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增长实现大跨越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26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增长实现大跨越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分类号: F127.1
页数: 6
页码: 271-276
摘要: 本章介绍了海棠湾地区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跨入小康的经济增长实现大跨越、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事业蒸蒸日上、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三产业迅速兴起以及科技逐步普及提高等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小康 农村教育

内容

至2009年,全镇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2.5亿元增加到14.5亿元,年平均递增15.9%。地方财政收入从364万元增加到2357万元,人均年平均收入从2001年的2800元增加到5466元,年均增长11.3%,各项指标呈翻倍增长。南田农场职工劳工收入连续9年居海南垦区之首,劳工收入达3万元,各项指标均列历史新高。
  第一节 摆脱贫困,跨入小康
  海棠湾镇于2001年由藤桥和林旺两镇合并组成。海棠湾区域则由海棠湾镇和国营南田农场组成。自1988年三亚升格为地级市以来,镇、市历届领导班子根据当时的实际,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热带水果、冬季瓜菜、花卉、海水养殖初具规模,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海棠湾镇成立之初的2001年,全镇22个村(居)委会,174个村生产小组,有37%是缺粮队,70%的农家是经济困难户。到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已跃至14.5亿元,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同上年比增长824%。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7.18亿元,同比增长21%;人均收入达到5466元,同比增长11%,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
  民居条件大大改观,简陋的矮小旧瓦房,变成平顶房或小洋楼房。“芒果楼”、“瓜菜楼”,一栋栋拔地而起;小车、摩托车成了村民的交通工具;铁牛上了岗,黄牛下岗,劳力大大解放,人民的生活像甘蔗一样一节比一节高,一节比一节甜。国营南田农场改革开放前,困难重重,负债2000万元,近1万名劳工半年领不到工资,名列海南五大贫困农场之首,全国农垦十大亏损企业之一。在改革开放中,他们创新体制,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对外开放,打造出“一城五地”,多种经济并存的南田“神州第一泉”莲花旅游城,带动农场经济快速发展,使南田农场从全国特困企业转变为全国扭亏为盈的示范企业,成为海南乃至全国农垦的一面旗帜。2008年生产总值达2.63亿元,比1992年的0.2亿元,增长12.1倍;社会生产总值达6.16亿元,比1992年的0.4亿元,增长14.4倍;职工人均收入36179元,比1992年的1870元,增长18.2倍,连续8年居海南垦区第一。目前,职工自建“芒果楼”4000多幢,有181户职工实现了“一份产业、一幢楼房、一辆小车、一份股份”的小康目标。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主要农作物产品:粮食、干胶、热带水果、肉类、海鲜产品居于三亚市的一、二位。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饮食业和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上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困扰人们三四十年的物质短缺,凭证供应的卖方市场变为商品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告别了市场物质短缺的历史。
  第二节 农村教育文化卫生 社保事业蒸蒸日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领域取得了耀眼的成绩。解放初,全区域仅有藤桥中心高级小学和洪李高级小学2所,初级小学仅有6所,到2008年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棠湾镇现有小学校20所,几乎遍布于22个村(居)委会,174个村生产小组。藤桥片有藤桥中学,林旺片有林旺中学。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远程教育模式2项,学校13所。镇中心校和林旺小学、藤桥小学、江林小学建有教学多媒体教室和教学电脑室。2008年统计,中心校有学生4952人,教师279人。2006年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入学率每年达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成果显著,有68名教师获市教学优秀奖,获省奖的有5名。46名学生获市成绩考评优秀奖,23人获省奖。特别是林旺中学建于1963年,占地面积120亩,现有教学楼四栋,实验楼一栋,设有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实验室各一间,教师宿舍四栋,套间72套,学生宿舍四栋共80间宿舍,有23个教学班,有学生1436人。学校图书馆藏书12800册。教职工85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省、市级骨干教师8人。校园宽敞平坦,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曾荣获海南省校容校貌瑰丽一等奖。
  藤桥中学是镇乃至市的老牌学校,建于1958年,占地60亩。现有教学楼一栋三层,科技馆一栋三层。有4间多媒体教室,1间远程教学室,1间语音室、光盘播放室,拥有60台计算机的计算机室及图书室、阅览室。有17个教学班,共有学生927人。有教师58人,高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25人。2005年以来,先后有5名教师获省级劳模、省级先进个人称号。有高中班学生25人分别考上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等重点大学。教育领域显示出桃李温馨。
  农村文化生活出现新气象。现在海棠湾镇培养出一批土生土长的文化人,能歌善舞,每年在镇文化中心组织指导下,活跃乡村,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据统计,全镇有乡村文化广场6个,数字有线电视站1个,节目频道由8个增加到36个,文化室、阅览室23个,藏书15000册,农民技术培训中心2所,电脑室22间,戏场8个,电影场25个,录像播放点23个,卡拉OK歌厅12个,舞厅17个,网吧6个,台球场28个,篮排球场28个,文艺宣传队7支,琼剧团2个,乒乓球俱乐部2个,象棋协会2个,老年人俱乐部12个,龙舟队、舞狮队各1个。农家书室1家。每年逢年过节,镇政府都举办文艺晚会,各村(居)委会在传统节日期间,自编自导带有浓厚乡土文化色彩的节目、歌谣等演出,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使农村传统节日过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乡村有线电视和通讯网络畅通无阻。有线电视覆盖22个村庄,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畅通无阻,无线电信号十分强劲,可联系世界各地。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民生工程的完善,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现在,海棠湾人尝到了合作医疗的甜头。至2008年,全镇农业人口3.46万人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100%,有2个居委会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镇农村低保对象385户,722人都得到低保,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安居乐业。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海棠湾风情小镇进程加快
  从1998年开始,三亚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工作,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海棠湾人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建设自己的家园,农民住房已由原来的简易矮小瓦房向钢筋水泥平顶房或楼房,甚至是框架楼房转化过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全镇22个村(居)委会,174个村生产小组,村村通硬板化公路,户户有沼气池、厕所,建有文化室20间,有农贸市场30多个,有文化设施设备,球场、戏台、图书馆、幼儿园,许多农户建起“芒果楼”、“瓜菜楼”。在新农村建设中,镇委和镇政府把建设新农村同维护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整治、改造旧村庄,让绿草红花点缀着新农村,形成了饮水自动化,照明电气化,交通摩托、小车化,犁田、收割、脱粒机械化。居委会有农贸市场,村村有小卖店。现在农村住区既是居民区又是商业区,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居住简陋到总体小康,初步实现了农村向城镇过渡的历史性跨越。
  小城镇建设成绩明显。镇委、镇政府把城镇建设同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目标相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家小城镇建设资金,对镇区街道进行整治,改造四纵一横老城区道路,建设自来水管网,开发建设藤桥西河小区,建设新型居民居住小区,在公路两旁建设三米宽的绿化带,建成滨河小公园——海棠园。藤桥旧城区街道改造,完成了路面硬板化、排污、排水工程共2118米,告别了街道无水泥路的历史;投资70万元建设藤桥龙海坡新居民住区道路,扩大城镇区规模;投资100万元建成藤桥东河防洪(潮)堤890米;投入100万元建设管道,完成林旺、藤桥主街道居民的饮水工程。招商引资500多万元兴建藤桥农贸市场。2005年,投入80万元加大力度完成铺设藤海饮水工程。建立服务机制,保障城镇居民的物质利益,夯实城区的物质基础。2005年,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人改造环境,环境陶冶人”的互动效应。镇容镇貌整洁和谐,秩序井然,初步实现了海棠湾镇的镇区向人居环境最佳示范区转变。
  第四节 第三产业迅速兴起
  海棠湾区域有农贸市场三个:藤桥农贸市场、林旺农贸市场和南田农贸市场。藤桥农贸市场建于1990年,占地8058.6平方米。建筑面积967平方米。农贸市场商品丰富,十分繁荣,有近百种产品供市,主要的是水产品、农副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等等,日均流动资金约50万元以上。2001年建起超市一个,叫喜多福超市,结束了海棠湾没有超市的历史。林旺农贸市场建于1985年,面积316平方米。该市场得益于海棠湾的开发,发展迅速,日均资金流动也有20万元以上。南田农贸市场建立,市场货物充足,日均资金流量也不低于20万元。三个市场设有铺面,摊位222家。原来是逢周一、六集市,现在是全日市。在三个市场附近,外地客商长期设瓜果菜收购点120家,农机、农药、肥料销售点(店)16家,旅店、食店、茶店、理疗店等有50多家。现在,在海棠湾区域里每个村庄或连队都开设私人小卖店一个以上。林旺至藤桥两旁的摊店发展迅速,沿途叫卖。尤其是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建设以来,由于人流拉动,服务行业的发展,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发展趋势,旅游产品也开始上市成为海棠湾人的经济增长点。
  海棠湾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大量的人流,拉动了餐饮业的发展,推动了一批饮食小品牌诞生。朱家排骨、林旺海鲜、湾坡鸭、东溪鸽成为海棠湾的小食品牌。朱家酒店、藤海8家渔排、海坡鸭店生意十分红火。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海棠湾人的旧观念,思维意识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许多农民乘农闲走出家门,骑起三轮车运客、拉货赚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进程也出现了新的局势。现在,田间农活由机械代劳,出现了“铁牛上班,黄牛下岗”,“出门不走路,犁田割稻不弯腰”,改变了过去肩挑手抬的落后生产方式。
  装修、维修服务业正在兴起。目前海棠湾有房屋装修店8家,摩托车维修店12家,大车维修店4家,汽车美容店3家。包装业也不甘落后。据统计,2008年,海棠湾有包装厂、塑料厂、泡沫箱厂、制冰制品厂相继建立。从事芒果、西瓜、哈密瓜、香蕉等包装业有3000多人,年产值1300多万元,成为拉动海棠湾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
  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员,使农村多余劳动力找到出路。2003年以来,在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的支持下,海棠湾镇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当农民工,据2008年统计,约有3000多人到外地打工,既学到了技术,又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步伐。
  第五节 科技逐步普及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棠湾农民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应用。2002年以来,镇农业服务中心每年都举办各种培训班,邀请省、市有关农业技术专家前来授课,授课内容有:反季节瓜菜生产、芒果生产、海水养殖、农药化肥使用技术和无公害瓜菜生产等技术知识。每年都举办2~5次,参加授课的农民达3482人次,使广大农民提高科学种养技能。同时建立农业信息网络,科技服务站点20个,组织农民学技术,参加学习的农民达1300人次。2002年投资10万元建立信息电子屏幕,不断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农民从中了解到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瓜菜行情。同时以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到2008年科学技术指导服务中心服务入村到户。海棠湾广大农村还得益于外省南繁育种的技术指导。在粮食生产方面有江苏南繁制种基地为榜样,在种瓜果方面有新疆哈密瓜、林旺科技示范园等农业培训基地,协助培训,每年都有4000多人参加听课。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都来镇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期,参加人数达6000多人。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在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前提下,粮食亩产逐年提高,亩产从800斤提高到1500斤。瓜果菜也培育出一批深受欢迎无公害的品牌。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