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五项小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329
颗粒名称: 原汁原味的五项小食
分类号: TS972.41
页数: 3
页码: 386-38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滨海小镇藤桥的几种特色美食,包括山兰糯米甜酒、珍堆、米糖、鱼酥和鸡屎藤凉汤。这些食品有的是源于明代的传统食品,有的是三亚海棠湾人日常的早餐,有的则是节日、婚庆的礼品,都有着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感特点。作者希望大家珍惜这些美食的传统,不要让它们失传。
关键词: 藤桥 美食 传统

内容

山兰糯米甜酒
  三亚海棠湾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藤桥山兰糯米甜酒,源自明代,至今五百多年了。旧时,节日喜庆必备,是象征着吉祥长寿的食品。
  原料:
  山兰糯米3000克,野黑藤甜饼150克,姜黄100克等五种原料配方。
  制法:
  将山兰糯米淘净,用清水浸泡180分钟后沥干。放至蒸笼用温水蒸熟透(约150分钟),出笼冷却一天(24小时)。
  将黑藤甜饼捣成粉,将姜黄捣成粉。分别将二种粉放入冷却后的山兰糯米饭中搅拌均匀后盛入坛子封好坛口。在不透风的小房子里用干稻草做底垫,把坛子放在稻草垫上,再加上三层麻袋盖严盖密,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盖上72小时后,即可食用。
  特点:
  色呈淡黄,清香可口,回味绵长。
  藤桥“珍堆”
  藤桥“珍堆”是三亚海棠湾人日常的早餐热门食品,是节日、婚庆的礼品之一。
  原料:
  糯米粉500克,白糖100克,调和油30克,白芝麻50克,花生米50克,冬瓜糖150克,冰肉50克,橘饼50克,椰茸30克。
  制法:
  将花生米炒熟擀碎。
  将花生、冬瓜糖、冰肉、橘饼、椰茸加辅料调成馅。
  将糯米粉加白糖、调和油、适量冷开水揉匀,搓成长条,掐成10个小剂,擀成圆皮,逐个放入馅,包捏成圆球状。表面粘上芝麻,入油锅火候适度,炸至金黄色即成。
  特点:
  外皮松酥,形似小球,色泽金黄,口味芳香,人吃人爱。
  藤桥米糖
  藤桥米糖源于清代光绪年间,由下市一家姓唐人家主人研制而成,被誉为“米糖圣”。
  原料:
  精糯米1500克,白糖1500克,黑芝麻150克,花生米500米,花生油50克,姜汁30克。
  制法:
  将精糯米淘净,用清水泡浸120分钟后沥干。把米放至蒸笼用大火蒸40分钟后出笼,晒干(在阳光下晒2天)擀匀待用。再将芝麻炒熟擀碎,将花生米炒熟去皮擀碎。
  将锅置火上,倒入1500克海细沙,用中火炒至80℃左右,加入花生油再炒片刻,倒入500克干糯米用大火快炒2分钟出锅,用细筛子筛出米花待用。(先后反复三次)
  将锅置灶上,倒入50克热水,加火待水开后,加入白糖,煮成糖浆,倒入姜汁,将糯米花、花生、黑芝麻倒入锅中,用擀棍反复搅拌均匀后出锅。
  将拌好的米糖放入特制的木框架中压平,用刀切成小长方块便成。
  特点:
  色泽鲜艳,酥脆松化,香甜可口。
  藤桥鱼酥
  原料:
  马鲛鱼1000克,糯米粉500克,姜末10克,蒜泥10克,米醋10克,味精1克,精盐少许,红灯笼辣椒1个。
  制法:
  将姜末、蒜泥、米醋、味精、盐、辣椒加适量冷开水调成作料待用。
  将糯米粉加冷开水调成浆。
  将马鲛鱼开剖洗净,切去鱼头、鱼尾和前鳍,取出净肉,用平刀法切成7厘米长、4厘米宽薄片。
  将锅置火上,将菜油或花生油烧至7成热,将马鲛鱼倒入米浆中调匀,再一片一片放入油中炸至金黄色即成。将炸好的鱼酥配以作料食用便可。
  特点:
  色泽金黄,外酥内嫩,鱼肉爽口,蘸调料吃,鲜美中微带酸辣味,耐人回味,越吃越想吃。
  藤桥鸡屎藤凉汤
  原料:
  一级大米1000克,鸡屎藤叶(鲜叶)300克,红糖700克,白糖300克,姜汁30克,椰奶100克。
  制法:
  将大米淘净,用清水浸泡300分钟后沥干待用。
  将鸡屎藤叶切碎切细,放入大米中搅匀后电磨成鸡屎藤粉。
  将鸡屎藤粉加适量冷开水揉匀,擀成0.5厘米薄片,用刀切成长2厘米、宽1厘米小块,用开水烫熟后过冷水沥干待用。
  将锅放置火上,倒入热水,待水开后,将红糖、白糖、姜汁放入开水中煮成汤。
  取小碗盛适量鸡屎藤,加少许椰奶,加入甜汤即成。
  特点:
  色绿,滑软,味道鲜美,椰香浓郁,消炎健脾,解渴。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章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