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乡土百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31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乡土百态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2
页码: 353-374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海南海棠湾镇的乡土百态,包括童年故乡蜈支洲的回忆、进士村和保境村的考察、白银传说、驱鬼道士的故事、假风水先生、媳妇死里回生的故事、铁炉港的故事以及对歌选郎的故事等。文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海南海棠湾镇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展现了这个美丽小镇多彩多姿的乡土风情。
关键词: 海棠湾镇 乡土百态 传说故事

内容

蜈支洲 我们童年的故乡
  林鸿忠 林鸿翼
  我们堂兄弟俩于1941年出生在蜈支洲,我们林家是岛上唯一的一户人家,1954年响应政府号召迁回藤桥镇居住。我们的童年是在洲上度过的。目睹了牛奇洲岛的一段历史,许多人事和景观,铭于心底,今生难忘。
  山情海意 永留心底
  牛奇洲曾有过多的名字。古称牛崎洲,也叫古奇洲,又称蜈支洲等,都是神牛拖岭造海湾的传说演绎而来的。小时候,父辈们给我们讲过“神牛拖岭的故事”,把琼南岭一一甩在大海中,于是就成了岛屿。为纪念神牛的功德,人们就把这块石山叫做“牛奇洲”。①
  记忆中的牛奇洲(蜈支洲)是一个原生态环境非常好,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的海上动植物园。登上蜈支岭最高峰,放眼四周,近处山奇水秀,万木争荣,坡地椰果累累,田园菽粟飘香。远处海岸迤逦,烟波茫茫,海天一色。洲的东部和南部群山环抱,悬崖峭壁,奇石连片。在风和日丽的季节,海平浪静,如“玉鉴琼田”。退潮时,海岸边礁石显露真容,千奇百怪,百状千形。我们常到礁石上收海盐,刮紫菜,捉螃蟹,挖鲍鱼,漫步沙滩拾贝,或和渔民朋友摇着小船找金丝燕栖居的石洞采燕窝。台风来时,我们趴在草屋窗口观望,电光闪闪,雷声轰鸣,风大浪高,惊涛拍岸,蔚为壮观。
  秋季野果成熟,我们登山采果。“登临赤足蹋涧石,涛声激激风生衣”。洲中部山峦重叠,形状各异,姿态万千。几乎是有山就有石,有石必有洞,石奇洞秀,崎嶙怪状。岛上三条清泉从山顶向北分流,绕山谷弯弯曲曲,而后顺势潺潺而下,注入低洼,蜿蜒流入大海。在古奇佛堂左侧的那一条沟水深,流量大,在水沟上搭建一座木桥上佛堂。林家左侧的那条沟水次之,我们常在水中玩耍。洲尾的那一条沟水流量最小。洲上还有三块湿地,其中两块在洲中,另一块在洲尾。最大的那一块在林家后面的山谷下。湿地里草木纷荣,藤蔓萦绕,任鸟儿飞蹿,蝶舞蛙鸣。
  岛中动植物种类繁多,野生植物中有龙血树、龙骨风(桫椤)、麻风树(海南大风子)、坡垒、乌墨、鸡尖、商本、榕树、木棉、酸豆、山罗、山竹、山荔枝、山石榴、山芭蕉、山稔、红豆、红白藤、金不换、土茯苓、榜薯、山薯、吊兰、真金草等,漫山遍野,不胜枚举。还有我们家种植的椰子、芒果、荔枝、龙眼、菠萝、菠萝蜜等,一派生机盎然。野生动物中有燕子、麻雀、鹩哥、鹧鸪、毛鸡、山龟、蟒蛇、金银环蛇、青竹蛇、穿山甲、巨蜥、蛤蟾、青蛙等,种类繁多。还有人工饲养的黄牛、水牛、猪、狗、猫、鸡、鸭等,物产丰富。
  蜈支洲岛像悬挂在大海中的摇篮,风景如画。风平浪静时,海水清澈透明,海底世界五彩斑斓。退潮后,礁盘、珊瑚礁和一簇簇色彩斑斓的海石花在那里拗动,来不及跟潮水退走的各类鱼虾,蜗居在礁盘低洼处,有的来回游动,有的在海水中鼓鳃扇翅。礁盘上螃蟹、海贝、海螺、海参、海胆、海星等,尽收眼底,这是拾海的好时机。涨潮时,礁盘又淹没在海水中,沙滩上只有走马灯蟹紧张地挖洞。晚上,我们常在雪白的沙滩上乘凉聊天,看星星,望月亮,听涛声。遇上鱼汛旺季,白天海上渔船穿梭,白帆点点。入夜海上渔火闪烁,灿若繁星。有时在夜晚还可看到上岸下蛋的海龟。在渔民们“燂船”,给船体除苔涂油时,可以听到渔民们喝酒猜拳,对唱渔歌的情景,丰富了我们童年的文化生活……
  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队撤离蜈支洲,一些农民和渔民闻风而动,上岛大砍大挖,在贪馋的刀斧下,蜈支洲几乎变成了一个荒岛。山上参天的大树一株都没有了,奇石怪洞一个也不见了,三条沟水完全干涸,三块湿地全变成旱地,田园荒芜,野草丛生。古奇佛堂整幢建筑物只仅存后进破瓦残墙的正堂一间,海岸已后退到椰子园里去了,在椰子园里的那口大水井已无影无踪,只有林家门前的那口小水井还在。当年,在洲头我们玩耍休息的那一片岩石已被海水淹没。洲尾侯王庙旁,生长着一片树大叶茂的枇杷树和海棠树地带,如今已经变成了沙滩。只有一棵断头残枝碗口般大的枇杷树孤零零地陷在沙滩里,遭受着海风的吹袭。
  铭在我们心底的自然景观不见了,我们多么希望在开发利用牛奇洲的同时,要以保护环境资源和原生态景观为前提,使其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
  庵堂已不复 佛祖留心中
  我们林家二代生活在蜈支洲,我们兄弟俩13岁才同家人离岛回藤桥居住。也许是因我们的外曾祖母李守贤是古奇佛堂住堂主持人吴华存的继承人,或因祖母梁玉泉长年吃斋拜佛的影响,或因童年是在庵堂中长大的缘故吧,童年所见听闻,至今仍历历在目。
  古奇佛堂,于光绪戊戌夏(1898),道人吴华存率徒在古奇洲中部一条从南向北延伸至两条沟水汇合处,一群巨石突止的山脉尽头,创建草堂,为谈玄之所。庚子(1900)春,崖州知州钟元棣捐廉,在草堂后山倡建庵堂,将草堂原址改建成有两间草堂大小的前庭供活动。庵堂安放祀仓颉字祖及如来佛像。颜曰:“海上涵三观”(见《崖州志》)。这是一座记入史册的佛教庵堂,住庵主持人吴华存和他的弟子。
  清代佛教兴盛,古奇佛堂名闻海内外。清朝癸卯间(1903)在当地商贾和暹罗(泰国)华人、华侨的资助下,吴华存等人在庵堂后山兴建同庵堂一样结构大小的佛堂,使庵堂和佛堂顺着山势形成前低后高的前进(原建庵堂)和后进(新建佛堂)。两进之间有一个比前庭小一半的内庭。内庭两侧建厢房,左厢房为膳房,开有一门出入,不远处有一口正方形石砌水井,用竹槽接清泉供生活饮用。右厢房为仓房,储藏粮食和物品。在前进右偏房后墙开有一扇门,踏阶而上进入内庭。在内庭下方靠近前进后墙处留有一块夹长形花坛,种有玫瑰、夹竹桃之类的花木和茶树。儿时我们在佛堂里玩,曾在花坛里种芒果苗、酸豆苗,还有一些花草。在佛堂围墙外两侧和前庭周边种着从暹罗带过来的象牙芒、番石榴、番荔枝和本地的酸豆树等果树和花木。房屋经过扩建和重修,整个建筑物形成一座布局规整、错落有致的四合院。房屋落成以后,取其名:“古奇佛堂”。古奇佛堂建成后,前进正堂中设正殿,殿上供奉如来佛、罗汉、仓颉字祖等诸神,殿前供奉弥勒佛。前进左右偏房分别为和尚寂室和禅房。后进左右偏房分别为尼姑寂室和禅房。后进正堂设观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佛像,左侧有侍童善财童子,右侧有侍童龙女。观音殿两边墙壁上挂满捐赠的书画。这一尊金身观世音菩萨大佛像和一对童男童女,还有一套佛事用具和仿制物供品都是暹罗(泰国)一寺院捐赠,由三名持枪和尚和华侨护送到古奇佛堂供奉的。儿时听外曾祖母说因为佛像是金身,有许多年都有持枪僧人轮换到佛堂来住堂保护佛像。除住堂主持吴华存外,还有僧尼多人。吴华存病逝,安葬于后山,修墓立碑。
  日军侵琼上岛干扰了佛堂的宁静,僧尼们先后离岛而去,佛堂里只剩几位尼姑。因此,在民间有人将佛堂称为观音庵或尼姑庵。最后只有外曾祖母李守贤一人青灯孤影支撑着佛堂。1952年李守贤寿终,享年101岁。安葬在前面痤山丘上,修坟立碑。外祖母逝世后,佛堂由祖母梁玉泉接管佛堂香火(梁不出家)。1954年政府动员林家人迁回藤桥居住,由部队接管。80年代后期,我们重返蜈支洲给祖父和伯母(母亲)扫墓时,发现古奇佛堂已不复存在了,金身观世音菩萨佛像等所有神像都不见了,仅存后进破瓦残墙的正堂一间,吴华存和李守贤的墓碑也被毁掉了,只有我们儿时种在内庭花坛里的一株酸豆树苗已经长成大树,至今还在原地里顽强地生长着。
  此外,建在洲头,用珊瑚石、砖瓦砌的一间小屋,供奉土地神像,少有人去进香,童年我们多在庙中避风雨(已毁)。还有建在洲尾的单间侯王庙(后海渔民们建)。庙中供奉班超像。原无住庙人员,后来有一位姓邓的和尚居此,靠渔民施助。1948年间,邓和尚病逝,葬于后山(庙已毁)。
  至于妈祖庙。在牛奇洲,我们没见过妈祖庙,也没听说过妈祖,该庙是于1995年8月17日,开发商派人把将近百年历史的古奇佛堂仅存的一间后进正堂拆除,在原址上改建成庙,供奉妈祖,也称天妃、天后。2000年后建成向外开放。现有住庙人员管理。
  笔者注解:在我们的记忆中,历史上古奇洲的造神与建庙,在社会上也与洲的名字一样多变。这本来也是没什么好说的。但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很多旅游类图书和媒体报道,却跟史实不符。第一是抹掉了《崖州志》中吴华存道人戊戌夏创设草堂的事实,又把知州钟元棣倡建庵堂的时间庚子春提前到戊戌夏,无疑是张冠李戴。第二是说:清政府倒台后,庵堂无人管理,渔民不知所供何神,推倒仓颉塑造妈祖,保留至今。还有说道:妈祖庙兴建于1893年,是海南省七大庙宇之一,此外,还有将妈祖庙称为文物的。事实上,古奇佛堂从1898年的前身草堂——庵堂——佛堂到1954年前,从未断过香火。因为,林家还居住在岛上,吴华存逝世后,由林家的外曾祖母李守贤接当佛堂主持人,李守贤死后,她的女儿梁玉泉接管佛堂事务,根本不存在没人管理的问题。至于说推倒仓颉塑妈祖,那是在牛奇洲向外开放,于1992年9月19日开工,1995年8月17日拆除古奇佛堂改建妈祖庙,是开发商干的事,怎么说是渔民不知所供何神而推倒仓颉塑造妈祖呢?妈祖庙,从建成至今仅十年左右的时间,准确地说是现代版的妈祖庙,岂能称为文物?至于各地渔民们建造哪种庙,供奉哪个神,渔民们心里最清楚,说渔民只信奉一个妈祖,无疑是强加民意。如海棠湾沿海渔民供奉的神就各不相同,见如下所列:
  蜈支洲 侯王庙(班超)
  后海港 侯王庙(班超)
  藤桥港 关帝庙(关羽)
  赤岭港 五龙庙(五龙公)
  新村港 三江娘娘庙(妈祖)
  古奇佛堂是牛奇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庙文献没记载,这可能和当时的特定环境、时局动荡和孤悬海中的岛情等因素有关。郭沫若点校本《崖州志》也没有提及,当时该岛是军事禁区,郭老不上岛进行考证,也是情理之中。现在古奇佛堂的原物石臼上刻有“古奇佛堂”字样,《三亚市志》记载“建佛庵”的文字,印证了古奇洲的历史。虽然古奇佛堂已不复存在了,但它是我们童年时烧香拜佛的地方,它永远扎在我们的心里。
  编者按:游人只知道蜈支洲岛是大海的摇篮,人间丹丘,却不知道它是古崖州(今三亚市)佛教圣地,是支撑三亚海棠湾文明的文化基石之一,是三亚市乃至海南省旅游业罕见的一块佛学景观,殷切期待能得到弘扬!
  情缘所至 洲上生活三十二年
  我们的外曾祖母原是藤桥东溪村人。丈夫去世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出家上洲在古奇佛堂当尼姑。当时信徒众多,香火旺盛,空灵幽远,暮鼓晨钟,梦音悠扬,浮想联翩。后来,时局动荡,战事频繁,施主少了,僧尼四出募捐,不少僧尼乘此离岛而去。后来,佛堂主事吴华存病逝,李守贤继承先师之职,当佛堂主持人。孩时,我们常去佛堂看吴华存画像,烧香跪拜观音,听外曾祖母李守贤讲吴华存的故事。每年清明节我们和家人都给吴堂主扫墓描碑文。
  记得祖母生前说过,1922年,已经在古奇佛堂当住堂主持人的李守贤叫女儿梁玉泉(祖母)和女婿林振明(祖父)搬上蜈支洲,他们夫妻俩在洲尾一块平地上建茅草屋居住,开荒造田种粮食,开山造园种椰子,自食其力,也给佛堂补缺。他们在洲上生下两男一女,长男林树昌(伯父、父亲),女儿林树珍(姑姑),次男林树芳(父亲、叔父)。情缘所至,我们林家就成了蜈支洲岛上唯一的一户人家。
  祖父林振明,中共党员,1927年参加崖县(今三亚市)藤桥农民武装暴动,后任琼崖红军游击队班长。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1936年7月,在崖城执行任务时被捕后遭杀害。敌人将头颅悬挂城门上示众,祖母求亲戚借钱托人才把头颅赎回,埋葬在崖城一座荒山上。三年后,才将遗骨藏水缸里用船运回蜈支洲安葬。祖父牺牲时,敌人放言要斩草除根,上岛抓林振明的子女。在外曾祖母佛堂主事李守贤的保护下,梁玉泉母子四人躲进深山石洞,敌人抓不到人,纵火烧掉他们居住的茅屋。事情平息以后,李守贤将他们安置在佛堂中住下来。林振明的长男林树昌被一名男子诱走下南洋。在南洋因参加马共组织,被驱逐出境。20多年后才从南洋回到岛上。女儿林树珍嫁到藤桥市东溪村,丈夫被敌人杀害后,携一个不满周岁的女儿回到岛上和母亲一起居住。次男林树芳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在洲中部靠近海边的一块平地上盖起一间茅屋,全家人才从佛堂搬出来。后来又扩建一幢“凸”形的茅草房屋,并在屋左前方挖一口水井供生活饮用,又在此井前边和渔民朋友一起挖一口大水井,供渔民生活用水和染网洗网。林家在岛上生儿育女,过着田园式的生活32年。我们长大后,父亲又在房屋的左侧一块坡地上建一幢有三间房的茅屋当教室,自己当教师,让自己的孩子和渔民朋友的一些孩子一起读书。
  日军侵琼曾上洲,发现父亲林树芳等没有良民证,就拷打,迫林树芳和一些渔民做“四脚牛”以惩罚。后来某一天,海滩上发现一个水雷,树林芳经过数天观察揣摩,便将水雷拆开,取出引爆装置,让渔民朋友把装在里面的炸药取出来,拿去炸鱼。此事传到仲田岭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人张开泰叫后海中共党员林师泽上门找林树芳帮助拆水雷取炸药,他们先后在风塘、后海等一带海滩上拆水雷,把炸药送到抗日部队制造手榴弹和爆破筒,打击日本鬼子。此事也让驻在藤桥的日军有所耳闻,他们派兵上岛侦察,可是什么也没查到。幸好不久前在洲头海外有一个水雷触礁爆炸,日本鬼子认为就是由此引爆所至才作罢。日军侵琼期间,父亲经常在洲上接济从仲田岭革命根据地下来活动的同志,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为革命多做奉献。由于他热情大度,又懂得一些医术,以中草药给人治病,附近乡村认识他的人,都叫他为“牛奇贤”或阿贤哥。
  光阴似箭,转眼甲子回首,我们已是白发老人了,但对于牛奇洲记忆犹新。童年我们常唱父亲自编自唱的一首《我的家》的歌谣,记得开头两句“欲问侬家在何处,家住崖县三区牛奇洲”。见证了我们林家与蜈支岛“情缘所至”的一段历史。
  海棠湾镇进士村考察记
  黎达明 李军 卫皇昌
  进士村是三亚市海棠湾镇东溪村委会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处滨海平原,背靠如虎踞状的白石岭,面临东溪河,位于海棠湾镇东面,离镇中心约一公里。东线高速公路和海榆东线国道分别从村前、村后通过。全村有住户63户,人口374人,耕地面积244亩,平均每人0.64分地,虽然耕地面积不多,在勤劳的村民精心耕耘下,却养活世世代代的进士村人。
  传说,唐宋时期,只有黎、李、周几户人家居住在藤桥东河的坡顶上,北边来赶集的人都得经过这里,才能入藤桥市,所以得了“进市坡村”这个名。到了明末清初,人烟繁衍兴旺。从广东东莞迁入一徐姓大户人家,明朝宣德五年(1430)由户部郎中奉敕守琼的徐鉴字子明的后人,世袭相传,是村中的豪门富户。时值广西一位地理先生到海南岛考察风水,投宿“进市坡村”。他日有所观,夜有所梦。投宿当夜梦见一魁梧的大官骑着白马来到“进市坡村”。次日早,这位投宿的风水先生对徐家和村民们说,“进市坡”是人杰地灵的宝地,头顶是龙楼岭状貌似状元冠,昭示村戴状元帽,身骑白马(白石岭),面前有大海朝霞衬托,银光闪闪,身边银河流水欢歌,前途浩瀚无边,于是就把“进市坡”改名叫“进士村”。
  不知是人杰地灵,还是历史巧合,到了清嘉庆年间,卫氏十九世祖,长公子卫绍祖中了岁贡,六品官衔,进士村从此扬名崖州,也为进士村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底。斗转星移,时序代更,迁入进士村的人渐渐增加,形成了徐、卫、黎、李、周、陈多姓氏和睦相处的大村庄。
  到了清光绪八年(1882)由徐定琮等人发起买下进士南边荒山地,准备把进士村扩建成“市”,但因时事变革而废。
  由于受上代历史文化的熏陶,村民们都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和培养,养成良好的民俗村风。村中弟子奋发就读,为村乡争光,曾出了黎育成当了崖县(三亚市前身)政协副主席。自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士村子弟读书成风,有28人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其中本科15人,专科11人,中专2人。村里外出工作人员中,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5人,高级职称2人。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搭上了发展的快车,在镇委、镇政府领导和支持下,进士村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里铺水泥公路2500米,摩托车45辆,农用车9辆,人均纯收入6千多元,有文娱活动场所等。现在,走进进士村,村道宽敞整洁,弯曲有致,椰林高耸入云,婀娜多姿,村道绿树郁郁葱葱,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崭新的楼房给村庄增添了光彩,宽阔的村道提供交通运输的方便。全村人满怀激情投入海棠湾的开发建设,决心把进士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话说保境村和宝井
  吉熙运
  诗曰:四方人传保境村,挑水犹如上阶梯;铁打扁担挑都软,多瘦的人喝都肥。
  这首打油诗勾画出保境村路的崎岖坎坷,就像名山古寺修建的崎岖曲径通道一样,也道出该村水质的优良,水源所处位置低洼,方可有“挑水犹如上阶梯”“多瘦的人喝都肥”的警语。欲知详情,请看分解。
  村名的来由
  保境村坐落在三亚市南田农场境内北面约五公里处。四周环山,村前地势开阔,有平地良田数千亩,一条河流从五指山发源汇合溪流入大海。山清水秀,田地肥沃,人民勤劳,耕种有法,遇荒年不荒,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该村的村名有两种传说。
  其一,宝景村。何谓宝景村,有缘由。从地理位置看,该村庄坐落在长岭、芒山岭、包公岭、龙楼岭相连山脉的中央,就像宝盘中嵌缀的一颗明珠,该村正好建在从芒山岭延伸的山脉尽头的一座小山包上。这条山脉既像一条青龙从芒山岭往下游入保境河一样,呈龙游入江之势,亦有凤凰展翅欲飞之像。据传曾有地理风水先生说过,该村地势有骑龙乘凤之像,若不遭破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才出众,健康延寿,前途无量。该村70年代以前古木参天,枝叶相连;巨石叠垒,怪状难数。村前有古井一座,正好修建在龙头地势之处,水源充足,甘甜可口,似龙涎溢出,称为“龙涎泉井”。距古井不远处有一口约三亩见方的水塘,长年不枯。有说该水塘是一面仙镜,所以该村的男孩长得英俊潇洒占有龙气;女孩子个个凤眼肤白,如出水芙蓉,人见人爱,是凤凰灵气的滋润。村的周围密种刺竹,构成一道自然防护屏障。村中一年四季有花果飘香,百鸟争鸣,犹如一座古式园林花苑,故而得名为“宝景村”。
  其二,保境村。该村修建在小山包上,村中巨石壁垒,大小参差,布遍全村,很少空阔平地,村民建房都是选石头略少的地方开挖平整,按地势而建,所以该村所建的房子没有一个统一的座向。村中道路也是寻石头少的空隙中开通,所以该村的道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可谓“曲径通幽”。村中的古树与巨石争占地盘,寻空隙扎根生长,粗壮的根枝盘着大石搅缠,而且树树相依,枝叶相连,攀树可从相连的树枝越过几棵甚至十多棵。这些古树除木棉树、刺棠树、榕树、松树等外,数果树最多,如酸豆树、鸡压树、芒果树、杨桃树、龙眼树、酸梅树等。每当秋季果熟时,全村成为周边村庄青少年的乐园,摘果、捣鸟巢的人不断,人气兴旺,全村都热闹乐乎起来。该村不仅石头多,古树多,道路崎岖,村的周围还密种刺竹,自成天然安全的防范屏障。连猪、牛、羊、狗也不敢穿越。村的周围只有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并设栅门,晚上由村中派人轮流看守,若有强盗光临,以锣声为号,锣声一响,全村人都拿起武器保卫。因此,古时候至解放前,强盗、土匪从来不敢光顾,故而得名为“保境村”。
  宝井
  保境村前一口水井,是全村近千人共饮的生命井。村中虽然挖有很多口水井,但咸味很浓,经化验是含铁和盐过高,只能冲凉洗澡等,不能饮用,唯一能饮用的只有村前那口古井。该井不深,仅有三米,但水源充足,久逢干旱不涸,清澈见底,水质上乘,甘甜清凉。故有歌谣称:“四方人传保境村,挑水犹如上阶梯,铁打扁担挑都软,多瘦的人喝都肥。”据村中老人说,这口古井年限很久,谁也不知道什么年代开挖。传说是在很久以前,村前古树参天,丛林密布,有一年一位云游的和尚不幸患了皮肤病,全身长满水疱,流脓水臭味难闻,不敢接近人群,就隐进保境村前的山林,在一棵大榕树底下搭棚居住。在他居住不远处有一口水潭,清澈见底,水不断溢出外流。他饮用这潭水,并用它洗澡,不到一个月发现他患的皮肤病渐渐好起来,水疱自行干枯脱落,重新换了一个人样。云游和尚病愈后,将离开前他就告诉村人。将水潭开挖建井,让全村人饮用,必有好处。村人听了云游和尚的吉言,就将水潭开挖建井,挖至三米深处,就发现有一块平面巨石平卧井底,细流从石板的四周涌出,顷刻就溢满水井,村人也就不再往下挖。别看该井浅,但水源充足,任掏不尽,人称该井为“宝井”。
  七缸八罐九棺材白银的传说
  吉雄 李华雄
  传说,在盘古开辟天地时,天上玉帝相中了三亚海棠湾龙楼岭状似状元帽,就把龙楼岭命名为状元岭。为滋润宝地生辉,多出秀女英才,玉帝下旨在岭脚南侧龙泉石穴中存藏七缸八罐九棺材的白银,派白虎仙下凡,隐身凡界化为白石岭(传说位于海棠湾镇北、南田农场附近的白石岭便是),驻扎防守;还派金凤凰下凡,化为草凤阁(今岭头坡村)防守西南,还造东河、西河为护界,形成水域屏障。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的春秋岁月,那些梦想发不义之财的人,拼命在泉洞前去挖银,挖啊挖,谁都挖不到银,却留下了挖银穴。传到了清王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间的一天拂晓,藤桥正街南端称下市,一家生意人黄明敏的伙计们,用牛拉木轮车运布料和其他物资到保亭营推销,说也奇怪,每次到了龙楼岭泉穴前,牛都停步不肯走,要下河饮水。有一次,距龙泉穴还有50米时,牛腾起前足,“哞”“哞”叫个不停。伙计们犯疑了,静下心来向前看,忽见一匹有翅膀的白马从泉洞口飞出,在龙楼岭上空飞转了三圈,化为一阵风消失了,伙计们被吓得呆若木鸡,是吉是凶,谁都猜不出,认为是大难临头了,谁都不敢乱传,生怕招来横祸。
  此事发生后,有的伙计提出辞职,想离开这是非之地。老板问起缘由,无奈之下,伙计才将所见,原原本本告诉了老板。老板也觉得事奇,仔细一想,高兴地对伙计们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大吉大利啊,你们怕什么,犯什么愁,好好干。”老板的一番话使伙计们消除了顾虑。
  为了卜问吉凶,黄老板请了当地有名的道师卜卦。道师在龙泉穴前,摆上三茶五酒,烧香点烛先祭土地神,询问此地情况,只见道师在洞口前,摇了几下麻绳,转身对施主说:“过去民间流传此地藏有七缸八罐九棺材白银是事实。但因守神‘白虎仙’肚脐被蜈蚣咬破了,无力守护;金凤凰因吃了凡人米,已变成了草鸡,飞不起来了。由于没有防卫,七缸八罐九棺材白银化为云雾飞上天际去了。”乡绅们将信将疑,就上白虎岭查看,发现形似虎踞状的一块大石下有一水穴;原来的草凤阁村也改名为岭头坡村,觉得道师说的同事实不离。绅民们又拜访道师如何是好。道师说:“要想保住龙脉,必须祭拜山神,禀告上苍。”
  黄老板无奈,只好破财消灾了。道师择了黄道吉日,杀三牲:牛、猪、羊;祭土地神、祭山神、祭上苍。三茶五酒五饭、香、烛、元宝备齐,当场杀雄鸡泡血酒,杀黑狗取血洒洗龙泉洞口,酒过三巡,鸣炮禀告上天,鞭炮烟雾冲进洞里,引出一股形似白龙的白烟,缥缈缭绕地飞散了。
  平静下来后,黄老板带领八名伙计,随着道师下了洞穴,发现放在洞口处的一个棺材,其他什么都没有。黄老板要伙计将棺材抬出,道师当众开棺验明全是珠宝(据传是在唐、宋、元、明时期海盗掠夺阿拉伯商船所得之物藏于此地),于是镇长老呈报州府,运送朝廷,乾隆爷赠封黄明敏为恩进士(待赠),但明敏在皇帝下诏之前已去世,家人只好立碑铭字记载,留下佳话。说也奇怪,七缸八罐九棺材白银虽没人见过,可是挖银穴却流传到今天,成了千古之谜。
  驱鬼道士也怕鬼
  朱允霜
  传说光绪年间,龙塘村一姓魏的农家内人久病医治不愈,经人介绍上门请龙皇坡村人称“魔鞭一扫,百病该除”的道士龙法师。龙法师喜揽此生意,照例烧香点烛查病因,念念有词地对老魏说:“你家内人是遇上无头鬼魂缠身,小祭便罢。”
  龙道师也算俭廉,要老魏备小雄鸡一只,带骨的赤条肉约三斤,鸡蛋一个、小蜡烛一对、蓝绿白色纸糊成女装纸衣服三套和元宝,备一槟榔包花的瓣作船以及三茶五酒,十五个小圆饭,待太阳下山,路无行人后,在村的岔路口,由家人和道士摆祭便可。
  老魏回到家,把此事告诉了妻子,并做好了准备。
  黄昏前,龙道士依时来到魏家,便在龙塘村的岔路口按原来的安排,摆设祭品,三巡酒过,烧纸衣、纸钱、鸣小鞭炮,龙法师举起魔鞭横直连扫三鞭,叱声:“吃饱了快去,不准再回来骚扰人家,否则永不得超生。”
  祭无头鬼的饭菜,家人是不准吃的,龙道士就将其装进备好了的黑布袋里带回家。
  夏末秋初,滨海的乡村白天热,夜间凉。从龙塘村到龙皇坡村有八公里的路程,一片开阔的山坡,长满九吉树和灌木,一簇簇的,白天蚂蚁把沙土搬上小树筑窝,夜间经风一吹,沙沙地撒落,加上海风吹,树摇月影动,龙道士心起疑虑,停住脚细听,沙,沙,一阵一阵作响,好像有鬼魂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似的,他流了一身冷汗。他心里明白,道土驱鬼是骗食的。出自无奈,放下黑布袋,拿出驱魔鞭,口念:“天苍苍,地茫茫,神鞭赶鬼在山冈……”前前后后左右各抛出一鞭,沙沙的响声,还是不停,他又抛一鞭,沙沙声还没停止,心想:“真遇到鬼了。”心慌慌地又抛了第三鞭,不料鞭的尾巴缠卷绑在九吉树上,此树不大但坚韧,龙道士用力往回拉,一停又被弹回,来回几下,加上风呼呼的吼声,他害怕极了,丢下神鞭和黑袋拼命往家里跑。老婆见他脸色苍白,汗水湿透了衣服,便问缘由。他一五一十地告诉老婆,老婆听了笑呵呵地说:“亏你还是道士。我们海边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土蚁窝,天冷了,经风一吹就撒下,这哪里是什么鬼魂啊。”
  妻子找来两个青年男子,陪他赶到现场,发现正像妻子所说。龙道士叹气说:“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难啊!”于是,驱鬼道士也怕鬼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流传开了,龙道士的驱魔鞭也不灵了。
  由此可见,宇宙间是没有鬼神的,只有自然现象而已。
  假风水先生
  朱培
  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三亚海棠湾地区出现“风水热”,特别是择吉地丧葬老父老母成为财主们显露钱财权势,明争暗斗的“风水战”。
  海棠村有一户姓李的财主,父亲死了,停棺一年,养了一群远近闻名的看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们白天四处看地形,夜晚各自论证“风水”地相。
  李财主广集风水先生看风水的消息传到海椰村,一户姓莫的农家少妇林海霞,见丈夫无所事事,厌烦地说:“孩子爹,你没听说李财主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包吃包住多好。你要是有这本事,我娘儿就不愁了。”
  丈夫莫太元不假思索地说:“这有什么难,撑起一把黑伞,挂上一个八卦袋不就成了风水先生了。”
  妻子林海霞急忙问:“当真的,你有这能耐?”
  莫太元说:“你得相信我,我说能就能。”
  林海霞就给丈夫买了一把黑伞、一个经盘、纸笔,还缝了一条白色长袍,把丈夫打扮得像真的风水先生模样。
  莫太元装饰妥后,走出家门,来到李财主家。李财主问明后就把他安顿下来。
  莫太元深知自己是滥竽充数,白天也不敢和风水先生们在一起,而是自个儿乱转悠,晚上抬出大板凳在露天庭中乘凉,无聊就数星斗,消磨时间。他哪知财主暗中派佣人探听消息。佣人也不晓得莫太元的底细,只听他数星斗,就将此事禀报主人说:“莫先生与众不同,他是看星斗的风水先生。”
  听了佣人的报告,引起李财主的重视,单独接见他,请他择吉地,定良辰出殓。他彷徨不知所措,自感大祸来临了,就随便搪塞地说:“明天是黄道吉日,太阳刚升起就抬棺紧跟我,我指哪里就葬哪里。”财主哪晓得他是想乘机溜走。第二天,十多个佣人,抬棺的抬棺,扛铲、扛锄的紧追着不放,他跑过坡丘,越过田洋,田洋有水有草,快上坡时摔倒了,佣人忙问葬在哪里?他上气不接下气,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乱指水沟圮。佣人挖不能挖,铲不能铲,只好将棺材埋下,结果是棺材一头扦入泥水中,一头竖起,成了“竖棺”。莫太元说:“就这样,竖棺好,七天后才能来看。”其他风水先生都觉得奇怪,但谁都不愿说什么。
  莫太元认为这次死定了,赶紧回家,闹了一场大病。妻子埋怨当初不该因一时气话让他去冒这个险。
  俗话说:“时来运到”。莫太元总算平静过了三天。这时,正逢水沟上游水坝建成,下游的水干涸了,竖棺因没有水浮托卧平了,棺材下沉产生的压力把沙泥挤上盖住棺材。第七天,李财主一看大喜,认为择着大吉地了。这天,莫太元见没动静,就到当地的小镇上喝茶打听消息。刚坐下,见内人林海霞领着李财主的管家和四位佣人抬花轿奔他走来,他想躲避,但来不及了。管家向他作揖说:“莫先生好,先生看天相,择宝地,李员外父亲下葬后,那片田洋的水都干枯了,坟墓也自己填上土了,真是块风水仙龟地啊。先生请上轿回李府,李员外有厚礼相谢。”
  莫太元受到李家加倍尊敬,得到丰厚的回报,但他一想起冒充看风水先生骗钱财就胆战心惊,再也不敢出山冒险了。假风水先生祸中得福,就这样代代相传,传至今日。
  媳妇死里回生的故事
  朱兴琦 郑有芳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港口通商贸易极为兴旺,赌风刮起,看“夫双”、“打天九”、“押番规”、“猜大小”、“押鱼虾蟹蛤”等等,三教九流云集于藤桥合口港、林旺江前港,显得热闹非凡。赌徒输光了要找赌本,除借、贷外,还引发了“盗”、“偷”。
  富户是赌徒“盗”、“偷”的目标,可家丁众多,防范森严,难于下手。一天,赌徒人称“干尾”的兰劫和陆道听说海棠湾东村李员外之子李尊刚过门的新媳妇死了,埋葬在后山坡上,陪葬物甚多,引起兰劫和陆道的盗兴。于是,他们就去打听虚实。
  兰劫和陆道来到东村拜访亲戚李公清,公清说那是前天的事。李尊是大户人家的公子,新媳妇过门仅五个多月,喜逢李家员外寿诞,媳妇下厨,不知为何就晕死了。李员外认为“媳妇死是给老爷添寿”,于是就把“寿喜”、“丧喜”一起办。为显示李家的富有和大度,陪葬品除了媳妇的陪嫁礼品外,另加元宝五百光洋,高贵棺木盛装,请“先生”放卦择日,为不冲李员外寿诞,次日便葬,入土为安。
  兰劫和陆道获得实况后,向亲戚李公清告辞重回赌场,商量盗墓。晚上,天上挂着弯弯的月牙,群星闪闪,兰劫和陆道扛着锄、铲和铁棍来到李家媳妇墓前,二话没说就动手开墓,把棺材盖撬开,两人抓住女尸手,用脚踩女尸肚上,脱玉镯、银镯和金、银戒指,由于脚踩用力较大,没几下,女尸发出一声“呼”的声音,从口中吐出一块鸡腿,女尸因呼吸,再发出“咦”的一声,随后坐了起来,兰劫和陆道虽然做过这生意,但从来也没见过埋下地里的死人变活,这次被突发而来的情形吓傻了,醒过神来后,拔腿便跑回赌场,卧病三天。
  女尸慢慢醒来,先后回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了。天蒙蒙亮,被救活的李员外家媳妇挣扎着走出棺材,一步一步走回李家敲房门,丈夫李尊开了门,见是死去的妻子回来,当场吓晕了,家奴闻声赶来,呼喊他人,围观已死了的媳妇,个个怕得张口不语。毕竟爹妈是过来人,胆子较大,便问:“媳妇,你究竟是人还是鬼?李家对你不周托个梦便可,何必现形回来?”媳妇便把偷吃鸡腿噎死和被盗墓人救活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老爷,众人才松了一口气。经疗养,媳妇恢复了当日的容颜。
  陪葬元宝救回媳妇命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渐渐传开,后来凡有死人必放三天观察是否真的死了才埋葬,逐渐成为三亚海棠湾人殡丧的习俗,流传至今。也有人以赌为诫,说:“日夜走赌场,祖宗无香烧”,以此警告后人。
  铁炉湖的故事
  陈育云 杨时勇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琼南岭又叫枷灵岭,住着一条神龙——青龙王,统治着铁炉区域。
  一年春,青龙王听说统治着海棠湾的南海龙王的爱妃病逝,龙王闷闷不乐,青龙就产生了攻击龙宫,迫使龙王让出海棠湾海域,扩大领地的念头,于是就领兵三千开战。
  铁炉湖连着曲港,流入大海。在入海处有一个小湾,历来人们都叫小海棠湾,与蜈支洲一水相连,是铁炉港入海的唯一通道。在小小海棠湾口海底,有一棵镇海大铁树,由金鱼兵团防守。青龙王率兵到此受阻,蛇兵与金鱼兵展开一场恶战,蛇兵大损,青龙王尾部被铁树枝扎伤,摇幡收兵,退回竹络岭养伤。此后,青龙王的血水像铁锈水一样汩汩流入港湖,人们为纪念青龙向海龙宣战这一事件,就将铁炉湖改称铁炉港。
  对歌选郎的故事
  朱兴琦 詹尊海
  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在藤桥古墟(今海棠湾藤桥镇)建吉阳县。县西龙楼岭下,西河北岸边有一个草凤村(今岭头坡村),住着一位黎族姑娘,名叫凤姑。她长得非常好看,生着一对弯弓新月似的娥眉,一双水灵灵的凤眼,一只樱桃似的殷红小嘴,她轻轻一笑,两颊有醉人的笑窝。她能歌善舞,学会了织筒裙的好手艺,她长得人人喜爱,四面八方、远远近近的后生都来向她求婚。于是,她便以歌声道出“比歌结缘”的要求。
  她唱道:
  有心求亲妹应允,先唱支歌解心闷;
  哥如若赢跟哥去,妹如若输上哥门。
  来自汉村黎峒的后生们,都没有人唱赢她,都离去了。对歌求亲的消息传到了住在藤桥东河北边,白虎岭脚下进士村大名鼎鼎的汉族青年歌手庄元的耳里,他自感双亲过早去世,孤身一人,与凤姑不配。庄元见到了凤姑,却被她容颜打动。凤姑见他人长得英俊,也动了心,于是她又唱:
  哥来求亲妹应允,先唱支歌解心闷;
  哥若唱赢跟哥去,妹若唱输上哥门。
  庄元被她的歌声感动,鼓起勇气唱道:
  哥想娶亲无人嫁,谁都弃嫌哥穷家;
  人屋家大乜都有,哥屋家穷吃薯芽。
  凤姑答唱道:
  哥想娶亲妹就嫁,妹不弃嫌哥穷家;
  人屋家大妹不要,妹愿心甜吃薯芽。
  庄元接唱道:
  哥想娶亲无人肯,谁都弃嫌哥单身;
  人屋家大乜都有,哥屋家穷吃薯藤。
  凤姑立即答唱道:
  哥想娶亲妹就肯,妹不弃嫌哥单身;
  人屋家大乜都有,妹愿心甜吃薯藤。
  俩人唱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但都已投缘。于是庄元和凤姑订了亲,定在八月十五日结婚。姑娘们都日夜赶替凤姑绣花衣;乡村邻里都为庄元筹备婚宴,进士村的卫秀才为庄元和凤姑的婚礼书写了对联:
  横匾:汉黎联婚开天地
  对联:对歌投缘凤配庄元郎藤做雀桥飞度一线牵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