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为各方面建设调进大批知识分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004
颗粒名称: 四、为各方面建设调进大批知识分子
分类号: D663.5
页数: 14
页码: 266-2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为各方面建设调进大批知识分子的情况。其中包括国家为接管海南重要部门而派来专业人员、国家和广东省分配来大批大学生、为海南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调进大批专家、教授、国家为海南大型企业调进大批知识分子等。
关键词: 海南 建设 知识分子

内容

海南解放初期,经济文教落后,百业待举,有文化知识的人才奇缺。为了振兴海南的经济和教科文化事业,国家从全国各地给海南抽调和分配来大批各行各业急需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才。特别是为了发展海南教育,办好海南高等、中等学校,就地培养各方面人才,国家和广东省有计划地派来大批科技骨干和大学、中学教员。这些五、六十年代就到海南工作的知识分子,在海南各方面的建设中起了奠基和开创作用。解放初期调进海南的知识分子主要有四方面来源:
  (一)国家为接管海南重要部门而派来专业人员
  本章第一节所录曹文华、章锦涛两位老干部,也是当时国家为接管海南公安、报社等重要部门经过培训后派遣而来的。已退休的原海口海关副关长陈绍维回忆说,1951年底,年仅20岁的他和另外8名海关总署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从上海南下到了广州,他们被告知分配到海口海关工作。他们根本不知道海口在哪里,该怎么前往。当时海口与广州之间,既没有班机、班车,也没有客轮来往。他们只好从广州搭乘货船,在海上颠菠了三天两夜才到达海口港外,因为码头太小水太浅,货船靠不了岸,要转坐小船才能到上岸。
  (二)国家和广东省分配来大批大学生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解放以来至70年代的30年间,国家分配进海南岛的大学生有2万名。这些大学生有3个来源:
  一是国家计划分配和个人志愿来支援海南边疆建设的大学生。海南有些单位和项目,是属于国家有关部门直接领导和管辖的,这些单位的人员,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多是由国家有计划地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大学生担任和补充。
  二是从广东省分配来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海南于1988年建省之前,是属于广东省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过去各省的大学毕业生,都是由省计委和人事部门按计划统一分配的,几乎每年广东省都分配一批广东籍的大学生到海南工作。六七十年代笔者在中学当教员和在琼山县委宣传部工作时,有不少同事就是原籍广东的大学毕业生。尽管这些广东大学生大多已经迁回广东去了,但在笔者的广东大学生朋友中,有不少人从五十年代一直在海南工作到退休,现在仍居住在琼山市府城镇。例如:蓝田玉,广东茂名市人,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海南师专当教师,后升任海南师范学院院长。邹福如,广东揭西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文昌县当教师,历任文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文昌县政协副主席,1984年任海南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0—1994年,被评为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海南省中小学十佳校长,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黄广源,广东普宁市人,任琼山中学副校长;王万钟,也是广东人,原在琼山县东山中学、琼山中学当政治教师,后调到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直至退休,他俩都是在广州读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来琼山工作并扎下根的。还有笔者的亲家爹陈作武,广西博白人,在海南肥皂厂当付厂长(处级);亲家母钟木英,广东梅县人,海南肥皂厂科级干部,他们都是在广州读书分配来海南工作的,退休后都住在府城。
  三是从大陆各地(主要是广东)来海南读书而留在海南工作的大学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海南师专(现师院)、海南医专(现医学院)、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学院等大学,都是面向全国或广东全省招生的。不少大陆学生在海南各高等院校毕业后就留在海南工作。例如笔者内人的姐夫谢禄垂,广东连平县人,副主任医师,60年代初海南医专毕业后分配到昌江县工作。
  (三)为海南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调进大批专家、教授
  例如,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和学院(现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其前身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是设在广州。为了发展海南橡胶等热带作物生产和便于科研工作,1958年迁至海南岛儋州现址。有许多国内外著名的橡胶等热作研究专家、教授都随迁到了海南。至1996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职工5312人,科技人员1123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0人(含研究员4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00人。著名专家有:橡胶栽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宗道;生物技术专家博士生导师郑学勤研究员;生物统计专家林德光研究员;橡胶栽培专家黎士聪、许文献研究员;生物技术专家王泽云研究员;橡胶加工专家韦玉山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128名。
  下面仅录1960年之前从大陆到海南工作,业绩显著并定居海南的部分专家事迹:
  何敬真,1902年出生,福建省漳浦人。193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1944—1945年赴美国学习水土保持和草原管理。曾任厦门集美农校校长,先后在私立铭贤学院、四川大学任教,1946年晋升为教授。1953年调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研究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任热作系主任、热作所所长、国家农垦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热带作物科研与教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主持或指导过多项热带作物栽培研究课题。主持的热带作物引种试种课题,1975年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当时海南属广东省辖)。1983年获中国农学会坚持农业科学工作50年以上的农业专业表彰。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雷贤钟,橡胶垦殖专家,马来西亚华侨,福建古田人。1904年生,1924年去马来西亚谋生,后靠开发橡胶园致富。1953年,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联络18位华侨到海南岛考察橡胶种植业。1955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南洋携橡胶优良品种近20个举家回国,在崖县(今三亚市)南田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以芽接树为种植材料的侨资胶园——华侨侨福胶业公司。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及多家橡胶育种单位以其携进的优良品种为亲本,研究培育出一批新的优良品种,促进了中国橡胶业的发展,为中国橡胶良种化建设贡献突出,获国务院的嘉奖。1958年侨福公司并入国营橡胶农场后任南田农场作业区主任。曾任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崖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吴恭恒,广东梅州人,1912年生。1936年毕业于广东国民大学。1948年获法国里昂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教授。先后任广东国民大学、法商学院、中山大学教授。1954年调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工作。长期从事科学信息的搜集、整理、研究和翻译工作,翻译橡胶、油棕、胡椒、咖啡、可可、椰子、木薯等热带作物法文文献资料200万字。主编《咖啡的虫害》、《乳胶生理生化研究综述》等书。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友梅,广东澄海人,1913年出生。193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植物生理学专业。1914年获岭南大学理科研究所硕士学位。先后在岭南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52年晋升为教授。1953年调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从事天然橡胶和剑麻等的研究工作。中国热带作物科研和教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参加完成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获1982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参与完成的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引种试种、技术改进和示范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1991年享受国务院颂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徐广泽,广东番禺人,杰出的橡胶种植专家。1916年出生于马来亚,幼年回国读书,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后,再回马来亚从事橡胶种植和育种研究,1946年回国任教于中山大学。1950年、1951年两次参加广东省调查组到海南进行橡胶种植业考察。为开创中国自己的育种工作,1954年主动调到海南农垦局,积极筹建橡胶种站,亲自拟定并组织实施海南橡胶选育种规划。经过30多年努力先后选育出47个抗风耐寒、高产橡胶良种。1977年后任广东省农垦总局总工程师。1984年应邀参加在法国召开的国际橡胶生理育种会议,在会上介绍阐明了中国因地制宣培育良种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中国热作协会副理事长。1989年去世。
  刘乃见,湖北松滋县人,1918年出生。1946年毕业于湖北农学院,1951年任松滋县政府办事员。1953年调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研究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83年晋升为教授。中国橡胶育种工作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之一,负责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巴西橡胶数量遗传的初步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参加完成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主编多本高等学校教材。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黄宗道,湖北孝感县人,1921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橡胶专家。194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土壤农化系,留校任教。1953年调入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历任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学院院长,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省科协主席,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长,国家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有关橡胶等热带作物的科研、教学工作,是中国热带作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9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工程院选为院士。
  刘松泉,淅江平湖人,1921年出生。1945年毕业于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1945—1953年先后在上海幼儿园师专、南京大学任教。1953年4月调入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任育种站长、橡胶研究所长。1979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橡胶选育种工作,是中国著名的橡胶选育种专家。主持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多项,共获18项科研成果,其中7项分别获国家、省、地、院奖励。1991年享受国务院领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庞廷祥,广西博白人,1923年出生。1949年广西大学林学系毕业后,在广西桐油研究所工作。1953年调到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参加完成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将。1992年享受国务院领发的政府特殊补贴。
  潘衍庆,上海人,1927年出生。1953年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在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副院长、院党委书记、热带作物生物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热带作物学报》主编,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2年享受国务院领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郑学勤,安徽歙县人,1929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植物系。同年分配到国家农垦部工作。1956年调到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工作,任副院长。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农业部生物技术专家顾问组专家、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等职务。他主持或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奖项。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家计委、科委授予的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1995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海南省推广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
  黎仕聪,广东顺德人,1936年出生。1959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分配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工作。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84年被评为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何琦(1903~1970)医学昆虫学、疟疾学专家,淅江义乌人。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留学英国,获利物浦热带病理学博士,为英国皇家昆虫学会会员。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大连医学院生物学教授。1936年起曾多次到海南调查医学昆虫,逐步查出海南有按蚊26种。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反细菌战,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国旗勋章。1953年起在海南研究抗疟,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海南岛疟疾防治研究站主任等职。他判定微小按蚊是海南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兴隆、那大等地建立6个防治实验区,在五指山区开展全面抗疟运动,收到显著效果。并在海口、兴隆举办6期抗疟班,培养青年抗疟技术骨干350名。对海南岛防治、消灭疟疾病有重大贡献。
  (四)国家为海南大型企业调进大批知识分子
  解放后海南岛长期属于国防前线,国有大型企业比较少,但为了利用海南的资源,也设立了一些大型企业。例如,设在昌江县石碌镇的海南钢铁公司,属于国有大型一级企业,由海南铁矿和筹建中的钢铁厂组成,1995年有员工1.2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0人;海南省一轻总公司,国有大型三级企业,1995年有员工205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3人;海南省汽车制造厂,国有大型二级企业,1996年有职工800人;海南电缆厂,国有大型三级企业,1996年有职工402人,其中技术人员78人;椰树集团有限公司,国有大型一级企业,1995年底有职工4000人,其中技术人员93人;海口力神速溶咖啡厂,国有大型三级企业,1996年有职工178人,其中技术人员71人;海南省印刷工业公司,国有大型三级企业,1996年有员工465人,其中技术人员271人(高级职称者22人);海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国有大型企业,1996年有员工2998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71人;海南宏业毛纺有限公司,地址在陵水县陵城镇,国有大型一级企业,1995年有员工10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9人;琼海丝绸厂,国有大型企业,1995年有职工468人;海南省电子工业总公司,国有大型企业,1996有职工2397人,其中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163人;海南省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国有大型企业,1996年有职工1900人。这些国有大型企业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大部分是各时期由国家分配来海南工作的大中专毕业学生。据昌江县和海南钢铁公司的调查统计,仅海南钢铁公司大陆籍的高级职称者就有如下近百人。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敬真
相关人物
雷贤钟
相关人物
吴恭恒
相关人物
曾友梅
相关人物
徐广泽
相关人物
刘乃见
相关人物
黄宗道
相关人物
刘松泉
相关人物
庞廷祥
相关人物
潘衍庆
相关人物
郑学勤
相关人物
黎仕聪
相关人物
何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