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代海南人第二次向南洋移民高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973
颗粒名称: 三、清代海南人第二次向南洋移民高潮
分类号: D691
页数: 7
页码: 191-197
摘要: 文中大量讲述了海南人出海谋生的历史,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大量海南人出海谋生,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受骗上当甚至是被捉去卖的“猪仔”,在南洋从事种植园劳动或矿山劳作,这段历史中也不乏一些知名琼侨,如王绍经等。同时,文中也提到了海南各姓谱牒都有不少有关本姓去番谋生人员的记载,亦可从一个侧面看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海南人出洋的情况。
关键词: 清代 海南 移民

内容

过去清政府奉行“海禁”政策,明文规定偷出洋者,归来必严办,因此偷渡出洋者甚少。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政府颁布法令规定:“除华侨海禁,自今商民在外洋,无向久暂,概许回国治生置业,其经商出洋亦听之。”这实际上就是明令允许华侨出国回国经商办实业自由。加上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正在大量开垦荒地,发展橡胶种植;马来半岛也大量开采锡矿,需要大量劳工,当地劳力供不应求,需要大量外来劳工。这对海南穷苦农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通过华侨、归侨、侨眷与各种亲戚邻里挈引关系,海南出洋人数大量增加。从1875年至1898年的23年间,通过海关检查客运出洋的海南人就有244700人。福建永泰人力钧于1891年到东南亚游历,写了一本《槟榔屿志略》,书中记载:光绪十年(1881年),“居槟榔屿者,计海南人二千一百二十八。其居威烈斯烈者,海南人三百八十二。”到20世纪初直至清亡,海南出洋谋生的人逐年增多。据琼洋海关的调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后,每年到新加坡和曼谷的海南人,都比从这两地返琼的人多,对比可见留居南洋的人多(下表含部分雷州半岛人)。
  这一时期到外国当劳工者,大部分是受骗上当甚至是被捉去卖的“猪仔”。清光绪年间,海口关部前、新兴街一带,就有几处“猪仔栏”,都是法国驻海口领事的狗腿子阿六开设的。阿六原来是湛江赤坎的二流子、天主教徒,因在赤坎干尽坏事,站不住脚,便逃避来海口,结识了当时法国驻海口领事。法国领事便支持他在海口开设几间“小客栈”,作为“招收”各地工人住宿的地方。他利用全岛各地的地痞,花言巧语吹捧外国如何好,将一些不明真相的青年骗到海口来,关进“小客栈”,成为猪仔栏里的“猪仔”,再没有行动自由。这些招收拐骗来的大批农民要订立契约(劳工合同),工作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三种,并先付安家费光洋3元、10元、20元不等。“猪仔贩子”将他们剃光头,编成组,分别在胸前挂上编号,关在“客栈”里,待船期一到,便把他们绑架上轮船运往香港,由贩卖“猪仔”的“琼源号”负责收集和输往南洋各地。
  海南契约劳工(“猪仔”)在贩运过程中是极其悲惨的。外国船主为了多赚钱,往往超载,船仓又挤又脏又臭,船小人挤,晕船呕吐,疾病传染,常有“猪仔”途中死亡。据《琼州府志》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海南帆船载来‘猪仔’数十名,不肯登岸。林阿八(猪仔贩子)亦曾请荷兵在船弹毙十余名。”另据《新加坡共和国琼人工商业志》载,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十一日,运“猪仔”的帆船“昌利”号,由文昌县缝头村偷运250名“猪仔”至新加坡,其中有幼童10多名,幼女6名,在途中有2名“猪仔”不听约束,竟被“猪仔”头杀死砍碎,一片片地投入海中。
  海南劳工在马来西亚主要从事种植园劳动,一部分在矿山劳作。1860年初,柔佛有12000多个甘蜜胡椒园和15000名“猪仔”,多数是从海南和潮州来的“新客”。陈翰生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五辑中说,马六甲“有大批由海南岛帆船载来的赊单客人入境,转往附近各地的西米和甘蔗种植园去做工”,从1888年和1890年,马六甲的海南赊单客人将近1万人。廿世纪初,“住在马来联邦的海南人,差不多一半都是在橡胶园工作。海南人约有1万。”而清代“交趾(今越南北部)之金矿、银矿及铁矿,皆为中国人经营。矿工约1万至3万,多为海南人、福建人及江南人。”⑪柬埔寨“胡椒的种植是十九世纪中叶由中国的海南岛人传入气候适宜的贡不省的,耕作方法是中国式的——在田埂上插枝、压条、除草、灌水、施肥、培土等,熟炼的工人都是海南人。”。海南各姓谱牒都有不少有关本姓去番谋生人员的记载,亦可从一个侧面看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海南人出洋的情况。据《万州夏氏族谱》记载:芳市村纪公派十四世夏传圣次子夏经珑,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出洋;水边村登选公后十六世夏会友次子夏孝亲,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出南洋卒,葬南洋;周村登选公后绣公支派十四世夏传福次子夏经进,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洋,不知所踪;潮港村纪公派十四世夏传材次子夏经隆,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去番;周村纪公派十四世夏顺长子夏经璟,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幼出洋亡,等等。上述万宁夏氏的夏经珑、夏孝亲、夏经进、夏经隆、夏经璟等人,都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出洋的时间估计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能性最大。十九世纪末至清亡,出洋而成就较显著的知名琼侨很多。例如:
  王绍经(1860—1939年),琼海市温泉镇石角边沟人,因家庭生活困难于光绪十年(1884年)搭船到新加坡,最初靠挑蒌叶卖过活,后来到马来西亚开土杂货店和经营煤油生意,积累了一定资本后,便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购橡胶园和房屋,经营房地产开发,用自己的名字在新加坡建起一条“绍经街”,另一条“桂兰街”除了几间广东人开的店铺不肯出卖外,其余全归他经营,跃居当时新加坡12位富商之一。曾任琼崖王氏宗祠首任总理、新加坡琼州会馆主席。
  何麟书(1981—1934),琼海市朝阳乡南盈村人,光绪四年(1878年)刚结婚便到马来西亚谋生,当过餐馆杂工、刈胶工,积累了不少植胶技术。1906年,集资5000银元,在乐会县(今属琼海市)崇文乡创办中国第一家橡胶公司——琼安公司,冲破封锁从马来西亚偷运5000多株橡胶树苗回海南,建成海南第一个面积达200多亩的橡胶园。
  陈传统(1882—1948),清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于今文昌迈号镇高山村,因母早逝,1888年他7岁时被姑父带到马来西亚,在姑父开的“大树酒店”里当洗碗工。他的姑父去世后,“大树酒店”便由他全部继承经营。他还经营橡胶、椰干、钱庄、汽水厂等。陈传统还抽出一部分资金回家乡文昌县买店铺和地皮,开办发电厂。他是马来西亚陈家祠”的创始人和终身名誉族长。
  黄登科(1867—1949),同治六年(1867年)出生于琼海市福田镇,光绪年间,曾任京官,后被清政府派驻新加坡为副领事,除任官职外,还在新加坡经营黄梨厂和橡胶生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奉慈禧太后圣旨从新加坡运木桐回北京建宫殿。后黄登科因见清政府腐败,便定居新加坡,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起追随孙中山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
  邢谷宝(1870—1938),出生于文昌县南阳镇牛花田村。13岁赴马六甲谋生,16岁迁居马来亚老港。最初以捕鱼为业,后以舢板载客、载货来往于马六甲、新加坡与老港之间。几年后重点经营种植业,成为琼人在马来西亚经营胶园之佼佼者。曾先后捐资兴建文昌县立中学教室、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宿舍和南阳小学图书馆等。
  钟锦泉(1868—1961),越南华侨商人,知名侨领,祖籍琼山灵山镇同福村。1888年随父赴越南海防市谋生。初打工,继作华侨商行报关员,1895年任东方汇理银行经理,兼营父亲的中西餐厅、旅游、航海等业,成为当地闻名的华侨商人和侨领,当选为海防市参议院议员。1907年在河内结识孙中山,积极发动华侨捐款和购买武器运回国,支持辛亥革命。与康有为的关系也密切,在康流亡越南时曾给予接济。1910年其父病故,次年在家乡灵山建“敦笃亭”,康有为题写亭名。
  王兆松(1873—1956),吉隆坡侨领。文昌冠南义门村人,13岁随乡人赴沙劳越谋生,后定居巴生,经营鱼类生意。1904年兼营酒吧、餐馆,并曾任英商辖典目冰块公司总代理。后任吉隆坡琼州会馆总理、中华总商会董事等社会职务。1935年曾捐光洋1万元在文昌中学建兆松楼1座,又捐资在冠南小学内建兆松楼1座。抗日战争初期,曾积极发动侨胞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捐国币4000元和棉毡、卫生衣、背心、毛巾等各1500件,受到冯白驹总队长致函感谢。
  冯尔和(1885—1967),泰华著名侨领。出生于文昌抱罗镇东苑村,13岁赴新加坡当佣工,18岁入德国药房当学徒,后入汇丰银行工作。当时孙中山抵泰号召革命,尔和便加入同盟会。30岁时自创冯尔和药房,一面经商,一面赞助革命。抗日战争期间,回国参加抗日救国工作。战后重返泰国,历任中华总商会主席、暹华救济祖国粮荒委员会理事长等职。
  郭云龙,文昌县南阳镇美丹村人。清光绪年间赴马来亚谋生,搞种植业取得巨大成就,为马来亚著名种植家、企业家。其子郭巨川、郭新(字镜川)都承父业,均是马来亚著名侨领、种值家。郭巨川,1876年出生,壮年时奉父之命赴马来西亚协助搞种埴业。1907年,奉父命捐500光洋创建迈种小学;1925年,花4000余元订购四库全书一套赠给文昌县图书馆,还和弟弟镜川捐银17000元给文昌中学兴建“郭云龙礼堂”及2座教室。郭新,1886年出生,幼年随父去马来亚,不久回国读书,并加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曾任钦州厘金局会办。不久因父云龙去世,应兄巨川之召,去马来亚继承父业。历任南洋英属琼州会馆联合会主席、马来西亚新加坡琼州会馆联合会主席、新加坡广东会馆会长、马六甲琼州会馆主席等职。
  黄有鸾(1892—1964),泰国著名侨领、企业家。1892年出生于文昌县抱罗镇大位村,7岁丧母,8岁丧父,10岁时由姐夫带去泰国半工半读。先后在泰京药行工作,后与侨商冯尔和、沈明吉合资经营大药行,又集巨资承接英国金蛇大药行全部产业,并扩大经营范围。抗日战争期间,发起组织志愿救护队,携带大批药品回国服务,任泰华青年服务总队总队长,经常携带药品到前线阵地抢救伤兵难民。战后重返泰国。历任中华总商会执委、海南会馆副理事长、华侨职工会理事长、华侨西药总会理事长等职。
  符福临(1867—1936),生于文昌县抱罗镇茂山园村,1900年前后赴泰国谋生。先后在曼谷从事木行、建筑、造船、民信局、布匹、火锯厂等工商业。又在星洲、香港、广东汕头等开设木行,事业不断发达,成为泰国著名华侨工商业家。历任泰国中华总商会财政、泰京天华医院总理等职。
  欧巨隆,1890年出生于文昌文教大良亩村。1904年赴泰国谋生,当过锯木厂伙计,后买了一只小木船沿着湄公河做小商贩。其儿子欧宗清在泰国出生,当过缝纫工,又先后给七、八家公司当过14年推销员。1972年成立泰国人造花公会,成为“人造花大王”。后又向房地产业发展,挤身于泰国房地产巨子之列,成为泰国大富豪和欧氏世界首富。历任泰国海南会馆两届理事长,并荣任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主席。
  许文锦,祖籍文昌市锦山镇里龙村,清末赴泰国谋生,侨居泰北宋加洛府经商,领导创办耀华学校(今光华学校)。儿子许环南,1914年生于泰国,父病逝后主持父业。后在夫人陈玉花协助下,创办迈泰火锯、泰密火锯、金林木业有限公司、丰林木业公司等,自任总经理,并被任为官商合营的那空沙旺森林业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创业置产甚多,遂有“森林业之王”之称。
  陈邦祥,1889年出生于文昌县公坡镇,1906年赴泰国谋生。初习做木工,被当时旅泰锡矿殷商詹家丰赏识,选为女婿,并为其得力助手。后自立门户专营锡矿,财源广进,又创建2间机器厂,并大量购置胶园、果园、房屋、地产等,成为泰国南部琼侨中工商业巨子。曾任高吧埠琼州会馆理事长。
  符世晨,1895年生于文昌县文教镇宝陵村,1910年16岁时到高棉(今柬埔寨)谋生,初为胡椒园工人。后赴泰北榄坡埠从事锯木厂,不久兼营土产。1954年将锯木厂改建扩充为机械化的火锯有限公司,事业不断发展。共育7男2女,分别服务于军、警、政、医、学、商各界。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绍经
相关人物
何麟书
相关人物
陈传统
相关人物
黄登科
相关人物
邢谷宝
相关人物
钟锦泉
相关人物
王兆松
相关人物
冯尔和
相关人物
郭云龙
相关人物
黄有鸾
相关人物
符福临
相关人物
欧巨隆
相关人物
许文锦
相关人物
许环南
相关人物
陈邦祥
相关人物
符世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