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军三次登陆海南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8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汉军三次登陆海南岛
分类号: K296.6
页数: 4
页码: 77-80
摘要: 本文讲述了汉朝时期,路博德、杨仆、张禄和马援等将领率军两次及更多次登上海南岛,以及在岛上设置行政机构、征战黎民、兴修水利、置县等历史事件。其中,马援登岛后因找不到淡水,所骑白马发现路边有几棵小草并有潮湿的沙滩,解决了解除兵马饥喝之困的问题。后来当地乡民在此掘了一口井,命名为“白马井”,并于井畔建伏波庙,塑像奉祀。
关键词: 汉朝 海南岛 行政机构 征战

内容

一、路博德杨仆最先率军登上海南岛
  汉武帝时,南越王婴齐在位。婴齐是赵陀的曾孙,曾宿汉都长安,娶汉女摎氏为妻。婴齐死,子兴立,因其年幼,太后摎氏欲倚汉威以固其位,于是母子上书汉廷:“请比内诸候,三岁一朝,除边关”①。但南越相吕嘉叛变,反对内属,杀赵兴摎氏及汉使者,另立婴齐越妻之子赵建德为南越王,对抗西汉朝廷。元鼎5年(前112年),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水兵)将军杨仆等率兵分路进击岭南。南越人深知伏波将军的威名,因此纷纷向汉军投降。叛乱的头目吕嘉、赵建德等带领数百下属逃亡入海南,这是秦以来汉人第二次移民海南岛。路博德派海兵追赶,次年(前111年)10月俘杀吕嘉等,从而平定了南越,在其属地岭南、交趾、海南诸地,分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郡。在这次南征中,汉军登上海南岛,在岛上屯兵一段时间,并将当时海南岛的情况驰报汉武帝,在岛的北部地区设置珠崖郡(治所在今琼山市境,一说在遵谭镇东谭,一说在龙塘镇潭口)、儋耳郡(治所在今儋州市三都镇南滩)。珠崖郡辖瞫都、玳瑁、珠崖、苟中、紫贝、山南、临振等县,儋耳郡下辖九龙、至来、乐罗、儋耳等县,全岛共置16个县。这是海南岛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地方行政权力机构,2郡隶交趾刺史部。海南设立郡县后,北方的汉人不断进入海南。首先是朝廷任命的郡、县官员及其家属随员渡琼〓任,如设郡不久,汉武帝便任命会稽(治所今浙江嘉兴)人孙幸为珠崖郡太守,孙幸携儿子孙豹等家人就任。当时海南特产广幅布是享誉中华的贡品,广幅布是超宽的缯布,宽度为5尺,当时中原不能生产,中原生产的布幅一般宽度只有2尺2寸。所以每年郡守都要征调大量广幅布献给朝廷和已用,黎族民众不堪重负,于西汉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聚众造反,攻破郡城杀了孙幸。其子孙豹领郡事,率兵镇压,黎族人民起义失败后,朝廷下诏任命孙豹继任珠崖太守。
  二、张禄第二次率领汉军登上海南岛
  西汉昭帝时,孙豹虽然同率善长率领的人返还珠崖郡,经过连年镇压、讨平,继父任珠崖太守。但是,黎族民众一直不服汉官的横征暴敛,连年起义反抗,动摇了汉室在海南的统治。西汉甘露二年(前52年)4月,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询派遣护军都尉②张禄率汉军渡琼,围击起义的黎民③。这便是汉军第二次登陆海南岛。此后,中原汉人(包括官兵)和不断汉化的越族人随之迁到海南岛,在沿海地区和各条河流出海处设立居民点。
  三、汉军第三次登上海南岛。
  汉军第三次登陆海南岛,是距第二次90多年后,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的事。这次出兵是由伏波将军马援率领的。
  秦、汉两代,都在今越南北部至中部设郡治理。东汉时在此设交趾、九真、日南3郡。东汉初年,锡光为交趾太守,任延为九真太守,他们比较注意治道,如教民铸造铁器农具,推广牛耕,改变了越民原来烧草耕田的落后耕作方法。又兴办学校,教民礼法,让民众及时婚配,越人感德。后由苏充继任交趾太守,为政苛刻,交趾鹿冷县女子征侧、征贰姐弟俩起兵反抗,攻没交趾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诸郡民众都起义响应(当时海南岛属合浦郡辖管),略占岭南60余城,征侧、征贰自立为王。建武十八年(42年),汉光武帝刘秀封虎贲中郎将马援为伏波将军,以刘隆、段志为副将南击交趾。马援率领大小楼船200余艘,兵士2万余人,沿海而进,斩杀征侧、征贰,追击其余党,平息了以上诸郡。汉军所经之地,都复置郡、县机构,修筑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当地民众。这次虽然是征交趾,但马援也率兵从海南岛西部登岛,“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立珠崖县”(《琼州府志》卷29马援传)。相传当年马援率兵登上海南西海岸后,因炎天似火,兵马找不到淡水喝。忽然他所骑白马发现路边有几棵小草,草下沙滩有些潮湿,便长嘶一声,起蹄刨挖,果然沙土之下有泉涌,解除了兵马饥喝之困。后来当地乡民在此掘了一口井,命名为“白马井”,并于井畔建伏波庙,塑像奉祀。苏东坡贬儋州时所写《伏波庙记》和《儋州志》都有记述。有的学者认为马伏波未尝征珠崖和登岛,这是值得商榷的。除《琼州府志》上述记载外,还有许多文献说明马援确实率兵登岛。第一,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5说:“马援……抚定珠崖,调立城廓,置林邑,屯于大胜岭。”大胜岭在什么地方呢?唐胄《正德琼台志》卷五《山川》澄迈县条说:“大胜岭,在县(指澄迈县)西十里,多稔都,高耸。俗传汉军屯此征蛮,大胜后,知县韦裘建亭于上。”两书记载汉军屯兵地点相同。第二,赵汝适《诸番志》卷下说:“马伏波平海南也,命陶者作缶器,大者盛水数石,小者盛五斗至二三斗者,招到深峒归降人,即以遗之,任意选择,以测其巢穴之险夷。”第三,郭沫若在《马伏波井·序》中说:马伏波井“在东方县十所滨海……,近世原有伏波祠,久废。〓上嵌一石碑,题‘汉马伏波’之井。……汉有两伏波,曾有功于海南。一为汉武帝时之路博路,一为光武帝时之马援。马援定交趾在建武十九年春(公元43年),以十八年夏出师,二十年秋还师。其经略海南当在十九年期内。故十所井如确为‘马伏波之井’,则至今已一千九百二十年矣。”(见《郭沫若海南诗文注》33页)。
  马援这次率楼船兵征交趾,登海南岛,从建武18年至20年(公元42年至44年)秋天离开,历时近3年。后雷琼二郡多祀路博德及马援伏波将军祠庙,至今尚有庙在。东汉时朝廷又不断派汉官到海南任职,中原人也不断迁琼。据府志载,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儋耳归附,明帝(刘庄)委任丹阳(今安徽宣城)人僮尹为儋耳太守。另据明代临高县举人王佐(1428—1512)所著《琼台外纪》载:“武帝置郡之初,已有善人三万之数”。“建武二年(公元26年),青州(今山东)人王氏二子祈、律,家临高之南村,则东汉有父子至者矣”。这是海南移民有具体地域、姓氏和落籍地点的最早记载。临高《王氏族谱》也有记载:王琳,汉代来琼,总管南黎,卜居临高包登村。又据儋州《符氏族谱》载:今儋州市符振中这一支符氏祖先原籍大陆,东汉光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其“大祖三兄弟随马公援渡琼,即卜居大拖坡,继徙于沙发园”(墓志铭)。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