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湾镇进士村考察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316
颗粒名称: 海棠湾镇进士村考察记
分类号: F323.8
页数: 2
页码: 360-36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亚市海棠湾镇进士村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文中提到,进士村曾草创“进市”计划而不果,但现在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庄得到了快速改善,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全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关键词: 进士村 历史沿革 文化底蕴

内容

进士村是三亚市海棠湾镇东溪村委会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处滨海平原,背靠如虎踞状的白石岭,面临东溪河,位于海棠湾镇东面,离镇中心约一公里。东线高速公路和海榆东线国道分别从村前、村后通过。全村有住户63户,人口374人,耕地面积244亩,平均每人0.64分地,虽然耕地面积不多,在勤劳的村民精心耕耘下,却养活世世代代的进士村人。
  传说,唐宋时期,只有黎、李、周几户人家居住在藤桥东河的坡顶上,北边来赶集的人都得经过这里,才能入藤桥市,所以得了“进市坡村”这个名。到了明末清初,人烟繁衍兴旺。从广东东莞迁入一徐姓大户人家,明朝宣德五年(1430)由户部郎中奉敕守琼的徐鉴字子明的后人,世袭相传,是村中的豪门富户。时值广西一位地理先生到海南岛考察风水,投宿“进市坡村”。他日有所观,夜有所梦。投宿当夜梦见一魁梧的大官骑着白马来到“进市坡村”。次日早,这位投宿的风水先生对徐家和村民们说,“进市坡”是人杰地灵的宝地,头顶是龙楼岭状貌似状元冠,昭示村戴状元帽,身骑白马(白石岭),面前有大海朝霞衬托,银光闪闪,身边银河流水欢歌,前途浩瀚无边,于是就把“进市坡”改名叫“进士村”。
  不知是人杰地灵,还是历史巧合,到了清嘉庆年间,卫氏十九世祖,长公子卫绍祖中了岁贡,六品官衔,进士村从此扬名崖州,也为进士村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底。斗转星移,时序代更,迁入进士村的人渐渐增加,形成了徐、卫、黎、李、周、陈多姓氏和睦相处的大村庄。
  到了清光绪八年(1882)由徐定琮等人发起买下进士南边荒山地,准备把进士村扩建成“市”,但因时事变革而废。
  由于受上代历史文化的熏陶,村民们都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和培养,养成良好的民俗村风。村中弟子奋发就读,为村乡争光,曾出了黎育成当了崖县(三亚市前身)政协副主席。自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士村子弟读书成风,有28人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其中本科15人,专科11人,中专2人。村里外出工作人员中,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5人,高级职称2人。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搭上了发展的快车,在镇委、镇政府领导和支持下,进士村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里铺水泥公路2500米,摩托车45辆,农用车9辆,人均纯收入6千多元,有文娱活动场所等。现在,走进进士村,村道宽敞整洁,弯曲有致,椰林高耸入云,婀娜多姿,村道绿树郁郁葱葱,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崭新的楼房给村庄增添了光彩,宽阔的村道提供交通运输的方便。全村人满怀激情投入海棠湾的开发建设,决心把进士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黎达明
责任者
李军
责任者
卫皇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