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汉代汉人陆续登上海南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88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汉代汉人陆续登上海南岛
分类号: K296.6
页数: 8
页码: 77-84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汉军三次登陆海南岛的历史事件。第一次由路博德和杨仆率军登陆,设立了珠崖郡和儋耳郡;第二次是张禄率军围攻黎民起义;第三次是马援率军平定交趾后,也登陆海南岛,并在当地设立城郭、井邑。这些历史事件对海南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汉军 海南岛 登陆 设置郡县 历史事件

内容

第一节 汉军三次登陆海南岛
  一、路博德杨仆最先率军登上海南岛
  汉武帝时,南越王婴齐在位。婴齐是赵陀的曾孙,曾宿汉都长安,娶汉女摎氏为妻。婴齐死,子兴立,因其年幼,太后摎氏欲倚汉威以固其位,于是母子上书汉廷:“请比内诸候,三岁一朝,除边关”①。但南越相吕嘉叛变,反对内属,杀赵兴摎氏及汉使者,另立婴齐越妻之子赵建德为南越王,对抗西汉朝廷。元鼎5年(前112年),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水兵)将军杨仆等率兵分路进击岭南。南越人深知伏波将军的威名,因此纷纷向汉军投降。叛乱的头目吕嘉、赵建德等带领数百下属逃亡入海南,这是秦以来汉人第二次移民海南岛。路博德派海兵追赶,次年(前111年)10月俘杀吕嘉等,从而平定了南越,在其属地岭南、交趾、海南诸地,分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郡。在这次南征中,汉军登上海南岛,在岛上屯兵一段时间,并将当时海南岛的情况驰报汉武帝,在岛的北部地区设置珠崖郡(治所在今琼山市境,一说在遵谭镇东谭,一说在龙塘镇潭口)、儋耳郡(治所在今儋州市三都镇南滩)。珠崖郡辖瞫都、玳瑁、珠崖、苟中、紫贝、山南、临振等县,儋耳郡下辖九龙、至来、乐罗、儋耳等县,全岛共置16个县。这是海南岛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地方行政权力机构,2郡隶交趾刺史部。海南设立郡县后,北方的汉人不断进入海南。首先是朝廷任命的郡、县官员及其家属随员渡琼〓任,如设郡不久,汉武帝便任命会稽(治所今浙江嘉兴)人孙幸为珠崖郡太守,孙幸携儿子孙豹等家人就任。当时海南特产广幅布是享誉中华的贡品,广幅布是超宽的缯布,宽度为5尺,当时中原不能生产,中原生产的布幅一般宽度只有2尺2寸。所以每年郡守都要征调大量广幅布献给朝廷和已用,黎族民众不堪重负,于西汉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聚众造反,攻破郡城杀了孙幸。其子孙豹领郡事,率兵镇压,黎族人民起义失败后,朝廷下诏任命孙豹继任珠崖太守。
  二、张禄第二次率领汉军登上海南岛
  西汉昭帝时,孙豹虽然同率善长率领的人返还珠崖郡,经过连年镇压、讨平,继父任珠崖太守。但是,黎族民众一直不服汉官的横征暴敛,连年起义反抗,动摇了汉室在海南的统治。西汉甘露二年(前52年)4月,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询派遣护军都尉②张禄率汉军渡琼,围击起义的黎民③。这便是汉军第二次登陆海南岛。此后,中原汉人(包括官兵)和不断汉化的越族人随之迁到海南岛,在沿海地区和各条河流出海处设立居民点。
  三、汉军第三次登上海南岛。
  汉军第三次登陆海南岛,是距第二次90多年后,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的事。这次出兵是由伏波将军马援率领的。
  秦、汉两代,都在今越南北部至中部设郡治理。东汉时在此设交趾、九真、日南3郡。东汉初年,锡光为交趾太守,任延为九真太守,他们比较注意治道,如教民铸造铁器农具,推广牛耕,改变了越民原来烧草耕田的落后耕作方法。又兴办学校,教民礼法,让民众及时婚配,越人感德。后由苏充继任交趾太守,为政苛刻,交趾鹿冷县女子征侧、征贰姐弟俩起兵反抗,攻没交趾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诸郡民众都起义响应(当时海南岛属合浦郡辖管),略占岭南60余城,征侧、征贰自立为王。建武十八年(42年),汉光武帝刘秀封虎贲中郎将马援为伏波将军,以刘隆、段志为副将南击交趾。马援率领大小楼船200余艘,兵士2万余人,沿海而进,斩杀征侧、征贰,追击其余党,平息了以上诸郡。汉军所经之地,都复置郡、县机构,修筑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当地民众。这次虽然是征交趾,但马援也率兵从海南岛西部登岛,“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立珠崖县”(《琼州府志》卷29马援传)。相传当年马援率兵登上海南西海岸后,因炎天似火,兵马找不到淡水喝。忽然他所骑白马发现路边有几棵小草,草下沙滩有些潮湿,便长嘶一声,起蹄刨挖,果然沙土之下有泉涌,解除了兵马饥喝之困。后来当地乡民在此掘了一口井,命名为“白马井”,并于井畔建伏波庙,塑像奉祀。苏东坡贬儋州时所写《伏波庙记》和《儋州志》都有记述。有的学者认为马伏波未尝征珠崖和登岛,这是值得商榷的。除《琼州府志》上述记载外,还有许多文献说明马援确实率兵登岛。第一,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5说:“马援……抚定珠崖,调立城廓,置林邑,屯于大胜岭。”大胜岭在什么地方呢?唐胄《正德琼台志》卷五《山川》澄迈县条说:“大胜岭,在县(指澄迈县)西十里,多稔都,高耸。俗传汉军屯此征蛮,大胜后,知县韦裘建亭于上。”两书记载汉军屯兵地点相同。第二,赵汝适《诸番志》卷下说:“马伏波平海南也,命陶者作缶器,大者盛水数石,小者盛五斗至二三斗者,招到深峒归降人,即以遗之,任意选择,以测其巢穴之险夷。”第三,郭沫若在《马伏波井·序》中说:马伏波井“在东方县十所滨海……,近世原有伏波祠,久废。〓上嵌一石碑,题‘汉马伏波’之井。……汉有两伏波,曾有功于海南。一为汉武帝时之路博路,一为光武帝时之马援。马援定交趾在建武十九年春(公元43年),以十八年夏出师,二十年秋还师。其经略海南当在十九年期内。故十所井如确为‘马伏波之井’,则至今已一千九百二十年矣。”(见《郭沫若海南诗文注》33页)。
  马援这次率楼船兵征交趾,登海南岛,从建武18年至20年(公元42年至44年)秋天离开,历时近3年。后雷琼二郡多祀路博德及马援伏波将军祠庙,至今尚有庙在。东汉时朝廷又不断派汉官到海南任职,中原人也不断迁琼。据府志载,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儋耳归附,明帝(刘庄)委任丹阳(今安徽宣城)人僮尹为儋耳太守。另据明代临高县举人王佐(1428—1512)所著《琼台外纪》载:“武帝置郡之初,已有善人三万之数”。“建武二年(公元26年),青州(今山东)人王氏二子祈、律,家临高之南村,则东汉有父子至者矣”。这是海南移民有具体地域、姓氏和落籍地点的最早记载。临高《王氏族谱》也有记载:王琳,汉代来琼,总管南黎,卜居临高包登村。又据儋州《符氏族谱》载:今儋州市符振中这一支符氏祖先原籍大陆,东汉光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其“大祖三兄弟随马公援渡琼,即卜居大拖坡,继徙于沙发园”(墓志铭)。
  第二节 汉人沿海上“丝绸之路”迁琼
  从汉代开始,中国除了从陆路开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丝绸之路”外,还开通了南向的海上“丝绸之路”。尽管海上“丝绸之路”航道屡有变化,而海南岛是南向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当时运载中国丝绸、陶瓷、铁器、青铜器、蜀布、邛竹杖等特产的船队,就是从徐闻、合浦等港口出海,沿北部湾、南海西航,到东南亚的瓯骆国(今越南)、夫甘都卢国(在今缅甸境)、谌离国(在缅甸沿岸)和南亚的黄支国(在今印度境)等国,甚至到达西亚、东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而外国的珍珠、香料、宝石、琉璃、象牙、犀角、金银器等,也从水路输入汉朝。沿海上“丝绸之路”从事贸易的大陆汉人和波斯人,一般都要在海南岛休整、补充淡水和吃用物品,甚至在岛上设立固定中转站和补给站。有时遇上台风,海船要在海南岛进港避风滞留。因此,有的汉人便落居海南岛,在岛上留下了不少汉代中原文化。例如1993年7月在乐东县谭培山村发现的“朱庐执圭”银质官印,和在东方、临高、儋州、昌江等地发现的汉代青铜釜和北流型铜鼓等文化遗物,就是汉代大陆汉人迁居海南的物证。
  第三节 汉人入岛对海南政治经济的影响
  秦朝时,海南岛属象郡外徼。自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海南置珠崖、儋耳二郡起,海南岛便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因此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久远而深广。
  秦朝为了巩固全国的统一,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秦平定南越后,遣50万中原人戌守南越,后来这些人大部分落藉岭南(包括海南岛)。大规模的移民,对南方边疆的开发和巩固边防,都有积极的意义。秦始皇又实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③的政策,对度量衡、贷币、交通、文字进行整齐划一,把民族融合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秦代数以“六”为纪,符节、法冠均六寸,舆六尺、乘六马、六尺为步。数以“六”为纪的遗风,在海南特别是黎族中流行非常长久。
  汉军3次登上海南岛和郡县汉族官员,对传播中原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为海南做了不少好事。例如,传说儋耳郡城是西汉杨仆所筑。东汉时马援又率军登岛“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立珠崖县”。另据《琼州府志·僮尹传》: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丹阳(今安教宣城县)人僮尹被任命为儋耳太守,“至郡敷政未久,下诏擢为交趾刺史④,还至珠崖,戒敕官吏毋贪珍赂,劝谕其民毋镂面颊,以自别于峒俚,雕题之习,自是日变。”由于僮尹能匡俗信民,得到朝廷厚加赏赐。
  西汉前期,地方建制既承袭秦制,又与秦制有所不同,实行的是郡县和封国并行制。汉初全国共置54郡,中央直接控制的只有15郡,其他都是诸候国的领地。西汉一代,还封了140多个功臣,宗室和外戚为列候。但列候在封国无治民权,封国只是列候的食邑,归所在郡管辖。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沿袭西汉旧制,为郡县两级制。但光武帝为了简政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量裁郡县行政建制,全国约裁并400余县,并相应精简吏员,以提高行政效率。海南自然也受到影响,到汉光武帝十九年(公无43年)时海南只置珠崖县,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儋耳归附,又复置儋耳县。(《正德琼台志》)。
  汉代明君吸取秦始皇父子大肆兴建,滥用民力,开支浩大,赋税苛重,民不堪负,结果造成政权短命(仅15年)的教训,比较珍惜民力,采取了不少措施,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经济。例如,汉朝建立后就实行严密的户籍制度,下令流民归土,进行全国性的户口登记,称“编户齐民”,作为征课赋税和征派徭役的根据,并以此控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因此,汉武帝时海南建立郡县后,根据汉户籍制,对海南的户口也进行了调查登记,全岛有2万3千余户,人口约10万人,其中汉人约有3万人。
  两汉对发展农业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不少有利农业生产的措施。例如,西汉鼓励流民归土,轻徭薄赋,普遍使用牛耕,利用自然水进行人工灌溉等等;东汉则极力提倡垦荒,把荒地发给贫民垦殖,以扩大耕地面积,还组织军队屯垦。东汉在明帝、章帝、和帝三朝,多次下诏全国“假民公田”。“假”是租借的意思,“假田”就是把国家掌握的荒田和山泽租借给农民耕植,三、五年内可以负除租赋,国家还可以贷给种子、口粮和农具。免除租赋期满,国家向农民征收40%左右的田租。这种租借公田的公民,,实际上是国家的佃农,他们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欲迁回本乡者听其自由。“假民公田”政策的实施,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缺地问题,也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而且安辑了大量流民,保持了社会安定。当时海南岛的农业除了水稻、坡稻、薯类种植之外,棉类种植已相当普遍,因此促进了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发展,海南生产的广幅布已成为珍贵的贡品,闻名全国。《汉书·地理志下》所载:“自合浦徐闻入海,得大洲(即海南岛),东西南方千里,……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正是汉代海南农业、手工业生产状况的写照。
  第四节 汉代海南人和交趾人可自由迁徙
  早在西汉时期,海南岛的黎、汉先民便可自由向东南亚地区移民,当时越南北部地区的人亦可移居海南岛。不论古今,海南岛和东南亚在物质文明和精诚文明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原因都在于距今2100多年前的汉武帝开始,海南岛就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同地处越南北部地区的交趾在行政管理上就存在隶属关系。
  据《汉书·贾捐之传》记载:“初武帝征南越,元封元年(前110年)立儋耳、珠崖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指海南岛),广袤可千里,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属交趾刺史。”这种隶属关系,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断断续续地保持着。这就导致海南岛和今越南北部地区之间频繁的自然接触,官员可以自由调任,货物可以相互交换或交易,文化可相互交流,人民可相互交往。尽管没有文字记载当时两地间的移民情况和具体数字,但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在研究海南移民史和民族学时不可忽视这种史实。
  交趾,公元前二世纪初南越王赵陀置,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公元前111年路博德平定南越后归汉。汉元封元年(110年)置交趾刺史部,是汉武帝置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和海南及越南的北部、中部,设治于羸邻(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末改为交州,移治龙编(今河内东天德江北岸,至南朝均为交州和交趾治所)。后辖境逐渐缩小,限于红河三角洲一带。隋大业初(607年)改交州为交趾郡。隋开皇十年(590年)改置交趾县,唐末废,改设安南都护府。五代晋时独立,建国号瞿越、大越等。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王朝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兴隆二年(1164年)改封安南国王,此后即称其国为安南。明永乐五年(1407年)以其地置交址省,治所在交州府(今越南河内),宣德二年(1427年)复独立建国,我国仍称之为安南。十五世纪以后,其南部疆土不断扩展,占有占城国全部和真腊国的一半,濒临暹湾。1802年(清嘉庆七年)才改国名为越南。
  从西汉起的一千多年间,交趾属于中国的版图,是南越诸郡中的大郡之一,是南海区域的贸易中心,海南岛处于南海交通的主航道上,与交趾隔海相望,历来与交趾的贸易及人员来往相当频繁。约翰·克劳弗德斯所著《出使暹罗及交趾》一书中写道:“交趾之外国贸易,每年有海南岛船约15至20只,每船载重2000担至2500担。”“交趾之FAI—FO港,每年有18艘海南岛来交趾之东京贸易,每艘载重约3000担。”随帆船到交趾进行贸易的商人和船工,在当地经商或定居者,便成为华侨的祖先了。所以交趾(今越南)是海南人最早移民侨居地,越南是琼侨最早侨居国。

附注

注: ①见《史记·南越列传》。 ②护军都尉,官名。秦、汉置。护是督统之意。此官职为临时设置,职掌调节各将领的关系。 ③见《前汉书》卷八宣帝纪(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缩印本391页)。 ④据《前汉·武帝纪》记载,路博德、杨朴平南越,在海南置珠崖、儋耳二郡的时间是元鼎六年(前111年)。但《前汉书·地理》和《汉书·贾捐之传》记载是元封元年(前110年)。 ⑤《史记·秦始皇本纪》。 ⑥西汉元封5年(前106年),武帝在全国设13州部。州是监察区,每州领若干郡和诸候国,设刺史1人,监察所辖郡国。刺史没有固定治所,每年秋天巡行郡国,年终回京汇报。东汉全国分置12个州,州刺史的职权不断扩大,除了监察所辖郡国官吏之外,还有选拔人才及向皇帝劾奏之权,后又参与地方行政管理,汉成帝后又赋予统军之权,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