琼山县地属朱庐县,隶于珠崖郡。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今琼山县地跨颜庐、武德两县。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改武德县为舍城县,今琼山县地跨颜庐、舍城两县。唐灭隋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颜庐县为颜城县,属崖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将颜城县改为舍城县,从舍城分出琼山县。自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开始设置琼州府至清代,琼山县都是琼州府的所在地,故府城以此得名。因琼山县境内有一座名山叫琼山,泥土、石头白如玉且润泽,便取此县名。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拆琼山县置曾口、颜罗、容琼3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琼山县属广东省琼崖道,十年(公元1921年)属琼崖行政区;十四年(公元1925年)一月属琼崖行政区政务委员会,次年12月以琼山县的海口所置海口市;十六年(公元1927年)琼山县属广东南区善后委员公署;30年所代初琼山县属琼崖区绥靖委员公署;1947年,拆琼山、定安两县置新民县(1952年改为屯昌县),1949年4月,琼山县属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公署,同年海口复设市,划琼山县的永安、福安、关龙、白沙、甸埠、秀英等6个乡镇归海口市。
  琼山县于1950年4月23日解放,属海南军政委员会;1951年4月22日起,属海南行政公署。1951年将琼山县的府城镇划海口市,琼山县治迁往岭脚(今云龙镇境内);1955年11月,府城镇划回琼山县,琼山县治迁回府城镇。1958年11月,琼山县并入海口市。1959年7月,复置琼山县。1968年,琼山县属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琼山县属海南行政区公署。1984年5月,属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1988年4月属海南省人民政府。
  二、行政区划
  琼山县的行政建制为县政府,乡、镇政府,居民委员会,管理区。
  1988年全县管辖26个乡、镇,191个管理区,5个居委会,2122个自然村。还有县办热作场2个,林场1个,以及海南办的农垦国营农场4个(大坡、红明、三江、桂林洋),热作场2个(岭脚热作场、海口市办的罗牛山农场)。
  琼山县党委、县人民政府的驻地在府城镇。
  琼山县是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1927年5月成立中共琼山县委,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岛建立的第一个县委。冯继周(冯白驹)任县委书记,当时全县17个区,有9个区成立中共区委。现在全县26个乡镇中,25个乡镇属革命老区。全县管理区(居委会)196个,有老区128个,革命老村庄825个,22811户。
  三、人口民族
  据省统计局统计:到1989年底止,全县总户数为12.63万户,总人口为55.79万人,其中男28.70万人,女27.09万人,农业人口46.70万人,非农业人口9.09万人。琼山籍的均系汉族,从外地迁来的人口中有黎、壮、苗等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为253人/平方公里。该县大部分人口讲海南话,羊山地区部分村庄讲海南汉族方言(当地称为“黎话”),普通话也较通行。
  琼山县华侨较多,是海南主要侨乡之一。约有20多万人侨居于泰国、新加坡、日本、西德、美国等22个国家及港澳地区。
  四、地理环境
  【位置面积】
  琼山县位于海南岛的北部,南渡江下游两岸,北与海口市交界,东邻文昌县,西与澄迈县接壤,南与定安县毗邻,县城府城镇与海口市区相距仅4公里。东西宽6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0公里。
  琼山县总面积为2068.4平方公里,折合310.26万亩,其中海滩面积7.3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37%;陆地面积302.9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7.63%。根据1983年农业区划测量,陆地面积中有:耕地188.39万亩(内水田68.78万亩,旱地91.42万亩),轮歇地8.11万亩,果林地19.78万亩,园地41.05万亩,林地14.92万亩,疏林草地7.03万亩,草地3.1万亩,水域11.6万亩,难利用地16.75万亩。1989年末耕地面积为77.20万亩,其中水旱田37.73万亩,旱地39.46万亩。
  【地形地质】
  琼山县的地势为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和南渡江沿岸低平。低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0.2%,小丘陵占24.4%。
  全县地形有三种类型:〈一〉西部羊山小丘陵地区,海拔30~222米,土壤由火山口喷出物的玄武岩构成,占总面积24.4%;〈二〉东部和东南部缓坡地丘陵区,海拔30~100米,土壤除部分新老沉积物或变质岩发育而成外,其余都是玄武岩风化所形成,土层深厚,红色,占总面积的70.2%;〈三〉海河新老沉积小平原区,海拔2.5~30米,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南渡江沿岸,土壤以河壤土为主,占总面积的5.4%。
  根据历史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七月十三日午夜曾发生琼州大地震,震中位于琼山县的三江至东寨港、云龙、塔市一带,震级7.5级,震深度22公里左右,是我国地震史上唯一的一次导致陆陷成海的大地震,这次大地震使附近一些村庄受到毁灭性的灾难。近年来,考古专家在沿海的演海镇一带,考察发现了受这次大地震破坏导致陆陷成海的村庄遗址和遗物。
  琼山县100万年前又是火山爆发的地方,火山口在现在的石山镇双岭(即马鞍岭),现在那里留有地下火山爆发形成的地洞(当地群众称为仙人洞),洞内有天然造就的各种奇石美景,目前已被开辟为旅游点之一。
  琼山县的土壤有红土壤(俗称红土)、沙土、石砾土(俗称石子土)三种,红土区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南部。这种土质粘重,坡地呈鲜红色,低湖地呈黄色。水田地呈黑色或褐色,土壤较肥沃,是商品粮食基地和热带作物基地。沙土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沿海一带和南渡江沿岸的冲积平原,这种土壤大部分耕作层浅,土壤疏松,有机质少,适宜种植水稻、花生、番薯和蔬菜。石子土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羊山地区,这种土层虽浅,但含有机质多,土地肥沃,宜种经济作物和水果。
  【气候雨量】
  琼山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在低纬度区,属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全县年平均温度23.8C。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2.1C,极端最低温度为2.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3C,极端高温为38.9C,年日照1752小时。
  全县年降雨量为1724.5毫米,冬春少雨,夏秋多雨。雨季一般集中在8~10月,有利于发展农、林、热作和多种经营。但也有不利因素,就是常受大陆气团移动支配。
  全县由于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较大,常吹东北风和北风,并出现细雨连绵的阴寒天气;夏季又经常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入侵,因而炎热多暴雨;秋季常受台风袭击,5~10月是台风季节,以8、9月份为最多,一般风力为8~10级,甚者达12级以上。台风登陆时常夹带暴雨,破坏性的威胁较大。
  【山脉河流】
  琼山县处于海南岛低平地带,境内没有高山峻岭,只有一些海拔不高的小山岭,主要有位于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位于美安镇与澄迈县交界的神岭,位于永兴镇与海口市交界处的狮子岭,位于永兴境内的雷虎岭、群香岭、永茂岭,位于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位于红旗镇境内的龙发岭,位于云龙镇境内的岭脚岭,位于大致坡镇境内的新昌岭,位于甲子镇与定安县交界处的黑岭、日晒岭等。这些山岭,除马鞍岭海拔222米外,其余各岭海拔均在150~200米之间。
  全县河流主要分布在东、中、南部,西部河流很少。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流经该县的东山、新坡、美仁坡、旧州、云龙、灵山、府城、东营等乡镇,流入琼州海峡,境内流程长69公里。全县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河7条。属南渡江水系的有:鸭程溪,三十六曲溪、铁炉溪,单独流入琼州海峡的有:演州河、演丰东河、演丰西河、罗梧溪。
  【港湾】
  琼山县海岸线长74.04公里,主要港湾有:东营港、沙上港(位于东营镇);北创港、车头前港(位于演丰镇);曲口湾、北港(位于演海镇);山尾湾(位于演丰镇)等。
  五、物产资源
  【林产资源】
  该县林木品种繁多,主要林产资源有:花梨、苦楝、麻楝、桉树、海棠、油茶、木麻黄、龙眼、荔枝、菠萝蜜、母生、乌墨、乌榄、竹子等。红树林是一种热带独有的海岸水生植物,该县的沿海一带的红树林,是我国目前难得的大片红树林自然区域,现有2.66万亩,国家已在东寨港建立红树林保护区。
  羊山地区制作盆景的灌木资源也较丰富,特别是福建茶、雀梅、九里香等造型美观,别具一格。
  【水产资源】
  该县除海水捕捞外,还有可供海水养殖的滩涂面积有2.8万亩。还有一批中小型山塘水库,发展水产业十分有利。经济鱼类有50多种,如鲻鱼、斑祭、青鳞、黑鲷、茔班兰子鱼、黄鲷、石斑、鲳鱼、马鲛鱼等;虾类有墨吉对虾、斑节对虾、沙虾、毛虾;蟹类有踞缘膏蟹、梭水蟹;贝类有泥蚶、江瑶、文蛤、牡蛎等。还有海马.、沙虫、海蜇、江篱等。曲口港盛产的膏蟹、泥蚶、对虾久负盛名。
  该县有淡水鱼类30余种,以鲤科居多,虾、蟹、河蚌等也很丰富。到1988年止,全县海淡水养殖到达面积4.61万亩,水产品产量3393吨(不包括农垦)。
  【矿产资源】
  根据有关部门勘查,该县目前发现的矿种主要有煤、锰、玻璃砂、铅、蓝宝石及矿泉水,已开采利用的有长昌煤矿和演丰的矿泉水。
  【药物资源】
  该县药物资源比较丰富,约有80多种。其中药用动物主要有海马、海麻雀、金环蛇、银环蛇、龙衣、鳖甲、毛鸡等;药用植物主要有砂仁、沉香、降香、槟榔、五加皮、藿香、防托等。
  六、经济建设
  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32620万元,比1988年增长9.51%,1981年至1985年的“六五”计划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15.9%。
  198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99284万元,比1988年增长23.9%,其中农业48360万元,比1988年增长17.84%;工业29479万元,比1988年增长41%;建筑业.12057万元,比1988年增长23.3%;运输、邮电业3375万元,比1988年增长,27.5%;商业6013万元,比1988年增长4.57%。1989年全县国民收入49640万元,比1988年增长17.10%,其中农业31081万元,比1988年增长16.59%;工业9026万元,比1988年7037万元增长28.26%;建筑业3750万元,比1988年增长17.22%;运输、邮电业1881万元,比1988年增长22.54%;商业3902万元,比1988年减少1.51%。全县人均国民收入900元,比1988年的789元增长14.07%。
  【农业】
  琼山县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水利条件优越,有利发展生产。全县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林、牧、副、渔、热作各业并举。
  全县农作物一年两熟和三熟,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番薯、木薯等。1989年播种面积113.84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0.13万亩,亩产192公斤,总产11.54万吨(不包括农垦系统)。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菠萝、花生、芝麻等。糖蔗常年种植面积12.56万亩左右,亩产2760公斤,总产34.68万吨。1989年全县油料种植面积9.41万亩,总产3260吨。
  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咖啡、胡椒、香茅等。1989年全县种植橡胶面积达11.23万亩,年产干胶1102吨;椰子1305亩,产量259吨;胡椒6835亩,产量84吨;咖啡1.46万亩,产量92吨。
  水果种类主要有:荔枝、香蕉、龙眼、菠萝、菠萝蜜、柑桔、西瓜等。1989年全县水果面积达12.19万亩,总产量2.14万吨。
  全县现有林地面积达到35.97万亩。1989年当年造林合计2.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7.5%。
  1989年水产养殖达5.44万亩,比1988年的4.58万亩增加0.86万亩。海水产品产量2098吨,淡水产品产量1604吨,渔业总产值达923万元,比1988年的862万元增加61万元,增长7.08%。
  饲养业主要有:牛、猪、羊和鸡、鸭、鹅等。1989年畜禽肉类总产量达1.28万吨,蛋品产量75吨,牧业总产值达2826万元,比1988年的2558万元增加268万元,增长10.48%。
  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6594万元,比1978年增长251.87%比1982年的11601万元增加4993万元,增长43.04%,比1985年的12484万元增加4110万元,增长32.94%。
  【水利】
  全县现有水利工程1023宗,总库容量为2.42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35.12万亩。全县最大的水库有丁荣、风潭、凤圯、铁炉、岭北、云龙等水库和南渡江水轮泵站、松涛水库羊山渠道等。
  【工业】
  解放前,琼山县仅有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纺织厂和土纸厂,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后,工业发展很快,根据本县的自然资源创办各种工业企业,初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全县现有糖厂、铸管厂、造纸厂、纺织厂、建材厂、卷烟厂、陶瓷厂、印刷厂、食品厂、农机厂、轧延厂、电镀厂、五金厂、日用制品厂、藤竹编织厂、自来水厂、皮革厂等。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南渡江的西岸和府城镇,此外还有11405个乡镇、街道、合作企业,名牌产品有日用制品厂生产的降香木算盘,远销国内外。
  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14012万元,比1988年的13902万元增加110万元,增长0.79%;比1987年的10552万元增加3460万元,增长32.78%,比1985年的6377万元增加7635万元,增长119.73%;比1982年的4080万元增加9932万元,增长243.43%。
  海南建省后,该县的乡镇企业有较大的发展,主要以传统的加工业为主,以加工本地产品为主。如建筑业、采石业、雕刻业、铁木加工业、缝纫业、运输业、渔具加工业等等,产品畅销省内外。据1987年的统计,全县乡镇企业有1.14万个,从业人员2.8万人,总收入达11255万元,突破了产值亿元大关。
  【交通】
  解放前,岛内通过琼山县境的公路只有161公里。而且道路质量很差,运输工具十分落后,河床淤塞,港口码头倒塌,水运不能正常通航。
  解放后,经过近40年的开发建设,琼山县的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现在全县有公路1018.7公里。1989年底,全县机动车1668辆,其中大货车953辆,4839吨位,大客运汽车62辆,客位2839个,小货车176辆,小客车453辆。海南主要公路干线的海榆东线和中线、琼文线、琼定线从境内通过,县内的公路干线和支线通向全县各乡村,海南跨度最长的南渡江大桥在该县境内。国营、集体、个体户、专业户经营的汽车,每天从县城开往各圩乡镇,朝发夕归,十分方便。海口市公共汽车日夜往返于府海地区。水上运输业也很发达,南渡江内河可航行5~6吨机、帆船;沿海航线可通行30吨以上的机、帆船,全县海上运输船5艘,总吨位177.5吨,内河运输船43艘,总吨位265吨。
  【邮电】
  解放后,琼山县的邮电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项通讯设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通讯能力不断增强。现在,全县有邮电支局、所等37间,城乡邮路55条,总长656公里,投递点4735个,群众收寄邮件、订阅报刊方便,各乡镇可以看到当天的《海南日报》。全县现有电话线路36条,26个乡镇设有电话交换点28处,交换机容量3440门(其中自动电话2000门),基本上可办长途电话、电报业务。全县各乡镇、国营农场、厂矿企业均可互相通电话,还可与港、澳及新加坡、泰国等地通话。1986年至1988年底止已安装自动电话1300门,从府城可以直拨海口市,大大方便了用户。
  【城市建设】
  解放前,府城镇各方面的建设较差,街道狭小,公共设施少,住宅条件差。解放后特别是1959年后,府城镇开始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现已成为一个以文化为主、有一定规模的轻工业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到1988年底止,镇内各行业总建筑面积108.77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了云露、中山、文庄、建国等8条主要街道和一条沥青路面街道,总长3.43公里,面积29.19平方米,新建地下水沟9条,至1988年底止下水道1.4万米,花池120个,铁花12536个,安装各种水泥路灯651盏;改造了1个农贸市场,增设了1个小型农贸市场;新建商品房14幢,283套,改造旧楼房6幢,两项共计21.5万平方米。
  1975年建成一个24米高,容量150吨的自来水塔。1975年至1985年先后建起了7口自来水井,增设地下供水管道4公里,供水能力1.2万吨/日。
  【电力】
  解放前,这个县仅有1间支离破碎的发电厂,有4名职工和1部汽油内燃机。现在琼山县有供电公司1个,乡镇供电所29个,职工总数为264人,全县兴建小水电站16宗(27台机组),总装机容量3452千瓦,工业企业拥有备有柴油、汽油发电机组189台,装机容量9941千瓦。全县主电网有:3.5万伏变电站2个,开关站1个;输电线路l万伏高压的有1267.2公里,低压1246.5公里,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3600千伏安;交换器拥有量为1182台,总容量71725千伏安。1988年全县小水电发电量778.1万度,全年总供电量2489.21万度。
  【商业】
  琼山县商业有悠久的历史,府城镇是海南岛兴建最早的墟镇之一,现在市场繁荣,购销两旺。1989年全县有商业机构5953个,从业人员1.20万人,个体商业4845个,从业人员6047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272万元,比1988年增长0.86%,比1978年增长244.05%。商品种类从原来的107种增加到300多种,农副产品上市量比1978年增加10倍以上。1989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达9517万元。1989年对外贸易收购总值2596万元。
  【农垦】
  1952年2月,国家在琼山县建国营红明、大坡农场,主要种植橡胶。1961年10月和1964年7月,先后建起国营桂林洋、三江农场,主要种植水稻。1989年底全县4个农场,共157个生产队,土地总面积38.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13%,总人口5.23万人,其中职工2.45万人。中小学42所,在校学生9848人,教职工812人;卫生院118所,卫生人员419人,拥有病床245张。1989年末共有橡胶面积9.51万亩,年产干胶4198吨,水稻面积5.99万亩,总产量13751吨,其他经济作物1.26万亩。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6111.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88年增长23.31%,上缴税金225.9万元。产品出口总额165万元。
  【财政、金融】
  1950年夏,琼山县人民政府设立财政机构。1989年,总收入5046万元,支出7043万元,收支相抵后结余负1997万元。
  这个县的金融机构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营业所、信用社遍布全县各乡镇。县城的主要街道都设有储蓄所,城乡单位、个人存取款、办理金融业务十分方便。1989年,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8473万元。其中城镇积蓄17758万元,农村积蓄10715万元。
  【人民生活】
  解放前,琼山县人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悲惨生活,1949年,全县平均每人口粮仅210斤原粮,现金(包括实物折款)28元。解放后,随着生产的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逐年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8年,农村人平均收入758元,比1983年增长236.88%,私人建房不断增多,不少农家有自行车、钟表、收录机、电视机。
  1989年底,全县全民和集体单位职工3.73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2.88万人,工资总额5601.6万元,年均工资1945元,比1978年增加近2倍;集体单位8512人,工资总额1256.37万元,年均工资1476元,比1978年增加一倍多,职工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高档商品日益增多。
  七、文教卫生事业
  【教育】
  琼山县的教育事业历史悠久,从唐代至民国时期是海南的文化中心,学府书院的创办较早,历代举人进士411人,是海南历史上开化最早的地区。解放后,这个县的教育事业又有了蓬勃的发展。现在县内除了海南省办的4所大中专院校外,到1989年县属各类学校还有:普通中学和农业职业中学28所,教职工1421人,在校学生1.53万人。小学537所(包括农村教学点),教职工2666人,在校学生7.24万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职工40人,在校学生273人。幼儿园18所(包括工矿企业办园数),入园幼儿7702人,幼师11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巩固率达97.5%,普及率达98.7%,毕业率达96.9%。自从1977年恢复考试制度以来,全县有高中毕业生1635人考上高等院校,1040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有初中毕业生761人考上中等师范学校,205人考入其他专业学校。
  【文艺】
  解放前,琼山县只有府城镇2间私人书店,1处民众教育馆,3个班主制私营剧团,7个木偶剧团,艺人约300人。解放后,琼山县的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化生活较为丰富。县城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广播站、工人文化宫各1个,影剧院2座,电影院2座,录相放映室12间,国营剧团1个,新华书店1间,每个乡镇都有文化站、广播站、图书馆、电影队、露天剧场等,全县电视覆盖率达100%。
  【卫生】
  解放前,琼山县医疗机构少,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全县只有县卫生院1间和镇卫生所3间,私人诊所99间,卫生人员共有223人。据史料记载,全县新生儿因破伤风和营养不良等原因而死亡的高达30%左右,疟疾发病率达16%以上,是海南的高疟区之一。解放后,琼山县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现在全县有医疗机构32个。除了县人民医院外,各乡镇均有医疗机构,全县共有病床935张,卫生技术人员819人,各医疗单位医疗设备日趋齐全,彻底改变了过去群众缺医少药、有病得不到医治的状况,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体育】
  琼山县体育运动有优良的传统,城乡体育活动活跃,县城有一座可容纳5000人的体育活动中心场所,各乡镇都有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简易灯光球场、乒乓球台等设施,并普遍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县城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开展以门球为主的活动。1986年琼山县被评为广东省体育先进县;1987年琼山中学、琼山县小学、府城一小被评为全国“雏鹰起飞奖”田径通讯赛先进单位;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琼山县有9人参加,5人得45分,是全岛获得分数最多的县,为广东省争得了荣誉;海南第六届运动会,琼山县小学总分获得“六连冠”;海南第八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琼山县混合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实现“三连冠”。同时,该县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优秀运动员。
  八、名胜古迹
  【琼台书院】
  位于府城镇文庄路和中山路交界处,创立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院中的古楼当时命名为“魁星楼”。著名戏剧“搜书院”的故事就发生于此,今书院尚保存完好,魁星楼内还收藏有当时该书院掌教谢宝的遗墨。现为海南省师范学校校址。
  【琼州大地震遗址】
  位于东寨港,它是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公元1605年7月)发生的琼州大地震后形成我国迄今为止历史上唯一的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地震造成陆地整个沉陷块垂直下降的情况在国内外地震史上是罕见的。
  【丘浚故居】
  位于府城镇金花村,明代进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文学士丘浚就出生在此。其故居仍完好,计有大屋1间,即“可继堂”,面积134.4平方米,里面有丘浚的画像和著作。
  【圣殿】
  即孔庙,位于府城镇文庄路,有“大成殿”一间,是海南古代唯一的科举考场。
  【林文英烈士纪念碑】
  1934年建于今县工人文化宫内。林文英是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先生的好友,曾任过当时国会众议院议员,祖籍文昌县清澜,因回琼组织“讨袁运动”而于1913年被袁世凯爪牙陈世华逮捕杀害。为纪念林文英而建此碑,纪念碑上有孙中山、林森、胡汉民等人的题字。在纪念碑的西面建有纪念亭。
  【冯白驹故居】
  在云龙镇长泰村。原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曾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中共琼崖区委书记、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冯白驹就出生在这里。他的故居在战争年代曾数次被毁,1984年琼山县人民政府拨款按原样仿造重建。1989年12月,琼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又在其故居铸造冯白驹将军铜像,让人们永远怀念这位琼崖人民的优秀儿女。
  【琼山县革命老根据地烈士纪念碑】
  1952年2月建于云龙墟东侧。这是为了纪念1938年12月5日在琼山县云龙墟将琼崖红军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队第十四区独立队”这个著名的“云龙改编”事件,和在八年抗战中英勇牺牲的300多名烈士而建立的。1989年12月,琼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又在那里竖立琼崖红军云龙改编纪念铜像。以让后人瞻仰。
  【马鞍岭火山口】
  距府城20公里,位于琼山县西部。100万年以前,由于第四纪剧烈的断块,型差异升降运动,致使琼山地区火山爆发。马鞍岭火山口是这次火山爆发火山口群最大的一个火山口,是目前世界上保持最完整的死火山口,对研究火山的爆发和海南的地质构造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引起不少中外学者和科学家的重视。现存马鞍岭火山口酷似一座丰富的天然火口岩洞博物馆,千姿百态,蔚为奇观。72个火山洞中以仙人洞和卧龙洞最为引人入胜。为接待人们游览和实地考察,琼山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开辟马鞍岭火山口游览区。岭上建有“观海亭”,岭下建有餐厅和休息室。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距府城35公里,位于琼山县东部东寨港。1980年4月1日,琼山县人民政府设立“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配备专人管理。东寨港红树林既是科研基地,又是旅游度假的胜地。因此,不但引起中外学者和专家的注意,而且吸引外地众多游客的兴趣,成为海南旅游重点区之一。
  【玉龙泉】
  距府城西南15公里,位于永兴镇境内。其泉水出自石隙,火山岩裂隙潜水,声如古磐,清冽甘美,长年不息。人以为山海相通,故称龙泉。琼籍明代名贤郑廷鹄青年时常由府城来此地攻读,他登进士后,又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回籍再游龙泉,拾工修建,易名玉龙泉。在泉涌处与去处各建龙头方池一座,两池相通,一龙吸水,一龙喷泉,十分传神。龙喷泉水向东流入西湖,湖畔凛列,岚影波光,湖光水色十分秀丽,游人留连忘返。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琼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