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消失了的大旦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漫话天涯古道》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633
颗粒名称: 寻觅消失了的大旦港
分类号: K903
页数: 4
页码: 69-7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历史上海南岛的重要通商口岸大旦港,包括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历史承载,以及港口地貌和周边地点的介绍。文章指出大旦港的消失与宁远河水土流失,以及陆路交通的发展有关,同时强调政府对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至关重要。文章还探讨了大旦港与天涯古道的兴衰关系,并提到大旦村不代表历史上的大旦港。
关键词: 大旦港 天涯古道 海上丝绸之路 三亚市

内容

大旦港是一个在历史上极具盛名的通商口岸,据相关史料记载:这里从唐代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可以说没有大旦港的繁荣,就没有天涯古道的形成和变迁。大旦港及其周围不仅仅是崖州八景所描述的景点,同时它亦是历史的承载点。唐代大僧人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失败漂到海南岛,就是在此上岸的。至明代,这里是郑和下西洋的重点中转站。当时的大旦港可是一个优良的港湾,东南方有高大的鳌山阻挡台风和海浪,说是海湾实际上是一片内湖,湖面大约有3000亩水面,湖上风平浪静,只有湖的南面有一个天然出口与大海相连,出口的东面史称郑家山嘴,出口的西面史称“嗮经坡”。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据史料记载,这是因为当年鉴真大和尚在此上岸后,将海水浸湿的经书摆在这个坡上晾晒而得名。在港湾的西面是海南岛第三大河宁远河的入海口,在这湖与河的之间,有麒麟坡相隔,而宁远河的上游正是崖州府所在地,是海南岛南部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从唐代开始,这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和中转码头,每天商贾云集,港湾停满了各种船只。那些往返于广州、泉州和阿拉伯、南亚各国的中外船只,都需在此停靠,以便采集食品、淡水和维修船只。再加上崖州历史上盛产金银、珍珠和地方特产如玳瑁、沉香、吉贝和益智等,因此这里自然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业港口。这样,阿拉伯及南亚各国均在此设有商贸驻点,同时大批外籍商人也就自然地涌入古崖州城及其附近的港湾、海岸沿线开展如收购、加工、储藏、交易等各类贸易活动,其中一些便在此落脚生根。这些外籍商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人都信仰伊斯兰教,据对如今的麒麟坡村玉皇庙考证,这里正是当年这些伊斯兰教徒们作礼拜的场所。据麒麟坡村中一些老人说,这座玉皇庙是一座古老的寺庙,至今有几百年历史了,由于近代大旦港的消失,才改成现在的模式。据史料记载,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从永乐5年开始,历时27年。当年大旦港作为郑和船队离开中国的最后港口,在此专门设立了修理和仓储机构。郑和船队多达两万多人,其中一半以上为随船水兵,按规定每次由此出发水兵都要轮流更换,所以郑和船队便在此还设立了水师营。另外,由于这里是重要港口和商埠,明代地方政府在此也设立了水寨前司,派驻有600多名官兵驻防。这些驻崖水师及驻港官兵均为屯边的“色目兵”或“回回军”,而这些随船修理人员也都是懂阿拉伯语的“回回匠人”,因为郑和本人就是个“回回”。随着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停止,这些驻崖官兵被朝廷下旨“与所驻地编民”、“许与汉人通婚姻”见【洋防辑要·杂蛮篇】。从此,这些人便在海南岛扎根,成为海南岛今天三亚回民族群的一支源流,而回民从大旦港边的番人园迁居到今天的羊栏,这与天涯古道的历史变迁及其相伴随的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历史上的大旦港到底在那儿呢,它与天涯古道的兴衰关系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研究一番吧。
  人们一说大旦港就与现在的大旦村相连,其实大旦村并不代表历史上的大旦港,而是其伸入大旦港湾中央的一个半岛。据考证,历史上的大旦港是指由如今的大旦村至番坊园、麒麟坡、晒经坡等这一圈,甚至还应该把宁远河上至崖州古城,下至入海口的港门墟市的沿河两岸包括在内。据相关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大旦港地貌是这样的:从鳌山脚开始,大海向西北方向凹进,直至嗮金坡凸出,这样便在里面形成应该约5000亩的内湖。而在湖的外面,从南山开始,经过内湖口、宁远河口至梅山,又形成一个很大的海湾,史称“番州湾”。而真正的大旦港是从鳌山脚伸
  出的小半岛{史称郑家山嘴,因上面住的是一郑姓大户而得名}开始,再往里便是一片很大的滩涂,滩上芳草茵茵、牛羊成群,这儿便是古崖州八景之一的“牧原芳草”之地。湖岸从这儿往西,是一个稍大点的半岛,这就是大旦岛即现在的大旦村,紧接着又是一个小半岛,历史上称为小旦村。从小旦村沿湖岸往西,湖水再又形成一条内河似的海湾,湾的这边历史上称为“番坊园”,即历史上回回居住的村落,在这里,现在仍然居住着蒲裕祥、蒲裕清兄弟俩及其后代,只不过他们现在以融入汉族,各种生活习俗都与当地人一样。湾的对过便是麒麟坡,再往南就是晒经坡。在湖水的湾头,历史上称为“番坊”,从番坊开始往北有一条管道,管道两边的村庄便是历史是众多宰相被贬于此的海南三大名村之一的“水南村”。再回过头来到小旦岛,在半岛湖面的左、右前方,各有一个独立小岛,左边靠大旦岛方向的小岛叫“大旦园”,右边的一个叫“落梅园”,而在小旦岛北边,则是古代伊斯兰墓葬地,史称“番人坟”。在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和当地群众分别在此发现伊斯兰墓碑,碑上刻有阿拉伯文字。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从以上这些地名以及伊斯兰古墓的发现,可以看出这一带正是古代穆斯林先民生息、活动的原居地之一,同时也显示着大旦港昔日的繁荣。
  历史上辉煌的大旦港已经消失了,那么它是怎么消失的呢?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清代后期,州府在宁远河上游山区动员老百姓伐岭垦荒为园,致使水土流失。每到夏秋雨季,宁远河洪水泛滥,大量泥沙涌入大海,又被海浪潮涌助推,使得整个“番州湾”逐渐淤塞,大旦港作为优良渔港和水运码头从此慢慢消失。而正是水路交通的淤塞,才使得官府对陆路官道的依赖逐日增加,其重视和投入也必然逐渐增加,天涯古道也就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为了现场勘察和了解海湾淤塞情况,作者曾于2007年元月6日租赁一条渔船,从宁远河口出发,对宁远河口一带的海湾和历史上大旦港入海口海面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在宁远河出海口处的海湾一带,作者看到的确淤塞非常严重,这条机动小渔船要绕很大一个圈,最后还要船工停机下水推船才能绕到海上。在海湾,你可看到海水中到处都有人站在海中淘铁沙,可见海湾淤塞之厉害。如今宁远河入海口已形成3个独立的沙岛,仅在港门街口处有一很小的口子与大海相通。据大旦村老人回忆:解放后1958年大跃进年代,由当时的基层政府炮亭人民公社{因历史上鳌山顶建有炮亭,现仍存遗址﹜组织劳力,从郑家山嘴到嗮经坡筑起一道大坝,围海造田达6000亩,当地人称为“海子田”。但由于水利条件差,每到旱季则禾苗枯死。直到新的崖城镇成立后,近几年党委政府着力为民办事实,先后修建了水泥筑成的永久性两条水渠,分别从宁远河上游截水,可分别从东西灌溉整个“海子田”,使这儿成为冬季瓜菜的生产基地。而且,从崖城镇至大旦村又修筑了水泥公路,平原上到处呈“井”字型机耕路如网、沟渠纵横,使这古老的港湾换上了新颜,真是昔日沧海变桑田。

知识出处

漫话天涯古道

《漫话天涯古道》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城市,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和翠绿的山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天涯古道”,起点是历史上的崖州古城,终点是现在繁华的三亚市。通过对“天涯古道”的考证,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民俗、人文和地理史料题材。该题材也是游客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同时也蕴含着无穷的商机。挖掘“天涯古道”的历史文化,应是当今三亚有识之士的共鸣。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