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108
颗粒名称: 海口市
分类号: K926.6
页数: 12
页码: 46-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口古称海口浦,原是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口的一块浦滩之地,因位于大江入海之口,故称海口。
关键词: 海南省 市县 概况

内容

海口古称海口浦,原是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口的一块浦滩之地,因位于大江入海之口,故称海口。
  一、建置沿革
  海口市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武帝开琼置郡,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设儋耳、珠崖2郡16县,海口属珠崖郡玳瑁县地。东汉初属珠崖县,后改属朱卢县。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崖、儋、振3州12县,海口隶颜城县。唐末直隶崖州。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海口隶琼山县,称海口浦,为商船聚泊的港口。元末,海口隶于湖广行中书省琼州路乾宁军安抚司之琼山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海口改隶广东布政司琼州府琼山县,称海口都。十七年(公元1384年)设海口千户所。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筑城,称海口所城,为海南卫后千户所。清初沿明制。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至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间,设海口水师营,县丞署移置海口所。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本岛沿海设立10处海关,海口为总口。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天津条约”辟为通商口岸,成为南洋群岛和大陆交通道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雷琼道为琼崖道,海口隶琼崖道琼山县,称海口所。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州为县,海口隶琼崖道琼山县,仍称海口所,亦称海口镇。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琼崖改置行政专员公署,海口从琼山县分出,独立设市,称海口市政厅,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九月废海口市,称海口所,复隶琼山县。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海南成立特别行政区,海口复设市(县级)。
  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同年5月1日成立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6月1日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1950年至1957年为广东省直辖市(地级)。1958年至1974年为海南行政区直辖市(县级)。1975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广东省直辖市(地级)。1983年为海南行政区直辖市(县级)。1986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广东省直辖市(地级)。1988年4月海南建省,海口市便成为海南省的省会市。
  二、行政区划
  海口市行政建制为市政府,区、镇(乡)政府,管理区、居民委员会。全市设有4个区政府、2个镇、4个乡,共68个居民委员会和40个管理区。
  三、人口民族
  据海口市统计局统计,到1989年底止,全市总户为7.58万户,总人口为35.26万人,其中男18.48万人,女16.78万人,城市人口为26.37万人,农业人口为8.89万人。以汉族为主,有少量的黎族、苗族、回族、高山族、京族、锡伯族、仫佬族、蒙古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僳僳族、水族等少数民族。
  语言,以海南话为主,通行普通话,在市区广州话也颇流行,土话在郊区较通行。
  四、地理环境
  【位置面积】
  海口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的省会,是海南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为全岛海、陆、空交通枢纽,又是我国南疆边陲具有热带风光的滨海城市。
  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端,琼州海峡南岸,南渡江下游出海口。东南与琼山县交界,西邻澄迈县,北临琼州海峡,与大陆雷州半岛徐闻县的海安镇相隔18海里。
  总面积为21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市境东起攀丹,西至荣山,东西最大横距25.6公里;南起苍西,北临大海,南北最大纵距15.1公里;疆界周长84.75公里,海岸线长27.25公里。耕地面积78.69万亩。
  【地形地质】
  海口市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平原~台地地带,地形起伏,有褶皱,因地壳下陷流沙和玄武岩堆积,形成台阶式地势。市区北面多属一级台阶,为洪积、冲积的海蚀阶地和南渡江高漫滩阶地,地面低洼平坦,平均海拔4米左右,微向海面倾斜一度左右;市区南面多属三四级台阶,系平原丘陵地,地面平整,中间有几处冲沟和瘤形构造,向四周缓慢倾斜,坡度为5°,一二级阶地高差10米以上;南部浮陵水附近,海拔69.8米,为全市的最高点。
  海口市地质,东部和东北部为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形成的潮沙泥土,分布在白龙、海联两乡,靠南渡江河岸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土层深厚,质地大部分偏粘,养份含量较高;中部为浅海沉积物发育形成的黄赤土,分布范围最广,除新海、海联地区外,白龙、海秀、荣山乡和长流镇均有分布,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但由于高度淋溶流失,质地偏壤(沙壤土),土壤养份含量低,特别钾素养份更低;北部为近代滨海沉积物发育形成的滨海沙土,分布在秀英、长流、荣山、新海地区,土壤养份含量很低。西部和南部为玄武岩和火山灰火山喷出物,凝灰岩发育形成的赤土和幼龄赤土,质地偏粘,土壤养份含量较高。
  【气候雨量】
  海口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23.8℃,平均最低气温18.8℃,最冷为1月(17.1℃),最低温度2.8℃,最高温度38.8℃。平均温度超过20℃的有9个月。
  海口市年平均降雨量为1691.7毫米,雨日(日降雨≥0.1毫米)150天左右。5月~10月为雨季,6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8.1%;9月为降雨高峰期,平均雨量为300.7毫米,占全年的17.8%;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仅占全年的21.9%。历史上最大降雨量为2480毫米(1928年),最小降雨量为702毫米(1936年)。
  全年以东北风为主,其次是东风,再次是东南风,正常风力4级以下。秋季常受8级以上强台风的袭击,年平均8级大风12天,年平均12级以上台风有2~4次。全年无霜雪,夏长冬短,午热夜凉,四季常青。
  【地震】
  自有史书记载以来,海府地区3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34次,其中1605年7.5级琼州地震。1892年和1913年5级海口地震为强震和大震。“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地大震,声如雷,官民房屋倒塌殆尽,郡府(今府城)内死者数千人;地裂,沙水涌出,田地陷没者不可胜记,调塘等都田沉成海千顷”(《琼山县志》)。但近百年来,本市未见地震破坏的标志。1976年9月,国家地震局出版的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确定海口地震裂度为8°区。
  【山脉河流】
  海口市地处平原地带,没有高山峻岭。只有南部浮陵水附近海拔69.8米,为全市的最高点。
  流经海口市境内的主要河流有6条:南渡江、美舍河、五源河、美涯水、那卜水、那甲水,全长56.36公里。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主流经该市东侧注入琼州海峡,支流穿过市区,平均宽度150米,流量平均227立方米/秒,年平均水位1.3米。每年台风季节,常因山洪倾泻,海潮上涨,威胁该市区,淹没沿江两岸低洼农田和民房。地下水面积广阔,含水层总厚度为200~300米,雨量充沛,水源丰富。
  五、经济建设
  解放后,海口市的经济发展迅速。1989年,海口市乘建省办特区的春风,以改革统揽全局,运用优惠政策,加快了经济建设发展步伐,是海口市经济建设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当年全市国民收入达10.7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比1986年增长88.55%,平均年递增23.5%。其中农业8792万元,比1986年增长20.6%;工业34040万元,比1986年增长102.2%,平均年递增34.1%;建筑业28922万元,比1986年增长80.9%;运输邮电业7949万元,比1986年增长43.7%,商业27360万元,比1986年增长111.1%。
  1989年全市社会总产值30.54亿元,比1986年增长1.06倍。工农业总产值9.88亿元,比1986年增长1.33倍,比1952年增长67.7倍,平均每年递增12.1%。全市人均国民收入3118元(按当年价格),比1986年增长65.6%。
  【工业】
  海口市工业始于清末民初,最早为萃精、振兴、铜华3家织造厂,随后陆续出现了制皮、罐头、肥皂、砖瓦、玻璃、印刷、牛皮等近20个行业。但至建国前夕,只剩有发电量为250千瓦的小发电厂、简陋的汽车修配厂、年产3万瓶的小汽水厂等几家小厂以及一些小五金、小皮革、小糕点等手工作坊,工业总产值仅1000万元。
  建国后,城市工业发展较快,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全市拥有橡胶、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化纤、食品、饮料、制糖、医药、皮革、日用五金、建材、木材加工、汽车修造、服装工艺等206家工业企业。其中纺织、橡胶制品、电子、食品、机械、化工、建材为主要行业。在纺织行业中,不仅原有的针织厂得到改造和扩建,而且新建年产3万纱绽的海口纺织印染厂。该厂所有生产设备由国家纺织工业部调配安装,生产棉纱棉布、涤纶布、花布仿毛等产品;内联企业海德涤纶厂及海南化纤厂生产各种涤纶丝,均为产值超过亿元的大企业。纺织工业逐渐过渡到从纺、织、印、染至成衣制作及化纤、棉、麻结合配套成龙。橡胶工业得天独厚,拥有雄厚的实力,出口的橡胶制品有海南牌汽车轮胎、乳胶工业手套和乳胶家用手套、胶布气垫床、自行车内胎、胶面胶鞋、布胶鞋、胶管胶带等。电子工业发展迅速,现有13家,生产石英谐振器、人造水晶和组装各种型号的彩色电视机、收录机、微电脑、电冰箱等产品。其中石英谐振器已进入国际市场,组装的“南宝牌”彩色电视机销售国内外。建材工业以生产水泥、红砖、彩釉砖为主。海口水泥厂扩建后,年生产能力达3.5万吨。食品工业发展较快,产品品种繁多,独具一格。海口罐头厂、糖奶厂生产的菠萝、陈皮鸭等罐头和椰子酱、椰子糖、椰蓉饼干、椰蓉、天然椰子汁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有的荣获国家银质奖,有些名牌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及非洲各国。
  1989年,海口市工业生产坚持走“改革、联合、改造”的路子,保持了大幅度增长的势头,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9.6亿元(包括村以下和个体工业产值)比1986年增长141%;全民、集体、其他企业人平均劳动生产率2.05万元。产品、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多元化格局,全年实现亿元产值的企业有2家,实现1000万元以上产值的企业有16家,过去一些低中档产品,逐步向中高档过渡。企业更新观念,开始向外向型经济转轨,市属出口创汇的企业已有19家,出口产品近30个,出口创汇2019万美元,比1986年增长68.25%。
  【农业】
  建国前的海口市农业生产单一落后。1949年,全市播种面积14.54万亩,粮食亩产量仅59.5公斤,农业总产值只有277万元。解放后,尤其是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获得了新的活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198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82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86年增长17.7%。
  海口市的农业基地主要在郊区。1989年末耕地面积约6.9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4%,近郊农业主要发展蔬菜,为本市区人民生活服务;远郊农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靠海边的地区还有渔业生产。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高粱。1989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9万亩,总产1.2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97万亩,总产0.96万吨。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芝麻、甘蔗、水果等。1989年油料672吨,比1986年减少25.3%,糖蔗4.56万吨,比1986年下降16.4%。海口市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27.25公里,海产资源丰富,四季均可捕捞,渔业生产发展较快。1989年水产总产量4708吨,比1986年增长16.1%,产值1292万元。畜牧业主要饲养牛、羊、猪和家禽。1989年,牛年末存栏量1.46万头,生猪饲养量5.57万头,羊5653只,三鸟203.8万只。
  此外,郊区乡镇企业发展也比较快,主要是充分利用政策、土地、劳力的优势,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发展横向经济联合,1988年共引进资金5481万元人民币、960万美元和110万港元,兴办联营企业18家、工厂10家。1989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5369万元,比1986年增长2倍;上缴税金、实现利润都比1986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商业】
  海口自宋元以来已成为郡治要津,州府门户,是海南岛的商业经济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明代“帆槁之聚,森如立竹”。清康熙启开洋禁之后,是一个“贾商络绎,烟火稠密”的商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同大陆沿海各地和南洋诸国贸易频繁。1932年海口共有商店572家,行业35个。
  建国后,海口商业贸易发展迅速,城乡经济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集体、个体工商业户象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商业服务网络遍布市区。在市区内最大的商业综合场所是位于解放路的海口百货大楼,商业街已从解放路逐步扩展到大同路、新华南路、博爱南路、文明东路、海府路和海秀路。还有为华侨港澳台同胞、外国人服务的华侨商场。较大而高级的宾馆有:海南华侨宾馆、泰华酒店、海口宾馆、望海国际大酒店、国际金融大厦、海南华侨大厦、五指山大厦、工商大厦、大亚旅店等等,此外,还有海南省、海口市两级政府机关和驻军机关办的招待所、宾馆。1989年全市拥有涉外宾馆、酒店15家,客房2513间,床位5207张。
  近年来,海口市不但同岛内各市县、国内各省市建立了商业关系,还同东南亚、西欧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贸联系。先后同长沙市、本溪市、杭州市、洛阳市等15个市结为友好城市,同北京市、沈阳市、宜昌市等建立长期经济技术合作关系。1989年,商业、供销部门在建省新形势推动下,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市场经济出现新的活力:一是商业体系出现多家经营的生动局面,活跃了经济,带来了市场空前繁荣。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2.44亿元,比1986年增长1.54倍;二是进一步开放了市场,全市共组织各种商品展销会、交流会40多个,与省内外签订上千个供销合同;三是发挥国营商业引导生产、参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促进了市场的繁荣稳定。市属国营商业纯购进和纯销售分别比1986年增长1.69倍和1.16倍,实现利润2270万元,比1986年增长7.6倍;市供销系统纯购进和纯销售分别增长56.26%和11.77%,创利润487万元,比1986年增长1.47倍。
  1989年,全市商业零售点为5972个,比1986年增加870个,从业人员27015人,比1986年增加1102人。
  【交通】
  海口市濒临大海,位于江口,历史上海运、航运都较为发达。陆上交通,古代主要用牛车。民国初期,被解散了的清军散兵数十人流落海口,遂合伙办“海口马车公司”,成为马车运输之始。1918年港商黎晋隆组织琼州汽车公司在府海营业,是为海南公路客运之始。1937年建简易机场,日军侵琼后扩建使用。解放后,海口市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较快,现在海陆空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公路 1989年末,海口有汽车9336辆,其中大货车2981辆,13415吨位;大客车565辆,23165客位;小货车759辆,小客车4838辆,拖拉机1510辆,两轮摩托车2728辆。开辟公共汽车路线20条,212个站点,市内日客运量5000多人次。海口是岛内东、中、西线三条主干公路汇合口,每天有班车通往全岛各地。海南长途汽车站每天始发车181班次,日客运量8000多人次。全市有公路28条,全长37.6公里,区、乡、镇均可通汽车。市内设有公共汽车和出租小汽车。1989年货物周转量28200万吨公里,比1986年增长16.5%,旅客周转量为271461万人公里,比1986年增长3.04倍。
  水路 海口海运发达,每天有客轮穿行广州、湛江、海安、北海之间,有定期班轮直达香港、新加坡、槟城等地。内地不定期客轮有汕头、浙江。秀英港(海口港)新建了3000吨级泊位和港口仓库,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现已成为对外开放港口,为全国20个重要港口之一。有5000吨级泊位2个,3000吨以下的泊位11个,航线6条。海口新港1980年扩建,现有泊位12个,航线11条,为全岛目前最大的贸易港口,水陆联运客轮7艘,汽车轮渡16艘。1989年,秀英、新港两个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达402万吨,比1986年增长59.5%,货物周转量为17563万吨公里,比1986年增长20.6%,旅客周转量6458万人公里,比1986年下降15.5%。
  航空 海口机场位于市东南l公里处,是日本侵琼时所建。1984年进行扩建后,跑道长2500米,可供波音707、737飞机起降和夜航,辟有国内和国际航线。国内航线有:海口至广州、海口至北京、海口至湛江、海口至上海、海口至成都、海口至西安、海口至沈阳、海口至武汉、海口至贵阳、海口至香港。国际航线有:海口至曼谷、海口至新加坡。1989年货物周转量为141万吨公里,比1986年增长1.1倍;旅客周转量20124万人公里,比1986年增长2.3倍。
  【通讯】
  建国前,海口市仅有电信局一间,邮政局一间,分别办理邮政、电报、长途电话和市内电话业务。长途电话通达岛外仅有广州、湛江、北海3条无线电路,定时开放。电报仅有广州、湛江和岛内加积、三亚、北黎等5条无线电路。市内电话为人工磁石式交换机,容量300门。
  建国后,海口的邮政通讯设施不断完善和提高,成为全岛邮电通讯中心。至1989年止,市内设有邮电局及其分局、所14个,投递路段57条。由于7000门程控电话交付使用,使市话交换机总量由5500门发展到1.55万门,比1986年增加2.4倍,长话业务电路由231路发展到537路,比1986年增长1.9倍。新增开长话业务电路167路,报路4路,实现海口与国内一些主要城市话路及大区报路直达,电话、电报可通往全国及世界各地。1989年邮路长达23512公里,比1986年增长4.3倍;年通讯总量达1880万元,比1986年增长4.2倍。业务总量1928万元,比1986年增长4.5倍;市内电话用户达11980户,比1986年增长2.4倍。
  【财政】
  解放后,海口市的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增长,1976年全年财政收入比解放初期的1952年增长4.78倍;1985年比1976年增长3.37倍,1986年比1952年增长8.27倍;1988年比1952年增长25.8倍,比1976年增长3.6倍。1984年财政增收1397万元,增长10.99%;1985年财政支出6284万元,净结余3092万元;1986年财政支出7181万元,净结余182.2万元;1987年财政支出4814.8万元,净结余58.6万元;1988年财政支出7130万元,净结余3034万元;1989年财政支出12652万元,净结余2869万元。
  【金融】
  据资料记载,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海口已开设侨批局,办理华侨汇款;民国之后,侨批局、信局、钱庄迅速发展,汇款较为方便。至1932年,海口市已有钱庄及找换店24家,经营汇兑、存放款和金、银外币兑换业务;还有侨汇局10多家办理侨汇解付和回批回文工作。随后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分别在海口设立支行。1948年,邮政储金汇业局在海口亦设立机构,办理汇兑和储蓄业务。国民政府设立海南银行,还设有铸币厂,铸造和发行银元。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变化,海口市金融机构的设立和业务活动的开展更是不断发展。1988年,海口市内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均包括有省分行、市支行),中国银行海口市分行等共9家,此外,还有6个乡(镇)信用社,15个分社、15个营业所办事处、22个城市储蓄所和一家保险公司,成立了海口市金融信托公司和海口市振东区城市信用社。
  1989年银行存款余额176673万元,比1978年增加20.4倍;放款余额194572万元,比1978年增加10.1倍,其中工业贷款55804万元,商业贷款77136万元,农业贷款6897万元。全年货币净回笼28857万元。
  【城市建设】
  海口早期为海南岛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宋、元两代都在海口设立水军棚寨、水军镇。南宋时期,“神应港”形成后,沿用旧名白沙津,开建海口最早街道白沙街,长约200米。元朝,市内建成南北大道。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筑城,建成东西所、南北所二条交叉路。明末,城内外共有8条街道。清代,城区扩大,建成仙桥路、振东街等25条街道;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拆城扩街,城区面积再次扩大。但是,在建国前,海口市的市区狭窄,住宅条件差。街道只有新华路、博爱路、新民路、中山路、得胜沙路等几条街道稍为好一点,其余都是一些小里巷;市区房屋的建设,除了“五层楼”、海关大楼等建筑物外,几乎是清一色的2层、3层的建筑。
  建国后,海口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市区面积已从1949年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新建房屋面积等于建国前的5个海口市。新建街道36条,扩建改建街道18条,现有街道68条。新建的解放路、龙华路、大同路、和平路、海府路、海秀路、滨海大道等较宽阔整齐。建设地下水道21.2公里,永久性桥梁17座;自来水厂一座,自来水普及率达80%。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海滨外滩大量营造热带林木,到处郁郁葱葱。市区、郊区20多条主要道路两旁都种上各种热带经济林木和花草,使街道两旁椰子树婷婷玉立,到处绿草如茵,鸟语花香。
  市区内共有4座影剧院,6处露天影剧场,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各一座,还有人民公园、儿童公园等。
  1989年,为了适应特区省会市的要求,海口市在市政建设方面,总投资5522万元,基础设施工程26项,已完成的有滨海大道扩宽,龙昆路、义龙路延伸等扩建工程12项。目前加紧施工的14项有海秀路扩宽,白龙北路扩宽、7.5万吨地面水厂建设等大项目。全社会住宅建设投资28313万元,比1986年增长2.4倍,竣工住宅建设面积45.04万平方米,比1986年增长1.3倍。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26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行业基本建设投资11.69亿元,比1986年增长1.98倍。
  【人民生活】
  由于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入,劳动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海口市从1979年到1988年的10年间,安置了城镇待业人员12.52万人,平均每年安置1.25万人。1989年末职工总数13.92万人,比1986年增长22%。其中国营单位职工10.79万人,集体单位职工2.39万人,其他7393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33548万元,比1986年增加18280万元,增长1.2倍。年末全民所有制单位合同制职工1.6万人,比1986年增加0.63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为1.51万人,比1987年增加0.25万人。
  城乡人民收入增加,1989年城市住户平均每人生活费收入1681元,比1986年增长1.06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7%。1989年郊区农民平均每人纯收入1259元,比1986年增长1.09倍。
  城乡人民储蓄存款1989年末为110509万元,比1988年增加39087万元,增长54.7%。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2.5平方米增加到1989年的5.6平方米。
  六、文教卫生事业
  【教育】
  建国前,据史载,1917年海口有小学4所,是第一批小学创建之始。1930年,海口市政厅民政局设教育科,置科长、科员各一人,小学13所,学生1133名,其中市立小学1所。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教育事业,海口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教育改革、整顿,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教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1989年,全市大专院校2所,在校学生3804人;中等专业学校8所,教职工566人,在校学生2488人;普通中学20所,在校学生1.74万人,教职工1818人;小学95所,教职工1652人,在校学生3.5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5412人,幼儿园76所,幼教职工812人,在园儿童8185人。还有国内的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11所院校在海口举办各类分校和培训中心10所,教学班42个,派来专职教师39人。同时,海口市还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创办各类业余学校33所,各种专业学习班49个,干部职工参加学习人数达3063人。
  【文化】
  建国前,海口市文化活动以电影放映和戏剧演出为主,均为私营性质。影剧院最多时有8座(幻真、新戏院、冠海、中华、晓园、琼苑、民乐、大同),设施极为简陋。
  解放后,海口市有了专门的文化机构。1988年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44个,电影院及影剧院13个,总座位2.62万个。广播电台、电视台各2座,转播及发射节目4套,文化宫2个,文化馆2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3个,档案馆3个。报刊除省、市机关报《海南日报》、《海口晚报》外,还有有关部门主办的《海南开发报》、《海南经济报》、《海南特区报》、《大特区信息报》等,以及《天涯》、《椰花》、《海南纪实》等刊物。全市有社会民办的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室57家,歌舞厅20家,有业余剧团13个,轻音乐队9个,文化室8间,图书室85间。此外,广泛与各省市及港澳地区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并邀请全国各地艺术水平较高的艺术团体来琼献艺;举办美术、书法、舞蹈、戏剧等创作培训班,建立了海口画院。外地来海口兴办文体娱乐场所19个,经营管理人员258人,总投资1021万元。
  【卫生】
  海口第一所医院建于乾隆丙辰元年(公元1736年),为海口水师副将苏福倡率士商捐款在海口马房坊(今居仁坊)建造的产婴堂,共两座10个房间。以后,有过法国天主教会办的海口中法医院(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美国基督教会办的海口福音医院(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和海口麻风病医院(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这些诊所、医院,由于医疗技术力量以及办院宗旨等原因,并没有真正起到为民除病的作用。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整顿了私立和教会医院,大力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变了过去劳苦大众缺医少药、有病得不到治疗的悲惨状况。到1989年,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99个,病床342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667人,其中医生2036人(含中、西医师1760人),护师、护士1635人。市属门诊治疗近60万人次,住院1.2万人次,治愈率71%以上,未发生过重大医疗事故。全年各种疫苗接种15.1万人次,而发病和死亡率都大大下降,一些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基本没有发生,预防控制取得明显的成果。
  【体育】
  海口市有各种运动场所10个,体校2所,淡水游泳池1个(宾馆内的游泳池除外),海水游泳场1个。秀英海滨游泳场被国家定为我国南方水上冬季训练基地,成功地举办了1988年全国帆板锦标赛。还举办了海南省第一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1988年市中学生运动会,举办了17项大、中型职工体育比赛,成立了田径、武术等体育协会。
  海口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广泛。业余体校为省级各种体育队伍输送了体操、田径、游泳、排球等项目的运动员54名。全市现有一级教练员1名,二级教练员2名;一级裁判20名,二级裁判42名,三级裁判25名;运动健将4名。
  七、近期开发建设规划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口市是海南开发建设的重点。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海口市人民政府制订了海口发展前景和近期规划。海口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要立足于特区省会城市这个标准,把海口建设成为具有热带风光特色、新型经济结构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搞好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旅游区、文化区等若干大片的规划,作到城市功能齐全配套、布局合理,以适应国内外人士前来开发建设。近期规划开发4个大区:
  【滨海金融贸易开发区】
  位于海口市北面最受青睐的黄金地带,总规划面积2.26平方公里,已征地1700多亩,投入建设资金1.41亿元。
  【港澳国际开发区】
  总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是一个以生产出口轻工型产品为主的开发区。现已引进合资、合作项目20多个,总投资3000多万美元。部分投产企业已形成一定创汇能力。
  【海甸岛东部开发区】
  这个总规划面积为6.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1.8亿多元。按规划,这里将设立各省驻琼办事机构、外国领事机构以及旅游、商业、服务业和无污染高科技工业设施。
  【金盘工业开发区】
  位于海口东南近郊,是一个科工贸并举的综合开发区域。现已征地1784亩,投资1.1亿多元。大规模建设的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引进的14个项目已有6个投产。
  工业方面,总体构思是充分利用中央给予海南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海南的资源优势,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建立以轻型为主体的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化学橡胶、电子、食品等工业,同时注意发展机械、制药、建材、日用轻工、包装以及为全国配套服务的工业;大力发展“外引内联”、“三来一补”,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有选择地发展新兴工业,逐步形成新型、轻型、外向型的工业基地和为全省配套服务的中心。
  农业方面,将扩大郊区规模,实行“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方针,以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为重点,大力推进科学化、集约化生产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和城市副食品的自给率,以适应开放城市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方面,将在本世纪末成为国际知名的度假旅游滨海城市。目标是1990年接待海外游客12万人次,1995年42万人次,2000年50万人次。
  八、名胜古迹
  【五公祠】
  位于海口市南部5公里与琼山县交界处。五公祠又名“海南第一楼”,建于清德宗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是为了纪念唐宋年间被贬谪来海南岛的五位名臣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铨而建的,故名五公祠。该祠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它是一座木质结构、单式斗拱的古建筑物,上下两层,高9米,楼下正门悬挂“五公祠”匾额,楼上挂着“海南第一楼”横匾。它的两侧有观稼堂、学圃堂、西斋、东斋等附属建筑群。祠内陈列各种名人书法和介绍“五公”生平事迹的石碑,有汉代大铜鼓、明代大铜钟、西汉联陶、唐三彩小杯、风幅、三彩马、元初释迦牟尼铜像等文物。整个院子中间还有一座明代建筑物苏公祠、洞酌亭、两伏波祠及其拜亭和琼园等12个单体建筑。各个古迹紧连一片,形成一组文物群,十分雄伟壮观。这里树木葱郁、花卉争妍,环境清雅,是理想的游览场所。历代骚人墨客来琼必到此游览,故自古有“琼台胜境”之称。周恩来、董必武、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先后到此参观,并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
  【海瑞墓】
  位于海口市西郊滨涯村。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省琼山县府城镇朱桔里人,生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卒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墓建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二月二十二日,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墓石砌,呈圆锥体,上端圆顶,基部呈八角形,每面刻有八卦符号及不同花纹图案,墓前竖着明代安葬时刻立的墓碑,碑面上方刻有“皇明敕葬”,正中刻有“资善大夫南京都察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溢忠介海公之墓”。墓园内有拜台、石香炉、石翁、石鼓、石狮、石马、石羊等石刻。海瑞陈列室陈列海瑞手书大“寿”字,唐诗四首及《管子·牧民篇》石刻和海瑞相片、名片、部分手稿、著作的影印件,海瑞生平连环画等。
  【丘浚墓】
  位于海口市南郊10公里处的水头村。丘浚字仲深,号琼台,谥号文庄。海南省琼山县府城镇金花村人,生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1年),卒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丘浚墓建于明考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呈椭圆形,主墓石砌(不封顶),墓前立石碑1座,碑面上方刻有“皇明敕葬”,正中刻有“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保户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邱公妣浩封正一品夫人吴氏之墓”。墓碑前有拜台、石香炉、石烛台,石烛台前有石碑一座,北面刻有“普天浩命”四字,南面刻有大明皇帝渝祭文。墓园里有石马、石羊、石狮等石刻。
  【秀英炮台】
  位于海口市西郊海秀路约6公里处的北侧。1891年,清政府为抵御法军入侵,命令各军严防沿海各口。两广总督张之洞临琼视察海口形势后,下令建造秀英炮台。炮台建筑规模宏大,有炮台5座(一拱北、二镇东、三定西为三大炮台,四振武、五振威为小炮台),自东向西成一直线,朝北并列,面向大海。大炮5尊购自德国克虏伯炮厂。炮台有指挥室,背有操练场,隔场为营房。整个台区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与虎门、吴淞、大沽并称为全国四大炮台。秀英炮台,对考察海口市的历史、军事的地理变迁,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海南解放纪念碑】
  在海口市人民公园正门入口处,屹立在大英山上。该纪念碑建于1954年4月,是为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烈士们而建造的。碑庭为正方形,四面有石栏杆和四级台阶。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碑高14.5米,碑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大字下面二层碑座中嵌镶着一块铜板,刻着朱德同志的亲笔题词:“长期坚持琼岛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同志们!你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你们的英勇行为对解放琼岛和全中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烈士们的功绩永垂不朽”。碑背面是朱德同志题词手迹。
  【冯白驹将军雕像纪念亭】
  位于海口市海口公园内。1988年1月,中共海南省委员会、海南省人民政府兴建。冯白驹将军雕像是雕刻在用13块花岗石雕成的五指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峰上,神态庄严、刚毅,栩栩如生。五指山峰象征琼崖,又象征琼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而冯白驹是这个核心的领导者,是琼崖的擎天柱。雕像基座正面刻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冯白驹将军”五个刚健有力的金字。
  雕像后面的纪念亭由三个亭和一线长廊组成。主亭中间正面横楣上刻着王震同志题写的“冯白驹纪念亭”六个大字。主亭中间墙壁上刻“冯白驹生平”,两旁是两幅浮雕,左边一幅反映琼崖人民坚持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形象;右边一幅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海南岛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的壮丽情景。左边长廊壁上刻着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对冯白驹的评价;右边长廊壁上刻着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对琼崖革命斗争的评价。整个雕像纪念亭庄严、朴素,美观大方,使人肃然起敬。
  【李硕勋烈士纪念亭】
  位于海口市南郊海府路约4公里处西侧海口市东校场,建于1986年9月。李硕勋烈士,又名李陶,四川省高县人,生于1903年2月23日,早年参加革命。1932年8月31日,任广东省军委书记的李硕勋同志,受党的委派,来海南指导武装斗争,抵达海口市后,不幸被捕。在监狱中,他铁骨铮铮,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同年9月5日在海口市东校场英勇就义。该纪念亭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纪念亭呈四角形,高6.1米,亭的横匾上有王震同志的题字:“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纪念亭前10米处有用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的李硕勋烈士上半身塑像,高1.2米。基座高2米,正面大理石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烫金大字:“李硕勋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李一氓同志为烈士撰写的题跋。纪念亭后是一道黄墙绿瓦长廊,并列嵌着8块大理石,分别镌刻着李一氓同志为李硕勋同志撰写的传略和烈士遗书,以及朱德、聂荣臻、郭沫若、吴玉章、张爱萍、周士第同志缅怀烈士的亲笔题词、题跋。
  【金牛岭烈士陵园】
  位于海口市西郊5公里的金牛岭,修建于1957年,是为纪念解放海南渡海作战壮烈牺牲的英烈们而兴建的。每年清明节,海口地区党政军民、各界人士及各中小学生都来扫墓和植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缅怀先烈。
  【秀英海滨游泳场】
  位于海口市秀英北面约3公里处,修建于1963年。该游泳场海岸线长约1.1万米,气候温和,长夏无冬,各季平均气温21.1℃,水温21.5℃。现用于游泳和水上训练的1000米海岸,海滩及海底全是洁白细软的沙子,无礁石,水质干净,潮差小,风力持久,是游泳的天然良好泳场,同时又是举办大型帆板、帆船比赛的理想基地。已建服务设施有:小卖部、餐厅、浴室,出租气垫、游泳衣及供运动员训练的宿舍、船库等。1986年正式定为中国南方水上训练基地。
  【海口人民公园】
  位于该市新华南路南端的大英山,是一个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0.3平方公里,其中东湖水面积约0.07平方公里。分为纪念区、安静休息区、动物区、文娱体育区、热带植物标本园、兰圃(园中园)。有各种观赏植物500多种,动物40多种。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口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