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的足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崖巾帼英豪》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590
颗粒名称: 幸存者的足迹
其他题名: 记麦家祠事件的幸存者孙若同志
分类号: D632.2
页数: 6
页码: 204-209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孙若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光辉事迹。孙若1925年出生于崖县梅山乡梅东村一位贫苦农民家里。1942年,17岁的孙若便同哥哥、姐姐一道参加了革命。1945年秋天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艳阳天,但旧的硝烟还没散尽,新的战火又在苦难的国土上燃烧起来。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抢夺抗日的胜利果实,实行一党专政,企图消灭共产党。1945年农历七月底,我刚改编的第五中队,由副县长王庭俊(感城人)带领回到感城,准备接收感城据点的日军武器。不料国民党早已同日军暗中勾结。他们对我第五中队包围袭击,121名战士英勇殉难。这就是震惊琼岛的“麦家祠事件”。
关键词: 生还者 孙若 民间医生

内容

提起琼崖革命斗争史,人们或许还记得1945年震惊琼岛的“麦家祠事件"吧。在这次事件中,我121名战士不幸遇难,幸存者仅剩下2人,其中一位是女战士。她在伤愈后又勇敢地冲杀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位普通女战士的名字就叫孙若。
  还是让我们沿着幸存者的足迹去追寻她的故事吧。
  1925年她出生在崖县梅山乡梅东村一位贫苦农民家里。这位姑娘来到人间,迎接她的是饥寒交迫的生活、动荡不安的岁月、残酷无情的人生、国民党惨无人道的统治。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逾甚,反抗的火焰就烧得越旺。在当地革命斗争的影响下,1942年年仅17岁的孙若便同哥哥、姐姐一道参加了革命。
  她经常协助乡政府站岗放哨,探敌情。她机智勇敢,大胆敏捷。别看她是位女孩子,爬椰树、槟榄树或酸豆树可不比男孩子差。1943年孙若离开家乡,告别亲人参加了挺进队,开始了她的战斗生涯。
  到部队后,她被分配当炊事员。刚开始,她不大会煮大锅饭,于是她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认真学习,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她很快就能煮上一锅好饭。
  她们炊事班除了夜里到村里挑米、煮饭外,白天还得同武装战士一样,练兵,学习。一旦战斗打响,炊事班的同志既是担架员也是救护员。斗争是残酷的,环境是艰苦的。但是,她们在斗争的烈火中锤炼得更加坚强了。她们一致表示:“人不死,担不丢”。
  1944年间的一天,部队正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孙若和炊事班的女战士接到命令,到山洞里去取饭锅煮饭。她们顺着羊肠小道走了不一会,炊事班长亚姨突然发现后面有一个人正鬼鬼祟祟地跟踪她们。不好,快到山洞了,饭锅是部队的生命,决不能被敌人发现,她们当机立断向另一条路走去,把敌人引到了别处。她们在林子里同那个敌人周旋了一个多钟头,而且离部队也越来越远,可是这条尾巴总是甩不掉,怎么办?班长说:“咱们大喊起来他会跑的”。孙若想:附近要是有敌人的部队,我们这么一喊不是暴露目标招来敌人吗?她建议:“咱们大家尽全力跑准能把他甩掉。”她们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姑娘,长期生长在山里,跑起来就象一阵风。她们跑上一阵后,跟踪的敌人被摆脱了。但他们却迷了路。经过一番周折,后来终于遇上了来寻找她们的战士。
  1945年秋天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艳阳天,但旧的硝烟还没散尽,新的战火又在苦难的国土上燃烧起来。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抢夺抗日的胜利果实,实行一党专政,企图消灭共产党。他们不顾人民的反抗,一意孤行,挑起了内战。这股反动逆流也荡到了海南岛。
  1945年农历七月底,我刚改编的第五中队,由副县长王庭俊(感城人)带领回到感城,准备接收感城据点的日军武器。不料国民党早已同日军暗中勾结。他们对我第五中队包围袭击,121名战士英勇殉难。这就是震惊琼岛的“麦家祠事件”。
  孙若经历了这次事件。
  当在第三支队当公务的孙若跟随政委张开泰来到五中队驻地——感城麦家祠堂。这支中队是刚改编的,妇女人数少,孙若到后便主动地当起一名炊事员。这一天,一清早孙若便同二位女战士到祠堂外村里一户人家煮饭。大约七、八点,户主慌张地进来报告说:“国民党进村了”。孙若听后吩咐户主帮忙照料还没煮开的饭,就迅速地赶回祠堂报告。她一踏进祠堂门槛,敌人的枪声便响了。
  敌人的炮弹、手榴弹、子弹交织在一起,雨点般地向祠堂里压过来,这时有的同志倒下了,孙若也被手榴弹炸伤了两处(一处在头上,一处在脚上)。但是,她忍着伤痛同一位女战士一道,一面照料受伤的战士,一面大声地喊道:“同志们狠狠地打",鼓舞战士的斗志。
  战斗越打越激烈,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大。到中午时分,有10多位同志阵亡,所剩下的弹药也不多了。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同志认为,这样死守下去,就有全队覆灭的危险。建议冲出去,可是这一建议遭到当时主持工作的副县长王廷俊的反对。当时五中队的连长陈容跃出差不在家,政委张开芳就对指导员说:“军事工作已全部交给县长管,我们要服从指挥。”
  战斗激烈地进行着,所剩的弹药越来越少,许多枪支也被打坏了。为了预防失守后不被敌人夺去枪支,领导上让孙若和另一位女同志,把坏的枪支收集起来,全部扔到祠内的水井里。
  太阳渐渐地隐去了。傍晚时分,全队只剩下有子弹的3条枪和政委、指导员、排长3人手里的6枚手榴弹。他们只得退到一间小屋里继续与敌人战斗。突然随着一阵枪响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守在门口的政委、指导员等几位领导都相继地倒在血泊中..。
  敌人听到我们的枪声哑后便一窝蜂地冲进了祠堂,用剌刀捅杀那些活着的战士,惨象使人目不忍睹。孙若看到这一情景,急中生智,装死躺在尸体里。敌人揪住她的头发,把她掀仰过来,在她的胸部踩了几脚,还在她的身上剌了五、六刀,但她忍住剧痛,死死地屏住气一声不吭。敌人以为她死了便走开了。敌人撤走后,孙若隐隐约约地听到有人说:“县长的头也被砍了”。她判定是群众,就把脸上的血抹开,问:“你们是什么人?”群众看见她还活着,便把她抬回家,给她包扎好伤口,换上一件干净的衣服。然后用牛车载到石磨村,交给部队。
  这次惨案,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反动面目,使人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过上好日子,就得拿起刀枪,打倒国民党。血债要用血来偿还。孙若同志伤愈后又毅然地回到斗争的最前线,开始了更艰苦的斗争。
  1946年,美名来琼“受降”的国民党四十六军来到琼崖,对我琼崖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剿"、“扫荡”。我们的部队经常没米下锅,只能靠山薯、野菜充饥。在敌人疯狂的“扫荡”、“围剿”下,革命力量遭到严重的挫折。这一年的上半年间的岭头一战,我军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其中有一个连队只剩下7个战士,这次孙若她们煮了两锅饭却没人吃,她们禁不住失声痛哭。是啊,多少熟悉的面孔,再也不能看见了,多少熟悉的声音再也听不见了……。
  然而,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面对着敌人的猖狂进攻,我英勇的琼崖纵队在党的领导下,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我军与敌人在抱板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孙若所在的炊事班每天都要送两顿饭到前线,来回得走数十里路。虽然同志们脚上都起了血泡,可是为了让同志们多打鬼子,孙若后她的战友们一道咬紧牙关,硬是一次次地冒着生命危险把仿送到前线。
  一到前线,孙若一放下担子就去扛担架,抢救伤员,她看到男同志从山岭上跳下去,也毫不犹豫地跟着往下跳摔倒了,同志们问她痛不痛,她笑着说:“不痛不痛”。说完扛起挂架又继续往前冲。她就是这样,部队打到哪里,她跟着冲到哪里,勇敢地把伤员一个个地从火线上救出来。由于孙若在火线的救护工作中,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被任命为护士长。
  在严酷的现实斗争面前,一些人动摇跪倒在敌人的刀枪之下,然而更多的革命战士则在火与血的考验中锻炼得更加坚强和勇敢。孙若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
  1947年上半年孙若调到了驳壳连。有一天,天还没有亮,敌人就包围了驳壳连的驻地。驳壳连马上突围转移。当时孙若的腿上长疮,痛得直钻心,来不及同大家一道撤离。她想:我就是爬也要爬回连队,决不落到敌人手里。她忍着痛地走着。突然她发现连部里的东西,还没有拣走。此时,枪声四起。但是她毫不犹豫地跑进连部,抱了两手满满的东西,顽强地走着追赶队伍。
  驳壳连撤出后,发现少了孙若,以为她“失踪"了。连长一方面派人去寻找,一方面又把她的“失踪"上报给了公署。可是经过艰难的跋涉,她又奇迹般地回到连队。人们惊讶地看着她,向她投去赞誉的眼光。
  孙若参加过无数次的战斗,每次都出色地完成救护和炊事工作。一天孙若正准备吃饭,突然接到通知,准备出发。她觉得奇怪,又有什么任务呢?她来不及吃饭就赶到指挥部,才得知是:当时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加上连部的阵地也不知确定在哪。原来的传令员牺牲了,现在叫她当传令员。要完成这一任务,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但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她心里明白,不能讨价还价。当指挥员给她指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后,她便转身消失在枪林弹雨之中了。
  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1950年海南人民终于迎来了解放大军渡琼作战的炮声。解放大军南下之后,孙若同志被调到一二八师,参加解放全岛的战斗。
  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我们再也看不到那艰苦的斗争岁月,再也听不见那轰轰的炮声了,但象孙若这样的许许多多的故事,朋友们,你们是否还记得?
  (根据孙若同志口述整理)

知识出处

琼崖巾帼英豪

《琼崖巾帼英豪》

出版者:中国•三环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海南妇女革命斗争史。阅读此书,将会激励广大人民,尤其是妇女,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宝岛,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发海南,加速特区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雅燕
责任者
王英文
责任者
陈小梅
责任者
王秀波
责任者
孙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