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滨——天涯古道上的明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漫话天涯古道》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640
颗粒名称: 南滨——天涯古道上的明珠
分类号: F327.66
页数: 11
页码: 114-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滨农场是海南省农垦系统最早成立的国营农场之一,经过60年的历程,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多元化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滨农场的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南滨农场 改革创新 多元化经济 三亚市

内容

以史为鉴,促进南滨农场全面协调发展
  南滨农场场长:吉家校
  海南省国营南滨农场是海南省农垦系统最早成立的国营农场之一,至今走过了60年的历程.1952年4月2日,由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同志兼任局长的华南垦殖局,决定在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县(今三亚市)建立沟口垦殖场,后来改名为南滨农场,即南海之滨之意。当时崖城附近的沟口一带,还是荆棘丛生的荒凉偏僻之地。垦殖场的第一批垦殖者们,胸怀屯垦戌边开发宝岛的雄心壮志,来到宁远河畔安营扎寨。他们住草房,饮山水,以锄当笔,用汗作墨,以荒原野岭当纸,披荆斩棘,开荒造地,种橡胶,种油棕,写下了变荒山为宝地的奇迹般的篇章。第一代垦殖者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永远是南滨人珍贵的精神财富。
  南滨人向来具有开拓精神。建场伊始,南滨人从农场自然条件和国家战略需要出发,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和唯一的油棕种植加工基地,影响深远。国务院总理周总理在1958年和1960年2次视察南滨农场油棕园,给予高度评价,并批示要把油棕这个油王种好。1958年12月,南滨农场因为种植油棕成绩突出,被国务院评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并颁发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奖状。1990年以前,南滨农场种植油棕近万亩,总产棕油近4000吨,曾为国家工业用油和海南垦区食油需要做过重要贡献,又为国家培养油棕专家和专业人才,积累油棕种植和管理的丰富
  经验。南滨农场也将油棕技术输出,先后派出3批油棕代表团和专业人员支援非洲国家发展油棕生产。南滨农场种植油棕功绩永在,种植油棕的开拓精神写入海南垦史册。
  南滨农场从70年代末起,在持续进行的改革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80年代末至1991年,农场根据油棕种植亏损等实际情况,果断淘汰油棕,将橡胶作为支柱产业。南滨农场橡胶种植面积多达5万多亩,年产干胶达3000多吨,跨进海南垦区大中型产胶农场的行列。2000年后,南滨农场又结合实际,发挥农地处热带的优势,弱化橡胶产业,大力发展热带冬季瓜果菜,形成橡胶与冬季瓜果菜两个轮子一起转的产业结构。南滨农场的这次产业转型获得成功。2001年,国家农业部“十五”规划将南滨农场列为全国“高科技热带观光农场示范农场”。至2011年,南滨农场种植热带水果和冬季瓜菜已达约5万亩。南滨农场已成为全国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农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标准农业示范基地、国家无公害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全国香蕉标准化生产示范农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南滨农场还成为海南农垦第一家直供港澳蔬菜基地,有备案基地5个,总面积4000多亩。
  发展南繁制种是南滨农场的一大特色产业。从80年代开始,南滨农场就发挥热带气候优势,建立南繁制基地。自身成功研制水稻杂优品种,向垦区和社会提供杂优稻种100多万斤,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汇聚国内10多个省的科研种子机构在南滨南繁育种。1991年南滨农场荣获国家农业部颁的“‘七五’期间全国种子工作先进单位”奖状及荣誉证书;1992年被国家农业部农垦司评为南繁制种工作先进单位,并被命名为“国家南繁科研基地”。1995年9月,南滨农场发起建立股份制性质的海南南繁种子基地有限公司。南滨农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南繁科研基地之一,常驻设点的科研机构有20多个,每年吸引近百名科研专家学者前来育种试验;既提供了优良的种子资源,也传播了先进的田间管理技术,给农场职工群众带来实惠。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南滨农场不断形成和完善一整套的企业管理制度。1995年以后,南滨农场对住房、医疗、人事劳动力的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管理制度和改革方案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生产项目验收制度、胶水验收干含测定制度、计划生育规定、医疗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全员交“三费”方案等各项制度。财务管理严格实行“先生产、后生活,先基层、后机关,先急后缓”、“量力而行、量入而出、不吃过头粮,不花过头钱,留有余地”的理财方针;劳动人事制度管理贯彻“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彻底打破“铁饭碗”,实行“定编定岗,竞争上岗”的方针,建立激励机制,优化职工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医疗制度改革从过去的医疗费全部由农场负担改为农场和职工合理分担。农场加强内部管理的中心内容是加强管理费用的内控,严格履行财务开支的审核审批程序。
  南滨农场在历史上很值得自豪的,是在海南垦区率先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早在90年代初期,南滨农场就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1996年中国农林工会全国委员会和农业部农垦局授予南滨农场“全国职工自营经济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南滨农场职工自营经济向着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高效化的前进方向快速发展,发展热带名优水果、冬季瓜菜生产成为全场职工自营经济的龙头产业。如今农场近2000多名在职职工中,有98%的人参与种植瓜菜。2010年,农场自营经济纯收入6097万元,职工自营经济年人均年收入达4万多元。职工自营经济已成为职工勤劳致富的有效途径,也占了南滨农场经济近半壁江山,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南滨农场还在海南垦区率先建设生态文明小城镇。2001年,南滨农场围绕建设“全国高科技热带观光农业示范农场”这一目标,开展“一镇三区三园”建设。“一镇”是场部小城镇;“三区”是职工奔小康居住示范区、职工住房改造示范区、民房改造示范区;“三园”是名优热带水果示范园、无污染绿色食品反季瓜菜示范园、环保型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南滨农场采取了集资建房、批宅基地建房、建廉租房等模式,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建房的积极性,引导职工在场部建房置业,促进小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场部小城镇建设按照现代化、环保化、园林化、的目标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集教育、医疗卫生、家居、科研一体的现代化小城镇,被海南省农垦总局评为建设文明小城镇先进单位。
  建场60年以来,南滨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建场初期队员工人数不足100人,发展为6500人,总人口1.3万人;耕地面积从2000多亩发展到近15万亩,土地总面积达20.5万亩;从昔日荒凉瘴疠之地,成为欣欣向荣的宜居小城镇;从建场初期的单一落后经济状况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大经济规模,以橡胶生产、自营经济和土地经营为支柱的多种经济格局。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11年,南滨农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3亿元,自营经济纯收入6584万元,职工年劳均收入4.34万元。农场资产总额达1亿多元,累计实现经营利润达4105万元。
  南滨农场建场60年以来,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得到过国务院、海南省、海南省农垦总局、三亚市的众多奖励和荣誉。其中主要的有:1958年12月被国务院评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多次获得国家农业部的奖励,是“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自1990年起跨入海南农垦先进行列,多次被评为海南农垦良好企业或优秀企业。
  在庆祝南滨农场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场编撰出版《南滨农场场志》。在记录农场发展历史的同时,总结农场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农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十二五”计划和今后更长的时期,我们要发史为鉴,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坚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坚持民生建设和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把南滨农场建设得更加富裕、美好!
  2014年3月6日
  坚持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南滨农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南滨农场党委书记:陈峰
  纵观南滨农场60年的历史,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南滨农场之本、无价之宝。南滨农场的历史也是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历史,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发展的历史。
  从20世纪50年代起,农场就不断变革管理体制;1978年12月后,南滨农场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并逐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出口创汇职工家庭农场,初步改变农场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克服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分配平均主义的弊端;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制订了一整套既符合上面精神又符合农场实际的经营管理方案;发展多元化经济,调动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大胆取消长期营亏损的油棕生产项目,发展橡胶产业和建立热带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为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发展南滨经济走出了一条新路;实行职工住房条件;深化文教卫生改革,学校调整布局,合并多所小学,集中办学,实行定员定编定岗,减员增效,公开选聘教师,公开选聘校长,调动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积极性;把场部中心幼儿园推向社会,实行竞争承包经营,既减轻农场负担,又强化幼儿园的管理,调动幼师的积极性;在医院实行医疗制度改革,堵塞医疗报销漏洞,精简多余医疗工作人员,同时实行医疗费用包干制度,逐步把医院推向社会,从农场分离出去,为全面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做好准备;改革机关,精简机构,严格定编,强化管理,建立一支精干、统一、高效的机关干部队伍,更好地为基层服务;基层单位减员
  增效,生产队一级基层单位减少干部配备;进行经营体制改革,将农场投资建起的1400多亩芒果园折价拍卖给职工经营;合并公司,成立二级企业单位,对二级企业“断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增强活力;农场直属企业承包经营,对机关幼儿园、胶水运输、供电所进行抵押承包,提高经济效益,减轻农场经济负担。2001年,南滨农场作为海南农垦第二批企业改革试点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海南农垦南滨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全面走上高市场,走向“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化改革道路;2008年起农场实行橡胶生产长期承包制,计划内产量农场与职工按7:3分成,超产按5:5分成;2009年实行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密切配合地方政府顺利完成五项社会保险及教育事业的整体移交:2010年推行扁平化管理,对作业区和生产队进行重新整合,把原来6个作业区合并为4个,26个橡胶生产队并为18个;同年按海南省农垦总局改革的统一部署,划分资产,成立投资公司,农场分为南滨农场和南滨投资公司,形成两个实体共同发展……南滨农场的改革所涉及的面之宽和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南滨农场的各项改革一直走在海南垦区的前列,农场在不断的改革中得到越来越快、越来越坚实的发展。在南滨农场60年的发展历史中,重视共产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至关重要。南滨党组织建设随南滨诞生而诞生,随南滨农场发展而发展。从建场初期1个党总支、几十名党员,发展至现在1个场党委、10个党总支、768名党员。农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火车头作用,一直带动着南滨农场前进,使南滨的事业后浪推前浪,滚滚向前。虽然也有过一些党员和个别领导干部堕落甚至犯罪,但农场党委的集体导作用仍然是坚强的,绝大多数共产党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有口皆碑的。2011年,农场党委在党员中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将开展“一帮三”、“活动与解决职工实际困难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党员的威信和影响力。党员和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党员意识得到强化党性观念增强,涌现了一批岗位创先争优先进典范人物,并得到省农垦总局创先争优活动督导组的好评。南滨农场的历史证明,党的建设极为重要;党组织只有坚定不移地抓好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的优秀本质,改进党的作风,才能带领南滨职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挑战中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的建设成就。
  南滨农场长期坚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农场的各项工作中。1984年3月出台的《国营南滨农场十条规定》,基本上是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1996年11月5日中共南滨农场委员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创农场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作了要求和规划,其中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决定》提出农场文明创建的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繁荣企业文化,建设文明优美的营区环境。规划在2005年以前,全场生产队基本实现“五化七有”。“五化”是职工住房平顶化、食用水自流化、照明电灯化、厕所无害化、营区环境美化。“七有”是有挡土墙、有排污沟、有电视差转台、有广播电话、有卫生所、有垃圾池、有三室一场一栏(办公室、文化室、阅览室、球场、宣传栏)。南滨农场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列入党委的重要工作日程,建立和完善农场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党政工团齐抓共管。2004年,南滨农场在海南垦区率先创建文明生态村(队),农场为此拨出专款,进行文明点的规划与建设,已先后建成东升队、立新队、红岩队、红华队、红岭队、曙光队、红五月队、东光队等精神文明示范点。2007年,南滨农场把文明点建设规划与三亚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沿主干道连片、连线、连带”的思路,调整村落布局,努力打造一批道路相连、绿化带相连、公共设施相连的生产队,以点带面,推动文明生态队建设进入大面积创建新阶段。南滨农场成为海南省“环岛千里文化长廊”达标单位。2009年,南滨农场在巩固提高原有精神文明点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在创建过程中突出“提高农场文明水平和职工素质”这一重点,同时把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与群众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从出口创汇率工最关心的事情抓起,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2011年,文明生态队建起小户型经济房,居民住宅区环境优美,基层领导班子团结协调,廉政勤政,“三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职工较为满意。2011年底起南滨农场开展“文明大行动”,全场干部职工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和文明建设。同年12月,全国总工会授予南滨农场职工书屋荣誉牌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南滨农场加强场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农场场部成为人居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环境与建设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小城镇。
  2014年3月9日
  南滨——天涯古道上的明珠
  南滨农场党委副书记:邢孔业 副场长:袁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宋代著名诗人马致远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升温,特别是三亚作为中国唯一热带冬季度假城市的快速发展,古崖州所独有的天涯古道文化的深度挖掘,必将成为三亚城市旅游文化开发的主题。
  历史上的天涯古道经过宣正明教授历经8年的实地考证,其走向有东、南两条古官道,其东线官道即从大榕树处开始向东北拐,经过“杀狗田”,即现在的南滨农场落窗队,过“相村桥”,再到“大巴旺村”,然后进入“南漏村”。出南漏村后拐进“长田”,即今大隆水库移民新村处向河旁走,经坡村后过冲再过“溪村羊河”,河上现在仍残存着半拉子石桥。过桥后到“石坝村”,从村口再由此顺这条河边一直往东走,进入抱古冲,即今抱古水库所淹之地,然后过抱卡、藤他,走入大平地、小平地。官道至此一条路往北经龙密、龙塔到育才,一条路往南经保罗过“下新桥”,沿“回风岭”山脚往南,通过现在的力村水库大坝斜对面山凹进入布山冲,再翻过中火岭山坳,进入土娘湖(即今黎龙水库)山边,路过“惊天石”穿过“双梅岭”。然后,再经过那布村到土娘村、老梅村、新梅村、上加育、下加育拐进“清公村”,穿过“大兵河”进入布道村,然后越“过岭峒”、”过岭梁”,即现在的高速公路处,沿大兵河北岸,直插”凤凰山”。凤凰山边有一湖叫”凤凰湖”,顺着山和湖之间穿过直接进入冲会村,即现在的高速路出口东500米处,过桶井村、凤凰村、西瓜村、槟榔村到羊栏。再往前过两座桥后便进入三亚村。
  其南线官道中线即从崖城东厢大榕树至下马岭下的马村,这条官道为清代以后形成的。据裴廷琪老人回忆和我们勘察,这条道从大榕树开始一直向东,穿过酸梅村,即现在的南滨农场中学和小学之间穿过,再过现在南滨农场的东升队、南风队,在现在的大隆水库移民区处过“新村桥”到新村,再过“卢家埔”后翻“鼓灯坡”,进入“深沟营”,即现在的南滨农场十五连水库区,至“抱古莱”,穿过红岭和塔岭之间的山坳,当地人称为“上岭坡”,进入“下丁村”,沿红塘(今红塘水库)坝埂直接通往对面的红龙山脚,穿过如今的红塘小学前225国道边的“示福村”,沿“示福”河坝岸直达海边。示福河在离大海50米处与另一条河当地人称其为“呀咯屯河”相汇,这两条河的交汇处与大海有50米沙丘相隔,海水进不来,但河水瀑涨时可漫过沙丘入海,河水在这里形成一条一公里的长湖,官道就顺湖与海之间穿过。然后,沿着海岸沙丘与左侧高地之间的一条宽500米的冲,过布甫村,黑土村直接进入马村。官道在凿通“石门”后,由马村顺坡上“马岭凹”,到“拉丁村”通到“土娘湖”与东线官道相接。
  不管是东线还是南线,历史上的天涯古道都要经过现在的南滨农场境内,给现在的南滨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当今旅游开发不可多得的人文古迹资源。在南滨农场境内值得开发的人文古迹旅游文化资源有还金寮、南乙沟与广济桥、怀远亭与相村桥、南漏村、侯塘与新村桥、文峰塔,还有老崖州八景中的稻陇眠鸥和牧原芳草,新崖州八景中的抱郭双流和玉井温泉等,这些都是天涯古道链上的一串串珍珠,每一串珍珠都有闪光的历史故事,都是当下游人喜爱探寻的历史文化典籍题材。大家知道,旅游景点没有文化元素就没有品味,文化元素越多品味就越高,随着三亚旅游向周边延伸,坐落在我们南滨农场的这些人文古迹旅游文化资源必将成为我们南滨人的摇钱树,为我们子孙后代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
  “天涯古道”是晴雨表,从它的贯通到线路的变迁,真实地反映着历代朝廷中央集权,对这中国疆域最南端的海天一隅不同观念的转变。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转变是漫长的,反差是巨大的。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或者说看法上的转变,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对这海天一隅在历代朝廷心目中的位置,由过去作为流放官员的蛮荒之地,逐渐演变为重要的海防之地,特别是清朝视这里为国门的第一道防线,这就是研究“天涯古道”的真正意义。
  解放后,党和国家一直将三亚作为重要的海防前线予以高度重视,早在一九五一年,党中央就曾专门研究过榆林港的防务问题,毛主席曾要求周总理将榆林港建成像虎门一样的要塞,使之成为中国海防的两大要塞之一。那个时期周总理事无巨细都得统揽,实在抽不开身,便委托朱老总操办。在五十年代朱老总曾两次到这里视察。刘少奇同志在五十代也专门到此进行过考察。随后,周总理又在百忙中专程赴崖视察,还在南滨农场观看了割胶示范,这些都是我们南滨农场宝贵的历史财富。
  如今的南滨农场创建于1952年,全场总人口近2万人,土地总面积20.57万亩,固定资产近亿元,是我国最南端的国营农垦企业。农场距三亚市区42公里,距三亚凤凰机场25公里,距三亚港45公里,粤海铁路火车南站将在我场境内兴建,交通便捷。1986年南滨人率先试种反季节瓜菜喜获丰收,反季节瓜菜在农场及周边”三县一市″迅速发展,南滨农场及周边乡镇因此成了海南反季节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南滨农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现有橡胶面积4.6万亩,年产干胶3000吨,还建立起热带名优水果和反季节瓜菜基地近4万亩,芒果、香蕉等名优水果及优质瓜菜畅销国内外。南滨作为示范农场,重点开发五个项目:一是香蕉高产优质示范园;二是优质芒果示范园;三是环保绿色食品反季节瓜菜基地;四是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五是农产品加工项目。

知识出处

漫话天涯古道

《漫话天涯古道》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城市,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和翠绿的山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天涯古道”,起点是历史上的崖州古城,终点是现在繁华的三亚市。通过对“天涯古道”的考证,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民俗、人文和地理史料题材。该题材也是游客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同时也蕴含着无穷的商机。挖掘“天涯古道”的历史文化,应是当今三亚有识之士的共鸣。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