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军第三次登上海南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892
颗粒名称: 三、汉军第三次登上海南岛。
分类号: K296.6
页数: 3
页码: 78-8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汉代时期海南岛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包括马援率领军队第三次登陆海南岛、秦汉两代在海南岛设立郡县治理、东汉时期海南岛的社会情况以及海南岛的移民情况等。
关键词: 海南岛 征讨交趾 伏波将军 黎族起义

内容

汉军第三次登陆海南岛,是距第二次90多年后,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的事。这次出兵是由伏波将军马援率领的。
  秦、汉两代,都在今越南北部至中部设郡治理。东汉时在此设交趾、九真、日南3郡。东汉初年,锡光为交趾太守,任延为九真太守,他们比较注意治道,如教民铸造铁器农具,推广牛耕,改变了越民原来烧草耕田的落后耕作方法。又兴办学校,教民礼法,让民众及时婚配,越人感德。后由苏充继任交趾太守,为政苛刻,交趾鹿冷县女子征侧、征贰姐弟俩起兵反抗,攻没交趾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诸郡民众都起义响应(当时海南岛属合浦郡辖管),略占岭南60余城,征侧、征贰自立为王。建武十八年(42年),汉光武帝刘秀封虎贲中郎将马援为伏波将军,以刘隆、段志为副将南击交趾。马援率领大小楼船200余艘,兵士2万余人,沿海而进,斩杀征侧、征贰,追击其余党,平息了以上诸郡。汉军所经之地,都复置郡、县机构,修筑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当地民众。这次虽然是征交趾,但马援也率兵从海南岛西部登岛,“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立珠崖县”(《琼州府志》卷29马援传)。相传当年马援率兵登上海南西海岸后,因炎天似火,兵马找不到淡水喝。忽然他所骑白马发现路边有几棵小草,草下沙滩有些潮湿,便长嘶一声,起蹄刨挖,果然沙土之下有泉涌,解除了兵马饥喝之困。后来当地乡民在此掘了一口井,命名为“白马井”,并于井畔建伏波庙,塑像奉祀。苏东坡贬儋州时所写《伏波庙记》和《儋州志》都有记述。有的学者认为马伏波未尝征珠崖和登岛,这是值得商榷的。除《琼州府志》上述记载外,还有许多文献说明马援确实率兵登岛。第一,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5说:“马援……抚定珠崖,调立城廓,置林邑,屯于大胜岭。”大胜岭在什么地方呢?唐胄《正德琼台志》卷五《山川》澄迈县条说:“大胜岭,在县(指澄迈县)西十里,多稔都,高耸。俗传汉军屯此征蛮,大胜后,知县韦裘建亭于上。”两书记载汉军屯兵地点相同。第二,赵汝适《诸番志》卷下说:“马伏波平海南也,命陶者作缶器,大者盛水数石,小者盛五斗至二三斗者,招到深峒归降人,即以遗之,任意选择,以测其巢穴之险夷。”第三,郭沫若在《马伏波井·序》中说:马伏波井“在东方县十所滨海……,近世原有伏波祠,久废。〓上嵌一石碑,题‘汉马伏波’之井。……汉有两伏波,曾有功于海南。一为汉武帝时之路博路,一为光武帝时之马援。马援定交趾在建武十九年春(公元43年),以十八年夏出师,二十年秋还师。其经略海南当在十九年期内。故十所井如确为‘马伏波之井’,则至今已一千九百二十年矣。”(见《郭沫若海南诗文注》33页)。
  马援这次率楼船兵征交趾,登海南岛,从建武18年至20年(公元42年至44年)秋天离开,历时近3年。后雷琼二郡多祀路博德及马援伏波将军祠庙,至今尚有庙在。东汉时朝廷又不断派汉官到海南任职,中原人也不断迁琼。据府志载,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儋耳归附,明帝(刘庄)委任丹阳(今安徽宣城)人僮尹为儋耳太守。另据明代临高县举人王佐(1428—1512)所著《琼台外纪》载:“武帝置郡之初,已有善人三万之数”。“建武二年(公元26年),青州(今山东)人王氏二子祈、律,家临高之南村,则东汉有父子至者矣”。这是海南移民有具体地域、姓氏和落籍地点的最早记载。临高《王氏族谱》也有记载:王琳,汉代来琼,总管南黎,卜居临高包登村。又据儋州《符氏族谱》载:今儋州市符振中这一支符氏祖先原籍大陆,东汉光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其“大祖三兄弟随马公援渡琼,即卜居大拖坡,继徙于沙发园”(墓志铭)。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