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113
颗粒名称: 五、经济建设
分类号: F127.66
页数: 6
页码: 48-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解放以来,海口市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1989年,海口市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和优惠政策,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成为该市经济建设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1989年海口市国民收入达到10.71亿元,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增长。全市社会总产值也达到30.54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也有较大提升。
关键词: 海口市 经济建设 改革

内容

解放后,海口市的经济发展迅速。1989年,海口市乘建省办特区的春风,以改革统揽全局,运用优惠政策,加快了经济建设发展步伐,是海口市经济建设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当年全市国民收入达10.7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比1986年增长88.55%,平均年递增23.5%。其中农业8792万元,比1986年增长20.6%;工业34040万元,比1986年增长102.2%,平均年递增34.1%;建筑业28922万元,比1986年增长80.9%;运输邮电业7949万元,比1986年增长43.7%,商业27360万元,比1986年增长111.1%。
  1989年全市社会总产值30.54亿元,比1986年增长1.06倍。工农业总产值9.88亿元,比1986年增长1.33倍,比1952年增长67.7倍,平均每年递增12.1%。全市人均国民收入3118元(按当年价格),比1986年增长65.6%。
  【工业】
  海口市工业始于清末民初,最早为萃精、振兴、铜华3家织造厂,随后陆续出现了制皮、罐头、肥皂、砖瓦、玻璃、印刷、牛皮等近20个行业。但至建国前夕,只剩有发电量为250千瓦的小发电厂、简陋的汽车修配厂、年产3万瓶的小汽水厂等几家小厂以及一些小五金、小皮革、小糕点等手工作坊,工业总产值仅1000万元。
  建国后,城市工业发展较快,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全市拥有橡胶、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化纤、食品、饮料、制糖、医药、皮革、日用五金、建材、木材加工、汽车修造、服装工艺等206家工业企业。其中纺织、橡胶制品、电子、食品、机械、化工、建材为主要行业。在纺织行业中,不仅原有的针织厂得到改造和扩建,而且新建年产3万纱绽的海口纺织印染厂。该厂所有生产设备由国家纺织工业部调配安装,生产棉纱棉布、涤纶布、花布仿毛等产品;内联企业海德涤纶厂及海南化纤厂生产各种涤纶丝,均为产值超过亿元的大企业。纺织工业逐渐过渡到从纺、织、印、染至成衣制作及化纤、棉、麻结合配套成龙。橡胶工业得天独厚,拥有雄厚的实力,出口的橡胶制品有海南牌汽车轮胎、乳胶工业手套和乳胶家用手套、胶布气垫床、自行车内胎、胶面胶鞋、布胶鞋、胶管胶带等。电子工业发展迅速,现有13家,生产石英谐振器、人造水晶和组装各种型号的彩色电视机、收录机、微电脑、电冰箱等产品。其中石英谐振器已进入国际市场,组装的“南宝牌”彩色电视机销售国内外。建材工业以生产水泥、红砖、彩釉砖为主。海口水泥厂扩建后,年生产能力达3.5万吨。食品工业发展较快,产品品种繁多,独具一格。海口罐头厂、糖奶厂生产的菠萝、陈皮鸭等罐头和椰子酱、椰子糖、椰蓉饼干、椰蓉、天然椰子汁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有的荣获国家银质奖,有些名牌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及非洲各国。
  1989年,海口市工业生产坚持走“改革、联合、改造”的路子,保持了大幅度增长的势头,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9.6亿元(包括村以下和个体工业产值)比1986年增长141%;全民、集体、其他企业人平均劳动生产率2.05万元。产品、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多元化格局,全年实现亿元产值的企业有2家,实现1000万元以上产值的企业有16家,过去一些低中档产品,逐步向中高档过渡。企业更新观念,开始向外向型经济转轨,市属出口创汇的企业已有19家,出口产品近30个,出口创汇2019万美元,比1986年增长68.25%。
  【农业】
  建国前的海口市农业生产单一落后。1949年,全市播种面积14.54万亩,粮食亩产量仅59.5公斤,农业总产值只有277万元。解放后,尤其是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获得了新的活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198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82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86年增长17.7%。
  海口市的农业基地主要在郊区。1989年末耕地面积约6.9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4%,近郊农业主要发展蔬菜,为本市区人民生活服务;远郊农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靠海边的地区还有渔业生产。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高粱。1989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9万亩,总产1.2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97万亩,总产0.96万吨。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芝麻、甘蔗、水果等。1989年油料672吨,比1986年减少25.3%,糖蔗4.56万吨,比1986年下降16.4%。海口市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27.25公里,海产资源丰富,四季均可捕捞,渔业生产发展较快。1989年水产总产量4708吨,比1986年增长16.1%,产值1292万元。畜牧业主要饲养牛、羊、猪和家禽。1989年,牛年末存栏量1.46万头,生猪饲养量5.57万头,羊5653只,三鸟203.8万只。
  此外,郊区乡镇企业发展也比较快,主要是充分利用政策、土地、劳力的优势,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发展横向经济联合,1988年共引进资金5481万元人民币、960万美元和110万港元,兴办联营企业18家、工厂10家。1989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5369万元,比1986年增长2倍;上缴税金、实现利润都比1986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商业】
  海口自宋元以来已成为郡治要津,州府门户,是海南岛的商业经济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明代“帆槁之聚,森如立竹”。清康熙启开洋禁之后,是一个“贾商络绎,烟火稠密”的商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同大陆沿海各地和南洋诸国贸易频繁。1932年海口共有商店572家,行业35个。
  建国后,海口商业贸易发展迅速,城乡经济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集体、个体工商业户象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商业服务网络遍布市区。在市区内最大的商业综合场所是位于解放路的海口百货大楼,商业街已从解放路逐步扩展到大同路、新华南路、博爱南路、文明东路、海府路和海秀路。还有为华侨港澳台同胞、外国人服务的华侨商场。较大而高级的宾馆有:海南华侨宾馆、泰华酒店、海口宾馆、望海国际大酒店、国际金融大厦、海南华侨大厦、五指山大厦、工商大厦、大亚旅店等等,此外,还有海南省、海口市两级政府机关和驻军机关办的招待所、宾馆。1989年全市拥有涉外宾馆、酒店15家,客房2513间,床位5207张。
  近年来,海口市不但同岛内各市县、国内各省市建立了商业关系,还同东南亚、西欧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贸联系。先后同长沙市、本溪市、杭州市、洛阳市等15个市结为友好城市,同北京市、沈阳市、宜昌市等建立长期经济技术合作关系。1989年,商业、供销部门在建省新形势推动下,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市场经济出现新的活力:一是商业体系出现多家经营的生动局面,活跃了经济,带来了市场空前繁荣。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2.44亿元,比1986年增长1.54倍;二是进一步开放了市场,全市共组织各种商品展销会、交流会40多个,与省内外签订上千个供销合同;三是发挥国营商业引导生产、参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促进了市场的繁荣稳定。市属国营商业纯购进和纯销售分别比1986年增长1.69倍和1.16倍,实现利润2270万元,比1986年增长7.6倍;市供销系统纯购进和纯销售分别增长56.26%和11.77%,创利润487万元,比1986年增长1.47倍。
  1989年,全市商业零售点为5972个,比1986年增加870个,从业人员27015人,比1986年增加1102人。
  【交通】
  海口市濒临大海,位于江口,历史上海运、航运都较为发达。陆上交通,古代主要用牛车。民国初期,被解散了的清军散兵数十人流落海口,遂合伙办“海口马车公司”,成为马车运输之始。1918年港商黎晋隆组织琼州汽车公司在府海营业,是为海南公路客运之始。1937年建简易机场,日军侵琼后扩建使用。解放后,海口市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较快,现在海陆空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公路 1989年末,海口有汽车9336辆,其中大货车2981辆,13415吨位;大客车565辆,23165客位;小货车759辆,小客车4838辆,拖拉机1510辆,两轮摩托车2728辆。开辟公共汽车路线20条,212个站点,市内日客运量5000多人次。海口是岛内东、中、西线三条主干公路汇合口,每天有班车通往全岛各地。海南长途汽车站每天始发车181班次,日客运量8000多人次。全市有公路28条,全长37.6公里,区、乡、镇均可通汽车。市内设有公共汽车和出租小汽车。1989年货物周转量28200万吨公里,比1986年增长16.5%,旅客周转量为271461万人公里,比1986年增长3.04倍。
  水路 海口海运发达,每天有客轮穿行广州、湛江、海安、北海之间,有定期班轮直达香港、新加坡、槟城等地。内地不定期客轮有汕头、浙江。秀英港(海口港)新建了3000吨级泊位和港口仓库,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现已成为对外开放港口,为全国20个重要港口之一。有5000吨级泊位2个,3000吨以下的泊位11个,航线6条。海口新港1980年扩建,现有泊位12个,航线11条,为全岛目前最大的贸易港口,水陆联运客轮7艘,汽车轮渡16艘。1989年,秀英、新港两个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达402万吨,比1986年增长59.5%,货物周转量为17563万吨公里,比1986年增长20.6%,旅客周转量6458万人公里,比1986年下降15.5%。
  航空 海口机场位于市东南l公里处,是日本侵琼时所建。1984年进行扩建后,跑道长2500米,可供波音707、737飞机起降和夜航,辟有国内和国际航线。国内航线有:海口至广州、海口至北京、海口至湛江、海口至上海、海口至成都、海口至西安、海口至沈阳、海口至武汉、海口至贵阳、海口至香港。国际航线有:海口至曼谷、海口至新加坡。1989年货物周转量为141万吨公里,比1986年增长1.1倍;旅客周转量20124万人公里,比1986年增长2.3倍。
  【通讯】
  建国前,海口市仅有电信局一间,邮政局一间,分别办理邮政、电报、长途电话和市内电话业务。长途电话通达岛外仅有广州、湛江、北海3条无线电路,定时开放。电报仅有广州、湛江和岛内加积、三亚、北黎等5条无线电路。市内电话为人工磁石式交换机,容量300门。
  建国后,海口的邮政通讯设施不断完善和提高,成为全岛邮电通讯中心。至1989年止,市内设有邮电局及其分局、所14个,投递路段57条。由于7000门程控电话交付使用,使市话交换机总量由5500门发展到1.55万门,比1986年增加2.4倍,长话业务电路由231路发展到537路,比1986年增长1.9倍。新增开长话业务电路167路,报路4路,实现海口与国内一些主要城市话路及大区报路直达,电话、电报可通往全国及世界各地。1989年邮路长达23512公里,比1986年增长4.3倍;年通讯总量达1880万元,比1986年增长4.2倍。业务总量1928万元,比1986年增长4.5倍;市内电话用户达11980户,比1986年增长2.4倍。
  【财政】
  解放后,海口市的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增长,1976年全年财政收入比解放初期的1952年增长4.78倍;1985年比1976年增长3.37倍,1986年比1952年增长8.27倍;1988年比1952年增长25.8倍,比1976年增长3.6倍。1984年财政增收1397万元,增长10.99%;1985年财政支出6284万元,净结余3092万元;1986年财政支出7181万元,净结余182.2万元;1987年财政支出4814.8万元,净结余58.6万元;1988年财政支出7130万元,净结余3034万元;1989年财政支出12652万元,净结余2869万元。
  【金融】
  据资料记载,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海口已开设侨批局,办理华侨汇款;民国之后,侨批局、信局、钱庄迅速发展,汇款较为方便。至1932年,海口市已有钱庄及找换店24家,经营汇兑、存放款和金、银外币兑换业务;还有侨汇局10多家办理侨汇解付和回批回文工作。随后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分别在海口设立支行。1948年,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海口亦设立机构,办理汇兑和储蓄业务。国民政府设立海南银行,还设有铸币厂,铸造和发行银元。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变化,海口市金融机构的设立和业务活动的开展更是不断发展。1988年,海口市内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均包括有省分行、市支行),中国银行海口市分行等共9家,此外,还有6个乡(镇)信用社,15个分社、15个营业所办事处、22个城市储蓄所和一家保险公司,成立了海口市金融信托公司和海口市振东区城市信用社。
  1989年银行存款余额176673万元,比1978年增加20.4倍;放款余额194572万元,比1978年增加10.1倍,其中工业贷款55804万元,商业贷款77136万元,农业贷款6897万元。全年货币净回笼28857万元。
  【城市建设】
  海口早期为海南岛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宋、元两代都在海口设立水军棚寨、水军镇。南宋时期,“神应港”形成后,沿用旧名白沙津,开建海口最早街道白沙街,长约200米。元朝,市内建成南北大道。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筑城,建成东西所、南北所二条交叉路。明末,城内外共有8条街道。清代,城区扩大,建成仙桥路、振东街等25条街道;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拆城扩街,城区面积再次扩大。但是,在建国前,海口市的市区狭窄,住宅条件差。街道只有新华路、博爱路、新民路、中山路、得胜沙路等几条街道稍为好一点,其余都是一些小里巷;市区房屋的建设,除了“五层楼”、海关大楼等建筑物外,几乎是清一色的2层、3层的建筑。
  建国后,海口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市区面积已从1949年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新建房屋面积等于建国前的5个海口市。新建街道36条,扩建改建街道18条,现有街道68条。新建的解放路、龙华路、大同路、和平路、海府路、海秀路、滨海大道等较宽阔整齐。建设地下水道21.2公里,永久性桥梁17座;自来水厂一座,自来水普及率达80%。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海滨外滩大量营造热带林木,到处郁郁葱葱。市区、郊区20多条主要道路两旁都种上各种热带经济林木和花草,使街道两旁椰子树婷婷玉立,到处绿草如茵,鸟语花香。
  市区内共有4座影剧院,6处露天影剧场,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各一座,还有人民公园、儿童公园等。
  1989年,为了适应特区省会市的要求,海口市在市政建设方面,总投资5522万元,基础设施工程26项,已完成的有滨海大道扩宽,龙昆路、义龙路延伸等扩建工程12项。目前加紧施工的14项有海秀路扩宽,白龙北路扩宽、7.5万吨地面水厂建设等大项目。全社会住宅建设投资28313万元,比1986年增长2.4倍,竣工住宅建设面积45.04万平方米,比1986年增长1.3倍。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26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行业基本建设投资11.69亿元,比1986年增长1.98倍。
  【人民生活】
  由于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入,劳动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海口市从1979年到1988年的10年间,安置了城镇待业人员12.52万人,平均每年安置1.25万人。1989年末职工总数13.92万人,比1986年增长22%。其中国营单位职工10.79万人,集体单位职工2.39万人,其他7393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33548万元,比1986年增加18280万元,增长1.2倍。年末全民所有制单位合同制职工1.6万人,比1986年增加0.63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为1.51万人,比1987年增加0.25万人。
  城乡人民收入增加,1989年城市住户平均每人生活费收入1681元,比1986年增长1.06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7%。1989年郊区农民平均每人纯收入1259元,比1986年增长1.09倍。
  城乡人民储蓄存款1989年末为110509万元,比1988年增加39087万元,增长54.7%。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2.5平方米增加到1989年的5.6平方米。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口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