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仆的楷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305
颗粒名称: 人民公仆的楷模
其他题名: 永远怀念杨文贵同志
分类号: D623.3
页数: 4
页码: 330-3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文贵同志的事迹,他出生在贫苦的黎族家庭,经历了家人被杀害成为孤儿的悲痛。在接受党的培养后,他成为黎族干部,在基层工作中深入联系群众,积极为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做出贡献。他关注少数民族与汉族干部之间的关系,讲团结、尊重外来干部,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 黎族干部 基层工作 群众联系

内容

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原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文贵同志,离开我们十三年了。他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同志的无限眷恋,走完了他人生旅程的六十六个春秋,离开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离开了并肩战斗的同事和战友。他不幸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位忠诚的战士,海南人民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黎族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儿子。
  杨文贵同志于1929年出生在三亚市藤桥镇付巾村一个贫苦的黎族农民家庭,十多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他全家的亲人,使他沦为孤儿。解放后,党把他送进中央民族学院这所民族高等学府学习,培养他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有文化的黎族干部。从此,他心中铭刻下了——只有共产党才有黎族人民的解放,只有共产党才有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更加坚定了跟共产党干革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在参加革命工作以后的数十年中,他无论是作为基层干部,还是作为县、州的领导干部乃至省的领导干部,始终如一地表现出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事业的无限热爱,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民族团结、发展和进步做贡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人民公仆的丰碑。
  他工作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五六十年代在基层工作时,经常深入乡村了解民情,调解纠纷,为民排忧解难。70年代初担任保亭县的主要领导后,更是积极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当时的保亭山高水寒、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但他迎难而上,率领全县人民开山劈岭修公路、建水库、挖水渠、改造低产田,为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为全县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根据山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种植橡胶、槟榔等热带作物的经济发展计划,建立了乡村橡胶农场,至80年代初他调离保亭时,全县民营橡胶种植面积达到人均一亩,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
  他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同当地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每次下乡都是卷起裤脚赤着双足,走田垅、查水库、访农户。在保亭工作20多年中几乎踏遍了全县的每片田头地尾,查遍了全县的每座山塘水库,访遍了全县每个黎村苗寨。下乡途中,有时渴了到溪边喝两口清水,饿了到农家吃两口稀饭,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赤脚书记”,赞他是“海南的焦裕禄”。
  他心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1989年10月,我省遭受历年罕见的强台风袭击,在台风中心经过的南部地区,狂风怒吼,暴雨倾盆,山洪暴涨。他马上意识到山区的山塘水库将会出现险情,于是连夜冒着疾风暴雨驱车出发,从赤田水库、三道水库一直检查到毛真水库,一连几天,栉风沐雨,疏散群众、组织抢险。特别是检查到保亭的毛真水库时,发现洪水已淹过坝顶,他及时派人通知县里组织抢险,还亲自跟群众一起挖堤泄洪。狂风暴雨吹打得他步履踉跄。县里的领导见他年纪大,身体弱,劝他组织指挥就行了,但他仍然同群众并肩战斗,直至排除险情。当地群众称赞他:“心里装着保亭人民。”
  他胸怀坦荡,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杨文贵同志在保亭县工作多年,经常下乡蹲点,有不少“三同户”。后来他调离保亭“升了官”,但心中时刻想念着这些老“三同”。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每次进京开会,总是忘不了买几件衣服、几顶帽子、几双鞋分送给老“三同”。1994年底,他参加人大代表视察组到保亭视察,晚上抽空到半弓村看望老“三同”王大爷,发现老人卧病在床,当即拿出300元钱送给老人看病买药,感动得老人热泪盈眶,紧握着杨文贵同志的手连声说道:“杨书记,你真是好人啊!”
  他讲团结,顾大局,尊重外来干部,自觉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和睦,注意处理好少数民族与汉族干部的关系。他认为,在民族地区工作,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帮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支持。他总是语重心长地教育当地干部群众:“要团结外来干部,依靠外来干部,才能尽快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他也情深意重地要求外来干部说:“你们要尊重当地干部群众,要好好地帮带,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不利于团结的事不要做。”与他共事过的不少汉族干部,跟他都有深厚的友谊。
  杨文贵同志坚持党的原则,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在大事面前不含糊,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政治气节。1987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了适应海南建省办特区的新体制,决定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杨文贵同志从大局着想,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他说:“我是个少数民族干部,对自治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我是共产党员,对党中央的决定要坚决拥护,坚决执行。”他积极协助撤州工作组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教育大家从大局出发,着眼长远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共同把海南建省办特区的工作做好。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政治风波,一些人借机掀起恢复自治州的活动,甚至要求杨文贵同志签名支持。杨文贵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安定,不利于海南建设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并积极协助省委做工作,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坦荡的胸怀。
  杨文贵同志为政清廉,廉洁奉公,生活朴素。他从政多年,历任乡、县、州、省各级领导干部,不论是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上,都严于律己,不谋私利。1974年,杨文贵同志已任县委书记,但妻子和孩子仍在条件艰苦的农村生活,在县城里自己孤身一人,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地忘我工作,连缝补浆洗都没人照顾,甚至有时工作到三更半夜回来,饥肠辘辘,还要自己动手做饭吃。县领导见他工作繁忙,身边没有亲人照顾,就提出给他的妻子和孩子办农转非,以便进城照料他的生活。但他不同意,说:“现在有许多干部包括外来干部没带家属,我作为主要领导不能搞特殊化。”后来是他住院动手术,县委领导集体讨论,瞒着他才办家属农转非的。
  1993年,杨文贵同志调到省人大常委会任专职副主任。组织上临时安排他住在70年代修建的小楼房,1994年底省级领导住宅楼建好后,要他搬迁新居,他说:“现在许多干部住房有困难,我有住的就行了,新房就让给老干部和新领导住吧。”杨文贵同志就一直坚持住在这幢旧楼里。
  杨文贵同志对其亲属子女要求很严,经常教育他们不要搞特殊化。自治州撤销后,不少干部的子女都调到海口工作,他的子女也向他提出帮助调往海口工作的要求,凭着杨文贵同志的威望和关系,妥善地安排好自己子女的工作没多大困难,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教育子女说:“工作上的事,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二要听从组织上的安排。”他在海口工作了几年,都没有把唯一的儿子调到身边。他病重时,确需儿子在身边照顾,组织上帮助他把他的儿子调到省里工作。他在临终前,仍告诫自己的子女:“要好好工作,不要对组织提过多的要求。”
  在别人的眼里,杨文贵同志当那么大的官,死后一定给子女留下许多财产。实际上,杨文贵同志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临终前,他拿出刚发下的1200元工资对儿女嘱咐:“爸爸革命了几十年,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这1200元钱你们四个姐弟每人300元,拿去银行存定期当作纪念,对你们会有好处。你们要听组织的话,要好好工作。”听着他那吃力而动情的话,在场的人无不流下感动的泪水。杨文贵同志虽然没有多少遗产留给子女,但他那大公无私、刻苦耐劳、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精神,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文贵同志常说:“我是个贫苦农民出身的干部,自己有多大本事自己清楚,党和组织如此关心我、培养我,我要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这一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一心为党死而后已,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生为楷模”。
  杨文贵同志虽然逝世了,但他的丰功伟绩、忘我精神、艰苦作风和廉洁品德永存千古,并将激励着海南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不断开拓进取、奋勇前进。海南人民将永远铭记着他。
  杨文贵同志永垂不朽!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安
责任者
罗英祥
责任者
杨文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