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大陆移民对海南发展的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92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大陆移民对海南发展的作用
分类号: K296.6
页数: 6
页码: 122-127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宋代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宋代海南开始设立学校,官办府学、县学,还设置了附郭社学、仁政乡校和珠崖乡校,后来又在府城北郊建起东坡书院。不少博学儒士也陆续到海南岛当塾师,招徒讲学。当时海南各州、县都专门配置了掌管文教工作的教授、教谕、训导等学官。
关键词: 宋代 海南岛 文教改革 经济发展 官民关系

内容

宋代大批汉人向海南迁徒,对海南政治、经济、文教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对海南文教发展有划时代意义
  古时海南岛落后,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的落后。而文教落后,则突出表现在宋代以前全岛没有一间州县办学校。不办学校,同当时经济落后和缺乏资金固然是一个起码条件,但跟当时地方官员不重视文化教育和没有教师,则是最根本的原因。没有学校,没有教师,当然没法培养出什么人才。难怪从隋朝开始,全国已实施科举选才制度,但从隋唐至五代的400多年中,海南竟没有出现过一名进士、举人之才,自然海南出生的人也难进入官场。
  到了宋朝,海南各地才开始设立学校。北宋太宗年间,海南才办起第一间小学——宝芳小学。庆历四年(1044年),琼州才在今府城东南面办起官办府学,琼山、澄迈、临高、文昌、儋县等地亦相继开设县学,此外,琼州还设置附郭社学、仁政乡校和珠崖乡校,后来又在府城北郊建起东坡书院。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吉阳知军周康拨款重修州学,说明宋代崖州已办起州学。大陆不少博学儒士也陆续到海南岛当塾师,招徒讲学。当时海南各州、县都专门配置了掌管文教工作的教授、教谕、训导等学官,不少进士、举人出身的州县官还利用空暇时间到学宫亲自为生徒讲经授业。《琼州府志》卷29载:“宋守之,庆历年间知琼州,教诸生讲五经于先圣庙,建尊儒阁,暇日亲为讲授,置学田,以资膏火,由是州人始知好学。”当时琼山县人陈孚曾从学于宋守之,是众生中出类拔萃者,后来参加会试,成为海南第一位考中进士者。这在当时的海南是件开天辟地的事情,影响极大,于是很多士子都以他为榜样,刻苦修举业,很多民众都纷纷送子弟入学读书。苏东坡谪居儋州的3年中也招徒讲学,岛内不少好学之徒都慕名而来拜他为师。他的生徒中,有琼山县的姜唐佐和昌化军的符确,后来都中了进士。历任真宗、仁宗朝宰相丁谓,贬居崖州3年,能以贬思过,“教人读书为文,其所著诗文有数万言。还向当地老百姓传授建筑技术,帮助乡民修建房屋,得到黎民赞杨。”
  有些到海南任职或贬流海南的官员落籍后,也将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子孙,严格要求后代刻苦读书修举业,故他们的后裔登科第者颇多。例如,郑志灏的儿子郑美器、孙子郑真辅,何兴的儿子何一鹏,陈甫的儿子陈仲良等,在宋代都中了进士。两宋海南出生的进士共有15名之多,从此海南便开始有人到朝廷和大陆各地做官。海南通过办各种学校,传播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全岛的社情民风也不断开化、文明和进步。
  二、改革弊政改善了官民关系
  自汉至五代,海南的郡守、州牧及诸州招讨使等多是武官,即使是由文臣担任,也是军民政独揽,万事个人说了算。海南又远离京城,交通不便,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朝廷政令难于下达到黎峒,海南岛的实情皇帝不甚清楚。加上藩镇刈据,混战绵年,海南往往成为两广附属、托管或遥领之地,地方长官类似少数族的“土司”,可以胡作非为,积弊甚多,民众苦不堪言。
  宋朝重文轻武,到海南任地方要职者多是文臣带朝官衔,这些官员受过儒家教育,知书达理,作风廉介,较好地施行法治、礼治、德治,经常亲身深入黎峒,体察民情,宣谕朝廷政令,教育感化民众,改革弊政,减轻民众负担,为民办了诸多实事好事,使官民关系、民族关系逐步平和。如《琼州府志》所载:李崇矩,太平兴国中期任琼、崖、儋、万4州都巡检时,“黎民扰动,崇矩悉抵其峒穴抚慰,以已财馈其酋长,众皆怀附。”李谔绍兴年间(1131—1162年)任琼管安抚使时,“琼州城甚隘,许益作乱,廓外民居多被焚掠,谔乃筑外罗城,州人赖之。”后来李谔的同乡、番禺遇人吴群,渡琼任琼州通判,当时海盗发,吴群出俸资立城堡以御之,将府城墙修成。琼人歌颂曰:“前有李君今见吴,琼管保障皆番禺,民之父母邦之枢。”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虞沇,绍兴二年(1132年)知琼州,发现以往琼州地方官规定各州县的民情要逐级上报,禁止越级上诉。因为海南与大陆隔着海洋,许多民间疾苦不能上达朝廷,有的官吏无顾忌,隐满下情不报,欺压渔肉民众,此乃历代积弊。虞沇到任后,乃上书请不禁越诉,对压制越诉的官吏重行责罚,数年之间积弊顿除。淳熙年间(1174—1189年),琼管帅韩璧经常出入阡陌,劳来不倦,黎人感慕,愿供田税,并曾修郡学。南宋淳熙间,吉阳知军周〓,遣熟黎到生黎地方招抚,得生黎50余峒,并拨款重修州学。o绍兴年间(1131—1162年),崔与之授广西路提点刑狱。,编历所部巡珠崖,秋毫无扰,对州县官奖廉劾贪。珠崖本地特产苦丁茶,州郡每年征500缗(缗指成串的钱,一缗为一千文),还要征用大量吉贝布,民尤苦之,他皆贴榜免征之,其他利病,也罢行甚多。针对当时海南用刑惨酷,崔与之上疏奏10件弊政:“一曰狱囚充斥之弊;二曰鞫勘不法之弊;三曰死囚冤枉之弊;四曰赃物供摊之弊;五曰户长科役不均;六曰弓手士军骚扰;七曰催科泛追;八曰缉捕生事;九曰奸猾健讼;十曰州县病民。申谕而痛惩之。”宋代贬官李纲、赵鼎、李光、胡诠、苏东坡等亦为海南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为海南士民所敬仰,故与唐宰相李德裕同祀于“五公祠”,让海南人民世代纪念他们。
  三、促进了经济发展
  宋代由于大批文臣名士入琼,这些人不仅带来大陆的先进文化,而且也传播了大陆各种生产技术,促进了海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海南的土地有限,随着入岛移民的增加,当时州县官员已开始对农业引起重视。北宋开宝八年(975年),仅琼山县就修渠引水灌田300余顷。淳熙8年(1181年)琼州知州韩壁将水田耕褥灌溉方法传教给琼山县的百姓。宝祐四年(1256年),广东遂溪人纪应炎中进士后,就任澄迈县主簿㉓,看到海边滩涂可垦耕,便募民围海造田千余亩,并引水灌溉。自宋代起,海南已开始引进两广和越南的稻种,这时海南也已大量种植木棉,纺织业也从丝纺、麻纺发展到棉纺。宋人范成大记载,宋代的黎族服饰就以“机抒精功,百世于华”,驰名天下,招来远近商贾,畅销两广,并被征为朝廷贡品。宋代海南的盐业也相当发展,宋食贷志记载全岛的盐田就有13处之多。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抚州(今江西临川)人折彦质谪居昌化军时,为了发展当地集市贸易,就与儋州寓士许廷惠等人商定,当地每5日为一集市,民众可于集市日拿自己的产品到市场去出卖和交换。
  宋朝时,海南与大陆各地的贸易往来很兴旺。这主要得益于北方受金兵入侵,宋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以市舶收入作为国库重要财源之一,因而重视并致力于发展海运事业。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就明确地说:“市舶之利最厚,如抽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利取之于民。朕所以留心于此,庶可以少宽民力尔”(会要稿)。在宋代,海南岛的海上贸易已较发达,主要门户如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等都有市舶活动。到乾道年间(1165—1173年),在海南设立琼州市泊分局,隶属广州市舶司。为了适应海上贸易的需要,宋代海南岛沿海的港湾开始形成固定的停泊点,来往于大陆的商船主要停泊在琼山的海口浦、白沙津和澄迈的石矍港。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以前,琼州的商税额只有4285贯(1贯为1000枚铜钱),而熙宁十年这一年全岛的商税收入则达到19597贯,增长速度很快。这个商税额,是征收海南土特产的香料、槟榔、小马、翠羽、黄腊、苏木和贝吉等税的收入,也包括船泊税。北宋时,由泉州、福州、浙江、湖广、广南等地来琼的商船大都载金银布匹,海船价值不下万余贯,而高州、化州、雷州等地来的商船则多载米包、瓦器、牛畜类,每船价值少也一、二百贯。到了南宋,琼州与泉州、福州间的贸易更为兴盛。泉州的商船一般是正月出航,满载酒、米、面粉、纱绢、油漆、瓷器等往琼州,五、六月返航,输入琼州槟榔等土特产。
  在宋代,南洋各国番船也常到琼州海口浦、白沙津贸易,海南的各种热带作物、珍贵木材和南药,以及珍珠、玳瑁、蜜腊、五色藤等土特产,源源不断地输往邻国。而当时地处海南东南部的陵水湾则是国际商船在琼州寄泊和物品补给站。唐宋时期从大陆泉州、广州等地前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北非和地中海国家的商船,以及上述地区国家前来中国大陆的商船,大多都要在陵水湾或海口浦停靠休整、补给物品和淡水。随着国内外商船停靠海南各港口日益频繁,到海南定居经商贸易的大陆人越来越多,有些外国人也偶而在海南居留。
  四、开创了海南旅游业
  古代因为海南交通不便,极少有闲人踏足海南岛,对海南特别是岛的南端情况更不甚了解,所以人们乃至历代皇帝,都把海南视为偏僻落后的“蛮烟之地”,自隋唐起,更是把海南当作贬谪流放罪臣之去处。但是,宋代许多渡琼贬官和朝廷命官,却为海南特有的热带海岛地理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所吸引、所赞叹,留下了许多赞美海南自然景色的诗章。南宋时到海南最南端任职的地方官,还对当时海边一些自然景点进行了开发和经营。例如,淳熙年间海陵人周〓任吉阳知军时,酷爱这里的山水,寻访发现了今三亚的大小洞天是个好地方,并作磨岩山船记至今犹传。淳祐年间(1241—1252年),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人毛奎知吉阳军,他会写文章,通术数,知地理,进一步在崖州南拓建“海山奇观”风景区,辟有大小洞天、仙梯、灵应泉、海山奇观等胜迹,颇引人入胜。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大小洞天一带原来的石刻很多,最长的有毛奎所写的大小洞天记312字,大小洞天诗序175字,诗一首,五言十韵100字,和韵一首100字,石船记157字。宋代的周〓和毛奎,可说是开创海南旅游业的先驱。
  五、苛税激起各族民众反抗
  宋代大批文官到海南任职,比上几代地方官员较了解民情,对历代积弊采取了不少改革措施,对海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步做了一些好事。但是,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员必竟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服务和效力的。地方官员只是改变一些治理方法和策略,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轻民众的负担。宋朝特别是南宋的统治地盘缩小了,但官僚机构和官吏人数却增加了,加上连年对金作战和宋末抵抗元兵,民众所负责的丁税田租和特产税等日益加重。海南每逢旱灾或风灾,更是民不聊生,流民群起反抗生事。据史料记载,宋代海南各地发生较大的民众起义、“叛乱”有10多次,先后都被官军“讨平”或“招降”。其中,庆历年间(1041—1048年),区希范率领起义民众攻破琼州城,被广西转运使杜杞率兵镇压,捕获600余人,区希范被施以醢刑㉔。熙宁十年(1077年),乐会白沙峒黎王邦佐率民众起义,保义郎陈升之率军抚降,俘获林志福等首领。绍圣年间(1094—1097年),陈韬率领农民起义,焚烧了澄迈、临高二县城,知琼州事周因率兵讨平之。元符年间(1098—1100年),琼州黎叛,知琼州事郭汝贤遣兵踞要地,捕获劝降起义首领。绍兴初年(1190年),黎峒起义,琼州安抚使邓酢亲擒首领杀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峒黎攻逼琼州城下,四州都安抚使王介率兵将起义黎众打退。又绍定年间(1228—1233年),澄迈、临高、昌化3县民众起义,被刘椿领兵讨平。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