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古道对龙海盆地及黎族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漫话天涯古道》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630
颗粒名称: 天涯古道对龙海盆地及黎族的影响
分类号: K901.8
页数: 8
页码: 40-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涯古道对海南龙海盆地的影响。通过州东官道的贯通,黎族人得到开化,学到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建筑技术等各方面技术,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黎族妇女可以用采摘自本地木棉树制成的吉贝布制成衣服、被子和黎族的装饰品。同时,黎民也从商贩手中购得彩线,再从汉族那里学会织布技术,使这种黎族特产通过商贩流向大陆、东南亚等地,影响了盆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文章认为,天涯古道对盆地及其黎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天涯古道 龙海盆地 黎族 三亚市

内容

“天涯古道”也就是州东官道对龙海盆地的影响是很大的,州东官道的贯通,对这个自古就封闭的小盆地如同打开四道窗口,通过这些窗口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
  首先这里的古老黎族得到开化。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这里的人知道了山外有山,这里的人慢慢地走出这块天井,与外界进行沟通,学到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建筑技术和其它各方面技术。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这里的黎民将盆地内满山满坡的木棉树采摘收集,加工后制成吉贝,用来缝制衣服、被子和各种黎族的装饰品。关于吉贝,史籍记述颇多。南宋时广东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说:“吉贝木,如低小桑枝,萼类芙蓉花之几,实皆细茸絮长半寸许,宛如柳棉,有黑子数十。南人取其茸絮,以铁箸碾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纺,不烦缉绩,以之为帘,最为坚实。”据《正德琼台志》载:“吉贝布,即木棉织者,亦为被,不见重”。关于黎族妇女制吉贝,清代张庆长在《黎岐纪闻》中有详细记载:“海南山岭多木棉树,妇女采实,取其棉,用竹弓弹为绒,足纫以为线,染红黑等色,杂以山麻及贩卖彩线,织而为布,名曰吉贝”。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黎族妇女很早就有用木棉树茸织物的传统,由于天涯古道的开通,有商贩顺着官道至此贩卖针头线脑。黎族妇女从商贩那里买来各色棉线为径,用木棉树茸线织成吉贝布,使这种布即好看又结实。
  “目极华芳木乱流,低枝綄地入端州。最怪三月东风急。一路吹红上驿楼。”这是清代诗人杭世骏赞木棉花的诗。关于木棉花和黎族妇女织吉贝的话题,在海南民间传说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五指山有个黎族人叫吉贝,为了乡亲们安居乐业,他带领这个民簇的兄弟们,以顽强的斗志抵抗外敌入侵,屡屡得胜。后被内贼告密,被敌军层层包围,身中数箭而亡。不久,在他死的地方长出一棵木棉树,魁梧的身躯变为昂然屹立的树干,箭翅变为树枝条,滴滴鲜血化作朵朵木棉花,后人为纪念他,将此树称为英雄树。关于木棉花,清代文豪陈昊子在名著“花镜”中是这样描述的:“花似山茶,开时殷红如棉,花开之时似万盏华灯齐放,早春花先叶开放,花大色红,也有紫色,聚生于枝梢近端,内质花瓣5片,连成5束。”木棉花又叫攀枝花,海南岛从每年春节过后,木棉花由南向北竟相开放,三月份是这里木棉怒放的时候,那树枝上一簇簇鲜红的花朵,就像放大了的腊梅。古时候,当地黎族妇女用木棉絮经纺,染色后编织成吉贝,用这种吉贝布做裙子,最有民族特色。如今,这种吉贝已成为墙上挂的工艺品,在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
  其二是因为有了路,黎人走出去,学到了棉花种植技术。前面引载的周去非《岭外代答》即说的是棉花,而非木棉树。而《正德琼台志》所载及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所记载的则是木棉树。木棉树在龙海盆地很多,这种树又叫攀枝花,英雄树。此树是高大乔木,果实中也含棉,《广东新语》载:“有棉,飞空如雪,然脆不坚韧,可絮而不可织。”经现代技术检验,木棉树的棉状短,纤维不抽曲,不可能纺纱,更不可能织布,只宜作枕芯之类的填充物。从植物学分类上看,棉花属锦葵科,木棉树属木棉科,二者是不相同的。从这可以看出,黎族早期由于与外界封闭,其只能利用木棉树茸加工粗糙的线纱,然后利用苎麻经织成筒裙,男人女人都可围在身上,这就是所谓生黎按筒裙长短来分的原故。由于官道通到盆地,汉族的各种技术、文化、习俗等等一一传入盆地,使这里黎族得到开化,逐渐由“生黎”变成了“半熟黎”,又由“半熟黎”变成了“熟黎”。从此,黎民利用棉花与木棉茸混纺,又从商贩手中购得彩线,再从汉族那里学会织布技术,织成了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吉贝。然后,他们又拿着这些吉贝布,走出大山盆地,来到集市港口,或互换易货,或零售,使这种黎族特产通过商贩流向大陆,流向东南亚,终于使这“吉贝布”蛮声海内外。从始,黎族人开始学会做生意,逐渐将盆地内其它物产如药材、果实、盆地特产“文门石”等等,逐渐拿到市场进行交易,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就是天涯古道对盆地及其在这里生活居住的黎民们产生的影响。
  “天涯古道”对龙海盆地及其黎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反过来看,龙海盆地对州东官道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龙海盆地处于州东新老两条古道中间,不管是北道还是南道,都是由西即从州府所在地的崖城,修道至龙海盆地,然后再经过多少年,多少代后,再又从三亚方向往西修,修到盆地与前面路相接,使之贯通。
  其次,这新旧两条古道在这盆地相接,并在盆地内形成一个环形路,使两条官道最终在这里四通八达,相互联贯,成为州东官道上的重要枢纽。龙海盆地对官道的重要影响有二,其一是龙海盆地得天独厚的山川秀美,又盛产文门石。在官道到中火山凹入盆地处的土娘湖,经考证为火山喷发口,这里二千五百年来先后发生两次火山大爆发,火山爆发将表面岩石向南北两侧推耸,形成土娘湖两侧奇特的石观景象,美不胜收。同时,岩浆向空中喷涌,将中心底层岩石向高空抛射,这些像火一样大小不等的岩石体在空中与外界冷空气相遇后发生爆裂,形成巨大的石雨向火山口的四周偏东侧散落,然后在地面又发生断裂(主要是外表温度低,中心温度高,热胀冷缩所致),形成龙海盆地内西侧到处乱石林立,使这一带形成遍地石头的世界。龙海盆地古时候称为文美盆地,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在历史上称为“文门石”,由于“文门石”以石纹为奇,因此又称“文美石”。这是因为从天涯翻过石门进入龙海盆地后,即可在这湖边山边,到处看到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奇石美石,所以古人才称这里为“文门石”。自古文人墨客最爱游山玩水,尤爱奇石美石,把玩石头是他们的一大嗜好。在历代谪琼宦官中,李德裕曾聘人到此淘得一块上乘“文门宝石”,作为玉玺石坯专门呈给皇上,以便讨主子欢欣而将他招离荒岛。而大文豪苏东坡也到过这里,除淘得一些玲珑剔透的文美石外,还在盆地黎寨一块镇村裂石上刻下“黎汉和集”四字,至今“和集”2字似依稀可见。苏东坡从大东海乘船离去后,还专门留下了诗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于盆盎中,日与山海对。”还有那些赴崖任职的大小官员,都是游山玩水的文人骚客,他们以下乡巡查之名,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从历史资料记载看,将崖州东路作为官道来修,当从南宋淳熙年间任吉阳军知军的周康。周康为浙江钱塘人,钱塘为当时南宋的都城,风景秀美,周康在这种环境长大,当然喜好山水,第一条官道,是周康从吉阳军治修往东再拐向南修往南山小洞天的,他对这里的风景痴迷有加,当年到任即开始向南山岩石小洞天修官道,以便于他经常与都领周丕承饮酒对诗,观海赏月。周康还于当年底在一块巨石上刻下《石船记》(1187年),至今已有800多年了。周康还算是有政绩有良知的官员,他任崖知军达33年,慢慢将州东官道延伸至龙海盆地,并与五十余山峒黎人建立了良好关系,鼓励黎农进城贸易,这些在琼州府名宦祠中有记载,虽然当时官道仅能人行,但毕竟为此做出了贡献。其接任者毛奎更恋山水,在小洞天还建有亭子,后人称为毛公亭。
  龙海盆地对官道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这里是谯国夫人冯洗氏的封地,她曾在文美村边的土娘湖畔,与儋耳黎首领进行三天三夜的谈判,并最终迫使儋耳黎首归附,后人将该湖称为土娘湖,昔日湖边有土娘庙,以纪念冼夫人。另外,当地俚人还将冼夫人住过的地方称为土娘村,该村在过岭村境内。昔日,这里的过岭黎有1千多户,在海南黎族中是非常大的一个族群。
  从明代开始,官府对黎族逐渐采取招抚政策,这些怀柔政策是否有效,州府多数都是通过文美过岭黎首实施,在明初的洪武二十九年,广东公关大理寺丞彭与民等奏:“琼州府所属,周围俱大海,内已民少黎多。其熟黎,上纳秋粮各项差殁,俱子民当。其生黎,时常出没劫索,连年出镇征剿,为害不息。今询访,各处熟黎俱有峒首,凡遇公差差殁,征纳秋粮,有事俱凭首催办。官军征捕,亦凭峒首指引。今所属各有防黎及备委巡检司,如将各处峒首,选其素能抚黎人者,授以巡检司职事,其弓兵,就于黎人内签点应当,令其镇抚熟黎当差,招抚生黎向化。如此,则黎民贴服,军民安息矣。琼州府宁远县通远巡检司添设副巡检黎让。”这黎让就是那时的过岭黎首,当时的通远巡检司设在文美盆地的落屯村,因当时州东官道仅通至文美盆地,其黎首黎让住于落屯村,黎让家有百亩果园,在果园边建有棚寮多间,黎让便捐出棚寮作为巡检司驻所。到明代永乐年间,由于郑和下西洋的缘故,崖州各港口顿时热闹起来。由于郑和的庞大船队分驻于崖州境内的大旦、临州(今三亚)、榆林及藤桥港,崖州府便将宁远巡检司移至三亚村,又在藤桥增设藤桥巡检司。为了便于陆路跑马讯兵快速传递文书,此时州东官道开始从落屯村沿盆地内的那后村、华丽村通过那风岭与过岭之间夹谷。沿山边修通至三亚村,还在三亚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叫新义桥。这时的对外商贸是第一要务,所以州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各港口、港市上,再加上当时崖州境内驻兵多,黎境相对安静。到了明代宣德八年以后,随着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结束,崖州境内的几个港口除了日益繁荣的对外贸易市场外,驻兵开始减少,驻扎在三亚村的水师营已开始撤销,这样生黎区又频频发生匪患,朝廷则又开始关注抚黎之事。
  明代永徽二年,崖州监生潘隆向朝廷建言:“愿请招黎,授隆以知县职,敕抚琼崖州府诸同生黎。”第二年,在朝廷的恩准下,潘隆引士人邢万胜等进京,潘隆被授落屯县知县,邢万胜被授感恩县知县。朝廷这时采纳了潘隆的建言,在崖州境内黎区增设落屯,感恩两县。同年,吏部又委梧州府通判刘铭为差官,至崖州巡查,当场摇授吏员欧可诚为落屯县丞,过岭黎首王贤祐为落屯县同知,县衙临时设于宁远司原驻所文美盆地落屯村。于第二年开始在临时住所处筹建县衙,每天由各峒黎赶集后到州东玉皇庙旁窑村带回砖瓦,建起一座三进青砖黑瓦建筑的落屯县衙。县衙背山面南,位于今“贡果园”处,落成之日知县潘隆还带领大家在屋前栽种了几棵芒果树。县衙门前于第二年开挖了一条引水沟,并利用沟土于沟南垒整成一条宽约两米的官道。不久官道边陆续有茶坊、酒肆、肉铺等商铺开张,随后各种商贩陆续入驻,使这里很快成为长达一华里的街市,黎民赶集再也不用起早往崖城赶了。这里大概繁荣了二三十年,不幸一场大火将附近山林和街市茅寮全部烧成灰烬,就连县衙也成断垣残壁。由于是晚间起火,衙内官员数人尽被大火阻于其内,可怜那些商人一个都未能幸免。这场火烧得奇怪,事后州府调查认为是生黎所为,逐按此上报,朝廷便将所建不长的落屯县废了。
  明嘉靖年间,琼州学士海瑞带着学生从琼山由北向南深入黎区寻策,海瑞沿途访造各峒黎头求解良策,直至文美盆地与过岭黎首彻夜长谈。海瑞随后向朝廷建言“治黎策”,并向兵部“上兵部条议四事”,曰:“一、崖州罗活抱由村,感恩古镇州,陵水琅瑁峒,琼山大坡营,儋州七坊峒,凡立县迁县,必先置所移屯。其风杨,磨赞二村之间,乃东西南北之中,可立一大县。二、迁崖州所于罗活峒,迁昌化所于古镇州,则内可制黎岐,外亦可以征海寇。三、即得其易,辄立县所。四、黎岐归化。当编其峒首村首为里长,所属之黎为甲首。出入不许持弓号,原耕旧地,听从其使。”这是海瑞经过认真探访所提出的黎区实行里甲制,以黎治黎的良策。
  龙海盆地即古时的文美盆地在清朝时,再次引起官府的注意,其主要原因主要是宁远河上游开垦淤砂大量流向海滩,将一个天然良港大旦港堵塞填平,海运交易从始由州府所在地移经三亚。这样,崖州府不得不于清顺治末年加强对三亚的重视和州东官道的整治。由于清朝长达两百年对州东官道不断的治理,改线、贯连,务必动用大量劳动力,而这沿途又多属黎区,特别是两条道相交的龙美盆地,则全为黎区,所以州府对这一区域及其盆地内黎族也格外重视。清时在这里的土娘湖边,建有官府驿站中火铺。在这里除苗正,绰尔代,汤土贤等钦差因绘测《皇舆大清图》偶然原因而住在这里外,雍正时期程哲在这里还建有“程公庐”,程哲当然不会仅仅是欣赏这里的美景,品评“贡果园”的美果而在此建“程公庐”,其主要原因还是与黎首建立联系,寻求建立治黎良策,施政于民。在清朝末期最后一任州官范云梯,更是按朝廷“在黎区开通十字通道,设市以利黎农”的政策,也在这里建有临时办公休息的茅寮,当地人称之为“太守庐”。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末还有一位名人到过这龙海盆地,这位名人便是在民国时担任过驻美大使,有着三十二个博士头衔的大文豪胡适的父亲胡传。《三亚市志》是这样记载的:“光绪十三年(1887年),胡适之父胡传受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请,专来海岛考察黎设郡县一事,胡于十一月初九到达崖州境,写《游历琼州黎村黎峒行程日记》。”胡传,(1841-1895),原名胡祥蛟,字守珊(又字铁花),号钝夫,安徽绩溪上庄人。胡传早年追随吴大澄,是吴大澄的幕僚。在吴大澄任东三省巡抚时,受其委派,参与1882年中俄边界的勘定,并参与了《中俄晖春边界条约》的谈判和签订全过程。在吴大澄调任广东巡抚之后,受其委托,调查海南岛黎区情况。当然张之洞作为两广总督,肯定是接受了吴大澄的建议和举荐,同意了胡传海南岛之行。
  胡传于1886年秋过琼州海峡,然后从琼山直穿黎心,沿着当年苗正、绰尔代、汤士贤三人测绘时的路线,用了三个月走到文美盆地,并直达马岭海边观看“海判南天”大清疆域标记,还在过岭黎首的帮助下,爬竹梯察看了老乡前辈(当时绩溪与歙县同为一县,至民国时才分开,但仍归徽州府管辖,解放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划归宣城地区管辖。)程哲所题摩岩石刻“天涯”及其落款,慨叹其独具慧眼。不料,由于几个月奔波劳累,加上对地理气候不适,染上了瘴病,差点丢了性命。幸亏文美盆地黎首黎海元上山采药精心治疗护理,才使胡传化险为夷。胡传在此住了一个多月后,在黎海元的陪同下,前往崖州府,后乘船离开崖州。胡传在离开黎海元家时,为了表示感谢,特将自己在烧旗中火两河边淘得的绝版“文门石”100块相送,并嘱其妥善保管,待百年后定是稀世之宝。这些情况胡传在其日记中均有祥细记载。据我们了解,胡传当年所赠的文门石(历史上称为文美石,《崖州志》上记载为文美宝石),现仍为黎海元之曾孙黎元龙收藏于一山洞内。胡传返回广州后,向张之洞、吴大澄建言:“生黎训,不必剿;林木少,不足禾;黎峒窄,不置郡县。”
  从以上这些情况看,州东官道对龙海盆地,以及盆地对州东官道互为依存的重要性,如果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官道才真正是“天涯古道”。

知识出处

漫话天涯古道

《漫话天涯古道》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城市,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和翠绿的山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天涯古道”,起点是历史上的崖州古城,终点是现在繁华的三亚市。通过对“天涯古道”的考证,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民俗、人文和地理史料题材。该题材也是游客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同时也蕴含着无穷的商机。挖掘“天涯古道”的历史文化,应是当今三亚有识之士的共鸣。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