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前期琼山帆船队出洋谋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971
颗粒名称: 一、清前期琼山帆船队出洋谋生
分类号: D691
页数: 3
页码: 187-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的海外贸易发展促进了海南人出洋谋生,尤其是明末1641年林树华、陈道裨等人成功驾舟到越南芽庄定居的故事鼓舞了当地渔民。海口总关的对外贸易往来促进了出洋热潮,琼山县的演海、演丰、三江、大致坡一带的农民每年都有近千人乘帆船去南洋谋生。随着各国琼侨不断增多,为了互相联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侨居地谋生存和发展,琼侨先贤邀集侨居地附近同乡,按照海南农村的传统习惯,按地域、姓氏或行业,先后建起神庙、宗祠、公所、同乡会、公会、会馆、协会等社团组织。最初出洋的海南移民,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家庭贫困,由青壮男子单身出洋,配偶留在家里,最高愿望是在侨居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储蓄点钱寄回老家解决家人的生活困难,等积攒一定钱财后便回国。因此最初出洋的人还不是太多,定居繁衍后代的人也不是太多。
关键词: 海南 帆船 出洋谋生

内容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废除了市舶制度,设立江、浙、闽、粤海关,粤海关下设置7处总关,海口总关就是其中一个。当时海口总关的对外贸易往来比较兴旺。海外贸易的发展,对海南人出洋谋生有极大促进作用。特别是明末1641年,琼山旧圩村、儒林村渔民林树华、陈道裨等人成功驾舟到越南芽庄定居的故事,使当地渔民受到极大鼓舞,千方百计要造船去番谋生。旧圩村的饶昭聪、陈贵仁请工人造船,用三、四年的时间造了两艘排水量200担的帆船,设置罗盘,他们自己当水手,请了有经验的船公,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10月从龙尾头港扬帆出海,向南航行,同海洋风浪搏斗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暹罗(泰国)南部洛坤府的北汶浪港。接着,他们这两艘船在泰国和新加坡之间从事运输,从北汶浪港装运暹米、柚木往新加坡,又从新加坡装载各种工业品返回泰国。一年往返四五回,赚了很多钱。次年,这两艘帆船满载暹米、柚木和各种布料返回海南乡里,曾轰动了一时。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当地出现了出洋热潮。琼山县的演海、演丰、三江、大致坡一带的农民,背着简单的行李,离乡别井,乘上排水量有300担的三桅帆船出洋谋生,每年出洋的乡民近千人。演海乡北港村是琼州大地震时形成的小岛屿,没有多少耕地,全村人全靠捕鱼为生。该村的饶新孝乘帆船到越南定居后发了大财,造了18艘帆船组成帆船队,每年冬至前后开往越南、新加坡、暹罗等国,至次年四五月才由各埠返回原港停泊。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帆船队发展到72艘三桅大帆船。琼山县东营、演海、演丰、三江、大致坡一带的乡民,每年都有3000多人到龙尾头港乘帆船去南洋谋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琼侨人数多达10多万人,仅道光三至四年(1823—1824年),迁居海外的海南人达万人以上⑪。
  随着各国琼侨不断增多,为了互相联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侨居地谋生存和发展,因此不少琼侨先贤邀集侨居地附近同乡,按照海南农村的传统习惯,按地域、姓氏或行业,先后建起神庙、宗祠、公所、同乡会、公会、会馆、协会等社团组织。从这些社团创建的时间、规模和创建人的组成,可以看出当时海南人出洋的情况和侨居地的慨况。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琼侨在侨居地创建的社团组织有: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琼府会馆,于道光三年(1823年)由韩满翼、苏合利、陈德成、郑世发等琼侨发起,有80多位同乡捐资兴建。泰国京都三清水尾圣娘庙,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马来西亚登嘉楼水尾圣娘庙,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琼侨翁邦玺出钱兴建,原来是一间以椰树当桩、茅草盖顶的茅屋,是海南各地同乡到丁州来的临时安身住所,最初海南人称为“公司厝”(类似观在的招待所),后来安了一尊神像供奉,便取名为“水尾圣娘庙”。
  在鸦片战争结束之前,由于清政府海禁很严,有偷渡外洋者,以私通外国论,查获必被官府严办,所以出洋谋生者只能驾驶渔船或偷偷搭乘运输贸易的货船出国。早期出国的海南移民,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家庭贫困,由青壮男子单身出洋,配偶留在家里,他们的最高愿望是在侨居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或者从事小本经营活动,储蓄点钱寄回老家解决家人的生活困难,等积攒一定钱财后,便回家乡休息一段时间再回侨居地,直到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才回到故里养老送终。所以最初出洋的人还不是太多,定居繁衍后代的人,也不是太多。象琼山县演海乡出洋船队这样的事例,还是极个别的。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