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日出秀后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310
颗粒名称: 千年日出秀后海
分类号: F323.9
页数: 2
页码: 343-344
摘要: 介绍了海棠湾后海渔村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探讨了政府扶持与渔民自发创新的相结合,以及渔民智慧与勤劳致富的奋斗故事。
关键词: 政府扶持 渔民 自发创新

内容

在三亚市海棠湾镇海棠湾海岸尽头的海边,有一个居住着427户、2115人的小渔村,与蜈支洲岛一衣带水相望。这里楼房林立,车船奔驰,游人蜂拥,铁炉港渔排生意兴隆,席无虚座。渔民生活如雨后春笋节节高,这里便是海棠湾镇后海渔民居委会。
  在旧社会,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居无定所,长年累月,撑着小船漂泊在海棠湾大海中捕捞鱼虾,终日劳作填不饱肚子,生活陷入饥寒交迫。
  解放后,政府安置渔民上岸定居,生活有了改善,但光靠小船破网于浅海捕捞虽能果腹,但没有多大的奔头。改革开放后,后海人沐浴着“千年日出的第一缕阳光”,从百年的积弱中觉醒,乘风破浪,开始了新的跨越。
  公元2000年1月1日7时16分,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等23个国家媒体,把新千年日出观光台台址定于海棠湾的后海湾,从这里直播海上日出盛况,138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看到了新千年海棠湾第一缕迷人的曙光,使世界认识了海棠湾,提高了三亚海棠湾的知名度,提高了海棠人的品位。在三亚市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渔村,开始沸腾了。与后海小渔村隔水对望的蜈支洲岛海景区国际乐园动了工,2000年开放,游客竞相登渡,车水马龙似的把小渔村挤得满满的,从而启发了居委会党支部:“路宽通财源”,于是发动渔民调整屋基,腾出3000多平方米的地面建起停车场,每天能容纳大小车辆约60部,年平均收入共十多万元。
  在海棠湾镇委和镇政府的扶持下,全村造了游艇十多艘,投入50多万元建成硬板化村道1500米、排水沟1000多米、绿化草皮2000多平方米,使渔村呈现出生态文明气象。2000年以来,有139户发展网箱养殖近2000箱,每箱面积9平方米,每箱养鱼约1500尾,主要有白鳃、金鳃、红鱼、大点鱼、金线斑鱼等珍贵鱼种,年收入从69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在渔村党支部的引导下,有20户利用网箱养鱼,在铁炉港中兼营开设渔排饮食生意,游客可自由选择海鲜品,船排上加工,开怀畅饮,喜看游鱼戏水,感悟海的温馨。朱兴琦先生有感后海渔村的变化,渔港繁华,渔排生意兴隆,题诗云:“港边堤草晓露香,风摇彩舸浪泱泱。浮排曲港共潮生,网箱游鱼逗客情。依依雨织港中天,日斜风正数舸悬。海上日出港洒雨,道是无晴又有晴。试问渔翁港中事,多少彩排港中欢?!”
  而今,海棠湾后海渔村人生活像蜜一样甜,全村427户都盖起了新楼房或平顶房,年收入逐年递增,到2008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生活好了,但后海渔村人的思维并不停滞,而是沿着“水向低处流,人向高处走”的生活哲理,不断向前飞越,他们说:这里永远是起航!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