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结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052
颗粒名称: 第十六章 结论
分类号: K296.6
页数: 15
页码: 404-4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移民史志史料资料浩繁,时间跨度从远古至今。海南岛不是人类起源的地方,也不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海南各民族大多从祖国大陆迁来,其中包括两个从外国迁入的民族:回族和疍族。黎族是最先登上海南岛和最早开发海南岛的民族,也是海南最早迁居海外的民族。先秦时期中原汉人已开始迁入海南。文献记载最早迁琼汉人是王姓、符姓和冯姓。回族唐始迁琼,三亚回族多为越南占族后裔。海南苗族是明朝广西征调到海南军屯的蓝靛瑶。各姓迁琼先祖多是官员出身。海南现有6万多仡佬族后裔。海南客家人多是清代从广东迁琼。
关键词: 海南岛 民族迁入 黎族 海南苗族

内容

这部海南移民史志史料资料浩繁,内容涉及百科,多姿多彩。时间跨度极长,从远古至今,上限年代早于传说中的黄帝,距今5000多年前至1万年,下限一直到21世纪的开端。史料已大大超出海南岛本身,扩大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海南人的情况。本章的任务是对以上诸章内容进行梳理,对海南移民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简要归纳。表明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基本观点。
  一、海南是纯粹的移民岛移民省
  在本书第一章导论中已提到,“海南岛不是人类起源的地方,海南岛上的人类不是自远古以来就当地土生土长的。”主要原因是在100多万年前由于雷州地洼中部发生断陷已形成琼州海峡,海南岛成了四周环海的孤岛。尽管距今1万多年至3万年的最后一次冰期的海退时期,因海平面下隆,海南岛又与雷州半岛暂时连在一起,但海南岛北部的每次沉降和突起,都伴随着大规模性岩浆喷发活动(即火山爆发)。加上海南岛面积只有3万多平方公里,根本就不具备人类起源的客观条件。至今考古中也没有找到海南人是土生土长的证据。至于考古学的证据和DNA研究结果,说明全世界的人类(直立人)于500万至700万年前起源于非州,然后大致于100万年前走出非州迁移到欧亚大陆,随着冰川期逐渐消亡,非洲起源的现代人(并非现在的非洲黑人)约在6万年前从东南亚进入中国大陆,逐渐北进。但那时候的人类祖先处于蒙昧时期,根本没有任何文明可言。直至距今8500年前,我们的祖先才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明。因本书的任务只是研究海南各族人移民和再移民的史实,而不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问题,故仅在导论中简单点及之外,觉得没有对人类起源问题展开阐述之必要。
  二、海南各民族大多从祖国大陆迁来
  所谓“绝大多数”,就不是百分之百。除了从大陆移民之外,还有从外国迁入者有2个民族(族群):一个是回族,有来自西亚的古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来自越南的占族人;另一个是疍民,历代有从大陆迁琼者,也有从越南(现艾族)迁入者。
  三、黎族先民五千多年前迁琼
  黎族来源于百越中的一支,原来是海洋族群,于距今六、七千年前从河姆渡逐渐南迁,在5000多年前其中的一个氏族首先登上海南岛。黎族不仅是最先登上海南岛和最早开发海南岛的民族,而且是海南最早迁居海外的民族,历史还证实黎族是治理海南历时最长久的民族。黎族还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和智商极高的民族。黎族是最早发明棉麻纺织技术的民族之一;历代黎族都涌现出一大批率领民众起义的民族首领;现代黎族群众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穷困,但黎族出现的大学高才生较多。
  四、先秦时期中原汉人已开始迁入海南
  秦始皇修通灵渠后,中原汉人进入南越非常方便。秦朝遣戌南越的50万中原人有的迁琼。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海南设置郡县进行治理后,历代移民海南的汉人越来越多。
  五、文献记载最早迁琼汉人是王姓、符姓和冯姓
  据文献记载,最早迁入海南的汉人是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青州人王氏二子王祁、王律两兄弟,家居临高县南村。今儋州市符振中这一支符姓先祖原为大陆汉人,东汉光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其大祖三兄弟随马授渡琼,卜居大拖坡,继徙于沙发园。南朝梁陈至隋唐,冯(宝)、冼(夫人)两家族人大批迁琼。
  六、回族唐始迁琼,三亚回族多为越南占族后裔
  唐代迁入海南的回民,是沿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海南的阿拉伯和波斯船员及商人,大多是被劫持为奴婢者,并且几乎全是单身汉,极少留下后裔。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回族人从大陆迁入海南,但已融化于当地汉族和黎族。现在三亚市的回族,多是宋明迁琼的占城人的后裔,即现在越南占族人的后裔。七、海南苗族是明朝广西征调到海南军屯的蓝靛瑶这在第十章第四节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八、各姓迁琼先祖多是官员出身
  正确认识海南各姓迁琼先祖的身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据本人多方搜集到的海南117个姓268位迁琼始祖、先祖中,有166位是官吏出身,占62%(详见附录三)。可见,现在的海南人,大多是历代迁琼官员的后裔,按遗传学观点来说,大多数海南人的遗传基因是好的,智商是较高的。
  九、海南现有6万多仡佬族后裔
  在海南东方市和昌江县一带,有约6万多人口讲“村话”的人,他们自称“仡隆人”。实际上,他们的语言与贵州、广西的仡佬话很接近,遗传色也基本一致,所以他们是仡佬族的后裔。估计他们的祖先是元末明初,从贵州南迁广西、越南和海南的。
  十、海南客家人多是清代从广东迁琼
  海南讲客家话(话、艾话)的人是汉族,主要散居于儋州市南丰、蓝洋、那大等镇,琼中县中平镇及三亚、陵水、临高个别村庄。有部分是清代从广东梅县、惠州一带来海南经商而落居。最多的一批则是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因广东恩平、开平等县发生“土客之争”,即客家人与粤人之间的矛盾斗争,结果清政府将数千客家人迁移到当时海南岛的儋县、临高、澄迈等县的交界地区安置。现在海南西部讲客家话的人,大多是这批清代从广东迁来的移民的后裔。
  十一、海南壮族是从桂赴琼农垦建设者
  有人认为,古时海南肯定有许多跟广西那样的壮族人,并认为临高人和儋州、澄迈、琼山、海口市郊区讲类似“临高话”的人都是壮族人的后裔,这是没有多少科学根据和历史依据的。尽管临高人在语言和遗传结构上和壮族有些接近,但他们毕竟不是壮族。1996年全海南省有壮族2.63万人,2000年壮族人口达3.3万人,主要分布在各农垦农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一大批广西壮族军人从部队转业陆续安置在海南各农垦农场工作。他们大部分通用汉语、汉文,穿汉服。除第一代壮人略晓壮语、壮文外,大部分壮人已不会讲壮语。
  十二、疍民是古越人后裔,历代皆有迁琼
  疍民是古越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四川、重庆等长江上游沿岸地区也有少量散居。自汉代以来,每个朝代都有疍民迁入海南,有的来自两广,有的来自越南。解放后,疍民划为汉族,而在越南,疍民被称为艾族。
  十三、讲“临高话”的临高人是汉族
  有人认为,临高人,甚至包括海南西北部的儋州、澄迈以及北部的琼山羊山地区、海口市郊讲类似临高话的人是壮族,甚至是黎族;而在海南岛内部,有人则认为只有讲海南话的人才是汉族人,不是讲海南话的人都是少数民族人。这种想法和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客观现实的。临高人是汉族的主要理由是:
  第一,语言不是划分民族的唯一依据。中华民族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汉族居住地遍及全国各地,汉族居民除了通用汉文和普通话之外,全国还有千百种地方方言。临高话与海南话(客话)、儋州话、军话、客家话等,都是海南汉人的方言。据本人调查了解,临高话与壮话单词语音近似者较多,但与广州话近似者也不少,在福建也有个别地方讲“临高话”。再者,琼山羊山地区、海口郊区、澄迈北部地区的语言当地人称为“村话”,跟临高话并非相通,只是某些单词近音,人为地把这些地区的人讲的话称为“临高话”,特别是把讲这种“村话”方言的人都称为“临高人”,不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平时的工作生活,都是毫无益处的。即使是临高人讲的话与壮语相近,难道就能说她是壮族吗?历代不少华人迁居并加入英国和美国籍,他们都会讲会用英语,难道能说他们是英裔而不是华裔吗?此外我国的回族绝大多数是使用汉文和讲普通话,能说她是汉族而不是回族吗?有的人甚至认为临高话的语法多倒装句,这也成为临高人是少数民族的一条理由。其实海南话(客话)也有不少倒置,如牛公、牛姆,猪公、猪姆,鸡阉、羊阉等等,这怎么解释?英语和许多外国语的语法,与汉语语法是相反的,这又怎么解释?
  第二,临高人与讲海南话族群的风俗习惯基本上是相同的。除了语言(方言)有区别之外,临高人的宗教信仰、饮食、服饰、居住、礼俗、婚俗、丧俗、行俗等民风习俗,与讲海南话(客话)的汉族地区的习俗是大同小异的。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临高人自宋代以来就崇尚儒教,使用汉字;临高的人偶剧则与福建莆田一带乡村流行的“做斋”木偶戏相似,特别是至今陕西的秦腔戏也有人偶一起演出。
  第三,临高县人历来多是汉族。民国以前临高县管辖的地域很大,包括现在白沙县一部分和儋州南丰等大片黎族苗族聚居地区,即使如此,早在明代时临高县的民族亦是以汉人为主。据明《正德琼台志》户口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年),该县汉族有8638户,36179人;黎族2707户,6338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白沙县成立后,临高县除第二区南丰乡有杂居黎族之外,其他黎族居住的地区都已划归白沙县。解放后1954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临高县(包括第五区南丰)总人口180364人,其中汉族177685人,占98.5%,黎族仅2216人,苗族457人,僮(壮)族4人,满族2人,少数民族只占总人口的1.5%。1956年,将临高县的第五区南丰等地划归那大县(现属儋州市)后,从此,临高县的少数民族大大减少。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临高县总人口193924人,其中汉族193787人,占总人口的99.9%,黎族只有51人,壮族43人,水族8人,苗族9人,瑶族4人,回族3人,少数民族共137人,占0.1%。可见临高是汉族县,少数民族在该县是微不足道的。
  第四,临高县汉族诸姓迁琼先祖有根有源。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方面与海南民委等组成十余人的调查组,先后到福建、广西等地,从族源、语言、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考察,后来又对该县人口较多的王、谢、陈、许、唐、林、苏、叶、秦、李、刘、吴、方、黄、符、郑、钟、张、曾等19个姓氏祖先的来源进行调查研究,寻根探源,基本上弄清了其来龙去脉,说明占全县人口70%以上(约21万多)的这19个姓氏临高人的祖先,是历代从福建等汉族地区渡琼任职的官员和名士。例如,临高王姓人的祖宗,从汉至清代就有18人来自大陆汉区,其中王仲麟(王圣清),原籍福建福州府闽县甘蔗村,北宋时到临高当县尹,住在莫村(现临高县城),后搬迁到美珠村定居。谢姓的临高始祖为谢渥(谢景屋),原籍福建晋江县,北宋理宗绍兴年间,任临高县知县,任满落居临高官位村。据谢氏族谱载,其兄谢景平当时在肇庆府任通判,后来亦迁来临高居住。临高陈姓先祖陈彰,原籍福建莆田县,南宋末元初因蒙族南侵,家破人亡,三兄弟逃难入琼到临高谋生,定居罗巷、墩厚等村。另据文昌、临高、琼山等地许、符、唐等姓族谱记载,临高许姓迁琼始祖为许模,原籍福建莆田县许腊村,南宋绍熙二年(1192年)渡琼授琼州通判,在任十多年,御任后落籍文昌县东阁村,生三男:许全,居文昌;许金,迁居琼山东山卜正村;许企,迁居临高县加利村,为许姓入临先祖。临高县唐姓先祖为唐震,原籍广西桂林府兴安县,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任广南帅守,其子唐叔建任琼山县尉,落籍琼山东厢攀丹村,明朝唐震的后裔唐天养迁居临高县,为唐氏入临先祖。另据有关专家学者考研,临高人的体质特征,与壮族、黎族的差异很大;把临高人同其他少数民族混为一谈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对社会上有关临高人是黎族、壮族、少数民族的各种议论,过去临高县政府极为重视,不仅广泛组织了社会调查,还在1981年县人民代表大会上专门作了调查报告,并通过r临高人是汉族人而不是壮民族的决议。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和几十万“临高人”的感情,绝不能以方言来乱划什么民族和定人的尊卑。其实,临高县人历来都是勤劳、朴实、勇敢、聪明、智慧的人民,包括在儋州、澄迈部分地区和琼山羊山、海口市郊区讲近似于临高话的人,历史上都出了不少名人。特别是这种“临高话”方言,渗透力和融化力非常强,从古至今,千百年来,不论是讲什么话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到临高县和上述地区居住,其本身和后代都会极快讲当地方言,生活习惯也会当地化,即所谓“入乡随俗”。奇怪的是,自宋代以来,府城、海口一直是海南政治、经济、文教和对外交往的中心,而讲村话的“临高人”,不仅能在府城、海口周围长期定居,而且不少人还能渗透到城内经商做手工,其他的“临高人”则能在从临高到长流一带沿海平原地区长期居住和生活。如果他们的迁琼先祖不是出身高贵的民族,不是有权有势的名门望族,不经官府的特许和庇护,是根本办不到的。这是值得后人研究解密的课题。
  第五,羊山地区是历代汉官集中落籍地。据地方史籍和各姓谱牒记载及作者多年实地考察,琼山羊山地区和海口郊区,是历代大陆儒官迁琼最集中的落籍地。古珠崖郡治就在羊山地区(一说在遵谭镇东谭,一说在龙塘镇潭口),西汉武帝末年,浙江会稽人孙幸、孙豹父子先后任珠崖太守,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大陆汉族官员已在羊山地区居住。唐至宋代,在羊山地区落籍或卒葬的大陆汉官就有20多位:唐代有京兆(今西安)人、宰相韦执谊,京兆人、莆田县教谕庄敬平,福建莆田人、太常寺卿王震,福建清福人、琼山县知事林裕;宋代有河南汝南人、琼州知府周仁浚,福建莆田人、翰林学士周秀梅,江苏扬州人、兵部侍郎王居正,福建莆田人、琼山县知县张有文,广西兴安人、广南帅守唐震和琼山县尉唐叔建父子,湖南宁远县人、雷州副使何兴,广东电白人、琼州府教授蒋科,福建莆田人、琼州府参军陈彦和;福建人、通议大夫王恺,福建莆田人、琼州总镇曾仁伯,福建莆田人、户部给事中蔡成,山西太原人、通议大夫王飏凯,福建人王环、王居潮,福建仙游人,儋州知军王逵,湖南长沙人薛永等。元至清代,从大陆迁琼的汉族官员落籍和卒葬于羊山地区和海口西郊者更多,几乎每个村庄和各姓氏民众都有族谱记载他们是大陆儒官过琼者的后代,他们的迁琼先祖墓尚在,每年清明节都祭拜,没有一个姓氏承认他们的先祖是少数民族。
  在本书第三章第五节,作者曾列举出琼西北讲临高方言区有120多个以“美”字为冠首字的地名,说明讲临高方言的先民是母系氏族公社末期迁琼。另方面,据作者实地调查,羊山地区以“儒”字为冠首字命名的村庄也特别多,如儒张、儒王、儒吴、儒周、儒林、儒冯、儒范、儒许、儒嫪、儒黎、儒钟、儒劳、儒陈、儒廖、儒唐、儒杨、儒谭、儒任、儒云、儒符、儒庄、儒温、儒洪、儒侯、儒关、儒万、儒郭、儒黄、儒楚、儒顺、儒友、儒崇、儒和、儒蓬、儒全、儒佐、儒题、儒洞、儒本、儒杏、儒圣、儒升、儒匏、儒老、儒盈、儒栋、儒雅、儒香、儒库、儒行、儒情、儒成、儒凡、儒道、儒利、儒冲、儒秋、儒东、儒让、儒才、儒较、儒修、儒南、儒西、儒鸿、儒秀、儒府、儒穴、儒来、儒宗、儒星、儒豪、儒群、儒昌、儒宏、儒茅、儒贡等等120多个村庄;从海口市西郊至澄迈县北部亦有儒文、儒益、儒显、儒宗、儒峨、儒音、儒陈、儒谢、儒林、儒扬、儒门等10多个村庄。为什么以“儒”字命村名?历来当地人传说和不少文史工作者认为,古时最早迁居这些村的汉族祖先都是文官或文人的后裔。因为羊山地区历代儒官落籍多,又靠近府城和定安、澄迈县城(老城),所以自古以来民间特别重视文化教育,据府志、县志记载,仅明清两代,方圆二三百平方公里的羊山地区就办有石湖、翰香、凌雷和鹊峰4间书院,从宋至清当地出的进士就有17人,举人数十人,是全岛出进士、举人最多的地区之一。只因口头语与海南话有异,就怀疑海府郊区和澄迈、临高汉人的族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十四、海南学校教育始于唐代
  海南文化教育起步迟于大陆文教发达的地方,这是不容置疑的史实。突出表现两方面:一是唐代大陆各地已普遍设立官办府州、县学,海南则直至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才在府城办起府学(亦称郡学),琼山、儋州、文昌、崖州、澄迈、临高等县也先后办起县学;二是隋、唐时代已实行科举制度,海南人则无一人中进士,直至北宋庆历至崇宁年间,陈孚、姜唐佐、符确等人才先后登进士第。据此有人认为海南的教育始于宋代、甚至是在苏东坡谪儋之后。丘浚和苏东坡自己就不同意这种观点。丘浚在《琼山县儒学记》中指出:“予,邑人也,知琼之教事为详。说者谓琼士未知学,盖自宋姜君弼从学苏公子瞻始。殊不然。公作《伏波庙记》,谓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盖斑斑然矣。观公此言,则其未渡海以前,已有衣冠礼乐之盛,至公始益变尔。”
  《广东通志》和海南地方志记载,海南教育开启发展的模式和过程是:唐创私学——宋建官学——元立社学——明兴书院——清末办新学(学堂、学校)。
  为什么说海南学校教育始于唐代?因为唐代海南各州县虽然没有办官学,但已开始办私学(当时全国私学很发达)。教师的主要来源是从大陆到海南任职和贬流到海南的官员儒士。据《广东通志》、《琼州府志》和有关族谱记载,唐代被贬和流放到海南的高官就有28人,其中中进士、明经者8人,当过宰相者7人,在海南落籍的职官贬官或其后裔随从就有13人之多(见附录三)。如贞观年间,王义方(615—669)被刑部尚书株连,被贬为儋州吉安县(治所在今昌江县)丞,义方召集各处首领,集中生徒,亲自为其讲经说礼,成为在海南开办学校教育的创始人。唐永贞元年(805年),受“二王八司马事件”株连,宰相韦执谊、礼部尚书辜玑、户部尚书吴贤秀、太常寺卿王震等人,均被贬流崖州,落藉琼山。一高官被贬流放,一般是一批家属亲朋同行落籍。为教育子孙后代,从大陆迁琼的官吏儒士大多都要办私学传经。唐代海南虽然已开创私学,不少官员的后代也确有真才实学,但科举考诚严禁“刑字之子,工商殊类”应试,更不要说部曲、杂户、奴婢等人了,即使有良人身分的农家子弟,因生活贫困,距京师遥远,当时海南能应试者几乎没有,这也是唐代无进士的一个原因。唐代海南虽无进士,但已有海南人到大陆任高级将领。如珠崖郡人何履光曾任都督、特进、左武卫大将军、岭南节度使等职,天宝八年(749年)率领10道兵讨伐南诏(今云南大理),复立东汉马援设立之铜柱。
  此外,唐代初期佛教已传入海南岛,在岛北的崖州(今府城)建有开元寺,南部的振州(今三亚)建有大云寺。唐天宝七年(748年)鉴真高僧第五次东渡日本遇台风漂流到振州时,帮助重建二寺,并在寺里传授佛法和建筑、医药、工艺美术知识。《唐大和上东征传》记有此事。
  十五、历代谪琼官员多是好官
  据《琼州府志》记载,从隋至清代,被贬和流寓海南的高官名士就有81名,未列入地方志者还很多。他们大多数是被昏君、奸臣排挤迫害的结果,有不少是党派之争的牺牲品。他们被贬流到海南后,都为海南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海南人民都没有因为他们被贬而看不起他们,而是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对他们的风骨更加敬佩和尊崇,古时海南士民建五公祠和苏公祠纪念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和苏轼等,便是最好的证明。
  十六、海南本地进士确有110名
  海南本土出生的历代进士到底有多少人?全省(岛)从来没有具体的统计,历来是各县编撰和统计各县的,比较混乱,看法各异。本人于1998年出版的《海南进士传略》一书共撰编了本土出生的110名进士传略,其中宋代15名,明代64名,清代31名。本人认为,自宋至清,海南本土出生的进士有110名,这个数字没有扩大,只有漏撰的可能。因为本人在编撰进士传略时,只撰文进士,武进士没收录进去,另外还有几名进士名单,族谱和县志有记载,如《琼山县志》卷十三古迹略载,明代府城的“溟南群英坊”是为唐胄、吴天挺等8位进士而建;在梁老都的“登龙坊”是为进士吴文助而立;但本人缺乏资料,一时考证不了,故吴天挺、吴文助等暂不收录。特别是海南在建省之前,一直隶属大陆有关大州或行省路道管辖,宋元以前海南文献资料甚乏,明清的海南地方志大多也是转录各种版本的《广东通志》,因此文献漏记的情况是有的。海南又是一个历代都有大量移民迁入的地方,政府和民众对新来移民的身世都不大了解,因此各姓家谱族谱资料都有一定参考价值。所以本人认为,历代海南出生的进士可能不止110名(本书已增至112名),期望有关学者、人士能拿出确实史料增写进士名录。陈孚和姜唐佐二人是海南最早中进士者。陈孚是进士的依据有2条:一是王佐《琼台外纪》有载陈孚是进士;二是阮元《广东通志》和《琼州府志》载:“陈孚,琼山人,尝从学郡守建阳宋公贯之学,得第,由是乡人慕之,始习进士业,后多甲科自孚始也。祀乡贤。”姜唐佐是进士的主要依据是:在苏轼胞弟苏辙《泺城集》中有云:“吾兄子瞻谪居儋州,琼州进士姜唐佐往从之游,……”讲明姜唐佐是进士。阮元《广东通志》和《琼州府志》亦有记载。
  十七、海南的汉人多自福建迁琼
  据本人多年从各方面考证,海南汉人的先祖,的确大多数从福建迁琼。在117个姓氏268名迁琼先祖中,有147名来自福建,占55%;而从福建莆田迁琼者则达108名,占从大陆迁琼者的40%(详见附录四)。因此,大多数海南人讲近似于闽南话的海南话(客话),这是很自然的。
  十八、海南最早向海外移民的国家是越南
  从理论上说,海南最早向海外移民的时间是西汉时期,移居地是现在的越南。越南位于海南岛的西边,隔着北部湾与海南岛相望,古时属于中国的疆域。自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起,汉王朝在南越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郡,皆隶属于交州刺史部,珠崖、儋耳在海南,交州治和交趾、九真、日南3郡皆在今越南北部地区,海南与交州行政上的隶属关系,经历东汉、三国至晋代一直保持着。这就导致海南和今越南北部两地之间长达数百年频繁的自然接触,两地官吏可以互调,人民之间可以相互交往不受限制。
  据史籍记载,海南人最早迁居国是占城(今越南境内)。明《正德琼台志》载,宋乾道八年(1172年),占城人来海南岛买马,掠走一批人和财物。这些被掠往占城的海南人就成为最早的琼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琼山演海乡人驾着小渔船到达越南的芽庄,开始侨居生活。这是海南人移民越南的最早史籍记载。
  十九、迁居大陆的海南人有百万
  根据第十四章的记述和分析,古代海南人迁回大陆居住者至少有两三万人,近现代迁居广东省各地的海南人估计有五十万人,迁居其他省、市、自治区的海南人约有二三十万人,移居港、澳、台的海南人约25万人,所以现居住在大陆各地(包括港澳台)的海南人,至少有近百万人。
  二十、在近六十个国家有三百余万海南人
  海南是我国仅次于福建、广东的第三大侨乡。19世纪上半叶琼侨人数达10多万人,20世纪初期达50-70万人,1949年约80-100万人,1983年统计约170多万人,1993年统计有306万人,目前在世界近60个国家和地区居住的海南人有300余万人。其中文昌市和琼海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居住在海外的人比居住在家乡的人还多得多。比如,1996年文昌市的人口是是52万,而在国外的文昌人有120多万,国外的文昌人几乎是国内文昌人的2倍半。琼海市的人口有43.15万,而在海外的琼海人有80余万,海外的琼海人约等于国内琼海人的2倍。
  二十一、海南有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
  海南是全国最年轻的省,但有几千上万年的文化沉淀。
  海南处处青山绿水、细沙碧海、白云蓝天的自然景色令人着迷陶醉,殊知海南悠久且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更引人入胜。与海南美丽的自然景色在夜晚和阴雨天难让游人看清其真面目一样,海南不少历史文化也因其年代久远被泥沙湮没,使人只看见地表的荒原沙漠,而看不见深埋于荒漠底下深层丰富的宝藏,只有深探发掘方能发现并有所收获。这不是形象比喻描写,而是本书有述的客观存在史实。
  据考古调查发现,海南各地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尤其是1992、1993年在三亚落笔洞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遗址,说明海南岛上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有几千上万年。
  自《汉书》记载海南岛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置珠崖、儋耳2郡、16县,每个朝代的国家史书都记载有关海南的重要史事,可见有文字记载的海南文化有2100多年历史。
  《广东通志》等史籍记载,早在汉代,海南黎族生产制作的广幅布已闻名海内外,成为贡品。甚至宋末元初著名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也是先渡海到三亚黎区居住近40年,向黎族学习种棉和纺织技术,后来才回到家乡江淅一带推广纺织技术,成为举世公认的专家。直至今天,古老的黎族服饰和黎锦还广为中外游人所喜爱。
  据史籍和族谱记载,历代从大陆迁琼的各姓先祖有数百上千人,本书记载的117个姓氏200多位先祖的史略,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海南丰富的谱牒文化是无法探索穷尽的。
  据史籍记载,自宋迄清,人口稀少的海南岛有110多人中进士,有800多人中举人,有数百人在历代朝廷和大陆各地任职,他们的政绩业绩已载入青史。海南众多的名贤雅士还为后人留下不少传世诗文。明文渊阁大学士(地位相当宰相)丘浚,其160卷之巨著《大学衍义补》和收编于清代《四库全书》数百万言的《琼台诗文会稿》,都是举世公认的名著。明正德年间唐胄纂修的《琼台志》,清代各时期所修的《琼州府志》和各州县志,都比较详尽地记载着全岛及各州县诸方面的史料,不涉猎者就无所获。
  海南各族人民自古就有武装反抗封建统治者的英勇斗争精神,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90年前后),因珠崖太守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海南先住民)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始,历代都有武装起义的记载。其中《广东通志》和《琼州府志》记载明清黎汉人民起义斗争的大案例就有十余起。民国时期,海南人民坚持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历史,更为世人皆知。
  据史籍记载,海南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本来很多,有的年长日久被天灾摧毁,有的被人为拆除破坏,但有不少至今仍保留下来。以石牌坊来说,古代海南全岛的各种石牌坊估计有上千座,仅清《琼山县志》卷十三古迹略记载,历代在琼山县境竖立旌表当地名人等各种石牌坊就有297座。县志对每座牌坊的名称、地址、为何人何事而建立,都记载清楚。这些碑坊,是历代海南各地方文明程度和教育文化发展状况的标志,每个牌坊都记有具体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一方民众世代引为自豪和启迪后人铭记并努力奋进的座标。据笔者到琼北各市县实地考察,琼山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进士、举人、节孝坊各1个,定安进士、举人坊有4个,文昌进士坊1个,皆为明代所立,石雕艺术和建筑风格非常美观,应当作为重要文物加以保护,让更多学者和游人有机会观瞻。
  海南文化不是单纯的有文字记载的文化,更不单指当代几百万海南人的现代文化。因为海南人99.9%以上是历代从祖国大陆各地移民来的,历代又有部分海南人再移民到世界各地和迁移回大陆,所以海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和南越文化的融合,是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合,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还包括琼侨文化和世界海南人科技、文化成果,是上述各种文化的总汇和结晶,缺一都是不完整的。这是海岛文化同内陆文化、都市文化的根本差别。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