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唐代回族先民入居海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91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唐代回族先民入居海南
分类号: K296.6
页数: 2
页码: 103-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时,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开始定居海南岛,主要集中在振州、万安州、海口和儋州等地。这些人大多是商人和船员,部分被当地豪强抢劫而沦为奴婢。据史料记载,当时海南岛上有许多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古墓群。
关键词: 唐代 海南岛 船员 古墓群

内容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鉴证,回族先民从唐代开始已经入居海南岛。最早入居海南的回族先民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唐朝时,中国与波斯、大食(即阿拉伯帝国)的关系非常密切,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萨珊朝波斯王曾遣使来唐。龙朔元年(661年),波斯王卑路斯为大食所逼,栖身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地区),向唐求援,时唐高宗遣王名远出使,于其地设波斯都督府,以卑路斯为都督。因大食军步步进逼,卑路斯于咸亨中来唐,高宗授予右武卫将军,后客死长安。仪凤三年(678年),高宗令吏部侍郎裴行俭护送波斯王子泥涅斯回国。景龙中,泥涅斯再次投奔唐朝,唐中宗封他威卫将军,后也死于唐。波斯大部分领土虽为大食所占,但西部部众尚存,唐开元、天宝年间,曾10次遣使来唐,并献方物。波斯人善经商,终唐一代,波斯人来华经商很多,长安、扬州、广州有众多波斯人开店经商,并在中国定居。
  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唐称大食)遣使节来唐,建立邦交。从高宗到德宗148年中,大食先后遣使来唐39次,阿拉伯商人大量聚居于广州、泉州、扬州等地。
  海南岛是当时波斯和阿拉伯商船来往于广州、扬州、泉州等通商品岸的中转站,自然有部分商人和船员留居海南岛,但更多的是被海南当地豪强抢劫而沦为奴婢。他们便成为海南最早的回族先民。据《太平广记》载:“唐振州(今三亚市)民陈武振者,家累万金,为海中大豪,犀象玳瑁仓库数目。先是西域贾潭泊溺至者,因而有焉。海中人善咒术,俗谓牟得法。凡贾船经海路,与海中五郡绝远,不幸风漂失路,入振州境内,振民即登山披发以咒诅,起风扬波,舶不能,必漂至于所咒之地而止,武振由是而富。”又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载:“唐天宝年间(908—923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时,被漂流至海南岛的振州江口,得到振州别驾冯崇债的迎接,后又被护送到万安州大首领冯若芳家安置。这个冯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船二、三艘,取物已货,掠人为奴婢。其奴婢居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总是若芳奴婢之往处也……。”
  唐代迁入海南岛的波斯人和阿拉人,散居振州(今居在三亚)、万安州(今万宁)、海口、儋州等地,其中居住在万安和振州较多。1983年前后,三亚市和陵水县(唐时属万安州管辖)濒海沙滩地带连续出土了梅山墓葬群、干教坡墓葬群、番岭坡墓葬群、土福湾墓葬群等4处古代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古墓群。位于陵水县英州镇土福湾村至三亚市藤桥镇番岭坡古墓群,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40—60米,墓碑均用阿拉伯文或古波斯文书刻。其中有一块石碑文为“殉教者伊本·赛爱德·宛葛斯之墓,死于12月”。据说他是唐高宗永徽初年(651年)到广州传教的阿拉伯传教士宛葛斯的儿子。当时到广州传教的有30多位阿拉伯传教士,后来有一部分传教士到了海南传教。考古工作者鉴证这些古墓葬群,是始自唐代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墓葬群。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