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汉人入岛对海南政治经济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89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汉人入岛对海南政治经济的影响
分类号: K296.6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秦汉时期对海南岛的治理和影响,包括移民实边、文化传播、地方建制和农业政策等方面。秦朝时,海南岛属象郡外徼,采取移民实边政策,对南方边疆的开发和巩固边防有积极意义。汉朝时,通过郡县制度和封国并行制,加强了对海南岛的行政管辖,并采取了鼓励垦荒、轻徭薄赋等措施,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对户籍制度进行登记调查,作为征课赋税和征派徭役的根据,维护社会治安。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海南岛 移民实边 文化传播 地方建制 农业政策 户籍制度

内容

秦朝时,海南岛属象郡外徼。自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海南置珠崖、儋耳二郡起,海南岛便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因此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久远而深广。
  秦朝为了巩固全国的统一,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秦平定南越后,遣50万中原人戌守南越,后来这些人大部分落藉岭南(包括海南岛)。大规模的移民,对南方边疆的开发和巩固边防,都有积极的意义。秦始皇又实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③的政策,对度量衡、贷币、交通、文字进行整齐划一,把民族融合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秦代数以“六”为纪,符节、法冠均六寸,舆六尺、乘六马、六尺为步。数以“六”为纪的遗风,在海南特别是黎族中流行非常长久。
  汉军3次登上海南岛和郡县汉族官员,对传播中原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为海南做了不少好事。例如,传说儋耳郡城是西汉杨仆所筑。东汉时马援又率军登岛“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立珠崖县”。另据《琼州府志·僮尹传》: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丹阳(今安教宣城县)人僮尹被任命为儋耳太守,“至郡敷政未久,下诏擢为交趾刺史④,还至珠崖,戒敕官吏毋贪珍赂,劝谕其民毋镂面颊,以自别于峒俚,雕题之习,自是日变。”由于僮尹能匡俗信民,得到朝廷厚加赏赐。
  西汉前期,地方建制既承袭秦制,又与秦制有所不同,实行的是郡县和封国并行制。汉初全国共置54郡,中央直接控制的只有15郡,其他都是诸候国的领地。西汉一代,还封了140多个功臣,宗室和外戚为列候。但列候在封国无治民权,封国只是列候的食邑,归所在郡管辖。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沿袭西汉旧制,为郡县两级制。但光武帝为了简政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量裁郡县行政建制,全国约裁并400余县,并相应精简吏员,以提高行政效率。海南自然也受到影响,到汉光武帝十九年(公无43年)时海南只置珠崖县,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儋耳归附,又复置儋耳县。(《正德琼台志》)。
  汉代明君吸取秦始皇父子大肆兴建,滥用民力,开支浩大,赋税苛重,民不堪负,结果造成政权短命(仅15年)的教训,比较珍惜民力,采取了不少措施,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经济。例如,汉朝建立后就实行严密的户籍制度,下令流民归土,进行全国性的户口登记,称“编户齐民”,作为征课赋税和征派徭役的根据,并以此控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因此,汉武帝时海南建立郡县后,根据汉户籍制,对海南的户口也进行了调查登记,全岛有2万3千余户,人口约10万人,其中汉人约有3万人。
  两汉对发展农业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不少有利农业生产的措施。例如,西汉鼓励流民归土,轻徭薄赋,普遍使用牛耕,利用自然水进行人工灌溉等等;东汉则极力提倡垦荒,把荒地发给贫民垦殖,以扩大耕地面积,还组织军队屯垦。东汉在明帝、章帝、和帝三朝,多次下诏全国“假民公田”。“假”是租借的意思,“假田”就是把国家掌握的荒田和山泽租借给农民耕植,三、五年内可以负除租赋,国家还可以贷给种子、口粮和农具。免除租赋期满,国家向农民征收40%左右的田租。这种租借公田的公民,,实际上是国家的佃农,他们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欲迁回本乡者听其自由。“假民公田”政策的实施,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缺地问题,也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而且安辑了大量流民,保持了社会安定。当时海南岛的农业除了水稻、坡稻、薯类种植之外,棉类种植已相当普遍,因此促进了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发展,海南生产的广幅布已成为珍贵的贡品,闻名全国。《汉书·地理志下》所载:“自合浦徐闻入海,得大洲(即海南岛),东西南方千里,……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正是汉代海南农业、手工业生产状况的写照。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