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三亚市升格三十年概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672
颗粒名称: 序三:三亚市升格三十年概观
页数: 15
页码: 17-31

内容

今年(2017)是三亚市升格30年。一个城市要成长,记忆一定要健全。一个城市要有记忆,一个民族要有记忆,历史绝不能被遗忘。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改革开放热潮席卷全国城乡。经过几年的发展,崖县县委和县政府所在地三亚已经成为海南岛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设施初具规模,陆海空交通便利。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言,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的条件已具备。于1984年5月19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置三亚市建制的请示》,同意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以原崖县的行政区域为三亚市行政区域。1987年11月20日,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1984年“撤县设市”。光阴荏苒,从小市(县级)升为大市(地级)至今,至今跨越了30年。她的健康成长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三亚市升格以来,历任中共三亚市委领导的有李国荣(首届选举前调动)、刘名启、钟文、洪寿祥、王富玉、于迅、江泽林、姜斯宪、张琦、严朝君等10位。
  三亚市升格30年的辉煌成就,大家都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以来,三亚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日新月异的。现今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每一届领导班子都努力开拓进取,作出新的贡献,使三亚这一昔日的边陲渔盐墟,发展成为今天高品位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的发展,像在高速路上奔跑的快车,历史远去了,但是仍历历在目。享受繁华的人们,回望三亚建市前后的变化,通过对比更能深刻体会美好光景的来之不易。近年来,三亚的大众,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评议,归纳起来,大概有两种声音:一是第一次到三亚的人都说:“三亚太美啦!”过去来过三亚的人都说:“三亚变化太大了,认不出来了。”这两种人对三亚取得的辉煌成绩,感悟深刻,评价颇高。现在的三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高标准、严要求,正向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城市迈进。我们认为,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30年来,有10个方面的大变化。
  一是渔盐墟变新城
  三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还是一个仙人掌、坟墓、兵营遍布的荒凉渔村。日据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人们住无居所,吃无定时,流离失所。榆亚渔村文物留下来的仅有三亚港“百年古井”,它记录和见证了三亚的历史变化;记录和见证了三亚这一时期疍民的传统文化;古井是三亚边陲小墟镇居民一直呵护保存的文化遗迹;古井经2014年修缮,旧貌变新颜,现已成为城市的一处景点。
  1939年2月14日,日军侵占三亚,把三亚作为军事据点,在河东区、三亚湾、榆林和大东海,大规模建筑军事设施,建码头、铁路,修建三亚水陆两个机场,而后又在黄流建了较大的军用机场,作为“南进”的战略基地,以扼制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通道。新中国成立前,三亚墟居民历经战乱,被迫多次大规模搬迁,即从三亚湾(三亚街)—北边海(河西)—南边海(鹿回头岭脚)—红沙—榆林、三亚。1941年,日军实施南进战略,把整个榆亚地区变作推进太平洋战争的基地。当时榆亚社会大动乱,使三亚渔村不像渔村,农村不像农村,港城不像港城,是一座简陋的地域。居民好像身处一叶孤舟,漂荡在一片漆黑的大海里,四处茫茫望不见边岸。三亚遍地都是日军修建的军事设施和兵营,营房均是水泥拱形,高脚通风、锡皮杉木盖顶结构。新中国成立前后,榆亚中学(前身为中正中学)、崖二中、崖县第七高级小学校,三亚镇政府、市人民医院、市防疫站等单位,以及部分水上居民(疍家)、搬上陆岸的渔民,都居住在日军投降后留下的破旧营房里。
  30年来,三亚城市高速发展,2015年城区常住人口50168户、186927人,而在冬季大约有100万流动人口。在20世纪50年代,有1份历史资料充分证明三亚城区的沧桑,据1953年全县人口普查:三亚城区共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20余家,居民1297户,人口5089人,居民籍贯有4个国家,63个县(多是日据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来的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居民房屋多数是杉木铁皮屋、茅草屋、砖瓦木屋。新中国成立初期,榆亚政区设在红沙,1954年改为三亚镇(迁来三亚港)。最早建起的崖县汽车站(即现在的汽车总站),在榕根坡建起的崖县气象站,这2座建筑物当时离市区较远。在市区内,最早仅有3个旅店:海滨旅社、东方红旅社和红崖旅社。在市委大院东边修建一栋二层别墅接待苏联专家,称“专家招待所”,当时的档次算是较高的,现由市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居住。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用只争朝夕“极力争取”的精神,不断推动着三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96年1月1日,三亚在亚龙湾成功举办了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后来举办亚运会南端点火活动,世界小姐总决赛,奥运圣火中国境内首传,沃尔沃帆船赛,金砖四国首脑会晤,重大国事活动等。三亚赢得了一个个荣誉称号:“国家卫生城”“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首个国际最佳养生城市”,并获得“全国民族团结奖”。三亚荣膺许多中国或世界之最的称号:“中国唯一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城市大气质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哈瓦那)”“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中国旅游服务业收入占全市GDP最高的城市”“中国年均温度最适宜的城市”“中国最美的海岸之首”“中国首选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最大最佳潜水基地”“中国最长寿的地区之一”“中国每万人拥有最多高标准度假酒店的城市”“中国第一个世界小姐总决赛举办城市”“世界海洋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城市”等。
  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三亚市区也迅速扩展,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市中心城区已由30年前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2016年的4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30年前的4万多人,增至2015年的186927人,原来只有日军修建(后扩大)的1条主街道叫解放路,已建成商业街;与之交错的,已建成四横四纵的8条大街。站在鹿回头山顶公园鸟瞰三亚城区,流经市区的三亚河、临春河两岸,已全是新建或改造过的街区、商店、宾馆、公园、绿化带,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两河汇入的三亚港,紧连停靠万吨邮轮的凤凰岛。
  凤凰岛与三亚湾中的西岛、东岛,与20多公里长的三亚湾海岸,构成了三亚城市的中心景观。三亚湾滨海大道多年来坚持绿化、美化、亮化。原来新中国成立前三亚地区的9000余亩盐田被征用改造,已建上百座风格各异的海湾宾馆;别墅、写字楼沿着大道一栋栋摆开,点缀着海岸与“椰梦长廊”,成为三亚城市中心区最迷人的地方,赢得了“最美城市”的称誉。游人云:“椰果红林百鸟啼,绿地春河白鹭飞”;“榆亚百尺高楼水接天”。
  二是县级变地级
  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建立海南省,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海南省建省筹备组。建省筹备组即向国务院呈报关于“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设立民族自治县和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的请求。国务院于1987年11月20日国函〔1987〕181号文批复:同意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并规定仍然享受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县级市过渡到地级市仅有三年时间。1987年12月2日,海南建省筹备组,宣布成立三亚地级市筹备组。市筹备组由李国荣(原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王学萍(原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兼州长),陈人忠(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常委、三亚县级市市委书记)组成,李国荣任组长。1987年12月31日上午9时,三亚市筹备组在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前隆重举行“热烈庆祝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大会”,机关各部门和各界、各民族代表500多人参加会议,大会由筹备组成员陈人忠主持,筹备组成员王学萍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会场喜气洋洋,彰显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人们为三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欢欣鼓舞。
  1987年底,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安排分配来三亚市工作的干部、职工共有700余名,一个县级市,这么小的规模,一下子接受安置那么多人相当困难,各个方面都超负荷。来了那么多人,没有地方居住,大部分人临时居住榆林军分区;没有地方办公,就下乡搞调查研究抓农村工作。1989年,天大旱,没有自来水,经常断水断电,市委、市政府号召机关、企业单位挖井解决饮水问题。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又要妥善处理“撤县设市”遗留下来的难题。
  三亚地级市筹备组认真贯彻建省筹备组指示精神,将三亚原有的53个政府机关、团体,调整为40个,人员定编为1110人。将原市直机关申报的165个单位撤并为134个,人员从2340人定编为1799人。原有的21个行政事业单位改为企业管理单位,“下海”为经济实体,以适应三亚升格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保证升格后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亚市刚升格不久,1994年上半年,中央编委办公室黄副司长和一位处长来三亚传达编委的意见。初步拟定三亚地级市为三类市,定员800余人。但市委、市政府认为定三类市,编制800余人,人员太少,不适应工作需要,要求定为二类市、1500人。于是,市领导立即委派陈人忠和林宏茂(时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人事劳动局长、编委办主任),当晚赶去大东海南中国大酒店,看望北京来的黄副司长。并汇报三亚市的有关情况,提出要求把三亚市列为享受二类市待遇。当时,黄副司长当面直说,给你们定三类已经不错啊!按照7个条件,三亚没有一条是达到的……这时,我们诚恳回答说:黄副司长说的情况是事实的。三亚原来是一个县级市,规模不大,但为什么能升格为地级市呢?原因是三亚的条件地位特殊,得到省委和中央的关心重视。我们重点讲了五个方面的重要性。黄副司长听后说:你们讲的也有一定道理,但我做不了主,我只能把你们的情况和要求带回北京汇报,由编委讨论确定。第二天,他们返京。接着,市委、市政府领导,指定林宏茂和王平(市人劳局副局长、编委办副主任)二位同志立即赴北京做申报工作。经过三天三夜的紧张活动,效果很好,最终,中央编委办批准三亚为二类市,1500个编。二类与三类之间格调相差一倍。增加的700个编是跑出来的。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一是可以直接同中央各部挂钩,由中央直接安排投资和建设项目;可以直接和全国各省、市平等往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支援海南建设。二是可以比较独立自主地实行比其他经济特区现行规定更加宽泛的政策,经济管理体制也可以更为灵活,有利于创造好的投资环境,拓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加速三亚市的开发建设。三是省直接领导市、县,设置精干的政府机构,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快发展。四是由于海南省有琼州海峡与大陆相隔的地理特点,有利于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凡是国际上通行的经济技术合作的好办法,世界各国发展生产力的好经验,都可以采用”。同样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归属海南省直辖,作为海南发展战略目标的重点城市,直接得到省的各方面的政策优惠和投资支持,可以获得与省内各市、县实行横向经济联合所创造的效益,对加快三亚市的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好的“窗口”和“扇叶”作用;对拓展对外贸易、合作和交流,加快三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南海边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亚应当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热带风光特色的现代化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1987年10月1日,海南省筹备组领导许士杰、梁湘、王越丰等主持召开参加的鹿回头研讨会上,听取三亚市委主要领导汇报后,最早确定三亚城市建设为“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再加上“国际”二字,即“热带国际滨海旅游城市”。这一定位,于1989年召开的三亚市(地级市)第一届党代会的报告中以及三亚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这一定位,概念完整,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为建设三亚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按照规划,三亚市进行了旧城改造。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力量,按照法律程序,刘名启书记、陈人忠副书记坐镇指挥,于1990年5月10号,炸毁了一栋位于大东海榆亚路占道建设的五层楼高的违章建筑,为旧城改造工作打响第一枪,拉开了旧城改造的序幕。三亚原来基础较差,经济建设较落后。三亚市升格前夕,仅有能供水灌溉的中型水库三个,即半岭水库、福万水库、汤他水库,总共库容只有2312万立方米;两部列车头电站(金鸡电站)发电量只有5000千瓦,这是1984年10月国家水电部从湖北宜昌无偿调给三亚的;市区电话,最早只有一部“史端乔”自动电话3000门,是广东省无偿赠给三亚的旧机。因此,基本没办法满足城市居民的用水、用电要求,断水断电是家常便饭,更谈不上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升格后明确提出的三亚建设的方针是:“打基础、求发展,加快步伐,全面统一规划,重点开发,规划一片,收益一片”,做到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城市建设和发展,首先要抓好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于是,着手抓凤凰机场建设,抓兴建“南山电厂”,利用“崖—131”天然气发电。抓好投资环境的建设,抓好水源、电信、交通、港口建设,这是完善投资环境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后到“撤县设市”以来,于1958年4月兴建半岭水库;最大蓄水量834万立方米,是三亚最早期修建的小水库;1974年12月为给西沙供水,修建福万水库,最大蓄水量1010万立方米;1986年2月至1990年1月,修建水源池水库,最大蓄水量1300万立方米,以及兴建荔枝沟水厂。市升格后,兴建赤田水库、赤田水厂;2004年12月动工,兴建大隆水库,总库容4.68亿平方米,还有梅山小水库。大隆水库的库容最大,兴建后使三亚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三亚市升格以来,随着市财力大幅增长,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1992—2011年,全市兴建经济适用房8693套,廉租房3789套,分配住房困难居民38234户。
  农村黎、苗族地区,过去农民住的几乎都是“船型”的茅草房。市委、市政府为了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民房改造,并派出工作队下乡,指定市各单位定点,限期完成民房改造工作,1992—2007年茅房改造2932户;2010年以来危房改造7738户,至目前为止,全市已完成了茅草房和危房改造工作,农村旧貌变新颜。
  建省前海南行政区的领导人雷宇、王越丰同志特别注重三亚的开发建设。关于鹿回头美丽传说的塑像,在王越丰亲自策划下,由三亚市长黄文忠、常委黄日新具体负责抓落实。李执勇副厅长说:最早是阿公(王越丰)把三亚开发的重要项目比喻作“东龙西凤(即三亚东边的牙龙湾,西边的凤凰机场),中间一个落笔洞(万亩植物园)”。牙龙湾和凤凰机场两个建设大项目,都是海南省政府直接管的。王越丰常驻牙龙湾,鲍克明副省长常驻凤凰机场抓筹建。1992年省政府将牙龙湾的开发管理权移交给三亚市政府。权力下放了,当年市政府决定用牙龙湾的1000亩地折价4000万元入股40%,并相对控股,成立“三亚牙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市委、市政府指派江上舟同志兼任董事长,后来由王永春市长兼任董事长。牙龙湾大开发初期,举步维艰,征地拆迁安置一再受阻。于是市委、市政府组成80多人征地工作组,由苏庆兴同志任总指挥,带队进驻牙龙湾黎族村庄,挨家挨户开展工作。牙龙湾在1992年被国家批准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前,仅仅是一片荒凉的海滩。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极其艰难曲折的时期后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至今日美名远扬,成为旅游者向往度假的天堂。长期以来,各届领导班子,各有各的举措,但建设“热带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定位一直不变。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三亚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抓住机遇,旅游兴市,绿色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动荡变安定
  从撤县设市至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初期,由于“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崖县的党风、民风、社会风气受到毒害,打架、斗殴、械斗、抢劫、强奸、嫖娼、吸毒等案件时有发生。民族矛盾时有突发,村与村的械斗间或发生,妨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例如,1988年6月19日,梅山镇的三公里村和保港镇的头灶村群众发生械斗,打伤20多人,烧毁草房10间,物资一批。1988年6月20日,羊栏镇羊栏村与妙林、新联、槟榔、水胶上、下乙、水路、官坝,黄猄、新开田、白鸡、鹅子等村发生械斗,死亡8人,伤41人,烧毁草房23间,瓦房12间,经济损失17.5万元,经市委、市政府派出工作组赴各村庄做调解工作,及时地处置,才使冲突方得到平息。1990年3月3日,乐东县莺歌海临时迁移来居住在梅山镇角头村的渔民,因海上渔场与保港村渔民发生纠纷,保港村几百渔民到角头与莺歌海渔民发生械斗。放火烧毁45户房屋,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保港带头煽动闹事的为首犯罪分子被公安机关逮捕。第二天,保港村又纠集约千余人,乘坐10多部大卡车赶到三亚城区包围市政府办公大楼。市领导及工作人员被围困,不能出入,经过耐心的宣传教育后,事件才得到平息。1994年2月17日,回辉村与羊栏村发生大规模的村民械斗。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钟文和市委副书记兼市政法委书记陈人忠、市人大主任林安彬头戴安全帽、身穿防弹衣,亲临第一线指挥处置。当时治安形势非常严峻,国道西线公路无法通车。在危急关头,省委、省政府组织工作组亲临指导,市委、市政府组织武警、公检法司安等1300余人分赴羊栏、回辉等参加处置,使这场大规模的村与村的械斗得到很快平息。在这次事件中当场捕获参加械斗人员600余人,送市拘留所、看守所集中办班,进行法治教育,分期分批释放。最后刑事处理有前科的6名策划械斗的犯罪分子。同时,全部清缴多年来私藏的各种武器。由于事件处置得及时、果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三亚发生的治安突发性事件,打、砸、抢、械斗事件较多,社会不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抓好治安工作。每届班子都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各级组织重视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得到保障,社会秩序长治久安,三亚市连续几届荣获全国综合治理“长安杯”。
  四是天堑变通途
  过去,三亚地处南荒,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基础差,底子薄,名气小。古人云崖州至京都:“鸟飞犹有半年程”,“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渡鬼门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亚,只有日军修建的三条道路。一条是从三亚港至榆林港的水泥路(称榆亚路);一条是从三亚港至三亚湾日军机场的水泥路(现称胜利路,鸿港市场对面),供日军飞行员来三亚码头游泳池游泳;一条是从三亚港码头至三亚湾日军机场的水泥路(现称解放路)。一条铁路东边从三亚港码头通往田独铁矿,西至八所、石碌铁矿。20世纪50年代初,出发去海口,乘汽车三天才能到达,车上没有座位,是站着去的。如今,三亚建成了现代化的海港、空港,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又有灵敏的邮电通信配套设施。去海口有高速公路,还有动车,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开发三亚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为此,雷宇(海南行政区委副书记兼行署主任),王越丰(海南行政区党委副书记、行署副主任)决定筹建三亚民用机场,任命李执勇为三亚机场筹建处主任。当时为了及早启动三亚的对外交通,曾尝试利用三亚海军老机场先飞,雷宇和民航中南管理局局长于延恩同志决定用波音737—200试飞。那天,于延恩亲自带机,李执勇、王越丰参加,结果未能令人满意,因为这个机场跑道太短,厚度不够,不能满足全载起飞,因而作罢。
  1983年10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港为对外开放口岸。并且开辟“三亚—香港”海上客运航线和“三亚—海口—香港”包机客运航线。1984年10月15日,开始使用三亚旧军用机场,广州—三亚班机复航,是苏联制造的安36个座位小型飞机,每周4航班。1985年4月5日,三亚—西沙直升机航线复航,1996年11月1日海口—三亚首次包机通航。
  当时凤凰机场进入紧张施工建设阶段,在主跑道东边的跑道上有座石头山,对施工进展影响很大。经专家讨论,决定采取爆破办法。于1992年12月7日,共用炸药170吨,在轰轰的炮声中,石头山顷刻被炸开,共计土石方35万立方米。1993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正在施工的凤凰新机场,并题写“三亚国际凤凰机场”名称。
  三亚国际凤凰机场从1990年6月26日动工到1994年7月1日建成通航。机场占地4.9平方公里,跑道长3400米,宽60米。建设机场是省抓的重点项目,开始筹建机场指挥部,省政府副省长鲍克明、副厅长李执勇、三亚市副市长江上舟以及指挥部秘书柳根等领导坐镇指挥,后来再增加时任市委副书记的陈人忠和时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林安彬,主要参加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三亚凤凰机场的建设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省政府尝试从大批量利用外资方面找办法。鲍克明副省长两次带团前往瑞典、法国考察、洽谈,最后落定全部使用法国政府优惠贷款和设备、技术,参照巴黎戴高乐机场搞好设计。1994年,为迎接凤凰国际机场通航,实行大会战,市政府投资6.3亿元,建设城市骨架公路12条,总长40.76公里;修建桥梁6座,总长734千米。基本上都是通过综合补偿办法开发建设的。凤凰机场建成后,开始组建“北亚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市委常委、副市长何隆钰任董事长。首批仅有3架82型麦道飞机起家,入股一架,租赁2架。凤凰机场为三亚的建设发展立了大功。每年进出空港人次大幅度增加,2016年,客流量创历史最高,其中凤凰机场航班次112771架次,旅客吞吐量173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8万吨,均高于民航平均增幅,航空运输生产总量占全省51.9%。在全国176个民航机场中排名16位,是跨入全国大型机场行列的第一个地级市机场,获得“最高速业务拓展机场奖”。
  五是荒滩变绿洲
  三亚过去风沙飞扬,居民患红眼病的人数较多,环境质量很差。例如,河东区港门村、市委至榕根村市政府大楼、河西区从新民街(港口三角路)至三亚湾20多公里(除儋州村,四更园外)都是一片荒滩,人们称为四坡:兵坡、鬼坡(墓多)、贼坡、娼坡。在日据时期现实验中学大门处是日军杀害三亚人民的刑场。
  三亚是海南岛原始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之一。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刀耕火种,乱砍滥伐等多种人为破坏,大片的原始树林被砍伐烧毁,处处是荒山秃岭。1986年,三亚市在执行广东省委、省政府“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绿化宝岛”的决定中,措施不力,行动缓慢,工作被动,年年不完成植树造林任务,被原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湛江召开的全省县委书记现场大会上通报批评,给予“黄牌”警告。为此,三亚市委于1987年6月制定了“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实施荒山造林、造海防林、封山育林‘三大战役’,让绿荫遍布三亚大地”的决定。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率领下,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带饭上山,在市区内的临春岭、狗岭、鹿回头岭、榆林岭几个光秃岭,植树造林2500亩;在农村梅山沿海,林旺、南山等地,荒山、坡地、滩涂造林1.3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后来,被广东省委评为“广东省植树造林先进单位”,摘掉了植树造林的警告“黄牌”,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海南区党委的表彰奖励。
  三亚升格以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三亚为载体,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大局,积极推进造林绿化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大力发展热带花卉和森林旅游产业,林业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至2013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190.038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7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绿化宝岛”行动成效突出,2010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海南省政府授予三亚市政府“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县”(一等奖)。
  30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整治。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为标杆,加大园林环卫工程建设力度,加快道路绿化改造步伐;同时,加强了环卫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通过植树、栽花、种草,增加了森林覆盖率,绿化、美化三亚河,三亚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内第一、世界领先水平,生态环境、水质都达到国家的最高标准。三亚高速发展的30年,也累积了许多城市建设的弊病,欠账颇多,当下有许多生态欠账、城市景观欠账、基础设施欠账、公共服务欠账,城市需要再开发,再提升,管理要从粗放转向精细。如今市领导班子,深入调查研究,全力抓项目,开展“双修”“双城”建设,打造海绵城市,效益显著,战绩可观。接着又紧抓开展“巩固卫生城市”工作。
  六是禁区变景区
  三亚地处祖国南大门,历来都是国防要塞重地。沿海的大东海、亚龙湾、海棠湾、三亚湾以及各岛屿,过去都是“闲人免进”的军事禁区。30年来,国家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得到当地驻军的大力支持,将沿海几个黄金地带,让给地方开发建设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例如,三亚湾原军用机场,总面积8800亩,让给三亚3300亩;现在的下洋田村(社区),老村原在大东海西南海边(金陵度假村酒店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因军事建设需要而搬迁来现地新建,此处也让给地方建设景区了。
  七是炎州变胜地
  三亚地处热带,冬季温度高,日照长,被视为避寒之地。现在,我们利用这一天然条件,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南繁育种胜地”“冬季瓜菜胜地”“度假旅游胜地”。三亚的天然大温室,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业科研实验地,全国除台湾、西藏外,各省、区都在三亚、乐东、陵水设立农业科研实验基地。为我国农业科研和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八是愚拙变文明
  昔日的三亚,科技文化卫生十分落后,升格为地级市后,政府不断地增加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利民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多届世界小姐总决赛以及一批批国际性文体赛事在三亚举办,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三亚举行隆重欢迎外国元首的仪式,国事活动和多边双边会谈盛况空前,三亚的知名度不断得到提升。三亚人也随着文明发展的时势,着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过去的生活陋习已不复存在。
  三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然而,过去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畅,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三亚升格后的3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增强,教育投入逐年增大。升格地级市之初的1987年,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拨款789万元,而跨世纪后的2016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8亿元,年增长9%。社会办学也取得了长足发展。1987年普通中学全市仅27所,2016年达到46所;1987年,全市小学234所,2016年116所;1987年全市幼儿园45所,2016年达到117所。三亚原来没有高等院校,进入21世纪后,持续创建琼州学院三亚校区、三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三亚理工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现有在校学生5万余人,教职工2000余人。市委、市政府从资金、土地、信贷、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医疗卫生事业已初具规模。升格为地级市后,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到2016年,全市已有医疗卫生保健机构431个(不含个体诊所),其中属于市管的综合医院10家,有市人民医院1家,中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家,口腔医院1家,康复医院1家,精神病医院1家,疾控中心1家,卫生监督机构1家,麻风防治机构1家,村卫生院11家,城市社区卫生院服务中心站16家,急救中心1家,旅游景区医疗急救站4个,村卫生室125个。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已被评为三甲医院。全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741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880人,占79.3%。2016年全市医疗病床3590张。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在海棠湾国家海岸开业,进一步提高了三亚地区的医疗保健质量。
  三亚市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民生办了一件大好事。三亚市于2005年1月启动新农合;2007年下半年实施城镇居民医保,2010年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6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3万人,参保率达99.99%,比2010年制度建立时增加6.8万人,增长18.48%。2013年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1.8亿元,比2010年同比增加1.1亿元,增长157%;支出1.4亿元,同比增加0.9亿元,增长180%;当期结余0.4亿元,滚存结余1.8亿元。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向全市人民医保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拥护。
  最初,在全市组织开展的以文门村为典型的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当今的田独中廖村美丽乡村建设,都享有较好声誉。吉阳区港门村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点”;鹿回头社区罗明英(女)被评为“全国少生快富典型”。
  九是贫困变富有
  三亚市升格30年来,逐年以超过10%的财政增长速度大步发展。公共财政由赤字财政、吃饭财政、办小事财政变为办大事财政、办实事财政。1984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460万元;1987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791万元;2016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9.58亿元;1987年全市生产总值4.51亿元,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5.56亿元(含农垦);2016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0元,是1987年的29倍,年均增长12.5%;2016年全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03元和13360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2.5%(1987-2016年)。三亚由过去的三等贫困县变成今天的富足城市。全市人民群众居住、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由温饱型向小康生活迈进。
  1987年初,根据农民生产单调,生活收入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重点确定两手抓:一是抓好“联产承包责任制”大田生产的“粮仓子”“冬季瓜菜”,解决农民吃饭问题;一手抓“钱袋子”,发展“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学习和推广陵水经验。曾组织市、乡镇领导到陵水参观学习,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农场以及海港“网箱养殖石斑鱼”“养殖珍珠”。农民靠庭院经济和家庭农场收入可喜。
  三亚港、鹿回头湾、榆林港(上游)等港是海水养殖良港,三亚市充分利用港湾潜在资源优势,带动渔民捕捞与养殖相结合,发展多种经营产业。如“高位池养珍珠”“高位池养虾”“高位池养鲍鱼”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初期,有些干部和群众对发展庭院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庭院经济太小了,还不知道发展庭院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认为越公越大就是社会主义,越自营越小就是资本主义,这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片面的,这种认识只能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用“三个有利于”来区分对与错。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曾赞叹:“小的是美的。”庭院经济虽小,但最为适合促进三亚市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因为产业小,成本低,船小好调头。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优势。庭院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初步走向“小而专”“小而联”。天涯的上文门村是“椰子村”“芭蕉村”;下文门村是“槟榔、蔬菜村”;独村是“养猪村”;梅山地区的镇海是“养虾村”;田独地区的龙坡村是“鱼仔加工村”;羊栏地区的回辉村是“旅游工艺品村”;田独地区有兰花村。崖城水南村的庭院经济历史悠久,几乎每户都有,每年收入可观。凤凰镇槟榔村乡情旅游区也是在发展庭院经济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打造起来的。全市一村一品的农村不断出现,使全市30万农民得到不同程度的脱贫。为了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和家庭农场,市财政拨出专款,在天涯红塘办良种杧果苗圃,无偿供给农户种植。天涯镇,1997年经济总收入13700万元,其中庭院经济和家庭农场收入330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庭院经济有三高的特点,即:高产量,高产值,高商品率。
  庭院经济是以单个家庭或联体为经营单位,以商品生产为手段,在住宅里外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充分而科学地利用土地空间、自然生态和家庭劳力等三大资源,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因人而异,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家庭能源开发利用等五业中的单业、两业或两业以上的生产,以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为目的的经济社会活动。大力搞社会主义文明村软硬件建设,更进一步发展庭院经济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水平。2009年,全市建设文明生态村590个,占全市村民小组总数(890个)的65%,已基本覆盖全市92个村委会。到2013年,文明生态村覆盖率已达90%。城乡文明环境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天涯镇文门村黎族同胞为了脱贫致富,家家户户放手发展家庭农场和庭院经济,自力更生建设文明生态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黎族村庄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村,文明生态先进村。
  1993年4月18日下午,江泽民总书记一行到天涯镇文门上村视察黎族村庄的庭院经济。不久,中共中央领导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又先后到天涯镇内村黎族村庄,考察家庭农场和庭院经济。1998年12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农业部副部长刘坚等人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崖城镇坡田洋万亩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和田独镇亚龙湾龙坡村的“鲍鱼养殖基地”。
  十是“僻壤”变“仙境”
  三亚古称崖州,历史上被视为“鬼门关”。新中国成立前夕,仍然是一个十分落后的三等县。这次参加市政协编写“三亚史”,我们到南京中国第二档案馆查阅资料,有文字记载为“三等县”。资料反映:社会、经济很落后,生产结构很简单,只有渔业与盐业。今日的三亚,大家有目共睹,已建设成为中国南端的热带国际滨海旅游新城,城区建成面积从原来2平方公里发展到近30平方公里。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等五大旅游资源兼而有之。陈人忠同志于1994年1月21日和24日两次拜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朴初先生。赵老赋创作了一诗一词赞颂三亚。一诗是《七绝·无题》:“不知何处有天涯,四季和风四季花,为爱晚霞餐海色,不辞坐占白鸥沙。”一词是《诉衷情·夜游鹿回头》:“踏沙晨作亚龙游,鸿爪傥能留,登高夜望奇甸,美景不胜收。灯万点,相辉映,似川流。不须逐鹿,山也回头,海也回头。”这两首作品分别刻在天涯海角游览区和鹿回头雕塑公园的大石上。亚龙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南山文化旅游区以及海山奇观旅游区的开发,历经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外著名的国家五星级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1992年国家批准建立亚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前,于1992年11月21—28日,国家旅游局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中国(中山)旅游研讨会。陈人忠同志代表三亚市和海南省副省长毛志君,第一次参加这样规模大、规格高的全国性的旅游工作会议。全国有1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参加。邀请国际旅游业界的著名专家和国内专家讲课。会议由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主持。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明确解决了以下几大问题:一是规划问题;二是招商引资问题;三是速度问题;四是体制问题;五是一类旅行社问题;六是进口汽车问题;七是各个旅游区及时通报情况问题。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为亚龙湾度假区的开发拉开了序幕。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萨维尼亚克考察亚龙湾后写道:“亚龙湾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银色的沙滩、清澈的海水、绵延优美的海滨,未被破坏的山峰和海岛上原始粗犷的植被,这是一个真正的天堂。”在开发亚龙湾景区制定第九次总体规划时,历经三次改名。原始叫“琊琅湾”,又更改为“牙龙湾”,最后定名“亚龙湾”。古代,此处是崖州东边海角的“小鬼门关”,交通闭塞,荒滩、荒山、荒野,路途艰阻,是黎族村寨(龙坡村),去过这个地方的人极少。20世纪50年代,属六盘乡(小乡)管辖,六盘乡属三亚镇政府管辖,陈人忠同志在镇政府工作时,出发下乡到琊琅湾(龙坡村),需要一天的时间,越过四道难关,早出晚到,骑单车从三亚到红沙,坐小船过渡红沙港,登博厚岭,跳危崖石壁,爬越龙坡山危崖,最后才能到达龙坡黎族村寨。亚龙湾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在已成为国内外著名旅游度假胜地,成为国家领导人举行重大国事活动、会见各国元首的胜地。近年在开发亚龙湾度假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兴建海棠湾国际高端休闲度假区。提起“海棠湾”,不能不想念它的老地名,原来俗称“后海”,“后海”地区1951年隶属三区(藤桥区)藤海乡(也称后海乡),主要管海洋渔业,于1957年并入南海乡,归三亚镇管辖。1959年隶属藤桥公社(渔燕公社),同年11月隶属林旺公社(后为林旺区)。后海,概指东起藤桥三合港门,西止琊琅湾角这一域浅海,这里湾宽浪平海晏,滩岸缓坦,渔船可以恁小舢靠岸,进行鱼货交易,而那儿的滩岸边,正好有一株茂盛的海棠树,渔船上的渔民们(包括拖网渔民),可以在树荫下休憩、用餐、乘凉、补网,并从事鱼货交易活动,大家自然而然地叫出地名“海棠头”,即海棠树下的意思。20世纪90年代,三亚市政府主持《三亚市总体规划的重大调整(1995—2010)》,调整方案确定在此一带海湾大开发,仍顺理成章地将它命名为“海棠湾”。海棠湾在三亚市东边,距市区约28公里,拥有21.8公里海岸线,岸沙洁白,海水清澈,总面积384平方公里,是一处海、山、滩、湖、岛、林兼有,自然环境极为优美的生态园区。2007年5月26日,省政府批准海棠湾项目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树形象,十年成规模”的计划实施开发,于2008年开始兴建。分北区、中区、南区,“六片五楔”的格局兴建。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决策的推动下,三亚的另一个世界级滨海休闲度假区——国家海岸海棠湾休闲度假区,正在强势崛起。该区自2008年动工兴建,至2012年“三年打基础”的预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路间建设、污水处理、通信等骨架已基本形成,16条(65公里)市政道路建成通车;供水、供电、供天然气等工程配套完成;海棠广场于2011年初向游客开放;超五星级的康莱德、希尔顿等7家酒店开业迎宾。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国际酒店集团,大多瞄上了海棠湾,惠普3D动漫园、国际免税城、南中国影视城、奥林匹克湾、影视不夜城、梦幻不夜城、国际养生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椰洲岛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陆续开工建设。2.2万平方米的国际购物中心主体建筑已经动工,海棠湾已成为三亚最引人注目的投资热土,有国内外上百家企业前来投资,至2012年中期,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201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项目建设年”,这一年海棠湾投资额至年中已达65亿元,占三亚市投资总额的32%。海棠湾正在集中精力,全力以赴驶入开发建设的快车道。在此同时,原规划中用于安置区内1万多户居民而投资建设的10个风情小镇,率先启动的首批7个风情小镇7700多套安置房已陆续交付使用。海棠湾工作委员会与镇管委、镇委、镇政府四位一体,交叉任职,形成强有力的民主、高效、集中决策机制。海棠湾的开发坚持科学发展的建设理念。首先,坚持规划是发展之纲(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其次,坚持生态是发展之源;最后,坚持文化是发展之魂。在开发兴建项目中,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大,民意为先,民心为重”的开发原则,把海棠湾建成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当地人民的幸福家园。
  南山佛教文化园是一座展示中国佛教传统文化的园区,建有南山寺、南海观音佛像、观音文化苑、天竺圣迹、塔林与归根园、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素斋购物一条街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山寺”,那是来之不易的。在省委书记阮崇武的重视支持下,陈人忠同志和时任三亚市长的王永春,在稽书琼同志的帮助下,三人于1993年5月7日到北京市人民医院晋见赵朴初,具体汇报在三亚修建佛寺的请求,得到赵朴初的表态同意。当天晚上,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受赵朴初的委托,和几个部门的领导前来我们住所召开座谈会,大家在祥和的气氛中商量有关修建“南山寺”事宜。返琼后,我们把情况向省里汇报,阮崇武书记随即派熟悉宗教工作的时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的洪寿祥来三亚指导建寺,终于按规划建成南山寺向游人开放。现在,三亚的面貌变美了,形成“城在水中,城在绿中,城在景中,城在园中”的优美格局。2016年,三亚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超165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9%和24.7%。
  三亚市始终“以生态立市、生态兴市的发展战略引导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通过近二年的“双修”升格版,加快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建设,让三亚生态更优,环境更美,城市更靓,功能更完善,实力更强,老百姓受益更多。
  三亚升格凡30年,潮涨潮落,春华秋实,终究变得生机蓬勃,美丽迷人。“居者忘老,寓者忘归,游者忘累”,真的如同仙境!

知识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三亚市在升格为地级市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文章介绍了三亚市在升格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以及随后的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另外,文章还介绍了三亚市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