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天涯古道在哪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漫话天涯古道》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625
颗粒名称: 历史上的天涯古道在哪里
分类号: K928.6
页数: 7
页码: 4-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位于三亚市文门生态园附近的“天涯古道”的历史渊源及其路径。通过对史料记载和实地考察,得出了“天涯古道”从崖城南门开始,沿宁远河经过水南村的路径。文章还介绍了宁远河和水南村的历史、地理信息以及驿站等相关信息。
关键词: 天涯古道 宁远河 三亚市

内容

座落在龙海盆地西侧的古代“贡果园”边,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和天涯镇人民政府碑刻的文门生态园志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文门生态园,地理形胜甲海外,古木蓊翳,有如青龙出海之势,珍禽奇兽出没其间,翠叠巨磊惊世奇瑰;西照土龙山湖似镜,东缀田舍风光如画;聚宝盆地,得水藏风,天涯古道和一泓清流绕园南去……。”这“天涯古道”指的应该是官道或驿道,而不是那民间的人行小道。那么,在历史上这官道或驿道是否绕此园而过呢?经过我们对史志《崖州志》零星记载的疏理,以及近两个月的实地勘踏寻访,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历史上从崖州府地通往三亚乃至陵水县城的官道确从此经过。那么从何时开始修通此官道的,又是从哪里进入盆地,从哪里出盆地,经过哪些村庄等等,我们将用实事来一一叙述。首先,我们要将“天涯古道”作个定义,既然是“天涯”古道,那么这条“古道”就是应该以其“天涯”作为中心点。我们不仿就将历史上从崖州府地通往陵水方向的三亚港这一段官道定义为“天涯古道。”按照这个定义,从崖城至三亚的这一段古驿道或者说州东官道,正好天涯景点处在驿道的中间。这样,我们就得从起点崖城开始寻找“天涯古道”踪迹。
  崖城是一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崖城古镇始建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是古崖州地方政权施政治下的首府,是这一方疆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这里必然是官兵集结的驻地,和当地居民聚住相对集中之处,当然也就成为集市贸易集散中心。据《正德琼台志》载,崖城开始建城墙,并开东、西、南三个城门,是在明代开始的。从洪武二年开始(1369),经过不断拓展,加固、延修、重建等等,到明代正统元年止,已初具一定规模。其时东、西、南三座城门均有吊桥,城墙高达6米。并且,于弘治二年(1489年)时立匾于东、西两门,东门曰“阳春”,西门曰“镇海”。到清代,从顺治十八年开始对古城进行了再拓展,并先后加高了城墙,增加了月城,加修了城楼,还改修了城南门,并镌刻石匾嵌于南门,曰“文明门”。这“文明门”就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崖州古城墙和南门城楼,应该说“天涯古道”就是从这个门开始。
  据史料记载和一些老人回忆,崖州城池在民国九年(1920年)之前原貌依旧。当时出南门有护城濠沟,沟上有吊桥,每日凌晨吊桥放下,太阳落山吊桥收起,有护城兵轮哨守护。在护城沟外侧,从南门到东门外有一条街市,街市的中间处有一条十字街道,十字街道往东一直穿过东关市通向东岳庙。十字街道往南是马场,再往前通向宁远河边渡口,从这里过河就是通往东北、东南方向的唯一通道,亦称官道。
  宁远河是崖州境内最大的河流,它既是古崖大地农业的命脉,又是横在州府所在地与州东南半壁江山的天堑。据解放后有关部门勘测,宁远河发源于保亭县甘蔗山南麓,干流长90.2公里,流域面积1073.81平方公里。流经高峰、育才、雅亮、抱古、崖城、保港,在港门村和郎芒河汇合,从港门港注入大海。宁远河俗名大河,总落差达到一千一百点六米。史载宁远河历史上多次暴涨成灾,如明永乐十八年,清康熙二年、五十二年,雍正三年、十三年,均有大洪水成灾。光绪三年的纪录是:“冲没屋庐牛畜无数,漂死数十人,城垣倾圮”。因此,宁远河流经崖城处,河面宽达500米。
  历史上的宁远河在保港处有一支水流入保平港,《广东图说》上有这样记载:“宁远水分东西二派,东派流经大旦港入海,西派经保平港入海。”今仍有一涵洞,水大时可通,而在支流与主流交汇处,其支流现已成为养鱼的长塘。据有关史料记载,曾于元代在州西六里处宁远河支流上建有一座木桥,于明代改建为石桥。而主流则因河面太宽,雨季洪水汹涌而一直没能建桥。现在位于宁远河大桥上方的残桓断桥称“万里桥”,也称“万代桥”,是一九四〇年日本人修的。当时日本人在城南现在的崖城镇政府斜对面芒果园处,建有飞机场,因此与城内交通量很大。在此之前所有往来于州府与东南交通,则全靠摆渡,渡口在今宁远大桥上方100米处,官道应从渡口开始。
  史书上记载的“城南”即水南村,历史上这里是一个很大的村庄,村庄内商铺民宅和古建筑密集,沿河是一条很长的老街,从老街通向渡口处有石阶。当年老街很繁华,老街望南的一头通向大旦港的麒麟坡,而在麒麟坡处与对面的港门墟市也有一个渡口相通。在老街的另一头则是通向玉皇庙,也就是通向东南的官道。由于宁远河交通不便,在渡口东头水南村内州府建有备用仓储,并建有驿站,供官员及工差人员食宿休息,这就是“天涯古道”明代19处,清代11处驿站的第一处。
  官道过玉皇庙(如今江南技校处)约100米,有一条沟渠,现在这条沟渠已全部用水泥砌护沟底和两墙,沟深达3米,宽底部约2米。这条渠现在叫它东干渠,古时候称为南沟,亦称南乙沟或官沟。这条沟开自明代景泰年间,主要是引宁远河水灌溉水南一带的田园。这条沟开成后切断了官道。因此,官府责令水南村民在沟上建造了一座木桥,以沟通两边官道。至清代顺治年间,由当时知州张擢士发起,在南沟上建造了一座单孔砖石拱桥,桥长15米,宽5米,高13米,称为广济桥。至今,这座桥仍保存完好,它应该是“天涯古道”的最好见证。关于这座不大的桥留有许多历史故事,我们将在后章叙述。
  官道通过广济桥后,便是一座山坡,当地老百姓叫它“酸豆仔坡”,因这个山坡上曾经有两棵大酸梅树。再往前便是经过一个叫“榕树桃”的地方,因这里曾经有一棵300年以上的大榕树,这棵榕树据陪同我们的裴廷琪老人回忆直到五十年代才砍掉。裴廷琪老人那年68岁,是裴缘的后代。裴姓历代为官重文,其裴廷琪老人家住宁远河古渡口南岸处。这位老人对历史典故颇精通,文化也很好,据他说他外公当年在文庙当差,许多历史典故都讲与他母亲听,他母亲又将这些历史和典故从小就讲给他听,所以他对古崖州历史非常感兴趣,我们能碰上这位老人真是非常幸运的,可惜这位老人已于07年底去世。
  裴廷琪老人是06年底接待我们的,老人记忆力非常好,他热情地带着我们从宁远河边开始寻踪古官道。他一边带路一边沿途指点,非常准确地指出这里是什么地方,那里是什么故址,官道经过哪里,有多宽等等。老人说他小时候经常到这酸豆仔山坡摘酸豆仔,对官道和这一带记忆犹新。他说官道大约有1.5米宽,能通牛车和马车。在榕树桃处,老人站在古榕树位置上,用手指点着说,官道到此有一个十字路,向南是通向鳌山大小洞天方向,向东一直通向对面山坳是通往三亚方向,向东北是通向抱古方向。往东的中间一条较宽,是主官道,他很小的时候他外公还带他顺官道上过对面山岭,看过座落在那里的文峰塔。他还记得文峰塔为三层,砖石结构,与史书上记载差不多。据他说翻过一座山坳,然后再翻过一座山坳便是红塘岭了。他还说通向三亚的主官道是从如今的南滨中学和南滨小学之间穿过的,再往前还有一座桥。为了弄清三条路的走向,我们便决定按大致方向对三条古道进行寻踪,尽管困难重重,但必须这么做。
  往东北的一条路,在《崖州志》上有这样记载:“三亚至东黎岭前村有官田、抱刀、打堡、岭都、大饼、楚核、烧旗,以上在三亚西官道旁。”这些地名都是历史上黎民居住的峒寨,有的在路旁,有的不在路旁,有的地名现在仍存在,但多数都已成为历史。在宁远河上游即现在的大隆水库大坝下面,有一条小河与宁远河相汇,这条小河当地称为“溪村羊”,小河上有一座古桥现已断在水中,过了桥就是石坝村。石坝村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名叫洪亚英,学过古书,当地人称老夫子。别看他一大把年纪,但眼明耳聪,会说普通话,字写得也很好。老人说,这条路有很久的历史了,据老人说在明代以前,这条路是黎民与官府联系的唯一通道,也是这方圆300多峒黎民到崖城进行易货的必经之路。老人说他从小就走这条路,下到崖城,上到育才,东到三亚都走过。据老人回忆:“这条路从崖州东厢大榕树开始,那棵大榕树据老人们说有300多年历史,他记得直到解放后58年大跃进时才砍掉,所以大榕树对他的印象非常深。”老人一边说,一边拿树枝在地上给我们画了一个线路图,并且在图上标上一些地名给我们看。根据老人的指点,我们顺着宁远河边翻山越岭走到了雅亮,再沿着公路到达立才农场,住下后便在此前后深入地继续寻探。在立才寻访的时候,我们有幸又寻访到好几位老人,其中还有一位九十五岁的董姓老人。
  经过详细勘察,还有接触这么多老人的慢慢回忆,我们综合出一个大致线路图:这东线官道即从大榕树处开始向东北拐,经过“杀狗田”,即现在的南滨农场落窗队,过“相村桥”,再到“大巴旺村”,然后进入“南漏村”。出南漏村后拐进“长田”,即今大隆水库移民新村处向河旁走,经坡村后过冲再过“溪村羊河”,河上现在仍残存着半拉子石桥。过桥后到“石坝村”,从村口再由此顺这条河边一直往东走,进入抱古冲,即今抱古水库所淹之地,然后过抱卡、藤他,走入大平地、小平地。官道至此一条路往北经龙密、龙塔到育才,一条路往南经保罗过“下新桥”,沿“回风岭”山脚往南,通过现在的力村水库大坝斜对面山凹进入布山冲,再翻过中火岭山坳,进入土娘湖(即今黎龙水库)山边,路过“惊天石”穿过“双梅岭”。然后,再经过那布村到土娘村、老梅村、新梅村、上加育、下加育拐进“清公村”,穿过“大兵河”进入布道村,然后越“过岭峒”、”过岭梁”,即现在的高速公路处,沿大兵河北岸,直插”凤凰山”。凤凰山边有一湖叫”凤凰湖”,顺着山和湖之间穿过直接进入冲会村,即现在的高速路出口东500米处,过桶井村、凤凰村、西瓜村、槟榔村到羊栏。再往前过两座桥后便进入三亚村。据《崖州志》载,这两座桥一座为”多零桥”,一座为”兴义桥”,“兴义桥”元代建,明永乐年间重建,乾隆十九年知州宋锦再修,大桥在三亚村北。”而“多零桥州东八十里,村人建。”另据《崖州志》载过岭峒有三十二村,“抱罗、抱恩林、抱大豪、三峒居东黎正中官道旁。”从史志记载的史料看,与洪亚英等几位老人所述说的是一致的,其沿途一些历史典故将在后章阐述。另据立才的一些老人说,从这一条道一直由雅亮往北可通海口。
  官道中线即从崖城东厢大榕树至下马岭下的马村,这条官道为清代以后形成的。据裴廷琪老人回忆和我们勘察,这条道从大榕树开始一直向东,穿过酸梅村,即现在的南滨农场中学和小学之间穿过,再过现在南滨农场的东升队、南风队,在现在的大隆水库移民区处过“新村桥”到新村,再过“卢家埔”后翻“鼓灯坡”,进入“深沟营”,即现在的南滨农场十五连水库区,至“抱古莱”,穿过红岭和塔岭之间的山坳,当地人称为“上岭坡”,进入“下丁村”,沿红塘(今红塘水库)坝埂直接通往对面的红龙山脚,穿过如今的红塘小学前225国道边的“示福村”,沿“示福”河坝岸直达海边。示福河在离大海50米处与另一条河当地人称其为“呀咯屯河”相汇,这两条河的交汇处与大海有50米沙丘相隔,海水进不来,但河水瀑涨时可漫过沙丘入海,河水在这里形成一条一公里的长湖,官道就顺湖与海之间穿过。然后,沿着海岸沙丘与左侧高地之间的一条宽500米的冲,过布甫村,黑土村直接进入马村。
  马村即今天的天涯镇所在地,马村分为东村、中村、西村,据《崖州志》载,历史上马村约有七十多户,多为汉民,马岭乡公所设于此,清朝即有(据《崖州志》载),是官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常年驻有官兵和防范海盗的讯兵。在中村有一条街叫“青龙街”,从下马岭脚直通海边。据该村81岁的程运宏老人回忆,历史上这条街叫中街市,街的两则有很多店铺,这些店铺多为大陆人来此经营的,也有一些南洋人,因街口便是小码头,在这里可乘船至三亚和崖城。据老人回忆,沿这街口海边古时有一条路穿过天涯海角乱石林,历史上这个山嘴处乱石巨石很多,不像现在这样,人过去只能从海边穿过,涨潮就不能过。这些乱石在上世纪民国二十八年前还是原样,日本鬼子修铁路时用很多炸药炸碎石才成现在这样,其炸碎的石头日本人每天抓很多人抬走修路基。据老人回忆,当时如遇涨潮时,则只能通过下马岭石阶过石门从那边官道走。从这边走穿过乱石岗后还要过大兵河,大兵河水很深,涨潮时根本过不去。根据这位老人回忆,我们在三亚图书馆翻查了《崖州志》,上面是这样记载的:“下马岭距城东六十里,周围三十里,高七十丈。斜峙海湾,仅有一线可行。乱石如屋,耸塞海滨。潮长,不能往来,最宜设伏。黎匪常据此行劫。过此,有二路入三亚境。一度岭从内地行,险而近。一从海滨行,坦而远。东北皆黎村,最大曰过岭黎,众之千余户。岭西五里有民居七十余户,马岭讯驻扎于此。为州治东路第二重关隘。”
  根据我们的详细考证,并从这些老人的回忆和史籍所载情况看:官道在凿通“石门”后,由马村顺坡上“马岭凹”,到“拉丁村”通到“土娘湖”与北官道相接。现在的龙海盆地古时称“文美”,两条古道在文美盆地相汇,并在盆地形成一个环形交叉。盆地对外有四个出口,除去前文所说的三个出口处,还有东北角一条古出口,从“马岭”与“那风岭”之间山谷穿过。即使南官道只要一过石门进入该盆地,至三亚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大岭,而且与从海滨走比较要近很多。以上这些应该就是“天涯古道”的大致路线吧。

知识出处

漫话天涯古道

《漫话天涯古道》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城市,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和翠绿的山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天涯古道”,起点是历史上的崖州古城,终点是现在繁华的三亚市。通过对“天涯古道”的考证,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民俗、人文和地理史料题材。该题材也是游客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同时也蕴含着无穷的商机。挖掘“天涯古道”的历史文化,应是当今三亚有识之士的共鸣。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