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越源流和支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853
颗粒名称: 一、百越源流和支族
分类号: K286.6
页数: 3
页码: 30-3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百越的源流和支族,包括大越、东瓯或于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越、骆越、滇越、山越、鸦越、土蕃越族和疍民等。
关键词: 百越 源流 支族

内容

现代遗传学家通过对DNA的分析,已经证实古越人和黎族先民族群的形成比汉族要早得多。古越人在距今6万年前已形成族群;距今8000年前,黎族先民已从古越人分离出来;而汉族的形成距今只有五六千年。
  为了较深刻地理解黎族是百越的后代,比较全面而简要地了解百越的源流和支族是非常必要的。《汉书·地理志》云:“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是指自浙江温州至越南北部,整个东南沿海地区为百越所居之地。其实还包括了山东南部、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的一部分以及台湾、海南等省。古越族源远流长,支族甚多,故称为百越。按地区和时代不同分为如下十几个支族:
  (一)大越:在江苏地区,春秋战国时建国为吴。《越绝书》:“吴越三邦,同气同族,”又同语言。在新石器时代为青莲岗文化①,向北发展到山东南部为大汶口文化,有拨齿之俗。大越北接中原,与齐鲁为邻,是越族中文化最先进的一个支族,在商朝时早与中原华夏族逐渐融合而成今天的汉族。
  (二)东瓯或于越:在浙江,中心在温州。春秋时建立越国,冶铸技术与大越同样进步。但它是百越中较为落后的一些部落,被迫走上温州大罗山,有的北上到江苏。
  (三)闽越:在福建,《史记》称为东越。按闽粤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点而言,福建和粤东都使用有段石锛,故闽越包括粤东地区。
  (四)扬越:或指江西的越族,或对岭南越族的通称,这是因为自江西至岭南古称扬州。或亦指江西山区里的山越,这也是被迫而迁居山区的较为落后的越族部落。
  (五)南越:指广东地区的越人部落,中心在广州,从珠江三角洲到广西梧州,是南越赵佗政治势力中心,丞相吕嘉是珠江三角洲(顺德)的越人,南越封秦王在梧州。西江是秦始皇开凿灵渠后,汉文化从湖南经广西到广州的重要水路,在西江两岸发现汉墓甚多,也是汉越融合最早和最为发达的地方。
  (六)西瓯越:瓯是越族别名。西瓯在肇庆以西,西江以南及广西西部至玉林的一片地方。《山海经》:“郁林郡为西瓯”,便是指这个地方。由于在浙江的越族称为东越,故有人说西瓯越系由浙江从海路迁来。春秋战国时,吴越建国,一些比较落后的越人部落受到统治阶级的压力便浮海南下。
  (七)骆越:在雷州半岛、海南岛及广西西南部至越南北部。骆、僚、俚、黎、仡佬等都是原始越族的自称,骆为越人最早的自称。梁朝顾野王《舆地志》:“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为西瓯。”可见先秦越族自称为骆;秦时又称为瓯,也有“瓯骆越”合称的。至西汉,骆越则专指邕宁以西至越南北部。《天下郡国利病书》:“今邕州与思明府凭祥县接界入交趾海,皆骆越也。”至于海南岛的居民,《史记》称“瓯人”,《后汉书》再称为骆越。
  (八)滇越:《史记·大宛列传》:“昆明之属无君长……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滇越是傣族的祖先。
  (九)山越:春秋战国时迁居山区的越族,在江苏、浙江山区。三国时为孙权镇抚,曾与苗族杂处,后共同融合于汉族。
  (十)鸦越:见于《国语》,春秋战国时定居于湖北,与苗族杂处,后共同融化于汉族。
  (十一)土蕃越族:即广西的壮族。僮族始见于南宋文献(《桂海虞衡志》)。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国务院决定将僮族的“僮”字改为“壮”。布依族过去称仲家,仲家即僮族,系明代以后的称呼。
  (十二)疍民: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也是古越人的后裔,解放前已完全成为汉人,已不是一个少数民族。在第六章将有阐述。
  此外,贵州境内的仡佬族,广西的毛难族、侗族、水族等都是古越人的后裔。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